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粉笔教育综合素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师基本功 教学风格 教学艺术
现代教育指的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当代高校强调的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高校普遍开展的创新教育,要求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师生角色都要进行一次大的变革,而且对从事现代高校教育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下面,就新条件下教师的基本功,教学风格以及教学艺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基本功的内涵
我是一名老教师,在我年轻从教的时候,要求教师的基本功是“二字一话”,即:粉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
现代高校教师的基本功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二字一话”。它要求一名教师是一个“博览群书,广采蜜源”的“杂家”。应该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文化科学素养和开拓视野的大师,并且是一个掌握了现代化教育手段,知识面较宽的优秀份子,或者是一名卓越的“导演”与“艺术大师”。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的基本功应该是:一态就是有一个端正的教学态度,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上课时教态端庄大方(包括衣着打扮和正常体态气味),为人师表;二表是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应变能力,要用专业术语授课,讲话有风趣,学生爱听乐学;三驾就是具有驾驭教材能力和课堂能力,师生互动,情感交融;四构即善于构建寓教于乐的学生乐学情趣环境;五动就是熟练的掌握一门应用型技术的动手操作;六文是会写专业或学术论文,会做授课课件,会设计说课及说专业课件。我们将其归纳为“六个一”,这就是教师基本功内涵。
二、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应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功之外,还应该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一名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也是长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综合表现。
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一是入格。就是一名教师通过学习模仿,创造发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二是立格。就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学思结合,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固有的教学风格。三是破格。就是扬长避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突破了自己原有的教学风格,形成了应变能力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讲究教学艺术,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的优劣和高低与一名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关系,它也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和智商的提高。教学艺术包括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语言表达艺术等等。
一名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是一名艺术大师,一个优秀的导演。教学是教师所创设一种信息资源环境,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也是教师通过自身发展而使学生持续发展智商的一种催化活动。教学艺术的展示可以包含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一名教师讲话有风趣,专业知识处理表达得和谐默契,学生爱听,乐学,我们就可以说这名教师教学艺术高超,综合素质好;反之,教师在授课中语言枯燥,生硬,学生不爱听,厌学,我们就不能说这名教师讲究了教学艺术,当然也不能说其教学水平高超。
现代教学及创新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而教师基本功的扎实,教学风格及教学艺术的高超,又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密山市杨木中心学校围绕着“弘扬传统,以字育人”的书法教育目标,开展了系列的书法教育活动,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书法教育模式。
浓郁的校园文化营造了书法教育的精神氛围。漫步校园,走廊里、厅堂中、墙壁上琳琅满目,到处都是师生的书法作品。其间,钢笔字作品技法精湛、内蕴深厚、风格迥异;粉笔字作品结构合理、章法得体、笔势和谐;软笔字作品苍劲有力、遒美健秀。即使是书法的门外汉,面对这样的校园文化,也不免燃起对书法的喜爱和追求的热情。师生们每日徜徉于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得到了熏陶。走进学校书画室,一张硕大的习字台、一排排笔墨纸砚、层层叠叠的师生习字之作,再现了认真严肃的习字场面。成果展柜里那一枚枚奖章、一个个奖杯、一面面奖牌,映衬了师生们在国家、省、市各级书法大赛中获奖时喜悦自豪的张张笑脸,那成卷的校本书法教材和成册的书法科研成果集,字里行间让人似乎感受到了书法科研会上热烈而又紧张的浓浓的学术氛围。
以丰富的书法活动点燃师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火。在密山市杨木中心学校,每逢重大节日都要组织开展相关主题的师生书法作品展,每月都要开展习字小标兵、习字标兵班评比活动。学校鼓励师生参加社会书画竞赛活动,师生在习字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当师生们在作品展区欣赏自己的作品、在颁奖仪式上手持奖杯或胸佩奖牌,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时,使人深刻感受到书法教育为师生们营造了一个广阔的艺术追求空间,书法艺术的种子正在他们心里萌芽。学校在全体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及书法科研活动,每天一节微型书法课,为书法教学提供了时间保障。走廊内有易错字展板,教师的粉笔字、钢笔字分别按照每日和每周一幅作品展示品评,每周三为书法论坛日,每学期至少要进行一次书法教育科研成果交流会,将全体教师的书法科研成果装订成册。学校对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广,成功推动了书法教育的深入发展,发挥了科研的引领作用,给书法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断有师生的书法作品和书法教育成果见诸报刊,学校也被《书法报》命名为硬笔书法指导基地。
在“以字育人”的宏观特色学校建设思想指导下,密山市杨木中心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课余时间,师生在品评赏析书法作品、阅读书法报刊,不良习惯和无聊的游戏随之渐渐消失,让人欣慰地体会到了书法教育对全力践行素质教育新理念,加快校园内涵建设的深刻影响。
1.教师教学素质偏低,教学理念落后
农村偏僻地区的小学学校,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都比较差,所以很多教师都不愿来此地区进行工作,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很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所以在教学素质方面,如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都处于偏低水平。而且,由于农村教师要一人担任几门课的教学职责,没有时间去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在教学理念上,也表现得十分传统、落后。
2.留守儿童居多,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
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僻地区,大部分学生家长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都选择到城市去打工,而他们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基本上是由祖辈照顾,而祖辈对孩子的关怀通常只停留在孩子是否吃饱、是否穿暖的层面上,对他们在学习方面的事情从不过问,尽不到他们的教育责任。而且,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关怀,在性格上,也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孤僻自卑,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总之,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逐渐对学习失去了自信心,这是导致农村偏僻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3.教育资金短缺,教学设备落后
众所周知,农村相比城市,经济条件落后,特别是一些偏僻地区,贫困面更是比较大,很多学校由于教育资金短缺,在教学设备方面,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甚至连正规的办公室都没有,更别提先进远程教育设施的配备了。教育资金的短缺,教学设备的落后,也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农村偏僻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1.关注农村教师群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由于农村偏僻地区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居住条件等都比较差,很多教师都愿意到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先进的城市学校任教,因此导致农村偏僻小学学校的教师数量不够,所以,这时当地的教育部门就应多关注农村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确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如将教师的办公环境、居住环境建设的好一点,在工资待遇上,更加合法、合理化,不要延期拖发工资,同时要不断安抚教师,让他们对农村的教育有盼头、有信心。另外,农村偏僻地区小学教师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极其有限,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明显落后于城市教师,所以,这就需要当地教育部分多采取一些可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措施,如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或者,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即邀请城市学校优秀教师到本校进行教学演讲活动,把本校一些有潜质的教师送到城市学校中进行教学研修,这样,我们就能使本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它是提高农村偏僻小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前提。
2.强化对留守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现人文关怀
留守生,在性格、心理上,存在着种种缺陷,是影响他们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这就需要身为农村学校教育者的我们,强化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如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与进行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业上,进行时刻监督、督促,对于学习较差的“学困生”,要加强对他们的学业辅导。另外,我们要对留守生体现出人文关怀,如不定期的家访,及时了解留守生家中的情况,并且每月和留守生的家长进行联系,告诉他们自己的孩子近期在学校的表现,并且要求学生家长多跟自己孩子联系,鼓励他们在学业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这样,留守生自然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业上获得更大的进步。
3.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偏僻学校的教育条件
关键词: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视野的不断推进,全社会对小学教育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特别是乡村小学教师。高职院校是我国重要的教育阵地,是输送小学教育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小学教育专业并不是高职院校的强势专业,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较弱,难以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加强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在高职院校内,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全科教师。全科就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对小学教育科科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总学分学时的限制,在对学生的具体培养过程中,往往不能保证学生在小学教育教学技能上全面发展,通常学生还是要以语文、数学、英语其中一学科作为重点,训练其教学能力,而其他学科的教学技能仅仅停留在了解的水平。有时学生还会出现所有学科都不精通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够精通,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也最低定位在硕士研究生,部分教师为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实践经验不足,并不能很全面地教授教育专业学生有用的职业技能,从而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不佳。
(三)部分教师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认知不够全面
有些教师认为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主要是指让学生写好“三笔字”(粉笔、钢笔和毛笔),讲好普通话,做好课件,讲好故事,这种认知是不全面的,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能是单一项目的训练,而是提高其综合素质,促使教师可以将职业技能综合应用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评介、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另外,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还存在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将职业技能培养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校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二、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策略
(一)扩宽就业面,强化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现实情况下,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公立学校教学的难度较大,但是社会上有很多教育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存在大量的教育岗位,并且这些机构也更愿意接收高职毕业学生,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全日制本科生,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是太高,可以踏实工作,并且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比较强,可以更快适应教育工作,由此可见,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面比较广,就业机会也比较多,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小学教师。
(二)多形式、多途径强化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一些一线小学教师、小学领导、教研员等对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让教师可以了解真实的小学教学情况,同时教师还需要深入小学,和学生一起听课,不断强化自身对小学教育的认知。高职院校内可以组织一些教师职业技能比赛,比赛项目为学校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在比赛的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素质,进而对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更好的职业指导。
(四)对学生的实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过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一般是大一大二學理论知识,大三实习,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有些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阶段,并没有认识到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应付了事,实习之后发现自己欠缺的地方,却无法再返校学习,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改变过去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习之后还有返校机会,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重点补充。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在第一学期末安排学生到小学进行专业认知,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第二、三学期中途安排学生到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去观摩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年龄特征;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到小学去跟岗实习,第五学期到小学去进行为期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学生三年实践学习不间断,更好的培养其职业技能。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078-02
教师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小学教育专业更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面向基础教育一线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人才。要强化实践意识,关注教育现实问题,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1998年以来,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进入实施阶段,小学教师教育开始实质性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至今已10余年的历程[2]。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深入地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构建适应时展需要和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为特征的教学体系
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即 “一个宗旨、两个侧重,两个基点、一线贯穿”培养模式。它以整体培养论、综合课程论、建构主义学习论、体验教育论、培养培训一体论等重要教育思想、理论来支撑,见图1。
其中“一个宗旨、两个侧重”,是指我们把以培养学生具备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具备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我们的一个基本目标。为了实现“一个宗旨、两个侧重”的培养目标,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培养措施,即“两个基点、一线贯穿”。两个基点系指基础课基点和专业课基点。基础课基点上的课程以育人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修养以及学习一些必备的外语、计算机等知识。专业课基点上的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等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以及专业化意识,学到对终生有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一线贯穿”是指以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入学起直到毕业,不间断地接触教育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所谓“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是与传统的培养模式——为了教师好教而构建的模式相比较而言的。我们构建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是一种为了学生好学的模式。具体构建了三个子模式:综合教育模式、体验教育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
所谓综合教育模式,是考虑到培养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是不可能只以一门单一的主干学科为支撑的,必须通过多门学科综合作用才可以完成。即学科与学科之间需要综合,同一学科内的各部分内容需要综合,理论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需要综合,课堂内的学习和课堂外的研究需要综合。要通过综合性教育模式真正把教育目标从以培养学生们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主转化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来,把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从工具技能上升到专业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
所谓研究性学习模式实际上是综合性教育模式的拓展与延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主要内容,纷纷倡导“主题研究”与“设计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社会生活以及未来所要从事的教育活动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科学世界和现代化教育,旨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而不是单纯地把学科知识作为核心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调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并为其个性发展创造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又 表现出自主性、整体性和开放性三种特性。
所谓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基于“创新之根在于实践”这个命题设计的。我们确定了“以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为主线贯穿始终”的教育策略,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去体验小学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为人、为师的道理,进而内化为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在教学与教育管理方面,经过“认识—体验—再认识”的反复循环,会将教学与教育管理知识内化为“智”的素质,表现出很强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力。而这些都不是老师所能教得出来的,也不是从课堂上和书本里所能学到的。
因此我们在落实“综合性、研究性、体验性”三位一体生本培养模式时,以教育体验课程和模拟学校为载体,以研究课题立项为牵动,以导师制为保障,使教育工作得以踏踏实实地开展起来。
二、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英国思想家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事实上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构成了人们认识和实践行为的必要基础,是所有知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相应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说明,教师教育如果要想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将来成为高水平的教师,只向他们传递已有的和显性的知识成果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掌握大量的缄默知识,如认识信念、概念、框架、方法与技巧等等。而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是做不到的,因为这些知识主要是从实践中逐步获得的。因此,教师教育要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重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
然而,目前国内小学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是实践教学不到位。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几所学校在确立自己的特色模式时,几乎都十分注重理论,而对于实践部分关注较少。如 “综合培养,分向选修”的模式、“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模式、“大学通识教育、学科综合教育和小学教师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模式等,在实践教学上普遍欠缺。教育家陶行之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第二是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散见于理论教学之中,分散割裂缺乏融合。实践既与理论脱节,又与社会实际格格不入,致使我们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对他们进行大量的岗前培训,花费人力财力,来重新塑造合格的小学教师,无形中就拉长了准教师这个环节的时限。
鉴于此,我们沈阳大学在现有的条件下,在遵循学校总体培养目标的情况下,确立了走综合培养、注重实践的道路。近年来,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上,努力开拓,锐意进取,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沈阳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概括为:“一条线”、“两脉络”、“三结合”,见图2。
“一条线”是指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贯穿于4年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充分利用校外的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一年级下学期利用每周周三下午时间,到实践基地学校参加小学班级管理,让学生充分考察小学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特点。二年级上学期利用周三下午的时间,到实践基地学校参加教育见习,使学生体会小学教学的特点。三年级下学期,组织学生到比较偏远的地区进行为期3周的体验式教育实习。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管理与教学,使学生感受和实际参与小学教育的各项工作,达到“身教”的目的。通过体验式实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的工作经验,感知了自身作为教师的不足和差距,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尝试了教育教学实践并完成了多学科的教学任务,提高了专业思想素养,迈出了走向讲台的、坚实的第一步,获得了众多的鼓励和好评。四年级的下学期,与法库产学研基地联合,组织学生完成为期半年的教育顶岗实习,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完成从准教师到合格教师的过渡任务,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两脉络”是指“校内校外双管齐下”。我们除了系统地安排校外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校内安排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基本功)的训练。我们每天早晨都要求学生7:40之前到校,进行20分钟的教师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数学图形绘制、儿童歌曲等。
训练方式:各班班主任负责督促各班技能训练的实施,学生会学习部或社团设专人配合学院落实方案内容,并组织相关活动,各班设技能班委组织各项技能训练,形成组织网络,做到上下齐抓共管,学院提供训练要求、训练内容、考核方法及标准,培训导生等。
训练时间:每天早课前20分钟为全院集中训练时间(有记录)。每天写一页钢笔字——楷书,并用统一的黑板写粉笔字由导生负责检查,专业教师每周抽查一次,各班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训练。有一定的时间保证,每周不少于二学时,有训练计划。
“三结合”是指: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日常与集中结合。
课上与课下结合:课上教学,我们本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的原则,要求该专业的任课教师每次课都要安排5分钟的口语训练环节,并把这项措施作为考查课程优秀与否的指标之一。课下进行基本功训练和学生社团活动。
校内与校外结合:在校内注重的是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校外则主要用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所学。日常与集中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些基本能力必须靠长时间培养,而不能揠苗助长。所以日常训练尤为重要,我们坚持每天都利用20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持之以恒,效果显著。而学生的能力检验,则必须靠集中来进行,故而我们在集中实践周内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检验学生的能力素养,见图3。
参考文献:
[1]时伟. 实践知识与教师教育教学改革[J]. 教师教育研究,2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