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脏康复护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目的: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经验。方法: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具体如下:①患者入院后介绍病房环境,介绍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让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基本的了解;②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让患者对疾病有基本的了解,为今后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心理支持;③告诉患者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消除患者各种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积极参加日常活动和运动指导,制定运动方案,达到康复的目的。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1533±341天、住院时间2023±355天、出院时6分钟步行距离1683±342m,出院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2933±519m,对照组卧床时间2022±328天、住院时间3161±729天、出院时6分钟步行距离1689±341m,出院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2087±301m,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出院1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早期康复护理 探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74
慢性心力衰竭(CHF)又叫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升趋势。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患者发生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护理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经验,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进行康复护理,现将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男28例(593%),女20例(417%),男女之比14∶1年龄67~81岁,平均724岁;均为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心功能分级2级22例,3级2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两组48例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具体如下:①患者入院后介绍病房环境,介绍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让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基本的了解;②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机转归,让患者对疾病有基本的了解,为今后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心理支持;③加强饮食护理,以低盐易消化食物为主1,少食多餐,减轻心脏负担,保证足够的热量,并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④告诉患者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消除患者各种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积极参加日常活动和运动指导,制定运动方案,达到康复的目的。
结 果
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和出院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观察组卧床时间1533±341天、住院时间2023±355天、出院时6分钟步行距离1683±342m,出院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2933±519m,对照组卧床时间2022±328天、住院时间3161±729天、出院时6分钟步行距离1689±341m,出院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2087±301m,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出院1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发生并发症2例(83%),其中压疮1例,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21例(875%),其中压疮、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各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讨 论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52-01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在脑卒中患者多数出现一侧肢体偏瘫,而偏瘫患者都有一定的焦虑、恐惧心理,使之产生依赖、自卑、消极情绪。因此,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开展康复护理并使之延续,可以预防和控制继发的发生和发展。应尽早进行功能的锻炼,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语言障碍逐渐得到恢复,避免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1康复护理的重点
1.1在病情平稳期间进行功能训练:应保持正确,防止肢体痉挛,防止错误代偿,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内容包括:护理,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患侧肢体主动运动的训练。转换,功能协调性训练,坐位耐力训练,卧位起坐训练,动态平衡,稳定性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开始时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以免病人感到痛苦而拒绝训练,应合理适度,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还要加强病人的意志锻炼,要顽强坚持,持之以恒。
1.2病房环境的管理和心疏导。偏瘫患者因运动障碍而产生无能感,抑郁心理。
1.2.1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通过耐心的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告知病人和家属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能,在康复训练长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情感活动难以自制等现象,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建立自信心,逐步的部分或全部地照顾自己。
1.2.2采取保护性措施,改善周围环境,完善训练设施,在走廊厕所等活动场所装上扶手,地面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各种警示标志清楚,清除活动范围内的障碍物。不单独居住,房间内温度、湿度适宜,通风、光线良好。从生活上指导或帮助病人完成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需要保持床单位整洁。
1.2.3注重心理护理及康复过程,了解学习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听音乐、看电视、读书报等情感交流。保持愉快心情,平常心,乐观平和的心态。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开导病人,同时嘱家属给予病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忧郁、恐惧、悲观情绪,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关心病人,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病人的自尊的言行,多与病人交谈,保持自尊,自强的良好心态。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2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合理安排饮食
2.1注意保暖,寒冷刺激可诱发血压升高,情绪激动,紧张可使心率增高,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机率,和心绞痛,心肌梗塞发生的机率。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心病、肺炎、哮喘等呼吸道感染也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2.2合理饮食,劳逸结合,戒除烟酒,忌刺激性辛辣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指导病人进低脂,低胆固醇,低盐,充足蛋白质和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水果和蔬菜,每日限盐6g以下,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血液循环的通畅。适当运动,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在寒冷季节不宜早起,起床是动作应缓慢,最好安静10分钟后,缓慢起床,防止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更换时,转头不宜过猛,动作要缓慢。
2.3定期体检,防控“三高”。保持血压稳定,有条件者可每日监测血压,一日两次。高血脂患者在适当运动的前提下,可服用降脂药。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mmol/L以下,餐后血糖应控制在9mmol/L以下。服用药物必须按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减药,加药,停药,并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如有不良症状或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2.4保持排便畅通。排便不畅,造成便秘,可使患者感到腹胀不适。引起燥动,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负担,同时使血压增高,进行排便训练,防止便秘,让患者感到舒适,保持情绪稳定。应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病情许可时,应尽早下床活动,多做腹部轻柔按摩运动,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定时排便。并给予充足的排便时间及隐蔽的排便环境,配合腹部按摩及热敷,促进肠蠕动,也可辅以药物通便如果导、硫酸镁、番泻叶,必要时可给予灌肠通便。
3康复护理的出院后延续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训练护理是一连续性而又漫长的过程,许多留下了后遗症的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护理,需要回家进行康复训练,如果出院后得不到康复训练护理的延续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甚至废用性加重,所以在患者出院后,应定期随访联系,指导患者和家属坚持正确锻炼,合理用药,观察病情,用药知识介绍等,同时介入社区,专业护士的介入,带动和提高了康复训练护理质量。
【关键词】 不同年龄段;心脏介入术;生存质量
心脏介入术是当前治疗心脏病的重要手段, 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成熟, 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由于心脏介入手术具有痛苦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效果显著等特点, 所以患者的接受度高。然而该项手术并不太完善, 会对患者造成不良预后。有研究显示,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接受心脏介入的患者, 在术后围术期给以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其生存质量[1]。本文对110例接受心脏介入术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影响其术后生存质量的因素, 并给予护理干预, 尽可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3月~2012年10间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接受心脏介入术的不同年龄段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8例, 女52例。病程6月~15年, 平均(2.6±0.9)年。年龄段构成为:1~18岁, 28例(25.5%), 18~35岁, 27例(24.5%), 36~54岁, 28例(25.5%), 55~80岁, 27例(24.5%)。不同年龄段患者群体在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 无统计学意义。
1. 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术前、术后生存质量进行分析, 发放的110例调查问卷全部收回, 采用SF—36生存质量评价量表从8个纬度(共36个问题)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生存质量。采用百分制, 患者最终得分越高说明其生存质量越好。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
2 结果
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接受心脏介入术后, 生存质量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 差异显著(P
3 讨论
在为患者实施心脏介入手术前,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积极宣教, 让患者对手术有一定了解, 进而积极的配合手术, 此外护理人员也要在手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心脏介入术时, 要按照患者的具体造影情况来合理选取植入支架的数量, 每位患者大约植入1~6根支架。心脏介入术后使用常规手段检测患者的APTT情况。若患者APTT(活化部分疑血酶时间)的情况正常, 则在1.5~2倍时间内将患者体内的动脉导管拔出。其后, 护理人员要用手指按住患者导管拔出位置约20 min, 在确认无明显出血现象后, 用沙袋压在拔管位置处6h左右, 随后用绷带包扎24 h。在实施手术后的24 h内, 患者应做到下列要求:卧床, 补液, 抗凝, 抗血小板, 营养心肌等。一旦在手术后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 要立即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本组110例患者, 均未出现心源性休克。
手术后护理人员要经常观察患者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密切注意患者伤口是否渗血。对于静脉入路的患者, 应当下肢制动6 h, 不要过多运动, 以免出现局部血肿现象的发生, 还要避免患者因为长时间制动导致血栓形成的现象。在手术结束的3 d内,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 一旦患者体温升高, 则很可能发生伤口感染, 要尽快进行治疗。在置入起搏器与实施冠状动脉介入后, 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血压与心率变化情况与伤口的渗血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后的一些常见并发症, 如血管闭塞, 急性心肌梗死等。对射频消融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其呼吸情况, 一旦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要及时告诉医生进行处理[2]。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心率及肾肺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做到尽早发现与解决问题, 提高其生存质量。
心脏病患者大多存在程度各异的心理问题, 仅给予上述手术过程中与手术后的护理干预是不够的, 也要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 做好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护理[3]。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 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与情绪变化, 对出现焦虑、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要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 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 既保证手术可以顺利进行, 也可以降低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本组的研究结果显示, 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积极护理干预, 效果比较理想, 手术过程顺利, 患者术后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此外患者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也比较好, 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汤鸿鹰.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与康复, 2012, 14(3):155.
【摘要】目的 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许多患者疑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对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方法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具有较大临床意义,接受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比自然恢复率相比有很大提高,足部畸形减少、关节畸形减少、日常生活独立者明显增多,早期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瘫痪肢体的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加强脑卒中患者偏瘫的康复护理,在整个康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患者、护士、家属的紧密配合。同时,患者出院后在家庭或社区继续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致残率较高,高达87.3%[1]。近年来早期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的发展,尤其是早期康复的介入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早期康复训练在提高患者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药物治疗,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恢复,重返社会。现结合文献将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1偏瘫的程度
1.1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1.2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瘫痪、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工作。不完全瘫痪:肌力2-4级。全瘫: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2]肌力在IV级左右的患者,可以在扶持下行走,给予一级护理,扶持入厕,并防止摔伤。肌力在III级以下的卧床患者需放置床档,以防患者自行翻身或坐起时坠床。对偏瘫侧肢体肌力II级以下的患者应定时翻身和进行肢体被动运动。
2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与实施时间
2.1早期康复的意义: 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3]。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费用[4]。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恢复自我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早日回归社会。因此,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都有着重要作用。[5]
2.2早期康复的实施时间:一般认为,从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康复护理介入的越早,患者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研究表明,90%神经功能的恢复出现在脑卒中3个月内[6]康复训练引起再出血的概率很小,无论脑出血患者,还是脑梗塞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均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的最佳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48~72h。经实践证明早期康复介入能有效提高病人肢体运动功能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偏瘫早期综合康复护理
3.1心理康复护理: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病人出现偏瘫、感觉及认知功能障碍,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和情感变化,常表现为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7]康复训练中,病人的心理状态能直接影响康复的进展,因此,在护理此类患者时应有同情心和耐心,通过接触与交流逐一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尊重和体贴关心患者,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康复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表扬,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治疗和进行自我功能锻炼[8]。早期康复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不仅能患者运动功能,而且能提高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9]
3.2饮食护理: 注意营养和休息,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利于患者集中精力进食,因康复训练需消耗较多的能量,患者应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并摄入足够的水分。可嘱患者自己进食,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独立了。[10]
3.3偏瘫肢体康复护理:肢体康复训练应根据病情,当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无进行性卒中发生后,应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11]。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每日的训练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1次/d,每次30~45 min。[12]
3.3.1早期良肢摆放位护理 [13]
3.3.1.1仰卧位:头部垫枕头,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肩关节下方 垫一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臀部下方垫一软枕,患侧骨盆向前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在腘窝部外侧放置一小软枕,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足底与床尾之间放一硬枕,使足底位于中立位,防止踝关节屈曲。
3.3.1.2患侧卧位 :侧卧,头垫在枕头上,患者肩胛骨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其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下面垫枕头,背部放一枕头,躯干取放松。
3.3.1.3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直,肩关节前屈约90度,下方用一较厚软枕支持,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伸屈曲,背后放一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3.3.1.4床上坐位 :髋关节保持90度的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保持躯干伸展,双侧上肢伸展,放在床头桌上。最好臀下置一坐垫,双膝屈曲50-60度,膝下垫一软枕,患侧足底抵一沙袋保持踝关节背屈或足中立位。
3.3.1.5端坐位:(轮椅坐位)在轮椅靠背处垫一块木板,使患者躯干保持伸展,臀部尽量坐在轮椅坐垫后方,双上肢伸展位放在轮椅前桌上,或稍屈曲放于轮椅扶手上,前臂旋前,手指伸展,膝关节伸展90度,双脚平踏于地板上或轮椅脚踏上。[14]
3.3.2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鼓励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更衣、洗涮、吃饭、喝水、如厕,做家务及参加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鼓励患者用正常的运动模式来进行日常活动,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主动性。[15]
3.4早期康复防治并发症: 由于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处于瘫痪状态,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容易出现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5康复护理应注意的问题: 早期康复治疗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时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的活动每个关节。[16]
4健康教育: 保持血压稳定,积极治疗心脏病,控制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生活规律化,调整心理状态,合理膳食营养,戒烟,戒酒。合理安排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有变化及时就诊避免复发或加重。
总结 加强脑卒中患者偏瘫的康复护理,在整个康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患者、护士、家属的紧密配合。同时,患者出院后在家庭或社区继续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从心理、生活、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反复讲解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改变患者及家属对药物的过分依赖,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持之以恒,对取得的一点进步予以鼓励,是患者在成功中激发康复欲望,使患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方面达到全面康复,为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耿蓄芳.脑卒中病人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进展.家庭护士,2008,6:16861687.
[2]王新德.实用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12.
[3]徐善芬,崔智娟,吴远美.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监护及其意义[J].护理杂志,2002,17(5):22.
[4]黄萍.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进展.上海护理,2006,6:4041.
[5]李花兰,戚艳丽. 54例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效果评价.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145146.
[6]李丽.脑血管疾病偏瘫康复护理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0941095
[7]自中岚 浅谈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 [J] 家庭护士 2006 4(12B):48
[8]曾萍. 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康复护理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9,47
[9]马平都 陶慧娥 黄国秀 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6 20(8):2098
[10]赵丽娟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Jun.18(16)1939
[11]贾瑞霞,宋俊兰.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28:8990.
[12]周晓娟.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789792.
[13]马诚成鹏实用康复治疗技术 [M] 上海第二军医大出版社 2005:180
[14]曹艳.脑卒中患者良肢位的护理体会[C].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2007:589-590.
冠心病的发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冠心病的康复主要通过有氧训练和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工作、生活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康复治疗护理,阻止病变的发展,减轻冠心病的残疾程度和复发几率。现将我科10例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0~65岁,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3例,10例均病情稳定,能正常工作及生活。
2 主要功能障碍
2.1 心绞痛:患者活动后,心脏负荷、氧耗增加,造成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心绞痛的发生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影响了患者的休息,患者害怕活动后引起心绞痛而不敢活动,这种恶性循环将进一步导致患者外周循环系统和肌肉系统适应能力减退,活动能力下降。
2.2 制动的影响:长时间的制动对全身各系统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前负荷增大,心肌耗氧量相对增加;血流量较缓慢,血液黏滞性相对增加;横膈活动降低,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运动能力和耐力降低等。
2.3 心功能减退: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引起心功能衰竭,陈旧性心肌梗死可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的减退,妨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2.4 心理负担加重:由于患者经常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同时伴有一些相关的危险因素存在,患者随时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这造成患者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此外,长期的卧床制动往往
增加患者的恐惧、焦虑和消极情绪,均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3 功能评定方法
患者在急性期住院康复期间,主要通过血常规、心肌酶谱、血压监测、安静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康复人员可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作为判断患者活动能力的指标。随着患者活动能力的改善,可接受低水平心电运动试验,进入一期康复期,应定期进行症状限制心电运动试验,作为康复评估运动处方制定、疗效观察的依据,还要注意有关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检测(如血糖、血脂)。
4 康复治疗护理措施[1~3]
4.1 一期康复
4.1.1 临床应用适应证: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以内, 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心绞痛,安静心率
4.1.2 康复方案:开始康复训练时,必须在康复人员监测下执行,配合心电图和血压的监护,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是对患者加强教育、心理治疗、控制危险因素,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床边和床下日常功能活动。
4.1.3 注意事项:康复等程序应根据不同个体情况进行选择,以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为原则,胸痛症状一旦消失,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时即可开始,如果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没有不良反应,运动心率增加
4.2 二期康复
4.2.1 临床应用:适应证包括病情稳定的心肌梗死患者、劳累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患者,禁忌证与一期相似。
4.2.2 训练方法:室内散步、医疗体操、家庭卫生、厨房活动、园艺活动、在邻近区域购物、作业治疗,活动强度40%~50%,活动时主观劳累程度不超过13%~15%,一般活动无需医生监测。
4.2.3 注意事项:注意循序渐进,禁止过度用力,活动时不可有气喘或疲劳,所有上肢超过头顶的活动均为高强度活动,应该避免或减少。训练时要保持一定的活动量,但日常生活或工作时应采用能量节约策略,比如制定合理的工作或日常活动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体力消耗等,从而尽可能提高工作和体能效率,每周需要门诊随访1次,任何不适均应暂停运动,及时就诊。
4.3 三期康复
4.3.1 临床应用:适应证:临床病情稳定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隐性冠心病、冠状动脉分流术和腔内成形术后、安装起搏器后。禁忌证:临床情况不稳定的患者,包括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或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或增剧型心绞痛、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肺水肿、全身急性炎性反应、发热、传染病、下肢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发作期、严重神经官能症。
4.3.2 运动处方的制定是确保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安全性、有效性的关键。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作业训练、医疗体操、气功等。运动强度:运动训练所规定达到的强度称之为靶强度,可用心率、心率储备、代谢当量、主观劳累计分等方式表达。靶强度与最大强度的差值是训练的安全系数。运动时间:指每次运动锻炼的时间,靶强度运动一般持续15~30分钟,在额定运动总量的前提下,训练时间与强度成反比,训练频率指每周训练的次数。多数采用每周3~5天的频率,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设定的运动训练方案见表1。
4.3.3 注意事项: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兴趣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注意周围环境因素对运动反应的影响,如寒冷或炎热气候要求对降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避免过度训练,运动时如出现胸部不适、无力、气短、骨关节疼痛应停止运动,及时检查处理,每次训练必须包括准备活动、训练活动和结束活动。
5 心理护理
5.1 纠正不合理认知的具体方法:帮助患者了解心脏的结构,冠心病的形成原因及常见诱发因素,使患者对疾病形成正确的认识,帮助患者了解冠心病用药的一般知识,以便合理运用药物的心理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生理效应,克服不利于疾病康复的依赖心理。
5.2 稳定情绪:指导患者合理自我暗示,处理好各种关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各种竞争,合理调整期望值,避免过大心理压力而引发消极情绪等。
5.3 实施行为矫正:首先督促患者每天记录其主观的紧张或紧迫感;其次进行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种启发患者通过沉思冥想、放松心身的行为训练方式,通过训练使患者达到主观的安静状态,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逐渐产生安详和幸福的感觉,此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最后,教会患者降低紧张感的训练方法,如通过自我控制技术学会自控行为。自我控制技术分2个阶段:自我监督阶段,要求患者记录其紧张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以及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记录,使患者逐渐认识紧迫感对冠心病的危害性;自我强化阶段,通过自我奖励或惩罚,强化其适应行为,减弱其诱发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因素。
6 讨论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积极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体质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戒烟酒及有规律的安排生活、学习和工作,适当进行有氧健身活动,消除紧张心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定期到医院接受体格检查,对于冠心病的患者,早期应控制病情的发展,积极参加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顼志敏.如何正确诊治高血脂[J].中国医刊,2000,35(4):25.
[2] 张正华,肖 蓬.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医疗保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1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