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目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现状及问题
1.课程目标理解存在偏差,实施不到位
从学前教育发展到现在,由于个体对教育认知存在不同理解,学前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征,影响了学前教育在课程目标设置中的正确地位,也给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影响。如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多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来制定,但对于教学任务的实施,则由不同幼儿园根据自身实际来调整,显然无法通过学前教育的目标贯彻实现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在《纲要》中也提出了环境教育目标,要贴近幼儿的身心需求,从现有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活动环境等方面来促进幼儿快乐成长。同时,《纲要》将尊重幼儿的权利与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构建游戏活动的基础,并从保教与教学衔接等方面关注幼儿个体成长与差异化发展。在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很多教师侧重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忽视了学前儿童自身情感、意志、个性、态度、价值的培养。可见,课程目标与学前教育培养实践的认知与偏差问题突出。
2.在课程目标实施上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
教育活动反映了教育观念,在当前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与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让孩子掌握了相关知识,就算完成了相应教学目标。由此带来的重结果、忽视过程的问题,一味地考查学生的技能,在教学组织上关注结果性目标而忽视过程性目标的做法,并不能促进幼儿的成长。
3.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流失
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目标的流失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现有课程目标的编制缺乏有效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甚至忘记;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基于对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培养需求,在主观上认为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由此带来的教学重负,也抑制了幼儿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课程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实践的衔接,无论是在知识点掌握上,还是关注学前儿童个性培养上,都要兼顾全面发展,要从知、情、意、德等方面,渗透并综合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否则的话,学前教育将陷入片面发展的窠臼。
4.过于强调显性课程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从课程目标设置到课程内容的组织,显性课程往往被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学前教育阶段的主体。如我们看到幼儿园的课程表中所列课程,多是与显性课程相关的知识及技能。隐性课程是相对而言的,从儿童发展的影响来看,隐性课程更倾向于学生自我认知和感悟力的培养。如幼儿园的空间结构设计,其建筑、规模、风格、样式、装饰等;在教室环境搭建上,图书、器具、照明、装饰、色彩,以及声光电、温度、湿度等要素;在学前教育管理与评价管理上,与教学安排、活动组织、教学设计、内容考核等方面有关。这些不同的分类,都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力及适应力等方面,不同物质、空间、文化氛围的营造,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性。因此,要关注隐性课程的利用与开发,要发挥隐性课程在营造良好成长环境中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改进与实施的对策、建议
学前教育作为学龄前的教育,由于孩子身心发展处于特殊期,在心理认知、情感认知等方面与中小学教育还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设定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协同学前教育教学与实践关系,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促进学前儿童快乐成长。
1.强调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规划,确保目标的全面性
完善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建设, 需要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实际,从推进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出发,将培养目标转换为相应的课程目标,并把课程目标细化到具体的教学任务中。根据《纲要》及相关学前教育规定来看,对于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以促进学前儿童全面、整体发展为基础来展开。学前阶段是一个孩子不断成长的特殊^程,孩子心理发展由混沌到分化再到整体化发展,其培养目标要围绕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来细化到具体的课程目标中,并从课程目标的联系与渗透中,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成长,实现培养完整人的目标。同时,在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衔接上,对于学前儿童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要以培养完整儿童为基础,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上,来优化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身心发展能力,并从学前儿童的个性成长、社会性培养、情感培养、意志与道德养成上,帮助儿童成为具有自主性、主体性的完整儿童。
2.优化课程目标,兼顾结果性与过程性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过于关注结果性目标往往是学前教育实施的主要问题,也是很多教育者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主要问题。教育活动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将使儿童掌握具体的知识作为课程目标,忽视学前儿童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身心、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的变化。从这个意义来看,课程实施过程要关注学前儿童的情感、态度、兴趣、学习方式等过程性目标的养成,要关注学前儿童各方面的成长,不仅仅使儿童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学前儿童意志、个性的发展。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知、情、意各方面完整的人,必须兼顾结果与过程目标。
3.强调创生课程目标与教育实践的渗透
教学目标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点,要结合学前儿童实际来优化教学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身心。但目前的教学目标并非完全符合学前儿童实际,特别是在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条件下,外界变化所带来的干扰,很容易使教学目标偏离。因此,创生课程作为近年来完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强调对现有教育资源的统一与开发, 强调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前儿童能够从自我知识的构建中实现个性化发展。
4.发挥隐性课程在学前儿童整体发展中的积极效用
隐性课程的关注与应用,要从课堂环境的营造出发,发挥隐性课程的双重性、广泛性、隐蔽性,从课堂活动的组织与架构出发,启发学前儿童的意志、情感、个性、态度等。如利用师生互动、同伴互动、班级互动、园所环境互动等外界因素,来增进隐性课程在促进幼儿全面成长中的优势作用,让学前儿童能够通过交流、互动、合作,为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与归结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与实施中的问题,结合当前学前教育课程资源整合与实践教学任务,强调教师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目标的协同认识,充分发挥课程目标的作用来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心理健康
1 艺术教育与情绪情感
要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质联系,我们首先需要深刻了解什么是艺术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
1.1 艺术教育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活动,其范围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一般认为,艺术教育可分为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两大类。普通艺术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审美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和总体素质,这一类就是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而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类艺术专门人才来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其实质主要是完成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审美、创美任务。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该为幼儿创设和营造一个美好的音乐环境,将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幼儿建立起快乐的桥梁,给幼儿带来愉快与美的感受。
1.2 情绪情感与幼儿心理健康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将他们统称为感情。情绪主要是指一种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环境情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如开心的时候人会喜形于色、愤怒的时候会横眉怒向。情绪存在着较大的情境性、短暂性,应激性,它会随着具体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特定需要的不同满足程度而发生变化。而情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往往被用来描述某些稳定的或者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等等。
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情绪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在生活中,幼儿也会遭受着各种外在的压力,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而且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和合理疏导,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出现性格或者行为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 学前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联系
2.1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成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用来表达人内心情感,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在学前阶段,儿童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来发展自身的情感,儿童在学习音乐时,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美,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同时,积极乐观,活泼健康的儿童音乐作品,可以凭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音乐氛围中成长,潜移默化中发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塑造幼儿活泼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2 舞蹈律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黄金时期,幼儿通过参加活泼生动的舞蹈活动,节奏鲜明的舞蹈律动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其体力,同时可以促进其他生理机能发育,比如关节的灵活性、腿部肌肉的发育等。同时,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亲切的目光,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柔和、清晰简单的语言,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能在这在充满活力、优美的舞姿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感染,幼儿的性格情操得到陶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幼儿热情、开朗、大方、活泼的性格特征。
2.3 美术活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美术被称为“视觉艺术”,美术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出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作用于人发视觉感受,引起人大情绪律动,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3 ~ 6岁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能用多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通过大脑去思考、理解、再现、加工、想象审美对象,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情感。
艺术教育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于从深处唤醒和激发了人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潜能。现今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忽视教育与人发展的实质联系,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联系,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3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树立的价值取向
3.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必须顺应时展,走向综合化,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又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提示我们,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是集创造、表演、欣赏及唱歌、舞蹈、奏乐为一体的,任何单一形式的唱歌、诵读、舞蹈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从塑造幼儿完美人格角度出发,将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手段综合化,把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一个过程中,用艺术教育趣味性、情景性和游戏性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使幼儿享受到美感,受到陶冶,具有审美素质,进而建构幼儿健全的人格,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基础,课程、内容及方法的构建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一,学前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们要从幼儿出发,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幼儿本身都具有身心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这些潜能,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我们要多去研究和了解学前儿童。多去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每个学前儿童,教师不仅要研究和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差异性,我们的家长也应该多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与不同阶段的需要,不能将兴趣爱好等强加在幼儿身上。了解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出与他们相匹配的期望与要求,设置艺术教育的“最近发展区”,使艺术教育课程更加合理、内容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摒弃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僵硬过激做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志刚,张琼辉.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幼儿教学 幼儿美术 美术技能 特点分析 策略
1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特点
1.1 着重强调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里的美术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第一主体性,侧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情绪的体验,并淡化知识技能。一切都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及归宿,具体体现了以幼儿作为主体的理念。[1]
1.2 看重学习的生活性
教育活动内容需要选择贴近幼儿们的生活,幼儿们感兴趣的事物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的具体内容。幼儿园里的美术活动的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时代和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总是在生活中去学习,并且用所学的经验知识,来用于生活及游戏当中,从中获得感受生活的乐趣。幼儿园教材更好的诠释了大师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1]。
1.3 注重游戏性
绘画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游戏和娱乐,幼儿手、眼、脑并用,而且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力和从外界感受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想象,再通过绘画的媒介把它充分表现出来。幼儿园里的美术活动大部分都在游戏中进行[2],比如:《好玩的指偶》、《风车》以及《生活中的物品》等活动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学习,在玩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也符合了绘画的真正含义。儿童的绘画教学是以提高儿童们的绘画兴趣为主,不但要鼓励儿童们寻求新的创作的理念,还要去培养儿童们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所以,不能只停留在任凭它自发地对创造力的自信和欲望的基础上,更加要求我们去倾注教学的才智来进行培养。第一,帮助儿童消除障碍创造活动心理因素,增加创造的勇气及自信心,不要因为个别儿童画得不好就另眼相看,对于不按照要求来完成的作业,更要区分是恶作剧还是创造性想法。即便恶作剧也有可能有创造性的一些因素,更要努力地将它引到创造性的教学的轨道上来。第二,帮助儿童去解决创造性表现上的困难。教师只可以作为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及引导者,要使孩子们在宽松,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去绘画。
2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幼儿期受到的教育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发展,幼儿启蒙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过硬的美术教学技能,这使幼儿教师学习美术知识和提升美术教育技能显得十分重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可以生动形象地服务教学
在学前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美术专业技能和美术教育技能都不可或缺。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活动要致力予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美术鉴赏和美术创作等几个方面的渗透和引导,各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融合,这样的美术活动有利于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有利于发挥幼儿的综合创造能力。
2.2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为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打下基础
幼儿期的孩子视觉、听觉处于待开发阶段,艺术形象识别能力以及记忆识别能力较好,在此阶段应不失时机地向幼儿进行艺术才能的熏陶和培养,美术容易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使幼儿在轻松自如,没有压抑和强制的情况下,快乐主动地接受教育,教育效果显著。良好的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为幼儿艺术潜能的开发打下基础,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
2.3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保证
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幼儿时期逐步形成的,现实生活中的美及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广泛兴趣,丰富的精神生活,良好的性格形成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课堂教育中美术也是幼儿美育的重要途径,从教学形式上看。形状、色彩、结构等直观教具的使用,教师扎实过硬的美术教学技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为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证。
3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培养的有效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教育一体化使教师职后教育不再是师范教育的补充,而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后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教师教育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过程支持,又意味着专业发展成为教师培养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
3.1 调整学院美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做好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职前培养
学前美术教育课程对幼儿教师美术素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幼儿教师美术活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一脉相承的。研究证明,学院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教师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开始可建立其健全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专业信心。确立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相反,失败的初始经验可能会形成曲折的职业发展道路,甚全会放弃教师职业。与此相对应,优质的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有利于学前专业师范生建构自身的美术知识体系。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学前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有限的美术教育课程又如何帮助未来幼儿教师具备美术专业学习终生发展的各种能力,这是值得深人探讨的问题。课题组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展开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何种美术教师教育课程有利于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能力发展,通过调整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通过现场活动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美术技能
通过现场活动,能够从不同侧面对于各地的教师的研究思路和最新课题研究实践成果进行展示,能够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与实践对于与学前儿童审美素质、人文精神的发展,还包括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通过类似课题基地园的方式,同台进行现场教学的实践切磋和探讨,能够给代表带来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更多的启发借鉴。
参考文献:
[1] 邵晓雯.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学周刊A版,2014,(7).
[2] 钱晔. 以情境教学法提高幼儿美术教学的有效性[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8,(1).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出现,基础教育课程开始不断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上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课程评价观等都有着较大的改变,强烈地冲击着目前的教育体系。因此,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无论是在课程的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性要求。这意味着,与此相关的学前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必须不断随着社会需求而调整,才能有效促进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师范生在大学所接受到的教师教育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有着极大的差距,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培养理论仍然是最初引进的凯洛夫教育理论,注重于理论实质,要求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而这种教学模式已严重束缚到了学生的发展,也严重制约到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程改革缓慢,课程观念陈旧
虽然自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并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了新课改革的宗旨,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是以不断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的形式来达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的。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还没有较大的进展,这也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明显滞后于幼儿园教改的重要原因。
1.2教育理论课脱离教育实践课程
在针对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中显示,教育专业课学分最高只占了6.4%。其中教育理论课仅为5%~6%,而教育实践课则为3%~4%,这种比例的设置远远达不到实际的需求。目前,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重视必修学科、单科性学、传统学科而忽视了选修课、综合性学科、新型学科的发展;二是课程设置的领域比较狭窄,课程设置的目标主要集中在3至7岁儿童的教育中,对于其他的年龄段的托幼教育或者是残障儿童的保育教育则没有完整的体系;三是艺术类课程少,目前,高校招生录取中对幼师生的招录主要参考的是高考文化课成绩,对于艺术技能的考虑几乎没有。这种招生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而课程的内容也与幼儿园的教育联系不密切,导致幼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体验,影响力其投身到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导致幼师生毕业后融入工作的时间长,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声誉,制约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2课程内容设置
2.1设置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要突出的是其专业特点。因此,课程在设置过程中既需要符合新课标的标准,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与实践应用课的课时,也要针对社会对于学前教育教师的实际需求而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理论课程。例如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除了基础的理论课程外,还可针对幼儿的生理特征开设基本的素描、色彩技巧训练课程,或者开设简笔画,儿童画,卡通漫画等实践课程。而在手工课中,为有效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可增加折纸、陶艺、布艺等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让课程能够与艺术连接,与生活相接。因此,对于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培养幼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课程设置的内容则需要尽可能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把枯燥的理论教学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2基本内容
以美术课程为例,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可分为四大模块,而四个模块的设置标准则是根据课程开展的先后顺序逐步深入而划分的,主要包括基础造型能力、美术应用提高课、手工制作课、专业选修课。一般情况下,开设手工课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简笔画基础才能有效达到课程的开展效果,因此,开设手工课之前则应该开设简笔画等绘画基础造型教学。而专业应用模块则包括了以儿童画,简笔画为主的各种类型的绘画课程,手工课则是包括了以纸工、泥工、环境创设等课程为主的操作课程。除了以上提到的四个模块的课程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电脑设计、音乐、舞蹈、科学等课程,将课程的全面性、整体性、综合性有效提高。
2.3现代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主要的现代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中,多媒体教学同样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例如以FLASH动画的形式制作小动画,能让学龄前儿童根据动漫的形式学唱儿歌,学讲故事等。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有效跟上时展的前沿,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结语
在教育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人甚至提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这意味着,对于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还需要不断加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为提高学前教育水平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纪瑞祥.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J].科技信息,2012(05):247+228.
[2]叶平枝,余燕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实施效果研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背景下的实然视角[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08):8-12.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实际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
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大部分学生进校时艺术修养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I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在对技艺要求最高的时候,反而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I练,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问不练不用,到了在幼儿园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正如高师音乐、美术专业需要面试,英语专业需要口试一样,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
设面试。当然,考察学生艺术素质并非等同音乐、美术专业,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I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I练工作贯穿于高师生就读的四年全过程。第三,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口语表述、体操和队列操练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n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为期一周。幼儿园实习时问一般为8—10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高师往往也是将幼儿园
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幼儿园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问。高师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以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问来保证的。目前大四开始集中八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高师生锻炼和成长的需要,而目_时问过于集中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实习可分为两个时问段,一段可从三年级学习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开始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如,围绕所学教学法到幼儿开设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问,实践高师生综合教育的能力。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幼儿园实践环节,将幼儿园实习时问延长到14周左右,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经常带高师生去幼儿园参加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了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适当压缩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上述观点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比例要增加,这必然要重新审视高师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改革并不是要求课程超载,而是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中国幼儿教育史”少外国幼儿教育史”少中外教育史”这三门课可以整合为一门课;有高师将六门教学法合并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门课,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者以为目前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咨询等,这些课程之问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删减。
其次,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高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与创造性都受到某种压抑。改革后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必须实现从“教”向“学”转变,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高师教师自身要密切关注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如目前许多幼儿园开展了英语教学活动,但时至今日,高师教学中依然回避这一有争议的教育现象,致使高师生毕业后虽有较好的英语教学的基础,但仍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活动。对于这些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出击,引导高师生展开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中,我们提倡案例教学,通过大量详实的活生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激发高师生积极思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淡化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相互交流,相互切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