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的心理咨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的儿童心理咨询认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中,个性、认知和领悟能力还很不成熟。年龄越小,其在物质上、精神上对家长和环境的依赖就越大,心理、行为受家长和环境的影响也就越明显。许多时候,咨询主要是对儿童的家长、教师、看护者等的咨询。咨询师往往相信只有父母、成人才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儿童是不懂事、未成年的小孩,成人不应该将解决问题的负担放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理念也许是好的,是出于对儿童的保护,但是却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开发自身的潜能,进而学习如何自己解决成长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在儿童心理咨询工作中,尝试运用具有积极心理学倾向的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FBT)代替传统的儿童心理咨询模式是有意义的。本文试探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理论、技术以及将咨询理论运用在儿童心理咨询中,以期为家庭教育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方法与思路。
一、 基本理论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是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于1980年从美国的短期家庭咨询中发展出来的。De Shazer的工作团队开始聚焦于来访者想要如何改变自己,而不是来访者进入治疗所带来的问题与抱怨。其相信多数来访者来到咨询室中是已准备好且有能力要做改变的 [1]。
焦点解决取向咨询的积极风格与传统治疗的做法迥异,它并不强调问题的原因,因为过分讨论起因有时只会让个体陷于无力的状态中,其主要是彰显来访者本身的能力,并针对个体的问题进行解决。Walter和Peller(1992) [2] 提出了十二个假设来说明其基本理念。
1. 正向思考
一个人的思考会影响到其后续的行动抉择以及面对情境时的态度,若个体对自己和事情进行负面思考,便易陷入问题中而难以自拔,故焦点治疗可以引导来访者进行正向思考,并进行目标导向的谈话。
2. 问题的例外
问题并非随时都会出现,通常来访者容易将自己的问题过度扩张,而致使其感到困扰时时刻刻在整个生活中压迫他。焦点治疗教导来访者找出问题没发生时的状态,促使个体跳脱无力感,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3. 改变在不断发生
世界是不断在改变的,人也是如此。来访者通常会受僵固的语言限制致使思考受到局限,如“我是个没有用的人”,而忽略自己并非永远都是如此。故引导来访者发现改变的可能,能够激发其动力。
4. 小改变导致大改变
重视来访者所产生的小改变,不断鼓励他看到自身的改变能力,透过一次次微小的转变,累积来访者对自我的信心,引导出大改变。
5. 合作是必然的
咨询的变化并非依照咨询师的目标,而是根据来访者本身的意愿进行的。当来访者透露其想法和意见时,便是咨询合作的开始。而焦点治疗强调没有抗拒的案主,即便来访者是被强制来咨询的,但他仍有想要改变的目标。
6. 个体本身即具有资源
焦点治疗相信,人都是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能的,问题缠身的来访者并非无能力,而是未发现自己拥有的资源,故咨询师的责任便是帮助其看到自己的潜能。
7. 意义和经验是交互建构的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世界作解释,并形成事件的意义,这种意义会成为个体的经验,意义和经验是相互形成的。
8. 经验的描述与行动是循环的
个体对事件的描述会引导其后续的行动,例如对事件的描述为“我没有能力,所以才找不到工作”便会影响到其后来的行动抉择“放弃找工作”。同样,行动也会影响到对事件的描述。
9. 意义在反应中产生
信息的意义要视反应而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受自我觉知的影响,当他人所表达的信息没有被接收者正确解读时便会产生误会,故在咨询中咨询师应不断修正自己的解读方式,以便能与来访者所表达的意义相符。
10. 个体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个体对自己的问题最为清楚了解,焦点治疗在咨询中强调个体的主体性,由个体决定他所想要改变的地方,并设定目标。
11. 整体性
个体对问题的陈述会影响其后来的行动,而任何改变都会影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故个体在咨询中的改变也会影响到他周遭的人。
12. 训练团体成员
在团体咨询中,成员会彼此分享目标和想法,大家的观点也许都不相同,故咨询员不需帮成员做诊断、决定目标,而是要协调成员彼此可接受的目标并形成计划。
此外,Berg和Miller(1992)提出了八点焦点解决治疗的原则,后来Osborn(1996)又扩增了五点原则,包括:(1)视来访者为心理健康的个体,去病理化;(2)利用来访者的资源和优势;(3)来访者自决,他们才是本身的问题专家;(4)优先选择限制最小但最易达成的解决方法;(5)改变是必然的;(6)重视现在和未来,不探讨问题的过去成因;(7) 咨询师与来访者是合作同盟关系;(8)中心哲理,如果行为无法打断就不要再执意去修改,行为若无效就不要再继续,行为若有效就做得更多;(9)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来访者与咨询师一同建构,并非等待来访者去发现;(10) 来访者的成功经验是其解决问题的基础;(11)目标取向;(12)意义及真实是在互动中建构出来的;(13) 咨询是短暂的 [1]。
二、常用技术
SFBT的一大特色即:使用提问技术和正向鼓励,协助个体跳脱旧有的思考架构,能以崭新、正向的态度面对本身的问题。以下将以Webb(1999) [3]所提出的会谈四个阶段来探讨SFBT主要使用的技术和问句:
1. 设定正向目标
个体多半是带着问题来到咨询室的,故使用外在化的问句,例如“请你为自己的问题命名,你会如何称呼它?”“当你战胜问题时,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况?”“有没有较好的方式来描述你的问题?”何等,让个体了解问题本身才是问题。通过问题外在化,不但可以确认个体的问题,也可增强个体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4]。Selekman(1997) [5]认为外在化问句可使个体以正向、可解决的观点重新描述问题,带给个体希望感。对于目标不清楚,或难以拟定具体正向目标的个体,SFBT则通过奇迹式问句,例如“如果有一天,奇迹发生,你的问题已消失,那会是怎样的情况?”带着个体去描述当问题解决后,事情会有什么不同,帮助个体以建设性方式去思考自己的改变目标。
2. 挖掘潜能
意即强调当问题较少发生或没发生时的状况。当个体思考到这些部分,不但能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希望感,也能通过这些成功经验提升自我价值感。咨询师也能从这些成功经验中收集到个体过去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5]。Walter和Peller(1992) [2]认为潜能问句包含两个优点:可将过去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带入此时;透过例外经验,可帮助个体从小改变增进自己的信心及能力,从而慢慢引导出大改变。潜能问句包括:过去的例外问句“过去什么时候是问题没发生的?你做了什么事?”现在潜能问句“今天你最喜欢的事是什么?”假设潜能问句“当问题不在时,你会是怎样?”人们潜能问句“有哪些人可以为你提供帮助?”等。
3. 拟定计划
个体可能面临拟定计划步骤、预演计划及执行计划等状况,在不同状况中咨询师运用的问句会有所不同。在拟定计划时,咨询师会鼓励个体以正向的态度来面对问题“要怎么做才能达到你所要的情况?”“你觉得做些什么会让事情变得较好?”找出个体可以做的事,再逐步作规划。而当个体已拟定计划,咨询师则要协助做预演,通过“你可以想想你要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会先从哪个部分开始?”让个体试着以想象的方式,预先演练问题解决流程。当个体要去执行计划时,以“你会如何去做这件事?”“在执行计划时会有什么阻碍?”进行式问句,让个体将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1]。
4. 追踪
追踪主要是让个体评估自己目前的进步程度。在SFBT中会使用评分问句,如“从1到10,1是最糟糕的状况,10是最好的结果,你现在位于哪个位置” [3]。评分问句可帮助个体聚焦自己的改变,增强再投入的动机,也能协助个体去评估计划是否适当 [6]。此外,也可透过振奋性的问句来增加个体的控制感和成就感,“说说你这个礼拜中感到最快乐的事?”“有哪些得更好,当时你是如何达到的?”Walter和Peller(1992) [2]提出的振奋性语句是借由兴奋的语句、态度、动作等表达出咨询师的鼓励与支持,可在个体执行计划或产生改变时使用。
5. 家庭作业
根据Walter和Peller(1992) [2]提出的SFBT治疗流程,在正向回馈阶段包括赞美个体投入以及指派家庭作业。许维素(1988) [7]提出在SFBT中,每当咨询结束时要依个体的类型及状况指派家庭作业,帮助个体扩大改变,林怡光(2004) [8]也认为指派家庭作业能延续咨询效果,且家庭作业强调过程而非结果,意即重视个体因想到作业而做出的改变,而个体是否达到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家庭作业的类型包括四种 [2、7]。
(1)正向观察:让未形成目标的个体,去观察生活中想要学习改变的目标;而已有目标但未产生行动者,从生活中去观察想要学习的行为。
(2)尝试去做正向或例外的行为:让案主从事力所能及的正向行为,以小改变增强自信心,引发涟漪效应,带来大改变。
(3)寻找例外事件:鼓励个体寻找过去在问题没发生时的例外经验,去看自己当时做了什么,或假设自己正在做这些例外行为,从例外中帮助个体去行动。
(4)尝试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个体去体会当问题不在时,或问题被解决时的状况,这能让个体从新的体验中获得创意,激发其去从事小改变。
三、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运用于儿童中
与传统治疗模式相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取向也常被认为面对儿童个体会有限制,因为此种模式重视谈话性治疗,所以对欠缺表达能力的儿童较难进行 [5];另外,孩子的认知有限,语言使用能力未成熟也会限制咨询者的技术运用 [8]。但实际上焦点解决取向因强调短期、重视个体的正向力量,而常被运用到学校辅导中。许维素(2003) [9]认为焦点解决取向因重视儿童所拥有的能力,认为儿童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以及鼓励儿童用行动来解决问题,增加了其自我控制感,这种赋能模式能够协助儿童看到改变的光景。
1. 与儿童建立合作关系
在形成治疗计划或问题解决过程中,因儿童是自己问题的专家[5],治疗师要运用同理、真诚、尊重与个体建立正向同盟关系,从而与儿童讨论出治疗的正向目标。与儿童建立关系时,治疗师可多运用赞美技术,对儿童所表现出的任何正向力量都给予鼓励,让儿童了解治疗师是真心想与他们合作并解决问题的,可降低儿童的防卫,赢得他们的配合;或在治疗初期运用游戏治疗或木偶等道具,藉由游戏解除他们对大人的防卫,增进彼此的信任,也可收集到重要讯息[11]。
2. 配合儿童的认知发展及语言限制
由于SFBT必须通过与个体不断互动来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治疗师在与儿童互动时更需注意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语言的使用能力。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7~12岁)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将慢慢发展出逻辑思考能力,但对抽象概念还是难以理解[12],所以可利用具体事物的操作来帮助儿童理解。治疗师可将SFBT的问句转化为可操作的事件,如奇迹式问句可利用仙女棒等玩具进行,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儿童陈述问题并找到资源;评分问句可使用脸部表情图形来替代[13],也可使用关系问句取代例外架构问句,如“什么时候你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
总之,虽然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及语言发展可能对此模式有所限制,但仍可配合儿童本身的特色,运用媒介工具或转换语句形式,使之更符合儿童的实际需求,让治疗产生效果。
参考文献:
[1] Gingerich, W.J. & Wabeke, T.. A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to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in School Setting[J]. Children & Schools, 2001,23(1):33-47.
[2] Walter, J.L. &Peller, J.E..Becoming solution-Focused in brief therapy [M]. New York:Brunner/Mazel Publishers. 1992.
[3] Webb,W.H..Solution:Solution-Focused interven- tions for counselors[M].New York:W.W.Norton. 1999.
[4] 简正镒.焦点解决短期咨询于咨询实务工作之运用[J].咨询与辅导. 2003,205:2-10.
[5] Selekman, M.D..Solution-Focused Therapy with Children:harnessing family strengths for systemic change[M]. New York:Guilford Press. 1997.
[6] O’Hanlon, W. &Weiner-Davis M..In search of solution:A new direction inpsychotherapy[M]. New York:W.W.Norton.1993.
[7] 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M]. 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8] 林怡光.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儿童辅导上的应用[J].辅导季刊. 2004,40(3):49-54.
[9] 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运用[M]台北:天马出版社.2003.
[10] Davis T.E. &Osborn C.J..The Solution-Focused School Counselor Shap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M].New York:Accelerated Development. 2000.
[11] 陈意文.使用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FBT)与儿童工作之感想[J].咨询与辅导, 2005,234:36-39.
[12] David R.S..发展心理学[M].林翠湄、黄俊豪等译.台北:学富文化. 2003.
[13] 康馨如.儿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初探[J].咨询与辅导.2005,234:36-39.
范先佐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留守生活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柔弱无助,自卑闭锁,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心理上寂寞空虚;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怨恨,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挣钱。[2]还有研究发现,“留守孩子因缺少父母关爱,极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如变得忧郁、不自信、没有安全感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行为和价值判断”[3]。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心理上的烦恼和困惑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诉说,要么变得沉默,要么变得暴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耐心的倾听、友善的态度等可以让留守儿童获得安全感、尊重感,让他们彻底打开心扉,把内心的苦闷和烦恼等讲出来。实际上,当留守儿童愿意敞开心扉向咨询师讲述自己的留守生活经历和体验时,他们内在的压力、孤独、寂寞等消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获得合理的释放,同时会感受到来自咨询师传递给他们的理解、关爱和支持。
二、有助于留守儿童清楚认知真实处境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还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帮助来访者分析和澄清问题以使来访者认识问题的本质。总之,心理咨询师就是一面“镜子”,来访者通过这面“镜子”,能够看到自己当前真实的状态。正如GeraldCorey认为,“在我看来,咨询最核心的作用是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他们自己的能力,发现是什么阻止他们使用他们的能力,澄清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4]。德国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儿童的生命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义”[5]。他认为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形式包括危机、号召、告诫以及遭遇等,儿童只有在积极应对生命发展中的各种非连续性事件过程中才能成长为真正的自我。对于教育者来讲,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儿童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并唤醒和激发他们内在的具有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让他们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和困难。留守生活是留守儿童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形式,是留守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给他们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还意味着新的起点。[6]留守生活能够促使留守儿童通过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成长为真正的自我。因此,在留守儿童教育中,教师首先要让留守儿童清楚自己留守生活的真实处境,鼓励他们积极应对留守生活中的困难,并战胜它们。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通过和咨询师的对话,他们能够认清自己当前的留守生活处境,并能够消除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发现和体验到自我的力量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路径。
三、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地成长和发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
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
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关键词】 儿保门诊;心理卫生问题;儿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儿园体检时心理问题的咨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对所有首次就诊的儿童均给予详细登记,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析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参照CCM仆2一R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就诊原因根据临床情况及医生的诊断归类。配合疾病诊断及就诊原因分类的有儿童行为量表、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丫检验。
2结果
2.1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首诊儿童共208人,其中男童112人、女童96人,男女比例为2.11:l。6岁以下就诊儿童64人,6~12岁就诊儿童112人,13岁以上就诊儿童22人;13岁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3076%、58.65%、10.5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中家住城镇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龄组的就诊原因分布6岁前儿童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30.76%,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抽动症、言语问题、健康体检和咨询。儿童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尤其是遗尿症)等在心理门诊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多动、学习困难为主。所有就诊儿童中,健康咨询占33,3%,其所占心理门诊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
3讨论
3.1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千预,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 。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乡镇儿童保健机构尚未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及本院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刚刚起步、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3.2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门诊儿童各个年龄段中,咨询均占绝大多数,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下降.这可能与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有关。因6岁以下儿童属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对象,必须经常到医院进行阶段性体检,与医务人员交流较多,经常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宣教。这提示儿童心理问题早
期发现、早期就诊,首先必须解决儿童家长的认识问题。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服务面,把宣教阵地延伸到小学、初中。利用书刊、电视、广播、橱窗、讲座及儿科临床、保键门诊向家长宜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关注,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旭,静进,史明丽,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19-720.
[2]匡桂芳,辛晓显,沈宜元,等.儿童心理咨询20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153-155.
[3]关念红,张晋磅,唐济相,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客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