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计算机专业;技工学校;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我国技工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中级计算机专业人才,整体的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种教育是与行业与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因而项目化课程十分契合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

一、项目化课程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

目前,一些技工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已经进行了项目化课程的尝试,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进行了项目化的系统构建,从流程、内容、方式上对于原先的课程体系都进行了调整。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首先,项目课程化建设需要行业专家和企业、工厂等用人单位参与进来,对于课程的设计提出意见,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技工学校难以争取到更多的资源,使得课程在设计上与实际的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后期的项目化落地的单位也是困难重重,这就使得项目化课程重点课程十分有限。另外,项目化课程本身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全然的建立起来,与学校原先的评价体系脱钩,计算机专业项目课程化的考评并不完善。除此之外,课程项目化之后,独立的学生完成的项目是比较固定的、单一化的,因而对于学生的个性与诉求就难以顾及,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仍旧不是很大。

二、项目化课程在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优化策略

1.课程设计要针对学生的个性,逐步拓展内容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项目化课程目前项目十分有限,就计算机专业来看,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不同专业的项目化课程泾渭分明,课程自身的拓展程度也不够,诸多的学生通常都是完成同样的项目。因而,课程的设计是要进行一定的转向的,需要尊重学生以及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在设计上,要根据职业特点和学生自身的诉求,在项目的数量、种类与质量上都进行拓展。同时,在项目化课程的时间上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来看,需要在安排的时间上尽量错开,使得学生有机会能接触到更多的项目化课程,从而拓展自身多方面的能力;从学个体来看,则要在职业培训的每一个阶段,都进行个性化的项目化课程设计,从而由浅入深的逐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对于计算机专业这个大的学科门类来说,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打通专业,让学生围绕着大型的项目或者任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互相合作,从而取长补短,形成一种综合性、开放式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成长。

2.项目化课程的设计,要注重全过程的可控制性

目前,课程项目化是对于全体学生的职业化技能的培训,某些培训可以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践活动,而更多的活动则是需要在企业、工厂中进行的,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需要对于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否则对于学生自身的安全和学习的内容、效果都无法把握。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如果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实践单位造成了严重的硬件、软件损坏,那结果都可能会是灾难性的。因而,学校需要加强课程的设计、管理,同时进行严密的监督。要控制好课程开展的难度,降低项目的危险性,在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入教师的监控制度,学生之间也要相互提醒,相互监督,是的项目的每一项流程与每一道工序都能置于监督之下,使得项目能够在安全范围之内进行,将可能出现危机的几率降到最低。

3.完善项目化课程考评体系,对学生学习成果科学评价

项目化课程的考评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被认可的程度,是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提升的重要砝码之一。项目化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程,重点并不在课堂内,因而如果用考试的手段来进行考评则显得以偏概全。在技工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学生在项目课程中的表现如何,个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达到了什么目标;个人在小组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是领导者,或者是“关键人物”,都应当成为最终进行考评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评价,一定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既要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也要对于结果进行一定的关照。同时,项目化课程重视的是个人的参与与成长,因而评价主体除了教师、相关单位之外,学生自己也应当加入到评价体系中来,自己对于自身的学习进行梳理,能够使得个人对于项目化课程的理解更为深入。

三、小结

项目化课程对于技工学校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在现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并不妨碍在今后的教育中对于这一教学模式的使用。课程项目化应当是我国技工学校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一课程模式水平的提高,需要学校、社会共同来推进,是一个大型的、系统性的工程。学校需要在其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对于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与利用,才能使得学生有广大的舞台,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真正学到技能,更有自信的走向职场。

参考文献:

[1] 肖怀湘.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与创新探析[J]. 快乐阅读. 2011(02)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课程设置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不同于大学的相应专业,它以应用与实践为核心,侧重于学生上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中等职校的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应高、大、全,应注重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一个“专”字,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应明显强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既能适应日常的计算机办公、维护管理工作,又能适应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基本工作。但在侧重于应用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终身教育”,基础文化课程必须占一定比重,为学生毕业后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中专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在开设课程时极不合理,所学的专业课程中,有些内容对学生进入社会后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任何用处,而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却又没有学到。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外,缺乏最新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方法的掌握,特别是缺乏新的计算机软件和专业化、行业化软件的应用技能的培养。

三、分方向合理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

由于计算机以极快的速度向各行业渗透,各种专业化、行业化的应用软件不断诞生,人们已经难以对计算机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无法对无数计算机应用软件都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应用。所以中专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情况设置相关的、实用的专业。为使学生真正学有所长,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我校计算机教研组经过充分调查研究,采取了分方向设置课程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在一、二年级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基本职业技能教学为主,从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特点并依据当年人才市场需求划分若干专业方向,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基本职业能力后,朝专业化、行业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专业课程设置以职业技能为划分依据,具体方法如下:

1.基本职业技能。即所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无论任何专业方向皆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包括:(1)汉字录入技能;(2)熟练的常用办公软件使用技能;(3)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和常用外部设备)的一定的维修、维护技能,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维护技能;(4)Internet的应用技能。

具备以上技能学生便可从事各个单位的计算机办公应用、计算机设备管理维护、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这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达到的最低职业能力要求。

2.专业化职业技能。目前,多数国有企事业单位用人最低学历要求已经是本科,中职毕业生很难进入这些单位,而各类私营企业用人以实践能力高低为标准,中职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较受欢迎。因此私营企业是中职学生目前就业的最佳途径。然后,多数私营企业规模不大,往往需要学生一专多能,既能管理与维护本单位的计算机设备及网络,又有胜任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划分,在三年级根据学生特点、爱好,同时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专业组,分别进行专业化技能提高。为使学生真正专业化,课程设置应以“专”为主而非“全”。我校结合自身特点分为如下专业方向:(1)计算机及应用方向。学生专业化职业技能以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维修为主。专业化课程主要为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维修,并着重加强计算机组装、维修的技能训练。(2)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学生专业化职业技能以组网技术、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网络信息安全为主。专业课程主要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信息安全等。(3)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学生专业化职业技能以计算机二维、三维图形制作为主,主要专业化课程包括实用美术基础、AutoCAD、3DMax三维建模、3DViz建筑效果图制作等。(4)计算机图文处理。学生专业化职业技能以计算机文字处理、专业排版、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主,主要专业化课程包括五笔字型、专业排版软件、Photoshop软件、Corel、DRAW软件等。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效果;年青教师

中图分类号:TP3-4

一、前言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领域的运用也越发广泛和深入。对于刚跨入大学校门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通过系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有利于快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续的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也是获得良好职业生涯的重要前提。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授课层次相比较,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开拓学习思路和技能为原则,从实用角度出发,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实用性,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正确地建立计算机基本概念,具备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为后续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全校本科生必修课,为了更好地为不同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好基础,部分专业特色鲜明学院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由相关学院的专业课老师实施的授课任务和实验教学环节。因此,这就存在一个问题:非计算机专业的任课教师如何跟进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文化并与时俱进地调整授课内容?

我们知道,通常承担一门新课,至少需要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才能达到一个比较熟练的效果。而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老师,多以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为主,几乎每隔5年就全部是新面孔,这固然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年青教师对推陈出新的计算机软硬件的掌握更迅捷。但不利的一面是,如何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十分迫切了,因为这是关乎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综上,根据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情况,提出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年青教师如何把握授课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二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如何不断跟进高速发展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这两个问题的顺利解决对于改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学以致用,授课内容重点突出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程,要求任课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硬件系统组成有直观深刻的认识,并能够亲手组装一台学习用机;教师通过对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多种软件的讲解和示范,结合上机实习,使学生达到常用软件运用自如的效果。

结合笔者最近几年的授课心得,依据学以致用的目标,建议主要授课内容可调整如下。

(1) 微型计算机的安装。计算机硬件无论从性能还是价格上每隔3个月就有很大的变化,而授课任务一年仅一次,几年才能更新一次的教材上被淘汰的硬件要放弃,改进的产品型号而课本上又没有的要及时补充完善,因此要在日常工作中多关注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变化,熟悉主流产品的性能指标和价位等。

(2) 组建有线对等局域网络,共享输入输出设备设置。本科生由于学习需要,在升入大学后需要配置个人电脑。本科生以宿舍为单位,可共享打印机、扫描仪等硬件资源,如何学会组建高效的局域网开展学习和娱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3) 制作个人主页及网站。利用专业的网页制作软件(如dreamweaver或HTML),创建个性化的个人主页,要做到版式设计有特色,页面要图、文、声、色俱全,网站整体设计风格统一,并具有一定的视觉美感。

(4) 创建精美的图文混排文档。以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为例,达到熟练运用中文字处理软件,创建页面美观、重点突出、可读性强的文档,提高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所撰写的研究性论文的文本质量。

(5) 提高大海捞针效率。培养学生正确准确地表达检索意愿,在浩瀚的网络世界中打捞到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辅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增强网络免疫力,学会识别网络暗礁,避免沦为网络奴隶。

以上主要授课内容的提出,是结合笔者在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时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展开的,同时也是本门课程教学计划中所要求的重要内容。

四、合作共赢,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非常迅速,软件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单凭一个人的能力很难跟进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系统等多方面的发展更新。为圆满完成前述主要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效果,需要从以下多个方面开展工作:

(1) 组建课程组。以学院为单位,组建相对稳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推选一至二位老师负责联络组织工作。依据教学大纲,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每年都要对授课内容进行一次刷新,不同章节要落实到具体的授课老师头上。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协作。

(2) 开展教学研讨。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专业设置的特色,在授课重点和难点上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是对于刚主讲这门课的老师,要在24个课堂学时里完成300多页课本上的全部授课任务,以及在32个实验学时内完成近200页的实验指导,如何把握重点和非重点,如何讲透难点,就显得十分迫切了。通过定期的教学研讨活动,大家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 共享授课资源。《计算机文化基础》上课所用课件,除了要就课本上的知识点制作课件外,通常还要准备大量的实例作为上课素材。举例来说,讲授“中文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10”这部分内容时,精心准备的PPT课件也许只能占据屏幕的一小部分,而大量的讲授内容必须要打开Excel窗口实际操作演示才能完成。因此,事先就需将举例要用到的许多素材放在一个个表单(sheet)里,这样的表单在2个小时的授课中就需要调用30多个。同样,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网页制作、网络应用等也涉及到类似的情况。这些实例随着软件版本的升级,每隔3~5年就需要全部重新制作。因此,除了分享PPT课件外,还有更多的授课素材可以分享,这一点尤其对刚刚主讲《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老师帮助非常大。

五、结语

非计算机专业年青教师主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效果的提升,对于提高教师本身的计算机文化修养、组装和维护计算机软硬件都大有裨益。此外,通过独立主讲一门必修课,对年青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任课老师本人更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李克文,郑立垠,梁玉环,张学辉.计算机文化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师资

1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与模式落后

就笔者了解,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仍然采取以讲为主,学生听为辅的授课方法。此方法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先讲解词汇,后讲解课文,最后讲解习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无从谈起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出来的英语属于“哑巴英语”,学生即便是认真学习也只能是能看懂英文原版的专业书籍。一旦参加一些高端的交流,需要与其他国家的专业人才进行一些沟通时,难免会捉襟见肘。

1.2教材内容陈旧,编排不合理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内容都很陈旧,内容乏味无趣,理论知识较多,缺乏实践性内容,不能紧跟时代潮流,无法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相匹配。同时,大部分教材内容均覆盖计算机知识的各个方面,例如硬件、软件、编程语言、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算法等,涉及内容宽泛,缺乏深度,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本内容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而目前的情况是,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而学。

1.4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现状决定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授课老师基本都是以计算机专业教学为主,辅以英语专业教师。无论这两个专业的那个教室授课都有其专业局限性。英语教师能够清晰的为学生讲授英语方面的知识,但是缺乏对计算机专业用于的了解,可能在教学中为学生带来误导;计算机专业教师很清楚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用语,但是在语句的解读上可能存在偏差。

2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2.1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主”的原则,完善本门课程的课程体系,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邀请IT行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来与专业老师一起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使专业英语的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2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应调整完善教材。教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包括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基础知识和与IT息息相关的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就是目前传统教材中涵盖的内容,其中包括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基础知识,多媒体,互联网等;第二部分中应当充分吸收IT行业的先进文化,将IT行业日常工作涉及到的听说读写包含其中。使得学生学习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后,既能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又能够听懂IT行业面试问题,听懂计算机相关专业会议所讨论的问题;能够与客户、计算机专业人士进行英语交流、沟通;能够读懂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学习资料,说明书;能够操作英文版的相关软件;能够写英文的个人简历,填写表格等等。总之,只有摒弃专业理论知识较深的内容,大大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专业英语真正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之一。

2.3教学方法的改革

2.3.1教学手段多样化。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教学技术,包括多媒体,视听教室,CAI课件等,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2.3.2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设定每堂课的任务活动目标,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以达到目标或者解决问题为驱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完成任务目标,同时,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法,需要授课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内容创建教学情景,使得学生在情景任务中主动应用专业英语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在不断的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培养出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2.3.3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是上文中提到的任务教学方式的补充和辅助措施。在解决教学情景设定问题时,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具体任务分配至小组,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具体任务,既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能力,促进班级建设。完成任务后由小组内的各个成员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以专业英语授课为例,以IT公司进行客户需求分析为背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IT公司职员和客户的角色来模拟双方工作的场景。利用这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考核方法非常重要。恰当的考核方式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应注重平时、期中、期末的三个环节的考核。平时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其中的课堂表现中除了回答问题,应增加口语和听力的考核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口语和听力的考核环节,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真实了解所有学生的真正的学习现状,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手段督促学生有意识的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力能力。期中、期末主要考察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词汇的翻译、阅读和写作能力。最终给定的成绩可以是是50%平时+20%期中+30%期末。此外,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和相关的职业能力的考试。

2.5培养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合格教师

能够胜任计算机专业英语授课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水平和外语水平。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使其掌握必备的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必须通过自学等各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英语水平,灵活运用各种哦给你教学方法等,成为双师型教师。另外,多去IT企业,多与IT工程师接触,交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把日常的教学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结束语

检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使计算机专业学生获得利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知识,解决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授课教师针对课程的特点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自学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苏苏,张静.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2]董艳芬,张得生.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及整改方法探讨[J].教育研究,2010(6).

[3]]郑春瑛.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4]智立甫,王洪亮,李毅,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