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设计导论

艺术设计导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设计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设计导论

艺术设计导论范文第1篇

之所以大力提倡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比国外的起步时间落后,发展的底子还很薄,而这其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缺乏。文化创意产业被英国人认为是“穷人的行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某种层面上理解,创意产业前期几乎不需要资金,基本上是靠人的脑力资源。后期的推广与做大完全要依靠前期的创意产品,这都依赖人的创造力。这就要靠社会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方法和症结自然就要向我国的教育部门伸手要人,而由于产业方向和专业要求,教育方面自然要以设计艺术学科发展为先导。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窘境,高端设计艺术创意人才奇缺,设计团队也供不应求。上海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文化创意人才占工作人口总数还不到千分之一。这种情况与我国每年庞大的高等学府毕业生数量相比是极不协调的。然而,文化创意产业又涉及众多的相关学科知识,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的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观察和思考得出: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对比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市场诉求的比例增大,专业化的设计艺术队伍与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则是相当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诉求。

新时期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特征分析

世界各个知名高等设计艺术学府在结合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都对自身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尝试性的调整与改进。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进步,作者认为设计艺术教育正逐步向理工科类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尽管如此,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层面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具有说服力的论证性体系。西方较为开放的且又宽泛性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与东方针对性较强且又教条化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值得研究的领域和探讨的空间。纵观设计艺术学科的本质,它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灵活性、多变性的整体特征。因此,设计艺术学科系统与的众多学科发生着多维的、多层次的联系,它更是包括社会发展千变万化的各种诉求,也可以说,设计艺术系统是由众多的相关学科和系统支撑及联结的多维发展的教育体系。

艺术设计导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街道;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1、街道景观功能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1.1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1.2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2、植物的艺术特征

2.1 形体姿态

在植物的多种特征中,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借助于人的视觉来感受的植物形体姿态。形如华盖的龙爪槐,盘踞横逸的黄松,轻飘飞舞的垂柳,挺拔耸立的水杉,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变化多姿的树形为设计者创造富有特色的绿化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植物的树形可以分为25个基本树形,不同树形特征带给人的感受各不相同。

2.2 色彩

植物花朵的颜色要比叶片更加丰富,红色的月季与合欢.白色的茉莉与白玉兰,黄色的桂花与腊梅,紫色的丁香.还有完全人工培育的黑色郁金香,种类无数,色彩无数,有时一个植物品种的花就涵盖了所有的色系。熟练掌握当地植物的花期与主要色系,应当是城市绿化工作者的基本功,富有匠心的利用好植物的花朵色彩。往往能为一处绿化空间的特色带来画龙点睛的精彩效果。采用花境的处理手法,使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而这种处理手法,在街景绿色空间中极易塑造出良好的效果,如维也纳。

2.3 季相变化

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许多植物,从开花到结果,从展叶到落叶,像交响乐一样,时刻变化着,从色彩、光泽和体形,都像音乐一样流动着。每一处植物景观,每一种植物类型,在季相布局上,应该各有特色,应该各有不同的。另外,季相交替在各种种植类型的安排上,也十分重要。同一个花坛,有一年四季的季相安排,同一个花境,同一个花群,同一条林带,同一条园路的路旁栽植,同一个建筑四周的种植设计,都要安排一年四季的季相构图,不能一季开花,一季萧条,呈现偏荣偏枯的现象。同时各种种植类型的季相设计,必须根据植物生长的物候期和生态要求来设计。

2.4 文化精神

某些植物除了具有以上这些外在的直接使人感受的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它们构成了植物潜在的特征。比如竹子,其原因就在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虚心和气节,每日观竹相当于时时提醒自己作学问要虚心,做人要有气节。植物的文化含义一直是我国园林绿化的基本内核之一,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中已经有关于不同植物有不同含义的大量比喻。熟悉并且掌握某些植物的文化寓意,是对植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巧妙利用这一点可以使城市街道特色绿化空间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

3、植物的景观配置模式

根据城市街道的特征,总结其景观配置模式主要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密林式、简易式、多层式。

3.1 自然式

自然式是根据地形与环境来模拟自然景色的绿化模式,从植物的配置到活动空间的组织、地形的处理等都以自然手法来组织,形成一种连续的自然景观组合。如武汉市墨水湖北路动物园旁的景观花坛以游龙状的罗汉松和铁树桩为主景,配以流线形的时令花卉,点缀几株球形植物,配以地被植物金叶过路黄,给人以自然式园林的休闲风光。

自然式植物配置,一方面讲究树木花卉的四时生态,植物的自然形象与建筑、山、水的配合关系一另一方面则追求大的空间内容与色彩的变化,强调整体的景观效果。沿街在一定宽度内布置由不同植物种类组成,具有高低、浓淡、疏密和各种形体变化的自然树丛,注重植物层次、色彩与地形的运用,形成变化较多的景观轮廓与层次,在四季之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增强街道的空间变化。

3.2 规则式

规则式是指有规律的布置植物,或以某种规则的图案重复出现,注重于装饰性的景观效果,对线形注重连续性,对景观的组织强调动态与秩序的变化。适合城市交通性街道的园林植物布置,因为绿化空间成带状,因此能使街道园林植物景观井然有序,而且有规律的、简洁的绿化模式能满通性街道安全、快捷的交通要求。

规则式的植物配置形式多为常绿植物、乔术、灌木与花卉的交替使用,形成段落式、层次式、色彩式的组合。修剪的各类植物在规则式的街道园林植物景观中.常常表现出庄重、典雅与宏大的气质。植物的高,低层次的组合,往往使规则式街道植物景观的景观效果对比鲜明,色彩的搭配更为醒目,成为城市街道景观的地域性标志。在规则式的布局中,小品等景观构筑物,也以秩序组合并加以点缀,同街道园林植物景观取得统一,并融为一体。

3.3 混合式

混合式是指布局注重自然与规则的统一与分离,在统一之中求得共融性,分离之中求得对比。因混合式兼具自然式与规则式两者的特点,所以变化较多,在景观中注重点的秩序组成。混合式的空间构成,在点的变化中形成多样的统一,同观者之间的距离可更近一些。它不强调景观的连续性,更多的是注重个性的变化。因此,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中,混合式的手法较多地应用于城市街道绿化景观变化丰富的区域。

3.4 密林式

密林式街道两侧主要布置乔木、灌木、常绿树和地坡形成的浓密的树林。竖向层次丰富,街道空间有明确的方向性,行人与汽车走入其间如入森林之内。密林式街道植物景观一般适合于路侧有较宽绿地,且又遮蔽的路段。两侧树木枝叶繁茂,不易看到周围其他的景物。如果是自然式种植,则比较适应现状地形,可结合丘陵、河湖布置。采取成行成排整齐种植时,若将地形整齐,则能使景象庄重。

3.5 简易式

简易式指在街道两侧各种植一行乔木或灌木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形式,在街道植物景观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形式。简易式适合于以步行为主的、人流量大、停驻时间较长的空间,如生活性街道和步行商业街。

3.6 多层式

沿路两侧布置多行落叶乔木、常绿树、灌木和绿篱,形成高低不同,色彩各异的层次。特别是常绿树和花灌木能显露观赏的特色,行进在路中可产生整齐中富于变化的感受。在用地上可根据层次的多少安排相应的面积。多层式不仅在景观上起到美化街道环境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洪成,吕晨,城市园林街景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艺术设计导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迁移理论 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更突出了迁移在知识建构、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也使得“为迁移而教”成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特征之一。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上能“由此以知彼”,这就是先学习对后学习的促进作用(正迁移),也就是学习上的迁移现象。知识迁移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为迁移而教”就是这一重要目的的充分表述。因此,引入先进的迁移理论来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一、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是检验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的最可靠的指标。学习的实质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正迁移能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起助长性作用;负迁移则往往会使思维产生障碍,起抑制性作用。可见,迁移可使小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学习中,不断地掌握知识和发展适应新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迁移理论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需要;有利于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2)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迁移理论指导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业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水平的高低也是反映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以迁移理论为依据,努力为学生设计出更加灵活、开放、高效等多种新的数学作业形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以达到“减负增效”的双赢的教学效果。

1.由“记忆”向“理解”转变,强化概念迁移地位,减少负迁移

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教师要充分利用正迁移,防止负迁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想运用好迁移规律, 就必须弄清迁移规律的具体内容,否则,起不到效果,还会适得其反。而有效教学理论指出,作业要考虑实效性。因此,有迁移理论作指导设计出的新知识形成性作业,可以有效促成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的实质性联系,并在认知冲突、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规则抽象的循循善诱中获得。

概念教学不能靠记忆来实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才是关键。而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多角度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变式作业设计,不仅有利于概念的恒守,而且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怎样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不变,渗透了“变中找不变”的数学思想。例如,当学生学了四则混合运算后,可以设计了这样的游戏作业,让他们用扑克牌与父母比赛算“二十四”,把碰到的巧算题、难解题带到学校,与同学一起讨论。可见,加强形式间的对比变换,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实质的把握。此项作业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点睛之笔,避免了学生产生认知混淆,减少或克服了负迁移,有助于今后继续学习时的正迁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2.由“机械”向“探究”转变,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引起广泛迁移

态度迁移,是指一种态度对另-种态度的影响,态度迁移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对于某项作业的态度如何,对迁移的诱发有重要的影响。把学生当成纯技能的训练,希望通过机械的重复来促进学生基本功的提高,从未考虑到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长时间地进行单一形式的练习,就会感到单调乏味丧失兴趣。教师只顾完成教学计划而无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创造力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作业,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迁移的思维方式去驾驭新知,可以极为有力地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教学“分一分”后,让学生回家后把玩具拿出来它们分一分类,看一看有几种分法,并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这种作业方式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最开心的作业。可见,激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和态度,对于迁移的实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由“教材”向“生活”转变,扩大迁移范围,增进迁移效果

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从教材学到的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提倡注意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做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就可以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物体作为设计作业的素材,在讲到轴对称的图形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多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等。这样,开拓了学生思路,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广阔性,促使了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

4.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培养问题的解决力,致力迁移运用

艺术设计导论范文第4篇

项目名称:教育转型背景下音乐学专业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在音乐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对学生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培养方面较为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以及声乐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钢琴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钢琴艺术指导方面培养既可以拓宽学生以后的就业途径,又可以为学生将来进行这方面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钢琴艺术指导方面培养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素养,对今后择业或深造都颇有裨益。

为此,本文在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地方高校进行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建设的方案。

一、地方高校声乐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现状

目前地方高校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尚未建立,对钢琴伴奏课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是因为:

(一)地方高校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人才匮乏。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音乐学院和艺术院校开设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培养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所需。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很难引入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人才,并且声乐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设置尚属空白。为了适应社会所需、满足地方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地方高校只能参照同类院校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开设即兴伴奏课。即兴伴奏课的任课教师通常由钢琴专业的教师担任,他们并不具备钢琴艺术指导的专业知识结构。若遇到声乐比赛或者艺术活动时,只能临时找钢琴专业人士来伴奏,由声乐教师充当艺术指导,这样就无法保证声乐学生的水平发挥和艺术指导的专业水平、音乐素质。而平时学生进行声乐汇报、考试、比赛都是临时找钢琴专业的学生短期训练进行伴奏,好一点的采用正谱伴奏,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上台配合不够默契,不能使学生的水平正常发挥,那么指导演唱者处理作品和作品的艺术表现等就更谈不上了;另一部分采用即兴伴奏,其水平与经过艺术指导的正谱伴奏从质量到现场的听觉效果有天壤之别,无法保证歌者演唱水平的最佳发挥。

(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尚未开展钢琴艺术指导人才的培养计划。目前,地方高校钢琴艺术指导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钢琴艺术指导的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钢琴艺术指导课没有列入正式的教学当中。

(三)地方高校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下滑是无法开设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主要原因。2009年以后,部分省份艺术类高考逐步取消了钢琴作为副项考试的标准后,学生不再重视钢琴的学习,学生弹琴技术、识谱能力、视唱练耳水平也随之下降,这是导致学生专业水平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再加上近些年的招生比例失调,钢琴专业的学生人数极少,最少时一年招收二、三人,已不能满足钢琴教师的正常课时完成,这也造成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正谱伴奏越来越少,声乐专业汇报时大部分只能选择“快餐式的伴奏方式――即兴伴奏”,而弹即兴伴奏的学生大部分出自声乐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弹奏正谱的能力较弱,所以通常以简谱为主,这就造成乐谱弹奏不严谨,节奏、速度、强弱等不规范的现象。而部分弹奏钢琴正谱伴奏的钢琴专业学生也没有经过系统的艺术指导的专业课学习,伴奏水平只是停留在一般的钢琴伴奏层面,对于作品的处理就更谈不上了。

(四)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为学生指导发声技巧外还充当课堂的钢琴伴奏。由于地方高校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师资匮乏,平时的教学中声乐老师不得不充当钢琴艺术指导的角色,可谓是身兼数职,既要训练学生的发声技巧,又要为学生演唱时弹伴奏。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都需精通,中、外作品的音乐风格、语言特点、地域韵味、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声织体,演唱与伴奏合作时的相互配合等等都要进行处理。这其中的优点是训练了声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缺点是只能维持课程没有专业化深度。

二、地方高校声乐钢琴艺术指导的解决对策具体实施办法

(一)拓宽钢琴专业范围,分流部分钢琴专业学生进行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方向的培养。地方高校应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并结合地方高校音乐系的具体办学条件,为音乐专业的学生申请开设钢琴艺术指导课,让学生意识中植入声乐与钢琴是一个统一体,为学生提升专业素养,打开艺术思维想象空间,拓宽艺术视野,认识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对歌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歌唱习惯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单旋律乐谱,而要用多声部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的演唱习惯。提高学生演唱时与钢琴伴奏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具有指挥家的艺术修养,演唱者和伴奏者对所表现的作品谱面要有一个的整体意识,在作品纵向和整体上要能够进行把握。

(二)结合本校教学条件制定科学、合理、务实的艺术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由于学生入学时专业基本功和综合的音乐理论知识尚需提高,可以设置适合地方高校的声乐钢琴艺术指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在大学一年级时先进行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和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文化的积累,到了大学二年级时再安排钢琴艺术指导的课程教学内容。另外,由于声乐钢琴艺术指导教师比较匮乏,结合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选择合作式教学模式,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采用声乐与钢琴二课合一的方式培养声乐钢琴艺术指导,由声乐和钢琴二位教师分别为钢琴和声乐专业的二位学生训练发声技巧、讲解声乐作品的创作意图、思想内涵、人物性格、音乐风格、语句语气,乐句换气等;遇到外国作品时除以上几点外,还要注意外国作品的和声织体、语句语气、音乐韵律,增加外国作品的语言发音规则讲解,语言与音乐结合时的处理方式方法等等。授课形式仍采用个别授课与小组授课的形式,在声乐教学课中间加入艺术指导课,让钢琴艺术指导从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便一起参与教学,不但可以使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学生从整体上对声乐这门学科掌握得更加深入与透彻,而且可以使声乐教学形式与内容更加完善,达到教师的资源优化。

(三)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实践环节采取固定声乐学生与钢琴伴奏学生的搭档,通过课堂实践、考试实践、音乐会实践、比赛实践等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训练。实践环节首先从课堂训练开始。声乐教学和钢琴教学通常是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改革后除每周的专业基本功课程训练之外再安排一节声乐钢琴艺术指导课,采用一对二的教学模式,即单周声乐老师授课,双周钢琴老师授课。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从最浅显的作品入手,可以使学习钢琴艺术指导的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声乐专业学生的发声习惯和声音特点,通过大量的作品不断相互磨合,相互提高,达到二者在完成作品上的高度统一,不断提高二者之间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考试实践环节:考试采用正谱伴奏,由平时训练的组合进行考试,这样可以保障学生的演唱水平和伴奏水平正常发挥。评分标准由原来的只给声乐学生打专业分,改为给声乐与钢琴伴奏学生同时评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态度。

艺术设计导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民间美术 艺术设计教学 创造力 视觉语言

民间美术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哲学观念、情感气质、文化意识和心理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审美文化。它从基础性文化特征、设计思想、丰富寓意、纯真风格等诸多方面,丰富了艺术设计的语言和思想内涵。地方民间美术是地方民间艺术和地方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普通劳动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日常的民俗生活中创造、应用并与生活相融的美术形式,是一切其他美术的渊源和基础。

一、地方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统一性

地方民间美术始终遵循着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的创作原则,它是在人民群众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实用品,具有实用性,同时又是具有艺术价值的装饰品。

2.稚拙、自然、质朴的原发性

民间美术是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具有原发性。民间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时思维不拘常规,构图视点随需要来回移动,表现的效果是动态的、四维的。艺术灵感直接来源于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感受,作品具有稚拙、自然、质朴的原始艺术的基本品质。

3.充满浓郁乡土特色的地域性

民间美术有着自己发生、发展、传播的土壤。地方民间美术蕴含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情意味及文化观念。造型原始纯朴,内容寓意深刻,是民间创作者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的生动体现,充满浓郁的乡土特色。同一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其形式因为使用材料、制作工艺、地方民俗等的不同,在不同的地域也会体现出各自的地方风格。民间美术是劳动者的艺术,为人民创造和利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民间美术没有因其表面的粗糙而掩盖其内在意义,民间美术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构思,反映出人们真实的思想和热爱生活的真情。民间美术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示了当地百姓质朴、善良、憨厚的品格。

4. 充分利用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工艺性

利用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工艺性是民间美术的另一特征。民间美术选用的材料没有严格的规定,木、石、泥、布、草、竹、麻、柳,甚至玉米叶、高粱秆都可充作材料。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材料自身的肌理、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都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艺。

二、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现状及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于1986年成立了民间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开始招收民间美术专业的研究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地方民间美术的教学与研究还需深入。目前,我国只有部分美术院校将民间美术作为研究发展的方向,单独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还不多见,这种状况对于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资源闲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有待于我们重新认识地方民间美术在学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地方民间美术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

地方民间美术图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汲取地方民间美术中的造型元素和图式符号,抽取其可用之处并将其进行解构,转化为可利用的设计元素、图式符号,结合现代艺术设计,尝试视觉的冲突和语义的转换,重新进行组合、变构、再创造,赋予新的形式和含义。

2.地方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扩展了艺术设计的思维和创造力

地方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不按客观形态逻辑去造型,而是按形式美法则的逻辑去造型,如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有的提取原有形象中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并加以突出、强调;有的在归纳、提炼的基础上对主体进行细部刻画,强调纹样的象征性;有的把纹样分解成基本形,通过构成的形式法则加以组合从而产生独特的剪纸纹样。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使人在设计中想得更深、更广、更合理周到。将传统图形的创作手法通过现代的表达方式用于平面设计作品,可以创作出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作品来。

3.地方民间美术资源拓宽了艺术设计的视觉语言

将地方民间美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从民间美术中寻求素材,将拓宽现代艺术设计与本土艺术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收集地方性民间美术原始素材,将传统地域文化元素作为设计素材,加以创造性的变化,在理论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通过概括、取舍、变形、夸张的艺术加工来指导教学,构成新的设计作品。这个过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进而使学生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设计作品。

不仅民间美术的造型可以给我们提供新鲜的创作灵感,而且民间的造物思想和造物行为也能为今天的设计理念提供启示。好的设计不但美在形式而且美在内涵。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地方民间美术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归纳和提炼,寻找地方民间美术与时代特征的结合点。将地方民间美术的象征性艺术语言和特定的文化内涵结合,以强化作品的张力为目的,在赋予其新的活力的基础上,延续和拓宽设计的视觉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把传统的民间美术的精华融入其中,在设计中追求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将设计作品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充分展示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里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J].美术研究,2003(1).

[3]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