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康复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按病情发展分为轻度痴呆(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中度痴呆(部分自理日常生活)和重度痴呆(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医学界认为“痴呆症的治疗,重点在于良好的保健护理”[1]。现结合我院护理1例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康复疗养护理,探讨如何提升疗养效果,减慢机能衰退的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94岁,患老年痴呆症5年,冠心病10年,于2005年12月~2006年6月在我院疗养。入院时认知、定向功能障碍,记忆力障碍严重,智力衰退,思维能力丧失,注意力缺失。表现为不认识自己家人,过去非常熟悉的事物现在不认识;口齿不清,发音含糊,失去对答能力;情绪迟钝经常无原由哭泣,终日发愣、淡漠不语;检查对光反应迟钝,嗜睡,视力、听力降低,吞咽困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饮食起居需要家人和工作人员照顾。临床诊断为重度老年性痴呆,经综合疗养和个性化护理后,此疗养员病情稳定,未出现并发症,安全出院。
2 护理
2.1 成立特护小组 积极配合疗养方案的实施,确定科学的程序化、个性化护理计划,规范护理流程,确立护理内容,明确护理目标。
2.2 组织人员培训 ①责任心与爱心护理培训,尊重理解病人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用诚恳的态度对待病人。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吸痰、灌肠等。③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
2.3 具体护理措施
2.3.1 加强基础护理 ①坚持生命体征测量,每天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30 min。②定期修剪指甲、洗头、理发。③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日晨起和睡前进行口腔护理1~2次。④专人照顾进餐,尽量采取坐位,头部用棉垫固定,防止呛食[2],每次少量进食,吃鱼时注意剔净鱼刺,以免食物梗阻窒息。⑤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室内光线柔和,安静舒适,不进行刺激性谈话或观看刺激性电视等,严重失眠时可给予药物辅助入睡,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⑥遵医嘱按时服药,服药时注意确定疗养员已服下,检查口腔是否有药物残留,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2.3.2 预防并发症 由于老年人全身和局部防御功能下降,自主活动受限,长期卧床极易并发褥疮及感染,尤其是肺部和尿路感染[2]。因此我们安排疗养员合理而有规律的被动活动,按时起床、就寝、如厕、进餐,使之生活接近正常。①每日为疗养室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30 min,确保空气质量。②为防止褥疮,每天定时翻身,注意观察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且无异味,受压局部充血时,用红花油按摩,出现水泡时,用红外线灯照射,可以用棉垫、枕头、泡沫软垫枕于臀部、骨隆突处等好发部位。③夏季用玉石或竹编枕头,防止头部疥痈发生。④及时添减更换衣服、被褥,注意保暖,预防感冒。⑤每天适当进行被动按摩1 h,保持关节正常活动,以防关节僵硬变形或肌肉萎缩,活动时注意范围应小,动作应轻。
2.3.3 加强自然疗养因子疗法的护理 ①保持疗养室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每日通风。②每晚进行温泉水半身浸浴疗法,调节水温保持38℃~40℃,每次15~20 min,15~20 d为一疗程,水疗时有专人陪同并密切观察呼吸、出汗等情况,以免发生虚脱等意外。③视天气情况适当户外活动,宜在空气负离子含量较高的园林、湖边等进行空气浴和日光浴。
2.3.4 加强语言和非语言沟通 每天为疗养员读报或读回忆录等,加强与疗养员的沟通。交谈时目光亲切,表情自然,保持微笑。可轻轻抚摸疗养员的手,看着他的眼睛,距离适当,因为靠得太近,他会感到害怕,离得太远,他又听起来费劲;与疗养员说话要慢慢说,要有耐心,而且要说得很清楚,句子要简短、清晰,千万不要大声喊叫,这样可能刺激疗养员的情绪;接近他时动作尽量轻,而且要从正面走近,不要从后面接近,这样很容易吓到他,导致情绪失控,尤其是在进餐、饮水时不要打扰。
2.3.5 防止意外伤害 疗养员的生活区域内一定要从安全角度考虑,要积极预防危险的发生,一些危险物品如药品、化学日用品、热水瓶、电源、刀剪等应放在安全、不容易碰撞的地方;减少室内物品器具的放置,床铺要低矮、柔软、舒适,尽量用双人床,以防坠床摔伤;地面应防滑,行走时应有人扶持,以防跌倒、摔伤、骨折。最好时时处处不离人,随时有人陪护。
3 讨论
老年痴呆症是多发于老年人的一组综合征,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科学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良好的环境,亲情化、人性化的温馨服务,责任护士程序化个性护理,对稳定病情、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曦光,杜玉奎.疗养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78-481
【关键词】癫痫;骨折;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15―01
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癜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发作具有不确定性,加之老年癫痫患者病程长,长期服药,自知力差,身体机能减退,若合并骨折后,护理难度加大。本例患者经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得以满意康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7岁时因惊吓等精神因素患癫痫,终年服用苯妥英钠等抗痫药维持,常年与其母同住,生活由其母照料。2002年5月其母去世,发作频繁,经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后由其弟送入养老院养老。入院后仍给予抗痫、止痉、对症治疗,期间癫痫发作数次,均对症处置。2012年10月31日因癫痫发作时摔倒,致左股骨下段骨折,给予复位,石膏固定,口服骨折挫伤胶囊,患肢制动,卧床三个月,经精心护理,患者得以康复,达到预期康复目标。
2 护理
2.1 生活护理 因骨折需卧床3个月,且患肢石膏固定制动,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护理尤其重要。饮食需增加蛋白质及钙质的营养,并富含高维生素及纤维素饮食,防止便秘。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平整无渣屑,按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防止压疮的形成。做好二便的管理,及时清理污物。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温湿度适宜,减少刺激。
2.2 患肢的护理 在骨折石膏封闭固定期间,严格观察末梢血运情况,保持患肢功能位,每日按情况做功能锻炼,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及关节孪缩,卧床期间要保持适当的床上运动锻炼。护理人员每天要为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按摩,避免肌肉萎缩,导致以后难以行走。帮助患者每天做股四头肌和踝关节背伸运动,对患者健肢功能进行适当运动,避免其功能的退化[1]。
2.3 心理护理 老人常年居住养老院,缺乏亲人关怀,又因为疾病因素,性格内向,骨折后需卧床休养,患者会有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多关心老人,多与之沟通交流,多疏导鼓励,让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护理工作中才能得到患者的良好配合。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聊天,倾听患者的感受,交流时注意语气语调,让患者有亲切感,多给予老人积极的正面的引导与鼓励,最重要的是让患者保持情绪的稳定,减少刺激,避免诱发癫痫发作。
2.4 安全的护理
2.4.1 环境的安全 癫痫发作不确定,发作时患者意识不清,其所处环境若存在安全隐患,势必造成患者的伤害,要使物品及设施的边角尽量远离患者或经过处理,防止发作时受伤。为防止患者坠床,必要时加用床档。病室保持安静,防止吵闹及不良声光刺激,与其交流时注意语气语调,对那些情绪暴躁者调离病室,避免与之接触,减少不良刺激及他伤事件发生。
2.4.2 护理安全 对患者进行处置时手法轻柔,更换床单,衣物时勿生拉硬拽,注意皮肤的护理。冬季为给患者保暖,经常使用热水袋,特别注意使用前的检查,勿使患者烫伤。按时服药到口,根据药物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注意查对制度,勿发生护理差错。
2.4.3 防止癫痫发作时再次摔伤 相关研究表明疾病和药物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2],抗癫痫药是与跌倒最相关的药物之一[3]。该患癫痫50余年,并长期服用抗癫痫药,更增加了摔伤的危险性,应加强防护。
3 健康宣教
选择适当的场合及时机与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简单介绍癫痫及骨折的康复知识,该患言语表达较少,但能听懂领会,尽量直接告之他如何去做,如果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做好情绪的调整,让其积极配合治疗,懂得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4 结果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已康复,骨痂形成,可下床行走,期间未有癫痫再次发作,情绪稳定,能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火静兰,张佳音,马爱兰.1例老年精神病患者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中国民康医学.2013.5(25):123
1养老护理员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主要来源于两组:一组是具有专业护理水平的专职护士担任;一组是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专职护工,这些护工文化层次不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3].有人对江苏省养老机构中2909名养老护理员进行基本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专职护士有335名,仅为11.5%,而护工则为2574名,占88.5%[4].另外还对这335名专职护士的专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养老护理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学习培训的护士仅占极少数,大部分护理人员为普通病房的护士或即将退休的护士,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养老护理岗位培训[5],由此可见养老护理员缺口之大,基本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程度,基本状况下:
1.1文化素质低下.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隶属于家政服务,因此养老护理员文化素质低是最为突出的特点[6,7],这些人员多来自农村,还有一部分为城市下岗人员,北京市2003年对23所养老机构进行了调查,其统计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474名养老护理员中,文盲者占5.1%,小学文化占8.0%,初中占51.9%,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35.0%[8].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尚且如此,对于其他城市情况将更为恶劣,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1.2专业技能水平欠缺.养老护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了规范其职业标准,我国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试行)》.但是,自标准颁布实施至今七年以来,效果却没有明显改善,在标准中明确规定养老护理员必须持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上岗,然而大部分地区基本未实施推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即使有部分城市实施推广了持证上岗制度,但是持证率并不高[9],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57.4%,其中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以及一些民营老人院的持证率仅为43.5%,甚至更低,而广州,仅为12%.即使一些地方推行了岗前培训制度,但其培训却很不规范,仅仅是走走过场,远远不能达到培训的要求,据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取得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书的仅为2万人,持证率只有10%[10].可见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缺乏程度,同时可以看出其专业技能的欠缺.
1.3年龄偏大.我国养老护理员存在着年龄普遍偏大现象,40岁以下的仅为14.3%,而40岁到49岁的护理员达到47.66%[11],养老护理工作既细致,劳动又繁重,年龄偏大将会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面对繁重劳动时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因此年龄偏大不宜胜任,容易给养老护理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1.4流动性强、缺乏系统培训.根据调查显示,北京每年养老护理员流失最高达到1/3以上,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从业年龄普遍偏低,因为养老护理工作即繁琐又劳累,收入不高,也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大部分养老护理员一旦找到其他工作,就会离开养老护理行业.同时,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系统的培训,不能为老年人实施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养老护理员不仅仅是对老人简单的生活照料,还需要专业和技能,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及社区中的养老护理员,大部分缺乏养老护理方面的系统培训,甚至上岗前没有参加过正式培训.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市场有效竞争,培训内容少,多集中于基本护理操作,缺乏职业道德和老年人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专业化程度不够.
2养老护理员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我国老年福利机构现有职工约为22万名,其中通过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人员约占1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2012年,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比上年增加3436个,累计达到44304个,总床位数为416.5万张,比前一年增加了12.8%(其中每一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比上一年增加7.5%),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不断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截至2012年底,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4.5万人,占总人口的14.5%;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2.4万人,占总人口的8.59%.2013年底,承德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71所,总床位12344张.其中五保供养中心47所,床位10041张;社会福利院1所,床位220张;独立运行的光荣院2个,床位96张;荣军医院1所,床位120张;社会办老年公寓20所,床位1867张,平均每45位老人,拥有一张床位,可见中国的养老机构,还需要不
断完善,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更在不断增加. 我国民政部门在2011年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2010~2020)》中提出,到2020年,预计我国养老护理员总数量将达到600万人,目前全国范围内,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人数仅为5万余人,缺口之大可想而知.另外,根据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失能老人到2020年将达到599~674万,半失能老人达到6852~7590万,由此推算,我国养老护理员岗位则应该达到657~731万人,目前中国的养老护理员仅为200万左右,缺口将近300~500万人[12],社会对养老护理员需求的缺口在不断增大.
3养老护理员行业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类进入老龄化时代,我国也提高了对养老护理员的重视程度,民政部于2001年了《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规范明确规定:从事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更应该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国务院于2006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在本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护理学专业型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以及社会对于养老护理问题的关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开始设置"老年人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相关课程,从而加快了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但是,这些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如何能够培养一些层次高、专业性强、服务规范的养老护理员队伍,现提出以下对策:
3.1在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独立养老护理员专业.各级高中等医学护理院校面对我国养老护理员缺乏的现状,应该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调整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紧缺型专业人才.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开设养老护理专业,面向社会招生,突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养老护理人才为目标.使养老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老年人的一般护理常规、突发疾病的急救,注重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以及慢性病的保健护理,熟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护理方法.
3.2提倡高中等医学院校"双证"教育模式.在一些高中等职业职院校,对护理专业的护生,调整课程设置,加入老年病护理、康复护理等课程,并利用业余时间,对护生进行养老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后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的同时,参加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的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这种"双证"教育模式,拓宽护士的知识面,扩大毕业生就业范围,为以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3.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国家劳动部门可以在城市下岗职工中以及城镇农村选择一批有志于从事养老护理的适龄人员,对他们进行统一正规的免费培训,并给予一定的补贴,然后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既扩充了养老护理队伍,又可以扩大再就业,同时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意识,拓展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则应该按照护理员的工作强度和资格证书设立合理的工资标准,制定最低工资制度,可以参照杭州的政策"福利性非盈利性养老机构给予取得高、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每月工作标准达到当地最低工资的1.6倍、1.4倍和1.3倍."通过广播、媒体等传播途径,不断宣传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必要性,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培养全社会尊重养老护理员的良好风气、降低养老护理员的流失.
1.提标扩面,提高特殊困难老人的保障水平。建议建立补贴动态机制,逐年提高五类特殊老年人的养老金保障水平。将城乡高龄老年人的优待年龄由80岁下调到75岁,建立自然增长机制,逐步增长补贴金额。将老年保障资金筹集纳入财政统一预算,改变目前项目制拨款方式。
2.突出重点,着力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建议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以社区为单元建设社区食堂,同时提供送餐服务。开展保鲜配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正规的餐饮连锁集团加盟,推广中央厨房工业化加工、现代化物流配送、现场二次加工等新型餐饮服务模式,开展社区食堂托管、保鲜快餐配送工作。
3.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组织部分一、二级专科医院,企业、民办医疗机构转型增设老年看护、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项目,传统养老机构增设康复医院以及加强养老机构和医院近距离规划设置、合作;积极协调将开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看护、康复、护理等项目纳入油田、市政医保统畴,或按自理等级发放护理补贴。
4.立足高端,打造健康养生养老基地。针对高收入、富裕的老年人群体,建设具有大庆特色的健康养生养老基地。在模式上,以本土群体为主,外部群体为辅,将养生养老、旅游、房地产三者良性结合。在内容上,将服务内容分为健康养生、康复护理、失智照护、生命关怀,基地建设有护理型公寓、自理型公寓、康复医院、疗养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及生态农业园等,并设高品质配套设施。
1 引 言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1%,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服务事业蒸蒸日上,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并没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当前,各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中高职为主,本科专业较少,同时也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实训配备不足、专业教材缺乏、资金支持力度不大、招生难等问题,因此,需要对职业院校中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望剖析出制约该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建议,提高职业院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实现国家在养老服务事业上的宏伟目标。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开设中职或五年制高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15所职业院校,其中本科学校1所,高职学校10所,中职学校4所;其中民办学校3所,公办学校12所。
2.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职业院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共设置了41个题,包括院校基本信息、招生、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情况、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校企合作、专业科研、就业等内容。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邀请了行业和学校专家给予指导,保证了科学性。测试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6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2份,回收率为95.6%,有效率为91.2%。
采用Word 2003、Excel 2003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学生来源及招生情况
中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是初中生,也有部分高中生和高校回流学生;各职业院校该专业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校招生不到30人,甚至个别学校招不到学生。
3.2 培养方向情况
在本专业的培养方向上,学校主要以养老护理员、养老事务员为主,兼有社会工作者方向。
3.3 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各学校本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老年人心理护理》《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老年人的活动组织与策划》《人际沟通》等课程。而由于学校的不同专业优势,在开设课程上也会体现一些特色,比如有些学校开设《老年社会工作》《家庭管家服务》《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
首先,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为护理技能、沟通与交流能力和爱心、耐心、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其次,文体活动组织与策划、现代办公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康复技能、老年心理辅导等。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技能主要为生活照料、护理技术、养老事务管理,其次为康复护理与心理护理。
3.4 专业教材情况
在教材选取上,各学校以普通教材为主,兼有校本教材和非本专业的国家规划教材,以及其他讲义、视频等方式。教师对教材存在较大意见,例如教材数量少、教材内容与专业贴合性差、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内容不适合中职学生、教材内容与岗位脱节、缺乏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因此,目前急需开发本专业国家规划教材。教材的开发并不多,只有少数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极少数学校参与了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
3.5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本专业教师多为相近专业(护理、康复、社会工作、管理等)教师,并聘任行业企业专家为兼任教师,年龄多在30~50岁,学历符合要求。大部分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在60%以上,只有少数学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首先,专业教师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上;其次,参与专业建设程度以及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能力。
各学校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参与专业建设和行业企业锻炼的方式,同时还重视课程开发交流和教育教学改革培训。
3.6 实验实训及校企合作情况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实践课时比例的要求,各学校在实践课占总课时的比例均超过50%,大部分集中于50%~60%这个区间。
各学校都设有校内实训实验室,从调研数据来看,老年生活护理模拟实训室、老年模拟护理病房实训室、老年康复模拟实训室是各学校普遍开设的实训室。根据市场要求和学校培养方向的不同,一些学校特地开设了养老机构管理实训室、老年社会工作实训室、老龄产业经营实训室、老年健康教育实验实训室等。
在专业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毋庸置疑,各学校都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调研数据显示,各学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最少2家,多数为3~5家,主要提供岗位为养老护理员、养老事务员、营养师、康复师等,主要实训内容包括老年人生活照料、老年人技术护理、老年人康复护理、老年人心理护理等,实习形式中采用岗位轮换制,让实习生充分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最终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多数学校在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时间不低于8个月。
3.7 毕业生就业情况
调研发现,近3年各学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当前老年服务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只要学生愿意从事老年服务工作都能够顺利就业。少部分未就业的学生对就业持观望的态度,这有可能受到家庭方面的影响,他们期望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选择待业。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多为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养老事务员等,还有少部分学生从事老年产品销售工作。
4 结 论
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朝阳专业,具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受到了国家及地方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学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但是,本专业面临着招生规模小、教材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验实训配备不足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健康的发展与成长。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本专业的健康发展,在政策上、资金上、人力上加大支持力度,解决本专业发展瓶颈,为我国养老事业培养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实现国家养老事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