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习律师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主席团主要工作如下:
1.执行学院方针政策,积极协助老师,配合院学生会工作,及时完成各项工作。
2.做好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的相关准备与组织工作。
3.组织协调及管理学生会各部门工作。
4.领导学生会形象、风气的建设。
5.对学生会内部的工作规程进行完善、改革。
各部门具体工作如下:
秘书处:
1.配合主席团,结合各部门具体情况提交学生会本学期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及时传达主席团的决议,做好会议教室的申请、会议通知及考勤、记录工作。
3.与团总支办公室共同制作新一学期的团总支、学生会成员值班表。完善各项制度,配合老师工作,促使学生会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进行。
4.负责学生会组织的精品活动的报道工作及各种文件的及时收取。
5.配合其他部门工作,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学习部:
1.多创新组织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活动,以培养同学们的专业素质。
2.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各项活动。
自律部:
1.做好大一新生的升旗、晨跑、晨读、晚自习的签到及纪律检查工作。
2.维持系里各项活动、会议的秩序。
3.及时张贴海报,使同学们能够及时了解各种信息。
4.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生活部:
1.做好07级新生助学贷款的相关工作。
2.完成贫困生助学金、奖学金的评选工作。
3.认真完成好星级宿舍评比工作。
4.做好系里各项体育活动、赛事的供水工作。
5.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文娱部:
1.举办“k歌之王”比赛,发掘歌唱人才,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2.协助院文娱部进行班级合唱比赛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3.创立“信息园”板块,将学生区的信息及时传达给旅游学院的同学们。
4.帮助院文娱部完成旅游风采节的相关工作。
5.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宣传部:
1.负责系里各类海报的制作,及时准确地向同学传达信息。
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市场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配合文娱部做好“信息园”板块。
4.与团总支宣传部合作,共同举办“涂鸦”大赛。
5.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体育部:
1.办好本系传统精品活动“三对三”篮球赛。
2.组织做好系足球赛的相关工作。
3.协调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外联部:
1.加强对外联系,为同学们提供兼职锻炼的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2.为本系k歌之王、足球赛、涂鸦大赛等各项活动拉赞助,提供活动经费。
3.利用学校举办娱乐活动(如演唱会)的机会进行相关的销售活动以赚取活动经费。
4.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百分热情,全心服务,携手共进,续写辉煌!
通过领导及同事给予支持,我认真履行医务处职责。也非常感谢院领导给我锻炼机会,现将个人情况汇报如下:
一、 思想道德素质提升
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服从医院管理、积极参加医院活动,坚持学习医院建院理念、院长重要讲话及工作计划,认真学习医院奖惩规定。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依据医院规定办事,不徇私情。在工作压力面前,我的思想有过波动。通过与领导谈心,我放下心结。人常说人一生最大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现在我每天反省自己,从思想上完善自己,为实现“三年大病不出县”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二、 主要工作情况
2017年我自己时常给自己加担子,也做了一些工作,如:(1)按照医院工作计划,参加量化检查,对部分考核有问题的科室提出整改措施并扣分。(2)通过领导安排、协调各科室,完成2380余名高考人员体检任务、协助领导做好征兵体检工作 (3)协助主任解决34次来电(来访)者接待以及突发医疗纠纷调查了解工作,详细记录并及时汇报。并协助高律师解决医疗纠纷法律诉讼及医疗事故鉴定、调查工作。(4)完成医疗系统品管圈细化管理工作及各科室品管圈日常检查工作。(5) 做好医院科研和新技术统计工作,帮助临床科室申报科研课题立项8项,课题验收、鉴定5项,及1项课题荣获卫生系统科技一等奖奖。(6)按照医院工作安排完成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新入院人员阶梯培训及科室业务考核工作。具体培训考核安排由贾春磊同志负责。(7)协助主任完成医疗安全活动月工作。(8)做好临床路径模板制定及统计上报工作。(9)通过协助院领导完成对口支援开展工作。(10)组织并完成解剖中心日常培训接待工作。(10)完成司法鉴定中心统计上报工作。(11)完成全院医师定期考核任务。(12)服从医院安排,积极参加医院各项活动,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日常工作,如:医师节系列活动等。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督导科室努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做准备。
2、完成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定期做好出科考核,进一步提升人员素质培养。
3、完成现有未处理医疗纠纷诉讼工作。保障医疗安全。
4、安排新入院人员进修实习工作。做好新的培训人员。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 民族地区 法学教育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83-05
[作者简介]阮丽娟,田开友,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随着法学专业在我国高校的蓬勃发展,民族地区高校(本文所称的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指建在民族地区的普通高等综合性大学,而非学院,也非单纯的民族院校;所谓民族院校是指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在内的13所普通民族高等院校)日益成为法学专业办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起了民族地区法学人才培养的重任。从我国目前的专业招生情况看,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地区的一些重要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开办了法学专业。由于区域劣势和基础弱势,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法学专业建设基本上是在复制和模仿中东部地区重点大学法学专业的内容和形式。在经历了简单的模仿与复制阶段之后,如何建设“特色鲜明”的法学专业便成为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基于此,研究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如何选择有效的路径构建特色法学专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科学定位:确立适应新形势的法学专业建设目标
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要构建具有特色的法学专业,首先要确立其建设的目标,也就是法学专业的办学定位问题。一般来讲,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办学方向、角色定位、特色所在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其作用为规范、约束和自我评估办学行为,以提高办学能力和纠正办学实践中的失误。高校办学定位的形成主要源于三种需要,即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战略需要,高校所在地域、归属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自身突显其办学精神的表达需要。与那些为了国家重大战略而设置、办学实力雄厚、渊源久远的高校相比,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着重关注国家发展中的区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社会经济问题,应树立起服务地方、面向民族、扎根基层的办学理念。基于此,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建设法学专业时应将服务民族地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建设目标。
吉首大学是一所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武陵山片区的民族贫困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其法学专业创设于1996年,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普通全日制专科生。2000年,开始招收普通全日制法学专业本科生。2006年,法学专业被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同年获准开办法学理论硕士点。2011年,该专业被确定为校“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尽管该专业为湘西地区培养了近千名的法律专业人才,但由于长时间定位不明确,痛失了许多发展壮大的机会。因此,考虑到地方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需要,吉首大学法学专业的建设目标应定位为: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为武陵山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服务,建设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武陵山片区法学教育、研究与服务中心。
二、汇聚内外力量开放办学:化解法学专业建设的区位基础弱势
从我国高校整体布局来看,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多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中东部相比,民族地区办学经济资源极其短缺,而且民族地区高校在长期办学中普遍养成的等待国家援助、依靠上级拨款、索要扶贫资助的“等靠要”被动办学思想十分严重,很少主动去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也不太关心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为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化解民族地区地方性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建设的区域劣势与基础弱势。
(一)借助外力,打破封闭办学的格局
1.通过与支援高校的合作,实现教学、科研、师资与管理资源的共享,进而推动法学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计划”,各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目前都已成为重点大学对口支援或共建单位。那么,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法学专业建设就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一国家政策,开展与支援高校的深度合作,在法学专业建设尤其是法学教学课程、科研平台、联合招生以及师资培训上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支援高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向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开放与共享,以优化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法学专业的结构。
2.深化“学校+实务部门”的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地方社会资源。地方高校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地方高校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地方社会资源的有力支持。基于此,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应打破高校作为单一教育主体的常规,将高校、实务部门教育资源有效系统地融合起来。根据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的要求,为培养高质量的法律人才,高校与实务部门应建立起常态化、规范化的“高校+实务部门”的联合培养机制和运行模式。此种联合培养机制体现的是高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深度拓展“学院与司法部门共建”、“学院与企业共建”、“学院与政府部门共建”等社会合作教学模式。这既能促进学校法学专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乃“双赢”的结果。
(二)依托校内资源,加强以法学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共建共享
为实现服务地方建设目标,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加强法学专业与其他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专业的互动合作,整合多层次开放式办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吉首大学法学专业建设在化解区域基础弱势方面,应与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及其他周边地区的司法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实务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探索与法律实务部门密切合作的培养机制。应充分利用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师大等对口支援单位的法学资源,以及与体育学、管理学、产业经济学、民族学、哲学、医学等专业建立共同申报课题、互派教师定期开展学术讲座等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交叉问题的研究。
三、面向西部基层:克服法学专业人才的竞争劣势
截止到2007年,我国共有927个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和分校)开设了本专科法学专业,占全国普通高校的42%。2010年招收法学本科学生486750人,专科209995人,法学硕士生25801人,法学博士3529人,法学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7.7万人。与法学教育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学专业毕业生近年来持续低迷的就业率。从2002年开始,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即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当年在全国214个学科专业中,法学专业就业率排在187位,2005年则成了倒数第一,此后一直名列榜尾。而另一番图景是: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的民族地区法律职业人才十分短缺,法官、检察官、律师断层现象比较严重。例如,截止2007年,青海全省法院有58%的法官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西宁和海东地区,青南地区仅占17%,其中还有87%的基层法院法官人数仅为3~4人。到2007年底,贵州全省1500名律师中,仅贵阳市就有700余人,占全省律师人数的一半。更令人惊讶的是,目前贵州全省有6个县没有一名律师,有36个县的律师事务所没有达到“三人一所”的法定要求。新疆自治区2002年有法律职业从业者13000余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6.7%。其中,全区5400名法官当中大专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4231人,占78.1%;全区6000余名检察官当中,大中专文化程度的3864人,占64.8%;全区1600多名律师当中,大专文化的1183人,占74%。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法律人才紧缺和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非常困难的局面并存。
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若干意见》中倡导将卓越法律人才实行分类培养,即应用型与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三种培养模式。其中,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因而,此种人才的培养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在该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的是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为适应西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结合政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的是一批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
基于此,考虑到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欠缺、国家投入少、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不高、地处偏远区域等因素,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选择西部基层应用型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民族地区高校(综合性大学)应尽可能将培养的法律人才留在民族地区和西部基层。这样既可以化解法律人才因供大于求造成的法科生就业压力大和西部基层、西部民族地区法律人才紧缺的矛盾,又可以较好地解决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的问题。基于此,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建设应当考虑契合民族地区和西部基层的社会需求,培养过程中应对各个培养环节进行特色设计,并副之以正确的就业政策引导,以保证培养的法科生真正为西部基层和民族地区的社会所需求,真正符合西部基层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扭转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人才的竞争劣势。
四、苦练内功:合理选择法学专业建设措施
要想实现上述法学专业建设目标,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还应苦练内功,选择合理的措施建设法学专业。
(一)采取合理的人才培养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法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人文素质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社会管理创新课程等4个课程模块。人文素质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职业素养。专业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通过精简、整合等方式对原法学专业16门主干课进行整体优化,重点突出三大实体法以及三大程序法的教学,增设“民族法学”、“民族法律政策与公共治理”、“区域法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等特色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本技能,应开设“社会调查方法”、“法律诊所”、“司法实务”、“政府法务”、“非诉讼程序(ADR)”等实践实训课程。社会管理创新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法律实践和社会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可开设“法律实务与社会管理创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跨区域公共治理”等特色课程。
2.变革培养环节。针对4年制法学本科教育(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涉及的法学专业建设只讨论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可按照“2.5+0.5+0.5+0.5”模式实施。前5个学期为人文素质课和专业课实施阶段,第6个学期为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课程和社会管理创新课程教学的阶段,第7个学期为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第8个学期为在联合培养单位进行岗位实践教学阶段(含毕业设计)。
3.革新教学方法。为落实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主线”,大力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法、案例教学法、诊所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特别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借鉴国外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提高和实践环节(能力的培养)等优点,全面革新实践实训环节,突出法务实践实训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这是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关键举措。在校内,学生通过模拟法庭演练、法律实务等课程完成基础技能培训,然后进入法律诊所直接从事法律实务。在校外,实施“专业实习+岗位实习”的法务实践实训模式。其中,在专业实习阶段实施“分站式”专业实习模式,学生分别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进行“三站轮动式”专业实习,以培养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其熟练程度。岗位实习阶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岗位进行针对性实习,培养其较强的从事政法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村镇社区等法律工作的能力。
(二)建成良好的师资队伍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良好的师资队伍。根据《若干意见》精神,法学专业需要通过教学方式改革及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等途径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考评制度和奖励机制。大部分高校法学专业现行的做法是,通过建立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等渠道,建设具有广阔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结构”法学师资队伍;聘任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实务人员到学校担任授课老师,派遣优秀教师到实务单位挂职锻炼,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速度,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考虑到区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培养西部基层卓越应用型法律人才时,应加强法学教育与实践部门的良性互动,将法学教学研究成果通过建议、讲座、顾问等方式运用于民族地区的人大、政府和公检法司等机关,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研究课题,继续派员到司法机关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考取法律职业资格和从事兼职律师实务,从地方权力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等法律实务部门聘请一定数量的业务骨干作为法学专业兼职教师。
(三)有效建立法学专业建设保障体系
法学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及其措施的落实需要有效的保障体系来维护。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进行法学专业建设时,应构建以下保障体系。
1.规范法学实践基地的运作。“法律的生命力一直并非逻辑,法律的生命一直是经验。”现代法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育,而这种实践性教育离不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反过来,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建设法学专业,不但要建立正规的法学实践教学基地,而且要加强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基地评估与考核制度、基地人才培养制度、基地经济利益补偿制度、基地监督机制的制定和完善等。对每个基地都应指派专门指导教师,与基地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或其他实务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并进行严格的实习考评。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实习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发挥实践基地的实践锻炼作用。
2.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良好的管理机制能为专业的发展提供“共生”的环境和条件。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法学专业建设实践中应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运行管理机制,并积极发挥专业运行管理机制的保障作用。具体思路是,以完善的专业建设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专业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以良好的学术管理体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以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检测专业建设的效果。
(四)对吉首大学法学专业建设的启示
1.人才培养措施。吉首大学为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和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活力,培育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功能,制订并实施了《吉首大学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作为校特色建设专业,法学专业在培养环节、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为解决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法律问题,应针对性地开设“武陵山片区法律社会学”、“武陵山片区习惯法与法律传统”、“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专业特色课程,以及“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法律问题”等专题讲座,调整与充实法学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出版与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法律问题高度相关的法学专业特色教材等。
2.教研教改方面。为完善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机制,强化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关系,以科研推动专业建设,吉首大学法学专业应至少围绕武陵山片区的区域法律协调、反贫困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习惯法与法律文化以及法制宣传与法制教育等5个方面的法律问题展开科学研究。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吉首大学法学专业自创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位、学缘、专业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学术梯队。目前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6人。但学校地处西部民族地区,对外交流受到诸多限制,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队伍建设上难以短期大量引进高水平师资加盟,青年教师较多,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很少。因此,需要加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力度,有计划地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并有一定学术成果的优秀青年教师,突出培养“双师型”教师。应积极参与地方法制建设和司法实践活动,并从湘西州人大、州中级法院、州检察院等法律实务部门聘请15名左右的业务骨干作为法学专业兼职教师。
4.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原则,继续完善现有的律师教育学院、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刑事侦查实验室、省部共建的文化产业管理综合实验室(法学共享)、公共管理实验室、案例分析室等校内实训基地。要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配备专门实验人员,引进法学实验教学软件平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强化与设置在吉首大学所在地区的相关研究基地(如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基地、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民族教学基地、湖南省差异与社会和谐研究中心、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等基地)的合作。另外,为落实“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应加强并规范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促进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带教水平和学生的实习质量。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审计业务环境日益复杂化,市场对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各方面要求在逐步的转变和提高,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中高级审计人才,审计教育界必须创新审计教学方式,加强审计实践性教学。
一、审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审计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曾指出“高校要建立完善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各高校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改革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
(一)加强审计实践性教学是审计专业及课程的内在要求。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审计业务程序涉及编制客户的基本情况调查表;与客户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初步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审计重要性;评估审计风险及确定审计重点领域;编制审计工作计划与方案;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实施实质性测试并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评定审计证据及编制审计调整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确定拟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并编制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
可见,审计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务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的特点,审计业务中许多环节。如,审计重要性及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重点领域的确定等都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并从事工作两年以上者,才可以申请注册”。两年以上的实践经验是获取注册计师从业资格证的必备条件。所以加强审计实践性教学是审计专业及课程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审计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2008年4月,我在进行《财务审计》教学的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带领本学院财务管理系2006级四个审计实务班的学生分批、轮流到海南誉诚会计师事务所、海南佳合信会计师事务所实践。虽然实践时间不长,但从学生交来的实践报告与实践心得来看,将审计理论教学与审计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试,对学生各方面有很大的促进,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纷纷强烈要求多进行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总之,加强审计实践性教学,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当今社会衡量审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多少审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毕业后他们能否很快适应审计工作,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审计业务环境中随机应变,灵活自如地进行审计实务作业,有效地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实践性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实际的审计工作,增强实践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从而实现审计专业培养目标。
2.有利于促进审计理论教学。
在今年4月份的审计实践性教学活动结束后,每位参加这次审计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学生都提交了一份实践体会。学生的实践体会反映出他们过去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于课堂中老师所教授的哪些理论知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如何用而感到疑惑。通过这次审计实践性教学活动后,他们心中的这些疑惑自动解开了,学习目标由此变得明确而坚定,课堂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这些变化从本学期的到课率中得到了验证,本学期学生的到课率明显高于上学期。
3.有利于缩短审计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到会计师事务所实践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审计资料及真实的审计业务程序和问题,他们必须积极地分析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审计实践教学构成
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只是审计实践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一般由案例教学、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所构成。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审计业务的全过程,掌握实务操作方法与技巧,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提供一个或一连串的问题给学生,并组织引导学生结合理论进行分析讨论,以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原则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分析应用能力等方面很有成效。
教师在准备案例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案例的主题。案例的主题和课程是否衔接,是否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
2.案例的篇幅。案例篇幅不宜太短,太短易造成过分简化,难以了解全盘事实,但也不应太长,太长易造成分析者无法抓住分析重点混淆重要环节。
3.案例名称。有些案例名称是采用原始名称,此类案例是让学生进入状况,但以虚名代替原始名称的案例,则可能更具研究价值。而教师应视教学主题而选择。
(二)校内模拟。
校内模拟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操作及应用能力,在校内应分别建立审计手工实验室、计算机模拟实验室。
1.手工模拟实验室。根据事先准备的被审计单位的一套仿真会计核算资料,进行手工模拟注册会计师年报审计业务全过程。
(1)计划阶段的实务操作流程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初审报表签订业务约定书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审计计划。
(2)实施阶段,总体包括以下报表项目审计的实务操作:①货币资金的审计;②应收及预付账款审计;③存货审计;④投资审计;⑤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审计;⑥负债审计;⑦所有者权益审计;⑧收入审计;⑨费用审计;⑩利润及利润分配审计。在每一报表项目审计中都具有相应的操作流程,并且都要形成或编制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
(3)审计终结与报告阶段。审计终结与报告阶段实务操作流程主要是: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获取管理层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撰写审计小结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评价审计结果就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等有关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沟通调整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确定审计意见的类型与措辞,编制和出具审计报告等。
2.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当今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网络鉴证业务也应运而生。审计手段趋于计算机化,因而计算机审计技术也应引入审计实践性教学之中。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建设的基本模式是在审计软件的支持下,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一套仿真模拟电算化会计核算资料,进行计算机模拟审计业务的全过程,其内容与手工模拟大致相同。
(三)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将学生送到校外的行业、企业进行实践,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审计理论及基本方法去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有效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校外实践基地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和大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校外实践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
1.根据课程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要求,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到会计师事务所,由审计实践指导教师或注册会计师对学生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
2.选拔在实践基地表现突出的学生,进驻实践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独立处理审计业务,真正走入社会锤炼。
三、加强审计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加快审计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可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审计教师业务素质和实践性教学水平。
1.鼓励审计教师积极报考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并给予报销报名费及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通过后的注册费、年审费。
2.制定校内教师深入会计事务所实践制度。
轮流安排每位审计教师一个学期的时间深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在资金保障的情况下,使教师完成技能指导水平的提高。
3.聘请会计师事务所里的注册会计师作为长期兼职实践指导教师,把聘任教师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体制。
(二)加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应有意识地与会计师事务所、大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制订合作计划。
学校企业联合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委派审计教师深入会计事务所进行实践。
2.有利于教师收集审计案例教学及校内审计模拟实验教学资料。
3.有利于进行校外实践性教学活动。
4.有利于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实践性教学指导。
(三)加强审计实践教学资料建设。
审计模拟实验资料应达到以下要求:
1.审计模拟实验资料应反映出我国新的审计准则规定的基本程序,同时兼顾各地审计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
2.审计模拟应能提供原始资料,提供适用的审计工作底稿。
3.审计模拟资料应便于学生根据个人的分析取证,形成审计意见,编写审计报告。
关键词:高职教师;实践能力;职业活动;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张东(1976-),男,重庆市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余冬阳(1980-),女,重庆市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编号:112093),主持人:张东;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重庆市高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策略研究”(编号:2012-GX-208),主持人:张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7-0004-04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利教育之职业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因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技能为教育之第一要素,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是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为职业教师所必备之三要素,然而三者之中,经验尤为根本焉。”这里的“经验”能力,即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职业教育教师所具备的某行业的相关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缺乏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师的普遍短板,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如何解决好高职教师繁重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任务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之间的矛盾一直是高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现状及特点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的发展与完善,现已建成93个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2011年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提出:中央财政共支持5万名中职专业骨干教师、2.25万名高职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并从中遴选2000名中职教师、2500名高职教师到国外进修,同时还支持2万名中职教师、2.5万名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1]。关于高职教师培训的各类主体有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政府、教指委和行指委、各级各类行业协会、高职高专师资培训联盟、各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等。2013 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资料显示,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内容涉及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知识等方面,有关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以及学生管理、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内容较少[2]。
目前,高职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强。各级各类培训因为受时间、场地等限制,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注重培训师资的身份和资历,所以一般都会邀请本领域的学者或政府官员作为主讲嘉宾,他们或长期从事职教研究,抑或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但明显理论大于实践,而真正实际从事一线生产的高级技术人员却因“分量不够”很少能参与进去。另外培训形式主要以教育教学理论传授为主,在形式上与学术性研讨会基本无二,大多是“聆听报告,小组讨论”的模式,很难提升与会者的参与度,以实践为主的培训相对较少[3]。第二,由于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众多,各类培训也只能基于专业群为主开设,不能满足各类细化专业及新兴专业的需求。第三,各类培训主要以项目的方式进行,缺乏国家层面的系统设计,导致项目重合、内容杂糅、资源浪费,不利于教师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缺乏有效的教师能力鉴定和培训质量监督机制。第四,企业锻炼和顶岗实习流于形式。由于制度和激励机制的缺失,教师普遍认为教书育人才是自己的主业,对下企业锻炼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致,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监督、考核和评价又有许多具体而复杂的情况,导致教师下企业锻炼在量上有一定保证,但在质上的效果离理想的差距较大。第五,不能针对不同的教师类型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分为专任教师、兼课教师和兼职教师三种类型,国家和地方政府举办的各类培训主要是针对前面两类,其中以专任教师为主。但是专任教师根据来源可以分为高校毕业生、转岗教师和企业引进人员等,如果能够相对细化他们的能力提升需求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培训效果。笔者认为高职教师培训主要应针对高职院校无企业经历的教师。
二、回归职业活动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主要策略
(一)以职业活动为实践能力提升的载体
高职教师的职业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活动,即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指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活动或行业活动,即教师所教授专业本身的职业活动,比如电子类的教师所从事的电子产业的活动,法律教师所从事的律师行业活动等。因为专业实践能力主要从行业工作习得,所以泛化的理论培训意义不大,以职业活动为载体(本文中的职业活动主要指上面第二类情况)对高职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才有实质性的意义和效果。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其中,做是学和教的中心,“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可以看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获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只有通过职业活动。也就是说,高职教师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除了参与教学活动和各种培训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投身职业活动。但这里所说的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不是简单的下企业锻炼,而是要以一定的职业身份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职业活动,承担该职业身份应该具有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或从业经验,这样才可能真正提供专业实践能力。
(二)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
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本身需要一定周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存在可能的。因为教师有着普通高等教育的良好背景和基础,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再加上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很可能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要的是要制定出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在规划里要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周期、自我评价方法、资格证书目标等,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不管采取长期、短期、不定期等何种形式的在职锻炼,都要确保其在规划范畴内,保证能力目标的系统实现。
(三)选择适当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参加职业活动无疑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必然选择,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有着几个特点:其一,职业活动(项目)的完整性。需要完整地参与一项职业活动才能获取能力,简单的中断性的参与是不行的。其二,职业成果(目标)的明确性。只有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职业目标,通过参与职业活动形成了职业成果,才容易形成职业能力。其三,职业环境(状况)的真实性。完成职业任务必须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而这个职业环境是符合职业要求的,是不可替代的,所遭遇的职业状况有一定的或然性,但也是基于一定的职业环境的。基于以上特征,参加职业活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脱产挂职锻炼。这种方式是最佳理想化的方式,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教师能参加完整的职业活动,在此过程中能在特定的职业环境内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形成时间相对集中的能力训练。某一职业由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所构成,教师在某一行业领域也有自己的能力强项和弱项。这种方式就是集中利用时间,集中或周期性地对教师职业能力进行强化训练。这种锻炼时间相对固定,时间周期较长,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岗位进行锻炼,因为这毕竟是基于教学需要的能力锻炼。比如服装制版的教师,有的设计能力强,有的制作能力强,集中训练版师的服装制作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其打版设计能力。
2.参与生产过程(基于生产项目)。有些专业实践能力非常细化和具体,参与生产过程能够使这些能力更为清晰直观,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反复的流程训练便可以强化这一能力。比如物流专业的物品打包能力,只有通过在企业里见识到各种物品,不断训练、反复操作,才能提高物品打包的质量和效率。有些专业实践能力是柔性的抽象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基于经验累积,并不能强化训练。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真实的项目便能很好地提高这样的能力。比如文秘专业教师的公文写作能力、文化专业教师的市场经营能力等。通过主持或参与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与企业人员的交流,了解市场与企业的状况,充分运用自己的所学为企业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会自然融入企业的职业环境、工作氛围,收到企业工作模式和工作思维的影响,企业人员专业的操守和做法也能通过共同完成任务传授给教师。这种带有问题情境的技能习得能够让教师的记忆更加深刻。
3.工教交替。高职教师普遍存在实践技能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方法只有进行技能训练。高职教师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素养提升、职称评审等繁重的工作压力,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体现在生产制作的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效率较高等方面。如何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呢?工教交替是一种教学模式,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师能力提升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概括为“做―学―教”模式,即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安排将教师的授课时间相对固定,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种工教交替的方式可以使教师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及时总结实践能力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可以将企业最新的工艺和技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加工及时传授给学生。教师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这样就可以把学习与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确保专业教师拥有持久的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学习动力,并不断把学习力转化为实践能力,印证了波斯纳“实践+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4]。
4.产品研发。参与产品研发和提供技术服务也是教师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这也是基于企业真实活动的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与企业人员一起进行研讨、技术交流和切磋,可以遇到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能力提升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注重学习和教学策略的运用
高职教师在参与职业活动训练时,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总结操作规律和方法,调动和运用学习策略,逐步形成教学策略,在提高动手技能的同时提升理论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升自己从事某专业(行业)的实践技能水平时,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思考和总结自己技能训练的经验并使之符合教学规律以利于传授。就如一个好的驾校教练,他首先要能熟练地按照操作规范安全文明的驾车,比如他要教会学员换档,他可能需要示范、手把手传授、学员练习、点评、再示范,这是操作流程,同时他要让学员了解发动机转速与车速之间的联系,速度与档位之前的匹配关系,换档操作中的技能与解决方法等,这样学员才能牢固掌握技术并形成自己的经验。如果单纯教会学员在动作上如何换档,学员并不知道换档的意义和原因,那么学员很难自如掌握这门技术并应对变化的复杂情况。
(五)多项目多岗位训练
由于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很难保证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高职教育要求教师的实践能力要相对全面,要有较高的熟练程度,所以应该主动进行多项目、多岗位轮岗锻炼,以确保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以文秘专业教师为例,教师在某一时间段完整地进行了某会议项目的筹备与实施,积累了相关的实践经验;但教师可以参与另外的会议项目实践,反复强化,最终可形成会议管理的较强的实践能力。
(六)双主体教学反思训练
陶行知认为成为职业教师要具备三条标准:“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生利之教授法”。职业教师有三个来源:“一是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经验学术与教法。二是收录职业界之杰出人物,教以学术与教法。三是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之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蔚为职业教师”。其中最后一点即是现在所说的校企双主体教学法,即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进行授课,可以两者之间进行互补式授课、分段式授课、共融式授课等。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由于课题项目化和专门化,两者共同备课和上课能够激发彼此的灵感,共同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密切合作。最重要的是校内教师可以通过企业教师的授课,发现和学习对方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并且如何把这些技能和经验传递给学生,对校内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开发教育活动研讨的最终目的在于“教育实践的改善和参与者能力的成长”,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这一最佳组合,不仅因背景的差异而有利于双方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视野,而且可以通过互相协助、互相启发、批判反思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学科专业素养,并最终实现专兼职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携手共进[5]。
三、回归职业活动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注意事项
(一)创新师资管理完善评价制度
创新高职院校师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6]。在教师个人绩效考核中,要从发展的动态的视角来科学评价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水平和质量。要建立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结合的制度,鼓励教师通过产品研发、获取专利、技能大赛、技术成果等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参与态度、工作难度、工作量大小、工作成果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比如可以采取积分量化的评价方法:对实践时间下限进行规定,比如专任教师至少1个月,达到下限赋满分,超过1个月者得奖励分,不足1个月者根据具体时间长短赋分;对采取不同形式的实践锻炼分别赋分;对取得不同的实践成果分别赋分等。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要广泛调动行业专家、业内人士、企业骨干共同参与。对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效果由企业负责考核,对于教师通过实践锻炼在教学水平上的提升由学校负责考核。
实施分类考核评价。现有的高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尤其是具有指挥棒作用的职称晋升制度,存在很强的学术化倾向,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而且也不利于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全面发展。应进行分类管理与考核评价,对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等不同类型的高职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但均要凸显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及其实践教学技能的考核[7]。
(二)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参加职业活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的大事。学校应努力为教师搭建到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平台,积极出台激励政策,通过有效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比如通过教师在下企业锻炼期间学校的教学工作按满工作量计算,取得相应成果的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上优先的措施促进教师积极参加下企业实践锻炼。对于教师参加职业活动锻炼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将管理与考核放在二级院系进行。学校督导组与二级院系督导组不定期根据教师工作计划到对应单位进行跟踪检查,落实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情况。在检查的同时要了解和关注教师在工作中的困难和具体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三)关注新技术新水平
实践能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教师千万不能出现怠惰情绪,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无须再进行学习。其实实践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后要再上一个台阶相对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这个时候应该向更高标准迈进。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关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水平,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实践能力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1]14号).
[2]宋金娟,闫志利.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改革策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1):66-70.
[3]成传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4(11):92-94.
[4]叶穗冰.组织管理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0):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