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协同学;中高职贯通;路径对策;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协同学是以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序与无序之间相互转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强调系统功能的内在机制,优化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本文试以协同学方法论为指导,基于大职教的宏观视角与内在规律,探索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协同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开创协同学理论先河的哈肯教授认为,事物从旧质向新质转变的动因,是事物中存在着一种协同效应规律。这个规律的基本特征:一是整体协同性。协同学认为,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又自成为一个特定系统,其也包含着本系统中的子系统。在一个大系统中,尽管有着千差万别属性不同的子系统,但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有机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二是结构协同性。协同学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由此可见,协同学理论是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有机的层次关系与功能互补性的高度统一。
协同学方法论对于研究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义有二个方面:一是,重视中职与高职各子系统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更要挖掘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二是,重视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结构的分析,根据有效的信息反馈,调整方案的结构要素,充分发挥系统结构协同功能而产生的积极效应。
二、中高职贯通的基本模式
1.体内贯通模式
体内贯通是中职与高职高专院校套办模式,指在一所中专或高职高专院校内,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要求进行直通教学,对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颁发大专或高职毕业证书。这种体内一贯制的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可整体设计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保证了高中文化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又兼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达到了高职高专的专业培养目标,又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体外衔接模式
体外衔接是指中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独立教育,中职毕业生必须通过升学考试择优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通过院校体外的立交桥来实现中高职贯通。由于高职生源的多元性,为了便于教学管理,高职高专院校从自身的教学条件、办学效益等实际现状出发,都是从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从而导致了部分相关专业中职生源学生的重复学习。
三、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路径
制定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指导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专家领衔,组建多元化结构项目组,形成金字塔型,发挥成员的协同效应。
底部层面是来自于国际商务专业群相关领域的能工巧匠。其主要包括进出口公司、外贸生产企业、报检公司、报关公司、货运公司、国际物流公司等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业务管理者和操作人员,人数可为15人左右,职能是提供工作过程情景、业务流程描述、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通用知识能力要求等,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大量的客观数据和材料。
中部层面是从事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专家。其可依托上海市中职校商贸类中心组、上海市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职能是对行业企业专家提供的数据、业务资料和要求,依据工作过程与职业素质等基点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
顶部层面是职教专家。可邀请在这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学者,介绍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方法,在理论方法上给予宏观指导。其成员约2人,职责是对课程标准研发进行宏观指导。
四、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对策
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据协同学的方法论构建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要有利于学生适应工作变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这就需要设计一个“宽基础、活模块、多层次”的平台+模块+层次的架构。该对策的具体要求如下:
1.宽基础要符合“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上海职业教育今后的重点任务,是要“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知识型是指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发展型是指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还必须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宽基础应包括通识文化课程、职业生涯拓展课程和专业的主干课程,保证中职生和高职生就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还要兼顾到部分中职和高职学生的升学要求。
2.活模块要反映出单元模块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
通常理解是,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操作技术人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操作+管理工作”的人员。根据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性质、生源特点与教学规律来设置相应模块群,确定哪些模块是属于动态性的,供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进行选择。一个单元模块既要体现它的独立性,还要关注与其他模块的协同性,其对接点应该是某个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和拓展能力。通常可在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中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个大模块:将必修课程模块分成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约占总课时的65%,是中职与高职必须掌握的定向课程;选修课程为动态模块,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职业发展规划或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约占总课时的35%。
3.多层次要确定前导与后继课程的教学要求及管理方法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具备、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是处于两个不同学历阶段的学习,反映了不同质的专业培养目标,且教育对象的文化基础与认知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必须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在编排上确定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沿着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多条主线分层推进,使知识的提高、技能的掌握、素质的养成都能随着教学进程不断升华。
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模式可采取学分制,规定中职与高职阶段的各个总学分及各学科学分的标准。学科学分必须在各中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得到相互认可,是中高职贯通的纽带。中职学生只要完成规定的总学分,就可获取中职学历文凭直接就业,或直升高职;高职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就可获取高职学历文凭直接就业,或进行专升本。采用学分制的管理方法,有利于中高职贯通,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对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1.协同中职与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
中高职培养目标是二个不同层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但其属性相同。因此,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范围的界定必须合理,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衔接。通常的处理方法是:中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技能的操作,专业理论仅仅为技能操作服务,以“宽、浅”为主,够用为度,立足点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强调的是技能的熟练;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会做”,更注重“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专业理论知识要在“宽、浅”的基础上需要拓展,专业技能在娴熟的基础上强调综合业务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协同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协同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不同学科的理论课程实施对接,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国际商务法律应用实务》课程,根据国际商务活动的过程整合有关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不仅涵盖了《国际商法》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还充实了商检法、海关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国际商务活动中产生的实际案例进行布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是专业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对接,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如集装箱运输实务,包含了海洋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的教学内容,并将其结合集装箱运输方式进行教学,整合了传统的3门课程,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益,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技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三是专业理论、实务课程与实训课程的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国际贸易业务综合实训,将商务英语函电、外贸单证缮制与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报检报关、国际结汇等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能增强学生对综合业务能力的提高。
3.协同中高职专业课程大纲与职业资格标准
专业课程大纲是教学的指导书,是编写专业教材的依据,而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因此,专业课程大纲必须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教材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内容接轨,教材结构可采取项目引领、情景模拟、体验活动等形式,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和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能获得一张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协同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工作岗位群或职业生涯
培养方案中的选修模块要根据本专业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因素进行设置,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课程的选择满足自己的就职或升学的意向。
参考文献
[1]杨小勇.浅论现代职业教育的生存价值.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0.18
【关键词】中药制药专业 职业分析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特的民族性与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其逐渐朝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因此,就迫切需要一些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其能够在医药教育、生产、科研等多个领域中从事相关的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的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在对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地提供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其中药制药专业属于一门将工学与药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专业,具有较大的覆盖面与应用性,是用来连接医与药的重要桥梁,涉及到了中药制药行业中的多个领域,如新设备、新辅料等。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中药制药专业主要是培养一群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中药生产技能,并且具有将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满足我国的众多中药生产企业对中药饮片、制剂等生产活动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的中药制药专业,就需要以培养这类人才为其教学目标,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如表1所示。
三、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上述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高职院校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及本科教育有所不同,其中药制药专业培养的是一群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知识以及技能的综合型技术人才。然而目前,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充分的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上,仍是按照本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特点;而在课程的设置上,也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专业素质的拓展,特别是对于实训课程,目前在高职院校内的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对其重点突出,致使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充分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定位与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就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的改进。在课程的设置中,高职院校要在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基础,从岗位群出发,对相关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本专业的课程与教学的计划。如在基础课程的设置方面,就需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无需一味地强调各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只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特征与要求就可,并适当的加强诸如计算机、英语等基础性的课程与本专业的联系。而对于专业性的课程,就需要适当的加大对各课程的整合力度,遵循相关职业的操作管理规则,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学校必须重点把握,通过模拟生产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的形式,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供其专业的技能。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施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高职院校可以积极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各相关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到相关职业的实际操作程序,实现预就业的目的,为毕业后的真正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突出对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有效地实施重点培养实践性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然对师资力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就使高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师必须对其角色进行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播者”角色,让自己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职业指导者”的角色。而高职院校也必须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一些专业教学的培养计划,不断地提高本校的专业师资力量,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四,加强对实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践教学的基地不仅是综合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摇篮,也是高职院校普遍的办学特色,它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需要在充分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从而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除了不断地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之外,还需要积极地完善对实训教学的质量评价与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有关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在对该专业的职业岗位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进以及师资力量与实训教学的强化等方面,有效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专业的中医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时维静,俞浩,周国梁.中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 [J].时代教育,2010,12(06):54-55.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12-03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于2010年启动了“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探索构建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长效机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09年成为广东省首批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2010年开始试点“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即中职学生在学习3年后通过选拔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2年,中高职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定位,强调中职是基础,高职是中职的延伸和拓展、深化,强化中高职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方法。
一、课程体系的衔接
为实现中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中高职院校一起研究制定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做到双方认可的有效衔接。通过调研,把握中高职教育不同层次对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阶段的要求,准确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扩展专业知识内容,注意理论深度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避免交叉重叠。无论是公共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做到有机、系统地衔接,如高职的主要公共课程包括“两课”、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应是中职课程的延伸与深化;而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进行延伸、深化,有的要作拓展。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机械制图》课程,学生在中职期间重点掌握手工机械制图和识图基本能力,在高职学习期间则突出计算机绘图和零部件测绘能力的培养。
对于专业技术课程则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衔接,中职培养“汽车护士”,主要培养学生汽车维护、修理和基本检测能力,达到汽车维修中级工水平;高职培养“汽车医生”,主要培养学生汽车综合检测、故障分析和诊断能力,达到汽车维修高级工水平。围绕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于职业能力标准,重构“汽车维护”、“汽车维修”和“汽车检测与诊断”层次递进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二、课程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较好地避免了课程设置和内容重复问题。
具体措施:第一,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根据中高职两个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按不同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岗位目标要求,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第二,按层级和梯度原则遴选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期间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应该有明显的区别。第三,双方骨干专业教师一起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
以《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结构与检修》课程为例,说明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与内容选取的思路与方法。该课程是学生在中职期间的专业核心课,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发动机机械部分,是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需要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发动机机械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拆装与维护能力,能完成发动机机械系统的大修作业、安装与调试,中职期间安排108学时。为保证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仍安排48学时的本课程教学,教学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在实车进行发动机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能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建立起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基本思路,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课程内容安排见表1。
三、学生管理的衔接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弱势的学生,文化成绩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高职院校提前介入,分配各年级段的培育任务,做到中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32-02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衔接的立交桥,需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是关键所在。湖南省从2002年开始进行高职院校“专升本”教育实践探索,实现了高职学生进一步提升学历的需要。经过近10年的探索,本科院校积累、丰富了“专升本”教学经验,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进一步探讨,尤其是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专升本现状
1.高职、本科院校纵向联系脱节。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由于这个原因,湖南省内高职和本科院校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纵向的联系很少,甚至是脱节。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基本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英语、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而本科院校学生自学能力相对较好。高职、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均是零起点学习,高职专升本学生插入本科三年级学习,由于两者培养目标的差异,造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国家税收等主干专业课程重复开设,一些基础性课程如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则在本科没有学习。这种情况使得高职、本科教育衔接质量大打折扣。
2.高职、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倒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强调的是“一技之长+综合素质”,核心是强调培养具备与相应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接职业资格证是初级会计师、ERP信息化工程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务实性比较强,实践教学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培养的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本科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课程开设比例远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要,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整体低于高职院校学生。
3.高职专升本教育课程体系缺乏衔接贯通。高职院校是应用型培养目标,即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毕业生将来大多会选择直接就业或从事实务性工作;而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是混合型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兼顾。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必将影响到课程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在设置上高职和本科均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为起点,围绕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设置课程。主干课程高职、本科在名称上没有差异,同样名称的主干课程内容上高职比本科程度略浅,课时数略多;在教学上高职偏重技能,本科偏重理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课程内容上雷同现象严重,缺乏层次性。
高职专升本学生并非是“零起点”学生,已经有了3年系统专业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中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税务会计及纳税筹划等重要专业课程在高职阶段都已开设,做好高职、本科专升本学生课程衔接非常必要。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学生情况不一,培养目标单一,未体现高职与本科的衔接。专升本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异大,学习目标差异大。如2013年湖南某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专升本共招生205人,其中在高职学习会计或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有105人,财务管理等与会计相近的专业有45人;非会计经管类专业有55人,非会计专业占到50%左右。普通高专的学生数学和英语基础较好,而高职或中职的学生数学和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财经类学校学生专业基础扎实,非财经类学校非会计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较差。专升本学生学习目标不一,对该学院2013年招收学生调查,30%的学生想进一步深造考取硕士研究生,55%的学生深化专业学习,进一步通过会计系列职称考试或注册会计师考试;15%的学生提高学历,增加就业的能力。但本科院校未能认真研究这一现状,专升本学生直接插入会计专业本科三年级就读两年,没有针对学生的特征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专升本学生培养与普通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2.课程设置缺乏弹性,未能体现个性化教学特征。专升本的学生没有单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单一,缺乏“宽口径”的基础知识,专业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未能体现“专升本”学生的多重需求,直接插入大三后,公共基础课中英语、数学均已开设完毕,高职、中职对口升本的学生花大量的精力自学英语力争英语四、六级考试,往往得不偿失。而对于专业课高职对口学生认为本科讲授的内容高职已学,内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而本科老师则认为对口学生在中职、高职掌握的会计技能似懂非懂,加大了教学难度,从而学生、老师互不满意。
3.实践教学环节过于简单,未能满足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本科院校强调的是学科体系,目前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远远不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仅设置了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实训模块,专业覆盖面窄,缺乏创新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在开设课程中综合课程设计缺乏、缺少前沿理论课程,未能体现会计中高层人才由核算向预算、决策、分析转变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三、构建高职与本科衔接会计电算化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思考
1.明确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地方普通应用型本科转型职业本科的大背景下,明确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显得尤为重要。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科学文化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对接职业资格证是初级会计师、ERP信息化工程师,就业主体岗位是会计核算、助理审计、主办会计、税务、会计咨询、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本科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对接职业资格证是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就业岗位是会计理论研究、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区别于高职,特别要强调的是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征,弹性设置课程。针对“专升本”生源的差异性特征,确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到差异中的共性,又要考虑到差异中的个性。在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引导下,应针对“专升本”学生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弹性设置课程体系,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课程。对于高职、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应加强数理、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加大理论前沿性理论课程的学习,提高其科研水平,加强其他人文类学科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晓经济、管理、文学、法学等各方面知识。对于普通高专对口升学的学生则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实现上述目标,应推行“学分制”,弹性设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灵活设置学习方案,满足专升本学生自我发展的多样需求。
3.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环节较多,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纳税申报、ERP沙盘模拟等常规会计实训。升入本科后,本科院校应做好与前面实践环节的衔接工作,在此基础上开设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审计、综合课程设计、会计信息化组织实施与管理等深层次的实践环节,体现本科会计电算化人才由培养核算型向预算、决策、控制、分析型的转变。
4.高职、本科学校间实现学分互认。鲁昕副部长针对中高职衔接提出学分互认衔接方法,是优化中高职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当前高职、本科都已经实行或即将实行学分制改革,但学分制规定由各校自行制定,互不沟通。随着建立“融合、立交、贯通、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高职、本科间的专业设置趋同,课程体系贯通,高职、本科间的学分制也应统一规划,这样学生就可以按学分制灵活选择课程模块,本科院校承认学生在高职修满的学分,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课程重复的问题,使教学资源得到了优化的配置,提高效益。
5.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本科衔接的教学资源库。高质量的高职、本科衔接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进课堂,是实现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的重要途径。在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背景下,高职升入本科学生会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组织制订高职、本科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基本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标准,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组织编写高职、本科衔接的教材,通过高质量的教材使用保证学生及时学到对应培养规格的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爱闻,罗军.高职专升本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培养方案衔接策略探讨[J].当代继续教育,2013,(12).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0-0065-02
【作者简介】赵太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铁道分院(江苏常州,213011)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一、五年一贯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实现中高职无缝衔接
(一)合理设置德育课程和文化课程
根据学生入学年龄小,没有经过高中三年文化基础课学习,在学习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的特点和学制长的优势,江苏五年制高职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促进学生心智、能力发展作为主要培养任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将德育课程和文化课程融入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德育课和文化课设有限定学时,必修(限选)课时为1800个左右,选修课时为200个左右,合计达到2000课时,满足高中阶段和专科层次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同时,德育课和文化课建立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选修模块可供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进行选择,为专业学习、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服务,保证了德育课和文化课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功能的实现。
(二)科学构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根据五年一贯制教育特点和初中后学生的成长规律,坚持以专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为依据,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归纳工作任务,系统开发了五年制高职专业技能课程,并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建立n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促进关系
一是将德育渗透于文化课、专业技能课和社会实践课程之中,形成德育合力。二是将文化课融入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立了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综合模块,根据专业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文化课程教学内容模块,针对专业特点和需求选择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如教学案例、教学范文等,使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学习相互渗透,实现了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有机衔接,促进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的相互融合。三是教学目标相互渗透,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素,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教学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江苏五年制高职按照五年一贯统筹安排公共基础课(德育课、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两者相互渗透,避免中职和高职衔接过程中专业方向偏差和教学内容重复等造成的学时耗损,整体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周期上具有节约性,在教学资源利用上具有高效性。五年的学程既保证了高中文化基础和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为三年以上的要求,实现了中高职有效贯通和无缝衔接。
二、发挥五年一贯长学制优势,突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江苏五年制高职始终坚持将专业实践教学贯穿于五年学程中,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循环规律,构建了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为逻辑线索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统筹安排从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单项实训、专业综合实习、工学结合到顶岗实习的实训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让学生较早接触到专业环境,有效延长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的时间。同时,江苏五年制高职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职毕业生除全部取得本专业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外,60%以上能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保证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发挥联合共享优势,实现江苏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化
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深入推进江苏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建设工作,近些年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了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计划。一是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二是积极推进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深化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三是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如《关于制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苏联院〔2005〕2号)等,为我省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和保障,极大地促进了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联合优势,成立18个专业协作委员会,引领了我省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共享平台,以各分院(办学点)和专业协作委员会为组织实施单位,制订了44个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102部院本教材、51门院级精品课程,指导相关学校开展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了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保障和评价机制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聘请教学顾问,对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研、论证,提出决策方案。组织审核学院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对各分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等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服务。18个专业协作委员会对专业大类教学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研、论证,研究制订和修改完善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开展校际教育教学交流,推广教学改革成果,推动教学资源的共享。学院成立了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教材审定委员会,保障五年制高职教材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实施,为推进我省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
近几年来,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制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苏联院〔2005〕2号)、《关于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意见》(苏联院〔2007〕5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通知》(苏联院〔2010〕2号)、《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等文件,为推动我省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