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七仙银屑病研究院;银屑病;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5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047-02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近年来,在我院门诊,其就诊比例由2001年统计的5.2%上升至现在的7.8%,在住院病人中其比例由12.3%上升至2009年的21.8%。我院从20世纪80年代始开展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与临床研究,经过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我院实际的特色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现将其治疗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我们统计收治本病894例,年龄在18岁-52岁,病史14天-5年,均根据上述基本方法开展治疗。其中治疗14~35天(2周-5周)者307例,临床痊愈211例(68.73%),明显好转87例(15.31%),无效9例(2.93%);治疗42~84天(6周-12周)者587例,痊愈424例(72.23%),明显好转132例(22.49%)无效31例(5.28%)。

2 特色方法

2.1 中医药治本与西医药治标相结合:始终贯穿辩证和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施治法则,坚持“温阳强肾、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疗原则。对于本病在认识上明确提出了“血热是假象,血瘀足本质”的新观点,认识到本病的病机是:肾阳不足,血瘀不通,风邪客表[1]。以气血瘀,肾阳虚为主,虚实夹杂,治疗中运用自拟经验方荆防汤(当归12 g,川芎10 g,桃仁15 g,红花15 g,人参15 g,附子9 g,鸡血藤30 g,赤芍12 g,肉桂30 g,陈皮15 g,大黄9g,甘草9g。)治疗各类型银屑病均有肯定效果。结合辨证进行化裁,即脾虚者兼以健脾利湿,肝郁者兼以疏肝理气,湿热者兼以清热利湿,阴虚者兼以滋阴清热。治疗应用方面皮质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清热凉血类中草药等三类药物均慎用或禁用。中成药参鹿丸、参鹿胶囊、消斑丸等酌情选择使用。

西医用药主要是抗过敏、改善循环和代谢,如葡萄糖酸钙、复方丹参等;维生素疗法,如维生素-C、维生素-B6等的使用;对症治疗,如使用赛庚啶、扑尔敏等;抗肿瘤药或免疫抑制剂均慎用或禁用。

中医药治疗为主,必要时辅助西药。中医和西药的结合使两者互根互用,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如对于瘙痒严重、睡眠不佳者,晚间予服赛庚啶,中药中加祛风润燥、养血安神的药物常可提高疗效。

2.2 物理疗法相结合的辅助治疗:服药同时配以物理疗法有助于提高疗效。我们常用的外用药有美肤霜、洁肤散及自制的复方七仙消癣液中药酊剂或搽剂等,常用的物理疗法主要是药浴、熏蒸浴等。除泛发性脓疱型及红皮病型病例伴发高热时,其他各种病例如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病、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活动性结核等,均可药浴。PUVA及UVN疗法我们不建议采用。具体沐浴时水温不宜超过40℃,以免产生刺激,沐浴时间一般控制在20~60min即可。有条件的做天然温泉的洗浴,对本病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且浴后立即涂以外用药能够提高其治疗作用。

2.3 局部疗法与系统疗法相结合:银屑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体表,而根本原因在于肾,在于机体元气。当遭遇内外激发因素时,易于被诱发或加重。因此,一旦发病,除部分静止期病例外,一般不主张局部支持治疗。即使病情较轻的病例,应当给予系统用药,主张服用加强型参鹿丸,不但能提高近期疗效,对于调整机体元气恢复免疫功能,延缓其复发也有很好的作用。

2.4 心理疏导治疗相结合。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我们的研究:性格特征和精神因素在发病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患者特有的银屑病性格[2]。故而,心理疏疗在本病治疗和预防复发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按心身性疾病应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银屑病,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具体措施包括: ①个别心理疏导:耐心地与每一位患者交谈,听取他们的心理感受,收集详细资料,评估、分析引起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从患者原有对银屑病的认识水平着手,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启发和诱导患者思考、领悟; ②集体心理疏导:每半月组织1 次集体心理治疗,通过讲座、互动性讨论和医护人员解答疑问等方式,使患者了解调节自我情绪、适应周边环境的技巧,通过集体治疗让患者能互相关心、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矫正,共同承担痛苦,分享战胜疾病的快乐; ③放松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下,由患者自己控制行为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当人体肌肉放松时,排除对外界的一切考虑,无焦虑、抑郁存在或不允许焦虑、抑郁存在,经过反复训练,使患者全身发生条件反射性松驰反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放松训练和复式呼吸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银屑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上述做法使病人加深了对本病的了解,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其对治疗及日常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的依从性,从而对提高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有帮助。对50例患者进行3~8年跟踪指导随访,10例情绪极不稳定者,每年皮损都有多次轻至中度复发,5例因感染而复发5次,6例因重大精神刺激而各复发6次,余39例均保持了多年不发或仅有轻微发疹。

3 讨论

3.1 应贯彻综合性疗法:我们的经验认为: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单一的一种治疗方法难以达到治疗目的。应遵循以下原则:据病史及病情,慎择综合性用药方案。各类药物或物理疗法间搭配应合理,避免产生刺激和毒副作用。中西医药结合有助于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开拓思路。而合理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规避毒副作用及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我们一直强调的治疗银屑病的十二字真言的意义也在于此。

3.2 应注重治疗的个体化:每个患者的病史、病情及身心状况等都不完全相同。故临床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在疗程中适时调整。

3.3 应强调心理疏导治疗:坚持不懈地向患者进行本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心理障碍指导以及生活护理指导等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3.4 应规避诱发和加重因素:本病的诱发和加重危险因素很多应尽量指导患者加以规避,以期提高疗效,减轻病情和延缓其复发。

3.5 倡导“知识求医、绿色治疗”: 鼓励患者树立健康意识,端正健康态度,提高患者自我认识和控制疾病的能力,对于降低或消除影响患者健康的危险因素,增进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6 对于银屑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一直在探索新的方法,但目前并无理想之策。建议在此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银屑病的治疗,发挥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与研究优势,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特色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67-0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人群中的常见病,多见于青壮年,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发病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发病时腰部呈撕裂样剧痛,屈膝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活动或咳嗽、喷嚏,均可使疼痛加剧,并沿坐骨神经走行路线向腿部放射,活动明显受限,病程较长的患者,下肢有放射痛合并麻木。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肝肾亏虚、气滞血瘀、风寒湿邪、湿热痹阻乘虚侵袭人体,痹阻经络而致。手术治疗费用高,并发症多,且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我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对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228列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28例,男85例,女143例,年龄18~83岁,病程短的约2个月,病程长的多达数年。

2 治疗方法

我科采用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与现疗仪器相结合的方式,如针灸、拔罐、推拿按摩、艾条灸、中频治疗、蜡疗等治疗方法,患者住院时间短,疗效好,对病情的康复均感到满意。

3 护理措施

3.1 饮食护理 禁烟酒、忌食肥甘厚味。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肝肾阴虚型,宜食枸杞子、黑芝麻、黑白木耳、绿豆、百合等以滋阴补肾。肝肾阳虚型宜进食羊肉、狗肉、核桃、腰果以温阳痛痹。气滞血瘀型宜进食黑木耳、金针菇以活血行气。寒湿阻痹型宜进食羊肉、蛇酒、当归等。

3.2 生活起居 腰部保暖,避免腰部受风、寒、湿、冷的刺激,经常做腰部热敷、热浴等温热物理。治疗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睡硬板床,仰卧位,可在腰下垫一个软枕以维持腰椎自然生理曲度忌久站久坐,下床活动使用腰围,不弯腰提重物,坐硬板凳。

3.3 中医理疗措施

3.3.1 如中药熏洗法,根据患者证型用不同中药煎煮后熏洗腰部,以达到舒筋活血、驱风止痛的作用。

3.3.2 中药热罨包法,用食用盐加入中药花椒、当归、杜仲、桑寄生等放在锅中炒热,装入布袋中,趁热扎紧袋口,热敷腰背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

3.3.3 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吸毒排脓的作用。

3.4 用药护理 对于疼痛症状难以忍受、不能平卧、不能入睡的急性期患者遵医嘱使用伤科止痛膏,观察膏药使用后局部皮肤有无过敏,口服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宜饭后服用,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

3.5 情志护理 热情接待患者,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向患者介绍成功的病案,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6 功能锻炼 急性期制动,绝对卧床,禁止锻炼。病情缓解后在床上开始进行五点式或三点式功能锻炼。五点式的方法是: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逐渐改用三点式即头部、足跟三点作为支撑的锻炼方法,锻炼应循序渐进,时间和强度逐渐增加,以不感觉疲劳为原则。对于恢复期的患者,指导其每天下午半个小时的"五禽戏"健身操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治病养生的目的。在上班族患者的出院指导中,教会患者站立性腰背肌锻炼方法,即挺胸收腹站军姿和扒杆后仰法,逐步增加腰部肌力,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1内容丰富详实

爱美之心,自古有之。《普济方》中美容方药主要集中于头面2大门22类,主要具有润肤驻颜、除皱祛斑、生发乌发的作用,从而对手面发体具有保健作用;另外也包括了对发于面、手等部位的损容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的方药。

保健美容方药主要集中于头门之乌髭发、荣养髭发类及面门之泽面、澡豆、面膏等,内容上首先就该门类属性做一简单论述,如乌髭发类“发本于足少阴。髭本于手阳明。二经血气盛则悦泽。血气衰则枯槁。“荣养髭发类”夫肾主骨髓。脑为髓海。发者。脑之华。髓之所养也。冲脉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血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此髭发所本也。若髭发不生。或生而黄悴。则脑虚。冲脉衰。无以荣养故也。须以药治之。令润泽也。”由此可见先审视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阐明发病机理是其一大特色。而方药以具有润发泽毛、乌发生眉、润肤洁面、驻颜去皱等的头面部美容作用为主。在卷二百二十三诸虚门补虚驻颜色类中亦载有养生保健,防容颜衰老作用的方药。“夫血气者人之神,又心者身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服以驻颜色当以益气血为先,倘不如此,徒区区于膏面染发之术道远矣”。卷二百二十六诸虚门方药“人参固本丸”下载:“夫人心生血,血生气,气生精,精盛则鬓发不白,颜貌不衰,延年益寿”。充分认识到肾精对摄生保健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固精延年的养生学思想。人体皮肤的衰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延缓衰老是需长期探索的课题,书中大量驻容延衰的方药无疑对于中医美容保健学及现代中医抗衰老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治疗美容方药主要集中在头门之头风白屑、白秃、须发堕落类及面门之面黑干黑曾、粉、疣目类等,鼻门之鼻酒渣类、上部疮门之手足冻疮、皲裂类中亦有论述及方药记载。大致包括现代医学的脂溢性皮炎,斑秃、头癣、黄褐斑、痤疮、寻常疣、扁平疣、色素痣、湿疹、瘢痕等常见的手面体发部的损容性皮肤病。所涉及病种的病因病机书中有较详尽的论述,如面黑干黑曾:"面黑,由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致令气血不调。则生黑。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又或痰饮积于脏腑。风邪入于腠理。使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灭瘢痕类中:”积风热诸毒于肺脏。发于肌肉而为疮疖。折疮愈余毒未散。故疮痂虽落。而瘢痕不灭。“而书中所载方药,许多当今临床仍在应用。如靥痣类治疗方药共30首,其中14首中均含有石灰,而生石灰则是现代中医临床常用的除痣效方五妙水仙膏的主要成分。硫磺为主治疗酒渣鼻更是中医临床每每验效的方药。

2治疗方法多样

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同治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体现。《普济方》充分认识到有些皮肤病是由外邪入侵引起,而有些则是由脏腑气血精津失调所致,强调局部外治与整体内治相结合。笔者粗略统计,所载美容方药,以外治方法为主,大约可占83.6%,主要剂型有面膜、面膏、洗发液、沐浴等。如“每卧前用浆水洗面,涂药于患处,次日晨以米泔水洗面”,“和为膏,每临睡涂面上”,“水煮,去滓取汁沐发”,“先洗臭处,后用药敷之”,“苦壶卢烧熏之”等,与现代面部美容护理、美体美发常用的手段如洁面乳、面膜、染发、香薰等习惯完全吻合。书中头门乌髭发类102首外治方药中,21首是将药物研末或制成药汁,以之刷牙、揩牙、抹牙、擦牙等,而达到生发乌发的作用。这一方法,当今临床罕用。但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而“肾藏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精血同源”,所以毛发枯槁早白,与精血不足有关,通过药物作用于牙齿,达到固齿补肾的作用,肾精充足,毛发自然生长润泽黑亮。这为当今临床探索白发、脱发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3取药独具特色

《普济方》重视辨证论治,从脏腑、气血辨治皮肤病,美容方药组成中主要是具有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风的药物,如白芷、白术、川芎、熟地、肉桂等。但书中用药还独具特色,动物药如猪、牛、羊、鹿的脂髓、肉等,花类药如桃花、旋覆花、石榴花等,香药如麝香、丁香、沉香等的大量应用构成了《普济方》美容方药的特色之一。单方和食疗方的广泛应用是该书美容方药的另一特色,“令人面洁白悦泽,颜色红润,桃花浸入酒中,每服50ml”;“悦泽肌肤如玉,瓜子450g,去皮捣为丸,每服6g”;“治发不生,侧柏叶,阴干作末,和油涂之”;“治发白,藕,食之”;“治发白,皮肤枯槁,井水常服”,药味简单,卓有实效。以色治色法亦是《普济方》中美容方药的一大特色,如以黑豆为主治疗发白的黑大豆方、醋豆方、必效染白发方等,而在面门面黑干黑曾类方药中,则大量应用白芨、白术、白芷、白附子、白蔹、白僵蚕等,如白瓜丸、白附一味散、白蔹石鹿膏等,对后世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很有启发。书中方药载有具体用量、制备及使用方法,对于我们研发新的美容方药、剂型等均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及应用前景。

综上,《普济方》中美容方药内容丰富,治疗方法多样,取药广泛独特,从记载看,当时人们已经使用大量的美容保健治疗方药,美容方法,反映了明代以前社会美容学的发展水平之高,极大的丰富了中医美容学特别是中医美容方药及美容方法的内容。同时,所载方药许多经现代临床证实疗效卓著,是中医美容学中的灿烂瑰宝,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掘,整理提高。

指导老师:王振国教授

[参考文献]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四肢骨折;手法复位;外敷;竹制小夹板固定;疗效

四肢骨折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性骨折,在骨科门诊中极为常见,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手术治疗等,每种治疗方案均具有各自的优势,但是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治疗时间长,四肢功能 受限,治疗后还极易一流肌肉废用性萎缩、痉挛、关节僵硬等后遗症{1]。近年来,随着人们逐渐重视中医中药在四肢骨折的应用价值,中医特色疗法逐渐广泛应用于四肢骨折的治疗过程中[2],手法复位、外敷加竹制小夹板固定能有效地减少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费用高昂的问题,同时还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促进患者四肢功能早期康复。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56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法复位+外敷加竹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3.56±12.58岁,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32例、高空坠落伤12例,砸伤8例,其他4例。骨折部位:上肢骨折35例、下肢骨折14例,四肢骨折7例;合并颅脑损伤19例,内脏损伤26例、神经损伤11例。选择同期收治的56例单纯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2.76±11.58岁,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29例、高空坠落伤14例,砸伤10例,其他3例。骨折部位:上肢骨折33例、下肢骨折14例,四肢骨折8例;合并颅脑损伤20例,内脏损伤23例、神经损伤13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中医正骨手法复位,选用竹制小夹板固定,根据伤肢的部位以及长度制作合适手上肢体外形的小夹板。骨折断端不稳定,则行超关节固定,且同时固定骨折的上下关节。注意在夹板内放置保护垫,以适应肢体的解剖形态要求,同时纠正残余移位以及维持骨折部位前后、内外侧的力度,保持肢体平衡。夹板放置完毕后,使用弹性绷带捆绑,上肢骨折捆绑3~4周,小指(腿)骨折捆绑4~6周,最后使用普通绷带分4段捆扎。注意对于肘、踝、腕等活动度较大的关节需要行超关节捆绑,限制关节的活动。在捆扎夹板时不可过紧,以夹板能上下移动1cm为宜,防治阻碍静脉回流。注意每天调整敷带的松紧,开始每天调整1~2次,消肿后3~5周调整1次。上肢骨折3周不可给予超关节固定,3~5周拆除夹板,下肢骨折5~7周后拆除夹板。观察组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后外敷中药治疗,捆扎纱布事先使用中药炮制的水剂浸泡,在复位满意后,于骨折部位给予药物纱布外敷。中药组方:30g当归、30g三七、30g莪术、30g天花粉、20g大黄、20g地鳖虫、20g骨碎补、20g制乳香、20g制没药、10g血竭、10g冰片,加水1.0L,煎至500ml。小夹板固定痛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肿胀消退、疼痛缓解、骨折愈合、四肢功能恢复情况;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3]评价其疗效,优:骨折整复固定后,骨折断端至愈合无变化或者较前明显改善;良:骨折整复固定后,骨折断端异位,但是未超过功能对位范围;差:骨折整复固定后,骨折断端移位明显,超出功能对位的范围。优良率=优率+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患者肿胀消退、疼痛缓解、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分析

3 讨论

四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一旦发生骨折则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同时骨折伴剧烈疼痛带给患者极大的痛苦,由此,积极治疗四肢骨折,缓解患者疼痛,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3]。临床常用治疗方案为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等,开放复位损伤较大,还会遗留瘢痕,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在手术中需要剥离骨膜,也会影响骨折的愈合;钢板内固定术则需再次手术,患者难以接受。石膏外固定也不同程度限制关节的活动,关节长时间制动则可能导致关节活动困难,僵硬等并发症发生,另外,石膏托形态固定,不能改变形状和松紧度,骨折初期肿胀是,固定容易过紧,阻碍血液循环,肿胀消退后,固定变松,导致固定失效,导致骨折再次移位,均不能取得让患者满意的效果[4]。

综上所述, 手法复位、外敷加竹制小夹板固定疗法能有效改善四肢骨折患者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促进骨折愈合,早期恢复四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袁益.手法复位、外敷加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5):575.

[2] 邱继浩,沈玉平.石膏与小夹板结合使用治疗四肢骨折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8):40-42.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我们的人体和外界进行新陈代谢是:通过呼吸消化循环排泄进行第一种物质存在形式的交换,通过腧穴经络脏腑进行第二种物质存在形式的交换,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进行第三种物质存在形式的交换。

为什么现在西医占主导地位呢?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看出一些端倪。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这是说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空间结构对人的影响大。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东方靠近海边,人们喜欢吃鱼和咸的东西,鱼使人热生于内,盐者胜血,人们容易的疮疡肿毒的疾病,如内痈外痈,治疗用砭石,我认为砭石就是手术刀,外痈可以切开引流,内痛可以切除,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手术疗法没有发展起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西方的环境及人们的饮食习惯,使邪气不能伤其形体,容易得内伤杂病,治疗方法宜用药物,毒药是古代药物的总称。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北方寒冷,人们过着游牧生活,喜欢喝羊奶牛奶等,藏寒生痞满的病症,治疗宜用灸法。所以灸法宜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南方的环境使人们容易患挛痹,治疗宜九针,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现在针刺的针一般是毫针,铍针相当于现在的小针刀,锋针就是现在的三棱针。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中央之地,人口众多,人们食杂而劳动的少,病多痿厥寒热等症,治疗宜导引按跷,相当于气功按摩,国家推广的传统气功有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按蹻就是手脚并用推拿按摩。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从以上情况来看,一个高明的医生,是能够将这许多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使患者得到适宜治疗。所以治法尽管各有不同,而结果是疾病都能痊愈。这是由于医生能够了解病情,并掌握了治疗大法的缘故。

综上所述,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社会化程度不高,疾病的地域性强,治疗方法特点不一,东方为手术疗法,西方是药物疗法,北方是灸法,南方是微针,中央是导引按蹻。可以说现在的所有疗法都是这些治疗方法的扩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空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不断变化,治疗方法首选也不断变化。东汉以前人们的并首选针灸治疗,那时人们思想简单患病也简单,伤寒病流行初期人们习惯患病首选针灸治疗,结果导致失治误治变证丛生,张仲景的家族有很多人死于伤寒,他在为人看病过程中发现了伤寒病的传变规律,创立了流经辨证写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后人尊为医圣,治疗疾病逐渐以药物为主,到了明清时期温病流行,人们还按六经辨证失治误治又多了起来,因为温病的病理变化又变了,那时的医家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近代欧洲的工业革命,抗菌素的应用,战争的频繁,为外科手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外科手术逐渐占据了医学的主导地位。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食杂而不劳,痿厥寒热的病多了起来。颈椎病,腰椎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越来越多,治疗方法首选导引按蹻,所以推拿按摩在这些年发展很快。从时空整体看医学发展,我们要掌握多种治疗方法,树立大中医的思想,针、灸、药、手术、导引按摩,尽量多掌握一些治疗方法。从这些角度看所有的医学都属于中医,如果固步自封,只能被社会淘汰。以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会首选按摩与导引。难治的病将是精神心理疾病。因而整体医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