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 社区护理 问卷调查

【Key words】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community nursing questionnaires

随着“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 我国政府已将“逐步建立和推广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卫生工作重点。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大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增加,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医疗体制的改革预示了社区卫生服务广阔的发展前景[1] 。目前,我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已经开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将作为社区居民看病首诊和双向转诊的关键环节。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在社区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社区需要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在此背景下,我们于2011年3月对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07级、徐州医学院护理学院2008级、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8级共120名护理本科生用自设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以便于了解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及就业意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8级护理本科生、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07级护理本科生、徐州医学院护理学院2008级护理本科生,每学校随机抽取40名,共120名护生,其中女生118人,男生2人,年龄 20~23岁。他们均学习过《社区护理学》。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自制调查问卷,学校开设的《社区护理学》课程是否重要、对社区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等。2011年3月我们对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徐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本科生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无记名问卷调查以保证真实性。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针对调查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2.2 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 14. 0 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α= 0.1水准, P

2 结果

2.1 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 66.74%的学生对自己学校社区护理的开设情况不是很满意。详见表1。

表1 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n=120)

2.2 护理本科生择业意向情况 77.5%的护生选择医院;13.3%的护生选择社区;9.17%的护生选择其他职业。影响护理本科生选择社区护理就业的因素,见表2。(调查对象可进行多项选择)

表2 护理本科生社区就业关注的因素

转贴于

3 讨论

3.1 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情况

调查发现,66.74%的护生认为学校有必要改进《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方式。问卷第1、2、4项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学生均熟悉社区护理的对象和含义,但仅有40.83%的学生熟悉其重要性。从表1可以看出,护理本科生对其他社区护理相关内容总体上有所了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各院校开设的社区护理课程学习能让护生基本的掌握社区护理工作的内容并认识到其必要性,但由于学校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课时数不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了护生对社区护理重要性和其他社区护理相关内容广度与深度的认识[2]。而对社区护理的系统知识,如:社区妇幼保健工作流程、社区家庭访视工作流程、社区传染病及死亡信息化管理流程,学生只能小部分熟悉,对其掌握欠完整和系统,这也是教师在以后社区护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3.2 护理本科生的社区择业观及其影响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意向低仅占13.3% ,77.5%的护生择业选择医院。影响护生选择社区护理就业的主要因素,从表2可见,缺乏个人发展空间,福利待遇差、职称晋升困难使之对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缺乏信心。一方面护生不了解国家开展社区护理的政策,学校关于社区护理的教育宣传力度也不够。另外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前来就诊的患者,还有很多健康咨询者,他们都有着较高的卫生需求[3]。而由于我国社区护理发展起步较晚,社区卫生机构设施简单,人才缺乏,人员学历普遍较低,医疗服务范围也有限,使护理本科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失望和不满,从而影响了护理本科生的择业观。

4 对策

4.1 增加《社区护理学》的权重

大多数本科护理院校把《社区护理学》课作为考查课设置,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护生对社区护理的重视程度。各院校应适当增加社区护理课程的课时数,加强学院社区护理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可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如健康教育、营养与膳食管理、人际沟通、心理学、康复学、人文学、社区医学、社区组织学、社区管理学等,逐渐培养出知识层面上合格的社区护士[6]。另外教师要及时做好教学评价反馈工作,保证教学质量,使护生真正理解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的相互关系及我国现行医疗卫生政策和社区护理发展方向[4]。这样护生才能够真正清楚社区护理的意义,掌握社区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开展社区护理重要性。

4.2 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国社区护理起步晚,教学模式尚未成熟,开展社区护理服务、教育工作时间不长,与国外(如:美国、日本)还存在很大差距。社区护理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实践经验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学校在开展社区护理课程建设时,应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聘用有国外社区护理经验的护理专家教学,也可派教师进修深造,切实学习国外发展的经验和前沿信息,在教学中丰富护生知识,提高护生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社区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六位一体”。因此,将社区护理知识用于实践最为重要。如在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时,我院护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自实践跟随教师做“高蛋白低脂餐”,加深了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印象。不但能节省授课时间,也使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加形象、逼真,易于理解并能掌握[5]。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学生授课、自由讨论、角色扮演等模式,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各方面的协调组织能力,以便以后更好的适应社区工作。

4.3 开展社区实习基地建设 提供社区护理的就业途径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的知识与个结合,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可及的、连续的、综合性的服务。因此走进社区将理论用于实践是学好社区护理必然要求。目前, 社区护理实践主要在家庭和卫生服务站,基地建设尚不够全面。而社区护理教学的完成需要一系列社区场所提供实践机会,包括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站、学校、家庭、社区护理养老机构等[7]。学校应大力开展社区实习基地建设,与社区保持固定的联系,这样有利于社区护理的开展,也对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提高社区的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护生能学以致用,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学校在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时,多帮助护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前景,宣传国家关于社区护理的政策,使护生感受到社区护理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就业思路。同时校方应及时搜集更新高水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招聘信息供护理本科生选择,拓宽就业途径。

5 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认知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了解,就业意向也较低。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在以后的社区护理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应采取的增加《社区护理学》的权重、提高教师执教能力、提供社区护理的就业途径等相应对策,使护理本科生更深入、全面的了解社区护理知识、认识到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拓宽护理本科生就业思路并促进其就业。

参 考 文 献

[1] 陆红, 尚少梅, 刘宇,等. 学院式社区护理模式在中国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04,4(5): 37 -40

[2] 于浩. 高职护生对社区护理认知及从事社区护理意向的调查[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30(3):331-332

[3] 白雪莲,周萍,谢钰. 护患沟通技巧应用于社区护理的实践及体会[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8(24):101-102

[4] 肖家连. 高职护生对社区护理认知情况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0,3(17):126

[5] 覃业宁,官江. 护理本科生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研究[J]. 中外医疗,2010,13: 149

[6] 陈淑红,李薇,田永峰. 北京市宣武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利用中的问题与思考[J]. 护理研究, 2010,8(24): 255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职茶艺专业 误区 专业品质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源于中国,被人们发现、利用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茶里沉积着生命之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茶艺是“茶”与“艺”的融合,从广义上讲,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拓展一系列茶事活动,等等;从狭义上讲,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业专家、学者、茶人热捧“茶为国饮”“弘扬中国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业经济”,目的是通过做茶饮茶弘扬中国的茶文化,中等职业学校开办茶艺这一特色专业,其目的也是为了弘扬中国的茶文化,推动我国大力发展茶饮产业,在茶叶商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中国茶叶的附加值,促使人们沿着富裕、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茶、品茶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

一、中职茶艺专业目前存在的两大误区

(一)专业的学习过于侧重机械式的茶艺表演。

在茶艺表演专业课教学中,有一个致命的现象:学茶艺表演就是记住或是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净器、置茶、润茶、冲水、敬茶,学会了这些就学会了茶艺了;或是有如社会上有些人的一种说法,掌握了一些茶的冲泡程序后,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就认为自己会进行茶艺表演了。就泡茶而言,本身应该是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如果将泡茶的过程戴上“茶艺”这一桂冠,那就不同一般了。艺术是被人们欣赏的。茶艺中有个“艺”字,整个茶艺过程应处处体现出一种美感,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几个动作,千茶一泡。真正茶艺师的茶艺表演,是将不同的茶叶,分别选择使用不同的茶具、水温、程序、方法,将一道道茶的色、香、味、形发挥到最佳状态,茶艺师优美、柔和、夸张的冲泡动作,端庄、美丽、得体的气质,以及精美的茶具,和主题相吻合的服饰、环境等构成一种整体的美。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茶艺师应有娴熟的冲泡技艺和整个冲泡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宁静致远、从容不迫的气质,这也恰恰是一般人机械学习茶艺所不能领悟和表现的。

(二)茶艺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过低。

茶艺专业学生培养定位在会泡茶的服务生,与饭店服务员区别在于:懂一点茶艺知识,会茶艺表演。由于定位过低,学生在校学习的有关茶的知识和技艺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模糊和淡化,最后也就是和其他服务员没什么区别。

二、提升中职茶艺专业专业品质的途径

茶艺专业要有发展和提升,有自己的独特的色彩,茶艺专业的学生除了服务是有共性的外,更要有自身独有的内涵,这对于从事茶艺专业教学的师者而言,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中职茶艺专业要提升专业品质,需要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提高。

(一)茶艺技能的提升。

一技,泡茶之技。选器、选茶、选水、温度、冲泡、贮茶,这些技能是茶艺的基础技能。不同的茶叶,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制作工艺的差异,有不同的茶性。外形紧直挺秀的开化龙顶生长在常年云雾缭绕深山之中,选择冲泡的水温较西湖龙井高,龙顶选器适合长高型的玻璃杯,而龙井则适合低矮型的玻璃杯或是瓷器杯,以保持龙井特有的栗香。又如“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高山流水”“关公巡城”等技能,则需经过千百次的训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勤练出真功的。

二技,服务之技。服务语言、服务心理、服务礼仪、服务技巧等服务技能。目前,茶艺专业毕业生就业十分走俏,主要去向有茶业公司、茶艺馆、茶楼、茶庄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服务行业,因此学生要严格按照茶艺师职业要求和茶艺人员应具备的服务技能进行训练和学习,这样才能认真做好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在接待服务过程中,除了和谐得体的着装、亭亭玉立的站姿、典雅的坐姿、轻松而怡然的走资、优美的手型、优雅自信的举止,为嘉宾提供良好的外观享受外,还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为顾客提供茶叶知识、茶叶冲泡技能,传承中国的茶文化的能力。

三技,适时营销。茶艺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分析市场行情,与商人洽谈业务的能力。茶艺师不仅仅是一位泡茶的能手,也是一位会营销的生意人。茶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人们对茶有着不同的偏好,也就是说不同的茶适合不同的人来饮用。中职茶艺专业需要在茶叶营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如学习电子商务,开设网上商店卖各类茶叶,让学生在茶叶市场实习,等等。在营销专业课教学中,重点应阐述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运行机制,要求学生不仅懂得营销的基本知识和策略,制胜,而且能科学地应用营销基本理论,使之与茶文化、茶产业、饮品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断提高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

四技,会喝茶。一个学习茶艺,一个会泡茶的服务人员,如果从没喝过茶,或是喝的茶叶的品种不多,不懂茶性,只是机械地冲上一杯解渴的茶水,又如何能更好地服务客人?茶源于中国,我们的祖先对茶有了充分的认识,茶圣陆羽著《茶经》,宋徽宗著《大观茶论》,他们如不喜茶,不喝茶,不研究茶,如何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成为全人类的遗产?所以,茶艺专业的学子除了茶技、服务之技,营销之技外,还应拥有一技,那就是会喝茶,那怕是能适应茶的那一种独特的苦味也行。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根所在,而中国的年轻一代,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从小解渴的不再是传统的开水、酸梅汤,或是茶水,而是含有大量的添加剂的各类各种软饮料、可乐、果汁等,哪怕是冠以茶为名,也不是我们茶艺中说的茶,而是充满着各种添加成分,只是带有一点茶香的饮料,因此,肥胖已是一道风景。学茶艺的学生不喝茶不愿品茶不只是个别现象。茶艺专业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承载着传承中国茶文化的使命,学茶的人不喝茶,那么,茶,为国之饮,从何谈起?

(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需要通过时间去沉淀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多方面的。虽然中职生文化课成绩不太好,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文化修养到此结束。文化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最青春年华之时,赋予一定的文化熏陶,这将是一个人终身的精神财富。茶艺,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以茶会友,茶话会、茶沙龙、茶吧等场所,茶歌、茶舞、茶诗、茶艺等茶文化表现形式,都将会提升文化的素养。茶艺表演主体是表演者,每个动作、神态、语言、仪表均应体现一个“美”字,“美”不仅仅在外表,更重要的是求内在。表演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要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茶叶基本知识、美学知识、礼仪知识等,必须懂得“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如,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林瑞萱女士在《太极拳和泡茶之道》一文中提到,练习泡茶的同时,要练习太极拳。仔细推敲一下,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和茶艺的确有相关的联系,茶艺表演要体现“和”“敬”“圆”,而打太极拳的姿势,从头至尾双手呈弧型,始终如抱着一只球,并不时在空中划出一个又一个的圆。从打太极拳的速度来看,缓慢均匀,和茶艺表演时从容、自然的气质要求是一致的。如果能练好太极拳,并将太极拳的延绵不绝、柔和坚韧的动作、气质运用到茶艺中,就一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地方特色文化的提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出产的茶叶有着不同的滋味,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有现代的后起之秀开化龙顶、安吉白茶等。从古到今,茶叶的品名越来越多。中职学校开设茶艺专业本身就特具地方特色,一是学校身处产茶区,学生家中不乏有种茶、制茶、卖茶者。茶人最喜用这个词来体现他对茶的了解,这就是“茶性”。“茶性”,顾名思义:茶是有性格的。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茶叶品种、不同的制茶工艺一定会带来不相同的茶性,显然,不同的茶类,自然有不相同的冲泡方法,相同茶类虽然其冲泡方法相同,但产地不同、用水不同,甚至泡茶的人不是同一个,其滋味都会是不相同的。茶性,是一个爱茶之人或是学茶之人必须懂得的,它和地方特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要让学生参与到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之中,搭建特色文化平台,让学生成为茶文化的组织者、参与者、宣传者。为体现茶艺专业的地方特色,应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有意义的茶事活动,在校内以茶艺竞赛为主题,开展茶歌演唱、茶舞茶艺表演、茶诗茶词朗诵等竞赛活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祥和、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浸润于浓郁的茶香中;在校外举办形式多样的茶艺表演晚会等茶事活动,将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展示茶艺表演技艺和演唱技能。各种以茶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使茶艺专业在第二课堂中更加生动精彩,更富有生命活力。

(四)茶艺回归自然。

真的茶艺并没有那么神秘不可测,茶艺专业学习需回归自然。如茶艺表演的学习,我认只需抓住三个重点,就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什么叫茶艺。茶艺表演的三个重点是,第一,冲泡程序设计科学;第二,表演者应具有较高的素质;第三,表演形式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科学冲泡是基础,表演者的素质高低是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源于生活才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茶艺表演关键在于“艺”,“艺”是技艺、技巧。茶叶冲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是表现“艺”的前提,对不同的茶类应设计不同的冲泡程序,才能充分展示茶叶的色、香、味、形,达到茶艺表演的目的。如开化龙顶单茶的冲泡,它的主要程序为:备水―烫杯―置茶―润茶―冲泡―观展示杯―奉赏干茶―敬茶。一般绿茶冲泡表演时,“奉赏干茶”为程序的第一道,而在开化龙顶茶艺中,却将其安排在冲泡以后,因龙顶单茶在杯中不能立即展开,茶叶中的有效成分须等片刻才能浸出,此间穿插观赏干茶恰到好处,这样安排更具科学性。再如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几乎已形成固定的模式,有18道和20道之说。厦门大学茶艺中心的乌龙茶冲泡,“分茶”与一般的表演次序有所不同,是先在每个杯中加入茶水(称为韩信点兵),每一杯都点到,以示公平,再来回巡酌,看哪一杯少补上一点(称为关公巡城),这样,每杯茶汤的量和浓度基本一致。总之,一种茶的冲泡程序设计,以及冲泡水温、时间的控制,茶与器具的配置,水的选择等,都应从茶叶内含物是否充分溶出,汤色、滋味、香气等能否充分展示该茶的品质特点诸方面去考虑。茶艺表演以冲泡好一杯茶为前提,如果表演不能把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充分展示出来,那么动作再优美、环境再优雅是徒劳无功的。所以,茶艺要回归自然。

总之,中职茶艺专业提升教学品质,除了要求学生学好茶艺专业知识、掌握各种冲泡技能外,还必须懂得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更要让学生懂得中国茶艺中包含的茶德、茶礼,将“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将茶礼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闻香识茶、以茶施教,以精湛的技艺展示自己的才华,茶艺专业课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应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记住:茶是不会让你失望的,选择了茶,就选择了健康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南眉.少儿茶艺――新的课外教育形式[J].茶叶第一期,1999.25,(1):46-47.

[2]陈杖洲.在少儿中开展茶文化活动的探讨[J].广东茶叶:33-35.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考核;改革;茶艺学

课程考核是教学众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授课效果的主要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监督反馈的作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包括教学环节,也涵盖课程考核方式。目前的许多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考核重理论轻实践,而忽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茶艺学》是茶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茶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茶艺学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为主,实验技能考核依据实验报告撰写,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且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热情度下降,学习效果较差,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茶艺学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考核改革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1《茶艺学》课程考核现状及成因分析

1.1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茶艺学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平时成绩包含学生考勤、课堂表现、实验成绩等;期末成绩主要是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答案的闭卷笔试。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热情度下降。并且这种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靠前临阵磨枪,考中违纪作弊,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验。

1.2考核内容僵化

茶艺学课程闭卷考试题目客观题偏多,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较少,考核内容局主要以教材及教师授课内容为主,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使学生偏重于记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不够,难以检验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知识覆盖面窄。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结果缺乏科学性。

1.3考核重理论轻实践

茶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人、茶、水、器、境、艺六大要素的基本知识及不同茶类泡茶的基本技艺。一般是课程内实验,且占据较大的学时比重,由于没有开设单独的实验课,因此实验成绩目前主要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缺少实践操作考核,而本课程实践性强,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难以客观评判学生对茶艺实践能力的掌握,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4考核后的分析反馈不足

课程考试结束后,一般会做试卷分析,统计及格率等,但缺乏对试卷的深入分析。如知识的难易程度,知识考察的系统性,学生普遍掌握的知识点及没有掌握的原因等。因此需要更加客观真实的对考核后试卷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更有效的促进教学工作。

2《茶艺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建议

2.1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激励学生平时积累

茶艺学课程考核中,以往期末成绩占比较大,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增加过程考核,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可以将成绩构成设置为: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35%+小测10%+上课表现10%+考勤5%)*60%。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增加2-3次阶段小测,小测形式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或者简答题,以上课内容为主,题量8-10题,课堂完成并提交,以此督促学生对平时知识点积累的重视性。课堂表现主要是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情况,如果回答问题积极,就有更多加分,这样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2.2采用多样化评价考核,完善考核题体系

以往茶艺学考核重理论,轻实践,期末卷面成绩占据较大比例,而真正检测课程实践掌握情况的实验部分主要以撰写实验报告,并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打分,这样无法考查学生实践能力,也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茶艺技能的考核应突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对实验课程考核进行改革,取消实验报告的撰写,以期末自主创作茶艺并演示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具体为:学生自由选择团队成员,3-5人一组,每组学生需在期末考核前自主创作,完成一个茶艺演示,即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艺表演作品,首先自主确定主题;其次,根据主题,选配茶具、茶叶、铺垫,制作插花,设置背景,选配音乐,服装,自行撰写茶艺解说词,并可设置多媒体,采用动态演示;最后,在限定时间内,团队成员完成茶艺演示。实验技能考核设置《茶艺实验技能考核评分表》(表1),记录学生茶艺演示过程中的得分情况,并根据评分表对每组成员评分,确定最终成绩。笔者在12级茶学专业中进行了茶艺学实践考核改革,学生自主创作了《有缘千里茶相会》、《一片叶子故事》、《光阴的故事》、《遥望桑梓寄思亲》、《闲听白雨》、《赌书泼茶》等茶艺主题,并进行了很好的演示。通过考核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并巩固了课堂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结合,考核过程考察了学生茶叶识别能力、茶艺礼仪与姿态、茶艺演示动作的流畅度、优美度,茶艺解说词的创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积极响应,创作热情高,普遍反响较好。

2.3加强课后的反思和研究

以完善考核体系课程考核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期末成绩做卷面分析,对学生的失分点进行分析,以此评判试卷的难易度、题型结构、知识点覆盖度。找到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提高出题质量。对学生实践考核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实践能力失分点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茶艺技能。另外,课程结束后也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明确授课情况,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学生在考核中知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发挥,教师通过试卷分析,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适当调整考核方式,完善考核体系,使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

3结语

通过《茶艺学》课程考核改革,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考核改革中提出一套茶艺技能综合考核体系,可增强学生对茶艺技能认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拓展创新能力等。参考文献

[1]葛冰,刘志明,毛靓.高校考试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4(8):15-16.

[2]梁娟,伍贤进.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5(10):123-124.

[3]陈官,董明刚,谢晓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究[J].科教热点,2015(4):23-26.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样本人群的基本情况统计如表1:从文化程度看,中职(职高)、高职最多,总共占82.8%,这也反映了现实旅游企业中员工学历层次的主要集中在中职(职高)和高职,他们是旅游企业人才队伍中的“蓝领”;从企业类别看,旅行社和饭店最多,共占78.7%。我国旅行社总量多,规模小,但是机构齐全,因此,各级管理人员总数量的较中,旅行社行业往往最多;店酒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服务和管理人员数量较多;景区的数量及用人规模相对较少。样本在旅游各类行业中分布并不均匀,但基本反映旅游企业客观实际;从岗位分布看,调查人群普通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占主体,总共占89.9%。因为,旅游企业中人员结构呈“金字塔”型,基层普通员工和中管理人员数量总和占主体。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知识结构分析

调查中要求被调查对象对八类知识进行复选,其统计结果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旅游企业首先要求的是旅游行业专业知识,选择频次为96.7%;其次是历史与文化知识、外语与写作知识、公关与礼仪知识,选择频次都超过83.0%,这些也是旅游职业需具有的最基本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旅游业的知识性、文化性和服务性。从业人员知识需求总体上表现出了“T”型结构特征,即需要纵向的旅游行业专业知识,也需要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文史、语言、礼仪、财经、法律等横向综合知识,它们相互支撑,形成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综合职业能力分析

调查组采用德尔菲法,根据专家的评定,对每种能力筛选了七类要素要求被调查对象进行复选,按照选择频次多少进行比较分析。1.专业能力。专业能力要素构成和选择频次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是旅游企业最需要的,选择频次分别为98.3%和97.0%,也反应产品开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策划是企业最核心的工作,对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物件与规范操作能力,选择频次为93.3%,它是指在旅游企业中各岗位中对器具、物品、仪器及行业规范的操作能力;再次是引导讲解能力和法规应用能力,因为旅游行业是人对人的服务,需要沟通、交流、讲述、引导等,同时,工作中要依法规范和处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和纠纷,引导讲解能力和法规应用能力在旅行社和景区中服务和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2.方法能力。方法能力要素构成和选择频次如图3。在图示显示中可以看到,改造创新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是企业最需要的,选择频次分别为96.2%和91.5%,其次是独立思考能力选择频次为84.4%,再次是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选择频次分别为76.5%、73.9%和73.7%。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我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旅游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旅游业是一个前景广阔、需求强劲、增长迅速、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其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业态也在不断出现。加之,现代旅游者自身也逐渐成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旅游需求逐步个性化等,旅游业需要产业开拓、产品创新、市场开发和设备设施改造等,要求从业人员跟进和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步伐,较强的改造创新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自然是很关键的。同时,旅游从业者应当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业务知识,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让自己始终处在旅游业发展潮流的前沿,还应具备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等。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要素构成和选择频次如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沟通协调能力显得突出,选择频次分达96.4%。旅游业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游客,他们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心理需要的人,且个性特征差异大,要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取得相互理解,默契配合,达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目的。此外,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同企业内部和各业务单位的人员打交道,协调处理好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工作中各个环节才能够紧密衔接,计划安排的内容才能顺利得到实施。其次是团队协作能力和诚信与敬业,选择频次分别为85.6%和80.6%,公关礼仪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选择频次也都在66.6%以上。旅游业具有产业部门的多样性和产品的综合性特性。在旅游从业人员工作中,大多要担当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每一次活动,都离不开饭店、景点、旅行社还有交通、商贸等方面的配合参与,必须要有整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从工作性质看,旅游业是综合行业,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要求从业人员要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和诚信敬业品质、公关礼仪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行业对从业者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要求。

三、对策

(一)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落实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是培养从事旅游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一种应用导向或职业特征突出的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考虑从事旅游业各项工作需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的实用人才,不能偏离未来旅游工作职业与岗位需求方向。从前面的调查分析得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具有旅游行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实、素质高、技能强的高级服务和管理人才为专业定位,高职重点抓好服务技能与基本经营管理能力,本科主要抓好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能力。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旅游管理知识、基础理论和较强的从业技能,具备旅行社、景区景点和酒店等旅游企业的服务与管理能力,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和较高的英语与信息化水平,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根据旅游业岗位群及工作岗位的关键能力、能力要素对应设置课程,同时,课程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优化教学内容[2-3]。考虑横纵向结合,以及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职业性、综合性、整体性和选择性[4]。将课程模块化设置为通识模块、专业模块两部分,对于专科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要整合课程门类和降低知识难度,教学内容紧贴实践,做到学以致用。1.通识模块。奠定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的基础。需设置思政、英语、文史、艺体、计算机基础、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尤其要加强历史与文化知识、外语与写作知识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意识。2.专业模块。旅游专业知识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调查中选择频次最高为96.7%,它应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知识积淀、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撑。内容应包括:(1)财经和现代管理知识:经济知识、金融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安全与危机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饭店管理等的知识。(2)旅游专业知识:旅游学、地理学、心理学、资源学、市场学、休闲学、行业法规、行业安全、规划与策划等知识。(3)旅游行业知识:导游、线路设计、景区服务、旅行社服务、饭店服务、公关与礼仪、旅游信息化等知识。

(三)找准培养路径,夯实实践教学体系

以“校企政互动、工学创交替”为主要路径,构建认知实习、小学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职业资格(能力)考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等有机融合、相互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类实践教学的总学时不低于40%,集中实践采用“基础知识—认知实习—专业知识—顶岗实习—综合知识—综合实践”的模式,在实践中开发和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注重实训教学、实践教学与创业培养环节。优化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行“校、政、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实际工作场所和具体岗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大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力度,必备的校内实训场所,如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旅游信息管理模拟实训室、形体礼仪实训实验室、茶艺实训室、酒水(调酒)实训室等,保证实训课程的开出率在95%以上;举办专题讲座,扩大知识面。可开办“专业名师进课堂”、“企业高管进课堂”和“青年师生互动恳谈”等专项活动;举办和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大赛,如水果拼盘大赛、导游大赛、形体礼仪大赛、旅游线路设计和创新创业大赛等,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的目的,培养学生未来职业与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需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双能型”教师队伍。从旅游业的工作性质看,旅游业是服务行业,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加强实习、实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关的程序性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程序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知识。因此,要注重教师与行业的结合程度,强调教师的实践经历,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通过定期到行业部门中挂职、顶岗学习等方式,增强教师实践感知能力。也可以聘请旅游实业界精英或实践经验丰富的技能标兵为兼职教师和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实现企业与学校教师的双向对流,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培养水平。教学中,应注重课堂讲授与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案例剖析、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等相结合,以行动导向为改革的突破口,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手段上,将影像、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信息量增大,且具有动态性、直观性和开放性;[3]考评方式上,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考评系统,使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双达标,使得“课、岗、证、评”相融合。

(五)注重职业认知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为顺应中国旅游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河北省建设旅游强省对人才的需要[1-2],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广泛吸收、借鉴国际旅游职业教育经验,依据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特征[3-4],不断探索符合国际化趋势和行业需求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5],积极为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职旅游人才。

一、培养目标国际

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要求旅游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仅着眼于国内,更要将发展视角瞄准整个世界,要置身世界旅游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以国际视野来考虑旅游教育的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可以并且能够直接参与国际流通。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学院在省内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旅游管理(涉外方向)专业,积极探索国际化复合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6],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熟悉国际旅游行规和操作模式,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身心健康,能适应多元文化冲击,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主要侧重素质、知识和能力3个方面。其中素质标准包括思想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4个方面。思想素质的要求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与人为善;职业素质的要求为国际化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高尚,人文素质全面,服务意识突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的要求为国际化的视野,文理交融,科学思维、高雅的审美情趣;身心素质的要求为身体健康、讲究卫生、健全的人格品质。知识标准包括扎实的外语知识(听、说、读、写、译),国际社会、文化、经济知识,国际旅游企业相关知识,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会计、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等广泛的知识拓展。能力标准包括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够为涉外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英语需求服务),旅游企业基层岗位服务能力(规范性、科学性、创新能力),旅游企业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与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营销公关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心理调节能力、抗压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学院从专业建设入手,在目前国内旅游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导游、酒店、旅行社、旅游英语等专业之外,紧紧围绕河北省建设旅游强省战略,打造环北京休闲旅游产业带和环渤海度假旅游产业带的需求,将培养外向型服务、娱乐和休闲等项目的旅游从业人才作为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学院在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方面的资源优势,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策划等领域积极开拓新的专业方向。条件成熟时,还准备增设度假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相关专业,为学生择业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二、课程改革国际化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必须构建与旅游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其核心是抓好课程建设。本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围绕国际视野、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安排课程,广泛借鉴国外旅游职业教育经验,如美国注重创业教育,德国看重“工作资格”,瑞士“洛桑模式”倡导团结敬业的职业精神和“平等教学”的“非指导性教学”以及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结合河北省旅游发展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需求,坚持“立足河北,放眼世界;立足就业,着眼长远;立足实践,鼓励创新”的原则,构建了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模块课程与线性课程相结合,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素质提升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了“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3年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即理论知识学习3年不断线,实践技能训练3年不断线,职业素养培育3年不断线,保证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理论知识学习以学科课程、线型教学法为主,从旅游管理基本知识入手。除了开设一些常规课程外,增设了国际旅游法规、国际礼仪习俗、国际旅游经济发展等跨文化交流课程,注意强化国际经济、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实践技能训练主要采用模块化教学,引进国际化标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编制校本课程,开设了度假村管理、会展服务管理、康体娱乐与管理、花道与茶艺等课程。按照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三级能力递进模式逐步推进实践教学,一年级,识岗+现场教学;二年级,跟岗+校内专项实训;三年级,顶岗实习+综合实训。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不间断的系统训练实现三层递进,逐级提升,保证学生毕业时“双证书”零距离上岗。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对人的依赖性更强,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为此,本专业立足国际旅游发展趋势,开设了涉及科学、人文、经济、管理、法律、心理、会计、金融等领域的选修课程,并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开辟专业第二课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实习实训等多种方式,保证职业素养培育3年不断线,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强化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意识和勇气。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对学生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专业增加了英语教学课时,将英语学习贯穿3年,并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教学,配备英语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尊重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实施小班教学和个性化教学与培养,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英语教学的吸引力。开设了英语学习小组,定期举办英语角,鼓励学生参加英语技能大赛,完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渲染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三、教学模式国际化

先进的教学内容要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在引进国际同类院校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治学经验的同时,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实行“校园酒店式管理”[7],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案例或项目任务作为主要的教学和考核评价方式,结合“模拟酒店“”模拟旅行社”、专题讲座、行业热点问题研究、学生独立研究、案例分析等启发性教学活动,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和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扩大教学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学术上标新立异,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由表现和发展的空间和机会。积极发掘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机会,先后与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吸收企业人员进入专业建设委员会,让合作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审议,并聘请国外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院给学生讲课和举办讲座,开拓学生的行业和国际视野,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国际行业需求的联系更加直接和紧密。实践技能训练中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电化教学等方式,积极创设符合国际旅游服务标准的实训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在具有国际化氛围的情境中体验学习,强化训练,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发展技能、评价技能、提高素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评体系与国际接轨。

四、师资队伍国际化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保证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为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国际化水平,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行业资格证书,如中英文导游证、高级客房服务员、高级餐饮服务员、茶艺师等,使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行业技能。实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目前,本专业与省内外十多家本土及外资旅游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2个月时间深入到合作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开展企业调研、企业培训、带队实习等活动,确保及时了解旅游行业国内外最新信息与动态,掌握旅游行业运行机制,以便在培养方案上及时作出改进与调整。同时,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重点指导实践教学。如2009年聘请河北省首届百名“能工巧匠”荣誉获得者———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文物旅游局高级导游员郭颖任客座教授,并常年聘请外籍教师加强外语教学,初步形成了“学者型”与“实践型”两者兼备的“双师”队伍。为扩大专业教师的国际视野,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加拿大、新加坡等国进修、访问、讲学、参加国际会议。同时,聘请旅游行政部门的官员、专家、国内外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举办讲座,将体现时代特征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保证专业建设紧跟行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