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文学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言文学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文学素养范文第1篇

引言

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国学教育的延伸,对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品德,提升我们高中生个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素养是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尤其是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非常快,迅捷的生活方式对于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高中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有欠缺

人文素养的概念,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导致很多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理解并不够具体,认知也比较有偏差。由于社会上的不良思潮的广泛影响,比如,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意识比较差,甚至受到一些富二代追求安逸的影视作品的影响,会产生残缺的人格。

在校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不可能完全的杜绝学生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缺乏现象,目前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学生对于文学常识和艺术本身缺乏鉴赏能力,而在甄别和欣赏的过程中又有可能受到低级趣味的影响,拿所谓的自由和个性当借口。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高中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的学科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本身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也不乏先进的学术成果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在某些教育层次方面只是占据语文教育过程中比较少的一部分,因此很多本身学科的教育可能会体现在死记硬背和强行灌输。被选修课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发挥出其教育本身的精粹,因此导致了这一学科知识处于非常弱势的教学地位,有时甚至在我们学生部分群体受到轻视,这样是不可能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促进高中生人文素养提升

汉语言文学基于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强调全面发展,深入探讨,因此必然对于促进我们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之所以选择良好的师资力量来进行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和学术研讨,因为很多学校已经看中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于高中生群体人文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可以提升学生人文气质的美化和生发。由于汉语言文学中的很多经典篇章是非常唯美的,打造良性的人文环境可以激起高中生对我们很强烈的学习欲望。

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增进高中生自身人文素养培养

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是基于先进的教学环境基础之上的,对学生也有一定要求,应该配合学校定期开展的课外培训,加强自身的汉语言文学能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一样可以做到妙趣横生。

在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以定期的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聘请国学大师或优秀作者来对高中生的汉语言吸收和使用能力进行快速的指导,以便于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语言自身的魅力可以满足我们高中生群体的心里发展,我们在阅读很多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汉语言文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了,再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学习科学的汉语言学习方法。

良好的人文环境之下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我们虽然置身课堂之上,却能够遥想汉语言文学故事情境中所出现的文学情景,这样就可以了解汉语言文学的诗歌体裁中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层面的运用,同时可以组织诗歌朗读比赛文学创意比赛,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品质,为了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做好积淀。

语言文学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技能 素养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本应充满生气灵性的学生成了教育流水线上出品的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产品,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主体的激活,这就难怪孩子满脑子的问题都不翼而飞,语文课堂成了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要切实扭转这种现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把“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落到实处,唯一的途径就是放开手脚,把课改的步子迈得更大些,而不仅仅是形式上在搞所谓的课改,“骨子”里仍不放心学生,而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领悟知识、激活思维,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一、语文创新教学的理念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地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换言之,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给予“鱼”。

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探究式的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

二、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1.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语文教学观念应:由内容分析本位转为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语言文学素养范文第3篇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渐突出,语言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比重已经让位于语言使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加强要求教师和学生需要有更宽泛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去拓展学科知识的外延,英语言文化教学更注重文史知识和人文素养在信息资源开放和发达的自然环境下自由地整合和获取,教学是为了更便捷、更高效地获取和利用专业学科知识。媒介的发达、科技的强大提出了许多亟待师生共同研讨的新命题。在当下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信息呈现立体多元化,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与重组。一方面,海量信息资源使语言文化教学中知识的获取便捷而轻松;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意识及交际能力却需要对信息进行定向筛选。但是教学大纲对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界定过于宏观,传统的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困于大纲泛泛规定的粗线条的框架,只见森林,难见树木;传统的教学模式亦是粉笔加课件,面对海量信息的选取捉襟见肘,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自学无所适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更是不能适应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英语言文化教学侧重于一些文史地知识的传授,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应用技能无从谈起。这一切需要变革,需要师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应对,多年来的课改实验不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撑的前提下,也是治标不治本。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如前所述,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E-learning学习、微课、慕课平台的推广使用使得现代大学生无可争议地直面网络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首先,信息素养是人们认识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在高校推广信息素养教育,2005年的《亚历山大宣言》更把信息素养从战略高度纳入教育体系,各国开始关注和仿效;20世纪5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开设文献检索课,并在八九十年代在高校尝试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诸如医学、化学、建筑艺术等多种专业学科课程中,这是探索将信息素养内容整合到专业课教学中的有效实践。在21世纪初,国内也有许多学者专家提出通识教育和整合教育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和学科教育有益结合的模式。现存的一个不争事实是由于经济基础和地区差异,在中国不同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程度差异甚大,这种整合教育既要达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又要完成信息素养教育相应内容的检测与评估,很难在课堂实践中全面铺开,这既有传统授课的惯性阻力,也有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投入的局限。但是,新生事物总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嵌入式整合教育模式是前沿方向,势在必行。近年来,在国家教育主管层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教育的加强和实践教学取向的课程观有利于教师师资资源的培养;在一线教学角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调整以及教材教法的革新也逐渐突出信息化、多元化,尽管许多思路和观点有待商榷,但是百花齐放的总体趋势有利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英语言文化教学中信息素养嵌入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泛在知识环境要求教学者将信息资源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使用者的学习研究与决策过程中。英语言教学中的信息处理从单方面的讲授渠道变得多元化,以主题个性化和片段化教学的任务型为导向,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展到课堂之外,可以延伸到学生的娱乐生活中。教与学的空间和时间得以无限放大,实现教、学、做合一。另外,校园网络、智能手机、图书馆资源都是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与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储备库。教师主要通过备课来宏观把握教学目标的框架和思路以及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信息资源平台,让学科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接受自主化和个性化服务,不知不觉地将知识与信息素养能力在泛在知识环境里得到自然培养与提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双师型师资的建设和跨界课堂无缝作业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再是独具创意,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本身的学习和总结,需要教师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筛选,教师能够且必须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上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改变自己。教学活动要偏重于引导学习,学习者拥有自,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从个体行为到合作学习转变,将个人经验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实现知识经验的共享,实现探究合作中交际应用能力的共同提升。从语言文化教学角度来看,跨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解决外交商务活动中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传统的“一纲一教材,粉笔加课件”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困于理论教学的固定思维中,旧有的惯性势力使得革新创造困难重重。实践教学取向也是停留在备课层面,所有这一切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毕业参加社会就业的技能脱节,学校和社会成了两个世界。鉴于此,采用基于信息化时代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必要和可能,嵌入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现代声像合成数字媒体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现场和在线答疑等微课、慕课教学模式本身就是在实践、在锻炼真实的工作能力,大规模在线学习平台不仅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教学双方的有益互动和教学相长,通过面对面答疑提问,适时解决和纠正真实环境下的难题和疑惑,凸显真实情境教学,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四、结语

语言文学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学素养 学生 语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学术研究表明,社会知识、认识知识、语言知识三种知识的整合与学习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教育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文学作品作为学生语言教育知识的载体,为学生的语言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进行学生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知识的来源都是文学作品,它们使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教师将语言教学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文学作品角色扮演等等,来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述能力。鉴于某些文学作品难以理解,简单地讲述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语言的意思。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借鉴空间和必要的道具,将文学作品传达的知识与语言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本文立足于学生语言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分析了三种语言教学观念,探讨出了一系列的学生语言教学与文学素养相结合的教学措施,有具体的组织方式以及活动形式等等内容。在学术上有一些研究成果既研究出学生语言教学的发展方向及未来趋势,也将我国的学生语言教育情况与外国的语言教学对比,综合我国特殊的国情,提出一些适合现代中国学生语言教育的发展观点。

1学生语言教育观念

在每种实践活动进行之前,必定会制定出一些指导思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在进行学生园的语言教育之前,有学者提出了学生语言教育观念。在进行学生语言教育课程研究的时候,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对国外的学生语言教学活动的研究,同时对于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其优秀的经验与成果。除此之外,应对我国的学生教育情况作一个总结和归纳,找出我国文学素养与学生语言教学之间发展的优势,促进学生语言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当代社会,有以下几种学生语言教学观念,它们提出了语言教学应注意的重点,阐述了如何将文学素养与语言教学完美地结合。第一种是语言完整观。在现有的学生语言教育研究成果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它追求语言的完整性,不再局限于片段。对于这种语言教育观念,我们进行了一个具体的说明:语言既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也可以独立作为单体进行教学。完整的语言学习囊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听说读写。在提出完整语言教学观念后,学者接着提出了仅仅依靠完整的语言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还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以及自然或环境等来辅助它。这样的情境设置可以增强学生语言教学的趣味性,迎合学生好奇、无知的心理,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接受文学知识;第二种语言教育观念则是整合性的语言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语言能力,这包括就很多方面的内容,在一些情况下,他们可能要运用具有艺术色彩的语言。二是他们书面语言的培养,这是学生语言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2语言教学中文学素养教学的设计

(1)阅读书籍,培养兴趣。相关的学者介绍,学生对于语言的感知是从幼儿就开始了,在上幼儿园的阶段就开始接触一些古诗词,这等于每个人很早就开始对文学素养进行感知。特别是进入中学或者大学后,接触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对于文学素养的提高更加明显,一些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着更大的兴趣,这为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借着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一些美的知识,学生的心灵也会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语言在慢慢地积累中也会变得丰富,语言习惯也会产生改变。

(2)利用文学作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是连接语言与文学的一座桥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一系列的对话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会滔滔不绝地询问教师关于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也会不由自主地学习教师说话,在大脑里记住一些新名词。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做示范,纠正、解释新名词,让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发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由于这是文学素养教育,教师可以问学生文学作品讲解的内容是什么,可以鼓励学生们用画画或唱歌的形式来表述出来,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语言能力,扩展其知识视野。

(3)在实践中理解文学概念。进行文学素养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之中提供的内容,如插图、游戏说明等等。当学生渐渐熟悉了文章中的内容,在某个游戏进行的时候,总会想起书中的内容,这时他便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这种故事印象在他头脑中回放时,我们要注意与他的交流。问问他的想法与发现,最后得出一个很明显的结论:这种游戏加深了他对文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他的语言能力。研究也指出,教师进行游戏或与文学作品的相关活动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且加强他们对书面语言的理解。

3总结

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活动过程中,教师或家长作为学生成长的一个引导者,应站在旁边监督与指导,让学生自己理解文章内容。必要的话,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故事情节。这对于学生语言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学生语言教育工作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起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教育会发生重大变革。我们要把握好学生语言教育的基本原则,理清文学素养与它们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文学教育窥探两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语言文学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言学习 语文素养 语言内化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泱泱中华几千载,悠久文明薪火传。母语汉语以独特的韵味传承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成为赢得世界尊重的一张名片。

反观语文教学,多媒体异彩纷呈,师生活动丰富多样,教学方式不拘一格,却对语言文字的关注颇有欠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因此,坚守语文本位,要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内化与表达,拓宽语言学习渠道,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夯实基础。

一、立足文本,建构语言

文本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体现,是语言训练的范例。课本中的重点词句,彰显了语言美、内涵美。教师紧扣文本,带领学生潜入文本,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合理取舍文本,提炼出语言文字的关键处深入推敲,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聚焦文本精彩处。

学习语言文字,要紧扣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出彩的地方,常常可以达到删繁就简、举一反三的效果。如《第一次抱母亲》:“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一位教师抓住“100多斤”、“翻山越岭”、“年复一年”等重点词语,运用比较、想象、联系生活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词语感受到母亲多年来无私的付出,体会儿子的难过与惭愧之情。

2.捕捉文本细腻处。

文本的细节描写,是彰显主旨的重要地方。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细腻处,就能事半功倍。《水》一课中,母亲用一勺水给三个孩子冲澡这段特别细致,薛法根老师用三个问题串联:“滑过”是快还是慢?一勺水怎么像一条小溪流?为什么不直接写全身上下都舒服了?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细细揣摩、深入品味,收获文本细腻处的精彩。

3.挖掘文本特别处。

文本,尤其摘自文学作品的教材中都有作者个性表达的语言,反映作者表情达意的特色。教师可以将这些语言作为有效的抓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第十三自然段连用多个“愿意……就……”,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句式:“愿意……就……”,请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想象,说一说园子里还有哪些景物?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二、关注表达,读写结合

1.课内练笔。

课本的内容和形式具有示范性,是迁移写作的优秀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找准读写结合点,实现读向写的转化。比如《黄山奇松》中,第二自然段有“迎客松……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教师在开展语言训练后指出,可组织学生联想、仿写句子:学校操场边的大树枝叶浓密,如同 ?摇 ?摇,总为我们遮风挡雨等相关句子。在此基础上,还可练习写一段《美丽的校园》。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练笔,提高学生把握文本、读写迁移的能力。

2.写接力日记、自由日记。

巴金曾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笔者鼓励学生写接力日记、自由日记的练笔实践,充分激发写作热情。小学生具有乐于表达的积极性,便可增强写作表达意识。

3.向微博、QQ群等平台发表作品。

当今社会,交流平台多元、便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博、QQ群等平台,鼓励学生发表优秀作品,其余的读者予以赏识性评价,从而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多元整合,拓宽资源

语文从来不是一门单打独斗的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找准语文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此切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引领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生活是学生的第一学习课堂,是他们自主探究的广阔舞台。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开发语言表达的资源。

秋高气爽的季节,开展《秋天的公园》不失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好时机。根据三年级年段特点,交流中笔者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策略,为保护花草树木做些实事、创造“温馨提示”。整个活动,充分链接了课堂内外综合学习,达到了运用语言的目的。

2.挖掘学科资源,体现学科综合性。

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锤炼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比如科学课《电路的并联与串联》中,练习说话的同时贯穿语文写作《记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数学课《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练笔《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发现》。总之,其他学科知识与语文口语交际、写作实现了整合,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3.坚守语言本色,突出语文性。

综合性语文学习反对多学科知识的堆积现象,因为这会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失去学科特点。一位教师在教绘本《我要嗯嗯与嘘嘘之食物的旅行》时,整合科学知识、自制绘本活动,更关注与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

母语汉语,之所以历久弥新、魅力无穷,是因为语言文字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语言文字的学习之旅,充满期冀与创造。作为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应致力于担当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引领他们徜徉精彩的语言世界,让每个人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