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资源的稀缺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今数字化已经是时代的潮流,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在逐步向数字化转换,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视数字化、图书数字化等等。图书馆也在走向数字化,这对传统图书馆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它不但改变了传统的运行方式、手段,也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并且引发了图书馆的管理思想的变革。新的数字形态或模式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对传统图书馆的一种批判的继承和创新。
一、传统图书馆的弊端
传统图书馆的体制实际上是在地域条块分割条件下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体制。由于地域条块的划分,图书馆总是在行政的或物化的体系控制下,具有强烈的附属性和依附感,为完成任务,满足控制体系下有限的读者需求,其在信息资源配置上表现为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而实际上却是既重复又不足,这使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体制本身却又成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究其根源,在于体制产生的基础。传统图书馆体制存在的前提是文献信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稀缺性产生控制欲和拥有欲。而稀缺性产生原因在与图书馆的服务过程需要强烈地依附于时间和空间条件。
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以数字化方式存储信息资源,并在网络上高速传输,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将信息资源快速传输给分散在各地需要利用的用户,凡个人与单位只要拥有计算机并与网络连接,本人不必到图书馆,也不必关注信息存储在哪里,就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充分、自由地查阅、搜索、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并不受期限、数量与馆际界限的限制,是实现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无围墙图书馆”或“环球图书馆”。从中可以看出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图书馆时代,信息内容将取代完全物质化的信息载体,成为利用的核心。这也是人类信息利用的本质。不难设想,在未来的大学城里,不依附于任何大学的公共性的图书馆或信息资源中心将会出现。同时,一些行业和个人也将加入到信息服务的行列。
二、传统图书馆业务改革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虽然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电子出版物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出版名称,但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却模糊了形态的界限,而注重信息的内容和价值。网络的先进技术使信息服务逼近了人类的信息利用本质。传统图书馆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另一弊端是功能的分离。如专门的采购部门、专门的编目部门、专门的借阅部门,专门的参考咨询部门。这些部门串连在一起,才形成图书馆服务的整体,各项工作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传统图书馆 由于分工过细、使图书馆员视野狭窄,能力单一。
1 信息服务和智力资本的概念
1.1 什么是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服务概念泛指以产品或劳务形式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的各种信息劳动,包括信息的搜集、整理、存贮、加工、传递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提供服务等;而狭义的信息服务(或称信息提供服务)则是指专职信息服务业针对用户的信息需要,将开发好的信息产品以用户方便的形式准确传递给特定用户的活动。
开展信息服务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信息用户、信息服务者、信息产品、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服务方法。(1)信息用户:是信息接收者,是信息服务的对象,是信息产品的利用者,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动力;(2)信息服务者:是从事信息服务的各机构及机构中的有关人员,是信息服务的主体,它通过选择、加工、提供信息产品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3)信息产品:是指信息服务者收集、整理加工的各种已知的或潜在的社会信息、科学知识及科研成果,它构成了信息服务区别于其他服务的本质特征;(4)信息服务设施:是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手段,包括计算机、通讯设备、复印机、图书流动车等技术设备以及阅览室、情报咨询室、照排室等服务场所;(5)服务方法:是指开展信息服务中的各类操作技巧、方式、程序,如索引技术、软件技术、视频技术等,它是实现信息服务效能的必备“软件”。
将信息服务作为一个行业,从一般的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行业部门,在我国是近20年来的事情。我国信息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统计,2004年我国拥有信息服务机构4万余家,除中央各部委到地方各省、市建立了信息机构外,各种类型的信息经营企业也纷纷成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市场经营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无论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还是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普遍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工作效率、领导层的决策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1.2 智力资本的概念
智力资本是在特定领域有一定的专长,或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知识水平并具有研究、实践潜力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精华部分,从智力水平与知识结构角度看,属于高层次的人力资本。
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在1969年John Kenne Galbraith写给经济学人的主编Michael Kaleeki的信件中出现。Galbraith认为智力资本是指运用脑力的行为,而不单是知识和纯粹的智力。
给智力资本最早下定义的是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他在1991年对智力资本提出较具体的定义:所谓智力资本是每个人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因此智力资本是指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与能力的总和。他提出了智力资本的“H-S-C”结构,即企业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因素构成。在智力资本的三因素中,人力资本是核心,是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重要基础;结构资本既为人力资本发挥作用提供桥梁与平台,又为人力资本设计创造结果;关系资本是人力资本运营的结果,同时,其形成之后又对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和实现产生影响和作用。
布鲁金提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构成,即智力资本的“四模块”。企业人力资本是由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才能和特定的心理素质所构成;市场资本是指公司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主要包括客户和他们的信赖度、销售渠道等;知识产权资本包括公司商业机密、技术专利、产品商标等;基础结构资本是公司骨架和黏合剂,为员工及基本工作的联合提供力量和方便,它包括公司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管理程序、信息技术系统、网络系统等。
此外,其他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如Hugh MacDonald认为智力资本指的是存在于组织内,并能产生差异优势的知识。Sveiby将智力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部分。1999年,世界智力大会把智力资本定义为“可以转化为利润的知识”。
因此,我们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以员工和组织的技能和知识为基础的资产,企业智力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各种无形资产,诸如专利、商标、许可证、企业形象、顾客忠诚度、管理技能,等等。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均能给企业带来价值。例如,商标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带给企业的首先是防御性价值,即从法律上保护企业的名称或其产品的品牌不被别人使用。同时,商标也具有进攻性价值,它在市场上把一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其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有助于实行差别化战略,建立品牌优势。
2 智力资本在信息服务业中的作用
2.1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科技信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桥梁的信息服务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全球电子商务大潮的冲击,当前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国内传统信息服务行业存在着重设备、轻信息资源开发,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传统观念,导致文献信息服务只停留在文献的流通上,难以跟上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受到了诸多挑战。
(1)信息资源网络化,使得部分科技信息资源公开化、共享化。科技信息服务部门对这部分信息无法垄断,难以保密。换句话说,用户与信息服务业在获取信息的全面性方面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2)随着电子出版物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出版物信息资源的国际合作使得很多信息最后犹如江河归海般流入美国。这种趋势更强化了其霸主地位。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何开发我国的电子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3)信息交流网络化,使用户的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用户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质量以及网上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为用户提供导航式的服务,如何制造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缓解信息噪声、信息垃圾的压力,如何提高信息服务的实际效率是信息服务业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虽然我国信息服务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知识经济仍然带给我们相当多的机遇。如我国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信息产业的目标,在政策上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互联网络经过多年的孕育和发展,为用户营造越来越广阔的“电子空间”,我们现在面临的市场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公众对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服务业有较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这是传统信息服务产业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2.2 智力资本在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使顾客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是否具有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生产柔性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转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正从人力资本走向智力资本。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今天,智力资本不仅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稀缺的资源,也是企业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稀缺性资源。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的12%,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智力资本。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与功能的创造性等特点,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生力军的作用,拥有某项专利、拥有某些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都是增强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关键。由于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如何获得智力资本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已成为企业获得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服务业,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将是围绕争夺高智商头脑、高知识人才的激烈角逐。企业资源排序无疑将把最稀缺的智力资本放在第一位。
3 如何加强信息服务业的智力资本管理
在高速变化的国际大环境下,企业要获得并保持领导地位,需要采用一整套创新、开发和应用知识的周密战略。这主要缘于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来自物质资源和体力劳动的有形资源的比例正加速减少,而越来越多地源于创造智力财富和知识的无形资源。因此,知识时代的组织需要一种能够保持竞争力的,可以产生、获得和应用智力资本的管理模式。知识密集型企业,无不把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作为获得并保持竞争能力的战略手段。依据智力资本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服务业应在下列几个方面加强对智力资本的管理:
3.1 建立智力资本管理体系
成功的企业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而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于他们做出最好的决策。知识密集型企业通过智力资本管理,最终要形成智力资本管理机制,以更好地促进智力资本的发展。有效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措施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以制度的形式奠定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这对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贯彻落实是一个根本的保障。因此,必须依据信息服务企业的特点,遵照指标体系确立的准则,建立适合于信息服务业的智力资本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学科馆藏;满足感;生物学;大学生;高校图书馆
2002年国家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1]。学科馆藏是指高校图书馆所典藏的不同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主要分为纸质和电子两种型,是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及其读者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知识源泉之一。所谓学科馆藏满足感是指高校读者,尤其是相关学科读者利用高校图书馆学科馆藏后获得的满意程度,它是评价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1 调查过程
广西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近80年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长期以来,该校图书馆致力于学科馆藏建设,以期满足该校学科建设和读者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之需。本报告源自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满足感的调查。
通过文献检索,在借鉴国内相关调查案例[2-3]的基础上,结合本调查的具体实际,设定大学生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满足感的调查7项指标:藏特点、馆藏分布、馆藏培训、馆藏利用、馆藏借阅、馆藏缺失和馆藏荐购。基于这些指标,制定《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生物学科馆藏满足感调查问卷》。
向该校生命科学学院300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并组织作答。被试者涉及该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3个分支学科方向。共回收有效问卷270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均达90%,最后,将有效问卷中对各测度选项的选择结果数据套入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馆藏特点
馆藏特点从宏观上反映了该馆生物学科馆藏是否满足大学生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被试者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丰富性、新颖性、专业性和类型比例的满意超过60%。这表明:①该馆在生物学科馆藏建设中始终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尤其是近年来实施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学科馆员建立馆院联系,及时洞悉生物学科的发展态势,准确掌握该学科经典和前沿文献信息资源的动向,面对信息爆炸、文献剧增、经费有限的现状,努力实现生物学科馆藏效益的最大化,满足大学生的需求。②近年来,该馆根据文献信息资源载体和传播多样性的趋势,遵从大学生阅读习惯的新变化,依靠日益完善的校园网,采取逐步压缩纸质、增加电子生物学科馆藏的策略,使这两种生物学科馆藏的比例逐步趋于合理。
2.2 馆藏分布
馆藏分布反映该馆馆藏整体布局能否方便大学生使用。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78%的被试者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尤其是纸质馆藏分布比较模糊;被试者或多或少对该馆正在使用的馆藏索引的检索效果不满意。这表明该馆生物学科馆藏整体布局存在不足。究其原因:①该校3校区办学且各校区设馆,纸质馆藏分布变动频繁;也可能是大学生对该馆各种机读数据库所含的具体内容感到陌生。②该馆研发的多机读数据库整合《统一检索系统》使用时间不长,仍需改进;该馆使用的《汇文文献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全校纸质馆藏,生物学科馆藏录入该系统时难免出现偏差;一些大学生对所需生物学科馆藏的篇名和主题词等检索项了解不确切或不完整,也是产生检索结果误差的原因。
馆藏培训直接影响大学生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利用效率。调查结果显示:近3/4的被试者知道并参加过该馆举办的各种生物学科馆藏培训;被试者参加培训的首选是机读数据库使用培训,选择生物学科馆藏使用导引等培训的也分别达40%左右。近90%的被试者建议该馆经常性地发放新增生物学科馆藏的使用指南,293%的被试者甚至提出开展个性化辅导的需求。近40%的被试者分别通过学院开设的文检课或自学,较全面地掌握生物学馆藏检索和分析知识,而通过该馆培训掌握此类知识的不足20%。这意味着:①近年来,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培训形式多样、组织力度和普及强度较高,满足了大学生的基本需求,但是,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培训深度不够。
2.4 馆藏利用
大学生通过利用该馆生物学科馆藏解决面临的学业问题而产生满足感。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0%被试者分别以专业课学习、开阔视野和科研为目的而利用该馆生物学科馆藏;近40%被试者不挑剔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类型;超过50%被试者将访问在馆机读数据库视为利用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捷径;超过40%被试者在利用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后能够圆满或基本解决所面临的学业问题;超过1/3的被试者分别因缺乏检索知识等主观因素,或受到IP限制等客观因素制约,影响其利用该馆电子生物学科馆藏。这表明:①大学生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利的用目的明确,讲求实用,从解决面临的学业问题中获得满足感。②近年来,该馆采取压缩纸质、增添电子生物学馆藏的策略,正迎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而如何更便捷高效利用电子生物学科馆藏,需要该馆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协调改进。
2.5 馆藏借阅
馆藏借阅方便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满足感。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3的被试者认定每逢学期末和毕业论文开题期为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借阅高峰期,但有近2/3的被试者在借阅高峰期仍非常或较容易借阅该馆生物学科馆藏;超过40%的被试者将馆藏已借出视为影响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借阅的首要原因;当遇到借阅困难时,无所适从者比例较低。这表明:①该馆出现生物学科馆藏借阅高峰期是正常现象。每逢学期末,大学生纷纷借阅该馆生物学科馆藏,迎接期末专业课考试;每当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期,为掌握所选课题的发展态势,大学生都要借阅该馆生物学科馆藏。②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经费,使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尤其是电子生物学科馆藏不断丰富,使得大学生即使在借阅高峰期,也能通过访问机读数据库满足需求。但是,纸质生物学科馆藏复本量瓶颈导致借阅高峰期许多纸质书刊借不到。诚然,大学生利用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主动性较高,遇到借阅困难时,基本能够各显所能,解决此困难。
2.6 馆藏缺失
馆藏缺失反映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软肋,可能降低大学生的满足感。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试者分别认为该馆无法满足需要的生物学科馆藏是此学科的科研专著和习题集;最缺的生物学分支学科馆藏是营养学,其次是医学。究其原因:①源于该馆学科馆藏定位主要是以满足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为主,生物学科研专著主要由相关学院资料室典藏;此外,鉴于生物学科描述性的特征,其许多分支学科尚未出版习题集。②《中国知网》之《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是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机读数据库,而该馆曾在一段时期内未购买其《医药卫生科技子库》的全文访问权限,导致这些生物学分支学科馆藏缺失。
2.7 馆藏荐购
大学生主动向该馆荐购所需的生物学科馆藏,既使其从参与中获得满足,又提高该馆生物学科馆藏采访的针对性。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向该馆荐购生物学科馆藏的被试者不足10%;最常用的荐购方式是在线荐购。这意味着:尽管该馆开通了在线馆藏荐购,但是,该馆在生物学科馆藏荐购采访时,主要征求教师,特别是专家教授的建议,忽略了与大学生的沟通。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本次调查是正向积极的。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生物学科馆藏建设符合国内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采访、典藏、培训、管理、借阅和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基本满足该校生物学科大学生的需求。诚然,针对本次调查中反映的一些问题,特建议如下:
3.1 彰显学科馆藏的竞争力
生物学科馆藏是该馆的基础性资源之一。依据管理学资源依赖学派的观点,如果该馆此学科馆藏具有“价值、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4],那么,其竞争力将得以彰显,就能够更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为此:①通过深层次的文本挖掘体现该馆此类馆藏的价值。邀请专家经常性地开展生物学科经典文献导读,并通过学科馆员及时生物学科前沿信息分类指南,帮助大学生融汇此学科知识,了解其动态。②建立特色生物学科馆藏以体现其稀缺性。通过高校间馆际互通方式获得本学科顶端学术期刊《Nature》及其全部子刊的电子版的访问权限,或收集《瑶山鳄蜥专项调查报告》等非公开出版但学术意义较大的文献,确保大学生涉足相关领域时占领信息制高点。③通过该馆悠久的历史积淀、合理的人才结构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科学高效的组织模式,在形成其生物学科馆藏价值和稀缺性竞争优势的同时,展现难以模仿的内在竞争驱动。
3.2 遴选电子馆藏、建立个人图书馆
机读数据库是大学生偏爱的该馆生物学科馆藏。鉴于此类馆藏种类不断扩大、内容日日更新、特色平台不断增加、支撑技术不断改进的状况,就应该:①建立在馆机读数据库评估制度,组建由该馆牵头、相关专家教授参加的机读数据库遴选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馆机读数据库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剔旧更新,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②通过《中国知网》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大学生掌握运用《中国知网》建立个人图书馆的技术[5],同时要求在馆机读数据库的出版商以客户免费培训的方式,经常性地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在馆机读数据库新特色平台推介和新检索技术导引,大幅提高他们对这些机读数据库的利用效率。
3.3 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
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建设是一项多部门,多因素协调的工作。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通过他们在这项工作中的联络沟通,以融入一线且嵌入过程的方式,进一步完善馆内采访、典藏、培训、借阅和技术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同时加大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网络中心,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出版商等馆外单位,以及相关教师和大学生的合作,努力实现采访科学化、典藏规范化、培训实用化、借阅方便化、技术标准化的目标。
3.4 打造服务优势,突出个
该馆生物学科馆藏建设是为了更好开展学科文献信息服务。为此:①依据泛在知识环境特点,秉承Lib2服务理念[6],以大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对生物学科馆藏的动态需求,以开放性的姿态,通过与其互动互享,提升其对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满足感。②综合运用网页书签、RRS和MSN等技术[7],实现该馆生物学科电子馆藏的集成、组织、筛选、聚合和,构建起统一高效、精准便捷的生物学科馆藏服务平台,形成服务优势。③积极开展个,与学院开设的文检课结合互补,以提高大学生深度分析和转化利用该馆生物学科馆藏的能力。
谨此:对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段明广和李军伟老师在本调查过程中提供的帮助致以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部[EB/OL].http:∥/20020610/3058180.shtml,2012-07-06.
[2]张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指标设计初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5):60-62.
[3]倪宁兵,孙汝杰,卫菁.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专业的馆藏文献调查与分析[J].现代情报,2007,(11):122-124.
[4](英)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M].严勇,祝方,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2.
[5]易彦伶,姜月仙.“中国知网”医生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建与应用[J].医学信息,2010,23(7):2282.
【关键词】经济学;档案工作;归档
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经系统整理后须交档案室或档案馆保存。凡是反映本机关工作活动、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均应归档保存。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由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整理、立卷后定期向档案馆(室)移交。归档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与档案资源建设和向社会提供利用密切相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归档的原因以及优化归档的对策,对档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归档的原因
(一)档案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任何消费均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非排他性指在某一物品的消费过程中,物品的提供者无法有意将某些消费者排除在外,例如不支付费用不予消费。甲到档案馆查档案,不会因为甲来查阅了档案乙便不能来查。但是纸质档案一次只能供一个用户使用,这便会影响下一个用户同时来使用这份档案。数字化或电子化的档案可以同时供多名用户同时使用,但是受地域限制,便不能在空间上提供给所有需要查档的人员。只要符合查阅档案的资格,档案工作者便不能有意地将这些消费者排除在外。所以,档案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正因档案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不能将档案交由私人市场进行配置,市场无法将丰富的档案资源给予有效配置。因此需要档案部门据此制定公共政策来规定各机构的归档事宜。
(二)档案资源具有稀缺性。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不是所有文件处理完毕都归档保存,处理完毕且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才能归档。在归档前,需对处理完毕的文件进行鉴定,一是鉴定是否有保存价值,二是划分保管期限。档案价值鉴定,本身是一种极具主观性的工作,诸多原因使得保存的档案资源有限,而用户利用档案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所以,档案是一种稀缺资源,档案部门不能生产出用户所希望拥有的所有档案资源。正是因为档案资源具有稀缺性,不能保证人人都能利用到所需的档案,为了丰富档案资源,需要进行归档保存。
(三)档案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档案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参考凭证、修史编志、学术研究。但档案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因此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认为,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每一份档案的形成,凝聚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在文件时期,需要草拟、审阅、签发、处理,处理完毕后,需要鉴定是否需要保存并划分保管期限,需要归档再按规定定期归档。每一环节都凝聚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档案具有使用价值。档案具有使用价值,因此需要归档保存,以便将来提供方便、优质的利用服务。
(四)档案归档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要量。它包括两个条件,即消费者愿意购买和有支付能力。如果消费者没有支付能力,即使有获得某种使用价值的愿望,也不能形成有效需求。归档部门每年要形成许多需归档的档案,这表明有“支付能力”。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经营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产品量。符合查档条件的都可来档案馆查阅档案,符合查档条件即“在一定价格条件下”,保存有归档过来的档案材料即“愿意并可能出售”。归档部门每年要形成许多有保存价值的、需要归档的档案,以防将来查考备用。保存在档案馆,可以有效实现方便、快捷查找档案。社会其它公众因编史修志、学术研究、查考佐证也有到档案馆查找档案的需求。档案馆作为公共部门,以向社会有效提供和利用档案为最终目的,有收集档案有效保管的需求。
二、归档到档案馆保存的原因分析
(一)档案归档到档案馆没有竞争者。排他性是指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所谓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于档案而言,档案工作部门主动提供档案供使用,用户使用该档案并不会妨碍他人再使用该档案,随着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档案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即多人可同时利用同一份档案。当一种物品在消费中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时,这就是“自然垄断”。每一档案馆保存的档案都不可能和其他档案馆的一样,所以档案馆在保存档案时具有非竞争性,属于“自然垄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第十一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应该归档的档案都应归档到档案馆,在归档上,档案馆没有竞争者。
(二)节省成本。从成本――收益上来分析,归档档案集中移交到档案馆有利于节省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档案形成机构自行归档保管,不仅需要专门的档案库房,还需要配备专业的档案人员管理档案,配备保存空间与专业人才,无疑需要消耗财力与物力。档案馆配有专门的档案库房,建筑标准能满足保存档案的需求。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能使档案得到更好的保管和提供更有效的利用服务。
对于档案管理而言,由档案形成机构分散保管和提供利用所需要的成本肯定会大于由档案馆集中保管和提供利用所需要的成本。因此,将档案归档到档案馆集中保管,统一利用是一种经济的做法。
(三)降低风险。在经济学上,风险厌恶指不喜欢不确定性。在归档保管时,各档案形成单位自行保管档案,(下转第109页)(上接第105页)一t档案库房不同于一般的建筑,专业档案库房能更好地延长档案寿命,各档案形成机构自行保管档案,由于缺乏专业库房,或缺乏保管空间,档案受损受破坏的风险远大于档案馆集中保管。二则一般单位很难为档案保管配备齐全的档案管理设施及档案专业人才,档案的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便很难实现。将档案集中到档案馆统一保管,便于实现档案的科学管理,借助现代管理手段和专业人才,便于提供便捷有效的档案利用服务。对于风险厌恶者而言,集中到档案馆统一保管相当于购买了一份保险,能有效延长档案寿命,又使档案得到科学、有效的保管,还方便自己或其它用户查找利用档案。
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优化归档的对策
(一)档案行政部门充分行使公共政策。私人市场提供的档案信息往往是不完整不充分的,档案部门以向社会提供档案资源,满足社会性需求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而市场无法将丰富的档案资源给予有效配置。档案部门如何将档案整合成档案资源,并有效地提供和利用档案是需要档案部门解决的问题。作为档案这一公共物品的行政部门,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适宜的政策,引导社会对归档工作的正确认识,并进一步完善归档工作。各档案馆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馆归档的规章制度,规范归档范围,制定整理档案的细则。如文书档案可遵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15》来对归档文件进行分类、整理,电子档案归档可遵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
(二)制定评比制度。由于国家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档案的所有权和保管权得到了法律的保障,档案馆没有私营竞争对手。由于没有竞争,容易导致档案馆工作人员按部就班、安于现状,缺乏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意识。建立与完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归档评比等制度,将归档工作与奖惩挂钩。引导档案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术,提高档案整理质量,提高归档效率。形成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拼搏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态势,使归档工作的质量、效率均得到提高。
(三)提高兼职档案员的职业素养。建立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度,能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形成人人努力向上的竞争态势,但也存在一切向利益看以及优秀、先进轮流当的问题。档案工作传统的默默奉献、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精神仍需要提倡。另外,归档文件多由档案形成部门的兼职档案员整理、鉴定后归档,而大多数兼职档案员非档案专业出身。因此,通过定期培训、专业业务指导、就业再学习等方式,加强兼职档案员的职业素质。兼职档案员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同时也要秉承档案工作传统的默默奉献、兢兢业业的职业道德。
(四)电子档案归档,降低成本。在经济学上,节约社会需要劳动时间,可以节约成本,提高生产率。对于归档而言,也需要提高归档效率。一方面,各单位在办理完文件后,应按照规定整理好待归档文件,并在规定时间内归档;另一方面,对于电子档案归档应提倡逻辑归档。在不改变档案实体的存储方式和位置的前提下,将反映档案实体的管理元数据移交给档案部门,并同时转移管理权限的归档方式。在《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15》中指出归档文件指立档单位在其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办理完毕、应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文件材料,包括纸质和电子文件材料。其中便指出电子文件材料应该归档。电子文件材料归档,便于在空间上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减少档案利用的排他性。
本文系云南省档案科技项目“云南省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6-Y-125-003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石磊.从经济学角度试析档案服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建设[J]. 浙江档案,2005(12):14-15.
[2]周林兴,苏君华.经济学理论对档案工作者价值观的影响[J]. 四川档案,2004(08):15-16.
[3]曼昆.济学原理[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10.
关键词:信息共享;核心竞争力;高校图书馆
一、信息共享概述
信息共享是指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就是把信息这种在互连网时代中重要性越趋明显的资源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以便更加合理地达到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基础是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并用法律或法令形式予以保证。信息共享的效率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技术发展和传输技术的提高,必须严格在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条件下实现。许多高校图书馆纷纷致力于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而信息共享空间就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信息共享空间是在空间和资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完备周到的服务。信息共享空间的主要基于两种思想:一是基于开放获取的思想,它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获取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二是基于图书馆服务的思想,把信息共享空间作为整合空间、资源和服务的综合设施和协作式学习环境。
二、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主要包含知识与技能、管理体系、人才资源、技术体系、价值观念与图书馆文化等内容。其有效性大小或强弱可通过图书馆物质载体(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设备等)的规模、技术含量、服务水平和效益、衍生能力及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容性等加以反映,即图书馆在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及现代化信息处理设备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在行业竞争中的独特能力。通过资源竞争分析,明确学校有哪些有价值的资源可以用于构建核心竞争力,及具体运用。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实质蕴含于图书馆核心业务、服务质量、用户价值、文化底蕴、人力资源等内部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质量、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等。资源与能力是高校图书馆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需求的多样化,经营风险的增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构建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以形成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资源上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等特点,通过资源的有效积累与合理配置、赋予资源的异质性来获得企业核心能力。因此,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而这些资源和能力又构成了高校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建立高校图书馆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过去是分类编目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但现在这些工作大部分通过购买或利用外界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外包业务)即可完成,因而,已不再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图书馆撤消或裁减技术服务部门的人员,将他们充实到公众服务部门,重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推动参考咨询业务的发展。因此,由后台的技术服务转向前台的参考咨询服务就是当今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核心业务包括针对用户的特色信息资源提供服务、个性化图书馆业务、学科馆员制度等。就目前来说,空间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从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服务优势可以发现,信息共享空间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三、在信息共享空间下提高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第一,建立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的系统。加强核心竞争力意识,建立核心竞争力的体系,对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业务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机制,配备相应的环境条件,来保持其竞争优势,以便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并使图书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建立系统化的数据库,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
第二,对图书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对馆内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为每名馆员重新定位,力求将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时间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以便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其潜能。在管理上必须运用思想工作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管理机制,方便管理,并对其进行深化教育。
第三,与其他学校进行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共享便于学生方便阅读。根据学校的特点,与其他学校建立信息共享资源网应用跨校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先进、安全、高性能、高带宽、符合实际需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确保多个校区网络系统互联、可靠、可用,便于信息的共享,并且使学生或老师在信息服务中能面向用户,便于查找,不仅主动准确地满足用户显性信息需求,而且主动深入挖掘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并满足,便于提高阅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玲,赖宁.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
2、李伟超,杨溢.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