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好处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好处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好处范文第1篇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育手段是在不断的增高,体操教学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也展现了它的好处,可以让学生在有音乐的陪伴下锻炼各种技巧,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让他们参与其中锻炼身体,更加对体育知识有了了解,由此可见,体操内容的教学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这也反映出体操教学在体育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小学体育的教学在这次改善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突出表现在对新教材的改革,和课堂新形势的开发,让小学生体育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小学体育带给校园生机,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体操技巧,增强了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和对音乐伴奏的协调性等,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项目多姿多彩。

在体操的内容中是课外体育活动出彩且具有魅力的一部分,学生学会了在参加活动之前,引用体操知识来活动自身,做课堂学过的徒手操,让身体更加活跃起来,还有其他别的项目,让学生更好的锻炼了自己。通过对徒手体操,模仿操,跳跃,艺术体操的学习,更好的加强对自身的锻炼,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的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

通过对体操内容在小学体育中的教育改革,我们不难发现,体操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很大,例如广播体操,跳跃,艺术体操等,都让学生从不同的技巧层面得到学习和锻炼,这些内容的学习,无论是从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上来看。

都充分的体现了校园生机,生动,活泼,灵巧的特点,这些项目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柔韧性的掌握,审美的增强都带来了一定的优势,打消了体育课带给学生的枯燥感,给体育教学带来了生机。

这样,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会更好的激发其责任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增强了教师教学的水平。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好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41-01

引言

作为一名教师,要面对的是很多的学生,同时也就说明要面对很多的家庭。教师所面对的家长可以说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文化水平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式也不同,因此,与家长沟通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部分。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来介绍一下作为一名教师要如何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

一、以真诚为前提,尊重、理解家长的看法

沟通是一门艺术,所有的沟通都要以真诚、尊重、理解为前提,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不例外。教师和家长的沟通都是从关心孩子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只要适当地掌握沟通的艺术,我们就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教师和家长沟通的出发点都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教师同家长同样重要,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十分必要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人格上的完全平等,无论家长是什么身份与社会地位,都要保持平等的原则,这是沟通的前提。

在内容的沟通上,教师不要一味地以批评孩子为主,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着为孩子考虑,为家长考虑的宗旨,不要伤害孩子或者家长的自尊心,要以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必须和家长反映时,也要选择家长可以接受的方式,同时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也要学会提出表扬。因此,班主任绝对不能训斥家长,给家长盛气凌人的感觉,这是极不尊重学生更不尊重家长的做法,要坚决杜绝。另外,更不能把学生的过错强加在家长身上,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孩子的发展也没有好处。在面对问题时,作为学生的教师,要学会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用心平气和的方式同家长探讨、商量选择最合理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这不仅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也能赢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尊重,有利于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听取、尊重家长意见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听一听家长的意见是十分关键的,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一定了解孩子的秉性,因此,听取家长的意见对于沟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与家长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好处,尤其是随着我国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家长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作为老师我们不妨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和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一些评价,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因此,班主任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促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可以拉近老师与家长的距离,久而久之,家长们会更加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老师的工作,维护老师的威信。

三、要讲究方式,艺术沟通

沟通的艺术非常重要,其实所谓沟通的艺术就是本着尊重他人的原则,我们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无论是同优等生还是同后进生的家长说话,我们都应该从正面称赞入手,即使是说缺点,也要让家长感觉你不是在批评孩子,而是在为孩子担忧,是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要创造同喜同忧,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同时把沟通的重点放在教育方法的交流上。其实,家长平时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很多迷茫,的确很希望能和老师进行一些探讨,而教师这时如果能表现出专业的教育素养,家长会更加信任和支持你。

四、结语

总之,教师与家长沟通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更是一门艺术,每一个合格的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该如何与家长沟通的艺术,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学侠.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幼儿家长工作的新探索[J].教师,2011(19).

[2]陈立凤.中小学教师与家长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1).

[3]李冰.情境再现式园本教研: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09).

[4]张新莹.心灵的沟通 腾飞的翅膀——浅谈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04).

[5]梁章喜,刘俊提.美国中小学教师如何与学生家长交流和沟通[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09).

[6]陈立凤.中小学教师与家长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1).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好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情化”教学“人情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是一门艺术,语文教育更是一门艺术中的艺术。如何把握幼师学校语文课堂的天平,怎样发挥幼师学校学生的潜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思索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师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诗情化”教学、“人情化”教育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使兴趣这一老师在教学中真正令教与学互融互补、互为依存。

一、 幼师专业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

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育者只有在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现状的前提下才能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此,我对所任教的两个幼师班的学生进行了心理现状分析。

总体上来看,幼师学生对自己的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期之初,为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心理状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现学文化专业,只是为了拿到幼师毕业文凭,只有少数学生是自己选择的。有鉴于此,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策略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我认为人的兴趣爱好有天赋因素,也有培养引领的因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科特点,围绕人性化的主旋律,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动机激趣,创设人情化教学。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在动力。我针对学生的心理多角度地进行理想教育,明确学习的动机,通过丰富的知识面,令学生充满好奇的同时提升审美水平,加强审美意识,满载丰厚的人文色彩,这也是人性化教育在语文课堂的较好体现。

(二)情感激趣,创设人情化教学,以情激情、以心换心是情感激发的有效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根据初期问卷调查结果的情况,我细细揣摩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并在学生的作业纸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上几句人彩较强的评语,发现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期待老师会给他什么鼓励,这种期待心理促使学生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并且从中得到乐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了师生情感的共鸣。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间有爱。老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才能提供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和鼓励。通过真诚的交流分享,老师才能更了解学生。喜欢老师的学生才能更乐于听和参与这个老师的课。只有老师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人性化教育如影相随,贯穿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并融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三)艺术激趣,创设诗情化教学。孔子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电影艺术,我常常借助媒体手段,用现代化手段展示传统艺术。播放一些课本剧,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把握文学人物的性格。如我在上《论语》前,我稍作介绍,就播放电影《孔子》,学生一下就提起了兴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再次我引进音乐激趣,用音乐艺术开启学生情感大门。人们对事物感兴趣,是因为事物的某些因素能引起人们心灵震动或共鸣。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最能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因为,它所表达的情感可以与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幼师诗文教学特别需要体验情境。文章的境必须与学生的情沟通,才能让学生置身于形象生动的场景之中。要想使学生的心灵之境与文章之境沟通,先得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而音乐就是诱因。因为,有谁不喜欢音乐呢?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相关的音乐——音乐的基调与文章的情感内容应相似,最好相同。例如, 幼师第一册《咏梅》的教学可选用《梅花三弄》(小提琴协奏曲)——情感基调大致一样,在播放中应适时讲解乐曲的意境和有关背景,并联系课文情感内容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快从直觉中领悟到文章情感的大致,并深化文章的主旨。也可以选好音乐配乐朗读,这要求老师要有充足准备,以避免音乐与朗读的不同步。事实已证明,引进音乐,教学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兴趣就增强了。

学习语文需要想象、联想。引进音乐,创设情境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美国学者斯佩里对裂脑人的两个脑半球的功能进行测试,发现正常人脑的两个半球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擅长抽象思维,右半球擅长形象思维。音乐活动是在右半球中进行的,由此说明音乐与形象思维有密切的关系。音乐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之一。例如,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播放谭健常谱曲的《一江春水》,李煜的词的意境仿佛就在眼前。那哀伤凄美的乐曲刚刚结束,学生就说:“闭上眼睛就仿佛看到一个形销骨立的亡国之君在明月下望着故国的方向流泪长叹。

空余时间学唱谱曲诗词。以 幼师第二册的《词六首》为例,《虞美人》《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剪梅》等多以被谱曲广为传唱。学唱词曲有几大好处,如有朗读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一是唱歌要吐字清楚,这对正确发音是有好处的;二是歌曲要唱得有感情,这种感情来自歌词的内容,有感情地唱歌能加强学生对语言重音、节奏、句子的结构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轻松记忆所唱的词。因为,每天都唱歌,久而久之,自然会成诵。这样,艰苦的记忆就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这对幼师生来说,无疑是再好不过的学习方法。

在激趣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从讨厌学习到感觉有趣,从感兴趣到渐渐喜欢上幼教专业,并且开始学着研究专业知识。班级气氛也在无意中好转,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正是在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的背景里,在以情动情的情感融合中,在人性化教学的前提下,我的语文教学取得了“落花有意流水有情”的效果,乐教乐学,教与学相得益彰,并以成效促发展。

情感是纽带,是砝码,是特殊的交换品;兴趣是老师,是路标,是内驱力。激发学生最质朴的兴趣爱好,是语文教学的必需品,也是语文教学的战利品,更是诗情教学、“人情”教育的展现。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入乎“微”,才能推动语文教育真变革。在我国学者查有梁看来,教育建模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区域性教育发展模式的建构;中观层面主要是指学校办学模式的建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学科教学模式的建构。其实,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区域发展模式,还是中观层面的学校办学模式,最终都是落脚于每一位教师的学科教学模式,并通过其发挥作用。离开了课堂教学这一“微观”层面,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必然“曲高和寡”,必然导致理念与行动的脱节,必然以失败而告终。语文教育改革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只有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变革与完善,只有每一位教师都投入改革实践,积微成著,才能汇聚强大的教育能量,最终推动语文教育真变革。

入乎“微”,才能体现语文教育真追求。“教育的本源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为人”,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所在。语文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应该是“个体”,是独特的“这一个”。都说“公平正义比阳光更可贵”,如果教育公平仅仅停留在教育投入等“物”的意义上的公平,而缺乏对人的层面的公平理解与反思,那教育公平就是一个空洞的承诺,一张没有兑现的支票。语文教育只有深入到微观层面,也就是针对学生个人的利益与发展,强调差异对待,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发展,才能真正为“教育公平”作贡献,更好地促进教育终极目标的达成。

入乎“微”,才能求解语文教育真问题。研究宏观教育发展态势固然需要,但对于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更多的是迫切需要解决日常教学中面临的各类“微小”的问题。诸如:学生错别字多怎么办?书写倒笔怎么办?不爱读课外书怎么办?……只有解决好这些微小的问题,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必“在云端”,而应置身“教育现场”,求解小问题,研究真问题,在真研究中实现师生共成长。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好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 体育 艺术2+1项目 音乐教育

近几年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逐渐落实推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大转变。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学校因为受到升学率的制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我国教育应该着眼于未来,注重每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现有的小学音乐课课型单一,一般以欣赏为主,因此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不到音乐能带给自己的快乐。根据这种现状,学校应该拓展和补充音乐内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音乐活动以及实践的机会,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及时有效的赞美和奖励,丰富学生在校园内的音乐生活,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而我国教育部现在提倡的“体育、艺术2+1项目”,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体育运动和一项艺术特长,这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1]。

二、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需要处理的关系

我国传统义务教育所显现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兴趣培养过分忽视等,然而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施“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2]。

1.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小学实施“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把它们与新课程改革融为一体,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校应该按照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和学生的发展情况和背景,积极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与创新,形成自身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形成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学校实施的“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实际做法,应该与新课程改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而逐步建立起符合本校条件的特色课程[3]。

2.与标准化办学的关系

目前在我国很多小学,体育、音乐和美术的教师资源短缺,而且学校教学器材严重不足,进而直接阻碍了小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限制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而且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严重,极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小学,师资短缺、体育场地少、音乐教室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真正的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是比较困难的。

三、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学实施中的反思

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是小学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没有太多先进的理论和相关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专家的指导、领导的支持以及教师的努力。目前我国小学课程因教育现状和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无法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更无法照顾众多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特点,因此无法再策略教学和学习方法指导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的措施。但是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小学“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开发推进的意义所在,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它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能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与需要;二是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三是可以凸学校自身的特点;四是了解学生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 [4]。

四、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保障

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是一项受学校欢迎、家长支持、学生受益的素质教育工程,这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提供足够的保障项目,给予让其实施及正常所需的管理机制和基本条件。

1.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

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国家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规定,配齐体育老师和艺术老师,并且加大力度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体育老师和艺术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实施推行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的能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积极对小学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并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音乐和美术学科教学器材尚未达到要求的学校,列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以尽快满足该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的需求[5]。

2.学校与社区进行结合

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所要涉及的人员经费和校园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来进行解决。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在社会资源单位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热爱教育事业并且掌握了一定教学方法的兼职指导教师;各小学可以充分发挥本地社会人才资源,聘请有体育、艺术专长的认识进入校园内,对学生的体育。艺术课程进行相关辅导;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使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更好的像所有小学开放,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共艺术馆、体育馆等社会体育、艺术活动的资源,由此扩展小学生体育活动和艺术活动的空间。与此同时,一定要确保活动场地、器材、设施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事。

结语:

可以说小学实行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顺应了我国目前正在实行推广的教育改革,充分体现出我国教育要求的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个性的特点。因此,研究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与音乐教育,必将促使我们对小学教育有进一步的定位和认识。

参考文献:

[1]何耀慧.从博弈论的视角看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推行缓慢的原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2(01):93-95.

[2]段启勇.“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认定标准的定位[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0,11(0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