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绘画浮雕的设计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亚述浮雕;构成形式;装饰意味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但是,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①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有一个曾辉煌一时的强大的王国——亚述帝国。亚述在古西亚的历史舞台上曾扮演过一个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论述约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700年的亚述盛期,即新亚述时期的浮雕艺术。这一时期的浮雕艺术可以说是达到了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最高成就,也是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的登峰造极的时期,其艺术魅力至今仍令人震撼。亚述浮雕的构成形式结合了“叙事性”与“风格性”的特征,造型写实而又富有强烈的“装饰意味”,浅浮雕的雕刻技法精致又不失量感,表现出一种成熟而又纯朴率真的壁画语言形式,在风格上显示出静穆永恒的美感。
由于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古文明的保护,因此,就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虽然考古学家对作为四大古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研究花费了的巨大精力,但所获得的相关资料仍然不多,更使得这一地区的古代艺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对于亚述浮雕艺术的研究,现有的文字资料主要倾向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从历史的角度,即从历史考古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时期的文明。亚述浮雕记录了当时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并配有楔形文字的说明,史学家们主要把亚述浮雕作为历史考察的史料来分析其内容。2、从艺术的角度。就亚述浮雕的造型语言来说,强调其造型的写实性,肯定亚述浮雕中动物雕刻的成就,对于人物浮雕则不太赞赏:“一般而言,动物雕刻较为动人。就东方诸国而言,亚述的动物雕刻要算最为突出。也许艺术家对人像雕刻颇忌,因此不敢刻得真、像,但对动物就不同了,……然而除动物外,其他物体之表现,就线条、轮廓、形体各方面而言,技巧均颇拙劣。没有布局,没有透视,肌肉部分常有不恰当的夸张。这几乎为所有亚述雕刻之缺点,……亚述所刻人像,一般而言粗劣呆板。所有人像几乎千人一面:圆脸,络腮胡子,大肚皮,颈子短得几乎看不见……”。②上述论点,无疑含有某种程度上的偏颇意味,未能充分发掘亚述浮雕独特而恒久的艺术魅力。
本文图片精选自长择和俊的《大英博物馆》中亚述盛期的代表性浮雕作品。这些珍贵的浮雕曾装饰在亚述王宫内,为的是宣扬王权的不可侵犯和国王的伟大功绩。笔者结合这些直观的视觉形象作品,从亚述浮雕的构成形式、造型表现以及雕刻手法等方面进行论述,解读和剖析亚述浮雕的艺术语言特征及其美学价值,力图寻找出与当代壁画语言相契合的因素。
一、“叙事性”与“风格化”有机结合的构成形式
亚述浮雕一般都描绘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场景,如军队攻城、宫殿建造、狩猎群狮等,通过大量的叙事性描写记录亚述帝国的繁荣和国王的丰功伟绩,“以非常详尽的画面,来表现某一战事,达到了融历史记录、歌功颂德和审美装饰为一体的目的。所以亚述的浮雕是历史性、政治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③因此也使得亚述浮雕成为考证亚述史实的重要史料和参考。而亚述艺术家在浮雕创作中对于视角和二维墙面的视觉处理,以及多种构成形式的灵活运用等方面则为现代壁画的研究提供了精典的范例:
1、“平视”的横带式(分组式)构图。如《追击阿拉伯军》(图1),浮雕将纷乱的战争场景以横带状的构成形式进行分组铺述,从而将亚述部队深入追击阿拉伯军的战争场面表现得井井有条,生动细致。
2、“俯视”的散点式构图。亚述艺术家采用了类似中国画里的散点式构图,即多角度表现空间,将人物和情节都清晰地罗列在观者眼前,使构成安排繁而不乱。如《乌来河之战》(图2),浮雕详尽地描绘了亚述军击破埃兰军,杀害其王特温曼。画面右侧在河边追赶敌兵的情景,像漫画般描写许多小事。当中有战车后方载特温曼的断头,正送往亚述的场面。战败的埃兰士兵被追到河里,河上混杂着马和士兵尸体。在这里,表现了亚述军的强劲,鲜明地呈现出强者与弱者的对比。
3、排列式构图。如在表现朝贡场面的系列浮雕中,完全按照线性结构组织画面,人物的脸所朝的方向均一致,这种按一定的方向有秩序地组合排列的构成形式,造成了一种极度简单和超稳定的神秘气氛,并给观者造成一种视觉上的稳定感和心理上的敬畏感,同时又突显出国王的威严和强大。
4、片区式构图。如在大量描绘亚述军队攻城的浮雕中,常采用分片区的构成手法,将表现攻城的多个情节和场景同时在一幅浮雕中加以表现。这种构成形式有利于表现宏大而立体的战争场面。
5、其它构成形式。亚述浮雕中的人物按主次、尊卑之分往往存在比例上的悬殊差异。如国王的形象常刻划得较为高大,甚至夸大几倍的比例,或是将次要人物刻得较小,有的甚至只是作为图案式点缀置于画面的边缘位置,起到装饰整体画面构成的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亚述艺术家还通过运用多层面的交错重叠的构成手法来表现多层建筑,虚实结合的雕刻手法使得画面产生一种朦胧感,这在古代浮雕中是极少见的。
图2乌来河之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亚述艺术家对于描写复杂而庞大的场面有着比较成熟的构图能力,其浮雕的画面构成形式也遵循完整性、装饰性的原则,与浮雕的造型语言风格始终保持协调一致,显现出亚述浮雕的成熟统一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
二、“写实性”与“装饰意味”完美结合的造型语言
装饰意味作为一种艺术现象,东西方艺术界和美学家都极为重视。德国著名现象学美学家莫里茨·盖格尔认为:“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两个目的有必要被当作艺术最突出的目的指出来,这就是宗教和装饰。” ④“装饰意味”区别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壁画的科学性的表现手法。西方哲学所注重“逻辑”和“求真”,奠定了西方哲学的科学基础,表现在艺术上则是对客观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与探求。而亚述的浮雕艺术属于东方类型的造型艺术,不注重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根据主观需要,进行超自然的艺术再创造。这并不说明亚述艺术家们不善于现实主义的表达,在那些表现战斗的浮雕造型中就已证明,他们同样有高超的写实技巧。
亚述浮雕中的人物往往被表现成孔武有力的、壮硕的形象,体现出亚述人对强悍生命力的诠释。亚述浮雕的造型虽然具有写实性的特点,然而其装饰意味却也显而易见,在浮雕中,线条的归纳和提炼、疏与密的对比,形体的夸张和概括,同一物象多角度的主观表达,人物造型的“正面律”造型风格等,以及人物眼睛的刻画、肌肉起伏的线条、头发和服饰纹样的图案化造型,都体现了充满装饰意味的符号语言。亚述浮雕中的动物造型也体现了极高的成就,“写实性”的肌肉与骨骼的解剖关系,以及“装饰性”的毛发处理和肢体构成的完美结合,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
亚述浮雕中场景的刻画体现了富装饰意味的象征性表现手法。从具体形象的表现来说,如用阴刻的手法刻划出密集的有回旋的波汶以及浮在波汶之上的鱼来表示河流,用穿插在画面中的几棵棕梠树来表示陆地的情景等,这里使用的就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从作品整体精神来说,为了神化王的形象而创造出的神兽雕刻,是王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的象征。如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宫殿的守护神兽(图3),亚述人称为“舍都”,它有着人首、狮身、牛蹄、鹰翅,这种结合象征着神像具有综合这几种动物的最强大的力量。头部戴有锥形冠,长须垂胸,有五条腿,背上张开巨大的羽翼,在造型语言上体现了亚述浮雕壁画的集装饰性、写实性、象征性于一体的造型特点。这种把多个自然形象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是人对自身表示的含意模糊然而却气势深宏的敬意。人充满着阳刚的烈性,这是人具有的崇高本质,这也就是以精神的力量战胜盲目的力量的本质”。⑤
三、“平面化”与“体量感”巧妙结合的雕刻手法
亚述浮雕使用的是浅浮雕的表现手法,亚述艺术家极擅长于浅浮雕的雕刻。“浮雕”是一种介于雕塑和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突出特征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因此兼有平面性与立体性的双重特征。由于浅浮雕的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亚述浮雕的这一特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这样说,浮雕之于亚述,相当于雕塑之于希腊,绘画之于文艺复兴时期之意大利”。⑥确实,亚述浮雕通过浅浮雕的形式展现出的艺术上的丰富语言正是它不同于其他浮雕艺术的一大特色。它在雕刻手法上的最大特点是能在极浅的浮面上运用抽象性的线条及微妙的浮点处理,表现对象的体积感和重量感,在光影中产生立体而真实的效果,体现出艺术家对形体转折和结构上的精准把握,更是体现亚述浮雕“平面化”与“体量感”巧妙结合的关键所在。
浮雕艺术在两河流域的各个王国中呈现出不同风貌,但亚述时期的浮雕无疑达到了最高峰。艺术家在极薄的石板上充分地运用丰富的浅浮雕雕刻手法,塑造出富有节奏和韵律美感的充满生气的艺术形象,对于体积感的强调和肌肉的夸张表现,赋予了画面形式以遒劲而蕴藉的张力。亚述浮雕虽然是几近于平面的浅雕刻,“勉强能看到阴影起伏、形象浮现,但是,它却洋溢着生命、运动、力量和粗野的个性”。⑦如《三只狮子》(图4)浮雕中,下方那只仰面躺着的母狮,两只挣扎着举起的前腿刻划较为完整细致,也更具体积感,而仍俯在地上的身形轮廓则用极浅的浮面来表现,几乎与底面相平,线条较为模糊不清,这样一个由实到虚的转换,过渡十分自然,分寸把握得非常精妙,令人叹服。在整体画面中,虚的处理显得非常必要,它使得浮雕形式细致而不乏粗旷的美感,在视觉上十分符合人的的审美习惯,同时也更加突出了画面上方那只受伤喷血的雄狮的壮烈身躯。亚述的装饰性的浅浮雕正如埃及的浮雕和绘画一样,“是一种程式化的造型语言……但却完整地留给后人对造型面和极富联想能力线条的无可比拟的思考”。⑧亚述浮雕壁画相较于古埃及壁画,亚述的浅浮雕虽然也依靠线的组织,但更注重形体的量感的体现,形体起伏的层次更加微妙和丰富,“形”的精细刻画与“体”的量感塑造造就了亚述浮雕肃穆精致的壁画艺术样式。
四、结语
历史绵亘数千年,壁画发展到今天,已从传统的较为单一、地域性浓厚的形式特征,发展到当代的既提倡民族化又重视国际化的多样化样式,浮雕作为壁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综合了绘画与雕塑的特点,但主体形式仍然是一种近于平面性的艺术语言,其造型和构成等等同样需要经过一个平面化的壁画设计过程。研究亚述浮雕,分析它的艺术特点并获解它的艺术宝典,对于我们今天的壁画创作意义深远。亚述浮雕的构成意识和艺术形态与现代壁画的某些设计理念存在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启示。综而言之,亚述浮雕艺术不仅在美术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更为当代壁画艺术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值得思索和探究的空间。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60-762页。
②华言实:“文明的故事”系列丛书之《失落的文明》,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页。
③华言实:“文明的故事”系列丛书之《失落的文明》,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页。
④[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⑤[法]艾黎·福尔著,张泽乾、张延风译《世界艺术史》,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⑥华言实:“文明的故事”系列丛书之《失落的文明》,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页。
⑦[法]艾黎·福尔著,张泽乾、张延风译《世界艺术史》,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⑧[法]艾黎·福尔著,张泽乾、张延风译《世界艺术史》,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参考文献:
[1]华言实:《失落的文明》,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2]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3]长择和俊:《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台北:美工图书社,1994年再版。
[4]〔法〕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张泽乾、张延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5]戴可来、楚汉:《亚述帝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一版。
[6]〔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40页。
无论从艺术、美学或者历史学角度来看侗族传统建筑都有着非必须常的价值。长期以来侗族人民临水而居,限制于湘、桂、滇交界地区发展,由于其封闭的地理位置及优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侗族建筑即雄伟又自然婉约的独特艺术特点。
1.绘画
侗族建筑绘画是侗族建筑装饰的杰出代表,其起源已不可考,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殿式彩绘、苏式彩绘大有不同,其性质更加倾向生活化,而不像传统建筑中大面积的运用寓意绘画,但不可否认,侗族建筑绘画使建筑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更加完美的结合与统一,彰显了民族特色。侗族建筑的绘画主要绘制于鼓楼及风雨桥的枋及下垂檐板上,题材多生活场景、英雄事迹、历史典故、重大节日、虫鱼花鸟、吉祥纹样、瑞兽、诗词、山水等,笔触细腻生动,与汉族绘画风格迥异,并且,由于侗族建筑绘画艺术时间及空间的延续性,所以侗族的建筑也被戏称为侗族历史的大百科全书,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图1建筑绘画之瑞兽(贵•地坪风雨桥)图2建筑绘画之民族活动(贵•地坪风雨桥)
2.木雕
侗族建筑的木雕装饰主要有浮雕、立雕,与侗族建筑的木构件相结合,凸显了民族特色,题材主要吉祥图案及立体吉祥构建,如,浮雕纹样:缠枝纹、回形纹、瑞兽纹、三鱼共首纹、金钱纹等;立体吉祥饰件:吊柱的灯笼雕刻、莲花雕刻等,雕刻精细美观,繁而不杂,体现了侗族人民装饰的高超技艺。值得一提,侗族建筑的木雕装饰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有类似之处,但又有些不同。如图3中,侗族木构件将斗拱、雀替合二为一形成侗族建筑有的“挑手”,以承托枋,并在其上雕刻缠枝花纹、如意云雷纹、如意莲花、鱼头衔象鼻图案等,既起到装饰作用也表达出了侗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3.屋顶装饰
侗族建筑另一显著的装饰特点是建筑屋顶的飞檐翘角、少量的雕塑装饰及象形图案装饰。侗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屋面“象形图案”的装饰,如以瓦片堆叠的金钱图形、五星装饰、牛角形装饰图案及浮雕的葫芦图形、云雷纹及鱼形图案等,有祈求平安、富贵吉祥的含义,这是传统建筑中不曾出现的。另外,侗族的雕塑装饰与中国传统建筑也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雕塑的题材及装饰位置,其雕塑装饰除传统的珍禽瑞兽外,还有石狗及人物塑像等,装饰部位大多放在屋顶前檐正中或者屋脊正中,有镇宅辟邪,祈求福佑的寓意,与传统建筑中的脊兽装饰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侗族建筑由于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继承了“五脊”而放弃了“六兽”,并从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中发展出了独特的翘角,题材多为凤凰、公鸡、龙等祥瑞禽兽,一兽或一禽作为整个翘角装饰,线条流畅飘逸,比之传统建筑中的飞檐更为简洁优美。
4.吊柱及檐下挑梁
侗族民居作为地域性建筑,具有两个独有的装饰构建,吊柱和梁下挑檐。侗族民居为增加地坪上的使用面积,上层建筑经常出挑,外挑柱子通过“穿斗”的咬接与梁相连,外挑柱向下延伸一段,就叫吊柱。吊柱柱头往往加工形成莲花及灯笼形图案等,与北方四合院的垂莲柱相似,但功能及位置不同。由于南方多雨,晴天又晒的场地关系,所以屋顶通常在檐下立柱向外挑梁,梁上设檩,檐下挑梁飘逸自然,不仅加大的坡屋顶也方便排雨、避雨及防晒,是侗族民居的一大特色。
二、侗族建筑的艺术特点
艺术是文化、观念及民族特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对其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及民族性进行详细的解读,才能了解其建筑所展现的艺术特点。通过梳理侗族的发展历史,发现侗族在发展过程中多少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其文化、艺术特点也反映出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1.侗族建筑蕴含着中国传统设计思想
侗族的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顺应及借用,具体来说,就是在营造之前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及气候情况的顺应,并在选址、建造、布局中借鉴自然,注重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关系,这与中国的传统观念不谋而合,在哲学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物为我用”的思想,其主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追求尊重自然又赋予人工意匠的生态聚居空间的生活智慧。这从侗族建筑注重就地取材、崇尚自然,使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达到“依景建屋,屋复为景”的效果可以看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及演绎,不仅反映出侗族人民古老的生态观,也反映出侗族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念。
2.以功能为主的楼体建筑布局
侗族民居的布置以功能性为主,空间的各部分根据使用功能依次进行布置,保证了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有序进行。由于长期居住在南方,受当地潮湿多雨及山地环境影响,其建筑多为干栏。但,如果说侗族的建筑形式是对自然环境或者客观条件的适应,那么平面布局则更多的反映了侗族人们对建筑实用性的追求。一楼架空,既可以有效适应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防潮避雨,防蛇鼠虫蚁等,更方便了居住者日常杂物的储藏及牲畜的圈养。二楼厅堂的布置,上楼后进入厅堂,这里是侗族人民待客、聚餐与家庭生活的主要场所,围绕厅堂一次布置厨房、居住区和储物间等。其中火塘、厨房的布置更是体现功能需求,由于南方的湿气较重,炊事产生烟尘不易扩散的原因,侗族的火塘以及厨房不会布置在一楼。
3.体现了整体美与局部美的统一
侗族建筑在大的环境观念下,以不破坏自然美为前提,并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及民族性,对建筑做出了适当的修整,遵从大的建造背景下充分发挥建筑的灵活个性,体现了整体美与局部美相统一的辩证哲学观。侗族的建筑布局始终遵循着在保持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建筑单体个性的原则。侗族的建筑朴实自然,在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侗族的建筑充分发挥着具有本民族的装饰特色,使得建筑不会使得环境过于沉闷,首先,侗族各居户的建筑根据环境及需求进行不同的功能平面布局,这样民居从外形就出现了差别,如,布局中派生出的L形、凸形和凹形等;其次,侗族建筑吊柱的雕花,翘檐的雕塑装饰以及建筑枋或檐板下的彩绘,根据侗族村寨的环境及建筑所属人的喜好选用不同的纹样及色彩效果,这样即做到了融于自然环境也彰显了侗族独有的文化艺术气息。
三、侗族建筑的审美特征
侗族建筑审美特征的形成与侗族则在特定历史中文化背景和民众审美有着巨大的关系。纵观侗族建筑的发展历史,其与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相一致,无论是从选材还是架构形式上,两种建筑发展步调惊人的相似,所以侗族建筑必然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观的影响。
1.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以中心为尊的观念
侗族的建筑无论是在单体建筑布局中还是在整个村寨的平面布局中都遵循着以中心为尊的原则。在桂北三江侗族的建筑中,一般建筑的中心位于二楼的大厅,这里是家庭会客、祭祀以及做饭、会餐的重要场所,其它屋于二楼的大厅,这里是家庭会客、祭祀以及做饭、会餐的重要场所,其它屋子的布局一般都围绕大厅展开。在村寨平面布局中更为明显,布局方式是以鼓楼为中心向外进行发散网状模式,成“众星拱月”状,据相关学者考察,这与侗族人民以血缘为单位,以鼓楼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鼓楼是侗族人民日常活动、唱歌、聚会处理族内事物的重要场所,在侗族人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以村寨为单位,越靠近鼓楼的地方,在村寨中的辈分越高,并且在村寨的活动中只有辈分最高或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召集大家在鼓楼聚会。
2.侗族民居寻求曲径通幽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传统陈设艺 应用装饰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体现,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和情感,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受到世界人们的推崇。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图案、传统元素融入其中,极大的提高了建筑的艺术观赏性,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常见的传统元素有雕刻(石雕、木雕、漆雕等)、绘画(油画、国画)、陶瓷、景泰蓝等等,用于现代建筑装饰中,无不展现了独特的中国韵味。
一、中国传统陈设艺术元素
陈设艺术是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根据环境特点、功能需求、审美要求、工艺特点等因素,精心设计出高舒适度、高艺术境界、高品位的理想环境的艺术,室内陈设一般分为功能性陈设和装饰性陈设,功能性陈设指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并兼有观赏性的陈设,如家具、灯具、织物、器皿等。装饰性陈设指以装饰观赏为主的陈设, 如:雕刻、字画、纪念品、工艺品、植物等。在今天,陈设艺术可以泛指建筑室内出墙顶地及建筑构件、设备以外的一切具有使用功能及审美价值陈设物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传统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各种传统陈设艺术被重新发掘出来,在这种背景下,使传统陈设艺术在现代高端装饰工程中被应用成为可能,并应用在现代装饰工程中,丰富了空间,提高了空间的文化品位及艺术美感。
二、传统陈设艺术在现代高端装饰中的设计思路探索
传统陈设艺术虽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及艺术观赏性,并不带表我们在现代装饰中就要大量使用才能体现其高贵,而是应立足于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着眼于传统陈设艺术重新认知的融入和传统精神的凝练后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再发展。从而实现传统陈设艺术与现代装饰空间界面的有机融合。坚持提炼传统文化到转化为现代装饰表现形式的设计原则,探索一条“从传统陈设艺术这一形式到文化主题空间设计,再转化为新的建筑装饰形式,突显现代文化空间设计”的设计新路,才能在现代高端装饰中深层次的运用好传统陈设艺术。
把传统陈设艺术中的中国元素运用到现代装饰设计风格中,强调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种风格的装饰设计不是纯粹传统陈设艺术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陈设艺术的认识,将现代简约的装饰设计理念与传统元素融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具有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陈设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用中国的传统陈设艺术的元素和符号作为背景用现代装饰设计的手法对中国传统陈设艺术元素和符号进行提炼和二次设计,更加简练化、更加符号化用现代装饰设计的手法表现出来。
三、传统陈设艺术在现代高端装饰中应用发展前景
3.1绿色空间环境发展的需要
现代建筑室内装饰材料以涂料、木质复合板等为主,污染较为严重,不能体现出环保要求。所以,将来我们应该发展一些对环境没有影响、对人体没有损坏、环保性的装修新材料。
高端装饰材料的发展方向应具备一定的目标。首先应该明确高端装饰材料及制品开发方向,努力增加科研开发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其次重视新型生态化装饰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关注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比如本文中提到的雕刻、景泰蓝与陶瓷等;要加快高端装饰材料及制品的应用步伐,努力合作,制定、落实高端装饰材料投入建筑装饰应用的基本方法和管理方式,解决好高端装饰材料发展过程中科研、生产和施工等环节的一系列问题。
3.2传统文化与现代装饰设计发展的需要
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引起人们对经济以外诸多如: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思考,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会加强各个地区文化的联系,对文化交流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可能完全消除各地区文化的传统民族特色,更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每个国家和民族在传统文化上必然是独立的,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只有形式不同,才能丰富多彩、百家争鸣,这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传统陈设艺术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传统陈设艺术是在特定时代和环境下产生的,但也是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同样,在现代装饰设计中,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的形式也会随之改变,把传统陈设艺术应用到现代装饰工程中也是这一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传统陈设艺术在现代装饰中的应用
4.1几种常见的传统陈设艺术
4.1.1雕刻艺术
雕刻是一种造型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如图一。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如石膏、树脂、粘土等),如图二。我国的雕刻工艺有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三大基本形式。雕刻艺术的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带动了雕刻加工工艺的发展,雕刻工艺元素呈现出更为多元、新颖的艺术形态,富有极强的装饰性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相融合,体现着人们对于艺术美的永恒追求,展示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生命力。要用做建筑装饰,如门窗、封檐板、屏风和家具装饰,如几、桌、橱、柜等,其中通雕是融合各种雕刻手法于一身,从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可表现出多层次复杂内容。将各种雕刻工艺的传统继承并开拓、出趣、出神地加以应用是我国大型装饰工程是现代装饰的一个重大课题。
图一 传统石雕陈设艺术品
图二 玻璃钢雕塑陈设艺术
4.1.2景泰蓝艺术
景泰蓝,也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如图三。从古到今景泰蓝一直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日本的七宝烧就是仿制我国的珐琅工艺。景泰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它采用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被称为国宝“京”粹,并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清时期的景泰蓝制品,大都是供皇宫御用,直到清朝后期才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图三 景泰蓝陈设艺术品
4.1.3陶瓷艺术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也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古明了瓷器。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还提供艺术的享受。陶艺作为一种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载体而存在,不仅为人类的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方便,还提高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正是由于陶瓷艺术对人们精神文化品位的提升,从而使陶瓷艺术才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其审美艺术价值,如图四中的青花瓷,图五中的五彩瓷。陶瓷表面上绘画艺术给人们带来种种风格,绘有我国传统的山水、西方经典等画作,端庄而豪放,温馨而婉约,给人一种浓厚的文化空气,让人回味不断。
图四 青花瓷陈设艺术品
图五 五彩瓷陈设艺术品
4.2在现代装饰工程中的应用技术
将传统陈设运用于现代空间装饰,本身便是一种突破和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让传统陈设艺术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传统陈设艺术通过现代装饰设计的手段可以广泛的应用到当代高端装饰工程中,这一过程利用了传统艺术品的加工工艺,将传统沉淀转化为现代高端装饰工程中的材料介质。
空间装饰对于雕刻工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语境,如何将雕刻艺术更完美地应用到空间装饰设计中,使装饰空间更具观赏性和增值价值。如雕刻可将木材、天然石材、金属等原材料加工成工程中使用的各种装饰线条、墙柱面挂板、空间装饰构件,如图六中所示,居室电视背景墙定制木雕产品即提升了整个空间文化品味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
图六 木雕在主题背景墙中的应用
陶瓷艺术的现代装饰中有很多种样式,像陶瓷绘画、釉色装饰、陶瓷肌理等,可加工成各种高端手工定制瓷砖、卫生洁具等,如图七。釉色艺术制造出神奇的陶瓷工艺,化腐朽为神奇,表现出我国劳动人们的伟大与神圣,令人叹为观止。肌理材料选择,这些都使得陶艺与家居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一种优美与和谐。
图七 青花瓷艺术在居室装饰中的应用
景泰蓝艺术同样根据设计定制成各种装饰线条、墙柱面挂板、装饰构件等,如图。比如朝阳门外昆泰国际大酒店门口的《花开富贵》喷水池(如图八)。
图八 景泰蓝艺术在景观工程中的应用
五、结语
传统陈设艺术转化为现代高端装饰材料后,最终要通过现场施工安装完成,这一问题可以利用传统粘贴、挂装等常规的施工方法结合这些高端装饰材料的材质特性形成特有的施工安装体系,让更多的传统陈设艺术由陈设艺术品转化为现代装饰产品。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准的追求和对建筑装饰审美的提高,传统的艺术元素渐渐地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为现代建筑增添了文化艺术氛围和生活的情调。传统陈设艺术不再是单一满足人们观赏、实用、收藏的艺术品,通过我们对传统陈设艺术研究、开发、应用,不仅使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定会得到很好的传承,也会使中国的传统陈设艺术重放光彩,与现代装饰艺术完美融合体现现代建筑装饰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王骅.浅谈木雕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3).
[2]程智.论中国传统木雕与现代装饰融合研究[J].大观周刊.2012(27).
园博园规划片区总面积6。76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3。03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园博园主展区、生态湿地公园、水景及水上运动、温泉度假村等商业配套设施。园博园片区规划以半岛、岛屿的形式进行总体布局,由九个岛屿和两个半岛组成。其中五个为展园岛屿,四个小岛为生态景观岛。以此为基础,分期规划建设东边的自然原生岛、西侧的杏林苑、中部的教育之园、石文化园和北侧的山林休闲园,形成一片中央公园式的大绿地。
我们这次主要参观了园博岛(主岛)、闽南文化岛(辅岛)和贯穿两岛的园博大道,其余诸岛尚在分期建设中,未对外开放。主岛占地76公顷,分别为中国四大园林流派园区(江南园区、北方园区、岭南园区、民族风情园区)、现代园区、国际园区、风景园林师园区和公共园区。走进园博园能清晰地感受到各地园林艺术不同风格和魅力,领略到古今中外园林艺术迥异的美感。下面我分别介绍一下各主要展区的情况;
1、园博大道:,园博园大门是以厦门市鸟白鹭为原型,塑造了“白鹭展翅飞”的优美造型,非常具有动感和地方特色。园博大道宽30-50米,总长约2100米,具有景观交通休闲多种功能,是园博会的主轴,形成了贯穿南北的主要空间轴线。以“花好月圆为”主题,起点为“花之门”,与之相呼应的终点处放置外径36米的名为“月光环”的大型景观构筑,设计理念来源于月的阴晴圆缺,它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不由使人联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期盼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此时、此地、此景,感觉非常协调,境由此生。除此之外,整个园博大道仿佛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花境的运用使园博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得到了全面的诠释。沿途不断会开辟供人休息赏景的小空间,放置雕塑小品、坐凳和花架凉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江南园区:参观了以南京、成都、济南为代表的共10个城市展园,采用江南园林理念设计手法,布局精练,造型轻巧简洁,色彩淡雅,轮廓柔和优美,“粉墙黛瓦”风格展现江南的水乡特色和古镇风韵。建筑沿河沿街,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
3、北方园区:以北京、天津、河南为代表共有六个城市展园,充分利用了山体的景观控制性,紧扣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方园林意境的精髓,房山石、垂花门、汉白玉拱桥等园林要素的运用强化突出皇家了园林严谨的视觉控制轴线和庄重的风格,建筑庄严、厚重是这一园区的鲜明特色。
4、民族风情园区:以一个民族风情广场为核心,突出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主题,融合和组织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展区。有、云南、蒙古、新疆石河子、贵阳、呼和浩特等城市参展,各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特色鲜明,置身其中仿佛身临其地。
5、现代园区:共参观了上海园、重庆园、烟台“烟景荟园”、合肥“和园”、威海园等9个城市展园。整个园区以“时代乐章”为主题,设计简洁大方,采用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塑造了丰富的园林空间,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6、国际园区:包括澳大利亚、日本、埃及、墨西哥、美国、新加坡等24个国家的展园。展示世界各地的园林特色和建筑风格。如新加坡的“狮身鱼尾”雕塑、非洲草原的“金钱豹追逐羚羊”的雕塑以及荷兰的“大风车”无一不体现着各国的地域特色。
7、风景园林师园区:分别参观了王向荣、王浩、朱建宁、俞孔坚、章俊华等8位国际青年风景园林师的园林作品,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他们运用了诗的语言,灵活运用空间艺术,耐人寻味,创造了符合场地原有特质的诗情画意,同时又特别崇尚简约、节约,摒弃了造园中大兴土木,为造景而造景的弊端。
8、闽台园:是集中反映闽台文化的场所,是主办地福建及近邻台湾园林的共同展示区。意在反映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源,同属一个中国的思想。
通过紧张的游览,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1、园中园的处理手法。
在园博园主岛上分别布置的北方园区、江南园区、岭南园区、民族风情园区、现代园区、国际园区和风景园林师园区等园区,各园区分处主岛不同方位,与整个园博园不可分割却又自成体系,包括道路系统、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等园林要素的设计运用,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同时与园博大道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游览体系,营造出一个个形散神不散的景观空间。
2、比例和尺度合理宜人。
作为集会、庆典的重要场地,园博广场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要,而且必须满足景观比例和尺度的要求。在设计手法上设计师采用了“尺度变异”的手法,用夸张的尺度通过巨型花盆改变广场的尺度感,60CM宽的花坛压顶,近3M高的花盆,使之与宽阔的园博广场尺度协调统一。而在其他小面积的园区内,你就会发现与人的活动尺度相协调的诸多小空间,如小型花架和亭廊等。
3、设计手法形式灵活多样,变化多端,充分发挥了设计师的想象力。
例如:园博广场的设计主题“鹭舞琴韵”,地面铺装以深浅带状形式寓意琴键,“白鹭”造型灯仿佛一群白鹭飞向水面,映衬厦门特色“钢琴之岛”和“鹭城”的美称;以“白鹭展翅”作为设计灵感的门形构架为入口标志;青岛园以青岛啤酒瓶造型设计的坐凳等等,那么自然,那么贴切,使人不得不佩服设计师的想象力。
4、空间布局内聚外扩,空间不断被分割和转换,形成了诸多景观丰富的小环境。
这里让我感觉最强烈的就是景墙的运用,用植物材料编织的景墙,雕有金属浮雕的景墙,油画彩绘的景墙,江南的粉墙黛瓦景墙,不同形状,大小各异的形形的景墙,花窗框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框景、借景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形成了空间相互渗透,景观相互因借的艺术效果。在不大的空间里使人感到的是“咫尺山林”、“步移景异”“柳暗花明又一村”,引起游人进一步寻芳探幽的欲望。
5、注重各地地域文化,历史内涵的挖掘和意境的创造,地方特色鲜明。
无论是现代园区、江南园区还是国际园区、北方园区,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构筑了带有明显导向性的公共主题园。各园区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区别于其它城市和国家的特异性景观。尤其是国内的展园充分展示了以现代手段诠释传统精神的设计构思,其实质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园林以物寄情,营造意境的手法,文学、绘画、书法应用其中与造园艺术相结合,烘托气氛。
6、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雨水的收集和能源的开发。
生态的建造方法和环保材料在园内被应用,如大面积广场道路铺装采用透水性铺装,建筑屋顶绿化作为保温隔热层、垃圾桶采用环保型材料,分类回收垃圾。雨水收集系统贯穿整个园子,大大节约了水资源。风车不仅作为园博大道上美丽的风景,而且风力发电为园子的照明系统提供了电能。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徽式图形;文化符号;视觉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Visual Effect of Signs and Symbols of Hui-Style
ZHAGN Guo-bin, JIANG Lu-lu
(School of Arts,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设计起源于生活,设计的核心是展现文化特色,失去特色就会失去设计存在的价值。就拿徽派图形艺术来说,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它浓缩着中华审美文化的形式美和意蕴美。在徽学的研究中,徽式图形符号艺术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发展性。现在,我国很多的设计、建筑等都模仿西方现代设计,我们自己的许多设计作品都缺乏本土的文化特色。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美展设计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很多专家都认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现代设计展现给世人的是一张“西方脸”,尤其缺乏“中国元素”。我们今天谈到徽式图形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不是一种产业或行业文化。从地域文化这个角度看徽式图形符号,它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的确是一个瑰宝,一朵奇葩。作为设计的新一代,我们要更加要充分地发挥和利用自己民族文化中丰富的徽式图形符号这一视觉设计语言。
一、徽式图形符号具有视觉冲击的丰富性
徽式图形符号在徽州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其造型、色彩、形式、图形与文字等语言,传达出地域、民族及时空的信息,体现了徽州文化的内涵与意境,在现代设计发展史上,既展现出民族艺术传统的风格,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徽式图形符号更是具有从容婉约、细腻优雅的中国美学特征,并且在精心的梳理和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出属于现代中国的设计风格之一。徽式图形符号可称之包罗万象,千姿百态。从带有风土人文色彩的“徽派建筑”到堪称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的“木、砖、石“三雕”艺术,“皖南诸画派”以及徽州各种手工艺产品和“徽派篆刻”,都堪称是徽派图形文化中的奇葩,在中国图形符号史上确立了独特的造型艺术地位。
徽州文化根底精深,风俗习惯独特,使得徽式图形符号工艺不断发展,并具有很深的造诣。徽派建筑徽州民居建筑有一种强烈、优美的韵律感,特别鲜明的是白墙黑瓦和马头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清晰地勾勒出一幢幢徽州民居的轮廓。这些长短相间、线条简洁图形符号语言一直为现代设计中所使用。在造型方面,徽州区域的“新安画派”、“徽州版画”、以其鲜明的地域风格,形成了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图形艺术系统,自然山水和人文精神相融合,传达了图形符号的视觉最高审美境界。依附徽州“古建三绝”而存在的“徽建三雕”,秀丽精巧、玲珑剔透,更为其徽式图形符号蓬勃发展提供了创造条件。三雕艺术应用广泛,涉及到明清建筑的装饰部件和家具用品等各个方面,融装饰艺术与建筑结构于一炉,互为连缀,相得益彰。造型表现手法主要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和线刻等。提到徽式的手工艺品,最具价值的莫过于“文房四宝”。其价值含量不仅体现在文化功能和商业流通中,还体现于高超的工艺水平所创造出来的图形艺术带给人们的观赏价值。
二、徽式图形符号的视觉文化效应
徽式图形符号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一定具备该文化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这种特殊的文化视觉符号,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观赏和使用价值,为研究建筑历史和建筑设计、工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形实例,对当代建筑设计、构造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一)徽式图形符号具有鲜明的地域效应
皖南地区徽派图形艺术也是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以“新安画派”为代表的皖南山水题材成为历来皖南民居建筑造物造型、装饰和点缀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更是艺术创造的直接表现对象。并且各种精美工艺产品生产为徽式图形符号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徽式图形符号视觉效应发生发展与宗族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发达几乎是同步的。可以说,徽派图形艺术审美文化是一种与徽州人的生活方式相关联的视觉审美文化系统,它不仅表征着小青瓦、白粉壁、码头墙徽州建筑,同时蕴涵着徽文化丰富历史、艺术、观赏和使用价值。
(二)徽式图形符号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效应
徽式图形符号不仅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效应,同时还具有艺术的审美效应。无论是图形的色彩还是造型,都突显一个“徽式”特征,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强烈、优美的韵律感,现代、美观、实用的徽式元素在徽派图形艺术文化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熠熠生辉。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总能在人文精神的照耀下获得艺术升华,图形视觉样式总是千变万化。徽式图形符号依附于徽州文化而存在,它所形成视觉设计风格,充分体现出“本土”视觉审美的独创性。在现代的包装设计、广告海报、建筑设计等方面已经被广泛的采用。
(三)徽式图形符号具有历史的视觉延续效应
历史悠久的徽文化形态,自从社会发展之初,就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其间从未中断过。徽州的图形视觉传达文化生成和发展,是与徽州的整体人文历史的演进和变迁息息相关,经历了原始期、萌芽期、成熟期和鼎盛期的漫长发展过程。同时,徽派图形符号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复杂多样的面貌,并走向成熟、走向辉煌。以至于今天,徽派图形符号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的设计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三、徽式图形符号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风格体现
徽式图形符号从自然风貌到造物形态,从民间工艺到人文艺术,从造型功能到视觉功能,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现代生活中,我们有关于徽式风格的设计理念,也是由设计师从安徽传统文化中获取的灵感,以徽式符号的图形点缀,体现出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主义的徽式图形符号视觉冲击力。
(一)徽式图形符号在民间工艺视觉冲击下的体现
在徽州手工艺品中,人们最为熟知的是“文房四宝”。“四宝”中,毛笔和宣纸图形比较简单。从造型样态的丰富性、变化性和复杂性而言,歙砚和徽墨在徽派图形艺术体系中足以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之通过雕刻、彩绘附加于其上的装饰,使它们几乎成为各种徽派艺术图形的载体。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关于徽文化的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采用“徽墨”这一符号元素来设计图形、海报、广告等作品。
(二)徽式图形符号在艺术造型领域下的体现
提到徽文化的造型艺术领域,不得不提的是“新安画派”。在其近三百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比较鲜明完整的绘画风格体系。其画派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形成了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图形符号艺术系统,为现在的徽式图形符号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在艺术的表现方面,新安画派注重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写生。以安徽黄山为主体的新安山水为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他们以黄山和其他新安山水为主要创作题材,多次深入新安山水之中,观察、体验,寄情于此,玩味其中。在观察、体验中,他们丰富自己的视觉感觉,积累创作的素材,激发创作的灵感。所以新安画派的作品中,不仅塑造了艺术典型,而且也塑造了人格典型,这是一种人格化的艺术典型。这样的艺术典型必然具有生命力,也必然会在读者中引起共鸣。新安画派画家在崇尚自然,是为了造就一种艺术的真实,为了从大千世界中去求得那些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东西。这种艺术创作的方法是符合现代美学创作基本原则的。当下设计中,很多设计师从艺术造型领域这方面领略到徽式图形符号似梦非梦的画面视觉创造力,创造更符合山水自然的自由自在的个性艺术作品。
(三)徽式图形符号在徽式建筑视觉冲击下的体现
还是蕴含着丰富文化的纪念碑。我国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因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徽州民居的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内涵丰富,在许多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地位。徽州民居多为两层高的合院式建筑,小青瓦、白粉壁、码头墙,而木构架、小门窗的重檐、门楼,天井的设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设计旨在突出中国古代“长幼有序、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在布局、结构及规模等方面都体现了儒家的伦理观和宇宙观。现代的人们把徽州民居文化自然地表现出来,成为新的艺术图形视觉符号,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安徽地方特色。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馆的设计理念是以经典粉墙黛瓦之美来诠释全国闻名的徽派建筑,表现出恢弘、大气、典雅的艺术特色。注重传统徽文化和现代高科技的有机融合,是视觉盛宴与观众互动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安徽的历史厚重感和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在真正理解徽州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新,对徽州传统图形进行加工和利用,建立,对历史或地方惯用的艺术语言进行有意识地提炼、加工、抽象、变形、简化、重新组合等,逐步挖掘和改造传统图形,将传统建筑的造型、色彩加以归纳整理,让繁琐的雕梁画栋图形化,设计出新的装饰构造形式。安徽芜湖陆和村茶馆室内设计,大量地选用徽州木雕作为室内构件的符号元素,让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的徽州文化魅力,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木雕一方面有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寓意、象征和祈愿的意味,以直观的形象表达非物象本身意义的内容,其艺术特色和美学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的单独把木雕作为装饰品,有的则作为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无论从古代到现代、从形式到意义,木雕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它作为室内环境中的装饰,增添了室内空间的个性化艺术氛围。将地方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趋势,这将极大地丰富现代设计内涵,充分展现徽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底蕴。
四、徽式图形符号风格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