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文科专业,学科存在的最为悠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培养人文社科素养的基础学科。从事社科工作、文学创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随着我国市场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侧重于理论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建筑、机电、计算机等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明显不能和社会的需求相吻合,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当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不仅仅是理论性强的研究性人才,更需要文字功底扎实、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和掌握新闻宣传、法律合同制作、文案创作、广告策划等能力的应用性人才。面对这些新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积极创新,以便探索出更适合当今社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不合理。

    面对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需求,仍然有不少高校采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重理论和专业知识,轻实践和综合知识,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的新需求,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大部分学生从事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的存在。例如,有些学校依然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理论上,使有关理论知识在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等课程中重复出现,而学生感兴趣、社会需求性强的编辑技能、文秘、公关实战等等技能性和实践性知识存在设置缺口,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社会需求错位、人才培养缺乏实用性等问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限制了学生的某些实用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在社会实际工作中缺乏核心竞争力,面临“学不致用”的尴尬局面。

    2.2 培养理念存在偏差

    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以培养作家创造文学作品为自己的培养理念和教学理想,而学校也将此作为教学考核的工具和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事实上,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已经脱离了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经济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在这种培养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内容多是空洞无物、风花雪月,很难找到与当今社会的契合点,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3 教学模式落后

    就实际教学模式来看,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沿袭了高中时代的教学模式,多以“满堂灌”为主,对其他新的教学模式鲜见尝试。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只是对教学内容的硬搬硬挪,在制作上存在投机心理,投入的精力明显较少。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汉语言文学失去了其原有的趣味性,也使学生对这一专业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原本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应用性的一套在这样的模式下成了学生眼中的负担和任务,自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社会需求下,中文系专业应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完善的文科知识结构、全面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理论、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级现代人才,使学生既能够胜任管理、领导、研究性工作,也可以从事出版编辑创秘策划教师等技能性工作。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高校必须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工作原则,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应用型综合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3. 1合理设置课程

    合理设置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也是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高校应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大胆对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

    3.1.1 对传统的基础性课程进行整合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开设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十多门专业课程,而各门课程基本都存在知识重复现象,而因此带来的教师重复讲授、学生重复学习问题会带来的时间、精力或其他方面的耗费。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提炼、精简,将有效避免这种耗费。例如,可以把不同课程相同知识点如文学概论和文学史课程中均出现过的“文学思潮”整合在一块进行集中讲授;在专业课程上增添一些如《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一些国外的专业相关理论课程。这些丰富的理论积淀,汉语言文学专业将走出只局限于本国文学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3.1.2 将应用性课程引入教学规划。

    应用性课程的引入可以有效缓解大量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的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符问题,能够实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其掌握更多实用性的技能,提高自身的适应社会岗位的能力。高校可以尝试按照学科类型将学科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系列,然后按系列进行增设。例如可增设以提高学生适应企事业单位秘书工作的能力为目的的写作、文秘办公礼仪系列;以增强学生适应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文案策划、广告、应用文写作系列,以提高学生编辑能力为目的的报纸编辑、图书编辑系列等等。如此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才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熟悉写作、制作、编辑、策划和设计等多方面工作岗位极为需求的综合性技能,从而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3.1.3 丰富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包括科技艺术、政治经济、外语、、哲学、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高校应积极将这类课程纳入选修范围,使多种学科的知识实现交叉融合,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人文素养水平得到最大地提升。另外,还应对补充开设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将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实践课程纳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拥有更为广泛、综合、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不至于因为理论知识单薄、片面、零散而被社会淘汰或不得已另择他路。

    3.2 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3.2.1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校方应积极为汉语言专业学生建立起一个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寻找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并为其牵线搭桥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在实际的岗位上锻炼自己的写作、制作、编辑、策划、设计技能,使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接轨,使学生按照岗位需求不断打磨自己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计算机水平、办事水平、人事处理等相关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所缺少的,提升自己较差的,改变实际岗位所不能接受的缺点,总之应按着岗位的实际需求对自己进行不断地提升和完善,以使学生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各种需求。

    3.2.2 校方应积极建立实习基地。

    学生的实习实践是教学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应用性、综合性人才的必经途径。高校应从学校和该专业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出发,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实习基地,并和实习单位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完善、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有序地开展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使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促使学生和用人单位实现长期零距离接触。在用人单位对其考察和了解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长和特色更容易凸显出来。对高校而言,通过学生实践结果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能够掌握社会对该类人才需求的最新动向,为高校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宝贵经验和科学参考。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文学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指导的能力,解决学生实践方面遇到的问题。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有综合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丰富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理论积淀,较强的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便符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要求。这类教师不仅仅指教师和技师形成“1+1”的态势,而是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有机融合。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这类教师较少。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锻造出高水平的“双师”队伍从而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为复合型、综合型、实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3.4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在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实践环节更加科学的基础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还需要客观、公正、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例如,教师除了通过考察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中国文化史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估学生以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包括写作、表达在内的综合业务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为人处世能力以及实践岗位对学生能力是否肯定等等方面来全面评估一个学生是否达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34-0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基础牢固 厚重、就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相对固定等传统优势。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 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这个传统人文专业的命运。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像工程建筑和医学一样,它的职业定位没有那么清晰,不是应用型的专业。它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传承并且发扬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对人类的一种认识,承担者某种社会的责任。所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是和人相关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能够体现对社会观念的适应,不是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而是创造社会效益的。社会的不断进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教学的实用性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来说,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 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与普修课课时相比,专修课课时明显不够,使得在专业的深度挖掘上存在不足;还有授课的形式问题,实践课学时少,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足。

1.2 考核制度和形式并不规范,一些学生专业知识的研究深度不够,却都能顺利得到学分并毕业,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 和形式存在缺陷和纰漏。比如,一些试卷考察的都是一些现成的概念性的知识。并且一长试卷就决定这门课的成功,这就使得学生只关注最后的考试而忽视整个教学 的过程。

1.3 学生并不热爱本专业,认同感不强,认识的深度不够,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的光荣感,而且专业文化素质不高。

2 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加以明确和强化。

2.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还有教学思维方面的创新。要突破专业方面的限制,创新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期间做不到专和精,在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力方面比不上其它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特殊性让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以及文学本身的教学,要结合目前的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新闻、文秘以及公共管理等等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慢慢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很扎实,要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设定的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独特优势,比如新闻传播、文秘、广告策划、公关以及文化管理等等的课程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从业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法决定行动,只要学生内心想进行创新的活动和学习,就一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2.2 修订教学计划。

要拓宽对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在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民族文化的理论以及其它有关民族知识的课程,开展民族地区的考察等等活动,让学生多多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都列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要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而且要做到介绍的准确,介绍的完整。要注重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专业的延伸,发展研究能力,发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2.3 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从现实的意义来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03-02

前言: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认识,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性,并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还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中以教师和教学大纲为中心,教学方法也多以讲授知识为主,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听得多忘得也多,很少有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兴趣进而主动阅读,长期下来养成了汉语言专业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对教材大纲一味顺从的现象,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少,写作与理解能力也受到限制,使该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得不到巩固,同时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单纯讲述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学中缺乏动脑和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受到阻碍,因此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率。

其次,目前在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也是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缺乏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的方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学生单纯地记笔记,对重点知识进行机械记忆与理解,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忽略了汉语言文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汉语言文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要通过汉语言文学学习提高写作与理解能力,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盲目地使用传统讲授的方式授课,在课堂中学生缺少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写作能力的锻炼,不利于学生今后将汉语言文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失去了现实意义[1-2]。

再次,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生活现实情境,进而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提高,语言的学习与表达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将教学束缚在课堂中,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感受不到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色彩和文学艺术,使汉语言文学教学陷入困境。

最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汉语言文学形式的喜好也不同,有些学生喜好文学作品欣赏,有些学生喜欢文史知识,这些不同类型的汉语言文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偏热现象,如果教学内容涉及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就兴致盎然地学习,如果学生不喜欢的内容就被动消极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学,使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性

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使我国汉语言文学在高校的发扬与继承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汉语言文学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学大纲为中心,使学生失去了课堂主体地位,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仅作为教学课堂的辅助者,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对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结合生活实践,学生掌握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技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造实践中得到锻炼,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

再次,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分析,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了更广泛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知识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美学概论、影视概论等课程,这些丰富的汉语言文学课程通过对古往今来汉语言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与学习,还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我国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1.研讨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研讨式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互动能力,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进而达成高效汉语言教学的目的。但是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在使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研讨式教学的初衷,究其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抓住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探讨教学内容深度不够没有达到研讨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要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研讨式教学法应当从以下几个发面入手:首先教师在设立研讨问题时应当抓住文章的主旨,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度挖掘作为课堂探讨立意,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研讨[3]。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讨时不应局限于教学范围,应当从作者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出发,结合作升到者的相关作品,将教学研讨提升到较高层面的语言文学中。最后,在研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倾听,肯定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切实将自己定位成研讨的参与者,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研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研讨与思维能力。

2.课外实践教学法,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只有将汉语言文学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将在汉语言教学内容中学到的知识完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4]。只有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以灵活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是教学课程的关键环节,科学、灵活的评价方式是促使评价发挥其最佳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中要注重对教学采用科学、灵活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通常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时间往往花费在对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的评价中,将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这种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5]。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对一些鉴赏性的文章,要将课堂中学生对文章鉴赏的程度和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对一些提高写作水平的文章,教师应将学生是否将其中的教学重点做了笔记、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等作为评价标准,针对一些开放性较强的文章教学时,应当将学生的理解深度以及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作为评价标准。只有采用科学、灵活、公平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将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不断地发扬广大,同时还有很多的汉语言文学人才被引进其他国家教授汉语言文学知识,将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推向国际,使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和认识中国的汉语言文学,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才能真正地了解与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真正意义和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章芳,何世龙.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困局及原因分析――以长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

[3]章淑华.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以新余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5,(0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

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年设专科,1957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

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55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但是汉语是我国最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语言之一。因此,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有少数民族学者早就指出:“少数民族懂得汉语文的人越多,运用汉语文的能力越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发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语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变化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汉字不单单属于汉民族,而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次,汉字文献也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汉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综合知识的总结,也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学艺术也主要靠汉字文献而得以流传至今,换言之汉字文献成为中华多民族交流的见证,也为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在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好地对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已经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学院近些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2007年又发表了《加强实践、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等论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思索和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踏实改革、认真实践,学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办学50周年之际,特地将全院师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文学院从2006年期每年定期举行“文学院教学活动月暨教学艺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美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第四,在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认真调查研究,切实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修读指南,突出汉语言文学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坚持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拓宽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交融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再者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重视过去被忽略的各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许多保留在汉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础课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超级秘书网

第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大各门课程的信息量,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我们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我们也还有许多困惑,所以我们殷切期望通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实现如下愿景:

其一,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适应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对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个平台,将研讨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联谊、交流和沟通的论坛。我们希望由今天开始,以后大家轮流、不定期地举办此研讨会,增进友谊,互相学习,使我们办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过去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选用“权威”教材,可是这些教材却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我们希望组织力量编写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合多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召开研讨会,有幸请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各位领导、专家,希望能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将您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文学院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绵英,阿旺措成。略论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徐希平。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1.人文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华人民的思想思维,人文精神。以古汉语文学为媒介,文人墨客将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文化思维、精神面貌、智慧结晶等种种重要的历史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供现代人参考与查证,真实的还原历史的面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以及文学,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加强对自身、他人、集体、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思考及认识,对于人生意义以及价值观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2.提高思维能力

由于不像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学习具体的技术与技能,也不能像金融性学科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汉语言文学专业被一些群体误解为极不利于就业,也没有用处的学科,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提高思维扩展能力和表意性恰恰就表现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洞察力以及反应力,对于古汉语的敏感度以及理解能力,还应该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善于思维的能力等等。思维包含有两方面:抽象以及形象。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借助形象思维分析的散文一汉语言文学等;也会读到需要抽象思维的议论文和说明文。这说明语言文学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现实性,二者是紧密相关的。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对提高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现状

1.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载体,彰显充实学生人文素养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字和语法的运用,教师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讲授,是以五千年中华民族生发史中所积累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样板”来学习和领悟的。学习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品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和时尚的语言文化中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认知和品赏能力。丰富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对于文字的运用,增加文学底蕴,增长知识。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

2.以文学理论研究和品赏架构教学模式

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以及一直以来及至现在的教育模式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依靠教材的组织和提供,课堂教学中有教师讲授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和分析文章,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做作业的形式来习得。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依赖于卷面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考试时学生的准备也是背诵笔记,一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老师讲授的东西,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应用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只会理论知识,只会书本上讲解到的知识,离开书本就变得茫然,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空读了文学理论,却自己难得能动手写出好的文章,这也是一些汉语文化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

3.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学以致用

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阻碍了人才的发展。由中文专业派生出来的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毕业就业方向鲜明,对比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更失去了它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造成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对于一些基本的办公设备不熟悉或应用型写作不擅长都造成了学生工作时的困扰。中文专业就业的严峻性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向应用性专业的改革,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增加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另外再掌握一种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技能,无疑会缓解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改革是必要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