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振兴;文化软实力
作为刻上深厚文化基因的传统手工艺,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目前,面临不少保护与振兴的困境,本文试论述之。
一、传统手工艺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困境
(一)融资难
目前,在传统生存的这些手工艺一般都是小作坊,由于资金的匮乏很难在市场上有一个稳定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自家攒下的钱,来维持手工艺的生产,融资相当困难。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民间手工艺的生产基本上集中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决定了生产者的融资条件;另一方面,从政策上,传统手工艺的资金辅助体系不完备,缺乏相应的政策及专项资金的支持。
(二)销路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品技术的革新,但是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却相对落后,民间工艺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现状直接造成了我国民间工艺很难找到常规的销售渠道。有的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直接销售,有的只能通过关系进行介绍。
(三)缺乏继承人
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因此造成了从事民间手工艺人越来越少,对民间手工艺发展感兴趣的人也少之又少。传统手工艺的人才供给危险日益加剧。
(四)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存在制度性困境
由于传统手工艺本身的特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缺乏有效的法律细则,并且存在支付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等多种困境,直接制约了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同时,科技和知识产权等现代制度没有在传统手工艺上得到很好的实施,更加剧了其边缘化的趋势。
二、保护、传承及振兴传统手工艺之对策分析
鉴于以上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并振兴必须多管齐下,树立战略思维,采取综合措施,多方联动,方能让古老的手工艺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一)树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思想意识,开拓融资渠道在我国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民间手工艺对推动区域化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更新观念,使人民增强对民间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民间文化的价值,提高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人们传承和发展民间手工艺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转变思想,带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保护其特色文化;开拓融资渠道,扩大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规模,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树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思想意识,就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需要发展、需要继承、需要科学;对于开拓融资渠道,就要向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者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建立面向传统手工艺服务的金融服务渠道。
(二)培养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人才
如何走出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的困境,必须加大投人力度和努力培养继承人等方面狠下功夫。首先,当地应成立专门传统手工艺的培训组织,向年青人提供手工艺的技术培训。其次,可以在技能学校中设置民间手工艺的专业课程,提高现代人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度及学习意识。
(三)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体系
影响传统手工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现代化的营销体系的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告诉我们,传统手工艺的长久发展需要勾勒富有效率的现代化营销体系。首先,实施品牌经营。日益进展的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品牌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一般不可阻挡的力量渗透到世界经济的各个角落。而目前,我国传统手工艺真正实施品牌管理经营的较少,传统手工艺的特色文化没有得到象征。因此,实施品牌战略要进行传统手工艺的品牌定位,将其推向市场,对其特点、品质、文化等给予明确的界定。其次,建立合理的营销渠道。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销售方式滞后、渠道较少,与现代化的营销渠道有着很大的差距。要想让我国传统手工艺走出民间、走向城市、走向世界、就要建立合理化的营销渠道。
(四)从政策上扶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
首先,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的立法保护,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能够提供长期有效的保护措施。其次,要以政府为主导,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上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给予支持和投入,提升传统工艺在的认知度,加快国际工艺产业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交流平台和机制,使各国人民之间经常能相互了解和观摩不同制度、不同文明国家的民族文化民间工艺。
(五)加强立法工作,使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振兴走上法制化道路。法律是最具权威性的制度,是保护传统手工艺最重要的一道红线,只有将保护上升到立法的高度,给予能工巧匠者一定的生活保障,让那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后继有人,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民族传统手工艺。
(六)持续不断进行创新,为传统手工艺的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民族传统手工艺需求量的减少和市场的缩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自身缺乏创新能力,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推陈出新”。适者生存是永不变的规律。创新并不是让民族传统手工艺面目全非,而是在保持其面貌特征和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作出一些创新的尝试,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把蕴藏在民族传统手工艺里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创新发展,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打造民族工艺品牌,才能使民族传统手工艺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保护。
结语:
文化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有其自身所处的不同社会语境。当代文化的生成并不意味着要全面排斥否定传统文化的存在,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手工艺,根植于传统文化,但是也要逐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新变化。如果我们能够从不同学科,更多角度来关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相信传统工艺文化理论将会逐渐充实,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之路也将愈走愈畅。(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关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高月红,《甘肃科技纵横》[J]2007第5期
引言
一千多年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有序,并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中形成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本土风格,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不可避免地受到景德镇地域文化的深重影响,并在此影响下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
景德镇地域文化和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略述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鄱阳湖流域的昌江中游沿岸,群山环抱,在长期的相对独立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德镇以陶瓷文化而闻名世界,被誉为瓷都。从总的文化圈来看,景德镇自古处于江南丘陵地区,属于江南文化圈范畴,自古有江南雄镇之称。从民俗文化上来说,景德镇的文化为江南文化圈中的赣文化与徽文化的融合,同时也涵盖了大量其他外来人口文化元素,具有显著的兼容并存的多元化特征。
景德镇地域文化带有浓厚的陶瓷文化气息,其他文化大都围绕陶瓷文化来展开。景德镇早在东汉时期即开始制陶,景德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单的传统手工制瓷而支撑了上千年经济发展的手工业城市。景德镇的民风民俗、、城市格局、建筑形式等等,都与陶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中国手工制瓷史中,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发展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猛,在宋代时即已经跻身于中国六大窑系之列,以吉白瓷而闻名天下。而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枢府白瓷、颜色釉瓷开始兴起。经过元代过渡以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宫廷在景德镇设立官窑进行皇家用瓷的烧造,景德镇一跃而成为天下瓷都,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手工制瓷技艺达到巅峰状态。
与其他产瓷区相比,景德镇是唯一自瓷业兴起后直保持繁荣的城市,在2006年,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分工极为细密,主要工序达到七十二道之多,核心工序主要为拉坯、利坯、施釉、彩绘和烧造。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延续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地域文化对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影响
首先,地域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造就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体系的独特性。景德镇地处江西东北部的江南丘陵地带,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独立的文化环境造就了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景德镇工匠代代相传的手工制瓷技艺的完整性与独立性是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所绝无仅有的,其中的许多为景德镇所创烧,如古彩、粉彩、青花玲珑、颜色釉等技艺。
其次,多地文化所形成的行帮文化,造就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方式的二元化。在历史上,各地工匠为谋生而大量到来并聚居在景德镇,成为各地文化杂处地带,各种文化以陶瓷文化为中心,互相融合影响,为了维持手工制瓷技艺的稳定传承,二元化传承方式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得以精确传承的重要保证,但同时也使技艺传承被限制于较小的范围内。而行帮还对技艺传承设置了大量的规矩,这也大大限制了技艺传承,使部分技艺因此而可能失传。
最后,皇家用瓷烧造所形成的官窑文化体系,造就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明清时期设立更具权威的御窑厂,打破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单调性,官窑带来了丰富而先进的技艺,民窑通过效仿官窑,模仿学习了大量新的技艺并进行传承,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内容。
新时期地域文化变迁对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影响
首先,地域文化的日益开放与包容,造就了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体系的开放性。而由于开放程度的提高,从而使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几乎不再受到任何限制,打破了地域界限。技艺传承的开放性使新时期外地来景德镇学习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人口迅猛增长,除高校学生、还吸引了许多外地艺术家前来学习,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体系进入到空前开放的大时代。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产品设计中重要的文化资源和设计符号,能不能很好的传承下去,要看其自身的生命力和大众的认可程度。对于传统手工艺产品而言,能走近人们的生活,才是传承与发展的长远之计。近年来,在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设计出独具匠心且以人为本的产品,才能真正走近人的心灵,才能大力发展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一、创意产业背景下产品设计的表达方式
(一“) 以人为本”主导设计的表达
“以人为本”是产品设计中永恒的追求,是完成设计主题的最终目标和任务。满足使用的基本需求是产品设计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产品内在的文化与精神的升华。传统手工艺的产品不仅仅是使用产品的本身,更是弘扬和传承一种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更深层次的寄托着一种情感体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人们对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有了更新的解读,人是产品设计中强调的核心,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扬是文化的内涵,是心理与精神需求的满足。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级中,明确指出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最基础的基本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层级由低到高依次上升,也说明了产品设计的变迁路径。对于承载着中华民族宝贵财富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其自身的精神功能远大于使用功能,与现代的产品设计相融合,才能赋予更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得到使用者的认同感和满足心理之上的更多需求。
(二“) 仿生”主导设计的表达
现代产品设计中,“仿生”学的运用是重要表现手段与表达方式,同时,这种设计方式的运用也包括了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如:物理学、生物学、人机学和心理学等。再者,在设计的实践与研究中,“仿生”的研究范围也非常宽泛,通常在自然界的万物中去捕捉各种元素,比如造型、色彩、功能、结构等,最后赋予其产品设计的语言,取其内在的神韵,使其达到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相互融合。
在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中,就有很多经典的“仿生”元素及案例,就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壮族织锦而言,就有较多的造型与图案是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并经过了抽象的处理,赋予其吉祥、喜庆等美好的祝愿与象征意义。在壮族织锦中的植物纹饰也是常用的装饰图案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植物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牡丹,象征富贵;杏花,祈祷着幸福;红豆,带去了相思;海棠,送来了温暖。还有人们熟知的“四君子”:梅、兰、竹、菊,也是很受欢迎的题材。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中国人对于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负载着自己的一片真情,而花木草石在这个时候,也超越了原本的意义,从而成为象征人格的隐喻。在当今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很多的产品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四君子”这一装饰元素,将象征着君子正直、纯洁、坚贞、气节的人格魅力,发扬成为平凡生命的艺术“境界”,呈现出精神品性的至高内在,最终凝固成无限之美的永恒。
二、创意产业背景下的传统手工艺与产品设计的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体验设计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在产品设计中进行尝试。所谓体验,就是将消费者参与融入到该产品整个的设计过程和路径之中,这样的设计过程,产品就不单是一件作品,更是一个过程和一种体验的形式。在设计的路径中,将产品当作道具,周围环境变成了背景,衬托着体验的方式,使消费者在这个商业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特与美妙。总之,“体验设计”的目的就是让设计出来的产品更具有人性化,使整个过程和服务更加满足消费者的切实需求。所以,做好“体验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设身处地为消费者考虑,切身体会消费者真实的需求。
传统手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产品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的相互融合变得尤为重要。在广西柳州地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手工艺的产品设计与制作也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著名的侗族刺绣就是典型的代表。如今三江侗族自治县有很多特色商店销售侗族刺绣织锦的手工艺产品,类别繁多,不仅是民俗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同时也具有观赏价值。可由于产品缺乏设计感,且更新缓慢,销售的效果一直不理想,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凸显。在“体验设计”流行的当下,消费者不仅可以穿戴这些手工艺产品,还可以参与到手工艺制作的操作过程中从而获得更多的参与感,直观、深入的感受和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在产品“体验设计”的路径规划中,对于整体的策划要进行统筹的考虑,如游客的性别、年龄、知识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各取所需,有效地传播传统手工艺制品。
三、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品牌形象塑造
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品牌形象塑造,是增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强有力的推销手法,品牌战略至关重要。在创意产业背景下的今天,各地都在努力打造传统手工艺的品牌,如著名的“湘光织锦坊”就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的壮锦产品的品牌,昔日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壮锦如今已变成了一个时代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典型代表。当然,有效的促进传统手工艺产品品牌形象设计的顺利推进,相关品牌形象推广的专业服务机构也起到关键的作用,配合现代产品设计与之协调发展,赋予更多新的设计理念,打造一个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展示展销、文化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藏族手工艺;分类;发展;保护
一、引言
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族手工艺,源于藏民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并与他们的密不可分。高超的手工技艺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也体现出藏民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是藏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藏族手工艺不仅在青藏地区,更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保护藏族手工艺,将这些优秀的技艺传承下去,对于维护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藏族手工艺的分类
藏族手工艺是产生、流传于民间,且能反映民间生活、体现藏民审美习惯的工艺、美术制作技术。根据藏族手工艺的性质、制作方式及用途,可将其分为"精神文化类和生产生活类"。[1]
1、精神文化类
涵括壁画、唐卡、佛塔、坛城、雕塑、印版、乐器、面具、铸造工艺、錾打工艺等。
2、生产生活类
涵括建筑交通、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饰品等。其中,建筑交通,主要有佛塔、宫殿、民居、碉楼、桥梁道路和车船等;生产工具,主要包括农具、牧具、猎具、磨具和其它工具;生活用品,主要包括家具、炊具、皮具、马具、文具、陶器、编织品、纺织品、裁缝、颜料、藏香等。
三、藏族手工艺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工业化浪潮对藏族手工艺的冲击影响日益显著,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机器生产成本相对于手工生产成本来讲是低廉的,而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同样能够满足人们需求且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大量涌进青藏地区,自然而然地挤占了传统手工艺品所拥有的市场,这对于藏族手工艺的发展是致命的。"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传统手工艺市场的冲击呈加快之势,导致传统手工艺只能在尴尬中求生存。"[2]
固守传统、缺乏创新,制约着藏族手工艺的发展。在工业化大生产的社会背景下,许多行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藏族手工艺却发展的较为缓慢。除了传承人相对较少,使得一些手工技艺得不到传播与深层次发展外,政府对藏族手工艺研究与发展的资金投入也不大,并且整体缺少对技艺以及市场有着科学研究的人才队伍。
原材料的短缺,影响到了藏族手工艺品的制作。一些藏族手工艺品,尤其像壁画、佛像、唐卡这类,制作时就需要一些贵重的金属材料以及稀有的宝石玉珠,但资源的开采是有限度的,市场上流通的材料质量也是良莠不齐,这难免会影响到手工艺品的制作与创新。因此,有些藏族手工技艺虽然一直流传至今,但由于缺少原材料,使得制作的手工艺品难以保留原来的真面目。
另外,市场上流通的精品很少,仿冒以及粗制滥造的相对较多。有些地方,为了发展自身区域的旅游经济,不考虑其手工技艺自身的价值,而是肆意制造、仿造藏族手工艺品,这使得其商品的竞争力大大减弱,不仅没有使其浓郁的地方文化得以传播,还导致了手工技艺的水平下降,扰乱了正常的手工艺品市场交易,使得原本精美实用的藏族手工艺变得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四、藏族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策略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付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3]虽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手工技术被大机器生产体系所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但是,从《公约》中,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族手工艺,理应得以保护,而要保护,就要使其得以传承,薪火相传、经久不衰,因为这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对它的研究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1、持续稳定地资金投入,是藏族手工艺开发与保护的重要保障
地方政府应尝试与周边高校合作成立手工艺科研所,负责调研本地区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从技术上指导和扶持相关产业的生产与销售;成立相关的行政科室,负责协调行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在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说服地方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赞助。另外,地方政府也可尝试与外省大型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力争实现产业共赢互利,以引入更多的资金来有效地开展手工艺传承、发展与保护工作。
2、建立藏族手工艺培训机构,引进与培养人才
藏族手工艺要得以传承、得到发展,重点在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让更多的传承人与手工艺者走到教育培训机构、走进人民群众中,让更多对其感兴趣、有心去学习技艺的人们深入地了解藏族手工艺的理论及工艺方法。当前,一些民族类院校成立了综合型的研究机构,并已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例如大学艺术学院成立的艺术研究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和民族艺术研究所;一些大中专院校还开设了藏族手工艺课程,这使得藏族手工艺开始向专业学科的方向迈进,例如大学开设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藏族音乐/美术)、四川省藏文学校开设了藏族工艺美术专业、青海职业学校开设了藏绣工艺、湟中职业技术学校开办了工艺美术专业等等。一些院校,甚至把该课程作为主课和专业技能课,学教相辅、产研结合,例如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开设了藏香、藏纸、民族服饰制作课程。
3、建立手工艺园区,宣传推广藏族手工艺
依靠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保护政策与投入资金,有选择地在藏族手工艺特色鲜明的民族地区建立手工艺园区,将其建设为集保护、传承、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藏族手工艺园区。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通过与当地博物馆、生产研究基地以及研究培训中心进行试点合作,展示当地的手工技艺以及优秀的手工艺作品,以宣传推广藏族手工艺。
4、扩宽藏族手工艺品的市场销路,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产业发展
任何事物,止步不前是得不到进步的,只注重传承与保护,难以促进藏族手工艺的发展与传播,而市场经济可以更好地、更快地激发藏族手工艺的创造潜力。需求带动发展,创新促进发展,要推广和传播藏族手工艺,就应当科学地统筹市场经济,了解市场的需求,肃清市场中仿制、烂制的不良现象,并通过一定的市场宣传,广开销路,将更加精美实用的手工艺品推广到大陆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文化、喜爱藏族手工艺品。
五、结语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人才培养 产业化
一、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及当代命运
传统手工艺生产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手工劳动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在人类发展初期,手的活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直接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过程。
现代的工业文明与传统手工艺文明有很大的不同。手工艺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将设计、技术、生产、销售融为一体,以个体或是家族之力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而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的分工越来越细,趋于单一,个体只需完成生产流程中的某一道工序,一件产品的完成是人群共同合作的结果。人被分成了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生产线上的很多人在长期的工作中只是重复着单一的动作。从人的生命质量上来看,这显然是违背人的身心健康原则的。事实上,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高级动物,精神的需求才是人类生命的归属。因此,尽管现代工业文明、大工业生产已经替代了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但是,传统的手工艺并不会就此而消亡,反而以一种“返朴归真”的方式坚韧地守护着现代人类的精神家园。这是高科技与产业化所无法满足的,是工业文明健康发展的优化剂。所以,传统手工艺不仅仅是物质的实体,更是非物质的精神与文化的存在,它以一种活生生的方式流淌在人们的生活中。
但是,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现状又是残酷的。在科技动力的驱使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文化势不可挡,空间环境和人文关系迅速发生着改变,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状况日趋恶劣。大批的工艺种类和传承人逐渐消亡,再过若干年,今天还能看到的传统手工艺及其文化将化为乌有,我们的后人只能在博物馆里去追忆过去、感怀历史。对这些珍贵的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是一种良知,更是一种责任。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急需的传统手工艺人才,在传统的师徒培养方式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教育,构建与产业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
二、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的方式与不足
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类,即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学校教育。其中,师徒传承是主体,家族传承日渐淡化,而学校教育注重现代工业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学科,轻视传统手工艺教学。
1.师徒传承。
传统工艺行业的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师徒传承为主。徒弟交学费学习师傅的手艺,学会后便自己创业或是在师傅工厂工作,具体的学习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其弊端主要是培养的人数有限,徒弟和师傅所学的主要是技能,知识面狭窄,无创新能力,完全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不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2.家族传承。
家族传承这种古老的培养方式保证了技艺的完整传承,培养成本较低。但此种方式传承的人数依然有限,特别是当代社会,子女们可以选择的就业机会很多,子孙若不愿学习,技艺就得失传。同时,由于家族凝聚力的减弱、传统家庭关系的丧失,家传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少见,家族传承断档的情况比较突出。
3.学校教育模式。
在我国,工艺美术院校曾经是手工艺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全国97%以上的公有制工艺美术企业相继倒闭或改制,相关大专院校或被本科院校兼并,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转向,教学不再注重传统手工艺的内容。
三、传统手工艺与产业化需求的关系
“工艺”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其中重要的内涵之一,是指某种特殊的工艺技能,尤其是指与手工艺术相关的门类。它以手工劳动为主要制作方式,以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作品或产品为表现形式,有别于以大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的标准化的生产生活用品。手工艺品多由自然材料制成,数量有限,标准化程度低。此类产品富有装饰性和相应的功能性,能传达文化内涵,同时具有宗教或社会象征意义,以及艺术审美价值。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产业”这个概念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化”是指形成社会普遍承认的规模程度的过程,“产业化”即指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手工艺与产业化需求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首先,一个是农耕文明条件下产生的以契约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相对自由的小手工业生产组织,一个是工业文明条件下产生的以市场为纽带的标准、规范的机器化大工业生产组织。其次,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以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规模化管理更是传统手工艺所不可能具备的,更别说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但是,这其中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无论传统手工艺组织还是现代产业化组织,最终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的,是服务于人的社会组织。因此,改变人就能够改变一种文化,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就能够兼顾传统和人的内心,就能够面向未来寻求发展。
四、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产业化融合模式
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很好地满足了传统手工艺人文精神的传承,但在人才的数量、学习的周期和创新能力的获得方面却有明显的不足,这恰恰又是进入产业化所必需的要素。因此,以学校教育模式为平台,兼顾家族与师徒传承的优势,整合产业化发展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传承与保护、可以适应时展需要的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体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虽然与政府的评价及社会其他因素有很大关系,需要政府与社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是,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专业人才培养机构――高校自身的努力,高校应勇于和善于承担起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体性责任。这样,以本、专科为起点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人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人。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弄清楚理想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是可以不一样的。要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与之配套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而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组合。所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能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人才培养模式有不竭的动力。
2.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才具有该文化赋予的家国情怀。这份特有的情感和处世胸怀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的命脉,是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灵魂。这其中,应用能力是依托,是传统手工艺人的立身之本。因此,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理应成为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产业化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组织教学。
(1)专业设置。传统手工艺的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因此,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结合地方资源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分类研究,最终确定专业类别、形成专业方向。要优先开办社会需要的优势专业,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学科群和特色专业。
(2)教学组织。①课程:各专业的课程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辅修课程三个板块组成。基础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和专业文化基础;专业课程以专业实践为核心内容,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辅修课程是对前两个板块的补充,突出周边知识,注重公共关系能力的培养。②教师:教学采取双师制,打破以往单一教师授课方式,注重教学内容的互补关系,系统性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由工艺技师(可外聘)负责技能训练,专业教师负责理论讲授和相关教辅工作,课程终评和阶段讲评由两位教师共同承担。③教材:传统手工艺的教材往往不在书本里,而是在实践过程中。④教学场地:校内要建立满足特定工艺需求的手工艺实践工作室,为教学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专业氛围。学生通过对各类材料的制作实践,掌握材料的特性,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陶冶工艺情操。校外可将教学实践直接移植到工厂或手工作坊,与生产过程整合,校内外互为补充,强化教学效果。⑤教学方法:首先,要言传与身教并重。传统手工艺教学是以技能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因此,“身教”是最为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师徒关系中,“身教”是主要的形式,师傅不仅传授技能,还传授行业的规矩。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这是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值得借鉴的方法。其次,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形成教、学互助体系。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其运动过程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教学双方互为依托才能形成良性的教学关系。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教学评价要起到一种检测的作用,能够体现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次,要起到激励作用。这非常有益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最后,评价还应起到促使学生自我发展的作用。有效的评价应该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总之,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课程和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五、总结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本身也是产业化发展的结果,将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集成于这一平台上,使之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手工艺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具有中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依靠文化整合、创新机制和有效的教学管理,逐步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专业和特色学科,是完全可以将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与产业化需求融合为一体,解决好传统手工艺人才素质不高、后继无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助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创造力,能真正改变传统手工艺“叫好不叫座”的现状,实现传统手工艺复兴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张丽君 中华之艺[M].北京: 农村读物出版社, 2010。
[2]姚磊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发展调研报告[J].广西社会科学,2012,(5)。
[3]陈少峰 张立波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4]张敏男 传统手工艺行业中的工业设计应用策略研究[D].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