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062―01
目前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只有涉及美术必修课程的专业开设了美育的一些基础课程,而多数专业则基本不开设与美育有关的课程。这种只片面追求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美术、体育视为“小三门”的做法,没有充分利用美育的途径来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我将对美育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实施美育谈谈看法。
一、美育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1.美育可以促进德育教学工作。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让人追求真善美,美育则是使人在进入审美状态后达到知、情、意的自由和谐状态,在和谐统一中陶冶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将美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的教育,可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本身就是一种人生观的净化。
2.美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我意识不健全等特点。现代高科技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由过去的文字信息为主向现在的图像信息为主转变,使得美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性等的特征,因此,将美育渗透到职业教育中,既能达到对学生审美的教育、情感的陶冶,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精神学领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有治疗精神疾病的功效。其中,美育可以让人心情舒畅、放松,消除有害健康的干扰,促进有益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分泌,增强体质;美育还可以起到缓解紧张、陶冶性情的作用,通过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保持稳定的情绪,增强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4.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美术课外活动的开展,例如,美术展览、教室布置、舞台布置、校园美化、手工制作等,为学生开拓了广阔的天地。这些活动增多了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和集体意识。将集体活动与学生个性相结合,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克服和矫治学生固执、封闭的心理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中职教育中实施美育的策略
1.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具体可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
(1)规划设计、建筑有时代特色的校园。学校通过对校园花草树木的美化,对雕塑、石刻、喷泉等的艺术化,把校园建设成“花园式学校”,通过环境育人,并寓道德教育于美育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洁、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中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现代文明,形成正确的生活追求。
(2)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主任和学生精心设计班级环境,整洁美观、宽敞明亮的环境,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美并享受美。
(3)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这也是优美校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举办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来教育学生,创造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如,通过文化艺术展演、各种竞赛、特色校园创建等活动,充分调动师生的艺术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或者通过宣传栏、宣传画、名人书画、励志名言、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渗透美学文化,把美育从课堂教育向社会生活延伸。
3.开设适当、恰当的美学课程。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专业选修课的作用,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美学课,如书法、音乐、美术、艺术鉴赏、影视评论等课程,让学生学习美、了解美、感受美。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当然,美学课程要遵循中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在不同时间段开设不同的美学课程,以保证不同学段的学生对美的体验和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教学;美育
美术教学可以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塑造灵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动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感受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艺术是增加感知力量强有力的手段。如果没有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思维都不可能。”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心理活动。在小学美术课中,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感觉、知觉和表象的认识,并借助自己的理智和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学生在直接感受事物的外在美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受,从而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事物所包含的内在形体、结构和变化等意蕴,最终获得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享受。
如:在上《滑稽小丑》这一节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小丑的木偶戏,小丑三角形的眼睛、圆圆的红鼻子、歪带礼帽。小丑故作深沉地向同学们问好:“小朋友,初次见面请多包涵!你知道我为什么能这样酷吗?把耳朵送过来我告诉你……”学生们入神地望着小丑的表演,有的笑出声来,有的拍起手来,还有的甚至学着小丑的样子,表演起来。小丑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小丑的内在美(可爱、滑稽),同时教育学生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又如:在手工制作风筝之前,我带领学生到室外,亲自给学生展示,并和学生一起放飞一些精美的风筝,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们看到了风中轻盈地摆动着长尾翱翔于蓝天的金鱼、展翅飞舞在百花丛中的蝴蝶、徐徐飘向茫茫田野的蜻蜓……此时他们便产生了想亲自放飞风筝的强烈兴趣和愿望。显然,直觉感受是认识和欣赏美的基础,是上好美术课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挖掘美
美术课上,教师走下“神坛”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美,是审美、赏美、品味美的前提。赫伯里德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所具有的一切潜质都得到全面而协调发展。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创新意识,发展思维能力,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如欣赏《巴黎圣母院》时,教师可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作品的环境背景、构图布局、明暗色彩和线条笔法等形象因素进行认真观察和具体分析,使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和创作意图,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挖掘艺术美,和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三、培养美
著名画家艾中信说:“不培养美的情操,不可能形成一个时代的高峰。”在美术课上学习观察和研究表现事物的形态、结构、比例、色彩和空间、量感、质感等,可以培养学生协调美的能力,对学生科学观察、分析认识事物帮助很大。笔者在教学《曲曲直直》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带给学生们一条直线和一条弯曲的彩线,让他们说出像什么,有的学生说曲线像妈妈的头发、像春天的杨柳、像小河里的水;说直线像老师指挥棒、像树干、像旗杆……我顺水推舟让学生们发挥想象找出生活中许许多多类似于直线和曲线的东西,看看他们都美在哪里。美术无意中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到生命的曲曲直直。
四、创造美
《卡尔·维特的教育》中曾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在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视觉形象交流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美的种子。教育学生不仅学会感受美、挖掘美,还要学会创造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到最充分张扬的过程,也是学生想象力得到自由发挥的过程。美的创造离不开生活,我告诉学生,只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一定充满阳光。我鼓励学生用画笔留下精彩的瞬间,最具特色的是学生们画的《日落》:“一轮红红的太阳,面对绿色灌木丛的诱惑,来不及整理好胭脂盒,染红了云朵那洁白的衣裳。”生动活泼的布局,孕育激情的线条,饱含了学生们丰富想象力的色彩,掩饰不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新课程实施以来,美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对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美术课不仅是传授学生一些绘画知识与培养绘画能力,而且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提升审美情趣 彰显艺术魅力——谈美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1,(04).
[2] 曾晓霜. 浅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认识[J]. 今日科苑, 2010,(02).
[3] 江丽华. 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0,(02).
首先,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党的以后,高中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高中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高中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高中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高中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第二,高中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高中美术课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高中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第三,高中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下,现在的小学美术课不再仅仅是小学生娱乐的课程,还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发展变革中它发挥着极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认识小学美术学科的本质,正确而辩证的看待小学美术的课程性质,是很好的进行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始终是在学科内发展,美术的教育教学始终停留在了技术的层面,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是注重学生的美育素质。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几次的教育改革,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发生了质的改变。
全面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从而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整个现代文化氛围下的社会文化。而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即是在遵照教育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大部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运用必要的美术手段与方法,使受教育者感受艺术,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表现的的范畴很广,而且还在不断地向边界扩展。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展示了视觉的艺术,让人感受到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具有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灵魂,从而让他们有一种理性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升华。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慢慢消除学生对应试教育的消极抵抗心理,同时还让学生们对校园生活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养成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审美能力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创造力,开发和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改革美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1.要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专业的工作者都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培养形式,儿童纯真养成的的主要环节,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健全而良好的艺术素质的养成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美术教育的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从大多数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让学生大胆尝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实现由教师独霸评价权转向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转变。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独霸评价权,无论是课堂组织还是教学方式都是教师一人说了算。无论教师的观点对与错不允许学生反驳,更不允许学生参与评价。但凡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质疑,教师总会以老师的身份进行指导和强制的的纠正,直到学生低头接受方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多地了解儿童在绘画中的语言和思维。教师没有必要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矫正只要学生用心去画,用心去感受,用心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该得到支持和理解,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美术思维。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并非美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艺术家,而是让学生的创新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摹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的作业成果大家都差不多,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主观能动性应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在目前的中学美术课堂上,几乎所有人都忽视了中学美术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其实在课堂上,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并起不到一个绝对主导的作用。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就提出过一个“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教,被认为是伤害学生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一种行为。这种观点虽说有失偏颇,但在目前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一些美育专家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思维习惯。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才能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实现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此外,对于学生的作业成果,无论好坏,教师鼓励的话语是必不可少的。正确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才能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大程度地自主学习和掌握技能。
在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后,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审美教育了。教师是美的创造者,更应该用心去感悟。在艺术活动中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个性优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美好共存。“艺术来源于生活”,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中美术课几乎等同于“图画课”“手工课”,有不少美术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总是要求学生以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为主要目标。显然,美术教学这种“重技轻理”的倾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不符,与审美教育的要求相违背。应该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增添一些课外实践的内容,如,利用春秋季节,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室外进行人物和风景的写生,引导学生欣赏描绘美丽的校园、家乡的自然美景。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中学的美术课堂上,不是要培养学生当画家,而是应着力于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加强一些欣赏课教学,或增设陶艺、编织、装饰画等课业,都是训练学生想象力和设计能力的重要方法。
当代的中学生是幸福的,同时又是不堪重负的一代。现代家庭,父母望子成龙的欲望十分急切,学习目的性太强,孩子们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同时由于父母们的过度溺爱,从客观上又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面对这种现状,通过学习美术来减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够为不堪重负的孩子们缓解压力,从另一个角度开发智力。它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基础上,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教育面临着新的转折,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也面临着一个新的考验,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力和创造力,更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教法,善做伯乐,及时发现并培养出更多的千里马,并且使学生在具备积极的学习热情之余还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学会做人,做个有用的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尤其是中学美术教育在新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教育面临着新的转折,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也面临着一个新的考验。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