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龄化分析

老龄化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龄化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龄化分析

老龄化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影响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所谓的人口老龄化指的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日益升高的现象。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点总人口的7%或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意味着开始跨入老龄化社会,成为一个“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如果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5%以上,则称为“超老年型国家”。

由于有人对以上确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有争议,进而又出现了一种用综合指标确定人口类型的方法,根据少年儿童系数、老年人口系数、老化指数以及年龄中位数等指标,将人口划分为三种基本的人口构成类型: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和老年型人口。具体划分标准见表1。

以上划分方法。若0-14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老化指数(65岁及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之比)达到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这样的人口类型便属于老年型人口,表明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自从19世纪70年代,法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当时,法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以来,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根据联合国统计,1950年世界老年型国家只有15个,预计2025年,整个世界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3%以上,届时整个世界也将步入老年型社会。

人口老龄化会给养老保险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年抚养系数越来越高。老年抚养系数所表明的是,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老年人,其计算公式为

老年抚养系数=60岁及以上人口数/16至56岁人口数*100%

很明显,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老年人数增加,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上升,社会用于老年人的费用将增加。

(二)人口平均寿命越来越高。一方面,退休人员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其结果必然是养老保险费用支出越来越庞大。

为了减轻在业劳动者的经济负担,人们都在积极探讨解决办法,比较可靠的途径是延长法定退休年龄,这既可减少养老金支出,又可增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业人数,还可发挥老年人继续从业的积极性,可谓一举数得。

三、退休年龄的变动趋势

从一个长时期考察,退休年龄有一个往后推移的趋向,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退休年龄往后推移的原因:

首先,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劳动条件发生相当大变化,人的平均寿命大幅度延长,原所规定的退休年龄相比之下显得过时。

其次,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各国的重视,义务教育获得了普及和提高,高等教育广阔发展,越来越多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年轻人卷入教育网络,致使开始劳动的平均年龄实际是高于法定劳动年龄的下限。资源的需要量,一些劳动力缺乏的发达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延长劳动年龄上限,即推延退休年龄。

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类所享用的生活资料越来越丰富,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普及和提高,带来了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退休年龄的后移具有了现实可能性。

老龄化分析范文第2篇

一、老年人口及老龄化的界定

关于老年人口的界定也是随着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它与社会平均预期寿命以及人口身体健康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联合国在最初的老年人划分中是将60岁作为老年人起点,但是随着经济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也在延长,因此,1956年联合国也试图将65岁作为老年人的划分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在发达国家中使用得比较广泛。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在对发展中国家人口进行研究时,通常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起始年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时就很难准确的对比老龄化程度,使用不当就会出现研究误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目前允许将老年人起点年龄定为60岁或65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起点比例,根据联合国关于老年人口起点年龄的划分,世界上提出了一个老龄化的公认标准,即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0%,或者65岁及以上比例为7%时便可以说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对人口老化标准的界定则是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20%,或者65岁及以上比例为14%。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以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水平而言,我国的在划分老年人起点是基本上可以按照65岁为老年人的起点。但是由于我国存在城乡的二元差异,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口在生活条件和保障条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城乡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普遍情况下农村人口要比城市人口更早进入老年人口,而且我国的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我们在对比分析城乡老年人口时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差异。

二、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0年,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是一个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按照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32%,接近人口老化标准,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为14.98%,超过人口老化标准。农村老龄人口占全国老龄人口的55.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72%的比例。

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可以知道:65岁以上的老龄人数全国一共是118927158人,其中城市31015486人,城镇21238740人,乡村66672932人。从这一直观数据可以看出城市和城镇老年人口之和还要低于农村老年人口,我国城市和农村老龄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有学者专门研究了老龄城乡差距(朱宝树,2009),他认为这一差距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差距,同时根据地域的不同,也存在着东中西部的差异。朱宝树通过对多次普查数据的分析认为:1982―1990年,1982―2000年全国老龄化率升幅大于城镇而小于农村,全国老龄化增速快于城镇而慢于农村;2000―2005年按城乡分的老龄化升幅已经转变为城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村则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而按城乡分的老龄化增速则转变为城镇快于农村而全国平均水平介于城乡之间(朱宝树,2009)。这一研究体现出了现在城乡老龄率变化的一个趋势,能够更加直观的体现出我国城乡老龄化问题的差异性。

总结:

老龄化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龄化 农村 家庭养老

一、家庭养老的重要性

(一)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15.4%,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预计到2030年,中国农村老年人赡养比会达到34.4%,而城镇则仅为21.1%。因此,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完全由国家承担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是不现实的。在较长时期内,农村的养老问题更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与国家一起共同分担养老压力。

(二)弥补社会养老的不足

尽管我国正在试点“新农保”、“高龄津贴”等社会养老政策,但这些政策只能为农村老人提供少量的经济支持,无法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更不能满足老人的精神慰藉需要。我国农村地区的各种养老设施和老年服务还很落后,这就使得广大农村老人只能依靠家庭来为其提供生活照料服务。

(三)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

家庭养老是建立在血缘和亲情的基础上,主要由配偶、子女、孙子女以及其他亲属等为老人提供养老,体现出了较强的以家庭为纽带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共济。精神慰藉是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丧偶、家庭矛盾和子女远离等因素是老年人产生抑郁、孤独和伤感等不良心理状况的直接原因。子女给予老年人关爱、温暖和亲情,使老年人心灵得到安抚,精神得到慰藉,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二、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在六普数据中,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1826668人,其中分布于乡镇的农村老人为8808086人,占比为74.48%。可见,65岁及以上的老人年口主要分布于乡镇地区。同时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老年抚养比更高。

(一)增大老年抚养比,加重家庭的养老负担

根据五普、六普数据可知,无论是我国城市还是乡村,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都在下降,而老年抚养比都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将越来越多,而照顾老年人的人口将会越来越少。尤其是独生子女群体和少子女家庭,随着他们的父母步入老年,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赡养四位老人,这将是一个非常沉重、几乎无法承受的重担。

(二)使得家庭潜在照顾资源减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口高龄化趋势较为明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10年农村80岁以上高龄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为12.06%。一方面,这使得赡养时间延长,赡养数量增多。另一方面,高龄化的趋势也增大了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三)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减少0.34人。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一些青年夫妇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家庭关注的重心下移,从而看望老人、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相应的减少。另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使得彼此间心理上显得越来越疏远,从而会对老年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发挥家庭养老保障的建议

(一)建立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调动家庭养老的积极性

不少国家通过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家庭养老的积极性。如日本对与老年人同住的纳税人进行税收减免,新加坡政府对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给予购房补贴。我国政府也可以制定一些激励性政策,给有老人的家庭适当增加护理假期、减免税收,为那些照顾无自理能力老年人的家庭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助和物资支持。在住房或工作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那些不愿跟自己父母同住的子女搬回家与父母一起生活或就近居住。

(二)进一步推动农村其他养老保障形式,支撑家庭养老

1.加大对“新农保”投入

在继续提高“新农保”参保率的同时,要加大政府对“新农保”的财政投入,强化“新农保”的保障度。根据《中国财政统计年鉴》,2010年中央财政对新农保的补助为53亿元,而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为1819.9亿元,是新农保的34倍。由此可见,中央财政对“新农保”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2.发展农村社区老龄服务产业

对农村居民而言,获得社区养老支持相对更容易,应充分动员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社区老龄服务产业,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支持,针对不同的年龄群体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

(三)重视“孝”文化的建设

文化依托是保持中国家庭养老功能的重要因素。离开了文化的向导、监控和强化,家庭养老也就很难维系。因此,应加强传统道德文化建设,大力表彰孝敬父母的典型,营造尊老、敬老、养老和助老的社会氛围,对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要予以曝光和严厉谴责,在全社会形成敬老、尊老、养老的理念与风气。

(四)年轻一代主动担当养老义务

指出,中国的养老模式是一种“反馈模式”,它要求每一代在抚育下一代的同时,还要承担赡养上一代的义务。农村的年轻夫妇应尽可能的避免夫妻双方都外出务工,这样容易使家中的老人倍感孤独,也无法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或者农村年轻人可以选择到就近的县城或市区务工,这保证了年轻农民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便于其常回家探望和照料家中的老人。

(五)老年人要强化自我养老意识

农村老年人要合理使用和规划自己的财产,应当将部分积累用于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或进行储蓄,强化自我养老的经济支持,缓解子女的经济压力。有条件的农村老年人,还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人寿保险来为自身提供一个较好的养老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位青青,胡晓微. 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现状与挑战[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老龄化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

一、绪论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比重超过7%的人口类型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福建省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如 下表1,可见我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福建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加快,而老人则留守在农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客观上要求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2010年2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省正式启动。2010年末福建省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由145.07减少到144.66万人,基金收入也由2009年的1.02亿元减少到2010年的1.08亿元,主要原因是在2010年推出了新农保政策。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养老保险在2010年四个季度的情况,四个季度的期末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都有不同程度的较少,而新农保在2010年实施起,无论是从参保人数还是基金当期结余来看,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了说明取得的成效,下面用回归分析来说明。把基金的累积结余作为因变量y,自变量分别为期末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X1,期末领取农村养老保险金人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X3,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X4,运用老农保2009年和2010年四个季度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回归结果为:

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84,其中除X1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系数都显著。运用此方程,估计新农保在2010年第四季度的基金累计结余情况,按照四季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75.81万人的参保人数、9.49亿元的基金收入、4.25亿元的基金支出和参考农村养老保险期末2.57万人的领取人数,预测基金的累积结余为-23.04亿元,即按照原来的缴费标准及基金运作情况,以这样的规模参保、领取、收入和支出会使得基金结余为负值,不利于基金的良好发展。但新农保四季度的累积结余为5.25亿元,说明采用新制度后,基金的良好运作有了更好的保障,这样的方式也更为合理。

然而目前,福建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民参保意识不强

由于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农民的一些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对新农保的认识不够,大多数农民缺乏社会养老保障的心理需求,还往往依赖于家庭养老,即“养儿防老”。另外,从参保对象来看,参保者多数是农村中有相对稳定收入的群体,然而他们的养老问题不大,真正需要得到保障的人群却因为各种原因没参加保险,出现了“保富不保贫”的现象。

2.养老保障可持续性差,城乡分割严重

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差主要原因还是制度的运行没有严格按照法定程度,表现在缴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年轻时可以多缴费,年龄变老或遭遇其他情况的时候缴费就成了问题。而且城乡分割严重影响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建设过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更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而长期的经济城乡分割使得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缺少经济基础,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阻碍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

3.养老基金没很好地实现增值

在五项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是五项保险中最高的,基金的数额也是最大的。为了加大累计结余,可以在安全性的情况下拓宽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研究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具体办法,然而目前养老基金只能存在银行买国债。

三、对福建省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议

1.加大宣传,扩大参保人员覆盖面

针对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相对滞后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强养老保险的宣传和解释力度,结合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实际情况,抓住农民养老的心态,让他们意识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将来。并且主动消除他们对农保认识的误区,比如认为农保报销比例低,保小病不保大病,以及有些农民认为钱放在银行里才是最安全等想法。

2.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新农保应由政府统筹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和分配力度,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为了加大累计结余,可以在安全性的情况下拓宽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研究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具体办法。这一点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养老基金的投资经验,比如将养老基金投资于海外市场、国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房地产等渠道,国家推行了建设经济适用房政策,可以考虑将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经济适用房建设。

老龄化分析范文第5篇

一、×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市2010年底总人口862.7万,65岁以上人口61.76万,占×市总人口的7.16%,已处于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阶段。根据2010年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市的老龄化程度仅比上海市低三个百分点,而不同于上海这个有“东方明珠”之称的沿海发达都市, ×市“未富先老”将面临前严峻的老龄化局势。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以及20世纪中后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普遍推行,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2010年底,×市65岁以上老年人61.76万,占 ×省老年人口总数的7.9%。

(二)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市虽作为中部二线城市,随着 ×市政府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及逐渐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我市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为74.83岁,比十年前增长了3.43岁,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又使得出生率大幅下降。×市2010年65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市总人口7.16%,人口老龄化高于 ×省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老龄化形势严峻。

(三) ×市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期

×市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呈不断加快趋势,65岁及以上老人在1980年-2000年每年递增2.4%,2000-2010年为3.8%,增速达1.4个百分点。数字表明,×市老年人口不但在绝对量上呈上升趋势,更主要的是增长速度的逐渐加快。

(四) 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市2000年80岁以上的老人占本市老龄人口的10.05%,而到了2010年该比重则上升为12.38%,这表明×市高龄老年人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大。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市在社会生产水平、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必将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一)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适龄人口变化将直接影响着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其后果是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缓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劳动人口的稳定供应,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劳动适龄入口数量减少与比重下降。预计到21世纪中期, ×市劳动力数量将有近1/4的人口年龄超过65岁。

(二) 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被赡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当我市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家庭的代际抚养比就会出现大幅度提高。未来我市家庭现阶段的普遍模式是4:2:1,一个成年孩子将负担6个长辈。虽然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有助于缓解家庭负担,但这一模式的家庭抚养比重仍将影响我市年轻劳动力的收入支出。

(三) 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人均寿命延长,几十年的低生育率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未富先老”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结果必然会提高社会负担系数,使社会负担加重。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补助等社会保险项目的社会保障资金征收困难更加剧了政府在养老等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压力。

(四)养老院数目少致使养老矛盾升级

×市现有老年人100万,而养老院有仅有54家,其中公立养老院31家,床位8000多张。和十二五规划要求相比,×市养老床位还有一半缺口。 更为严峻的是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私立养老院虽然能提供较好的环境但高昂的费用使很多老年人望而却步。

三、解决×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对策

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性问题,我们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应对,做出正确的战略性选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应对之策。

(一)积极发展经济,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难题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应对人口老龄化局势,发展经济是关键。只有尽快提高我市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抚养老人的各种需求,被用来进行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物质财富才会充足。应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使更多人在更大程度上享受社会保障的实惠,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二)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积极开发老年产业 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可以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毕竟老年人口并不是纯消费者,他们中间仍有一部分人从事经济活动,劳动经验和知识积累相对丰富,可以弥补体力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发展。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为了满足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对商品、服务和劳务等消费越来越多样化。随着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其需求也会日益增长。这时,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不断向开发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用品、医疗产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尤其是在高龄老龄化阶段,社会对满足老年成员的消费需求将明显增大。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大力兴建公共养老设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服务项目、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三)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全方面服务的新型养老体系

1、新型养老体系应该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从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因此我们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同时,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重礼节、讲孝道的民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因此,家庭养老的功能虽然不断弱化,但目前仍是我国养老的基础。

2、 新型养老体系应该以社区养老为依托

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强调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等多方参与,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全方位服务的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符合人们居家养老的思想诉求,同时又能解决家庭无人照料的难题。目前全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提供老人餐桌、上门义诊以及大庆市打造的十分钟养老功能服务圈等等。

3、 新型养老体系应以机构养老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