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把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的帕卡德教授,他认为大学应该给青年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其后美国的哈钦斯的通识教育理念奠定了现代通识教育基础。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和西方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艺术教育的问题。在西方国家,艺术教育的国家标准是“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越要强调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一、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启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艺术教育能引导一个人自觉地完善道德、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并能最大程度地发展创造力。从狭义的概念来说,艺术教育主要是艺术知识、艺术技巧、艺术鉴赏与创作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对应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单纯的专业教育把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通识教育针对专业教育的弊端尤其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而强调广博性、共同性,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豪瑟尔与另一位著名艺术家贡布里希不约而同地认为:“伟大的艺术对生活所做的解释,竟然能使我们更为成功地应对混乱的事态,能让我们从生活中汲取一种更令人信服的现实意义。”①技术时代的后果就是:生活世界的文化贫困化和自由丧失。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即注重潜能的开发、人性的丰满、人格的完善与人生意义的充盈,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时代,艺术教育可以让人重温人类的可能性与成就,让人重新确立自信与希望。
中国近代大教育家认为:艺术是使一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和振兴的关键。爱因斯坦指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②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载体,所以在通识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艺术教育的首要价值是培养人的情感
艺术作品是自我价值观的主观反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而艺术情感又是自然情感的提升与超越。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席勒指出,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在于培养感情和精神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和谐,使审美教育具有独立的地位,这种认识强调了审美教育的核心就是艺术教育。
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的,读懂艺术就懂得生活,艺术的秘密也是生活的秘密。在生活中的情感真挚诚恳,人们的人格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才会有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嵇康这样中国艺术史上一流的艺术家。达・芬奇是一位具有丰富情感的举世瞩目的艺术家,除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之外,在科学上也有着巨大的贡献。他的成功告诉人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一种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去洞察人生及人的行为模式,用这种艺术的眼光去观照人生,才能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真正体味生命所赋予人生的特殊含义。
三、艺术教育强调人生教育
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对待世界与人生的态度以及人格的力量是其人生实践中凝聚的精神实体。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命是短促的,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遥远的后世。所以,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了他的一生是否会有大的发展,正所谓“人品即画品”。19世纪后期英国艺术和美学的代表人物罗斯金,在他的著作《现代画家》中,评价了威尼斯的艺术与其道德倾向的关系。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道德改变人,通过想象形成同情心,从而改善道德。所以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优秀、高雅的艺术作品有利于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
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和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儒家注重的理性精神,以道德节制欲望,以理智统帅情感。受这一基本观点的影响,中国的艺术和审美也高扬理性精神,很少单纯地追求享乐或。儒家非常强调艺术的文化意义。在儒家看来,人性以及人的一切后天的品质、行为,都是通过文化培养得来的,而艺术的欣赏、熏染则是文化培养最普遍、最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孔子把人的道德修养的完成放在“乐”即“成于乐”,典型地说明了艺术审美是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艺术。儒家推崇独立的人格和阳刚之美,一贯强调人格独立。《论语・子罕》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浩然正气对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儒家精神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即真、善、美,这才是完满的人生。
总之,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艺术教育犹如一种净化剂和催化剂,它可以促进人的性格的全面发展,使人变得更加高尚。针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际现状,必须规范通识课程教育体系,加大艺术教育课程的普及力度,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最后要强调的是,艺术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人性的完善。
注释:
① Arnold Hauser.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M].New York:Alfred A. Knopf,1959:5.
②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3.
参考文献:
[1]聂振斌.儒学与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定位;意义
1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
1.1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是为特定职业传授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职业所需的人才。职业院校是在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初、中、高级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1.2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
艺术的重要作用是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艺术教育对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近二十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当前的职业教育大部分停留在理性的层面,出现过度重视技术技能学习,强调职业能力的培训,同时放弃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成长的情感因素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仍处于艺术教育的真空地带,不符合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应该是全面的,除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还应有人文素质的教育,不能仅仅偏重技术。
2 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新定位
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不是抽象的美学理论分析,也不是一般艺术院校的纯技法教学,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教育模式。这种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又能帮助他们科学地思考。经过这种艺术学熏陶的学生,必将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美丽的人格,更富有进取精神。”
体育能使学生体魄强壮;智育能使学生学识广博;德育能使学生思想上进。但对于学生的情感照顾不能空缺,此时的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艺术起源于劳动生活之中,并独立出来,它必能反作用于劳动生产。职业技能同属于劳动技能,因此,艺术教育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具有强化意义。
3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
3.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素质和精神素质等综合素质。然而艺术教育对其有重要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职业知识是指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和人文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职业技能是指人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反复训练形成的能顺利实施某种活动的行为方式。现在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单纯地灌输职业知识,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致力于把人培养为有用的工具,存在很强的教育功利性;对学生要求则是强制性记忆、周而复始的单一模式训练,使其缺乏自由想象、创造的态度和精神。长久下来很多学生身心疲惫,力不从心,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将知识技术融会贯通和记忆。
3.2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潜力是指内在的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或能力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学习潜力是指一个人“有可能达到的”学业水平,与“现在已达到的”学业水平之间存在可开发的空间。科学研究发现,艺术学习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智力。保加利亚现代心理学家洛札诺夫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暗示教学法,其宗旨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手段的暗示提高学生大脑的兴奋度,充分发挥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开发学习潜力。学生在紧张的科学技能学习之后参与艺术活动,就能转换兴奋中心,使大脑得到必要的休息,而这时的记忆力将比平常记忆力更好,能激发学习潜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3.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指能自我主动的去认识和发现有意义的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方法,并能寻找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必有的素质基础。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相关的专业领域内所具有的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封闭性、学科性、专门化的特点,一味的强调机械性技能训练,使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弱,视野狭窄,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淡化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作品的欣赏会培养和增加学生的创造分析能力和自由想象空间,获得愉快的精神体验。将这种能力转移至职业技能的训练,能增强其技术分析能力。这样的艺术教育能让学生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还能在技术学习和操作中产生积极的创新冲动,激发创造的活力,从中塑造创新型的人才。
4总结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职院校开设的众多课程中,文化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是授予了学生“鱼”,而艺术教育课程能使学生轻松自然获得“渔”。艺术教育是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能使学生在美感享受中动之以情;在实践体会中晓之以理。寓教于乐的教学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去感受美好事物的独特性以及对生活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活,热爱自身职业的美好情操。艺术教育是以美的方式来唤醒和打动人的心灵,将道德内容有机融入形象化教育手段之中,避免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强制性,更积极有效的唤起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想品质修养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0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众所周知,这世上错综复杂,形形,很容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一定的影响。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就能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好的艺术作品包含了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不断感染和影响了接受教育的大学生们,唤起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大学阶段是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都一一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公共艺术教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懂得世界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这已经是不可更改的历史定律,而大学生们也会在这种教育中接受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之所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美德教育,是因为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所谓艺术,往往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或者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的精神面貌。作为我国新时代的大学生们,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正好能够弥补当代大学生们由于知识局限性或是阅历不足,而产生的不了解各个时期的生活或是文化等情况。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从而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甚至是不同民族之间各式各样、具体生动的不同生活情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甚至是不同民族生活场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的形象,了解这些人物形象性格上的特点、思想上的特点和精神上的特点。通过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当代大学生们扩大了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真理。由此可见,所有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启发作用,对大学生文化视野的丰富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艺术的形象性有助于大学生想象力的开发
艺术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给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以音乐艺术教育为例,古曲《十面埋伏》通过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乐使人联想到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其中模仿战马的嘶鸣旋律让人仿佛看到撕杀的战争场面,由紧张、急速的旋律想象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但这种想象并不是唯一的,每个人的联想和想象都是不一样的。音乐作品能触发受教育者运动着的感情波澜,随着乐曲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入想象活动的高峰,这种想象与联想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受到语言的限制,也不像美术作品那样受到画面的制约,人们一旦进入这样的世界,便无拘无束,任其遨游,便会产生形形的幻想。
2、艺术的主体性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创新意识的本质,就是让创造的使命在心灵深处扎根,让求新的欲望长期处于涌动状态。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的必备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牛顿不可能在苹果的偶然坠落中感悟到地球引力的存在,瓦特也不可能在壶盖的微微震颤前萌发出创造蒸汽机的构想。因此可以这么说,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学子建立自觉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如何完成这项任务?多年来,人们使用的方法通常是,宣讲创新的重要性,阐释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创新的紧迫性。总之,采用的是一种由我及他、由外及内的理论灌输。其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唤醒,是对沉睡的、懈怠的意识的激活。而唤醒与激活的工作,恰恰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强项。有艺术教育工作者曾在“电影导读”课上让学生观看美国电影《美丽的心灵》。那是一部以著名数学家纳什为生活原型的佳作。影片生动地表述了主人公开创博弈论的艰辛以及终获诺贝尔奖的荣耀。许多学生用“备受震撼”、“心潮激荡”、“彻夜难眠”来形容他们的观后感。年轻的大脑若时常受到这样的“震撼”,茫然的心灵若时常发生这样的“激荡”,创新的欲望有望被激活,创新的意识也有望被唤醒。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正在承受着严峻的考验。无论是就业还是升职,都使得在校许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味良药,利用好公共艺术教育能够舒缓大学生紧张的心情,给他们增添愉悦的生活态度,使得心理问题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上得到有效的解决。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文化价值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积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藏丰富,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构成了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具有每个民族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个性。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强化民族音乐教学,必将对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继承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主要途径。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中,让学生从学习我国各民族音乐艺术这个窗口了解各民族的风俗民情、艺术风格、历史文化,这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促进各民族团结,建立和谐民族大家庭,培养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的观念和意识
学校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高校是教育的摇篮,加强和改进民族音乐教育,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加深对民族音乐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音乐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能使受教育者通过对民族音乐高度成就的理解,认识其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增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发展创造力。在“十六大”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有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了解它,也更没有理由不去发扬它。西洋音乐固然要学,然而本民族的东西我觉得更应该加强学习。泰格尔说得好:“音乐和美术是民族自我表现的最佳手段,没有自己的音乐或艺术的国家,只能永远当哑巴。”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这是任何国家音乐所不能比拟的,也是任何西洋音乐所替代不了的。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明镜,集中着我国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民族的艺术精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民族音乐内容中所呈现的民族、地域、风俗习惯、语言特征,亦成为研究各种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极为重要的旁证。为了使民族音乐健康发展,为了发展中国音乐的根基,我们不但要主观上主动地学,而且还要建立科学的、完整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提高广大教育学者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和民族音乐价值的正确认识。探索民族音乐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和大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需求以促进高校文化的建设, 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传播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应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任务之一。柯达依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的系统工程,它对陶冶道德情操、美化身心、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重视民族音乐,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热爱和重视民族音乐的风气,提高对民族音乐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对民族音乐文化亲身体验,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积累,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扩大了学生的人文知识,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应该立足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把民族音乐教学融入到艺术教育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提高,使之成为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中国民族音乐有其巨大的自身价值。只有重视和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系统学习,才能了解民族音乐独特的语汇,才能正本清源,为民族音乐的学习、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民族音乐教育是任何一门教育所替代不了的,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应该以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让大学生树立起民族审美理想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为弘扬本民族文化而努力。达到音乐教育人的目的,以促进民族素质,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热爱本民族的音乐艺术,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才是它的根本目标之所在。
三、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艺术教育 人格美 创新思维
“艺术教育”是一个既古老又全新的教育话题,是人类社会中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重要现象。它以艺术为媒介进行教育,使人的内在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进而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促进作用。环顾历史,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向来对艺术教育颇为重视,如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音乐立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孔子认为音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标志,即“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论语・泰伯》)。又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来引领人的崇高精神。西方后来在中世纪发展了“七艺”(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表明,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对施教者而言,使其在教育实践中明确艺术教育的发展性、重要性、实施性,对其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过程、探索教育方法、最终优化教育效果,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一、艺术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美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以艺术美的形象为媒介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它是整个教育中最具有活力与生机的领域,对于完美人的本性,培养人高尚的精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善美意识
艺术的社会功能早在《左传》里就提到“使民知神奸”,就是能起到辨善恶的作用,唐代张彦远明确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既能起到从善从美的教化作用,又能提高道德水平。现代社会形态与古时相去甚远,但艺术的相对功能仍没有背离,好的艺术教育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在“成教化,助人伦”方面,仍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近代教育学家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思想曾产生过较大影响。他曾提倡让民族艺术走进北大课堂,并在北大组织成立了音乐,书画等多种社团组织,其目的是“涵养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德国近代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中也明确指出艺术美表现出人格的良好品性,人只有通过艺术美才能踏上全面自由之途,才能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2.艺术教育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斗志
中国古代《乐论・乐施篇》中提到:“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论语・述而》中提到:“子在闻其韶,三月不知其肉味。”可见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感受,能有力地激起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美术作品如徐悲鸿与名画《奚我后》,鲁迅先生郑重刊发的木刻《母亲》,对于鼓舞抗日斗志,纪念“左联五烈士”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手段。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其落脚点还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类自身。人类自身的美化,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化,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它的特殊功能就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通过艺术教育使人的感性和理融升华,使人的精神世界在理性的高度得到和谐统一,也就是人性的和谐统一,人性的完美。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激发和净化人的感情,以美导真,以美导善,潜移默化地起到作用。所以说,只有提高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艺术教育具有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
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校长谢佐齐教授在中国访问时曾经指出:“中国的教育非常严谨,培养出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笔试成绩大多非常优秀,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比较差了。”他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左脑比较发达,而左右脑的训练失衡。我国目前的各级教育,主要体现在重视左脑教育,忽视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创新思维能力有着更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艺术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名誉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开篇就呼吁“还我右脑的心灵。”提出了“开发右脑”的问题,并反复指出:人的直觉与思维从来都是有机的整体。而我们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加强素质教育,其中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重视艺术教育对提升人类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当前搞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1883年英国博物学院赫胥黎曾在《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中形象地比喻说:“艺术与科学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情感来表达事物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的形式表达事物永恒的秩序。”艺术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大都热爱艺术,有的甚至有着良好的艺术文化底蕴。据统计,世界上各大领域的1000位突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物理学的研究时,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还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艺术是人类心智与情感的产物,它与科学一道,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双翼。艺术教育中的想象力是极为生动和丰富的,而想象力又直接影响着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才能推动社会科学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