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班美术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C语言教学;板书设计;多媒体教学环境;同步思维
随着计算机技术(包括网络技术)和CAI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来说,电子课件、投影仪和网络广播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将会大大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在目前C语言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过分依赖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即上课时主要靠演示课件来讲解程序,而完全忽略了板书设计――应该用板书讲解的内容没有使用板书,该利用板书分析的内容也只是对着屏幕简单讲解。其实,板书设计仍旧有用武之地,并且在某些方面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应该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板书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
1C语言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
首先,跟传统的以板书为教学主要载体的教学环境相比,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授课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以讲解基本语法规则、常用程序设计方法以及相关算法等内容为主,较复杂的例程和应用实例都很难在课堂上完整的讲解,并且课堂授课的信息量也相对较少,因此,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在课堂上演示较复杂的应用例程,可以现场编写代码并逐步演示程序的运行结果,这样将使课堂教学氛围更生动[2],并且由于直观而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从而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对于程序设计课来说,多媒体教学环境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投影仪演示程序的调试排错过程。程序员调试程序的能力非常重要,因为编写一个程序容易,但往往程序编写完成后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不能正确运行,这就需要调试排错了。调试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应该有意设计存在错误的程序,然后为学生演示出错现象、出错信息和排错方法,这种直观具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从而增强其调试程序的能力。比如在使用从键盘输入数据的scanf函数时就非常容易出错,如果要为一个整型变量a输入数据,正确的写法应是“scanf(“%d”,&a);”,但初学者往往会忘记书写符号“&”;又比如受使用printf函数换行的影响,学生刚开始也很容易把此语句写成scanf(“%d\ n”,&a);”,这两个错误编译器都不会报错(至多会给出一个警告),但运行结果显然是错误的。这样的问题如果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将会轻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巨大优势,板书设计则无法做到。
2C语言教学中板书设计的合理利用
如前所述,在演示程序的调试和运行时,多媒体教学环境有着巨大的优势,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但分析算法和程序执行流程等内容却并不适合用投影仪来讲解,而是更适合用板书来讲授。[3]如果只是利用电子课件把相关内容进行简单演示并讲解,则教学效果往往较差,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感觉似乎在观看录像,解题过程的现场感受不够强烈(类似于通过电视看比赛转播和到比赛现场去观看的差别),所以投入的程度就不够深,理解的效果就差一些;如果采用一边分析讲解一边板书要点的形式来讲授,则呈现给学生的解题过程将更加完整,师生双方都会更投入,教学效果将更好。事实上,只有利用板书才能随意控制所显示内容,并且和语速、回顾、提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使学生的思路和思维跟教师的讲解保持同步,因为板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同步思考的过程,而利用投影讲授时往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另外,利用板书可以始终保留重要信息。在授课过程中,前后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常常需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这时,板书便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保留本节课前面刚刚讲授过的重要的内容,也可以随时把以前学过的必要的知识点列举出来;倘若不利用板书,仅口头回忆前面讲过的内容,学生的接受效果要差一些,尤其是对前面内容掌握还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更吃力了,这将导致不能很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对自律性较差的学生的负面影响更大,他们在课后又不会投入足够的时间来自学,久而久之,其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这种现象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讲很普遍,因为他们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相对弱一些,并且自律性也有待加强)。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过调查,被调查学生一致认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不应该完全依赖投影仪和电子课件,很多内容还是应该结合板书来讲解,包括某些语法规则和一些函数的使用方法等,比如使用scanf函数和printf函数进行输入输出时所用到的各种格式符等,应该简洁的把要点写在黑板上;如果只利用课件讲解,则由于停留时间短而使学生感觉理解和记忆的效果都很差。
当然,也可以使用软件来即时书写“电子板书”,比如利用Powerpoint的墨迹功能,但是翻页后刚书写的内容也就无法显示在屏幕上了,并且“电子板书”也不像普通板书那样容易挥洒自如,而使用板书则可使重要内容始终保留在黑板上,这对学生理解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3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板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资源,弱化并忽略了板书的使用,以至于在当前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
师根本就没有板书设计,他们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偶尔随意的在黑板上书写一些内容,学生会感觉所学知识不成体系并且显得较为零散和凌乱。那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应如何设计板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板书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教学内容:
(1) 要确定所讲内容那些以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演示为主,那些应该以板书设计为核心。若是前者,仅需板书提纲即可;若是后者,则需详细的设计板书的内容、格式和表现形式等。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来讲,程序的调试和运行应该以投影仪演示为主,这种情况下板书提纲和要点即可;而对于算法分析等内容则应该以板书设计为主,这时就需要详细进行板书设计了。
(2) 通过板书将一堂课最主要的内容显示出来,这一点跟传统教学环境中板书设计的原则相同,以尽可能简洁的语言书写最核心内容并始终保留在黑板上,而一些细节过程的内容则无须保留。
(3) 板书设计要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将本节课相关的重要知识点书写在黑板上,这有助于学生回顾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4) 板书设计要与多媒体课件以及其他演示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板书设计应该包括重要的提示信息,及时地把某些需要描述而课件上没有的内容的书写在黑板上,这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另外,在进行板书设计时要认识到,优秀的板书设计应是教师再创作的“缩微教案”,能清晰地体现出课堂内容的体系结构并且醒目的显示出一节课的知识要点,从而使新的知识成为学生上课时的注意中心,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板书本身又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4],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一特点是投影仪教学和网络广播教学所不具备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环境和板书设计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根据课程的特点,程序的运行调试应该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主,而算法分析(包括数学等学科中的公式推导)应该以板书设计为核心进行讲解。表面上看,利用多媒体课件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体现,板书设计似乎是传统的效率较低的教学工具,事实上却不能如此简单的来看待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略板书的合理利用,将会使得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升反降,这是值得深思的。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设计,把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板书设计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力的促使“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生明,廖元秀. 多媒体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理论依据之一[J]. 电化教育研究,2008(22):141-143.
[2] 胡正华. 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讨[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84-86.
关键词:玩具;幼教专业;教学;幼儿
玩具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好朋友,被视作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孩子们的玩具不仅仅只是在商店购买得到的商品,幼儿园里的玩具更多的是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制作完成的杰作。作为一名幼教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制作一些简易的玩具,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在幼教专业实用美术课程上,玩具制作的教学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玩具制作的要求
幼儿园玩具设计与制作综合了绘画、手工及教育学、心理学为一体。玩具的制作要有助于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发展。造型要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符合幼儿的喜爱。突出玩具的教育性,能增长幼儿见识。在幼儿园,通过玩具和游戏,孩子们模仿成人的行为、动作,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发展感官,听觉、视觉、触摸觉及运动觉。在课堂上老师通过玩具开展有趣的互动教学活动。孩子们通过参与制作玩具的过程,来体验动手的快乐,锻炼手的协调能力,学会相互合作。同时通过探讨、研究、交流活动,培养幼儿细致耐心、克服困难的好品质。玩具的制作还必须符合安全、卫生、经济的要求。特别要注意防止幼儿在参与制作、游戏的过程当中划伤、碰伤、刺伤等意外的发生。
二、重视玩具制作前的准备
在幼教专业美术课中,玩具的设计制作要考虑玩具使用的对象及使用的环节,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制作玩具。制作的前期准备除了备材料、备工具,还应该备幼儿活动设计、备幼儿情况分析。幼教专业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年龄、认知特点,根据幼儿年龄班加以区别玩具的使用和类型。例如小班幼儿玩具制作不易太复杂,要有简洁的造型,明亮的颜色;中班幼儿玩具要丰富幼儿感知;大班玩具以发现探究性为目的。自制玩具的内容不宜脱离幼儿的认知及周围生活,要选择幼儿经常看到的且喜爱的物体。如车辆、动物、房子、娃娃等,这样玩具才能调动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主动加入活动中。幼教学生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各种材料,了解不同材料的肌理和特性。如常用的材料有泡沫、皱纹纸、吹塑纸、各色卡纸、布、毛线、树叶、种子等。可充分利用废旧物,因材施艺,一物多用。
三、玩具制作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
玩具制作的教学方法要创新。如以《头饰》一课为例,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创作热情,我设计了以班为单位的讲故事活动,请同学们自编幼儿短剧、设计角色形象、制作各种头饰,并告诉他们将挑选出优秀节目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课后,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实现了玩具设计制作课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更多地是培养实际运用的能力。
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动手的兴趣。例如在《蛋壳造型》一课中,我通过播放动画片《蛋壳奇遇记》,让学生看到生动有趣的动画蛋壳造型,学生带着童趣童心动手制作,设计的造型生动形象。多媒体教学设备还能将广泛收集的制作素材、图例资料一一展示,启发学生的制作思路,并清楚具体地展示制作过程。
创新方法,还体现在使用材料的创新和构思的发散思维上。玩具制作离不开材料,但是材料的选择不是唯一的。例如,制作立体玩具,我让学生先了解卡纸具有一定的厚度和支撑性好的特性,再请学生寻找还有什么能替代卡纸做玩具造型,学生们提出很多新发现,比如现成的纸箱、纸盒甚至卷筒纸的纸芯就能代替卡纸,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在准备材料上的局限性。多角度分析、发散思维是开展设计的核心。在《纸杯造型》课中,我让学生观察纸杯侧面、底面、内面等角度,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材料,如切割纸杯、套叠纸杯或串联纸杯,有的学生在纸杯侧面画图案,加上耳朵、胡须做出了漂亮的小动物,作业效果格外精彩。
一、创新组织形式
主要做法是改变传统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转而根据研讨内容需要选择人员组成备课组。如围绕“幼儿线描画的教学常规”这一课题,组织美术领域的教师组成备课团队;围绕“幼儿入园不哭闹的技巧和策略”课题,组织小班教师组成备课团队。我们还专门组织全园教师参加环境创设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集思广益,创新环境,使全园的班级环境创设更具童趣和特点,达到地面、桌面、墙面三维一体的多元和谐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效果。
二、探索备课模式
(一)“异中求同”模式
“异中求同,集体备课”,是先选取一个具体的活动内容,全体(或一个教研组)教师每人都根据选定的内容备一节课,然后再集体研讨,将众多设计集结为一节课,并选取一个教师来执教,展示设计成果,共同观摩后再次备课、试教,经过多次“磨课”,最后形成一个可行的定案。下面是我园数学教研组开展的“大班数学活动:学维坐标”集体备课活动实例。
1.个人备课,认真钻研、思考,自助积累
在这个环节中,每位教师凭着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对幼儿特点的把握自主进行备课,设计了不同的活动目标、教学教程,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目标。如大班数学活动“学维坐标”,教师生成了不同的活动主题及初步目标。
“小小探险队”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让幼儿学习看坐标找物体。
(2)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成功的快乐。
“美丽的马路”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为马路种花、种树的活动中,初步学会用二维的方式找坐标。
(2)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及操作能力。
…………
从以上活动确立的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行为主体不一致。在同一活动中,有的目标以教师为行为主体,有的目标以幼儿为行为主体。行为主体不一致,使得目标指导活动评价时对象不明,缺乏针对性。
其次,目标不够具体明确。在教学活动“美丽的马路”中,目标1缺乏导向作用,目标2“培养分析、综合能力”,不明白教师准备在哪一个环节培养这两种能力,活动中也并不需要幼儿分析什么问题。
再次,目标的语言陈述不精确,缺少可观察和可测量性。从这些目标中,我们无法了解教师具体想让幼儿在学习中达到什么认知程度,所以活动结束后也无法知道是否真正完成了目标。在制定活动目标的时候,必须了解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才能更好地落实目标。
2.集体备课,互相探讨,互助交流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交流了彼此的想法和意见,针对性地找出了自己在备课时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对不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修改,剔除不符合教学理念和幼儿学情的环节,从而形成了我们第一次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找宝藏》。
本次教学活动目标暂定为:
(1)尝试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寻找物体,初步认识坐标。
(2)能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操作游戏的乐趣。
(3)增强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和小组合作、竞争意识。
教学方法:
(1)为幼儿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激活幼儿思维。
(2)找到幼儿兴趣点,运用尝试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对比法、游戏法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3)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借助问题教学法、探究发现法等主动建构知识。
3.反复磨课,进入实战阶段
在集体备课后,教研组推荐一名教师进行试教,大家观摩集体备课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完善设计。
第一次试讲后,教师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为幼儿准备的数字宝图解读起来过于复杂,影响了幼儿的积极性;教学游戏的难易程度设计不合理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又进行了第二次集体备课,再一次回顾教材与教学目标,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幼儿操作学具,提高教师指导语言的准确性等。
(二)“同中求异”模式
“同中求异”的集体备课方式,就是在同一主题背景下,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不同的生活实际,采取不同的设计构想,进行发散式备课。各自备好后,大家再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1.个人分析主题,多角度挖掘教学资源
我园在开展五月份主题“马路上”活动时,就运用了发散式备课形式。教师们通过对主题的认真分析,都能够多角度地挖掘资源、分析教材、设计活动。(请参看图表1)
2.集体研讨,互助教研
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集体备课、研讨,老师们分别展示了自己的活动设计。
教师一:小班孩子对色彩非常敏感,马路上各种灯色彩丰富、变化多端,根据这些特点,我设计了“马路上的灯”这个活动主题,美术活动“漂亮的霓虹灯”、科学活动“灯”、手工活动“制作路灯”等。
教师二:马路上的灯使夜晚的马路变得更加美丽,但许多孩子对夜晚的马路了解却不多。我班准备从“夜晚的马路”入手,运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向孩子们展示马路的四通八达,进而扩展到马路的种类、功能,让孩子全面认识马路。
…………
不同的设计思路为参与的其他教师打开了思路,老师们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小班“交通警察”活动,引入了家长资源,让当交警的家长到班上,请全体幼儿自由提问,了解交警的职业特点。就这个活动方式,有老师提出疑问:小班孩子能进行自主提问吗?这个方法适合小班孩子吗?问题提出后,其他老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积极提出修改意见。
在热烈的讨论中,教研组长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这个主题如果放到中班、大班,你们会怎么开展呢?通过讨论老师们发现,同样的活动可以通过活动目标、活动形式的调整,延伸到不同年龄班。
3.取长补短,个人备课
在集体备课之后,老师们重新进行了又一次的个人备课,每个人都本着“保留经典、舍弃重复、创新生成”的备课目标,对自己选定的主题进行修订、补充,形成更加完善的主题活动。(请参看图表2)
“同中求异”模式在教师团队中掀起一种“头脑风暴”,它是不同教师思想碰撞产生火花的温床,是实现教学方式灵活性、有效性、丰富性的良好途径。
三、拓展集体备课功能
除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功能之外,我园还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开发拓展出集体备课更多的功能。
1.园本课程开发功能
集体备课不仅提高了我园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执教能力,也提高了大家组织教材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式的能力,学会“借脑”、“借势”、“借力”,经过理解、整合,转化为适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能。
2.教师研修功能
我园将园本研修中的“个人自主反思、同伴交流互助、专业示范引领”三要素贯穿于集体备课的全过程,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逐渐养成了学习研讨、实践反思的职业生活习惯。在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3.团队建设功能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园集体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观、课程观告诉我们“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主干”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儿童教育,取而代之的是“以幼儿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为中心”的开放式现代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正是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而产生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日渐普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幼儿和课程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为现代幼儿园教学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等 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和教学情境,营造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利用flas等技术手段,可以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化繁为简,易于幼儿理解。多媒体技术还能创造出崭新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景象,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在看似简单的幼儿作品评价环节,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承担“放大镜”和“传声筒”的功能,让每个幼儿都可以清晰地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评价中得到鼓励,看到希望,树立自信,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然而,在将多媒体与集体教育活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过于追求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效的课堂效果,不自觉地走进一些误区。这里,笔者结合真实的集体教学案例,简单分析一下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多媒体的运用应具备针对性
案例:在小班集体教学“好玩的冰”的实验环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吹风机、锤子、餐刀、热水袋、热水等丰富的操作材料,组织幼儿尝试利用工具积极探索冰的融化条件,感受探索的乐趣。 可是就在幼儿聚精会神地操作时,一段节奏欢快的音乐响起,幼儿明显受到了干扰,有的抬起头寻找声音的来源,有的手里拿着实验工具随音乐舞动肢体。
分析:运用多媒体播放音频,可能使美术作品在展示时,场面更加壮观;也可能使欣赏诗歌时,意境更加优美;还可能使音乐活动更有气氛。但是,不是所有领域的教学活动都适合音乐。科学活动本是幼儿自由探索、发现、思索的过程,显然,本次活动中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欠妥当。因此,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无论是图像还是动画,教师在选择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科学使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二、多媒体的运用应坚持辅
案例:在同课异构的中班语言活动“谁的本领大”中,A教师直接运用多媒体信息库中的动画课件让幼儿欣赏故事,然而中间教师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提问和梳理,一些幼儿讨论、体验的内容也设计到软件上展示,虽然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幼儿并未主动思索和创作,使得大部分幼儿没有理解故事的真正含义。B教师则将故事内容进行修改,删掉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部分,重新进行录音整合,并在重难点部分综合运用了开放式提问、讨论、记录表梳理、情感迁移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一节活动课下来,幼儿都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探究、思索、表达,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巧妙使用,也给这节活动课锦上添花。
分析:使用多媒体的目的在于为教学服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应服从于教学目标,顺应、追随幼儿的需要。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独到的优势,但它无法取代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幼儿的实践、创造。
三、多媒体的运用应遵从适宜性
案例:在小班安全教育活动“着火了,怎么办”中,教师准备的火灾课件中,展示了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火灾图片及视频,结果平时有些胆小的几位小朋友当场被吓哭了,集体教学活动也没有开展下去。所以,教师要提前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提供适宜的信息化内容。比如,小班的幼儿就可以给他们提供卡通动画片里的小动物家着火的视频,能显示着火情境即可,不必过于逼真或是恐怖。
分析: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时,应考虑不同层次幼儿的智能发展水平、认知活动特点及个性心理特征,设置相应的个别化教学措施,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比如,制作小班课件时,界面要精美有趣、鲜艳活泼、图像大而清晰,浅显易懂、短小精悍,利用软件中的作图功能、色彩变化及闪烁等,编制一些“动画式”的教学软件。而大班的课件则要求动手操作强,知识性强,多一点想象的空间。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把握不好幼儿的年龄特点,而适得其反。
四、多媒体的运用应讲究科学性
案例:中班音乐活动“小鸟落落”中,教师为了引导幼儿更好地熟悉乐曲节奏,精心准备了电子图谱,并且设置了图谱的呈现与音乐同步,这些都显示了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技能。只是,教师过于追求动画效果,每个节奏所选择的小鸟的形象都是动画的,每只小鸟都在不停地闪动翅膀,反而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也就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
分析:现代技术手段选用、设计软件及穿插都要讲究科学性,不要为了画面的动画效果而滥用软件,如在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其制作要注意清晰、准确,不要为了吸引注意力,制作闪烁不定的画面,反而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很难为其建立起有序的表象,尤其是需要幼儿参与设计的线条造型,更要注意直观、明了。
五、多媒体的运用应注重统一性
案例:大班语言活动“梨子小提琴”中,在分段听故事环节,教师通过PPT课件,分别显示了松鼠、狐狸、狮子等形象,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层层推进,只是到了整体欣赏故事环节,大屏幕上画风一转,出现了多媒体信息库中的动画镜头,与前面PPT中的动画完全不是一个形象,幼儿听起来就有点懵。到底今天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这不易于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分析:由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给幼儿的应该是直观的、具体的、统一的形象。如果在集体教学设计中遇到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运用美图秀秀、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编辑,使呈现的形象前后统一,从而给幼儿完整有序的视觉感官体验。
评课不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门艺术。评课的艺术不在于评课者展示出自己的专业素养有多强、理念多超前,而在于运用恰当、适宜的方式,把自己对课的理解和看法呈现出来,让执教者、听课者都能坦然接受并受益。这需要评课者在角色定位、语言措辞、表达方式及内容处理等方面进行精心准备与筛选,才能达到评课的最优效果,提高评课的内涵与质量。
一、评课人性化
每个一线教师都能深刻体会到,开展一次观摩活动并不是信手拈来的事。从选材、教具制作,到流程设计、问题预设、教案书写等方面都需要一番精心的准备和构思。所以,评课的基本前提是尊重执教老师的劳动成果,在肯定老师的努力与付出后,再提出建议和要求,这样的评课方式会更容易被人接受,更人性化。
1.运用恰当语言,鼓励为主
无论听课者的身份是什么——领导、专家,还是同事,在评课时都应该谨言慎行,易位而思。通常我们在评课的过程中会围绕活动的优点与不足展开讨论,尤其是在提出不足的时候,更需要语言上的处理艺术,让自己的语音、语调、措辞更符合探讨的氛围,体现亲和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在研讨中,我们常听到评课者这样的评价:“老师,你不能……”“老师,你能……”“老师,你为什么不……”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样略带指责的措辞让评课者和执教老师之间一下拉开了距离,也让沟通成为了一种负担。如果换个方式,用“……会更好”“你可以尝试……”“建议……”等鼓励性的语言,效果就会不一样。
2.尊重教师水平,帮助为主
在课程展示的过程中,不同水平的教师所呈现出来的教学风貌各不相同,所以评课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特别是评价新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以“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的标准进行衡量,要尊重新教师教学经验有限的实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教学规律,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评课科学化
教师要做到科学评课,首先,应熟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工作、教师教育行为的指导方向,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关3~6岁各年龄阶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特点和相应的发展水平期望。其次,要掌握各领域教学的核心要领,正确把握各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指导要点。最后,要正确地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关注教师的选材、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需要,以及情景创设的适宜度。
如在评价大班科学活动《海豚》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在选材上,这个活动把探究“海豚的秘密”作为大班孩子的学习内容,符合《纲要》的目标要求: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同时也符合大班孩子的探索需要。在教学的设计上,该活动采取了“发现问题—查找答案—探究原因—获得经验”的指导模式,采取问卷调查、图片欣赏、操作课件等教学手段,这一设计感知体验在前、发现学习在后,遵循了大班幼儿以具体形象为主导、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行为上,教师积极营造快乐、自由的探索氛围,让孩子敢想、敢说、敢问,在猜想验证中收获有效的经验,使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评课具体化
在评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表格、数据、多媒体等,量化反映课程的实施情况,让评课内容更具体。我园开展教学观摩一般都会提前定出不同的研讨重点,如教师语言的运用方式、问题的有效性、师幼互动的形式及效果等,让听课人员分小组有意识地记录相应情况,在评课交流中有事实依据,用事实说话。
如在中班美术活动《泥工——美丽的瓶花》中,我们就运用了数据分析的方法来检验活动的效果。老师在以马蹄莲为例讲完花的制作方法后,孩子们进行自由创作。有26位幼儿参与活动,共制作57朵各式各样的花,其中17朵是马蹄莲。从幼儿作品的数据上分析,平均每个孩子能完成2~3朵花,且花朵的形态各异,有17名幼儿基本习得新经验“马蹄莲”的制作方法,这说明本次活动教师的指导还是有效的。
此外,在培养新教师时的观摩课评价活动,能够结合录像分析会更好。尽量避免一言堂,要带动新教师积极参与到评课过程中,请他们观察教学过程中的自身教态、语言、表情、提问、互动等方面的现场表现,学会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探讨整改策略,逐步提高专业素养。
四、评课条理化
由于评课的时间有限,评课一般不提倡面面俱到,可以确定一条主线索,再围绕该线索展开说明,让评课更有条理性。
如以活动目标为线索展开评价,可从目标制定的合理性、材料的准备、目标的落实以及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展开评价。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为线索进行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包括教师的外在素质:态度、教态、语言、观察能力、亲和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预定目标、制作教具、制定计划、构思方案、重难点把握的合理性等;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重难点突破、师幼互动的效果、幼儿的发展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