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人才培养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无界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项目
【中图分类号】G420
前言:“无界化”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特色。所谓“无界化”就是打破学系之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界限,实现彼此协调融合,相互合作,共享资源。“无界化”理念崇尚团队合作,可以加强不同学系和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资源和人才的共享,有利于不同专业间的项目合作及教学活动交流,强化师生们的专业能力,能提供更多综合科技创新与应用机会,强化学校的灵活度和反应能力。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是:一个企业项目由5个人组成,但这5个人根据项目的开发需求可以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系,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的某一部分。即一个项目从构思到设计模型到工程开发,最终产品出来,由制造工程、电子工程、工程设计和信息系的师生联合开发。这就是无界化的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项目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各职业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无界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提升,同时对于提升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整合专业优势,发掘职业学校“无界化”合作潜力
在我们中职学校,如何构建基于“无界化”理念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认真分析本校专业构成及专业优势。以我所在的广西华侨学校为例,我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计算机及应用(包括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广告设计、建筑装饰等专业)和商务外语(包括英语、越语等专业)这两个专业是自治区示范性专业。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和商务越语专业于2011年更是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重点支持专业。
计算机专业教师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业教师30名,主要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均来自企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技能。计算机专业拥有影视动漫、建筑、广告、网络等多个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备先进、丰富,其中影视动漫实训基地更是被评为了“广西中职学校首批示范性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匹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结合动漫行业和学校合作企业的需求,发挥学校影视动漫实训基地的资源和优势,动漫专业与北京燕阳图视制作中心,桂林云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南宁九金娃娃动漫有限公司、广西卡斯特动漫有限公司、南宁澳加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符合计算机动漫与游戏行业技术特点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在全国、全区的各种比赛中都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如2007、2009年获得全国ITAT大赛Flas项目二等奖,2009、2010和2011年均获得全国文明风采Flas项目一等奖,2008、2009、2010、2012年获得全区中职技能竞赛动画片制作、网络布线和企业网等项目的二、三等奖。
商务外语专业有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生源稳定,以东盟商务外语尤其是东盟商务小语种为专业特色,为社会各界尤其是东盟经济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实用型外语人才。专业师资配备齐全,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85%以上,有留学美国归来的资深教师和长期聘请的外籍教师。建立有东盟实训基地,并和南宁荔园山庄、东莞建汇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帝宝丝绸有限公司以及广西中国旅行社等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通过实训和企业实习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社会。2012年,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代表广西参加全国中职技能大赛英语技能比赛获三等奖。
另外,由于我校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所辖学校,具有独特的侨务特色和东盟风格,华文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每年培养300多名留学生,是广西面向海外尤其是东盟开展侨务工作和华文教育的重要窗口,现已成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
由此可见,我校在计算机及应用、商务外语和华文教育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整合这些专业的优势资源,找到相互合作的切入点,才能发掘出可行“无界化”的合作方式来进行人才培养。
二、以项目为导向,探索基于“无界化”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国家大力加强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已是各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培养方式。我校动漫专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的指导下,依托影视动漫实训基地,以项目为导向,按动漫企业模式,将教学环境和真实的企业环境融合在一起,让师生共同参与动漫制作的各个环节,从中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我校动漫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同时完成了许多专业相关的动漫制作项目。
但是这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制作仅仅局限在动漫专业,如果一旦出现一些超越专业能力的项目,很可能就会力不从心。例如,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我校学习汉语,为了推广汉语,上级部门曾下文扶植我校制作给一个外国人学习汉语教学的教学动画片,这样复杂的动画项目单靠计算机动漫专业的师生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商务外语等专业的支援。另外商务外语专业由于文科专业方面的限制,在校期间缺乏参与项目制作的实训机会,从人才培养发展上来说,外语专业的学生也希望有机会参与项目制作提升自身技能,这就为构建基于“无界化”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条件。
以项目为导向,基于“无界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我校的计算机和外语专业,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学习专业范围内的知识,一旦遇到专业外的问题,通常选择放弃。可以通过引进制作项目,如汉语教学动画项目等,培养学生“无界化”的合作意识,学会寻求多方面合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方法;
2.通过参与项目制作,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了解企业需求,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更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3.通过参与该项目制作,使两个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自己专业范围外的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
三、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基于“无界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
“无界化”的理念来源于南洋理工学院——一座新加坡高等学府,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它具有更好的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因此在学习先进理念的同时,须结合学校的实际,认真分析,找准切入点,合理优化教育资源,才能更好的构建出适宜学校办学的“无界化”人才培养模式。
1.提出“无界化”的教育思想,营造氛围。
“无界化”理念不是针对一个人的理念,它的精髓实质是广泛的团队合作,因此必须在全校范围内树立“无界化”的氛围,才能使其顺利发展。所以必须从领导层面树立“无界化”的教育理念,在全校提出“无界化”的教育思想,各专业带头人和教师要十分重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各专业科的整合,优化资源,资源共享,通力合作,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相互补充,形成最佳合力。
2.以项目基础,开展“无界化”人才培养。
构建基于“无界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是基础,没有了项目“无界化”合作的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根据我校实际,计算机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方案的第三学期为利用校企共建实训平台,进行动漫项目中期制作课程的学习,利用仿真项目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第四学期以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动漫项目后期制作课程的学习,按照师生能力和项目流程递进式组建项目梯队和团队,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校企工学交替学习。所以在这两个学期,可以在教学安排上,让计算机动漫专业和商务外语专业的学生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制作。
目前,我校计算机动漫专业和商务外语学生团队正在合作制作平板电脑应用程序“外国人学汉字50字”和“老外学汉语之汉字的故事”系列动画片,就是基于“无界化”理念以项目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探索实践。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项目规划,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分组并分配任务,在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按要求进行制作,还要学会分析、讨论、团队合作、反思总结,各小组的指导教师同时也要负责分析、检查、校正、总结等工作。整个项目制作过程完全按照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监控。目前两个项目目前都完成了初期的制作。
通过这样的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同时两个专业的师生相互合作,制作了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项目,强化了专业能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团队精神及从多种渠道获取帮助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坚持先进理念,形成“无界化”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良性循环。
“无界化”理念无疑是先进的,但是再好的理念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坚持。我校计算机动漫专业和商务外语专业两个专业目前是国示校重点建设专业,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任何改革都是受到鼓励的,所以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坚持先进理念,结合学校实际,以项目为基础,多分析总结,构建基于“无界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进“无界化”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接近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求的“无缝连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孙莉《“教学工厂”与“无界化”理念对高职专业实体化建设启示》《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大动漫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一、大动漫理念
1.问题的提出:动漫教育“空心化”
动漫行业是新兴产业。动漫教育从现实来看,一方面,虽然国内动漫爱好者超过3000万人,但真正处于研发核心环节的人才不足五万人,动画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以上。另一方面,2010-2012年连续三年动画专业均被亮了红牌,属于就业危机专业。我国动漫人才缺口严重,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达不到动漫企业要求的工作能力,人才的缺乏或将阻碍动漫产业发展。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这种现象和高等教育内容“空心化”有关。
对于刚起步的高职动漫教育,由于学科交叉性与跨学界沟通不够,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大为滞后,“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通过深入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学生在就业方面有更大的竞争力,成为高职动漫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为何会造成动漫教育“空心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传统动漫教育是基于“小动漫”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谓的“小动漫”即动画和漫画的统称,强调动漫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意性,产品的创意和制作。
翻开各大院校的动漫人才培养计划,大多集中在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型和技能型。复合型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最早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为先导,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创意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导,以独立编导能力为目标;技能型培养模式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导,以大中专、高职院校为主,为动漫企业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以“小动漫”理念支撑的动漫人才培养方案,将直接导致动漫教育“空心化”――即人才培养与动漫产业严重脱节。
2.教育理念的转化:大动漫理念
随着动漫产业升级,传统动画、漫画逐渐渗透到如出版、艺术、科技、传媒、商业、影视、旅游、军事、医疗、制造、教育等众多行业。目前动漫从漫画、动画片、动画电影、网络游戏、动漫舞台剧、动漫主题公园等一直延伸到4000个品类、近10万个品种的动漫衍生产品。我国动漫由传统纸质漫画、动画向产业链运营、动漫产品辐射等方向转化。传统动画产业走向“大动漫时代”。大动漫不仅涵盖上游的动漫产品制作、中游的多窗口渠道(电影院线、广播电视、移动终端、视频网站等)播出和下游的动漫形象的授权和衍生产品的开发,而且包括“动漫技术辐射产品”[1]。
在大动漫时代,我们的动漫教育理念应发生转化,“以文化为底蕴、以市场为导向、动漫为载体、技术为支撑”的动漫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这样的“大动漫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综合能力为目标,将专业课程、专业实践打通,倡导建立工作室制、专业基础与项目结合,构建课程、项目、实训、实习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真正让动漫设计人才适应市场需求。
二、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2]。包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实训条件等。
在动漫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文化底蕴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技艺结合的课程体系、重技艺结合的课程体系、重市场与专业结合的实践培训机制,构建四位一体结合的“课程、项目、实训、实习一体化”的培养平台。
2.“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在人才需求与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与实施,依据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与反馈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培养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几个部分。
(1)“文化型、品位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重文化底蕴
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发展为例。我院动漫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培养动手能力强,能适应动漫公司的工作需求为目标。
面对大动漫时代的转型,我院动漫专业如何定位?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动漫人才?我院的动漫专业优势在哪里?为了科学、合理地制订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分别对惠州、广州、深圳多家动漫企业进行走访,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岗位需求,最终将动漫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动漫创意设计相关岗位;动漫生产制作相关岗位;动漫创作、制作,衍生产品生产营销等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岗位,培养在动漫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公司,游戏行业相关公司从事原画设计、二维动画设计、三维角色设计、三维动画、影视动画、游戏动漫画创作等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课题设置上,增加人文素质类课程,注重文化底蕴的培养、充实与储备。开设《影视鉴赏》、《舞蹈》、《音乐》、《自然大观》、《幸福人生》、《人文艺术》、《科学纵览》、《创新创业》、《文学艺术》、《经济金融》、《世界大趋》、《国学导引》等选修、通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实施“理论教学与项目结合”项目引领教学的课程体系――重技艺结合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首先对动漫类职业群和具体岗位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基本性知识、技能确定为核心技能,设计为一个个按照先后顺序展开的学习领域;再将职业学习领域“教学化”,通过真实或模拟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情境,转化为一个个学习项目。
建构“理论教学与项目制作结合”的实践培养机制,实施“项目带动教学”,贯穿实践能力培养诸环节。在项目选择、执行阶段,遵循实际案例、虚拟课题、企业项目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并整合综合艺术学科的优质资源。选择优秀的学员进入试验组,试验组按照企业运行模式,以集群作业的形式完成大型项目。
(3)“专业实训与工作室相结合”的实践培养机制――重市场与专业结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层面,实践是重中之重。而实践培养机制既包括校内实训,更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专业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增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际案例、虚拟项目,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利用教师工作室延续专业实训教学。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专业实训教师工作室的与外包、教师研发的动漫项目结合起来。在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工作室,共组建了漫画、动画、影视三个工作室,这些工作室自主研发项目或者承接市场的外包项目,包括漫画作品与惠州天宇手机漫画平台结合;二维动画实验班与成长一线幼教动画平台结合;三维动画与作品“潘客谩逼放仆乒愕慕岷稀
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更是直接参与企业项目,通过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所在岗位的能力需求,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4)“设计实践与创业基地结合”的创新创业模式――重设计与创新结合
构建各种实践载体,探索多样的载体形式,包括从企业承接的动漫设计项目、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学生成立的动漫社团,学生工作室,等等。
(5)构建“课程、项目实训、实习一体化”培养平台――重四位一体观念结合
以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动漫人才为目标,基于“课程、项目、实训、实习一体化”的培养平台,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需要教师队伍、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相互配合,才能将“以文化为底蕴、以市场为导向、动漫为载体、技术为支撑”的动漫教育落到实处。
三、“四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1.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项目教学、工作室项目的训练,学生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我要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余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参与《罗浮山百草精灵》动画片、“大宝小贝”二维动画片、“大宝小贝成长系列”漫画书、“潘客谩倍画片实验班的学生毕业后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教师工作室项目运作,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教师走进企业,教师能够学到企业的最新动态、企业文化、经营(运作)方式、所需人才的要求、操作(管理、工艺)流程、在生产科技中的成果、在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等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四、结语
在大动漫时代,“以文化为底蕴、以市场为导向、动漫为载体、技术为支撑”的动漫教育理念要真正落在实处,构建课程、项目、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对于人才培养有一定优势。但它不是一个单一系统,需要教师队伍、实训条件、校企合作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苏锋,罗小艺.“大动漫”推动动漫教育转型升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167.
关键词:CDIO;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文初(1971-),男,湖南攸县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讲师;谢永超(1984-),男,湖南邵阳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讲师。(湖南 株洲 41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教改项目(项目编号:KXJ08083)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项目(项目编号:2010ZYK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21-02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实际项目的开发为载体,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CDIO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能力分为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三个层面达到目标。CDIO 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能力等级培养、全面地实施指引以及实施考核的标准,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CDIO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直接参照行业的需求,实现专业对接行业的目标。本文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特点,分析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探讨在中国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相关问题。[1]
一、CDIO理念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胜任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1.以职业为导向
由于不同专业的就业面向不同,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明确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和服务对象,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的企业调研,分析专业面向岗位的能力需求。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所有专业教育的共性。CDIO 理念说明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优化的。由于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通过企业调研,定期进行更新和优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需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的专家深入参与,分析岗位能力。同时,广泛调研行业企业,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2.理实一体化
“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使得高职要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衔接,需要构建“功能多样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的实训基地,实现“零距离”上岗。学生在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通过操作真实设备,参与真实项目,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效果和学习成功评价环节,应吸纳职业岗位的评价机制和体系,使他们在校期间就可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实际进行学习,把现场专家的现场经验渗透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毕业后不但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环境,同时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无缝连接。
3.重视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既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技能;既包括个体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体系,也包括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体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机结合的价值理念。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当坚持以工作过程为指导,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教学内容要与岗位能力对接,教学与考核工作过程结合,强调专业课项目教学,提高“双师型”的比例,满足CDIO理念的教学需要。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色
笔者所在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秉承立足行业,面向社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的宗旨。主动服务电子装配、设计、制造业、铁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主动服务学生及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质量的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需要。培养思想素质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电子及信息工程领域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能力及一般设计开发能力的,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的,能直接在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真实环境的“车间+公司”为载体(车间:电子产品生产的真实车间,公司:模拟的电子公司),按照就业岗位的三个层次,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教学,学生在“车间+公司”中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训练,实现零距离上岗。教师在“车间+公司”中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的双师。
依据就业岗位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了融教学方法组合创新、电子技术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教材、考核方式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国家精品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性标志。
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的“三、四、五”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政府、行业、学院三联互动,携手共建校内外应用电子实训基地,实现了行业与区域共享,多方共赢。
三、融入CDIO理念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方案
根据CDIO 工程教育理念,为实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的总体目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
1.广泛调研行业企业,确定岗位面向,分析岗位能力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小组成员通过对电子行业社会、珠海伟创力、南车时代制作中心、富士康集团、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车时代株洲电力电子事业部等行业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得到了该专业的岗位面向、主要工作任务和相应的岗位能力,如图1所示。
2.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根据专业定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照岗位能力,将专业与产业的岗位能力深度融合,对接CDIO 工程教育理念,构建能够实现产业和专业完美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以及师资配备。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岗位能力,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应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类出了满足CDIO 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系统地结合起来,围绕基于工作过程这个核心,培养和训练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内容,并将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的培养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由学校、企业双方按照工程技术标准、技能要求共同制定,根据经多方专家认证的一系列教学目标,对人才需求和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其结果作为课程规划和整合、教与学的实践以及目标评价建立的依据。
四、结论
专业建设是构筑学校品牌的基础,专业改革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CDIO是国外的工程教育模式,将其教育理念引入高职教育,是“本土化”CDIO教育理念的大胆探索。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模式
随着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及其他产业升级转型,软件行业的新应用、新技术、新概念与新模式不断涌现,软件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1]地方经济及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地方高校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限于区域产业规模、师资、生源等因素,无法直接参照国外校企合作和经济发达地区协同育人模式,且普遍存在重理论讲授、轻技能实践的情况,常常出现无法满足当前企业人才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双重结构性矛盾。地方高校要主动融入和服务行业企业,紧密跟踪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2]
一、地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社会对软件专业人才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现有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3-4]目前,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多数地方高校都强调“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端软件人才”,但是限于师资力量、生源类型、社会资源等,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是很难达到的。同时,培养出来的人才趋于同质化,缺少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是培养满足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第二,现有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由于专业定位不清晰,不少地方高校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试图面面俱到,兼顾考研、就业等各类需求。这常常导致专业课程层次不清、重点课程不突出、教学内容冗余陈旧情况的出现,也无法实现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第三,现有实践教学模式无法推广。地方高校最常见的三类实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和社会企业资源的缺乏,以学校为主导的实训难以真实再现企业真正工作氛围,基本无法有效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训,常常面临企业规模有限,企业导师精力有限,少数学生所获指导有限等难题。此外,校外实训还涉及学生校外管理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推广等问题。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同样面临校外学生管理不便、费用昂贵、效果不如预期、难以持续合作等常见问题。第四,现有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面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上机实验,并提交程序和实验报告给教师评分。传统教学模式呆板,师生缺少互动,手工评阅作业工作量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得反馈,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下已经显得不适应。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专业人才需求的旺盛,使探索应用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展开了“政校企”多元化协同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
二、协同创新理念和协同育人模式的融合
“2011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5],通过对各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创新效率的目标。因此,实现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协同育人模式,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好地方高校现有资源和师资,构建多方协同、多元评价、多面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我们依托广西混杂计算与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重点实验室,以广西民族大学牵头的广西船联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紧密围绕“需求导向、开放共享、融合创新、技术引领”的中心原则,通过建设和提高东盟多语种信息处理、船舶及河道和港口信息采集、通信和分析的信息化程度,政产学研相结合,为地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构建高效的、服务于船联网及相关产业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创新主体,探索协同创新主体的运行机制,进行多行业软件人才协同培养体制、人才能力训练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构建“面向船联网产业的软件人才协同培养的创新平台”,实现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创新。[2]
(一)基于协同创新的软件人才培养主体模式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主体以专业教研室为主,这种模式通常存在师资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视野不够开阔、与行业的主流技术脱节的问题。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在国家“2011协同创新计划”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释放人才培养主体中的创新要素,突破政府、行业、院校内外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壁垒,构建一种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主体的跨地域、跨行业、跨机构、跨部门的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不同的主体之间打开一条合作共赢的人才合作培养渠道。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人才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
(二)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整个体系的课程设置围绕创新理念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为后期工程项目实施服务。课程体系的设置具备系统性、渐进性、协同性和模块化的特点,先开的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前导课程,而不是随意开设。此外,教学案例来源于产业领域的实际项目。在这类项目式教学模式下,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会在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集中出现,而学生在多个学年的项目学习阶段也会可能一直用到一门课程内容。通过精心设计,实训案例的功能模块应有每堂课对应的知识点,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训模式改革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采用的实训模式并不关注学生所在的训练场所,而是注重构建具有可操作性、标准化、信息化的项目案例实训平台。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软件公司环境,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真实的项目案例,确保实训每个教学案例的考核点都得以有效实施。
(四)人才协同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由于协同创新理念下协同育人涉及多方单位、部门,保证教学质量一直都是该协同育人模式的痛点和难点。我们通过建立各协同培养单位、部门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引入辅助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重要、关键的环节进行跟踪、分析和改进,有效确保了协同育人模式的教学质量。
三、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方案
(一)人才协同培养平台构建人才协同培养平台以依托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所属的船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团队形式存在,由防城港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广西民族大学相关院系/职能部门、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泽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政校企”单位组成。平台构建主要包括创新团队组建及能力建设、培养方案及教学案例库建设、创新平台的运行体制与机制建设、校内外实训场地及实训平台建设等软硬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培养平台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对创新要素进行协同与整合,构建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办学模式。通过校内、校企在专业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课程与课堂等领域的共建,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需求的距离,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研学交替”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2]
(二)人才能力培养体系设计1.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包括通识必修(思想品德、创新创业及公共体育等)、通识选修(文化素养)、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程四大块内容,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协同育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整个体系充分体现了系统化课程框架、模块化课程教学以及递进性实习实训的特点。2.案例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建设将从教学需求角度按专业知识点对软件项目研发流程中产生的系统功能模块进行归类梳理,形成具有代表性,可操作、可考核的规范化教学案例。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案例源于真实的软件项目,并有机构成实训体系。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软件开发流程、具体技术细节等方面的理解。在理顺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主干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强度,可以提升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点的能力。[2]这里,我们以船舶信息管理系统为例阐述资源库的建设方案。完整的船舶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管理”“热工管理”“人员管理”“工程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十几大功能模块,为船东和船舶管理公司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智能化、移动化的船舶管理方式。3.实训平台构建整个实训平台涉及软硬件建设,由课程项目和实训项目构成。基础项目来源于教材的案例或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业务知识及研发技能,是应用某门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媒介,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一般放在第三、第四学期实施。实训项目来源于标准化的案例资源库,均来自于真实行业级项目,全方位训练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一般在第六学期实施。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在传统教学中,普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面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上机实验,并提交程序和实验报告给教师评分。传统教学模式呆板,师生缺少互动,手工评阅作业工作量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得反馈,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下已经显得不适应。引入CourseGrading系统,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后开展线上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讨论。汇集学生在整个培养阶段的学习过程数据、项目实践数据、考试成绩数据等,实现高质量、可量化的教学过程监控。目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笔者所在学院已经在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与UML等课程中引入该教学软件系统。该系统具备以下功能特点:第一,教学资源管理标准化。通过CourseGrading系统,教师可以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学视频、参考资料等。第二,实践教学过程信息化。在传统的上机实践课中,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过程。CourseGrading系统中,教师通过系统实验题目和测试数据。学生根据题目完成编程之后上传代码片段,CourseGrading系统对上传的代码进行实时编译和测试。系统后台会记录学生的行为轨迹。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包括作业开始时间、作业提交次数、谁最先提交了正确的代码等。CourseGrading系统还可以对代码和文档的相似程度进行判别,防止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第二,技能竞赛学习常态化。CourseGrading系统的子系统OnlineJudge系统是目前软件比赛常用的比赛系统。题目之后,OnlineJudge系统可根据提交正确代码的先后次序、错误代码的罚分规则等,引导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写出正确的代码。目前,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已经全面将OnlineJudge应用于学科竞赛选手的参赛资格竞选,通过积分淘汰机制,提升竞赛培训的效果,让专业技术过硬、编程兴趣浓厚的优秀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本文基于“2011协同创新计划”理念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平台,破解以往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从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基于耦合理念的课程体系设计、源于真实项目的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多阶段实训体系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缺少过程监控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较好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士伟,柯捷,马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9(8):75-76.
[2]吴俊君.基于CDIO的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5):78.
[3]张素莉.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18(6):68-70.
[4]马帅旗.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2):93-95.
关键词 职业发展 人才培养 管理实践
一、人才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管理体系,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挖掘开发和培养公司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形成“合理用人、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用人机制,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持。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人才理念,尊重并重视每一名员工,致力于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对员工进行准确的工作分析和定岗定编设计,尽量做到“专业对口、人岗匹配”,搭建“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平台。立足岗位说明书,着力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人才队伍分级分层培养,并逐步建立起地市公司、县市公司(直属单位)、站所(班组)以及员工个人等多层级共同推进的联动机制。为每一位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努力让企业成为员工展示才华的舞台、事业腾飞的平台、幸福生活的后台。
二、人才管理的目标和培养
(一)人才管理的目标
通过对人才队伍进行梯级分类,划分为新进员工、经验员工、班组长、中层干部,针对员工在职业发展路径上的转型和能力发展需求,公司结合白鹭书院的渊源制定了人才培养“白鹭计划”,将白鹭的成长过程运用到公司人才队伍发展培养过程当中,以期打造出一条公司人才队伍职业发展的成长通道。
与人才队伍梯级划分相对应的四种人才培养模式:白鹭・破壳计划(新进员工)、白鹭・助跑计划(经验员工)、白鹭・展翅计划(班组长和主管)及白鹭・翱翔计划(中层干部)。其中新入职员工主要包含校招新进大学生以及入职三年之内的员工,经验型员工指的是工作经验在五年及以上的老员工,班组长是指公司各专业班组长和科室部门主管,中层干部主要指的是副科级以上及后备干部。建立新进员工、经验员工、班组长、中层干部四层培训体系,根据不同对象的培训需求,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择取不同的方式、手段进行复合式培养,引导员工立足岗位学习成才,通过职业发展路径进行分层培养,希望进一步提升员工知识和能力层级,建设一支适应公司发展和生产管理需求的人才队伍。
(二)人才的培养
1.“育人”――人才培养的计划。第一,白鹭・破壳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培养,制定有针对性的三年培养计划,可以促进新员工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并进而成为“国电人”的转变,帮助新员工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利用五年的时间培养一定数量的具备Ⅱ级职业能力的员工。同时通过“师带徒”实行小考不断,一年一大考,记录档案,实现合格出师、优秀出师。第二,白鹭・助跑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工龄五年以上,有一定工作经验、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员工进行培养,助力经验型员工的提升,加强经验型员工对自身角色转型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基层管理者和有经验的员工提升在“管人”和“理事”两个方面的基本意识和基础能力,使他们在通过培养后更加胜任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对员工培训进行积分制,同时采用在线学习、课堂学习和在岗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用五年的时间培养一定数量具备Ⅲ级职业能力的技术能手,提高此类员工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促进综合素质提升。第三,白鹭・展翅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技术过硬、有一定管理能力、有发展潜能的班组长和主管进行全面培养,利用五年的时间培养出一些管理先进、技术精湛的班组长,通过开展技术交流、一对一定向培养、挂职交流锻炼、岗位竞聘等活动,使这类班组长取得更高一级的学历和职称,一部分向工匠大师方向培养,一部分作为后备科级干部的苗子培养。第四,白鹭・翱翔计划:该计划旨在对专业突出、管理优秀的副科级以上干部和后备领导干部进行定向培养,利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培养一定数量技术领军型人才或领导后备人才,使这类干部中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进一步加大。采取工作坊、专家讲座、体验拓展等多样形式,通过公司领导班子级干部一对一参与培训,使该项目成为导入理念、统一思想、触发改进的管理平台,让更多中层干部取得中、高级职称。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各层级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绩优秀的梯形人才队伍,为公司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育人”――人才培养的实施。第一,新进大学生“种子”计划。一是入职培训。全面推行新员工三级培训制度,即国网公司新员工岗前培训(4个月),主要涉及企业文化和各主营专业实际操作技能等知识;公司新员工岗前培训班(1周),突出电力企业安全知识、规章制度、团队精神等知识;基层单位跟班见习培训(1个季度),了解岗位职责和专业工作流程,让新员工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需要。新员工通过参加三级培训,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考核,为新进大学生由“校园人”向“职场人”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导师制度。实行“拜双师”。深入开展师带徒活动,狠抓五个环节,即建立师傅人才库、精心组织传帮带、推动基地建设、强化师带徒考评、落实师傅待遇。制定指导手册,规范师带徒活动;活动范围从生产岗位延伸至管理岗位;加强“师带徒”力度,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广泛开展“师带徒”擂台赛,认真开展活动考评考核总结和奖惩。三是动态管理。实施“1+2”职业生涯动态管理,通过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让新员工入公司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调动新员工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入职第一年,主要以了解基本生产流程为主,由公司统一组织安排新进大学生到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输配电线路、电力营销等主要岗位(班组)进行多专业、多班组的交叉轮岗实习。四是实战训练。坚持“一个项目带出一批人才”的理念,以某一电网工程建设项目为培训时间,按照人才培养需求,选拔组织相关专业青年员工全程参与项目建设,为其指定师傅,定期考核,让受训者及时掌握施工流程,熟悉设备结构和安装调试技能,通过在工程项目中“摸爬滚打”,提高其实际操作的技能水平,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五是岗位练兵。坚持“培训全员覆盖、随机抽取参赛”。成立专业工作小组,参与岗位练兵方案的制定、实施,督导考核、总结推广等工作,并为员工学习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推行(个人、班组、县公司和市公司)“四位一体”培训模式,员工个人通过网络大学、专业书籍进行自学;班组开展各种形式的现场培训工作,检验员工自学效果;市、县公司组织开展全员岗位练兵活动,检验现场培训成效;市公司选取人员,参加上级单位技能竞赛活动。将竞赛调考中获奖、生产管理中创新、工作成绩优异的大学生作为“种子”加以培养。第二,干部队伍的“幼苗”计划。一是定向培养。建立定向培养制度,即选定一定数量的经验员工、班组长和科级后备干部按“幼苗”进行培育,针对每个人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择优提拔优秀员工、班组长、后备干部,到关键岗位进行培养锻炼,历练他们的工作能力,形成各岗位、各部门在年龄、学历上的梯形干部队伍。并且,每年选调县公司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市公司挂职锻炼,考核成绩优秀者可优先推荐作为后备干部,加入公司人才储备库。二是岗位轮换。建立岗位轮换制度,着力培养复合型班组长及管理人才,将在关键岗位任职五年及以上的主要负责人和后备干部实施轮岗,副科级后备干部每人按四至五年轮岗一次,科级后备干部每人按三至四年轮岗一次,以实现横向优化调整,让干部队伍对各工作之间的依存性和整个单位的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公司不定期开展人力、财务、基建、物资等专业关键岗位人员轮岗交流工作。各单位内部进行为期1至2年的岗位轮换,变电运行班组长与电气试验班组长之间,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班组长之间、继电保护班长与生产管理岗位之间进行合理轮岗,既注重工作的整体衔接,也注重岗位技能的整体转换。三是培训交流。重点开展班组长和科级干部前沿技术培训,培训特高压知识、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的创新元素及优势、电网与IT行业的有机融合等知识。组织所有班组长和科级干部参加管理技能培训班,培训绩效管理、目标管理、团队合作、精细化管理、执行力等知识。选派有培养前途的科级干部参加省公司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制定公司班组长和科级干部的交流规定,通过在不同岗位上工作,不仅可以丰富工作阅历,还可以大局意识促进电网安全生产流程优化。第三,“育人”――人才培养的跟进。一是人才培养评估。每年年终会对上一年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评估,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为当年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依据。二是培训结果反馈。组织送培时,由培训班主办部门即时将参培人员培训课程、学员应知应会内容、培训期间的培训纪律和成绩,在培训结束之际向送培单位作全面反馈。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培训内容是否得到有效转化、学以致用,进行不定期的抽检测试。将人才培养与绩效挂钩,定期追踪,及时纠偏。
(作者单位为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少荣.企业人才分类培养的策略与实践[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