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华人;刻板形象;模范少数族裔

华人从踏上美国的土地之日起就备受美国社会的压迫和歧视。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使对华人的排斥和歧视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为了稳固其统治地位并进一步边缘化华裔族群,美国的东方主义话语还通过想象和幻想,人为地制造出一系列丑化华人的“他者”刻板形象。这些刻板形象通常有两个极端:一是把华人妖魔化,如邪恶的傅满洲(Fu Manchu)博士和他的女儿龙女(Dragon Lady);另一个是的华人形象,如谦卑恭顺的华人侦探陈查理(Charlie Chan)和温柔体贴的华人荷花(Lotus Blossom)。

二战期间,美国与中国结为盟国。盟友关系使美国政府和公众不得不重新思考对中国的外交策略。新闻媒体开始盛赞华人为“忠诚的少数民族”,美国国会也于1943年废除了《排华法案》。此时,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在美国社会的成长经历和所接受的美国学校教育使他们把英语视为母语,把美国视为自己的祖国,对汉语则是生疏的,中国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度。与移民父母相比,美国主流社会的偏见和歧视让他们更为痛苦。他们也更为渴望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不惜以舍弃自己的族裔文化为代价。这一时期的华裔作家大多以自传的形式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示华人的优良品德,从而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亲和光荣的后代》(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ent,1943)和黄玉雪(Jade Snow Wong)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一、对美国文化的臣属――《父亲和光荣的后代》中的父子形象

《父亲和光荣的后代》讲述了作者父子两人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一个热爱美国文化但依然守护中国文化的父亲形象和一个完全美国化的儿子形象。因此,一位白人评论家在谈到这部作品时指出:“作者热爱美国,也珍惜自己的东方背景……作品展示出中美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忠实的少数族裔之一的华人群体。”[1]133

(一)刘裔昌的父亲――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刘裔昌的父亲12岁从广东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和同时期所有的华人移民一样,初到美国的父亲身无分文,经过十余年的辛勤劳作,父亲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拥有多家店铺,还在中华总会馆担任要职。然而父亲不同于普通华人移民,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高大、强壮、有秩序,父亲很像一个美国人,尽管他不是”[2]31。父亲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他剪掉了辫子,穿西装,结交白人朋友,还用美国政治家的名字为子女们命名,这一切充分表明了父亲对美国文化的皈依。为了帮孩子们走出唐人街,父亲举家从加利福尼亚的唐人街迁到伊利诺斯州号称“德国城”的贝尔维尔,让孩子们在几乎没有华人移民的学校上学,鼓励他们多与美国学生交往。

在行为举止方面,父亲也不同于唐人街的其他华人。他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在轮渡上,当其他同行的华人“头戴圆帽,身穿中式马甲、西裤,脚蹬一双广东寄来的布鞋,一路上喧喧嚷嚷”[2]32,父亲却像一个美国乘客一样坐下来看报纸。父亲绅士的、美国化的举止也受到美国社会的尊重,售票员和水手主动向父亲问好,并予以特殊关照。刘裔昌为自己的父亲感到自豪,因为与同时代的华人移民相比,“父亲无论是在身高、衣着、言谈举止,还是在英语水平和学识能力上都‘与众不同’”[2]74。

在努力适应美国生活的同时,父亲还固守着中国文化的根,有着浓厚的宗族观念,要求孩子们遵守祖法,学习中文。当得知儿子不经他的同意与一个白人女子成婚时,父亲极为不满,认为儿子非常不孝。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庆祝66岁生日时,父亲穿西装,坐太师椅,接受子女的跪拜。对此,刘裔昌抱怨道:“父亲没有完全美国化,他中国式的习惯和思想是那么怪异和不可理喻,让人无地自容。”[2]175父亲虽然未能将自己完全同化于美国人,但父亲文明的举止修正了华人是“异教徒”和没有文化的苦力等带有歧视性的刻板形象。

(二)刘裔昌――中国文化的反叛者

不同于大多数在唐人街出生和长大的第二代华裔,刘裔昌在有“德国城”之称的贝尔维尔市长大。由于与中国地域上的疏远以及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与对中国的歪曲和丑化,刘裔昌把美国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认为自己只要足够美国化,就能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因此,他时时处处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反叛。对此,华裔美国评论家尹晓煌一针见血地指出:“刘裔昌不惜否定自我、否定自己的华人身份,乃至于贬损华人的文化传统……作者事实上清楚地说明:华裔要想在美国社会里赢得尊重,唯一的出路就是与自己的民族传统决裂。”[1]133

刘裔昌不喜欢别人叫他的中文名字,觉得“怪异、不舒服,像是在叫别人”[2]19。他不愿学习中文,因为“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中国是个遥远、落后、没有前途的国家,我根本就不愿意到那里生活”[2]93。对于刘裔昌来说,他更为熟悉的是美国,而不是遥远的故乡中国,“我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历史百科全书”[2]31。刘裔昌对美国文化的臣服使他带着东方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唐人街和唐人街的一切,“我觉得华人帮派充满了邪恶,他们的阴谋诡计、卧底的帮派成员、戒备森严的巢穴,还有杀手们怪异的绰号‘长辫子’、‘侏儒皮特’、‘帅哥’、‘抢手货’,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怪异”[2]93。陪同父亲到唐人街参加春节晚宴的时候,刘裔昌觉得自己像个外来者。他对中国乐师的演奏厌烦透顶,遂对父亲说:“我还是更喜欢‘胜利之歌’。”[2]45

刘裔昌对中国文化的决裂并不意味着为美国文化接纳。在中学时代,他和白人同学一起外出寻找暑期工作,唯有他屡遭闭门羹。刘裔昌的婚姻也可以说是他融入主流社会的尝试,他娶了白人女子“一个土生土长的新英格兰人”[2]237为妻。美国的斯坦福与哈佛的精英教育也未能改变刘裔昌的华人身份,他在求职时仍然屡屡受挫,只能从事一些与中国和亚洲有关的工作。

通过塑造父亲和儿子这两个人物形象,作者期望表明华人不是邪恶“异教徒”和没文化的苦力,有像父亲这样对中美两种文化兼收并蓄的华人,还有像儿子这样已经美国化、对美国忠诚热爱的二代华裔。

二、乖巧的中国女孩和完美的中国父亲――《华女阿五》中的父女形象

《华女阿五》的作者黄玉雪把美国主流文化中带有歧视性的华人“他者”形象归因于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文化和华人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她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美国人了解华人和中国文化,“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华人所作的贡献,这样,在西方世界里,华人会得到认可”[3]216。《华女阿五》中的父女二人兼具中美两种文化的优秀品质。

(一)玉雪――乖巧的华裔女孩

玉雪是一个传统的华人家庭中的五女儿。她从小就知道要尊敬长辈和服从权威。在美国上小学后,她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开始质疑本族文化。她注意到“美国‘外国人’的行为方式不仅和中国有广义上的差别,而且有实质上的差别”[3]18-19。在美国教育的影响下,玉雪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为个体人的权利并渴望被当做一个个体看待,她向上帝祈祷:“为了弥补这种怠慢和偏见,请保佑我长大后能够受到家人的尊敬和爱戴。”[3]84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玉雪想上大学,却因为学费问题受挫,因为在父亲看来,“当父母财力有限时,儿子优先于女儿接受教育”[3]98。玉雪虽然对父母重男轻女的中国传统观念非常不满,却只在心中默默抗议:“生为女孩非我所愿……我既是女性,也是一个人!”[3]99

玉雪很勤快,为了挣学费,她到几户白人家做家务,才有机会了解到普通美国人的家庭生活。玉雪很羡慕美国家庭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每个成员,甚至连条狗,都有在自然宽松的氛围中表达个性的不可剥夺的权利”[3]102。在大学的社会学课程中,任课老师有关父母和子女关系的论述彻底改变了玉雪的思想。面对父母的干涉,玉雪终于鼓足勇气对爸爸说:“你和妈妈不能要求我无条件地顺从……现在我除了是你的第五个女儿外,还是个独立的个体。”[3]116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玉雪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还在一家美国公司找到了一份办公室工作。玉雪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也找到了平衡:在家,她是个孝顺的中国女儿;在外,她是个独立的美国个体。勤奋上进的玉雪让美国读者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华人女性,然而温顺乖巧的玉雪再次印证了华人是“模范少数族裔”。

(二)玉雪父亲――完美的中国父亲

玉雪父亲在20世纪初和太太一起来到美国。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他既遵守中国的儒家礼节,也遵守西方的基督教戒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督教文化则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因此,兼具两种文化美德的父亲无疑是一个模范公民。玉雪父亲本人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所以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细心地给孩子们准备学习用品,耐心地教孩子们用毛笔写字。他很开明,乐于接受新思想,鼓励女儿们学习西方音乐。在困难时期,父亲的服装加工厂面临停工,他没有申请社会救济,他认为孩子们必须“学会适应这个世界,懂得先有耕耘、后有收获的道理”[3]47。为此,全家人住进了地下室。父亲没有把自己的生活拘囿于自家的服装厂,他还积极参与唐人街的社区组织。他是唐人街基督教会的牧师,主日学校的教师,唐人街医院的董事长和中文学校的董事。父亲对公益活动也很热心,为支援中国国内的,他鼓励女儿们晚上到基督教女青年会去缠绷带。父亲的美德,融合了儒教礼节和基督教戒律,为自己赢得了唐人街内外人们的一致尊重和认可。

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倾向于同情和了解中国,因此《父亲和光荣的后代》与《华女阿五》可谓应时之作。无论是与中国文化决裂的刘裔昌、融合中美两种文化之长的黄玉雪,还是努力适应两个世界间生活的两位父亲都具备模范少数族裔的三个基本特点:勤奋、成功和同化。不仅如此,他们还是顺服的,从不反抗美国主流社会普遍存在的偏见和歧视。当然,比起懒惰好斗的黑人和视财如命的犹太人,沉默、勤劳、顺从的华人自然而然更受美国社会的欢迎。因此,华人被贴上“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这两本书也被白人读者广泛阅读并受到白人评论家的高度赞扬。

显而易见,“模范少数族裔”是美国主流社会为稳固其统治而采用的一个策略,著名美国华裔作家和评论家赵健秀将之归为“种族主义之爱”(Racistlove),即用所谓的“爱”达到种族统治的目的。正如美国亚裔研究学者周敏在接受《联合日报》的采访时所说:“‘模范’其实是另外一种排外的机制,把你放到另外一个边缘,不过不是底层的。但是美国主流社会还没有把我们当做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设成模范是给其他少数族群看。”“模范少数族裔”虽然危害了华人的整体利益,但我们不能否认它打破了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的沉默局面,展现了华人的美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华人形象,反驳了美国主流社会中带有种族歧视的华人刻板形象。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FWX016,项目名称:“东方主义”与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建构)

参考文献:

[1]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M].徐颖果,主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Pardee Low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43.

[3]黄玉雪.华女阿五[M].张龙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文化差异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已经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语言。在经济的带动下,我国的文化与英语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这给我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活力,对我国的文化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存在许多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尊重对方习惯的基础上,采取了逐渐消除、的方法,从根本上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确保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有效交流。在翻译工作中,这种文化差异也会影响翻译水平,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差异,从而减少文化差异对翻译水平的影响,翻译出更好的作品。

1、分析文学体裁

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体裁和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明白各种不同体裁的样式,总结各种体裁的特点,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同时,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也不相同,我们应当对不同体裁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准确地翻译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英语文学作品的体裁包括小说、诗歌、科技应用文和散文这几种,对于小说、诗歌和散文,这些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其中包含的文化元素较多,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在翻译这一类体裁的作品时,翻译者应当充分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背景,这样才能有益于翻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具体的做法是,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并对中文语境和文化背景,找出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既要忠于原文的意思,又要根据汉语的阅读习惯,对文字进行调整,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懂得作者的意思,提高翻译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对于科技应用文,由于科技应用文和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不同,科技应用文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翻译科技应用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翻译科技应用文时,应仔细分析科技应用文中的叙述重点,找出包含文化元素和文化背景的地方。其次,在找出这些地方后,要认真对比这些文化元素和中文语境中的文化元素,找出这些文化元素与中文文化元素的差异。再次,在找出了文化差异后,翻译者要根据中文的阅读习惯准确地翻译这些内容。由于科技应用文中主要都是专用术语和专业词汇,因此,在翻译科技应用文中,一定要将这些内容翻译准确,才能确保整个作品的准确完整。

综上所述,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对不同体裁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能够有效地处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2、利用翻译中的动态对等概念

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将英文单词翻译成相应的中文词组,并保持整体意思不变,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成中国读者能够读懂的中文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中国读者能通过阅读译本理解文学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但是,英语和中文本身就存在很多差异,文化差异更是突出,因此,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充分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还要合适地利用动态对等概念处理文化差异,使翻译的内容与原文更加贴切。

动态对等是指在翻译时,翻译者应根据英文单词或词组的意思,将其译成相对应的中文,但是英语和中文本身就存在非常多的差异,同时两种语言之间还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如果完全按照单词的字面意思来翻译,就会造成读者无法理解作品的内容,甚至扭曲作者的意思。例如在翻译“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句子时,有经验的翻译者并不会直接翻译句子中各个词语的字面意思,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和句子的实际意思,将该句子翻译成“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这样翻译充分体现了原句的意思,同时也考虑了英文的阅读习惯,使英文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此外,在翻译“胆小如鼠”这个成语时,有的翻译者将它翻译成“as timid as a rabbit”,这里没有将“鼠”直接译成“mouse”,而是译成兔子“rabbit”,这是因为在英语习惯中,温顺动物的代名词是兔子,译成兔子有助于读者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动态对等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应;文学体裁一致。翻译的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翻译作品的质量,因此,翻译者应当正确理解动态对等概念,在保持源语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措施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1)词汇对等。词汇对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逐个翻译各个英文单词或词组,保持中文词汇和英文词汇的对等,确保词汇含义一样,保证翻译出作品的意思。

(2)句法对等。句法对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要确保句子的完整,采用意译的方法,确保翻译成的句子的句法能够和源语句的句法起到相同的作用。

(3)篇章对等。篇章对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按照文学作品的篇章顺序进行翻译,并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能跨越篇章翻译,使文章不完整,或者不按原作品的顺序进行翻译,使原作品的篇章变得混乱。

(4)文体对等。文体对等指的是翻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保持原来的体裁,不能随意变换原来的体裁,例如,将散文译成诗歌,将小说译成散文等,这不仅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性,同时还会导致读者理解不畅,对于科技应用文,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其科技性,采用准确专业的语言进行翻译。

3、研究异化和归化翻译理念

异化翻译理念的核心是以源语文化为最终归宿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例如,翻译者在翻译《红楼梦》时,就采用了异化理论,在《红楼梦》的英文译本中最大程度的保存了中文文化元素,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成“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befalls men overnight”,这句俗语的翻译就考虑了中国文化文素,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中文的文化氛围。

归化理论与异化理论相反,归化理论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以最终译文为准,重点考虑最终译文的文化特点。采用这种方法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下转第272页)

(上接第270页)虽然翻译后的内容与原文有一些差别,但是译文的可读性增加了,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内容,起到了更好的文化传承作用。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文电影;英美文学;关系发展

电影与文学的发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但是,两者之间却又是有着异常紧密的关系。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电影与文学的发展都是从生活中汲取的养料,且在此基础上将生活进行了升华。对于电影和文学发展来说,其都需要借助不同的载体将其所具有的艺术内涵、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以及事情发展的顺序等表达出来,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等进行彰显。也可以说电影的发展来自于文学作品,如电影拍摄所用的剧本大多就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的知识,用以诠释成电影所要拍摄的内容。固英美文学作品是英文电影创作取材的重要基础,而电影则是文学作品升华和延伸的重要渠道。[1]现今,随着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许多电影作品创作中都开始以经典文学作品作为题材进行拍摄,也有更多经典电影是以文学作品作为内容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以此促进了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得到了良好的艺术发展。

一、英文电影发展历史介绍

英文电影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方式而存在,其中所体现和包含的艺术性相当少。而随着英文电影的发展,且在电影技术上也在不断深化,人们更多的想要从电影中窥探到一些饱含内容的东西,更愿意从中看到一些喜闻乐见的元素,以此作为英文电影艺术性的发展史,开启了其艺术创作之路。随着英文电影的深入发展,其在发展中也分支出了诸多流派,尤其是在电影拍摄手法和技巧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文电影在全世界所流行,且受到人们广泛的青睐和喜欢。对于英国人来说,其最初所拍摄的电影题材大多源自于其日常生活,或者是根据民俗文化等作为题材来拍摄电影。但是美国人所拍摄的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更加丰富,其更多的想要将一些臆想或者猜测的内容在电影作品中进行创作。所以从美国电影中可以看到诸多关于科幻或者星球大战一类的电影题材。但是,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电影表达方式,其所具有的影响力足以对世界产生震撼。因此,从人们所喜爱的英文电影题材中可以看到,世界人民对于英文电影还是非常推崇和喜爱的。

二、英美文学发展历史介绍

英美文学发展历史与我国古代文学发展颇有相似之处,都包含时代政治或者文化影响等因素,且在文学作品发展上也呈现阶段性的发展。英美文学发展鼎盛时期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的迅速发展,且在该历史阶段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得到了创作,在文学风格和体系上呈现出不同特色。

如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追溯的话,那么可以追溯到5世纪阶段,其在当时世纪中就有了《贝奥武甫》等该类文学作品,其所讲述的内容是关于搏斗方面的故事。而随后,在6世纪英国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在文学作品创作上也开始倾向于宗教文学方面的发展,如《英国人民宗教史》就是在该阶段所完成的。而到了9世纪,当时的英国国王韦赛克斯非常喜欢文学创作,且将拉丁文M行了翻译,以此将拉丁文中所具有的文学知识融入到英美文学创作中去。随后,随着国家之间文学交流和沟通的加深,使得英美文学创作在题材和内容上越发丰富。[2]而到了16世纪,英美文学中诗歌题材的出现,为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良好素材,且将文学作品与电影进行融汇,在电影发展中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知识融入进去,能够使电影看上去更加有故事性,以此根据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内容进行改变和变化,逐渐的形成了现今英美文学与英文电影之间的发展。

三、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的共性及差异性分析

(一)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的共性分析

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虽然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之间仍具有一定联系,存在诸多相同点,而在本文研究中则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进行分析。

1.在主题表现上存在一致性。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在题材上都是来源于生活,且所描述的对象都是将人作为主要对象。进而根据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背景、社会阶层等的不同,对人们思想、行为、存在的关系等作为描写的线路进行揭示和描述,能够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彰显出来。尤其是对于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发展的主题来说,对于时代特征以及社会现象进行描写是亘古不变的,也是其艺术形式中所要表达的本质内容。但是,如对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进行了解,则会发现两者之间与生活形态又存在一定区别,虽然在主题和内容上都源自于生活,但是都经过了艺术渲染,而超越了普通生活的描述方法,以此得到了升华。

2.在基本要素上存在一致性。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都具有人物、情节、语言、结构、时间、场景等内容,而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题材的不同,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两者在基本要素上仍是相同的,都要根据人物语言表达特点以及情节的设定、情境的编排等来表达内容和主题,以此能够将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彰显出来。

3.都是借事表现的艺术形式。两者之间在发展上都离不开叙述这一基本情节,能够通过叙事的表现手法和情节,来将读者和观众带入到特定的艺术创作中去,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作者或者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情感上的诉求。

(二)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的差异

虽然两者之间在艺术上存在一定共性,但是在一些方面上仍存在差异。

1.电影的时空的艺术。从发展历程上来说,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都是时间的艺术,但是更确切来说电影则是时空艺术。[3]因在电影发展中,其所表现的是电影技术与时空所结合的一种方式,能够在空间构架下根据故事情节将电影脉络表达出来,且在此基础上给观众带来更多冲击力,以此使内容更加丰富。而对于英美文学来说,其所表达的内容只是根据情节所展开的线索分析,且在语句上更加倾向于抽象方式。

2.两者在语言表达位置上存在差异。两者之间虽然都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艺术表达,但是语言在两者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却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英美文学来说,文字语言是其重要载体形式。不同的文学题材作品在语言文字使用上是不同的,其在文学传播载体上完全要依靠文字为基础进行传播。也可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表达,如果其失去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那么文学艺术也就丧失了其所具有的价值,而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不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情绪。反观电影的发展,其在最初发展形式上是从默剧开始得到的发展。并且,电影发展形式除了语言表达之外,其还具有多种形式的表现形式,如通过动作、音像等的表达等。尤其是电影发展上,其所展示的主要效果是电影镜头,而语言只是作为一种对白或者旁白的形式所应用,能够对电影镜头的发展起到情绪波动的作用。[4]并且,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注意力大多在镜头表现方面,能通过视听语言了解到电影情节和内容,而不用通过观看文字就能够了解到整部电影所要讲述的内容。也可以伴随电影演员动作、表情,或者布景等的应用,能够完全的将内容得以彰显,而文学作品则要通过语言才能将内容进行刻画,其具有一定抽象行为。

四、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英文电影补充了英美文学作品中表现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文明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影的出现和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视听艺术上的享受,俨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享受和消遣的主要方式。虽然电影在题材上大多源自于文学作品,但是其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能够弥补到英美文学作品中表现力不足的问题。如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情感的描述上往往要使用大量篇幅进行描写,而读者需要在充分理解这些文字的基础上脑补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以电影所呈现的话则能够通过一组,或者几组镜头就能够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呈现出来,使观众直观的了解到人物情感特点。

(二)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创作源泉和根基

电影的发展仅有一百多年,虽然经过电影技术和科学技术等的发展促进了电影成为一门艺术形式被人们所喜爱和熟知、了解。但是,电影的发展仍离不开文学发展。对于英文电影来说,其在创作源泉上往往都是根据诸多优秀和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得到的创作,所以可以说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根基所在。[5]如人们所熟知的电影《沉默羔羊》、《在路上》、《乱世佳人》等都是由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并且,在电影对白的应用上往往也是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润色,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往往会在电影作品中被直接应用。这些都说明了英美文学是英文电影的创作源泉和基础所在,其为电影创作和改编提供了重要素材,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话,那么电影也无法具有如此深刻的艺术内涵和社会影响力。

五、结束语

自古以来文学与电影之间都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且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得到发展。对于英文电影来说,其能够通过电影镜头和画面情节去打动观众,而英美文学过多的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打动读者内心。但是,历史的发展注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搬上大荧幕,使人们能够了解和熟x到更多关于电影和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以此丰富着人们的内心生活。

参考文献:

[1]李贵垓.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以作品《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J].电影评介,2016(02):79-81.

[2]海燕飞.当代英美传记文学的影像改编[J].电影文学,2016(02):99-101.

[3]贺华丽.《杀死一只知更鸟》: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的相关性探析[J].电影评介,2015(24):66-68.

[4]陈丽珠.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探析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8):36-37.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糊语言;文学作品;美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75-01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要求做到精确,认为精确了就做到了语言表达的鲜明以及生动。但是,模糊性是世界中的常规现象,能够反映自然现象的语言都带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会影响到表达的效果,但是语言的模糊性有它自己的优势,它可以帮助人们适应交际方面的需要,在文学作品当中也有独特的美学功能。模糊语言已经成为了文学作品中必须研究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大量的模糊语言,比如大或者小,美或者丑等等界限不清楚的概念就属于模糊语言。模糊语言虽然模糊,但是却并没有影响人们的交际活动,有时还必须使用它。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主观的,很大程度上是有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性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就必须使用模糊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千里马,我们知道马是不可能日行千里的,千里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而是模糊的数字,它所要传递的信息是很丰富的。本文从认知以及逻辑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范畴理论对模糊语言做了探讨。

一、对模糊语言的认识

人们识别和定义某事物是根据事物的本质来进行的,各种事物的属性不同,相互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任何事物都具有某个特征,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并没有如此简单。文学是艺术的语言,是在语言当中的各种语言的结构运用了特殊的艺术调度,塑造生动的形象,能够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文学作品当中的模糊语言是带有艺术性的,它的词语很朦胧,有深意,刚开始阅读会有朦胧感,但是会最终走向豁然。它经常和一些修辞等语言现象难分彼此,比如说歧义、比喻和借代等等手法。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含有美感因素,这些因素是在语言信息意外的,而且并不都是有形的因素,而是隐含在语言的修辞当中的,比如对景物的描写,对情感的传递等等,让人能够感受到模糊的,而且主观的美的感受,从而能够构建起人们的不确定性的动态美学因素。这些因素是隐含在文学作品当中的主观因素,它可以唤起审美意识当中人们的联想以及感悟。文学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运用模糊语言,如果没有模糊语言,就没有文学作品的产生。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当中美学的体现,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神韵。

接受美学能够把读者和作品紧密联系到一起,能够探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在阅读过程当中对创作的干预程度,而且能够研究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以及个人的原因。接受美学从文学艺术美学的角度为模糊语言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它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表现性语言,能够表现审美价值的,这种语言包括很多的意义,能够促进文学作品的语言的模糊;它可以吸引读者来参与到文本的创作过程当中,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发挥自己阅读过程当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每个读者不同的思维来对文学作品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展现文学作品的巨大魅力。也就是说,模糊语言更加有利于读者与作者进行对话,它可以调动审美的主体,扩大艺术表现的空间,增加阅读过程当中的美感。如果在文学作品当中含有的信息很丰富,那么美学的信息也就会很丰富,丰富的内涵的表达方式就是运用模糊语言,因为概念的外延有很强的伸缩性,模糊语言月多那么文中所含有的意义空白就会越多,这样能够召唤读者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并且留给读者创作的余地,显示出语言的美的特性。如果文学作品的语言很精确,没有了朦胧感和神秘感,那么文学的魅力就会变小。

二、模糊语言与范畴化认知

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被人感知、认识才有意义。这种客观作用于主观,主客观互动支配下识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过程便是所谓范畴化过程。范畴的意义适用于所有成员,具有同一性。范畴的同一性意义如同家族的血脉,将所有成员维系在一起。范畴的同一性意义是丰富的,但它并不意味着范畴成员资格的取得必须具有同一性意义所蕴含的关于该范畴的所有属性特征或共同属性特征。恰恰相反,任何事物,只要和同一性意义相关联,都可成为该范畴的认知活动,人除了识别事物,认识事物,还无时无刻地与各种事物打交道,以动作作用于外部世界。这样,除了事物范畴,人们还可通过对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发生的各种动作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事件的认知而建构起相应的范畴员。事实上,所有范畴成员都只部分地享有某些共同属性特征,成员之间也仅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以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共处于一个大家庭之中。范畴成员因其享有的共同属性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身份地位,享有更多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余的是边缘成员。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文学课程 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是传媒类职业学校中的一门常见科目,包括了艺术类的影视表演、影视编导、播音主持专业和非艺术类的新闻学和编辑出版专业。现代职业教育由于受到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像当代文学这类实际操作性较低的课程就面临着新的教学困境。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没有发挥出其对学生现代艺术水平培养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可以按照艺术和非艺术进行划分,因为在艺术和非艺术专业领域上对其学习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职业教育中涉及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时要把学生的专业和以后可能涉及的职业性质相结合起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创新式教学。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性质多为艺术性事物相关服务,比如舞台表演者、主持人、演员、导演、造型、服装设计等,这些都必须要求他们要有比较灵敏的艺术感悟能力。艺术类的学生要求具备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各种知识的学习中,情操的陶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当代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境想象和良好的性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因此,艺术类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特点是要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感情,要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意境想象和鉴赏。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本身艺术的研读,而非注重文学作品形式方面的内容解析,简单的说就是艺术类的文学课程要学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文化史。另一方面,从小的范围上来说,在当代文化的教学学习中,强调从研读文学作品本身入手,对这一方面要求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便以此为基石,对艺术及文化意象有更好的理解、学习和创造。

艺术素养的形式是一个慢慢熏陶的过程,不像其他技术类的课程能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获得技能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带领学生去把握文化作品的主要事件、环境背景和情节故事的发生,以突出人物性格的心理变化,来达到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好的触摸到作品的内涵和意象。

二、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

1.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创造性

文学作品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文字学习,更加不是枯燥无味的课堂灌输,它更是像剧目一样能够按照不同的艺术单位来进行分段学习的。那些枯燥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学生的大脑想象进行意境的转换,变成比较具体形象的表达的。在职业当代文学教学中要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以学生的学生主观性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我们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的构成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同时我们的生活时代和作者创作时代上的差别也是我们要强调关注学生学习主观创造性的一个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比如可以安排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深入学习文学作品本身之后,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进到文学作品中去,以自己富有感情的声音来进行作品的朗读。让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内涵之后,进行比较生动的表演,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还可以让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把握故事的主题和作品的整体框架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作。甚至还可以将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集合表演,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学习文学作品。整个课程的学习就能够收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传媒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会。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比较新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全面地接触现代技术,以便更快地适应将来行业的环境发展。同时可以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以当代文学作品《小姨多鹤》的学习为例。《小姨多鹤》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传统的文学价值上,还有经过改编之后的同名电视剧《小姨多鹤》也获得了相当的收视率。在学习中,可以将传统的文学表达和时尚的电视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利用网络、互相切磋、分组讨论、提交报告和师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了解作品的不同表达。在对这些传统艺术的表达和现代时尚的因素结合中把握到一些本质的东西。同时要强调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起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

3.建立合适的考试方法和评价方式

合适的考试方法能够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有一个检查,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知识把握的信息。但是在传统的文学课程学习中很多的考试方式都是以笔试为主,考察的内容比较死板,大多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对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只有极少的作用,对于学生将来的艺术职业成就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种应试的教学方式也是非常不适合培养传媒行业的合格人才的。而且,久而久之就很容易造成了学生对考试的无所谓态度。现在,在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情况,将学生的文学课程成绩考核与他们的专业水平相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成绩的评定。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各方面知识考察入手,从专业的高度来评价学生的表现。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当代文化课程新的认识。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当代文学课程以其自身的文学艺术而存在,对于学生的艺术水平提高有很重要的提高。要在新的网络媒体条件下,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和基础的学习联系起来,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当然,职业教育讲究的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能力。相对于其他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当代文化更加强调的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但是我们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新时代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盛燕萍,黄炳全.创新职业教育文化.提升高职社会吸引力[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陶磊.论传媒职业教育中的古代文学课教学[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