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专业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散打;专项训练;现状
中图分类号:G85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119-03
A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of Sanda Training Course in Education School
CHEN Chao, LI Yin-dong, LI Jun-fe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f the current operations of Sanda training courses of Education Schoo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the essay arrives a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t present, the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Sanda training courses, but there is a shortage of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outlines and textbooks; the present examinations of the Sanda training courses in the education school are not very suitable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is basically proper, but the hours of teaching are not adequate; the foremost mo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Sanda training courses is to learn the techniques of protecting themselve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attending the training courses are lacking of aim and motivation or lacking of opportunities of taking part in competitions.
Key words: Sanda; Sanda training course; current situation
散打是一项互以对方技击动作为转移的斗智、较技的对抗性竞赛项目,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了解目前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散打专项训练课现状,初步总结并探索教育学院散打专项训练课的规律和要点,为教师的上课提供参考和建议,同时为针对性的教学大纲的制定、课堂教学的评估等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散打专项训练课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共调查教育学院散打专项学生共44人以及散打教研室所有任课教师9人。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调查等方法分别对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同时,对散打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数据及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别进行常规统计和处理。
1.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需要,就散打教学对本教研室的所有任课老师(共9人)进行了访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
1.2.3 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思维形式,对观察到的现象及所获得的实际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2 结论与分析
2.1 对散打专项训练课的整体调查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喜欢散打项目,有近三成的学生非常喜欢。显然与散打项目的特点及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有很大关系。在当前世界著名技击术中,相对于国外其他搏击书,有本民族的特色,它凭借丰富的拳法、腿法和特有的“快摔”技术而独树一帜,实战搏击中有较强的实用性,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另外,随着散打的不断发展,散打的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喜欢并参与散打运动中来,学生对上课的喜欢程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是整个课堂训练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在教育学院任课的三位老师,都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其中有全国冠军、健将运动员,运动水平都是一级以上,更有全国知名的裁判员。从年龄来看,都在30~40岁之间,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丰富的运动经历和教学经验、充沛的精力为高水平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在对学生的整体调查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有超过八成的同学对老师的教学感到满意,近三成的同学非常满意,说明目前在教育学院任课老师的水平较高,基本得到学生的认同。
2.2 散打专项训练课教学大纲、选用教材情况 目前,教育学院所用2003级训练大纲,基本上是借用武术学院散打专项训练的大纲,所选用的教材也是针对武术学院的《中国武术教程》。调查也表明:教育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前基本没有练习过散打,他们更多的是从事一般的体育训练,且他们都是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学校,而不是通过单独招生考试,相对于武术学院,他们有更为扎实的文化功底,但专项基本空白或较差(表2)。因此,如何尽快制定出适应他们特点的新的大纲,进而制定出适合他们现状的教材就显得日益紧迫。
2.3 对散打专项训练课教学时数的调查分析 专项课教学时数的配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客观因素。目前,体育教育学院散打专项课教学时数每学期在96学时,共训练3年6个学期(表3)。应该说,作为一门专项训练课程,它与选修课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还要达到一定的运动技术水平。根据体育教育学院2003级的调查,班级在达标赛中大部分已经通过了三级,而绝大部分没有达到二级水平标准。这也说明,和武术学院一样的每周训练三次的训练很难达到目前大纲所规定的要求。更值得思考的是,由于教育学院学生普遍没有散打基础,对于他们必然要经过一个技术的磨练过程,这就需要在开始的训练中进行千百次的重复,需要不断地重复训练,加上散打技法丰富,特有的技法及对时空的特质更不是非一朝一夕所能够达到的。另外,对于技能形成初期,间隔时间多久才更为合理,尚没有更为信服的结论,并且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探讨。但从实践来看,大部分专家及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目前教学时数不够。建议至少在前两年的训练中,恰当增加教学时数,每周至少进行4次训练,并恰当开展课余俱乐部训练等,以切实提高同学们的技术水平。
2.4 散打专项训练课教学内容的分析 在散打教学中,需要传授给学生哪些技能,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技能,就必然要涉及到教学的内容。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目前上课的教学内容,有43.2%的学生认为很适合,说明教师对内容的安排基本合理。另外,部分同学觉得太多和太少,建议教学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负荷的安排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要求。另外从调查来看,有31.8%的同学觉得上课较单调,没有兴趣。这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的训练缺乏一定的动机激励外,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老师的教学方法、手段较为传统,教师需要改进针对教育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
2.5 散打专项训练课课程成绩考核办法分析 学生成绩的考核是散打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学生训练和学习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教育学院散打专项训练课的技能考核,2003教学大纲要求很明确,要求“达到一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或相当于一级运动员技术水平”。但这个原来针对武术学院散打专项学生制定的标准,在教育学院执行过程中问题凸现。首先,由于武术学院学生和教育学院学生一起参加比赛,但武术学院散打专项学生在入学前就要求到二级运动员水平,而教育学院学生基本是从零开始。因此,在同样的达标赛中,很难和武术学院的竞争,这也就意味着在学生毕业前大部分学生将很难达到二级运动员的水平。其次,对于目前的成绩考核,可以说唯“实战论”是目前对技能考核的主要特征,考核目标单一。可见,2003大纲中的考核方式已经不太适合目前的教育学员的实际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当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强调对人的全面培养。
总之,现行的对于教育学院散打课程成绩考核方法,不太适应目前教育学院的现状,过于偏重于实战,且忽略了对武德礼仪等方面的全面考核,建议作进一步完善修改,使考核真正起到检查、导向、激励作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6 散打专项训练课学生动机分析 调查表明,教育学院散打专项学生选择散打的首要动机是“防身自卫”,这也可能是很多人的最初学习的动机(表5)。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散打项目的技术特征,首先表现在“技击”上,这也是武术的本质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项目特点,仍然是教学的首要问题。但从上表也可以清楚看到,“强身健体”和“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是学生选择的重要动机之一。散打不仅技法丰富,且对人的毅力等各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显然,这无论对于项目本身的训练过程,或者是走向社会,都是一个重要品质。教师在教学时要进一步诱导,采取恰当的措施,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习的最初的热情转化为自我训练的恒定动力。值得注意的是,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对于专项训练课,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人才,但学生并没有把“弘扬武术”作为一个重要动机,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偏离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引导。
2.7将来可以有个好工作24.5其它24.52.7 影响学生学习散打专项训练课兴趣因素的分析 对于专项训练的学生,影响他们训练兴趣的首要因素是“自己没有目标和动力”、“缺少参加比赛的机会”(表6)。很多人选择散打的首要动机是防身自卫,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一开始的激情就很有可能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有所消退。从心理学角度看,目标设置可以促进运动员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他对活动结果有一定影响。而对于教育学院散打专项学生基本没有针对性的目标。学生练习散打后,没有较为完善的或者更为细致的目标,从而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训练的兴趣。
“缺少参加比赛的机会”、“自己专项水平差,自信心不足”、“缺少好的训练气氛”等都是影响学生上课兴趣的因素。所有这些都提醒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可否提供更多的机会,并针对教育学院散打专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比赛规则,并结合“段为制”作进一步考评等。另外,在对场地器材的调查表明,目前学生训练硬件设施不是很令人满意。如场馆紧张,器材缺少等。尤其器材,如训练用保护器材少,力量训练器材缺乏等,所有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训练质量的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目前,学生对散打训练课教学感到满意,但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教材。2) 现行的对于教育学院散打课程成绩考核方法,不太适应目前教育学院的现状。3) 教育学院散打教学内容基本合理,但教学时数不够。4) “防身自卫”是教育学院散打专项训练学生的第一动机,需要进一步引导。5) “没有目标和动力”及缺少参加比赛的机会是影响学生训练兴趣的首要因素。
3.2 建议 1) 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尽早编写适合体育教育学院学生特点的教材。2) 改进成绩考核办法,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并恰当增加教学时数。3) 给学生都增加比赛的机会,同时,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改进比赛规则,并结合段位制作进一步考评。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
[2] 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
[3] 王代波,梅秋荣.对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132-133.
[4] 周学荣,谭明义.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3,24(1):77-78.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实践
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文件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定位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教育与实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1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经济的高速发展,把高等艺术设计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边缘学科推向了主流位置。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已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备、教学资源雄厚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但长期以来受“重理论基础、轻实践应用”思想的影响,过度强调传统绘画技巧的教学,绘画教学也成为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公共课,不能与各个不同专业的特点相结合,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无法体现不同设计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的都不明确。另外,经过多年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初创逐步走向成熟,但教师的观念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显示了这种成熟与繁荣的偏向,具体表现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出现时间较晚,基本只是口耳相传的师徒教育和注重技巧,培养出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忽视了适应社会“人文精神”全才的培养,形成了缺乏创新和实用功能差的现象,致使实用艺术氛围低迷。
2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研究
(1)创新创业教育举措,创设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已跟不上现代人生活的脚步,各种多元化艺术感官、思潮的出现,使得艺术教学必须与现代生活联系,才能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应走出艺术教育本身的狭窄圈子,提倡艺术教育与人文、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的全面接触,最终将艺术教育扩展为文化教育、社会教育。第一,要处理好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第二,要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课时比例,为专业设计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创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定期举办艺术沙龙,共同探讨专业学术。第四,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不同题材的校际学生作品展览和比赛。积极参与社会设计招投标,在真正有主题、有要求、有命题的前提下进行作品创作,提高学生对创作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实战能力。第五,鼓励学生建立社团,并定期组织社团活动,甚至通过社团承揽商业设计活动。
(2)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加强艺术的社会作用,充分认识艺术是对社会、文化、经济的综合体现形式,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变僵硬的“技术”型艺术,为充满知识积淀和活力的“人文”型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会与人沟通、协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让学生具备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沟通与相处这四个基本素质。一要培养学生国际化设计理念。设计服务领域已呈现国际化的竞争局面,运用网络媒体组织网上评价和展示交流,让学生保持与世界同步。二要积极设计综合任务,综合任务富挑战性,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三要不断拓展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感受。四要建立通识教育,职业学院艺术专业可在教学活动中规定若干专题,突出知识性、趣味性,要通过不定期举行具有实际针对性的学术报告会,以及就某些课题进行学术讨论的形式,拓展应用平台,使理论更广泛地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创新,感悟艺术设计的真谛。
(3)重视理论学术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艺术设计教育的总体水平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实施创新型艺术职业教育模式要求教师自身要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以新的教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一要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在设计艺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在为学和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探索欲望,使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让创新教育成为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探索新的符合新生代学生发展的教育理论,发展和完善已确立的理论模式。二要大力开设适应新时期人们审美观,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以实现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着重突出“工作室制”“课程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假期课堂”等中心环节,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企业与工作室”二位一体,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管理公司化的新型产、学、研教学体系的落实。培养商业市场流通领域的专才。要改变传统的以艺术表现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训环节,使实训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4)企业出题、学生设计、成功采用、顺利就业。艺术设计专业应探索将就业工作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将毕业设计推向校外的实践,企业出题,学生设计,市场检验,现场招聘,走向社会,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企业实际问题相结合,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应用于实际服务于实际,力争实现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学生成功就业的合作双赢。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毕业设计被企业采用后,学生也直接被企业老总聘到了公司担任设计师,实现了学生未毕业即就业的良性循环。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变成一个与市场磨合与企业磨合的实践过程,这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产品的设计模式,取得三方面成果:一是提高了设计水平,使设计水平超常发挥。二是缩短了毕业生工作后与社会对接的空间。三是许多毕业生通过这一平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
3 小结
因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院校只有不断创设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资团队建设,重视高职院校的理论学术研究,积极构建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市场性,打造艺术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最终使学生知识、技能、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成为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 航空服务 语言训练 渐进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6-02
《语言表达训练》在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是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航空服务这一特殊职业岗位来说,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重要素质之一。本课程的设置旨在训练学生规范使用汉语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和市场发展需求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语言的训练有着自身的规律,也关联着诸如先天发音条件、心理、思维、情绪、表达技巧、知识储备、人生阅历等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单纯从发音和表达技巧方面进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的。
一、制定符合教学实际和学情的课程标准
作为航空服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学时分配是四个学期,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学时比较长。在这四个学期中,选取怎样的训练重点是必须要考虑的。学院在专业创立之初,借鉴了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但教学中发现,纯粹地训练语音不但是一个误区,而且特别容易让学生产生懈怠和应付的情绪,因为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一种服务性的职业,而不是播音或主持。
(一)设计理念
本课程担负着培养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语言素养,完善职场形象的任务,通过学习、训练,使学生能够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有效服务于航空行业的发展。为此,以“工作需要为导向,能力训练为本位”,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抓手,以“岗位、能力、素质、证书”为目标设计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任务,突出课程特色,强调普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设计思路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程在设计上,立足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以岗位要求为依托,以模块教学为手段,以训练环节贯穿始终,最终实现学生素质养成。
重要的是,语言能力的养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程设计中,要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答到复杂的渐进性训练规律,步步相连、层层推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既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又注重整体提升,教学中要重视各模块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选取渐进性的学习模块
本着口语训练的规律,根据实际学情,选取的教学模块训练重点具有渐进性的特点:
第一模块,让学生了解语言表达能力关乎的重要因素,让学生形成基本认识――“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能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关注普通话语音,养成规范发音习惯;同时了解四个学期不同的训练重点,形成整体意识;重视各学科学习对个人语言风格的影响。
第二模块,让学生了解汉语规范发音标准,通过相关篇目的阅读,重在让学生针对不同问题,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发表自己的意见或主张。一是训练学生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量,二是训练学生能即席发表个人意见,做到条理、清晰、明确。
第三模块,让学生了解普通话语音与方言之间的区别,掌握普通话发音要领,能规范使用普通话;了解普通话测试方式及测试规范;针对普通话考证进行强化训练,能使90%的学生达到二级甲等。
第四模块,让学生了解肢体语言在说话、演讲、辩论中的重要性;训练学生用规范或较规范的普通话,进行不同语体的专题训练;通过小组比赛、班级比赛、级部比赛等形式,进行口才方面的综合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水平。
第五模块,让学生了解语言与知识储备、观念态度、性格、人生阅历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沟通技巧和要领,针对不同生活场景和航空服务工作场景进行专项训练,提升职业素养,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第六模块,让学生掌握朗读要领,训练语言思维,提高朗读水平,做到准确、规范、流畅,抑扬顿挫。
第七模块,让学生了解说话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弄清讲话与演讲之间的不同,掌握演讲要领和技巧,注重精神面貌的提升,提高演讲水平。
第八模块,让学生掌握论述性口语表达的要领和技巧,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有理有据有节的论辩能力,通过分组比赛,提升论辩水平。
三、训练途径及方法
口才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个体条件不一样,训练形式也会各异。除了传统的朗读,讨论、复述、解说等方法外,在教学中,笔者重点探讨了一下训练方法。
(一)循序渐进练胆量
在口语表达中,同等条件下,怯懦的心理就会让说话者吞吞吐吐,音细如蚊,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自信者就会思路清晰,声音响亮,观点明确。所以,在口语训练中,心理素质的训练就极为重要。
我们在课堂中,为了训练学生的自信力,采取了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式:
眼光对视训练,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环视教室一周,能与每一个学生的眼光对视三秒钟,然后能与每一个同学说上一句话。
一分钟说话,就是让学生在讲台上声音清晰、思路条理地与同学们分享一分钟的说话内容。
随着学生自信心的提升,第三步就是让学生在讲台上与在座的一个或两个同学进行有准备或即兴的对话或讨论。
与众人对讲训练就是,就某一个话题或主题,与在座的全体同学包括老师进行有准备的对话或讨论。
这样由短到长,由对视到对讲,循序渐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胆量,为后面的专题口语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录音对比练语音
在普通话语音训练中,跟读,模仿读都是很好的训练途径。但是,一般人在普通话发音中,有时自我感觉良好,自己发音与规范普通话有没有差异,差异在哪里,多数人是比较迟钝的。在当今手机普及的情况下,学生普通话发音效果,完全可以通过录音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自己语音与普通话规范发音方面的差异,只要找到了差异,然后有意识地进行纠正,效果会非常明显。随着比较的反复进行,学生对规范发音也会变得越来越敏感,纠正方言语调的力度也会明显加强。
(三)关键词即兴练语体
解决了普通话语音的问题,在表达能力提升方面就是语体的训练。课堂中,教师每次提供三至五个关键词,让学生进行专题训练,然后再进行综合训练。
例如:第一组“集合、请假、谅解”(实用语体)
第二组“倔强、迫不及待、诚惶诚恐”(文艺语体)
第三组“性能、规格、范围”(科技语体)
第四组“正义、同情心、妄加揣测”(政论语体)
第五组“纤弱、雷声大作、秩序井然、无怨无悔、热血沸腾”(多种表达方式)
训练中,各语体对应的表达方式及训练重点是:
训练中,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能强化学生对某一专题的认识和能力提升,不同学生也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强化练习。
(四)设置情景练技巧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情景模拟中的语言训练,最能体现交流者的综合素质。因为生活中,针对不同的对象,交流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这一部分训练中,针对航空服务的工作性质及需要,设置了不同场景进行模拟训练。例如,地勤服务一般会遇到咨询、行李托运、安检等方面的交流;空中服务会遇到诸如询问、餐饮要求、服务要求、老人小孩或病人的安抚等方面的交流;一般工作中还会遇到上下级、同事之间的交流等。
四、注意事项
在语言训练课程中,以下几个方面是要特别注意的:
(一)强化学生对语言表达水平问题的认识
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与低,体现者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与低。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跟学识、思维、态度等方面的关系。学习中,重视每门课的学习,只有知识面宽广、思维敏捷、不卑不亢,语言表达才掷地有声,信息量才高。
(二)善于鼓励学生
作为普通人,每个人的语言表达中都有亮点,也会有不足。教师要勇于放大学生的亮点。因为语言表达得好,绝然离不开自信心。缺少了自信心,语言就会索然无味。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或语音或语调或语气、或思维或态度或知识面,给学生一鼓励,无形中会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
(三)通过比赛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班级比赛、级部比赛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其训练的积极性。一个名次,一张证书,可能就是促进学生积极训练的催化剂。
(四)重视阅读和朗读
古人曰: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法国著名作家卢梭也说过:“知识少的人,讲话讲得特别多;知识多的人,讲话反而讲得很少。”这两段名言讲到了知识在说话中的重要性。虽说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好多,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无疑是最便捷的途径。作为学生,虽不能走万里路,但多阅读,就是积累说话素材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另外,高职学生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在朗读方面要懈怠得多,他们更喜欢默默地看,而不是大声地朗读。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这样,不但训练了语音,还强化了语感。
著名翻译家傅雷说:“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学习语言,训练语言是一项不失乐趣也不失乏味的工作,提升它,靠的是兴趣,是毅力,是方法,也需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渐进性地训练就是遵循了语言训练的规律。它是所有学习语言,提升语言表达水平者的必经之路。
参考资料:
[1]李桂萍.集中,渐进,高效――高职院校模块化口才训练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
作为我院唯一的省级特色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从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上严格要求,贴近社会实际,并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细化指标,重点突出“校企结合”“体教结合”,注重实习实训环节,积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二、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鲁长芬,王健通过对美国体育院系课程改革研宄中指出,美国体育院系体育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1)重视非师范性的实用专业;(2)非常重视理论课,在技术课方面也着重强调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学习运动技术本身;(3)体育院系中普及学生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4)自然科学类知识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科研的重点。马志和,张林等通过对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及其启示研究指出,日本体育院系体育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1)进一步加强体育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通过学生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充分体现了日本“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齐头并进的体育教育思想;(2)大幅度提高选修课的比例,计算机技术和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方式由大学生“主导型”向“自由型”转变。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整体调整。英国体育院系体育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1)注重和加强基础课程学习,(2)注重对娱乐、休闲和旅游课程的设置以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3)开设一些体育边缘学科,扩大学生知识面。莫斯科体育学院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基础学习阶段增加基础学科的学习量。(2)在专业学习阶段增大专业课程尤其是专项运动课程的比例;(3)增加各类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比较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并将各个学科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4)注重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与教师传授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二)国内研究现状
靳晶通过对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调查指出:学生生源方面,来自普通中学的学生比例逐渐上升,来自运动队的学生比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师资方面,具有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教师比例太小,缺乏高水平的训练经历以及实战经验;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较为单一,且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也有差别;课程设置方面,课程门类零散单一、内容陈旧、缺乏人文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匹配度低等问题。熊耀,王翔从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角度指出,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需拓展专业知识面,由“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的培养转变,人才规格的培养由“专才”型向“通才”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王红雨通过对我国14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指出,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教师在能力、素质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郑振国在《我国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文章中指出,近年来,单独考试招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具备单招资格的院校不断增多,运动训练专业的生源发生了改变,经过高水平专业训练的运动员通过单招进入体育高校的人数和比例在逐年减少,而未经过高水平专业训练的普通中学生人数和比例在逐年提高;培养目标方向过窄,较混淆。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及Internet等,寻求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二)访谈法
在了解基本情况条件下,对相关院校进行认真访问,深入了解其专业建设相关情况,对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专家进行访谈,从中找出适合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建设的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梳理整个研究框架,系统、完善的了解目前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
(四)数理统计法
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形成系统的数据库。
四、主要思路
(一)在办学理念上,坚持“育人为本,质量求存,开拓创新,凸显特色”
把育人作为本专业的根本,把质量作为本专业的生命,把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本专业的动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进一步培育专业文化氛围,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
(二)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模块、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加强和培养优秀运动员和各级各类体育人才为培养目标,明确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与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灵活柔性的培养模式,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坚持“提高学历层次”和“充实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导,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和内部培养等形式,不断完善引才、留才、用才的良好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本专业发展需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结构科学的师资队伍。
(四)在教学改革上,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进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实施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确立“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学科促专业的建设思路
依托“省级特色专业”,促进运动训练专业内涵建设和协调发展,形成以重点学科为基础,特色专业为突破口,精品课程(群)为抓手的专业建设途径。积极培养与引进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加强纵向横向课题的研究,使本专业的教研、科研和人才培养结合更为紧密,特色专业优势更加突出和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六)在专业实践条件建设上,完善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本领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我专业省级优秀实习基地,并进一步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维护好专业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以及毕业生就业基地,为学生的在岗实习提供保证,使本专业实践教学在社会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五、价值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关系的变化。知识与人才是推动国家和社会改革进步的主要力量。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行业,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各级各类优秀的人才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讨和研究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情况对我院人才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延边大学 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12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Yanbian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the specia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raining. Research shows that two professional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 hours and credit arrangements, in the training target and other courses showed a similar large, also found that there is a separation of training target and arrange specific courses in teaching phenomenon.
Keywords Yanbian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etting
0 前言
延大学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就有1958年成立的体育教育和1998年增设的国家教育部单招考试的运动训练专业。本文从两个专业培养方案入手,在充分了解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比较两个专业培养目标、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的学时、学分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学分比例、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课的学时、学分比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体育学院专业课程设置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以满足现今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延边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问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2.1.1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比较
延边大学体育学院培养目标,一方面是培养两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还要涉及到其他方面的技能,以便拓宽就业空间,增加更多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前提对两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有不同点,体育教育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校体育管理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工作能力;运动训练专业则侧重培养学生的竞技体育训练、裁判和体育行政管理的能力,见表1。
2.1.2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结构
从培养方案不难看出,两个专业的课程结构相同。具体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和教学实践环节四个层次,通识教育课程下又分为必修与选修,学科基础课程下只设有必修课程,专业课下设有必修与选修课,而选修下进一步分为主项提高、副项提高与任选课, 最后是教学实践环节。
2.1.3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通识课与专业课比较
通识课通常称为公共课,它是学校为培养学生的通融识见和博雅精神而开设的课程。专业课则是学校为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人才而设立的课程。如表2所示,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通识教育课学时、学分相同,但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课和总学时明显多于体育教育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大大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总学时范围。
2.1.4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比较
两个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中理论课与技术课在课程设置门数和学时较均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在学时、学分上都略多于运动训练专业外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差别,在课程设置上也表现出雷同现象,见表3。
2.1.5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专业的必修与专业选修课比较
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是各个学校结合本校的特点和特色以及社会需要,使学生为了在一两个专项上的特长所安排的运动训练专业的重要课程”;①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安排4学期;运动训练专业安排6学期,见表4。很显然,学院非常重视主项提高课,把其作为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在完成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只注重技术教学,轻教学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传输,科研能力、专项理论的重视不足;运动训练专业注重的是专项技术技能教学,裁判法、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指导能力的培养、竞赛组织以及相关理论原理的理论教学不足, 甚至不少专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安排理论教学。两个专业忽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与培养目标相互脱节。
在调查中发现,两个专业在副项提高课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根据教师和实际情况采取必选方式,且学生选择的范围小。许多课程虽然在课程设置中显示,但因场地不足、未配备相应任课教师等原因而无法进行教学,进而导致学生缺乏选课自,使学生无法完全更好地掌握除专项技能之外的另外一门技能。
2.1.6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理论课与技术课比较
在两个专业的理论课与技术课学时比较中发现,技术课比重均多于理论课,尤其运动训练专业更为明显,见表5。这与“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重视术科、轻视学科,忽视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几经改革仍未跳出传统体育课程结构的陈旧框架”②有关。由表6所可知,发达国家学科课程占的比例多于技术课程,尤其是日本、加拿大两个国家。就运动训练专业来说,技术课比例明显多于体育教育专业,其主要原因在于运动训练专业专项选修显著多于体育教育有关。周明等认为“学科与术科的比例调整为5.5/4.5”,③“学、术科设置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确定其比例,并逐步提高学科的比例”。④显然,我们将面临调整两个专业理课与技术课的比例问题,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2.1.7 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较
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门数、时间、学分上都是相同的,即各7门、26周和8学分。但在访问调查中发现,在教育实习上的安排和管理上由于主客观原因把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整个实习过程缺少监管,实习环节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体育教育专业突出的是培养具有能在中等学校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训练、竞赛工作、指导民族体育项目方面的人才,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则是具有能胜任竞技体育的训练、裁判、体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2)两个专业通识课学时学分相同,运动训练专业学时多于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教学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基本相同。
(3)运动训练专业主项提高课学期和时数安排明显多于体育教育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术教学,轻教学训练技能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培养目标相互脱节的现象。
(4)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两个专业技术课比重均多于理论课,尤其运动训练专业更为明显,技术课比重超过国内相关专业水平,这与专项选修有关。
3.2 建议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理论课与技术课教学比例,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注重教学实践环节,严格管理,使学生的教学、训练指导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另外,在主项提高课程的实际教学安排上,注重竞赛组织、裁判法、场地画法、教学指导、科研方法、训练计划等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 郭仁红.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研究[J]科教导刊,2013(3).
② 张桂兰.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学科与技术学科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3:10.
③ 周明,陈敏.对我国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