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实务案例分析

会计实务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实务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实务案例分析

会计实务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护岸;复杂地形;物模试验;块体稳定重量;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C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是隶属于大连市城建局的国有事业单位,于2006年入选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成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是辽宁省仅有的二个国家5A级景区之一,同时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随着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和国内外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提升,公园在景区规模、旅游设施的档次功能等诸多方面已渐显落后,不适应城市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需求。为此,2010年年初,市政府即决定将虎滩湾环境改造工程列入大连市政府2010年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2010年11月,大连老虎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我院开展《大连虎滩湾环境治理改造项目水工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本工程岸线总长3371.62m,其中外海东侧护岸长1231.61m;外海西侧护岸长945.48m。护岸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表如下。

护岸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表表1

二、设计计算

在进行斜坡护岸护面块体设计时,我院依据了《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 154-1-2011):

在波浪正向作用下,且堤前波浪不破碎,斜坡堤堤身在计算水位上、下一倍设计波高之间的护面块体中,单个块体的稳定重量计算公式:

式中W——单个块体的稳定重量(t);

——块体材料的重度(KN/m3);

H——设计波高(m);

KD——块体稳定系数;

——水的重度(KN/m3);

——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

护面层厚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h——护面层厚度(m);

n'——护面块体层数;

c——块体形状系数。

斜坡护岸护面块体的稳定重量和护面厚度计算结果见表2。

斜坡护岸护面计算表 表2

在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为优化总平面布置方案、论证水工结构的安全性,建设单位特委托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波浪整体物理模型及三维稳定性试验。

根据试验要求,结合试验场地及设备能力综合考虑,选取模型几何比尺为56,亦即波高比尺为56,周期比尺为7.483。模型实际占地 规模45m(长)×40m(宽)。模型布置及水深地形图见图1。

图1 模型布置及水深地形图(长 45m,宽 40m)

模型地形采用桩点法复制,平面尺寸及高程按几何相似原则制作。场地平面尺寸用全站仪放样确定,按1.0m×1.0m布设桩点,平面尺寸偏差控制在0.5cm以内;地形桩点高程用水准仪精确控制,偏差在±1mm以内。模型填沙后用水泥沙浆抹平压光。直立式方沉箱采用塑料板模拟,圆沉箱结构采用PVC管材模拟,高程用水准仪控制,偏差在±1mm以内。模型中设置了消波和导波设施,以消除不利于试验的波浪反射和扩散现象。

斜坡堤护面块体采用腻子灰与铁粉配制,重量偏差与几何尺寸误差均满足试验规程要求。模型中各种重量块石按重力比尺挑选,质量偏差控制在±5%以内。由于模型试验采用的是淡水,而实际工程为海水,在计算模型块体重量时考虑了这种影响。东西护岸采用架设断面 板的方法进行摆放,不同重量的块体和块石分不同颜色分区摆放,以便于试验观测。

试验采用单向不规则波进行。单向不规则波的模拟采用频谱模拟。试验首先考虑采用《海港水文规范》(JTJ213-98)中推荐的波谱。在规范谱中有两个参数来决定其适用条件即H*和P。其中H*决定采用深水谱公式还是有限水深公式;P值决定每个公式的适用范围。当0.5≥H*>0.1为有限深度水域,此时P要满足1.27≤P

工程后各方向重现期 50 年波高 H13%分布见表3。 东西护岸斜坡段控制浪向均为 SE 向,东护岸最大波高为 6.34m; 西护岸为 7.58m。

工程后各方向重现期 50 年波高 H13%表3

护岸稳定性试验内容包括 SE、S 和 SW 三个方向不同水位下重 现期 50 年波浪作用下,护岸护底块石和斜坡段护面块体的稳定性。 根据《波浪试验规程》的规定,每个工况的波浪作用时间不少于2小时(原体值)。试验结果表明,除西护岸接岸段外,东西护岸斜坡段大部分岸线原设计护面块体在设计波浪作用下可以保持稳定。

西护岸接岸段(长约 150m)设计方案为 15t 护面块体。试验发现,SE 向浪作用下,接岸段护面块体严重失稳(见图2)。该段水下地形坡度较陡,-12m 至-5m 区间内存在一坡度约为 1:5 的陡坡, 并且岸线与东南向浪有约 60°的夹角。通过增加护底重量和加大块体至 21t 后,稳定性仍不能满足要求,破坏型态类似。

图2西护岸接岸段 15t 护面块体失稳

考虑到接岸段的特殊地形及复杂波浪形态,设计将护面块体重量改为20t,在断面底部设置2 排20t 扭王字块作支撑的基础上,再增加3排 35t扭王字块。试验发现,-12m 至-5m 陡坡区域的 3 排支撑35t块体,最外 1 排失稳,其他部分保持稳定。为安全起见,在该陡坡区域再增加4排35t块体作支撑,即局部设置7排 35t块体作支撑,长度约60m。试验结果表明,接岸段断面保持稳定(见图3)。

图3护面块体改为20t,底部支撑增加35t扭王字块

四、试验结果分析

断面失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护岸与天然岸线交界处有波能集中现象,二是水下陡坡对波浪有一定的反射作用。低水位时,波浪在陡坡附近破碎,形成强烈的破碎流,在波谷的倒吸作用下,底部块体首先失稳,然后扩大到上层块体。 三是接岸段东南 30-50m处有凸出地形,扰乱了破碎流,形成明显的旋涡。

参考文献:

[1]《大连虎滩湾环境治理改造项目水工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1.7)

[2] 《大连虎滩湾环境治理改造项目护岸工程波浪整体物理模型及三维稳定性试验研究报告》(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2011.6)

[3] 《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 154-1-2011

会计实务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教学计划 实践能力

一、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高校培养学生根本在于向社会输送人才,因此高校应当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案,并依此设置该专业的教学计划。目前引起众多学者普遍关注的是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无论是本科、专业还是职业教育,都应当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会计学专业应用性的特点。我国教育部将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因而目前国内会计学本科专业教育相对于会计学专科和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而言,更重理论而轻实践。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众多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也同专科或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一样,选择到企业从事会计工作。虽然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课程和实验课时,但由于课程数和课时数较少,无法适应会计学本科培养目标,造成会计学本科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实践能力也不高。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也常面临用人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的困扰;用人单位则反映,许多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动手能力差,不会填写支票、汇票,不会点钞,甚至编制凭证、登记账簿时也常常出现眼高手低的错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在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中,既要注重理论又要注重实践,形成以理论为主、兼顾实践的培养模式。

二、建议

(一)增加实践课程和实验课时

目前许多高校都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而实践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增加实验课以及实验课时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许多高校中,虽然有部分实践课程如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但数量极少,部分课程内增加了实验课时,但门数不多,课时也较少,相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就应当广泛开设实验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可以分别用2周的时间,开设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管理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以及毕业实习实训等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另外还应当在现有理论课程当中增加实验课时,适合增加实验课时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等多门课程,每门课实验课时不应低于16个课时。

(二)调整实验模式

目前开设实验课程的高校大多采用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利用会计实验室课程配套的软件。首先由教师提供实验资料,然后学生各自根据资料通过实验室电脑进行实验。第二种不借助实验软件,而是通过纸质材料在实验室完成实验。由教师提供试验资料,学生通过填制纸质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完成实验。这两种模式除采用方式不同外,都是由学生各自独立完成实验,只注重了学生个体的实验能力,忽视了团队协作。同国外本科生相比,国内学生最大的劣势就是不善长“group work”。在实验课中,不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实验。如在购销业务实验中,让学生分别作为购进方和销售方,让销售方向购进方开具销售发票,并根据记账联记账,一个作为会计登记收入明细账,一个作为出纳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购进方根据发票联确认购进,抵扣联则作为抵扣增值税的凭证,购进方一名学生作为会计负责登记存货明细账,一名作为出纳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通过这种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及工作内容,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广泛采用案例教学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师采用讲授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决定着讲授的内容和方法,学生只是扮演了听众的角色,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并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这种授课模式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不相适应的。在教学计划中可以考虑增加案例课。案例教学通过对会计案例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将会计理论知识融合到会计实际工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会计实务中的典型案例为素材,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讨论前由教师将案例资料提前发给学生进行准备,上课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案例中的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由学生做主导,教师必要时进行引导。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对学生认识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对其认识不全面之处进行补充。案例课结束后教师应当及时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务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综合能力。

(四)加强校企联合

学校可以同企业加强联合,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将模拟实验搬到企业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真领会会计理论知识,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校企联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可以开设会计实务课程,聘请企业的相关财务人员讲授。授课内容紧紧围绕会计实务工作,分成若干个专题展开。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讲授会计实务相关知识,可以避免纸上谈兵的缺点,引导学生对会计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和领会。校企联合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毕业前夕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务操作。这种方法一个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直接接触实务,在企业通过直接从事出纳等工作,将会计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可以同实习企业签订就业合同,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同时也为企业选择人才提供了方便。

(五)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

在国外,如澳大利亚讲授会计专业实务课程的教师许多都任职于企业财务部门,或者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等工作。这些教师直接接触会计实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实务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就目前来看,国内高校招聘的教师大多为应届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这就导致许多会计学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没有接触过会计实际工作,实务经验相对缺乏,对相关会计知识的理解也都是教材层次的书面理解,缺乏实务层面的认识。教师实务经验的缺乏,必然影响授课的效果和质量,限制了学生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因此国内会计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国外做法,鼓励会计学专业教师在企业财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兼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加深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接触到的实务案例的讲述,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能够真正的理解和领会。

(六)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在对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考核时,大多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以期末考试或结合期中考试为最终成绩,考核形式过于单一,以一两次考试定“生死”的考核方法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同时闭卷考试的试题题型大多以选择题等客观题为主,有些课程考试试题还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等题型,即使涉及到计算或简答等题型,也大多是记忆性问题,分析题以及综合题所占比重较低。这就使得学生靠期末或期中突击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这种考核模式也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以记忆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死记硬背掌握所学会计知识,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明显违背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考试中,应当改革考核模式,变单一的闭卷考试为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可以考虑将学生平时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或实验报告等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的重视。另外在闭卷考试中还应当改革考试题型的设置,减少选择题等记忆性试题的比例,尽量杜绝出现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等题型,增加业务综合题和案例分析题的比重,培养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分析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程锦.澳大利亚会计学专业教学的经验与启示[J].滨州学院学报,2011,27,(4):122-124.

2.孙合珍.会计高等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5):131-134.

3.李峰.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调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6):111-113.

会计实务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本科会计专业作为财经类高校的重点主干专业,其培养目标通常规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了解会计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根据这一目标,会计本科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具有多维性。

(一)核心维度———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核心能力。对于本科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能力尤其是指其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研讨式教学设计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基本要求,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二)辅助维度———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是一个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踏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后必须具备的辅助能力。很难设想一个具备很强学习能力的毕业生,在缺乏上述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因此,在研讨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辅助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

(三)方向维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会计实务或管理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论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创建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意识、研究式思维方式和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大能力是所有能力维度的灵魂和最终方向,也是研讨式教学活动设计的归宿。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本科会计专业研讨式教学策略选择

(一)策略选择的基本原则

1.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是研讨式教学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应该贯彻于本科会计专业研讨式教学的始终,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策略选择的首要原则。在对会计问题和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在会计研讨式教学中主要起引导和点评作用。那种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当观众的模式将使会计研讨式教学名不副实。

2.重在能力,多维度导向。一种有效的研讨式教学策略通常不只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一种能力,而且是多维能力的综合。会计专业教师在选择具体研讨式教学策略时,应明确该教学策略能否提高学生的能力,能提高哪几种能力,能力与能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哪些是主要能力要求,哪些是次要能力要求,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数。

3.德才兼备,传递正能量。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仅仅重视才能的培养而忽视道德品质的塑造将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危害,会计行业尤其如此。会计专业教师在选择研讨式教学策略时应关注该策略是否在能力培养的同时有机会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营造气氛,赏识为主。实践证明,研讨式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配合程度。为此,会计专业教师在选择研讨式教学策略时应特别考虑该策略是否有助于营造既快乐又适度紧张兴奋的学习氛围,是否能通过赏识教育不断激励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5.正视差异,适时适度适量。教师在进行本科会计专业研讨式教学策略选择时,应特别注意与研究生层次研讨式教学的区别,注意难度和数量要适合本科层次的要求,不要贪多求难。要注意学生内部在思维方式、处事方式、学习方法偏好上的个体差异,同时需要针对会计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研讨式教学。

6.团队合作,分享成果。众所周知,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岗位需要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完成账务处理,有时不同的会计岗位之间也存在密切的承接关系。因此,教师在进行研讨式教学策略选择时应该关注该策略是否需要学生开展团队合作才能完成,需要几个团队完成,团队之间是否存在成果共享关系。那种单打独斗式的项目或策略模式不利于发挥研讨式教学的应有作用。

7.网络平台,实时交流。当前的本科生基本上是90后,他们对网络非常喜闻乐见,愿意并且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参与研讨。教师在进行研讨式教学策略选择时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平台的媒介作用,最大程度利用QQ群、电子邮件、微信、微博、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等网络平台工具进行在线实时交流,从而打破研讨式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教学效果。

(二)几种可供选择的研讨式教学策略

1.自主讲课。这是当前本科会计专业研讨式教学较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要求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适合在本科高年级会计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采用。通常由专业教师选择专业课程中条理性强、易于讲解的章节,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合适的小节讲课任务。再由每个小组选出负责人将本小组的讲课任务细化分解至每一个组员,并派代表上讲台利用幻灯片或黑板板书进行讲解,其他小组同时进行提问、点评并打分,讲解小组其他成员同时给点评小组的点评打分。教师在每一组讲解、提问、回答后及时予以点评,在整个章节自主讲课结束后进行总评并强化重点和难点。通过该方法主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每一组的讲课时间,力争让尽可能多的小组和学生得到锻炼。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当前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研讨式教学策略。它通常适用于案例资源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较强的会计专业课程,如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会计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过程一般由“案例分析的准备-学生小组讨论-班级集中讨论-教师总结评价”四个主要环节构成。具体来说,在准备阶段教师应选择课程案例资源库中的综合分析型案例,将案例资料、拟讨论的问题和分组安排提前一周左右交给学生,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课下充分阅读案例并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来充分理解案例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案例问题的个人分析并写下自己的观点或问题解决办法;到了小组讨论阶段,学生把准备阶段产生的个人分析成果或遇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讨论,教师可以随机参与到各个小组讨论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下一步的班级集中讨论阶段,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由本小组成员回答。教师待各个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后还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讨论。到了最后的总结评价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案例分析的前三个阶段过程给予客观公正的点评并引导学生对案例及问题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案例分析的研讨式教学策略着重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课堂讨论。这是一种类似于“头脑风暴法”的可灵活选择的研讨式教学策略。它适合于理论性较强或难度较大的会计专业课程,如会计理论、高级财务会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其中学术分歧较大或具有思辨性的内容,激发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各抒己见。教师在学生自由发言期间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讨论的气氛。等到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提出意见并加以总结。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并实现最大范围的讨论参与,这样才能发挥该教学策略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突出作用。

4.项目研究。这是研讨式教学可大力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它通常指在小范围内会计本科学生参与到教师与本课程相关的在研课题、研究项目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课程有关的项目研究。前者需要会计教师选择自己的在研课题和项目中适合本科生独立操作的部分与学生开展合作研究,如调查问卷、资料搜集和整理、案例分析。而后者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如当前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无论哪种形式,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研技能辅导,使学生在选题、文献资料搜集与分析、研究方法与工具、论文撰写及发表、项目结题验收等方面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会计实务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一、财务管理专业调研分析

调研形式主要对企业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就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知识与现行岗位能力的适用性,用人单位财务管理岗位的需求情况,对毕业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反馈的信息对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笔者筛选出4项调查内容,并对调查进行综合分析。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知识调查数据显示会计基础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法、财务管理实务、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选择会计基础实务、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达到lOO%,选择税法的达到93%,选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均达到91%,选择证券基础、国际金融知识的有43%,选择ERP原理与应用知识的有62%。而有的课程选择比例较低,则可作适当删减、归并。

(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中小型企业几乎都希望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能力,只有对会计业务处理熟悉,才能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只有奠定了良好的会计核算技能,才能掌握财务管理的核心技能。

(三)财务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调查表中请企业财务人员从专业课程当中选取3~5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调查数据显示选择财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财务报告分析的比例较高,这与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一致。

(四)毕业生综合素质、岗位能力分析在所调查的单位中有87%的财务人员认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应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有81%的财务人员认为,学生独立处理账务的能力尚不够,必须加强实践技能学习,要多问多钻研;有65%的财务人员认为,学生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探究

上述调查分析显示:被调查的中小型企业几乎都希望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财务核算能力,只有对会计业务处理熟悉,才能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企业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操能力的毕业生,因为具备实操能力,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而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才可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对于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企业认为是可行的,可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管理型和技术型应用人才来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这都需要财务管理专业人士的参与。

(一)根据财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框架,才能促使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联系得更加密切,才能改变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及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方式。财务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包括:筹资与投资管理能力、营运资金与收益分配管理能力、财务预算与控制分析能力、财务核算能力、财务监督与财务软件应用能力。根据财务管理职业能力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图4。

(二)根据财务管理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确定财务管理专业职业素质如图5所示。

(三)以点带面。以工作项目与任务为导向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以点带面,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率先对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实施课程改革。

第一,课程设计改革。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项目与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在邀请行业财务专家对财务管理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财务管理岗位为核心,以财务管理相关业务操作为主体,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以企业的理财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操作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本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等上个学习项目。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课程每个工作项目的学习与实训都以每个学习小组成立的虚拟企业基本理财业务操作为载体来进行,以每一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按照业务操作的流程顺序逐项学习各项业务的操作要点,借助财务管理实训室的设施、仿真财务管理业务,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胜任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改革。以企业的理财过程为主线设计了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七个理财项目作为本阶段的教学内容,每个理财项目包括任务安排、知识储备、调查分析和项目操作四个教学步骤:第一步,任务安排。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创建一个虚拟企业,由小组成员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负责经营本企业,每个理财项目学习以前,给学生安排本项目的实训任务,以“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步,知识储备。老师向学生讲授每个理财项目要求的基本财务知识,进行知识储备,并组织案例分析讨论。第三步,调查分析。让学生针对每个理财项目开展实地调查,进一步向企业学习,完成调查分析报告。第四步,项目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建立的虚拟企业中完成每个理财项目的实际操作,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并组织分组讨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

(四)改进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精选实训内容,突出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认知实训、案

例分析、专项实训、顶岗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第一,认知实训。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对财务管理工作及与之相联系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财务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主要从事哪些工作以及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情况;了解作为财务管理人员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国家对财务和财务人员的管理方式;了解环境对财务的影响、相关技术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相关法规等。这一阶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找准学习方向,是学习阶段能否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在教学实施上,首先,由专业辅导教师在入学时进行专业介绍;其次,在理论教学课程当中,由任课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认知实训;再次,利用寒假、暑假让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或者社会调查,开学提交实习心得或者调查报告,进行成绩评定,利用主题班会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实习、调查情况交流。

第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穿插在七个理财项目教学过程中,由老师精选案例资料,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点评,这一过程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财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专项实训。专项实训是穿插在七个理财项目教学过程中的专项调查分析和虚拟企业中相关项目的具体运作,主要训练学生的专项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包括企业实习和企业培训两部分。企业实习的地点在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和生产流水线两个部门,由专门工作人员指导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流程和方法;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企业培训是由企业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为学生进行的专业培训。培训地点设在企业。培训内容包括该企业文化的特点,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的方法,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过程。授课结束后,进入互动环节,由财务总监、会计师和骨干工作人员与学生互相交流。互动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就实习和培训过程中一些不理解的问题请教专业技术人员。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财务管理的方法和体验企业文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发展核心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所肩负的使命是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财务管理人才,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对人才的动态来构建财务管理人才的能力框架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讨论的问题。只有以能力框架为指导来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并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根据经济与企业的动态发展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才能最终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日强、许惠清:《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能力观》,《职教论坛》2004年第11期。

会计实务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会考改革 教学改革 启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革新求变的重要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强会计管理改革,已成了增强经济发展内驱力的必然要求。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实行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这一改革措施应势而生,必将显著提升我国当前会计从业人员执业水平。2013年江苏省按照财政部的要求进行会计考试改革,首次采用新考试大纲和题库,由于在认识、准备、教学、培训等方面的不足,实施结果是考生通过率迅速下降。客观分析会考改革的目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变化及影响,对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改革有着诸多启示。

一、会计证考试改革的目的分析

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会计发展紧密相连,会计理论水平和会计执业能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非常重视会计从业的准入管理,推行从业资格考试准入制度,但长期以来,会计从业证的考试是以各省为单位自行组织,由于教育水平、考试内容与标准、考试方式等方面存在地区差异,加上考试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各地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本着统一标准,规范从业考试管理,提高会计执业水平的目的,自201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

二、江苏省执行会考新标准对会计从业考试的影响分析

(一)会考新标准带来的变化。

按照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2013年江苏会考改革可概括为“三个统一”,即“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试题库、统一合格标准”。与过去相比,变化较大。

1.统一考试大纲,即财政部的2013版新大纲。新大纲中各科考试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科中,《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初级会计电算化》内容变化最大,首先是考试中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改变。原江苏省初级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的是新中大,现改为用友T3软件。在T3系统中主要考核系统管理模块、总账模块、财务报表模块、工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和应收应付账款模块。其次是考试评分制度的改变。原《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分为计算机基础和会计电算化两部分,分制为各占100分,120分及格,但必须两部分均不得低于60分。现在全国统一题库改为客观题90分,实务操作题10分,且实行统一计分制,即总分达60分即可。

2.统一考试题库,即由财政部组织编写,每科题量约两千五百多道试题,但试题会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出题范围进行了拓展,试题难度趋于初级职称考试,考试方式、题型上变化更大。江苏采用了升级后的考试系统,3科连考,考试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120分钟统一改为每科60分钟,考试题量除电算化为92题外,基本保持在150题。《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题型在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不定项基础上增加了计算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新题型。

3.统一合格标准,三科都要达到60分。

(二)考试结果统计及原因分析。

截至2013年11月月底,江苏各市县相继完成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组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的通过率总体上呈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不少地区平均通过率低于20%。其原因主要如下:

1.江苏会考改革配套文件、考试新大纲和考试要求公布较迟,加上新考试辅导教材推出较晚,考生等待考试改革信息时间较长,客观上造成考生的备考时间不充分。

2.第一次使用全国统一题库,对考试难度、考试范围及考点分布把握不准。更新后的考试题库三科考试难度都增大,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并重,有少量的初级考试难度下放,有些试题的考点,现行配套教材匆忙推出尚未解读到,指导不够。

3.考试题量大,时间短,特别是《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科,60分钟内完成150题,每题答题时间仅24秒,加剧考生紧张心理,因用时不合理造成能做会做的题目来不及做而失去不应失的分。

4.新增题型计算分析题与案例分析题考点多、知识活、实务性强,新的题型要求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更要做到融会贯通,能用基本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友T3实务操作题,因缺乏系统训练、不熟练而失分较多。

5.考核标准要求三科一次性通过方可拿证,成绩不累计、不能补考。

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对职业院校会计教学的启示

(一)与时倶进,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

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的革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实务中已经广泛应用。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能力、实用技能和素质,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财务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成为会计从业考试题库改革的重要参照。目前,职业院校会计教学指导思想普遍落后,仍然推行基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讲授会计理论实务并开展会计实验的专业教学计划,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会计教学要转换教学理念,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摆脱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思维模式局限,并运用会计信息化理念及工具处理会计实务和解决会计问题,为学生的学习、从业资格考试和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快推进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整合。

会计教学目标要与会计实践要求协调一致,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要能反映会计业务的发展需求。从本次会计从业考试改革不难看出,考试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且新,完全顺应会计实践会计需求的改革。当前,职业院校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新的会计理论、新的会计方法等,对企业会计实务中新的要求不能同步。这就要求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加快课改步伐,关注会计专业发展动态,善于吸收和传递新的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要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着力研究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研究,打破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教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应对各种考试的基础上,真正学以致用。二要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化教学系统建设的投入,让学生熟悉电算化业务流程,熟练掌握电算化操作技能。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电算化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技能培养与企业会计信息化实践要求的融合,夯实基础,注重培养综合能力。

会计工作专业性比较强,无论哪种单位,其会计工作的基础都必须扎实过硬,尤其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经济管理工作对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信息反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看,从业人员不仅要能熟练完成一般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化过程,还要对固定资产、工资管理和购、产、销等与企业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各项会计工作要求。从考题设置来看,增加计算分析或案例分析题题型传递出了会计从业人员需有扎实牢固的会计基础和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一信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量增加和考试时间缩短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应变能力、考试能力、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教学要求实、求新、求变,必须及时针对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采取相应措施,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在不弱化基本理论与业务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识记、计算、实践操作和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出与我国经济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盛.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J].财会月刊,2012(6下):95-97.

[2]陈冬英.论会计从业资格证无纸化考试模式下的会计专业教学,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