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儿童;创意美术;设计体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部对孩子的教育也作了积极的部署。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与教师,必须本着育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从而给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性人才。本文对儿童创意美术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能够给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1重视创意美术的内涵
1.1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
众所周知,由于年龄的特性,儿童对学习缺乏认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就成了创意美术教学的前提。在这里,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或即将踏上美术教育岗位的研究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约束自己。第一,必须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对美与丑的严格划分,将美的气息带入课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的同时,感悟美的内涵。第二,要注重个人形象。通过服饰的色彩、亲切的言语,引导学生关注色彩,进而挖掘美术艺术。第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有亲和力。为人师表,育人为本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在指导儿童学习美术时,不宜给儿童过多的学习压力,应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儿童。
1.2美术的内涵及体验
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其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必须在实际生活和教学课堂中将美的内涵展示给儿童。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观、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对儿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应充分理解美术的内涵,体验美术的魅力。所谓美术内涵,就是通过美术艺术,使人们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感悟美术的存在价值和内在魅力。即将走向美术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应了解儿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开始阶段,帮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美术,参与美术活动,感受美术成果,体会美术的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带领儿童去公园游玩。通过对大自然实物特征的讲解,使儿童理解这类实物的颜色,以及其基本特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加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好奇心,锻炼其敏锐的观察力。
2创意美术的设计体系
2.1明确教学设计目标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能够激发孩子的艺术创作潜能,培养孩子多元的美感素质,建立多角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想象、创作建立完整的艺术体验感受。因此,明确教学目标,通过不断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设计美术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学生应通过不断学习,理解耐心授课的重要性。儿童是一个人成长的特殊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充满爱意的教育。再次,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正确的课程引导,趣味性的课程设置,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最后,教师应学会对幼儿进行客观的教学评价,不断反思教学效果,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2引入合理的教学内容
儿童创意美术教学,离不开娱乐体验和文化体验。教师应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将美术所涉及的生活知识、文化知识、美学知识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授给儿童。例如,在讲解大山和河流的表现技法时,可以引用唐诗或者宋词,对儿童进行文化熏陶,然后再通过色彩、线条等知识,向儿童讲述如何勾勒大山与河流。将山性、水性、土性完全展示给儿童,从而将知识更好地展示给儿童。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美术设计;特性
美术是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门类之一。首先,美术教育从感性方面就具有审美趣味、人文内涵、情感表现、信息传载等特质。其次,在理性方面又涵概和涉及了如数学、地理、物理等多种学科常识。以《新课标》的全新课程理念为依据,我国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尝试教改,美术课程教材的科目编制由原来专业美术内容的具体设置转换为以欣赏·评述、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为主的三大块内容。在《义教美术课程标准教参》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指导下,要熟练掌握美术课堂设计特性。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特性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教学设计特性反映了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师有关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将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了教学设计中。因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全面规划,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从趣味性引导到审美性
趣味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在具体活动中体味乐趣。二是高层次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如审美趣味等。在这里谈的是让中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味乐趣。美术作品本身具有审美特性,创新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审美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审美活动要随堂处处可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各种契机通过欣赏-体验-感知-评述—评价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创设多元文化情境,通过文学情境、音乐情境、游戏情境等,进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设计增加学生兴奋点,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运用灵活教学手段,以游戏、互动等活泼的合作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体味乐趣。一堂好的美术课,是美术教师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能从兴趣出发诱导和激发学生从产生兴趣,之后到产生审美的体验和感知,再到产生探究的兴趣,最后使学生达到主动的创造。
2.从教育性延伸到人文性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传统基础教育中情感教育存在着种种偏失,忽视了情感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功用。新课程所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是对传统基础教育课程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情感教育偏失的一种矫正。优化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是实现美术教育的载体。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教育的实效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美术教师应普遍思考如何将美术的教育功能与人文相联系。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在进行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如美术与自然科学、美术与社会科学等,来进行横向拓展性教学尝试,以求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成为有深度文化内涵的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人才观。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让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接近艺术,打破对艺术的神秘感,让艺术从神坛上走下来。
3.从悟性到创造性
人类是通过创造不断进取和发展的。创造性是创新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高表现。创新美术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由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引发的教学活动风格多样,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它为启发学生的悟性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印度大文豪泰戈尔认为,“儿童艺术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摒弃陈腐的习俗、单调乏味的惯例,不断给予儿童机会,使他们透过所达到的惊异之心挖掘自身无限潜能”。潜能即潜在的能力,悟性是人先天具有的潜在能力。它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是感知到觉悟的发展过程,它是“人”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基础。悟性的发展是要靠后天的教育来逐步养成的。悟性是产生创造的前提条件之一,有了“悟”才能创造。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教育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美术教师通过具体优化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悟性。只有在不断的启发和培养下,才能够使学生的悟性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高,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由单向思维方式向发散性思维方式转换。
4.从情境性到联想性
关键词: 初中美术课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是义务教育中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在美术了解方面需要更多的是绘画的技巧和方法,了解更多的画家作品,老师通过了解不同的美术作品向学生传授更多美术技能和知识,从而完善对学生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各种美术的热爱之情,可以激励和带动学生发展。
一、改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发展
有效的美术教学课堂不仅需要老师富有感情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美术课。以往的教学中美术课不作为考试重点,常常被其他科目占用,尤其是在初三阶段,为了备考,美术课很少能够真正走进学生课堂。想要让美术教育体现它真正的价值,不仅要从课程上得到体现,而且要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美术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促进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教学方面,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美术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关注学生发展,不仅要关心学生在美术知识领域方面的构建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方面的发展。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发展,活跃课堂气氛,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主动探索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上好美术课。
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安排与对策,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才能上好美术课。课堂上活跃的气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例如在讲解初一《在校园中健康成长》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中了解到题材绘画创作方法和人物情节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和对校园事物的观察力。让学生选择一些生活题材,选择一组校园活动场景照片,学生通过回忆和互相交流在校园里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并把它作为绘画创作的主题加以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表现自己的构思,独立思考问题,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目的就是在于启发创作灵感,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更美好的画面。
激发兴趣是完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改变传统的模仿教学,使用现代化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剪纸和折纸,动手做一些贴画之类的活动,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三、启发学生想象,渗透美术课堂
初中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心中的世界是无限绚丽多彩的,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个优点挖掘学生潜在能力。美术课堂上欣赏是最重要的,美的欣赏让学生能够产生无限遐想,美的欣赏让学生能够进入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把学生带进一个美的意境中,使审美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讲解美术课七年级下册《校园的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播放关于春天信息的画面,结合校园里春天都有什么样的景色,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共同设计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边欣赏边提问,让学生走进校园里寻找春天校园都有什么变化?“柳树发芽了,小草绿了”,学生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绚丽多彩的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通过多种画面让学生联想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通过自己的构思和想象把它描绘出来。让学生在愉悦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尽情地创作自己眼中的艺术。
初中美术课需要学生不断创造和想象,大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想象力。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初中美术课堂如同一棵小树苗,它需要的不仅是肥沃的土地,还需要不断的汗水和科学的方法,经过一系列的浇水、施肥、耕耘、萌芽才能长出一棵参天大树。因此教学设计对美术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资源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活动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教幼儿学习掌握宝塔典型的外形特征,启发幼儿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宝塔,要求幼儿合理布局画面,大胆添画,协调用色。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绘画作业习惯和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重难点分析:
宝塔的左右必须对称
活动准备:
1、让幼儿课前收集许多宝塔的图书和图片等直观教具;
2、范画一幅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生谈话引入活动:小朋友,你们去过花果山吗?花果山上有两座漂亮的塔子,你知道是什么吗?(登云楼和白塔)你们去参观过吗?它们可是我们射洪的两座标志性建筑哦!
二、基础部分
(一) 组织幼儿欣赏并观察收集的各种宝塔的外形特征,老师提问引导。
问:从外形上看,这些宝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里又不同呢?
相同之处:都比较高,塔顶是三角形,每一层都有屋檐,屋檐尖尖的。
不同之处:有的宝塔是长方形的,有的宝塔是三角形的,屋檐有的是梯形,有的往上翘……
(二)出示范画——花果山的白塔和登云楼
1、幼儿在回忆和观察范画的基础上说出图片中宝塔的不同,简要了解各自功能的不同。(登云楼可以登高远望,白塔只做装饰、欣赏用)
2、老师提问:
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不同的宝塔?
②你认为我们的宝塔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画?
(三)师示范讲解宝塔的基本画法
1、直塔的画法:
先确定好塔顶的位置,画出最上面一层的顶和塔墙身,塔的顶角左右必须对称,塔的左右两条直线要笔直或者稍向外倾斜,长短和倾斜的弧度左右要一样,然后依次向下,逐层画出门窗和翘角上的装饰物。给幼儿强调墙壁的竖线一定要垂直,或向外倾斜,不然塔子看起来就像要倒了一样。
2、圆塔的画法:
最高层依次向下画,墙身是弧线,每一层之间的衔接面较窄。
(四)讨论:除了这两种宝塔,我们还可以设计出怎样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宝塔?如:水果形状的宝塔、交通工具形状的宝塔等
(五)幼儿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先想想你想画什么形状、什么用途的宝塔,想好后先构好图,注意左右对称,再选适当的颜色涂画,最后添画,让画面丰富,色彩鲜艳、整洁。
三、结束部分:
(一)展评幼儿作品,请个别幼儿讲述作品内容。
(二)结合画面内容,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的教育。
这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五彩斑斓》一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着重介绍色彩知识。色彩知识在小学阶段是一项系列知识。有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对比色等等,这些都以原色为基础。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原色之间互相混合,可以产生许多色彩变化,并学习应用,装点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色彩知识。
二、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感受,从多种颜色入手,对色彩有整体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认识了三原色,三间色,并进一步调和出复色,最后通过色相环由小到大,少到多,了解色彩的特性。欣赏名家作品,体会画家们怎样利用色彩的特性去创作。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美,欣赏美,追求美。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形象地体会创作过程以及学习调色的方法。范画的欣赏贴近学生,不断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色彩在小学阶段曾有过色彩创作的尝试经验:第二册的彩色棉签画、第三册的“尝试水粉色”单元、第四册的“滚印真有趣”单元等,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实践阶段。本课是中年级小学生色彩的开始。是让他们初步认识色彩的美术语言,让他们知道三原色红、黄、蓝是最基本的颜色。用三原色相互调配,可以产生出许多其他颜色,而这三种原色是无法用其他颜色调配而成的。三原色相混可成为黑灰色。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看、画等操作有所深人体会色彩的特性。
四、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3.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学习调色的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难点: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和间色的调色方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颜色水、一次性杯子、颜料、色块等。
七、教学流程
(一)和学生聊聊颜色,引出课题
(色彩是个大家族,在这个大家族,你知道哪些颜色的名字吗?)
学生说说。(正因为有了色彩这个大家族。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出示课题:五彩斑斓
(二)倒水实验,认识三原色,三间色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底有多少种颜色呢?你知道这么多的颜色最初是从什么颜色调出来的吗?)
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杯(请学生上台倒水,能调出多少颜色。)
小结:三原色是不能用别的颜色调出来的,但却能调出很多颜色。
板书:三原色,三间色
出示色相环(三原色――原色与间色――间色。复色)
(三)欣赏名家作品,感受色彩的美
(色彩的家族如此庞大。我们的画家他们不仅爱惜这些颜色而且很有本领,他们会挑,会选,会调,可不是什么颜色都用的!)
作品欣赏:
①蒙德里安的作品(看,画家蒙德里安他喜欢用什么颜色?)
②康定斯基的作品(在统一的色彩背景上作品,充满一种音乐的旋律)
③凡高的作品,向日葵(黄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花、深黄、浅黄、柠檬黄、橘黄、土黄……凡高的黄色如此动人,散发着无比感人的魅力,来自太阳的光是金色的火焰。画布上流动着金色的阳光,向日葵生气勃勃,尽情地吸收着热量、辉煌。)
④一种色彩为主色调作品:红色调为主,蓝色调为主(红,什么是红色,红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蓝,什么是蓝色,看到蓝色你有什么感觉?)
(找一找颜色,说一说感受)
(四)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画一副郁郁葱葱的树林,选用蓝与黄调和出绿色,以绿色为主表现蓬勃的生命力。)
(五)欣赏教师、学生范画,说说感受
出示教师范画,谈谈自己的创作想法
欣赏学生范画(选用了哪些颜色,用了什么创作手法,表现了什么?)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想法。
(六)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作业要求:以三原色、三间色为主或选择一种颜色作为主色调。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利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的红,黄,蓝三色颜料来画画。)
(七)作品展示,拓展延伸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来谈谈自己作品用了什么颜色,以什么颜色为主等等。
拓展:生活中也充满了色彩的艺术美欣赏图片(各种色调的室内装修、生活用品、民族饰品)
八、教学反思
1.激“趣”贯穿于教学始终,本课设计从一开始的图片欣赏创设强烈的视觉感受来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求知兴趣,再以学生最喜欢的拟人动画形式――“色彩的自述”使学生产生认识色彩的欲望,然后通过“变魔术”,把学生最初的“感兴趣”提升为“探索秘密的兴趣”,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的亮点是采用大量的色彩鲜艳图片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大容量的视觉冲击中感受色彩世界的奇妙,在生动的拟人动画中接受三原色和三间色的知识,使学生在一连串有趣的情景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2.动手成为学习的主要途径,这节课虽然是一节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的概念认知课,但自始至终设计了大量的实践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探索的动力。当学生正为自己能调配色彩而兴趣盎然时,适时进行色彩练习,通过几何图形组合填色练习,感受色彩的组合搭配,在实践中感悟色彩,领会并运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