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生给我开了一些口服药、外用药,嘱我回家按医嘱使用。回家后,我按照医嘱自行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带下症状似乎减轻了许多,但腹部还是时不时地疼痛。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症状时好时坏。由于长期服用消炎止痛类药物,药物的副作用引发了我的胃病,胃病加上妇科病双双来袭,让我苦不堪言。
就这样拖了一个多月。有朋友建议我去看中医,于是我便去看中医,告诉医生我痛的位置,他说那里是附件的位置。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是炎症上行,发展到附件发炎了。看了两个月中医,前十服药喝了之后疼痛有所缓解,可后面的二十多服药喝了没效果了。而且药性太猛,刺激到胃,让我本来就不好的胃情况更糟糕了。这种情况我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家人叫脆不要吃药了,不如去咨询一下医生,看看能不能用饮食进行调理。
于是我再次走进了医院。这回我换了一个老中医,跟他说了我的具体情况后,他建议我用三味莲子粥调养,这样既能养胃又能调理妇科病。医生的话让我半信半疑,还从没听说过用粥治病的。
看着我疑惑的神情,医生笑了笑,解释说:“三味莲子粥的成分是莲子、山药、薏米。莲子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等功效,对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中医学上说‘诸带不离乎湿’,湿邪是引发带下病的主要原因,莲子能除寒湿,是治疗带下病的良药。山药具有益肾气、健脾胃、止泄泻、化痰涎、润皮毛的功效,是绝好的补养佳品,对于病后体质虚弱、妇女产后调养等都有显著的疗效,其健脾开胃的功效,特别适合胃病的调养。薏米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在这个方子中,它不仅能健脾,还能帮助去除一体内多余的湿气。这样,莲子、山:药、薏米三者相配伍,对于白带异。常等妇科症状有着极好的食疗食:补作用。”
老中医的解释打消了我的疑:惑。看着我频频点头,他进一步解释说:“附件炎、盆腔炎、宫颈炎引起的小腹痛,多反复发作,其实真正的病因是肾虚、肾寒以及小腹部周围的经络不通,如果有以上炎症首先不要吃寒凉的食物,不喝凉的饮料和水,因为凉性的食物很容易伤及我们的脾胃和肾脏,使身体内寒湿加重,经络极易堵塞。建议你回去后在每天坚持喝三味莲子粥的同时,用6根艾条直接熏小腹到肚脐,一个星期两次,一次30~40分钟,能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室内的温度,不要受凉了。另外,在坚持用艾条熏小腹的同时,还可以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20分钟,泡完之后按摩脚后跟内侧和外侧的子宫和卵巢的反射区,从下往上按摩,对于各种炎症是有一定帮助的。这样内外结合,就能让受伤的子宫尽快得到修复。”
回家后我按照老中医说的方法进行调理。本来对于治愈没抱什么希望,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这样坚持调养了一年多后,妇科方面的病症渐渐好转,到了今年的春天,白带渐渐变得正常,附件的炎症消失了,腹部也不再痛了。
真是想不到,一个食疗方子竞治好了我久治不愈的妇科病。现在回头想想,还真的要感谢那位老中医呢。
食养:饮食调养
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易消化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要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还要注意忌口,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不吃不卫生和腐败变质食物,切忌暴饮暴食,并戒除烟、酒。饭前饮水别太多,会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食物温度要适中,过冷或过热都会损伤胃壁。常食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
神养:平心静养
中医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情绪密切相关,过度的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或加重各种胃病的发生或发展。因此,预防和治疗胃肠病,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避免患得患失、焦虑、恐惧、紧张、忧伤、愤怒等情绪刺激,注意劳逸结合。所以,调养精神是养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寄托于习书学画,种花养鸟。特别是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深秋更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很多人常因此产生凄凉、垂暮、忧郁、烦躁等情绪,此时更应该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萧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动养:运动健养
秋季是体育锻炼的黄金时节,胃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一些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保健操、跳舞、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时膈肌上下移动和腹肌较大幅度的活动,可以对胃肠道起到较好的按摩作用,并对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有积极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运动都不能在饭后立刻进行。
除了一般的力所能及的体能锻炼外,腹部自我按摩也是防治胃肠病最简单、最卓有成效的选择。通过自我按摩胃腹部,能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方法是:两手相叠于上腹部,以胸骨柄剑突下为中心,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30-50次;然后同法在神厥穴(即肚脐)周围揉摩各30-50次。此外,追加揉摩两腿足三里(膝盖骨外侧下3寸,胫骨外侧上凹陷处)50-100次。每天早晚两次。
药养:谨药保养
通常来说药疗不如食疗,但如果您的胃病比较严重的话,到了秋季还是应该适量服用一些中药来调养。中药一般都是脾胃同时调理的,因为脾胃相表里。常用的养胃中药有茯苓、白术、黄芪、人参、淮山、薏米、灵芝、黄精、刺五加、沙参、大枣、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药有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养胃丸、温胃舒颗粒、舒肝健胃丸、健胃消食片等。不过胃病有很多种,需要先区分阴阳、虚实、寒热,不要自行随便买养胃的中药来服用,应先请中医师经过辨证,然后开出方子才能对症,一种养胃的中药并非对每个胃病患者都适合。
暖养:保暖护养
胃病的特点
普遍 胃病最大的特点是普遍、常见。人们在生活中时不时会有中上腹部作胀、隐痛、嗳气或烧心、纳呆等身体不适,偶尔不要紧,反复发作还是需要诊治。
酸性胃病是最多的。浅表性胃炎几乎人人有份,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也很普遍,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也不少。近年来,反流性消化病发病率节节攀升,过去少见的胃食管反流呈大众化趋势。
反复 胃病另一特点是其病情的反复性。现在胃药相当多,西药有拉唑类、胃动力类、黏膜保护剂类等,中成药有温胃类、清胃类和疏肝理气类等。体检发现有幽门螺杆菌,用三联法杀菌预防胃病也有科学依据。不过既然是慢性病,没有一种药或治疗是一劳永逸的,要彻底根除当然困难,长年累月地吃药也实在没有必要,除了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活动期需要积极用药、足够疗程外,一般胃病或略有轻微症状的,平时完全可多注意胃的保养使之稳定。
胃病靠养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养身养心自然泰”。民间一直有“胃病靠养”的说法。那么我们平时该怎样养胃呢?
科学饮食 少食多餐、按时进餐,煮熟烧透,生冷不吃,避免过饱,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品。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应该足量。平时吃一些山药、扁豆类对健脾养胃有一定的帮助。
但养胃的内容不局限在就胃论胃上,特别要注意全身调理。
养心 养胃先养心。仔细询问胃病的诸多不适十有七八缘于心情、情绪,这在女性中尤为突出。“胃病”的一些症状并不一定来自胃,多年的老胃病,诸多的症状诉述,最后只是一个浅表性胃炎,并不在意的症状结果是很严重的溃疡活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情会造成种种不适,会导致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诱发胃病。中医对这方面其实早有认识,“木贼侮土”、“肝气犯胃”指的是情志器官“肝”犯困所诱发的脾胃病。养胃需要的是日常生活中尽量使自己心情愉悦、情绪安宁。
神阙穴就在我们的肚脐眼上,大家知道,这里是连接脐带的地方。胎儿在母体的时候,就靠脐带供给营养,就好像瓜蒂一样,是汲取营养的惟一途径,所以也称为命蒂,就是生命结蒂之处,非常重要。
神是指元神,虽然剪断了脐带,失去了和先天联系的纽带,但这里的元气并没有完全丧失,神阙穴的内部紧接大小肠。大肠是传导之官,也就是排出废物的地方。小肠是受盛之官,也就是吸收营养的地方,这样一正一反的两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化,“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神是物质转变的最高境界,是全身的主宰,在人体当中是最尊贵的。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人想什么事情想得入迷了。这时候有人拿手在他的眼前晃动,他可能要半天才能反应过来,“发什么杲呢,都失神了?”没有神的人就是这样,呆呆傻傻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而阙呢,则是指宫阙,古代皇帝会在宫殿的门外建起两座观望的台基,宫廷外面有什么事情,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所以岳飞诗句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两个台基之间的道路就是阙。
那么神阙,就是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极其显贵。实际上,在人体当中,神阚穴也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心藏神,肾藏志,都是不可小觑的五脏神。我们知道,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不能通达调济,就会引起阴阳失调,导致各种疾病接踵而至。
而且,神阙穴在肚脐眼上,是腹部的核心,所以对于发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如调理五更泻、慢性腹泻、产后尿潴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戏。现代研究也表明,刺激神阙穴,可以很好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任脉上的穴位,艾灸是最好的途径,尤其是神阙穴,更是我们中医做脐疗的重要部位。这个穴有一个艾灸方法叫隔盐灸,就是将一小把粗盐填在肚脐眼上,上面放上切成薄片的姜片,然后用艾柱灸,灸到最后,肚脐上填满了黄黄的盐姜水,这样对于身体的保健效果相当好。上了年纪的同志如果经常感到身体冷痛,或者腹部不适的话,可以隔段时间做一个神阙穴隔盐灸,对于保持充沛的精力是非常好的。
上中下脘――胃病最无毒副作用的“药品”
在腹部,肚脐上方五寸、四寸、二寸的地方有三个穴,分别叫做上中下脘。上中下是依据位置的高低来分的,就好像桃园结义三兄弟的年龄似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脘”字,脘指的是胃,古人说“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太仓是什么呢?一个官名,古时候有太仓令丞,就是替皇帝管粮食的官。
中医根据脾胃的作用,也将其命为仓廪之官,也就是人体的后厨房。上中下脘,表示这几个穴分别处于胃的上中下部。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贲门相对应,贲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管,是食物进人胃的通道。上脘穴在这个位置,对于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因此对于脾胃疾病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脾胃病的常用穴。现代研究也发现,刺激中脘穴之后,胃的蠕动会增强,表现为幽门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
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肠连接的转变处。胃虽然是消化器官,但它只对食物进行粗略的加工,就好比我们榨果汁,先要用刀将水果切成大块,再放到搅拌机当中。胃就相当于这把刀,只做一部分简单的工作,真正的消化过程是在小肠中完成的。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处。对于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导致的腹胀、胃痛、呕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因为它在胃的下部,对于因为中气不足导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从这里可以看出,上中下脘“三兄弟”在胃上形成一条线,相当于脾胃的卫士,对于和脾胃有关的疾病都有很好的防御和治疗作用,是胃的忠实护卫队。所以,对于胃系疾病,就像某个广告里说的,胃痛、胃胀、胃酸等等,都可以来找这三兄弟“助阵”,将它们一网打尽,绝对比广告里的方法真实有效。
关键词:肝气郁结;中医;辨证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08-02
引言
肝气郁结是中医名词。肝有疏泄作用,喜舒畅而恶抑郁。如肝失疏泄或情绪抑郁不舒,均可引起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胁痛.胸闷.脘胀.嗳气.妇女月经不调等症。脾胃湿热 ,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脾胃湿热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1 辨证治疗方法-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1.1 病因病机
①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②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③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当然,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
1.2 主方温胆,审证灵活加减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 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
2 佐证案例
患者宋某某,女,68岁,沙镇溪镇树坪村人。因感冒愈后上腹胀满,痞闷不舒,纳呆恶心,矢气时作,大便溏而不爽,口干不思饮,身困乏力月余就诊。查见面色萎黄,舌质略红,苔淡黄厚腻,脉细滑,下肢微肿。并述多年来每逢感冒或平时饮食稍有不慎即发上症。辨证:脾胃虚弱、湿热蕴中、湿重于热。治法:理气健脾,化湿清热。温胆汤加减。处方:陈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苍术15g,厚朴12g,菖蒲12g,苡仁20g,黄芩10g,甘草6g。服药4剂,上腹胀满痞闷减轻,厚腻苔变薄,前方去藿香、竹茹,加焦楂、神曲各15g,改苍术为白术15g,继服1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进食觉香,食量仍少,大便软而量少,舌中心仍有薄白微腻苔,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保和丸以巩固疗效[3]。
参考文献
[1] 刘莉华,刘颖.老年抑郁症的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