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哲学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教科书对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的误读
对于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是以“传统哲学教科书”为参照来进行理解的。而所谓的“传统哲学教科书”是指以苏联斯大林时代哲学教科书为蓝本、以我国学术前辈编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权威的哲学教科书的理论体系[2]49。这是基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对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所做的理解,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以形式逻辑作为自己思考问题的道和理的,采用的是抽象同一的A=A的形式规律。首先,他们认为所谓的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在世界观形成之后,人们用其中的观点去解释世界中的现象,处理各种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把世界观直接当成指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活动的原则方法,把方法论当成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被概括为,世界观的观点等同于方法论的方法,即“对世界的基本观点怎样,观察、研究、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就是怎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便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即所谓“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又是唯一科学的方法论,此外并没有脱离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3]
但是这样一种将世界观与方法论等同起来的观点,忽略了指导人们的世界观所具有的一般性,即如果要使其成为具体性的方法论还要经过科学的转化,从而使其转变成特殊性的环节以适应改造世界的需要,做到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这样才有可能成为贯穿人们的实践过程、起指导作用的方法论。其次,传统哲学教科书认为,哲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物质世界观。它追求的是世界的始因,通过把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思维都消解还原为物质的方式,试图建立一种世界万物都统一于物质的世界观理论。在这样的世界观理论下,支配人们活动的是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自在物质的实体性和客观性在此得到了空前的强调。这样一种世界观虽然可以精确地描绘物质世界的运动,但是如果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也把这样的世界观当成方法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就会忽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人以及人的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究其实质,这种世界观是敌视人的世界观,在其中人被当作物,人的一切都会作为无关于本体论的无意义现象,像杂草一样从这种无垠的广袤之中被彻底清除掉。最后,传统哲学教科书把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哲学是既唯物又辩证的,强调唯物是相对于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而言的,强调辩证是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直观而言的,但这是经典作家对马克思哲学思想所进行的理解,而不是基于马克思本人的思维方式所进行的理解。依据这种理解,他们把哲学当成是通过简单地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所进行颠倒、结合而形成的哲学。因此,综上所述,基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这种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使得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只实现了对事物“真值”的追求,而忽略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是对“真”、“善”、“美”的统一性的追求。
新哲学对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的理解
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也就是说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4]对对象的理解不能只从客观的或者主观的方面去理解,而要从主客观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去理解,从实践上去理解,这是哲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哲学的“主义”所在。因此,为了和传统教科书中的哲学相区别,我们称其为新哲学。它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即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去重新理解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这一命题,从而使哲学的教育走出困境,在现实的活动中突显哲学的本质特征。传统哲学教科书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所做的理解,存在着种种缺陷。而新哲学是就其区别于古代本体论哲学和近代认识论哲学而言的,它是应用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来对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所进行的理解。首先,它认为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是在显层态上从实践理解而形成的世界观即实践的世界观,这是学说的“形”。它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物质世界观,而是指“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世界观,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和规律、从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哲学从实践理解、把握属人世界———实践存在的理论成果和表现。”[2]194
这种实践的世界观不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而是通过实践把整个自然界、社会和现实的人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实践是生成现实世界的“道”和“理”与内在规律。它虽然也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即承认自然界在时间上的优先性和客观的外在世界即自在世界,但是这个自在世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5]因此,新哲学的世界是与人有关的,是在人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属人世界。这个世界虽然是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却是人类的实践对象化的产物,它“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6]197因此,用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来对哲学所作的理解,才能体现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在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中体现的概念、观点和范畴才具有科学的方法论的意义,才能体现出哲学“主义”的所在。其次,它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本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来理解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即实践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指“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方法论,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规律和逻辑,从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方法论,是从实践去思考把握存在、诠释评价存在,实现思维和存在统一的方法和逻辑。”[2]198这是隐层态上哲学的方法论,是一种规则性的“思考”,是哲学的“魂”。因此,这种意义上的理解才能体现用马克思本人的精神来思考问题。所以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来对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所作的理解,才能在主体改造客体的双重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主体的主体性,才能明确地表达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即追求“真”、“善”、“美”三者的有机统一。#p#分页标题#e#
在传统的教科书中,一般强调把世界观的观点和理论直接运用到解决现实的问题上,认为哲学的方法论就是对世界观的直接且不做任何改变的应用。所以新哲学针对传统哲学教科书中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解释上的缺陷,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即实践世界观和实践方法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对立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及其与实际的联系程度不同上面。实践的世界观是从实践理解形成属人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一般要经过向实践观念的转化才能指导实践活动。实践的方法论是从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方法论,是从实践思考把握存在、诠释评价存在,是实践思维和存在相统一的方法和逻辑,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根据这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提供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和供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以解决现实问题。从统一性来看,二者的理论前提和理论目的是一样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实践世界观和实践方法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从的生成来看,是“思考”决定“思想”———即所谓的“方法论”决定“世界观”。因为形成属人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的前提是从实践进行理解。这种方法论不在世界观之外,而在世界观之中,即只有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才能形成对人与世界之间关系进行理解的正确观点,才能实现正确的世界观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另一方面,从对哲学的运用来看,是“思想”决定“思考”———即所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在实践的世界观中,一般的理论、观点,由于它的一般性、抽象性不能直接地指导具体的问题,但世界观中的概念、范畴、观点、理论体系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而能够在的实际运用中体现方法论。所以,作为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本质特征的新哲学,使我们纠正了以前对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问题,使其凸显出真正的“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正确理解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物理本体;物理实体;量子现象;主观;客观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量子概率的哲学研究”(16BZX022)
中图分类号:N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6-0054-06
一、引言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所有经验的背景。除去存在的事物,时间、空间什么也不是,不存在只有一件事物的时间、空间,时空是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
人类通过感性经验认知的时空,称作经验时空;以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指导认知的时空是科学时空;牛顿时空、狭义相对论时空、广义相对论时空、量子力学时空,是经验时空的科学提升和科学发展,称作物理时空①。物理时空是科学时空。描述现象实体的时空是现象时空,经验时空、物理时空、科学时空均是现象时空。而未经观察的“自在实体(物理本体)”所在时空,称为“本体时空”。“本体时空”是复数的②,因此,人类实质生活在复数时空中 。作为自然人,观察者存在于“本体时空”,实时空是人类对时空认识的简化③。
主体、客体、观察信号是人类认知自然的三大基本要素④。一般“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有其客观原因,体现观察信号的自然属性对观察者在认知中的影响。当把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转化为时空的属性后,就可以达到客观描述物质世界⑤。所谓客观描述就是理论计算与经验及科学实验结果相符。
考虑观察信号的客观作用并纳入时空理论的科学建构之中,客观描述物理现象,是物理学家的重要工作。一般,哲学认知中没有明晰“观察信号中介作用”的客观地位,不管“机械反映论”,还是“能动反映论”,都自动将其融入“反映论”理论体系,尤其是前者,往往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的滋生。
狭义相对论用光对时,考虑了光对建立时空的贡献;牛顿时空是对时信号速度c趋于无穷大的极限情态;考虑引力场对建立时空的影响,引力时空是弯曲的,狭义相对论的平直时空是它的局域特例。从牛顿力学到狭义相对论再到广义相对论,时空发生了变化,但主体与描述对象的关系没有变,主体对客体的描述是客观的。那么是否主体对认知对象完全没有主观影响?如果有,它如何产生,又如何消解,实现客观描述物质世界?经典力学中,人类的处理方法是通过揭示“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及其产生机理,在不同认知领域区分描述中可以忽略的和不可忽略的,能忽略的舍弃,不能忽略的转化成时空的属性,实现客观描述;而从牛顿力学(或相对论力学)到量子力学,时空没有变化,描述对象具有波粒二象性,“量子现象的主观依赖性”更为突出。如何消解“量子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实现量子现象的客观描述,一直是量子力学基础讨论的热点。量子力学必须有自己的客观描述量子现象的时空⑥。
量子力学时空是闵氏时空的复数拓展和推广⑦,由此可以实现客观描述量子世界。它与相对论时空有交集,也有异域。有因必有果,反之亦然,时间与因果关系等价⑧。量子力学中的非定域性,与能量、动量量子化及量子态的突变性相关联。突变无须时间,导致因果链断裂,与因果关联的相互作用也被删除,由此引进了类空间隔。平行并存量子态的出现,是不遵从因果律的量子力学新表现;当能量、动量和相互作用变得连续,宏观时序得到恢复时,回到相对论时空,量子测量中“量子态和时空的坍缩”⑨ 是不同物理时空的转换,希尔伯特空间只是它们的共同数学应用空间⑩。
时空不是绝对的,相对时空有更广阔的含义,人类需要扩大对时空概念的认知,不同的认知层次有不同的时空对应,复数时空更为本质。人们不应该将所有领域的物理实体归于某一时空描述,或者用一种时空的性质去否定另一种时空的存在。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好:是理论告诉我们能够观察到什么。当然,新的实验事实又将告诉人们,理论及其对应的时空应该如何修改和发展。理论不同时空不同,时空具有建构特征。
二、时空的哲学认知与物理学描述
时空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既不存在没有时空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时空。笛卡尔指出,空间是事物的广延性,时间是事物的持续性;康德认为,时空是感性材料的先天直观形式;牛顿提出时间和空间是彼此分离,绝对不变的,强调数学的时间自我均匀流逝;莱布尼茨说,空间是现象的共存序列,时间与运动相联系;黑格尔认为,事物运动的本质是空间和时间的直接统一。休谟认为,时、空上的接近和先后关系与因果性直接相关。中国的“宇”和“宙”就是空间和时间概念,它是把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概念同宇宙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最早应用{11}。
哲学具有启示作用,但时空概念如果不与人的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科学理论及其数学物理方法相联系,就只能停留在形而上,无法上升为科学理论概念。
物理学中,空间从测量和描述物体及其运动的位置、形状、方向中抽象出来;时间则从描述物体运动的持续性、周期性,以及事件发生的顺序、因果性中抽象出来;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主要从物体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和度量中表现出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先选定参照物,并在参照物上建立一个坐标系,一般参照物被抽象成点,它就是坐标系的原点;假定被描述物体的形体结构对讨论的问题(或对参照物的时空)没有影响,将物体抽象成质点,讨论质点在坐标系中的运动及其相关规律,这就是物理学。由此,“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的哲学认知也就转化为人类可操作的具体物理理论描述。
可见,时空的认知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科学进步直接相关,离不开物理和数学方法的应用。笛卡尔平直空间、闵可夫斯基空间、黎曼空间都已作为物理学所依托的几何学,在牛顿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中得到了充分应用。由此,几何学被赋予了物理意义。从牛顿力学到狭义相对论再到广义相对论,时空发生了变化,但描述对象与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变,描述是客观的,并且描述对象都可抽象成经典的粒子,采用质点模型。量子力学不同,从牛顿力学(相对论力学)到量子力学,描述量子现象的时空没有变化{12},物理模型没有变,但量子现象对观察者有明显的主观依赖性,难以客观描述微观量子现象。深入分析,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更换物理模型的同时也改变物理时空,消除“量子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实现客观描述微观量子客体;二是改变时空的同时,保留“量子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将本体、认识、时空融为一体,主观纳入客观,模糊主客关系。双4维时空量子力学基础采用了第一种方法。通过场物质球模型,把点模型隐藏的空间自由度释放出来;在改变物理模型的同时,也改变了描述时空;将不是点的微观客体自身的空间分布特性,转化为描述空间的属性,客观描述量子客体。我们认为,第二种方法将主观认识不加区分地“融入时空”,有损客观性、科W性,量子力学时空必须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时空。物理时空需要建构。
三、牛顿绝对时空中“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及其“消解”
众所周知,物理学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理应包含参照物和被描述物体自身的时空特征,而参照物和物体自身的时空特征,必须通过观察发现。观察需要观测信号,物体运动状态及其时空特征必然带有观测信号的烙印{13}。
“物理本体”不可直接观察,我们观察到的是“物理实体”{14}。参照物与研究对象都有自己对应的物理时空,牛顿力学时空应该是两者的综合,而不应该只是参照物的时空。但是,牛顿力学中光速无穷大,在讨论物体运动时,又假设研究对象的时空结构对讨论的问题没有影响,忽略不计,于是,研究对象抽象成了质点,整个理论体系就只有与参照物联系的时空了。
任何具体物体都不会是质点。当用信号去观察它时,物体自身的时空特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与观察信号的性质、强弱和传播速度相关。质点模型忽略物体自身的几何形象及其变化,忽略运动及观察信号对物体自身时空特征的影响,参照物也不例外。在从参照物到坐标系的抽象中,抽掉运动及观察信号对参照物时空特性的影响,就是抽掉物体运动及观察信号对坐标系时空特性的影响,就是抽掉人的参与对时空认知的影响{15}。牛顿力学时空与物体运动及观察者无关,绝对不变,基于绝对不动的以太之上。所以,牛顿可以把时间和空间从物质运动中分离出来,时间和空间也彼此分割,空间绝对不变,数学的、永远流逝的时间绝对不变{16}。哲学的时空演变成了可操作的物理时空。这是宏观低速运动对时空的简化与抽象,理论与宏观经验及计算相符。
相互作用实在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人参与的世界,对一个研究对象的观察,离不开主体、客体、观察信号三个基本要素。参照物和观察对象的运动和变化及其时空属性,与观察信号的性质相关。牛顿力学中,不是没有现象对观察主体的依赖性,而是在理论的建立中认为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牛顿力学是“物理本体=物理实体”的力学{17}。这与宏观经验和科学实验相符,在宏观低速运动层次实现了主客二分,理论被看作是对客观实在的描述。牛顿力学中,物质告诉时空如何搭建描述背景,时空告诉物质如何在背景中运动。二者构成背景相关。
牛顿时空是均匀平直时空,相对匀速运动坐标系间的变换是伽利略变换。物理定律在伽利略换下具有协变性,相对性原理成立。
四、狭义相对论中“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及其“消解”
狭义相对论建立之前,洛伦兹就认为高速运动中物体长度在运动方向发生收缩{18}。这是他站在牛顿时空立场,承认以太及绝对坐标系的存在对洛伦兹变换所作的解释。描述时空没有变,“现象对观察者出现了主观依赖性”。自然现象失去了客观性,这是一次认识危机,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朵乌云之一。
狭义相对论不同,它考虑宏观高速运动中观察信号对物体时空特征的影响。爱因斯坦在“火车对时”实验中,他用“光”作为观察、记录、认知物体时空特征的信号{19};通过参照物到坐标系的抽象,论证静、动坐标系K与K′“同时性”不同,静、动坐标系运动方向时空测量单位发生了变化;将洛伦兹所称“运动物体自身运动方向上的长度收缩”演变成坐标系时空框架的属性,还原质点模型,建立相对论力学。实现了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客观描述。
狭义相对论中质点的动量、能量、位置和时间都有确定值,质点的运动具有确定的轨迹,这一点与牛顿力学相同。
狭义相对论时空的另一重要物理意义是揭示了“物理本体”的客观实在性。
牛顿力学缺少相对论不可直接观察的静能(m0c2,m0c)对应物,物理本体=物理实体,哲学上的抽象时空直接过渡到牛顿物理时空。
狭义相对论不一样,每一个物体都有一个不可直接观察的静能(m0c2,m0c)对应物,它在任何静止参考系中都是不变量,是物理实体背后的物理本体,物理本体不变,变的是mc2、mc对应的物理实体。“物理本体”既不是形而上的(物自体),也不是形而下的(物体),是形而中的(静能对应物)。它可以认知、可以理论建构,但又不可直接观察。相对于牛顿,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了“物理本体”的真实存在性。“客观物质世界”不是思维的产物。
狭义相对论中,物质告诉时空在运动方向如何修正测量单位,时空告诉物质如何长度收缩、时间减缓。时空具有相对性。
狭义相对论时空虽然也是均匀平直时空,但由于有上述“相对时空”的出现,时空度规与欧氏时空度规有明显区别,所以称为赝欧氏时空。
但狭义相对论仍然是只考虑光及光速的有限性对建立时空的影响,没有考虑引力作用对建立时空的影响。如果考虑引力对时空的影响又如何呢?
五、广义相对论中“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及其“消解”
广义相对论中有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和光走曲线的讨论。站在牛顿平直时空的立场,观察结果与理论计算不符。这不是仪器的精度不够,也不是操作失误,而是理论本身的问题。因为,牛顿力学也好,狭义相对论也好,讨论引力问题,引力场对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时空属性的影响都没有计入其中,而留在观察者对“现象”的观察、判断之中,出现宇观大尺度“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如果考虑引力场使时空发生弯曲,利用弯曲时空计算水星近日点进动和光走曲线现象,“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就变成时空的属性。“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就得到了“消解”,观察现象与理论结果就取得了一致。这里,物质使时空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在弯曲时空中运动。广义相对论实现了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客观描述。
广义相对论时空是弯曲的,时空度规是变化的。
六、量子力学中“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及其“消解”
微观客体具有波粒二象性,同一个电子,通过双缝表现为波,而打在屏幕上又表现为粒子,电子集波和粒子于一身,“量子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更为突出。经典力学中波动性和粒子性不能集物体于一身,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表现出深刻的矛盾。矛盾的产生,可能是描述微观现象的时空出了问题。量子力学的研究领域是微观世界,研究对象是微观客体,不是经典的粒子,用以观察的信号也不是连续的光,而是量子化了的光,通过光信号建立的时空应该与牛顿、相对论时空有所区别。而量子力学使用的还是牛顿时空、狭义相对论时空,时空没有变,物理模型没有变,而研究领域、观察信号和研究“对象”变了。量子力学必须有自己对应的时空,将“量子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转化为描述时空的属性,实现客观描述量子现象! 双4维时空量子力学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运而生的。
现有量子力学“量子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之所以难以消解,与量子力学中的点模型相关。许多量子现象与点模型隐藏的空间自由度有直接联系,但点模型忽略了这些自由度对产生微观量子现象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必须将隐藏的空g自由度还原于时空,才可能正确地认识、客观描述量子现象。
可以公认,微观客体不是点{20},是一个有形客体,有一定的空间分布,不存在确定于某点的空间位置,这是客观事实。理论上,牛顿时空几何点位置是确定的,量子力学使用的是质点模型,0 维,位置也是确定的,牛顿时空可以精确描述质点的运动。那么微观客体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如何处理?人们只好转而认为点粒子在其“空间分布”区域位置具有概率属性。微观客体自身空间分布的客观实在性在量子世界转化成了一种主观认知,赋予了微观客体“内禀”的概率属性,其运动产生概率分布,或称其为概率波。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困惑,似乎量子力学描述失去了客观实在性。这也是量子力学当今的困境。解决困难的方法是:(一)更换点模型,释放点模型隐藏的自由度,展示“这些自由度对产生微观现象的贡献”;(二)建立适合量子力学自身的时空,将释放的自由度植入其中,让“量子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变成量子力学时空自身的属性。
双4维时空量子力学的办法是:(一)用“转动场物质球”模型取代“质点”模型,释放点模型隐藏的空间自由度;(二)将4维实时空M4(x)拓展到双4维复时空W(x,k),且将“释放的空间自由度――曲率k”作为双4维复时空的虚部坐标;(三)4维曲率坐标将量子力学赋予微观客体自身的概率属性变成量子力学复时空的几何属性,场物质球自身的旋转与运动产生物质波――物理波。
“场物质球”与“物质波”(类似对偶性假设)既是同一物理实在的两种不同描述方式,更是微观客体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统一,曲率的大小表示粒子性,曲率的变化表示波动性。场物质球的物质密度是曲率k的函数,因此,物质波既是场物质球的结构波又是场物质密度波。物质波不是传播能量,而是传播场物质球的结构或物质密度变化,可映射成实时空M4(x)的概率分布{21},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这样,点模型中“量子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通过“释放的自由度”转变为时空W(x,k)的属性,物质波传播其中,量子现象是物质波所为。
研究表明,是量子测量引入的连续作用,使双4维时空W(x,k)全域转换到实时空M4(x),波动形态转变成粒子形态(“相变”),球模型转换成点模型,概率属性内在其中,物质波自动映射成概率波,数学处理类似表象变换{22}。
简言之,传统量子力学,微观客体简化成质点,描述时空不变,人的主观意识介入其中,将其空间分布特性――位置不确定性,变成点粒子的概率属性,实现描述对象从客观到主观认知的转变,具有位置不确定性的点粒子,其运动产生概率波;双4维时空量子力学,微观客体简化成场物质球,“空间分布具体化为几何曲率”,空间分布特性变成曲率坐标,仍然是从客观到客观,描述时空变成了复时空,曲率坐标在其虚部,场物质球的运动产生物质波――物理波。通过量子测量,物质波映射成概率波,球模型演变成点模型,显示概率属性,时空内在自动转换,量子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消解在建构的时空理论中。具体论证方法是:
将静态场物质球写成自旋波动形式:Ψ0=е■,描述在复空间。ω0是常数,它的变化只与自身坐标系时间t0相关,全空间分布(物理本体所在空间)。设建在“静态”场物质球上的坐标系为K0,观察微观客体从静止开始作蛩僭硕,由洛伦兹变换:
微观客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平面波相位不同。复相空间kμxμ即为物质波所在时空。物质波是物理波。
自由微观客体的速度就是建在其上惯性坐标系的速度,惯性系间的坐标变换,隐藏速度突变――“超光速”概念,因为,连续变化会引进引力场破坏线性空间。不同惯性系中平面波之间,相位不同,类似量子力学中的不同本征态。这是相对论中的情形{24}。
但是,量子力学建立其理论体系时,把上述不同惯性系中的平面波(不同本征态,每一本征态则对应一惯性系),通过本征态突变跃迁假设(量子分割),切断因果联系,形成同一时空中“同时”并存的本征态的叠加。态的跃迁不需要时间,“超光速”(非定域),将类空间隔引入量子力学时空,破坏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叠加量子态的存在,是“违背”因果律在量子力学中的新表现。
量子力学时空显然不是牛顿、狭义相对论时空,但量子力学却误认为量子跃迁引起的时空性质的变化是牛顿、狭义相对论时空中的特征,这当然会带来不可调和的认知矛盾。
同一微观客体,不同本征态“同时”并存的物理状态,从整体看,是洛伦兹协变性在量子力学中的新表现。突变区“超光速”,是类空空间,“不遵从”因果律;释放光子的运动在类光空间;而本征态自身在类时空间,微观客体运动速度不能超过光速,需保持因果律,物质波讨论的就是这一部分,就像相对论讨论类时空间物理一样。量子纠缠态将涉及到上述三种不同性质物理空间量子态的转换,有完全合理的物理机制,不需要思维的特殊作用。不过,相对论长度收缩效应,将以物质波波长在运动方向上的收缩来体现。有了双4维时空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就是相容的,光锥图分析一样适用。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不同,关键在于认知层次发生了变化,光由连续场演变成了量子场。而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光信号直接与时空相关,光的物理性质的变化,必然带来物理空间性质的变化,带来物理模型的变化,带来量子力学时空W(x,k)与相对论时空M4(x)之间的区别,带来对物质波――物理波的全新认知。我们预言,物质波有通讯应用价值{25},但与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无关。
《双4维复时空量子力学基础――量子概率的时空起源》的理论实践表明,我们的工作是可取的{26}。结论是,量子力学中,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具有概率属性,时空告诉物质如何作概率运动。量子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消解在对应的时空理论之中,实现了观察者对量子现象的客观描述。
双4维时空是描述量子现象的物理时空,时空度规,无论实数部分,还是虚数部分,都是平直的{27}。
近年来,由于量子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量子纠缠的物理基础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波函数的物理本质,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讨论十分热烈。“量子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更是讨论的核心。人们甚至被量子现象的奇异性迷惑了,特别是,有科学家甚至认为:“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世界是人臆造出来的?科学实在论者当然不能赞成!更加深入的探讨,我们将另文讨论。
按照曹天予的评论,《双4维复时空量子力学基础――量子概率的时空起源》值得关注{28}。双4维复时空与弦论、圈论比较,最大优点是将时空拓展、推广到了复数空间,数学没有那么复杂,而物理学基础却更加坚实、清晰。
七、结论与讨论
1.“现象对观察者的主观依赖性”普遍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融入时空的只能是物理实体对时空有影响的部分,时空具有建构特征。
2.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牛顿力学中,物质告诉时空如何搭建运动背景,时空告诉物质如何在背景上运动;狭义相对论中,物质告诉时空如何修正测量单位,时空告诉物质如何在运动方向长度收缩、时间减缓;广义相对论中,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在弯曲时空中运动;量子力学中,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具有概率属性,时空告诉物质如何作概率运动。
3. 量子力学时空是平直的,其方程是线性的,而广义相对论时空是弯曲的,其方程是非线性的{29}。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统一,不能机械地凑合,它们的统一,必须从改变时空的性质做起,建立相应的运动方程,并搭起非线性空间与线性空间的相互联络通道。
注释:
① 赵国求:《双4维时空量子力学基础》,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Cao Tian Yu, From Current Algebra to Quantum Chromodynamics: A Case for Structural Re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202-241.
② Rocher Edouard, Noumenon: Elementaryentity of a Newmechanics, J. Math. Phys., 1972, 13(12), pp.1919-1925.
③④⑥⑦⑩{13}{15}{17}{21}{22}{24}{25}{27} w国求:《双4维时空量子力学基础》,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5、105、9、147、179、94、133―136、106、151、151、159、152、149页。
⑤ 主观与客观:“客观”,观察者外在于被观察事物;“主观”,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的统一,客观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
⑧ L・斯莫林:《通向量子引力的三条途径》,李新洲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3页。
⑨ 张永德:《量子菜根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赵国求:《双4维时空量子力学基础》,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178页。
{11} 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9―1582页。
{12} 参见L・斯莫林:《物理学的困惑》,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14} 相互作用实在论中的基本概念:(1)物质:外在世界的本原。(2)基本相互作用:遍指自然力,有引力,电磁、强、弱等力。(3)自在实体:指未经观察的“自然客体”(相互作用实在论中,自在实体作为物理研究对象时称物理本体)。(4)现象实体:经过观察,系统的、稳定的、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知物。现象则表现自在实体非本质的一面。(相互作用实在论中,现象实体作为物理研究对象时称物理实体)。(5)观测信号:人类认知世界使用的探测信号。
{16} 参见伊・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宇宙体系》,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18} 参见倪光炯等:《近代物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
{19} 参见A・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意义》,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爱因斯坦等:《物理学的进化》,周肇威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版。
{20} 坂田昌一:《坂田昌一科学哲学论文集》,安度译,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23} 参见Guo Qiu Zhao, Describe Quantum Mechanics in Dual 4d Complex Space-Time and the Ontological Basis of Wave Function,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4, 5(16), p.1684;赵国求:《双4维时空量子力学基础》,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149页。
{26} 参见Guo Qiu Zhao, Describe Quantum Mechanics in Dual 4d Complex Space-Time and the Ontological Basis of Wave Function,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4, 5(16), p.1684;赵国求:《双4维时空量子力学描述》,
《现代物理》2013年第5期;赵国求、李康、吴国林:《量子力学曲率诠释论纲》,《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8} 曹天予:《当代科学哲学中的库恩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31日。
【关键词】 心血管介入;护理干预;尿潴留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断治疗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介入患者因术后需平卧位、患肢制动24 h,不便下床,且担心穿刺处出血,环境改变、术后疼痛等多种因素,造成床上排尿不畅,术后出现尿潴留的患者并不少见。因此,本研究对行心血管介入患者采用术前护理干预,使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心脏科行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44~76岁,平均60岁。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一组为干预组50例;另一组为对照组50例。100例患者中行CAG 66例,PTCA 44例。均为择期手术患者。
1.2 研究方法 干预组:有专人负责患者的术前教育,进行详细具体的术前指导。对照组:除做常规的准备外,只做一般性指导。采取干预措施:①对干预组术前一天开始以一侧肢体制动的姿势在床上练习平卧位排尿至 少2~3次, 指导、督促患者完成,直到患者感到排尿时自然顺利为止; ②教会使用便器(尿壶或便盆) ; ③训练患者排尿反射,如听流水声等;④根据患者情况,重复讲解指导有关内容,直到术前训练满意为止;⑤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做好心理护理 ,详细介绍监护病房的环境、特点、作用、以消除患者的顾虑, 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⑥术前嘱患者排尽尿液, 少喝水,术后应告诉患者饮水的重要性,并督促患者多饮水, 以利造影剂的排出,鼓 励患者有尿意时及时排尿。
2 结果
术前进行护理干预的干预组与未进行护理干预训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不习惯卧床排尿,是尿潴留发生的主要原因。加强术前排尿训练和术后指导是预防尿潴留发生的主要措施。由于介入治疗术后要求患者术侧肢体制动,需在床上平卧排尿,以避免活动导致穿刺部位出血, 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不习惯在床上平卧位排尿,尤其是男性患者因排尿姿势改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因术后穿刺部位疼痛或不敢移动而不主动排尿,以致膀胱过度充盈,造成排尿无力[1],造成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文献报道,有32.2%的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在介入术后不习惯平卧位排尿而出现尿潴留[2]。尤以老年男性患者,前列腺肥大、增生者多见, 为使术后排尿不成为患者的负担,术前行卧床排尿训练是必要的,经过排尿训练后,大脑皮层能比较快地解除对排尿的抑制,可有效降低尿潴留发生率。
环境不适感及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也是尿潴留发生的常见原因,环境改变和术后恐惧通常会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 对环境不适感及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可引起膀胱括约肌痉挛,使排尿困难。通过术前干预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利于术后排尿。
术后饮水少也会引起尿潴留,介入术后患者觉得排尿不方便,饮水少甚至不饮水,以减少排尿,导致膀胱输入输出感觉障碍,导致尿潴留。另一方面,高浓度的造影剂堆积于膀胱内,堵塞尿道口致尿潴留。因此,介入治疗术后应告诉患者充分饮水的重要性,并督促患者多饮水,以避免尿潴留[3]。通过对心血管介入患者术前进行护理干预可更好地预防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此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庆文.术后尿潴留病人的观察及护理对策.实用护理杂志,1995,11(6):13-14.
关键词: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灯盏细辛;临床疗效
本文主要对灯盏细辛临床治疗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效果作简要评价,资料整理后进行如下汇报: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我院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住院患者88例临床资料,根据ACC/AHA诊断标准(2009)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评价[1],本次研究对象心功能分级均在III级及IV级之间。本次研究对象不包括有严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以及恶性高血压患者等。观察组中男12例,女32例,平均年龄(79.312.3)岁;对照组中男13例,女31例,平均年龄(79.472.3)岁。两组一般基线资料比较相差甚微,本次讨论可行。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统一实施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受体阻断剂等药物在内的标准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另加用灯盏细辛(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1569)进行治疗,40ml本药品加入250ml,0.9%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后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每日1次即可。
1.3 评价标准
测定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BNP含量以及LVEF、LVEDd等指标水平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此次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显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表现,并且心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治疗后相关临床体征表现有所好准,心功能亦有所提高;无效: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基本无差异或是有恶化情况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进行卡方检验与t检验。统计软件SPSS16.0处理数据,P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通过所记录数据可以较明显的看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BNP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根据数据整理,观察组此次治疗显效27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此次治疗显效13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36%;明显观察组整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4.71,P
3 讨论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时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综合表征[2],可根据射血分数情况的不同分类不同,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具有慢性心力衰竭的特征,患者具有正常的收缩功能,但心肌顺应性有所下降且僵直度有显著提高。临床研究发现,该疾病在老年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3-4]。目前尚未寻找到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但多学者共同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该疾病发作的主要机制,临床治疗应从抑制该机制入手[5]。
灯盏细辛注射液主要为灯盏细辛经提取酚酸类成分而制成的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为野黄芩苷与总咖啡酸酯,具有通络止血、活血祛瘀之功效,能够有效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灯盏细辛可以抑制机体内血小板的凝集以及红细胞的聚集,可降低血液浓稠度,促进心脏排量的增加,起到利尿作用并减轻心脏负担;此外,灯盏细辛还具有较好的氧自由基清除作用,可减轻损伤并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6]。
通过此次观察,结果显示,灯盏细辛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浆BNP含量,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都斌,姚雪艳.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3):163-165.
[2] 黄勇,齐晓岚,官志忠等.灯盏细辛组分对脑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8):1038-1041.
[3] 李虹,杨红英,刘辉等.灯盏细辛注射液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临床及预后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31(12):1611-1613.
[4] 俞海峰,韦凡平,钱国权等.β3-AR基因T190C多态性与卡维地洛治疗心力衰竭疗效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5,32(1):101-104.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37-02
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是个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体内神经代谢因子都会受到影响,为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瘦素和血脂、血糖的水平变化与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将我院2004年以来确诊为不同程度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均除外糖尿病病史)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4―03/2010―12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的住院患者328例:经过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脏B超检查确诊为心力衰竭。其中男172例,女158例,年龄49―82岁,平均59.15±10.6l岁,均除外糖尿病病史、肺部疾病。
1.2方法根据入院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3组,并根据入院时检测的血清瘦素水平(Leptin LP)将278例分为三组:甲组:血清瘦素LP
1.3标本采集入选患者于就诊入院时立刻测量随机静脉血血糖。第2天清晨,静脉采集空腹晨血5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
1.4统计学处理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分析,组间差异用c2检验,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三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脂及血清瘦素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
按心力衰竭分级Ⅱ-Ⅳ级分成3组,分别记录血脂、血清瘦素的含量,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结果表明:心力衰竭患者总胆固醇(TC)心衰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甘油三酯(TG)和瘦素的心衰程度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
2.2瘦素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按血清瘦素水平分为甲、乙、丙三组,分析表明丙组病死率明显高于甲、乙组(p
2.3心力衰竭患者血糖测定结果与预后的关系:
328例心力衰竭中,有117例伴血糖增高,占总例数的35.67%,其中15例血糖明显增高(>17mmoi/L),并伴有感染和水电解质紊乱,经抢救无效死亡。另82例血糖在7.61mmoI/L-15.19mmoI/L之间,大部分经治疗分别好转或治愈,血糖恢复正常;余下20例经治疗后,血糖仍波动在6.25-11.57mmoI/L之间,未完全恢复正常。117例心力衰竭中治愈41例,治愈率达35.04%。血糖正常组221人,治愈102例,治愈率为48.3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有差异显著(p
3讨论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心室重塑是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介导的心肌结构功能变化。在进一步心肌损伤(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梗死、炎症)后,促进心力衰竭发生。此时,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激活,加速心功能恶化。高血压、冠心病易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及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力衰竭病因。高血压、冠心病的形成多以动脉硬化为病理基础,血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血液粘稠、血细胞聚集性增加,使血管局部组织血流明显减少而加速动脉硬化,诱发心力衰竭。在心力衰竭时,若并存高血糖,常与临床状况不佳直接相关,非糖尿病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糖水平与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高血糖组比正常组发生重度心力衰竭的机会高,推测高血糖伴有心肌的高代谢及导致高乳酸血症,血糖高低直接涉及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已证实瘦素在肥胖相关的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胆固醇相关[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糖升高也是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的一种重要因素。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3]:空腹胰岛素水平与瘦素浓度呈正相关,瘦素与空腹胰岛素水平和空腹血糖相关。有研究发现[4]:脂肪堆积可引起瘦素增加,通过胰岛β细胞去极化,而使胰岛素分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可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的分解,使瘦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本身就造成胰岛素抵抗。研究者还发现瘦素与C反应蛋白的水平密切相关,瘦素可促进炎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处聚集,加速炎性反应[5-6]。瘦素可能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瘦素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正相关[7]。本文结果表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说明瘦素和的心衰发病密切相关。瘦素可调节应激相关激素水平,Quehenberger等[8]进行的体外实验表明,瘦素可促使内皮细胞内皮素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内皮素升高可引起冠状动脉血管强烈收缩,冠状动脉内血流减少,心脏组织缺血缺氧,可加重心衰。还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瘦素可以直接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9]。Straznicky等[10]研究证实:瘦素水平和交感神经活性相关,瘦素水平升高可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瘦素水平降低可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从而增加心衰发生的危险。
心衰发展中的各种因素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本研究仅对临床中出现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因果关系不能定论,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多相关因素分析得出更确切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Ntyintyane L,Panz V,Real FJ,et a1.Leptin,adiponectin,and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relation to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urban South African blacks with and withou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Metab Syndr Relat Disord,2009,7(3):243―248.
[2] De Rosa S,Cirillo P,Pacileo M,d a1.Leptin Stimulated C―Reactive Protein Production by Human Cor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J].J Vase Res,2009,46(6):609-617.
[3] De Courten M,Zmmet P,Hodge A,et al.Hyperlep tinem ia:The missing link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J]. Diabetes Med,1997,14(3):200-208.
[4] Bray GA,York DA.Leptin and clinical medicine:A new piece in the puzzle of obesity[J].J Clin Endocrino Metab,1997,82:2771-2776.
[5] Amasyali B,Aytemir K,Kose S,et a1.Admission plasma leptin level strongly correlates with the Succes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giology,2006,57(6):67l-680.
[6] Wouters EF.Local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Proc Am Thorac Soc,2005,2(1):26-33.
[7] Piestrzeniewicz K,Luezak K,Lelonek M,et a1.Obesity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men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J].Cardiol J,2008,15(1) 43-49:
[8] Quehenberger P,Exner M.Sunder PR.et a1.Leptin induces endothelin-l in endothelial cell in vitro[J].Circ Res,2002,90(6):711-718.
[9] Oda A.Taniguehi T.Yokoyama M.Leptin stimulates rat aoric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J].Kobe J Med Sci.2001,47(3):14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