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经济的利弊

市场经济的利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经济的利弊

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

所谓宏观经济管理,其实指的就是政府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包括行政、经济以及法律手段等,以调解并控制市场经济运行从而弥补市场经济的先天不足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事业之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管理高度集中,政府将产品的产量乃至销售过程全部都做出强制性指示。但是自十四大以来,我国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有关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也应次需要采取调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兴起,市场经济的不足也越来越显现出来,怎样运用成熟的宏观经济手段微观经济对进行调控,已经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了。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意义

宏观经济管理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是否需要采取,这是根据市场经济的缺陷以及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1]。由于市场经济往往存在自发、盲目以及滞后等不足,而我国又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因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十分有必要存在的。

(一)市场经济缺陷需要宏观经济管理进行弥补

当市场失灵时,其一般都会表现为:市场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严重不符;市场不能将垄断现象自发消除;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外部经济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处理;以及其他的由盲目以及滞后带来的弊端等,这都需要国家宏观介入进行调控。比如,我国煤炭企业随着高科技产品出现及更替,纷纷引进国外先进的新技术及设备以寻求更大的经营利润,并以此加大其煤炭生产量,然而这会加剧煤炭企业盲目生产,造成了煤炭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因而无法提供有效的相应公共产品及服务,导致煤炭市场疲软,企业也因此而遭受损失[2]。这种问题是由于市场中企业的自身行为而造成的,无法靠其自己解决,而需要政府运用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

(二)我国的国情需要政府采取宏观调控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仍然还停留在初级建设阶段,体制正在变革中,因而市场经济体系不可能会迅速建立完善,缺乏健全的市场调节手段,所以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到各种外部因素干扰,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秩序。这些都决定了宏观经济管理必须运用到市场经济管理工作中来。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十分明显的的差距,必须依靠宏观调控来进行追赶,并针对公有经济加强其主导作用,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等。

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主要特征及所受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主要特征有:在进行宏观管理时主要采取投资驱动,并以工业为主导,而且政府投资的份额比重一般都比较高,政府调控及干预对市场产生的作用十分显著[3]。这一点是明显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国家。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通常依靠消费作为驱动,并以服务业为主导,而投资份额则往往是私人在进行。此外,中国市场经济制度表现出惊人的前进步伐,但西方国家却基本上都已经定型了。相比之下,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仍然有很多方面明显不足,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进行自我突破。西方的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长期的经验积累,并有了稳定的政治架构,因而其市场环境十分统一而完善。但中国的地域空间差异十分明显,使得经济环境十分不确定。当我们在分析宏观经济管理时,经常需要针对不同市场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在这时其静分析模型较为常用,但该模型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避免其弊端发生[4]。因而我们在方法论面前显得有些尴尬,无法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也不能将现有静态模型进行套用,过去经济过热的经验教训在此时更不可靠,由此无法客观地判断宏观经济的目前形势。各位学者之间的意见也无法统一,缺乏共同研究基础。而要深入地对投资和消费以及政府财政支出、进出口量等因素有可能对供求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面对不同经济体,上述因素会产生不同的实际作用。例如,GDP的影响因素超过60%都是由投资带动起来的,而消费对其只产生了不到40%的影响了,但是在美国,局面却完全相反。在美国联邦的所通用的国民经济算法中,其投资指的就是完全在市场中自由流动而不会受到政府干预及限制的私人投资;在中国,常常会有多种因素促使政府限制投资行为,而且私人投资往往会被政府投资所替代甚至排挤。对于这些明显的不同点,我们不可以只是简单以为是量的不同。这些量的区别导致影响GDP增长的因素也有许许多多的区别。而且投资与消费两种经济拉动模式产生的经济影响会被不断地放大,并在最终造成质的区别。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在投资中,部门、行业以及阶段之间往往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当今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的效率之间的关系,一些高耗能行业例如基础材料工业或者能源工业等,都会对宏观经济调控产生十分大的影响影响,如果扩大其投资,就很容易扭曲资源的配置局面,使别的行业发展受到严重干扰,国民经济发展中所涉及的各方利益容易发生冲突,其后果往往会超出我们的理解,最终难以有效控制。同样的是,在消费领域中的状况,消费的相关结构、倾向等各个因素都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因而我们需要对相关信息的细节全面了解并掌握。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都已经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的许多问题肇因都是不合理的产业经济结构,这在中国当今的转型中显得十分独特,绝不能忽视。

三、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社会大生产背景下的的必然趋势

1.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而开展的。市场经济在这种条件下,有着十分细密的社会分工,国民经济的相关部门之间联系、竞争而又相互依存。而且商品化经济也要求各个经济单位之间必须采取更为紧密而又频繁的交流。因而,对社会劳动应该按比例进行分配,从而确保社会能够顺利进行再生产。但是,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所产生的自发作用无法满足以上发展要求,这是由于各个地区、部门及企业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其经济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而这只会使得整个经济发展变得更加不平衡甚至陷入无政府状态,所以客观事实都要求了必须为国民经济运行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从而促进其全面协调的发展。例如,在近些年来煤炭企业虽然调整了某些产业结构,并对五大产业做出了相应规划,但是在煤炭企业的主要运营中煤炭生产依旧是主流,而且由于这五大产业规划后产生的相互依托局面的基础也还是煤炭,一旦煤炭市场由于某种原因受到了冲击,那么五大产业都会相继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些影响[5]。因此,采取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来对其实现重新平衡就显得十分具有意义了。

2.社会主义生产活动的建立基础是大机器工业,并以此而开展社会化大生产。因而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国家没有指令性计划下达,不也不再对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活动进行指导,社会生产就很容易陷入无政府状态,此时各个经济单位单靠自救行为是难以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回复到正常的轨道中来。比如:进行煤炭的生产活动时,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煤炭企业中不论是公有还是私有,都会出现一些盲目生产行为,无法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市场需求异常出现饱和状况,这在一方面会导致煤炭资源因此而无端地遭到浪费,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会使很多企业因此停产破产,造成大片的失业现象,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冲击社会稳定性。此时也只有宏观经济管理活动能够达到救市以及恢复社会秩序的作用了。

(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何以非常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的经济制度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特征。自进入新时代以来以来,我国正在不断转变国家的经济职能,并针对国有企业采取了很多的改革措施,并在如今政企职能开始分开、并逐步分离国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背景下,政府通过改革不断地让国有企业面向市场参于竞争,不再查收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以其所有者身份采取一些适当的管理手段,而对与关系一些会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特殊行业的国企,国家仍然直接对其进行各项管理活动。

(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能够使市场调节的缺陷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要依靠市场来对资源进行配置,而且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在基本上决定了市场资源的供求以及分配局面,竞争也就应运而生。当市场竞争处于良性状态下时市场经济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契机,然而竞争也会很容易造成垄断以及其他紊乱现象,此时市场调节已经无法取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加重这种恶性局面。

(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有效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方兴未艾,因此在其运行当中仍然会带有一些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特点,这种情况下利用宏观调控可以使得预期效果的实现得到确保。市场机制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常常会表现为“市场失灵”[7]。此时靠市场调节已经很难解决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重大问题面前会显得十分无力。而强有力的宏观经济管理就能有效调整这种局面,避免社会因此而出现不稳定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调控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管理手段与西方不同,是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孕育而出的产物。宏观经济管理符合了当今经济时代变化发展的需求,能够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平稳运行,并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解决其无法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璟 单位:江苏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勇.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理论价值[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01(01):32-33.

[2]姜红.关于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若干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3(06):58-59.

[3]朱金赤.浅谈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3,02(12):52-53.

[4]陈翠芳.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03):85-86.

[5]韩保江.驾驭市场经济关键是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J].学习月刊,2013,01(02):52-53.

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6-0008-03

一、供电企业常见法律风险的分析

随着电力市场供求格局的变化,供电企业面临着在生产经营中的法律纠纷不断增多、电费回收风险加大等新难点、新问题。经营工作中主要包括:一是目前受改革机制的影响,企业经营形势的困难加剧了电费回收的风险;二是农村集体资产的接收使县供电企业的安全责任随着产权延伸到低压分支线,直到农民一家一户的电能表,由此带来的人身伤亡事故的法律风险以及设备维护的责任风险越来越多,企业风险防范的难度加大;三是电网建设中的占地问题,电力设施保护区域内新种植的树木,修剪或砍伐,支付树木补偿费、林地补偿费、植被恢复费等任何费用的风险纠纷;四是日常管理工作中规范停电、复电程序引起的纠纷;五是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风险纠纷,包括:生产安全,减少和避免事故,人数伤亡、资产安全;六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七是合同管理方面,合同的履行、合同范本、合同变更等存在的风险纠纷;八是队伍安全,减少和避免职务犯罪和单位犯罪等;九在控制执行人员素质方面,个别控制点的人员变换比较频繁,业务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给供电企业带来的风险巨大,有效防范法律风险,成为供电企业发展建设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防范基础的同时,要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发现重点防范点,并制定相对应的重点措施进行防范,针对供电企业的具体情况,明确重点防范的法律风险。包括:进一步规范电力营销;全面提升电网建设水平;加强电力设施保护;消除电力事故隐患;密切劳资关系,提高企业凝聚力;理顺行政关系,应对收费与罚款;杜绝职务犯罪,防范干部职业风险;树立企业形象,处置突发新闻风险等等。

二、供电企业法律风险及防范特征

企业面临最重要的风险就是投资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有五个特征:

(一)企业法律风险发生的原因具有法定性

(二)企业发生法律风险具有强制性

(三)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离不开法律的调整,企业的任何行为都要遵守法律的规定

(四)企业法律风险发生的形式具有关联性

(五)企业法律风险的后果是具有可预见性

企业法律风险事前可防可控,与事后对法律责任的追究以及难以控制就是相对法律的可预见性而

言的。

三、供电企业制定法律风险防范方案的重点

(一)是要坚持依法经营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组成单元,坚持依法经济既是企业的义务,也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前提条件。

(二)是要积极参与立法

法律具有很强的震慑力,一旦制定出来,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企业应当利用一切积极手段参与立法,参与规则的制定,争取主动。

(三)要改善执法环境

通过企业长期坚持依法经营,积极寻找执法机关的支持、理解,形成较为和谐的外部执法环境。

(四)要改善司法环境

司法环境属于外部风险,不宜作为法律风险防范重点。企业规避诉讼风险的根本在于规范自身行为,合法经营,从而避免诉讼的产生,也避免因企业自身过错而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四、供电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的几点措施

(一)在电费回收方面

对一些信誉较差和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加强监管力度,对企业客户实行预付费管理,以规避可能带给企业的巨大经营风险。对企业经营状况不景气,经营困难,濒临倒闭的用户,要进行严格监控,做到信息灵敏,反应快速,措施果断,彻底避免发生新的欠费和呆帐,及时有效回收电费。如目前“由于结算电费时的电价与预付费约定的电价不同,缺少明确的书面合同约定,存在法律风险。”可根据防范措施,采用客户信用等级管理办法,将大负荷客户按信誉度分为4类,A类是自觉按时足额缴费的客户,B类是因业务繁忙需要及时提醒缴费的客户,C类是经营不善资金运转困难需要催收的客户,D类是有恶意欠费倾向的客户,针对不同的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预警方式,加强供用电合同管理,完善预付费

制度。

对内加强监督,严格考核,逐级签定回收责任状,电费回收与营销人员的奖金工资挂钩,细化、量化电费回收工作任务,制定电费回收考核细则,使电费及时回收工作变成营销人员直至公司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宣传到位,方便客户,针对一户一表改造后用户增多,而许多用户不了解电费电价政策,积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有效宣传,使客户交费早知道,为方便客户交费,对居民电费实行银行代收,大大方便客户交费。对因电价上涨、有序供电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等新增法律风险点及时开展防范措施的研究并尽快纳入公司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规范了企业法律事务办理流程,最大限度降低法律事务办理过程中的风险性。

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按照《电力法》、《电力供应使用条例》等政策法规执行,使电费回收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进行依法收费,规范停电、复电程序,做到有理、有据、有力、有节。

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预算管理 经济管理 成本管理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77-02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院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清偿等业务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执行和控制等工作的总称。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发展与稳定。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

1.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方法保守。目前,多数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观念陈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医院财务部门的财务工作仅侧重于日常的会计核算、记账和报账等基础会计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有些医院的财务管理,只重视资金的管理,而忽视了实物的管理,导致医院财务账目混乱、账实不符等情况。

2.医院预算管理不规范、不科学。多数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不规范、不科学。首先是医院领导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对于医院预算管理的宣传不够,其他预算职能部门员工还存在传统的观念,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造成医院的预算执行力度不够。其次,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缺乏科学的考证与沟通,编制随意性强,预算编制不规范、不科学,资金运营效率较低,预算编制流于形式。

3.资金、财物管理存在着失控现象。当前,多数大中型公立医院的职工几乎都在千人以上,资产总额、年业务收入也已达亿元,年门诊人次高,住院人次高、业务量大,科室多,资金取得涉及部门很多,流程多。另外,对于医疗器械、设备的采购核算等由分部门执行,由于分管财物人员的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导致账实、账账不符,给医院资金、财产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4.缺乏风险意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目前公立医院的资金补偿90%靠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进销差价两种来源,如果医院长期经营管理不善,收不抵支,就会出现被兼并及淘汰的可能,医院的生存就危在旦夕。

5.投资管理存在盲目性。投资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投资存在盲目性,医院采购部门未曾分析设备的服务需求和医院的实际资金支付能力以及设备的投资回报率,就盲目购进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造成医院资金的浪费。

二、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应做好的工作

鉴于目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结合笔者所在的医院现状,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医院要面向市场,进一步树立市场意识,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除以人为本,综合治理,更新观念,强化职工市场意识外,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主要课题,因此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强化财务管理职能至关重要。医院要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轨,从经营管理入手,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加强经济核算和效益分析,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更新财务管理观念的关键是院领导和财务人员要有资金成本观念、效益观念、投入产出观念,进一步确立新观念和发扬创新精神,这是搞好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因素,有一支高素质的财务队伍是搞好财务管理的前提和关键。

2.强化医疗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分析,完善目标成本责任制。医疗服务活动中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是医疗成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经济活动的主体,更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对象。医疗成本核算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医院竞争能力的关键,也是医院深化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医院各项成本。

在医院财务管理上,要建立成本、费用控制中心,科学地制定成本控制标准,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实现医院成本的最小化。要树立成本意识,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明确各部门的成本目标和责任,并与职工个人的利益挂钩,提高医院成本竞争能力。要对医院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管理。通过研究市场变化,调整成本管理重点,降低成本。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和牵制制度,切实加强卫生服务各环节的成本管理。建立成本报表和分析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反馈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拓宽成本考核范围,变目前的定额成本法为目标成本核算法。

3.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健全资金管理体系。资金是医院业务活动得以持续运行的基本保证,是医院的“血液”。要建立资金管理责任制,抓好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医院在财务收支上要实施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合理安排资金调度,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挖掘内部资金潜力,狠抓货币回笼,调整库存结构,压缩存货资金的占用,增强医院的支付能力,提高医院信誉。

要加强医院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加速资金周转。财务人员要做到:(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所有固定资产设账建卡,建立大型医疗设备跟踪制度。(2)将流动资金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推行药品代销制度,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加强门诊、住院收费管理。(4)减少药品及材料在医院内部流动环节,缩短周转时间减少实物占用。(5)合理使用资金,使资金投向临床、人员培训、科研等。(6)对结算资金应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报销审批制度。(7)分析、评价资金使用效果。

4.强化预算管理,发挥预算功能。预算管理是当今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能否获得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抓住机遇,是自如地驾驭卫生服务市场的关键。目前许多医疗机构没有经济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信息反馈能力较弱,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显得被动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在预算上下功夫,要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预算,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财务决策,使财务管理从目前的被动应付和机械算账转变为事前控制和科学理财,充分利用资产负责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工具,发挥预算功能。

围绕预算执行结果,考核预算实施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医院的预算与实际执行的结果总是有一定的差异。医院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工作记录和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系统,并将实际数与预算相比较,借以评价各部门的工作实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强化会计控制。

5.强化制度化管理。财务管理是涉及各方关系和矛盾,因此,必须以制度来管理,并使之涵盖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制度要有严肃性和强制性,能够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医院的有关规定,同时要检查制度贯彻落实情况,达到预期目标,避免人为因素左右和影响医院经济的运行。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资金来源一方面靠财政补贴,而主要还是靠自身的医疗业务收入来取得。因此,医院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在医院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医院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都与医院的财务管理有关。作为医院经营管理的重点之一,财务管理已愈来愈示其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19-02

根据麦可思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达到92.9%。然而,作为文理兼收的经济学专业,普通院校经济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严峻。我国现阶段无论从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失业的数量还是结构分析,都存在事实上的就业难问题。产生此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部分比较理想的职位对学历要求较高,或者是经济学虽然课程设置“广”,但存在专业技能不“专”的弊端。总体来说,最主要原因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尤其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优势已成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特征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在20世纪初期,就业能力通常被认为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然而,到20世纪末,就业能力却被大多数学者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本文中的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实现潜能,以及应对工作变化的能力。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指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通过在校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能顺利就业,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并在经济管理相关领域保持工作机会、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目前国企和外资企业所偏好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集中体现在:“道德力”、“思考力”、“学习力”、“执行力”、“决策力”、“组织力”和“创造力”,这些能力通常构成用人单位评判经济管理类人员就业能力的核心指标。

二、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设计

从劳动力市场来看,知识创新是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保持其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员工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知识创新,才能在行业中保持优势地位。员工的创新行为集中体现在善于学习、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就业能力。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而言,通常他们所从事的职位要求他们不仅具备单一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相对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整合、转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具有跨学科性,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中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知识广博度,其次才是专业知识,占42.5%。由此看来,用人单位更偏好复合型人才。因此,普通高校在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应注重培养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毕业生具备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将原有的或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融合,形成自身新的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技术和创新行为,并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所在的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的能力。

三、加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需要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1.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根据调查显示,56%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应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可确立“劳动力市场需求导向”战略,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符合程度、学生所学课程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符合程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实现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发展需求的高度关联,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人才聘任标准的高度匹配,甚至每年对其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发展变化以及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此外,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应注重加强实践模拟训练,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和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与决策分析能力等。

2.政府应优化配置,创造就业环境。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介入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宏观干预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建设,高度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把它作为高校专业评估的重要指标;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各类就业渠道,健全完善各类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维护毕业生权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当前,各省市实施的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及大学生创业等一系列计划都是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此外,政府还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配合学生社会实践。

3.用人单位应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践平台。用人单位是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者,是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高低的最终评价者。因此,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阶段发展计划和实际需求,确定人才类型和工作胜任能力条件,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帮助高校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使课程内容总体上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吻合。此外,企业应积极配合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实习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

4.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自身建设。为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大学生应增强学习动力,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大胆投入社会实践,最求卓越,提前适应社会,把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在就业选择上,应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自身才能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

[2]黄超,王雅林.大学跨学科合作关系的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高教探索,2012,(03).

[3]余静.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11,(1).

[4]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5]李洁.国外企业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探究[J].管理现代化,2006,(02).

[6]夏阳.浅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

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第5篇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总结,可以发现现代的市场经济是财政税收发展的背景。这个背景在我国也同样适用,我国陈旧的经济发展制度中开始了改革,从而有了改革开放后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的情况下将原有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样的转变使得我国在经济上有了卓越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关注以下几个财税问题。

第一,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曾经有位名人提出了财政的三大职能,分别是:配置职能、分配职能、稳定职能,这全面的概括了财政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主要内容。要想在现实中充分合理的运用这些职能,就需要将这些职能的内涵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将这些职能的具体内容与时展相结合。财政必须要建立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基础上,还要有配置部分资源的资格。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光有好的市场,还需要政府的合理控制,财政需要在配置资源的时候达到高效率的合理分配。

第二,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在实际研究财政时,需要从公共财政以及其特征开始研究,需要了解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关系。在国家存在的前提下,任何财政都属于国家财政,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家财政又主要体现为公共财政,因此国家财政和公共财政是不存在矛盾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的特点。公共财政主要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目的,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造福广大人民。公共财政体现了市场经济一视同仁的特点,为民众和市场主体提供了平等的条件。

公共财政主要是将纳税人纳的税用于公共服务的建设,这也是公共财政最基本和典型的定义。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就来源于税收,税收体现的特点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人民那里获取的钱又以另外的形式用在民众身上,这样对于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

第三,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预算预算是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预算是理想计划于现实实施的平衡。在众多矛盾之中,需要有平衡,财政收入是有限的,但是在实际支出中确实无底洞,因此在实际支出之前需要对各个方面做出预算,以达到资金被最大效益的利用。预算也算是一种政治决策,也可以划分为是一门艺术,它对于经济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很大的。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部门都想把预算做到最大化,但是在现代的经济条件下,必须找出能够控制和约束这种情况的方法,这就要求不断完善财政预算的机制。要想达到财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分配资金是十分重要的。

二、实现税收持续发展需要先鼓励经济发展

在经济社会中,要想达到税收的持续发展,就需要鼓励经济发展。

有了经济的发展才有了税收的资金,因此提高税收的起纳金额是鼓励经济发展流通的最主要方式。

对于个人所得税,提高起纳金额可以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生活中扩大生活的消费支出,这样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市场经济得到蓬勃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下,税收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任何角落,因此,发展商品经济是保证财税政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消费带动生产,生产带动着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带动着人们收入的增多,最终促成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一系列的循环在社会发展中处于良性,带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最终促使税收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