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育与音乐教育

美育与音乐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育与音乐教育

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美的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美术、文学课教学来进行的,尤以音乐和美术课为主。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必须懂得音乐美的特点。音乐美是一种声音艺术美,它是依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有规律的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依靠人们的听觉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根据音乐的这个特点,音乐课的教学一般要抓住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一、创设情境,提高审美

音乐课的内容分为唱歌、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欣赏三大部分。这三部分在具体安排上,应以唱歌教学为主,因为只有有表情地歌唱,才能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感,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达到提高感受音乐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美育教育。在唱歌教学中,我突出精讲多练的原则,尽量用少而精的语言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积极的愿望,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把学生领入一种音乐美的境界。如:在教歌曲《在老师身边》时,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童年往事,背诵赞美老师的诗歌,让学生去悉心体会老师的可敬可佩,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为歌唱打下基础,动听的旋律响起来时,我先深情地试唱:“自从踏进学校的大门,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一双双晶莹的眼眸中闪动着亮光,一张张纯真的脸上,荡漾着笑意,他们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接下来的教唱非常顺利,同学们情绪饱满,认真投入,都被这美的音乐、美的情感深深地感染着,下课铃已经响了,同学们还不愿离开,这就是音乐美的魅力。

二、扎实基础,提升能力

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是形成学生独立地演唱、演奏和欣赏的基础。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一定的演唱技能、演奏技能和识谱视唱技能。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强调乐理知识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形成新的认知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既要加以重视,又要注意方法,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音阶等知识变得更形象,节奏练习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自制打击乐器,或做节奏拍手操、当然全班一起按节奏手舞足蹈就更好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涨的同时,高效地掌握了音乐知识。在扎实基础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培养,借助学生不断提高的兴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乐曲改编、歌曲改编、节奏改编等等,此环节一定要进行分组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可以迅速提升。对音乐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三、融入情感,陶冶情操

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必不可少。而音乐本身就具有净化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对于音乐教学来说,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欣赏课是首当其冲的。欣赏课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好欣赏课,对于教师来说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学会音乐极重要的一环。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精心备课,调动多种有效手段组织教学,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同时根据学生对歌曲的感受理解和掌握的规律,欣赏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应按照综合——分析——综合或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来组织。例如对歌曲《魔王》的欣赏教学,《魔王》是奥地利艺术大师舒伯特的经典作品,歌曲体现了作者鲜明、深刻、洗练、隽永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好的歌词一一首叙事诗,有情节、有意境、有人物、有对话,再通过典型音乐语言的表达向人们讲述了一个生动而富于感染的故事。在教学中,首先向学生讲述了“树精”的引诱、恫吓、威逼;父亲的怜爱、安慈、抚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善与恶、美与丑,冲突十分激烈的故事,“夜沉沉,风嗖嗖,魔鬼笑,亲人愁。”魔鬼软硬兼施终于掳走孩子幼小的生命,邪恶战胜了善良,悲剧性的结局无声地告诉人们:要时刻警惕居心叵测的人,作者在这首歌曲中寄托了鲜明的爱憎,鞭笞了黑暗和邪恶。憎恨魔王和同情父子是这部作品的教育目的所在。通过渲染与分析,艺术大师的创作特色,独具匠心的作品中那种悲剧美的魅力会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作品的欣赏已水到渠成,把录音放开,学生能对照曲调默默哼唱,细心体味,再辅以教师画龙点睛的板书小结,启发学生自我总结聆听后的感受与体会。在欣赏教学中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特别是爱与憎这条主线,通过拔情、引情、入情、抒情这四个步骤,去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至此,情感教育不再是教学的手段,而是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审美能力,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四、把握形象,富于想象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形象所表达的感情,把握音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联系进入音乐的感情境界,产生情感共鸣。在对歌曲的情感把握上,不仅要从音乐入手,还要注意歌词。把握音乐形象是音乐欣赏进入较高层次的标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时,必须注意把握音乐形象所包含的情感内涵,把美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这首我国优秀的古典名曲时,随着典雅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幅山水画卷之中,让学生体会在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方升起,银色的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在江面上,远处渔舟在水面荡漾,两岸花影轻轻摇曳,那优美的旋律描绘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老师充分的揭示,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静谧、清澈月夜意境中。乐曲旋律中的“淙淙流水”之声、“蓬蓬远春”之声、“悠悠花香”之气,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音乐的伟大。在他们心灵深处激起审美的愉悦,我想这种美的情感将永远留存于他们心中。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越来越体会到,音乐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让学生陶冶性情,塑造灵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探索、实践,继续用美的旋律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声乐是音乐教育专业中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在培养基础教育合格音乐师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声乐教学是以培养人对音乐和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的教育活动。

歌唱审美就是歌者对美的感受,通过演唱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呈现给其他人,同时听者从中也得到美感的享受。声乐教学的过程是我们审美意识和情感追求的过程,在演唱时就要有意识地把思想、感情和情绪注入到歌声中去。通过气息和声音自然地结合,准确地吐字、咬字,语言的抑扬顿挫等使声音具有美感;情绪和情感越深,歌声的美感就越强、越鲜明。培养声音的美感,除了老师的指导外,主要是通过自己感觉的心理去深入体验和领会,不仅要寻找听觉上美的感受,还要寻找内心视觉的美的感觉,审美心理通过想象和联想,形成同欣赏五光十色一样的美感。除此之外,对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演唱者都应该对歌唱声音的音色进行专心研究,音色是演唱者心理上的审美思维反映,没有丰富多彩的音色就不能生动表现歌曲的情感内涵,特别是学习的初级阶段,要在心理上建立良好音色的审美观念,以使其尽快获得优美动听的音色。

二、音乐感觉的审美

音乐感觉的美感是音乐审美的重要方面,是在演绎作品内容过程中产生的客观直觉上的感受,是音乐审美愉快和审美情感的心理感觉;感觉得好与不好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和广博的知识积累之上的表达,是理解情感、通过技巧来准确再现情感,准确表达作品内容、风格的艺术化手法,是综合文化素质的反映。

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音乐审美感觉的训练,除了刻苦进行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强弱等基础训练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不同人物和事件,体验不同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状态;多接触社会,增加丰富的阅历,拓宽知识面;还要深入细致地观察景色景物,体验大自然的美感;经常观摩、观看名家的演唱、演奏,多听和看录音、录像,从中领略声音、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这些都是丰富音乐感觉美感的必修课。音乐的审美教育不同于说教,只有自身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美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耳濡目染地接受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三、情感审美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一首歌(乐曲)能否达到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与演唱(奏)者的准确反映、深刻揭示作品的真实情感有很大的关系。演唱(奏)者既要传达感情,又要使别人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这就要求表演者本人首先被作品美的情感所震动,自身要具有良好的情感审美素质,这样的歌(音乐)才具有美的感染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各类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因素,准确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努力点燃内心的情感火花,让自己在热情、活泼、欢快、雄壮、豪迈等健康的音乐情感基调中,获得积极的审美情感体验,陶冶审美情操。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和学会创设温馨、融洽的艺术气氛,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也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是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音乐审美媒介就是交流审美的信息,在今后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自己所表露的任何趣味、喜好等情感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人们常说,要想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就要准备一桶水。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和全面自己的审美修养,才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极大地提高音乐教育实施美育的主动性、自觉性,才有利于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目的。

四、愉悦审美

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是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的心理感应过程。正是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良好心态以及音乐兴致的保持,来自于自身所获得的内在愉悦体验的强化和教师或其他人所给予的外在积极肯定的强化,这也是音乐审美教学的目的之一。

在音乐学习中,要有意识培养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来形成同一音乐审美对象,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并相互给予尊重和欣赏。同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心境,使自己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是音乐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当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获得充分的美感满足,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音乐学习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人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建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并使整个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不断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使自身审美情操日趋完善,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编著.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3]吴斌,金亚.基础音乐教育中,应如何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洪啸音乐教育网,2005,12.

[4]佚名.艺术课程的愉悦性,中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音乐教学网,2005.6.3.

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审美

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如何能真正成为审美教育,这成为我们如今所面前的一个问题。对此[美]贝内特•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给了我们这样的解释:“‘首先,教师必须使用能够由特定的学生得以做出审美观察和反应的音乐作品。’‘其次,教学安排必须以审美体验为中心,其他学习则起支持作用。’”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使受教育者的审美素养得以提高,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既是审美创造的过程又是审美接受的过程。要使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音乐教育的主体、客体及教学这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教师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教育如何能将美育融入其中,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教师自身素质包含许多元素,如文化修养、艺术专业修养及人格魅力等等。这些元素在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会起到一定作用。

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艺术教师应充分展示出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气质和仪态、幽默风趣、感染力十足的语言表述、丰富的教学经验、全面的知识结构等等,这些细节对学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证明具有这些特质的教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教授的知识也不易被学生遗忘。这样的教师自然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教师素质的提高还应从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上抓起。作为一名艺术教师,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良好的演奏及理解作品的能力都是对其最为基本的要求。正如雷默先生所提到的“教师必须使用能够由特定的学生得以做出审美观察和反应的音乐作品。”试问如果教师连如何选择音乐作品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从何而来学生对作品的审美观察及反应呢?艺术教师只有先从自己的专业抓起,才能为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打下基础。

在自身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同时,深厚的文化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成熟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是由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淀而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能够体会和感知美,而美本身涵盖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元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理解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与音乐相融合,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美、感受美,反过来学生接受这些知识后融会贯通,不仅扩展了学习的兴趣点和知识点,也更容易的理解美、感受美。

二、学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

学生是审美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审美教育是审美接受的过程,教师是传播艺术技能的主体,学生就是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客体,他们的艺术技能水平直接验证教学的结果。因此审美教育想要在音乐教育中顺利的开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也不容忽视。学生应在理解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学习,拓宽视野,加强个人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修养。审美主体对艺术感受力的强弱来自于他们自身文化素养、音乐修养及欣赏态度等因素。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宏观地了解自身的专业知识,使他们从人文角度入手深层次的把握、领悟艺术,用心灵去理解和表现作品,进而更好地提高艺术感知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该充分利用音乐实践所形成的优势,进一步体会音乐教育中感性教育的本质。例如,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音乐技能,同时学生通过专门而具体的技术强化训练,不断地增加对乐曲的感性经验,最后随着专业技能与感情经验的完美结合更好的诠释出乐曲,也更接近音乐艺术的实质。

三、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要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中,教学这个环节就不容忽视。音乐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管是对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是对音乐技能的训练,都应该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悟、积累和创造的特点。这些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备好每一堂课,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还应遵循音乐的学习特点,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鼓励他们在音乐中积极的表现自我,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同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适时设置疑问,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态度及行为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在学习中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出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在音乐技能及艺术修养上取得长足的进步,才能更好的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音乐审美教育应从感性入手,同时重视教育中的内在效应。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实质上是塑造“人”的工程,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达到人格的塑造。音乐审美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其中应贯穿所有审美的因素。这种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得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健康的身心,使我们的社会能够更为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莫雷.心理学 [M].东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德育和美育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体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把美学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效果。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

二、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德育上的优势

1.有利于塑造学生心灵的美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精神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通过一个儿童的口吻,叙述了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饱经忧患、血泪交融的历史,然而正是这段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却最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欣赏或讲解这一历史时期艺术作品的时候,应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方面的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大多数的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如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音乐游戏及课外的歌咏比赛。这些活动都能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过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培养新一代社会规范的早期教育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通过其所表现的情感与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丰富的情感与生动的形象,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陶冶人们的情操——有感情和思想结合起来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美育上的优势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其最大功用在于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它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从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表现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他们将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打下基础。学生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认识到什么是美,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这就好像鱼是美的,但你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还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四、坚持“德美结合,以美辅德’的教学改革思路,努力使德育与美育结合

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育人; 环境育人

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和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如《论语・秦伯》中记录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记》中写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还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音乐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索,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由此可见,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感知的能力

由感知开始是音乐教学的特征。学生缺少感知阶段,就无法使音乐教学深化,也就无法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感知是音乐技能技巧形成的基础,是发展音乐能力的前提。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感知阶段。教师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乐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例如,在教学《数鸭子》时,可通过动作来表现,让学生模仿小鸭走路,边做动作边学“嘎嘎嘎”叫。学生在手舞足蹈中,与音乐律动产生协调一致,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情感的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所以,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例如,在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的祖国》《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歌时,学生通过骄傲自豪地演唱,懂得了爱憎分明,唤起了民族自豪感。这些在音乐中真、善、美的道德教育,启迪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

三、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

聆听是了解音乐艺术的直接途径,只有在聆听中才能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听音乐的机会,通过听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聆听体验放飞想象都是不错的方法。例如,歌曲《山谷静悄悄》,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想象、探索的欲望。如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学生在聆听中展开无尽想象,仿佛置身于那湖面泛舟、浪花拍岸,歌声、水声、鸟声此起彼伏的欢快、热闹的场面之中。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踩雨》,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使学生仿佛进入了雨中世界。还有唢呐独奏《百鸟朝凤》,那欢快的旋律,生动地表现出大自然中百鸟争鸣的热闹场景,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斑斓的意境之中。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音乐感受、理解是有差异的,教师既应尊重学生的感受,放飞他们想象翅膀,又要及时引导学生的想象不能脱离主题。

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我们应当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感到亲切、真实而富有吸引力,从而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跳音练习,可让学生玩拍皮球游戏,通过实践体会跳音的特点。又如欣赏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可采用即兴作画的方法,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幅秀美的苗寨春日清晨山川图。再如,可启发学生利用竹筒、筷子、文具盒和易拉罐等自己动手做一件打击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及旋律、编写新的歌词、听配音编故事、律动等。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感官刺激,让其产生想象从而进行创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