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人员人才培养

护理人员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人员人才培养

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社区;教育;对策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社会对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都表现出重大变化。培养社区护士是高职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能否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构成、疾病构成的变化,人们对健康的需要已逐步趋向于集宣教、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化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正在由医院延伸到社会,服务对象也正在由患病的个体逐渐向家庭、社区的方向发展,社区和家庭已经成为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场所。因此,社区护理教育将成为21世纪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社区护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现实的问题是:现有社区护理人员教育层次、人员数量、知识储备不能适应社会需求[1]。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在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该意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求加强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的学科教育,积极为社会培育全科医师、护士。

二、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社区护士培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如何按照国情培养出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的当务之急。探索出社区护理教育特色之路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社区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不再是单纯的患者,而是社区全体人群。社区护士是一个能够为基层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一体化护理服务的初级卫生管理者,其工作环境、性质、内容及方法都要求他们必须是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多种技能,能够独立承担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1.传统观念制约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以临床护理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多数教师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其结果是:一方面,从事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师观念不能或不能完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整体健康为中心,以临床护理向基层、社区护理方向转变,对社区护理的价值和信念的认识比较肤浅;另一方面,高职护士专业的学生也不能充分认识社区护理的特点和重要性,并且存在着某些偏见,更为不利的是,大部分护生对毕业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持否定态度[3]。绝大多数的护生认为社区护理的内容只是预防接种、健康宣教、打针输液等工作,在实习、择业时大都把目标定位在各级各类医院的临床护理,很少有社区护理的意向。有些护生虽然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但由于对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工作的热情、自觉性、主动性及工作的效果都是不尽人意的。这也是目前影响和制约社区护理发展的重要因素[4]。

2.现有课程体系不足已满足社区护理教育的需要

社区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围绕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社会护理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社区护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等有关课程,但是社区护理的内容只占了很小比例,学科特色不足,给学习者造成了学习内容不明确、任务不清楚的印象,所涉及的知识面、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5]。更不能体现社区护理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独立性、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目前,各大专院校还没有统一的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对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6]。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考评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社区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多仅局限在模型人身上进行,这样只能学习护理技能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沟通能力及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护生的毕业实习几乎都是在各综合医院进行,这样理论教学没有与社区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无法得到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从业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培养出来的护生难以胜任社区护理工作,也很难实现向社区护士的角色转换。

三、对社区护理教育的几点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对社区护理的职业认知

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具有独立观察、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及综合实践技能。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教学内容要仅仅围绕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需求合理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有关社区发展的政策,可通过主题讨论、问卷调查、专题讲座、社区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就整体护理与社区护理的意义和发展趋势开展讨论,逐步树立现代护理观,帮助护生进一步加深对社区护理理念的理解,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社区护理已势在必行。

2.以任务为导向,改进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7]的新型护理理念,围绕社区护理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整合课程结构。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进行适当的精简。增设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开设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护理、护理美学等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8],结合社区护理的特点,探索更适合社区护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社区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熟,从而开创社区护理教育的新体系。

3.积极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并加强社会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职业能力

建立并发挥社区专科方向实践基地作用,实现专科护理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鼓励教师教学改革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意各种能力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除开设相关课程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基层社区、家庭病床等综合教育环境,分阶段、渐进式、有针对地进行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六位一体”[9]的综合服务。开展社区护理实践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鼓励同学互相交流、讨论,以提高人际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方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人文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课下讨论、自学、合作学习、模拟咨询及访视情境、制作宣传画报等方式学习,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还可使学生认识到社区护士角色的多样性,使他们潜移默化中逐渐适应社区护理的角色。

总之,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培养护生社区护理能力的重任,对发展中国社区护理事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社区护理作为护理专业中的一个新课题,它是医学模式转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促进健康、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一些实际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应加大专业建设的投入和规划,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以培养出更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社会满意的专业社区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久红.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4, 7(11):805-8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2006-02-23].

志,2009,26(3):34-35.

3.贾长宽,黄晓燕,黄桂开.238名护理毕业生择业心态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7):726-728.

4.阎红,朱丹.社区护士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培养途径[J].护理研究,2006,20(19):1700-1703.

5.吴秀云,陈会波,朱亚南.社区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7(4):227-228.

6.刘可.社区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6,3(4):163-164.

7.谭立宁,钱昶浩.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235.

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理人才;培养;策略

护理人才是指具有系统的现代化护理学知识、较强的专业才能,并对护理事业作出贡献的护理人员。由于基层医院低学历、低年资、低职称护士较多,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给护士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护理管理者应该注重对护理人员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综合培养。我院骨科自2007年1月以来对护士采取整体培养与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实施方法报告如下。

1培养的模式

一直以来,很多医院对护士培训不到位,造成了护士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衰退,专业思想动摇和职业倦怠[1],所以,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护士系统、规范、可行的培训,它是促进护士早日成才的关键。科室的护理人员数量少,易于集中,但入科时间不一,学历层次不一,个人领悟能力不同,因此,在护理部护理人员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我们科室采取整体培养和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既和普通科室一样注重“三基”培训,又根据科室特点对护士进行分层次、分个人的培养。

2 培养的内容

2.1 整体培养l

2.1.1 思想品德的培养:

基层医院的护士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底子薄,服务意识落后的现象,科室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院及科室的管理规定;学习先进理论及先进医护人员的光荣事迹。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你追我赶的势头。以管理规定约束言行,以模范先进为榜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树立“患者至上,安全第一”的服务思想,倡导“感动服务”的先进服务理念,对患者做到“五心”服务,即对待患者充满仁爱之心、精细之心、忍耐之心、真诚之心以及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首接负责制,积极开展临床路径,优化流程、降低药品比例及次均住院费用,进一步落实“五常法”管理,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真正做到让病人满意、让政府满意。

2.1.2 心理素质的培养:骨创伤外科具有急诊多、创伤重、病情急的特点,这就要求骨科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处理各种应急事件。在平时,定期进行紧急情况发生的模拟演练。如模拟各种危急情况发生的情形,要求护士根据现场的提示进行相应处理,以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抢救病员或处理批量伤员时,要求低年资护理人员尽量参加,感受处理危急情况时的气氛,学习处理危急情况的方法以及救治批量伤员的规范处理流程。加强各种应急预案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及演练,尤其是1~2年护士应急能力差、缺乏经验,更应加强应急预案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和考核。

2.1.3 仪态素质的培养:护士必须仪表文雅大方,举止端庄稳重、待人热情真诚、语言表达恰当、用语准确、有亲和力。因此,在平时就注重护士日常礼仪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护患沟通技能,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让病人感到亲切,对护士充分信任,减少或杜绝护患纠纷。

2.1.4专业素质的培养:

2.1.4.1 注重护理理论的学习:督促1~5年的护士通过上网、看书自学和听讲座等方式进行基本理论的学习,学习讲究效果,每天利用早交班时间,由护士长或责任组长进行十分钟以内的晨间提问,并在病床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现场提问,以督促个人的学习。科室成立两个理论学习互助组,以责任组为单位划分,责任组长兼理论学习组组长,每月组织该组护士集中学习、考试1~2次,内容由护士长指定章节即考核内容,责任组长抽其中的知识点共同指导学习考核。同时院里组织的考评及科室提问的结果均作为作为个人考评的客观依据,纳入当月绩效考核。对于5年以上的护士采取自学,护士长抽查的方式督促学习。对表现较好又乐意扎根护理事业的护士派上级医院进修或短训,以迅速提高其专业素质。

2.1.4.2 护理技能的培养:护理技术操作贯穿在每天的工作中,要做到规范化,就要加强训练,根据护理部年度训练、考核计划,安排好每个月的训练内容。科室成立两个操作学习互助组,以责任组为单位划分,每组抽一人担任操作能手,负责示范正规操作、带领练习,由操作能手监考,两组互相交叉考试,每月在护理部考核前由护士长抽查考试。同时院里组织的考评及科室考核的结果均作为个人考评的客观依据,纳入当月绩效考核。对于1~2内的护士,每月培训操作并进行考核,3年以上的护士每半年集中抽查考试。积极组织护士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只有通过竞赛才能促使护士快速提高,快速成才。

2.1.4.3重视护理查房和业务学习:每个月进行护理查房和业务学习,组织护士轮流授课,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学习,不但对所查的某一疾病的护理有了更细致的掌握,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表达能力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责任组长每周组织该责任组护士进行周查访一次,并在《护士长手册》上做好记录,参加人员签名。只有通过业务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查房,护士才能更好地关注病人,才能更快地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2.1.4.4 护理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12年内的护士,要强化法律意识,注重护理文书的书写能力培养,严格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强调专业术语的使用,从细节上抓起,加强对每份护理文书的考评,定期进行护理记录缺陷分析与改进。我科对护理病历质量实行三级质量控制模式:即责任护士对自己所管床位病历(分在架病历和出科病历)按《重庆市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和我院护理文书书写要求进行自查、整改,杜绝平时因粗心大意或笔误等造成的记录差错;然后交责任组长检查签字,重点在于检查责任护士的记录是否符合专科特点、逻辑是否合理等;最后交护士长全面检查、审核后交病案室存档。在此过程中,责任组长和护士长在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请当事人及时修改错误,并将三次重复出现的问题纳入当月绩效考核。

2.1.4.5 注重护理理论知识的更新:组织护士通过网络、护理杂志、参加讲座等渠道进行学习,了解国际、国内护理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学习先进的护理理论,更新护理知识。如条件允许可以不定期组织护士到上级医院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及技术。科室分两个责任组,每组抽一位理论知识较好的护士担任负责人,分组培训、考核本责任组护士。

2.1.4.6 注重新课题、新技术的学习和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我们科室危重大手术多的特点,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及新课题,组织护士重点学习,积极参加院内、院外组织的关于骨科及护理的学术讲座。对低年资护士要求他们了解护理科研课题立项和护理论文书写的基础知识;要求责任组长、5年以上的护士、本科学历的护士和护师积极撰写护理论文及开展护理科研项目。

2.1.4.7 积极参加科内及院内护理会诊、大手术术前讨论、积极参加疑难、危重、死亡、特殊病例讨论。科室成立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小组和护理会诊小组,成员主要由护士长及5年以上护士担任,负责组织低年资护士对自己所管床位的疑难、危重病例进行讨论、会诊,并做好记录,积极解决护理难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1.4.8 注重护士带教能力的培养:重视护士护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护理教学对护士本身是一种促进,对知识是一个巩固过程,更能促进护士主动获取新知识,拓宽知识面。科室指定高年资护士负责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定期召开评学评教会,听取带教教师及实习生的意见。

2.1.4.9 重相关能力的培养:科室注意培养护士与护理工作相关的一些能力。比如培养护士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培养护士利用网络查找医学文献的能力,培养护士利用科室即医院的网站进行自我宣传的能力。

2 .2 护士分层次培养工作要求及目标[2]:

2.2.1 毕业第1年护士(包括见习护士) 提供病人有效的基础护理,掌握基本技能,通过护士注册考试,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达标,在上级护士指导下完成临床班及夜班工作,了解护理程序的理论知识。

2.2.2 低年资护士(23年) 以临床基础护理工作为主,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能够独立完成临床及夜班工作,掌握护理程序的理论知识,辅助完成本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及观察。

2.2.3 高年资护士(4年以上) 具备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提供病人整体护理,较熟练掌握本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掌握重症病房常见仪器使用和保养,协助完成中专护生的带教工 作,护理专业能力达到大专水平。

2.2.4 高年资护师 能够承担临床负责护士工作,具有较强的带教能力,能够组织督导各组护理工作,能够总结临床护理工作,并具有撰写护理论文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及管理能力。

2.2.5 主管护师 掌握国内外医学及护理学基础理论的新知识,了解护理边缘学科的知识及发展,具有解决本专科护理工作疑难问题的能力,具有较 高的护理管理及科研能力,具备带教大专以上护生的能力,能够承担临床班组长工作,能够 指导下级护士完成护理病历并组织实施,成为本专科护理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2.2.6 副主任护师 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外医学及护理学理论的新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护理边缘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临床工作,具备护理科研设计、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知识,并能组织指导下级护士共同完成护理科研工作,培养专科护理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2.2.7 护士长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掌握并运用科学护理管理方法,能够妥善地处理疑难问题及病人的投诉,善于激励下属,运用护理新概念,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及专科护理水平。

3 讨论

要提高基层医院的综合实力和较强的竞争能力,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服务能力增强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而要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高水平的护理服务,护士的继续教育培训迫在眉睫。护士的在职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护理管理者必须注重护士的全面培养,只有综合素质过硬的护士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护士;加强专业化培训,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护理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身心健康服务。参考文献

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护理教育改革、“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护理院校作为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护理人才,亦促进了我国护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后起之秀的民办护理院校,在护理教育中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大量学者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角度出发[1-3],探讨改良民办护理院校教育模式的方法,但其由于教师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动力低、教学设备较落后等问题,目前仍无法摆脱“以教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方式,且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视度不高[4],亦缺少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护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低,易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专业认同感缺乏等问题,影响其未来临床工作的稳定性和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民办护理教育的基础上,以宏观、系统、整w的教育思路为指导,满足当前我国护理教育的需求,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建立适合我国民办护理院校的教育模式,提高其教育质量,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民办院校及护理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民办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民办学院的护理教育始于南丁格尔时代,在近一百多年的护理教育中,民办护理院校一直探索和推进着教育模式的改革。但文献回顾发现,较于公立护理学校,国外民办院校存在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内容局限等问题[5-7]。部分学者指出,民办护理院校缺乏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护理教学的能力,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8-9]。我国民办护理院校从上世80年代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其成就和社会地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民办院校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有学者尝试对护理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以形成内容繁余度低、结构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10-11]。有学者对护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民办院校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3,12]。但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改革仍存在以下不足的方面:(1)民办院校护理教师存在缺乏临床教学经验,护理操作技能较差等问题,但目前的教学改革较少提及;(2)改革多局限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缺乏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3)改革多基于民办院校自身,较少涉及临床教学基地;(4)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5)教育改革多从一个角度出发,很难全方位的改善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思路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模式。其以发挥护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手段,以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2:1 知识培养板块: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着重强调以护生为主体,提倡其自主学习,理论课程教学将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并通过课前预习考核、课上情景模拟、PBL教学、阶段考核等方式,激起护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2 技能培养板块:护理实践技能培养应作为民办护理院校教学重点来抓,学校可建立专门负责实训带教工作的护理实训指导中心,定期安排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教师到省市高水平的临床医院进修学习,了解并学习临床医院的护理新技术、新要求、新规范。通过实训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护理技能抽查标准并结合临床医院新要求进行培训考核,规范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老师的技能操作标准,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带教相结合的标准化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同时强调以护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民办护理院校实训课时安排有限的现状,可建立“带教教师―班学―学生”的技能培训考核制度,充分利用护生课余时间,由带教教师集中统一培训考核操作能力强的班组长,再由班组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努力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保证护生足够的校内技能训练时间,并做好一对一的技能考核。

其次,民办护理院校应努力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建立建全临床合作教学基地,利用护生临床实习和见习,通过临床实景体验、操作情景模拟、课后临床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2:3 人文素养培养板块: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开设相关护理人文课程为基础,在老师言传身教的同时,可适当采取邀请优秀护士进行讲座、安排护生临床见习、分享感受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

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是促进我国护理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对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价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拟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教育模式改革,以提高护生学习的动力和质量,提升其综合素质,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合格的接班人。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意义

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高素质型护理人才成为了当今护理教育研究的重点。

本文通过改革现有的民办院校护理教学模式,制定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需求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系统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适合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满足护理从业者个人发展要求的护理教育模式,并为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护理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日军,杨庆爱,王若维,等.民办本科院校护理学生临床见习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 2442-2443.

[2]张佩,王若维,杨庆爱,等.民办院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115-116.

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独立学院 图书馆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96-02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1]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创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发展应用型教育是许多高校共同的选择及普遍的趋势,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最应具备的能力就是创新创业能力。随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高校应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应积极转型,创新服务,主动参与到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计划中,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应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摆在各高校图书馆馆员面前的一项颇具现实针对性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在服务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不仅要为教学科研服务,更要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图书馆被誉为除教室之外的“第二课堂”,具有更灵活的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所以,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图书馆就是这所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舍是各高校自身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和展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图书馆的空间非常广阔,整个环境宁静幽雅。在图书馆内部有精美的装饰和摆设,外部又有绿化和雕塑,体现了图书馆的独特内涵。大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知识宝库中寻找人生的意义、挖掘潜能,为大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都非常丰富,有门类齐全的纸质资源,如图书、期刊、报纸等,能够让学生接触、学习和积累更广泛的知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最基本的文献信息保障;此外还有海量的中外文数据库,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支持,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图书馆这座浩瀚的知识海洋,以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大数据为支撑,是大学生综合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能使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塑造和创业能力的形成,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三)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社会已经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将在相应的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的收集、整合和利用能力是大学生完成学业所需的能力,更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图书馆不仅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必需的专业文献信息,还能为大学生提供开阔视野、提高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平台。通过举办读书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书评书展等文化活动,给大学生提供讨论学习、交流经验、提升能力的实践平台。图书馆更是一个思想集散、开放的、自由的学术平台,以这个平台为契机,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为传统图书馆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二、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实施的有效措施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都把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型教育作为首要工作。作为高校重要部门的图书馆更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浪潮中,顺势积极转型,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积极开展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履行信息服务与教育职能,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

(一)建设合理的馆藏资源结构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1.积极探索优化纸质馆藏资源

图书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结构,提高藏书质量,就要制定科学规范的选书制度,并严格执行。另外可以深入到师生中间去,根据他们对自己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他们所需的书目,尽可能地满足师生对文献信息的要求。开展“你买书,我买单”和“芸阅读”等相关服务活动,方便师生选择自己需要的图书。图书馆要不断优化自身馆藏结构体系,让想要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在图书馆里能获取到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源,这些文献是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保障,也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的体现。

2.著重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重大转变。因此,图书馆要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加大对数字资源的购买力度,将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这也是图书馆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信息技术和理念发展推动了行业进步,数字图书馆从以资源组织为核心,逐步转向以用户为核心。在“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顺应时展需求的,能让大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资源,加快了图书馆自我创新的步伐,对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

(二)加强馆员服务理念转型,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样化的创新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服务包括文献信息服务、参考咨询、阅读推广等这些常态化的服务,还有学科化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探索创新创业等拓展。现代高校图书馆应当成为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知识的殿堂、大学精神的象征,图书馆应把自己定位为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工厂和文化传承中心。

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举办的信息检索课能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使大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能力,为论文书写、自主学习及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信息检索课还要更加注重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更新馆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快图书馆自我创新的步伐

“读者至上,服务第一”是图书馆为师生服务的永恒主题。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员的主动服务变得极其重要。可以提供创新创业信息的导读服务,例如,从报纸、期刊、网络上搜集和创新创业有关的信息,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推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创新思维、创业技能、招聘信息等,更加主动地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3.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学科馆员制度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潮流,学科馆员应主动深入到各个院系,与广大师生共同交流,了解师生对本学科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资源需求,并针对性地开展与之相对应的知识服务。图书馆员主动服务意识的加强,使图书馆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

在全社会“互联网+”思维的推动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更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1.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化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图书馆也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真正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共享化,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传递创新创业信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加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有积极意义。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各类型的学术交流,如学术沙龙和在线学术交流等,这些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方式,能促进创新创业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图书馆广泛搜集一些创新创业模范信息,例如本校学生包括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的信息以及其他学校的创新创业实例。通过图书馆的展示柜,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还可以邀请他们到学校举办讲座交流等活动。这些真实生动的案例,更能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信心。

3.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与合作企业相互交流、共享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技术优势,既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又能帮助大学生找到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将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转化为实际项目和创业成果,产生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帮助大学生培养初步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共赢的局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变成实践。

三、结语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还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核心部门,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当通过丰富自身的馆藏资源建设继续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立足自身,进一步提升馆员队伍素质,转变服务理念与方式,增强业务能力,结合实际发挥资源保障优势,紧跟时代步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高等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亚,金秀奇,王秀峰.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培养中的优势条件和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2015(6):58-61.

[2]王曦.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3):26-28.

[3]徐志彬.探析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史志,2014(15):243-245.

护理人员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1护理与人文交互发展

人文即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核心是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注。人文特征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我们回顾护理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人文始终与护理交互发展、如影随形。

1.1古代护理与人文同源而生

古代医护是一体的,医学、护理与人文同源而生。护理经历了自我护理、家庭护理、宗教护理,以一种劳务的方式存在发展。自我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保护;家庭护理是抚育生命成长的摇篮,护理闪耀着母性关爱的光芒;在东方佛教、西方基督教支配下,救护病残者成为宗教的慈善事业,僧人、修女治疗、护理病人,主要以怜悯、施恩的人道主义精神照顾病人。

1.2近代护理与人文的分离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医学模式转变成机械论医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两种形式。1748年法国医生拉•美特利出版的《人是机器》这本书极为典型地反映了人文与医学的脱节。作为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护理逐渐从医学中分离出来。但是受医学模式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护理表现得过于理性和冷静,只见病不见人。正如康德哲学对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总结:科学及其理性放弃了古代思维对整体性对象的把握,而只从特定角度研究对象[1]。

1.3现代护理与人文的回归

专业化的护理开始于1860年,护理学领域中称为现代护理学,其经历的发展阶段大体划分为:1860年—1940年,从简单的清洁卫生护理到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1940年—1970年,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此后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这一发展过程真实地反映出护理人文的逐步回归。1977年美国医学教授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理论上开始走出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反思医学的本质。护理专业内在的人文关怀本质也不断清晰地显现出来。

2护理专业的人文特征分析

在医疗卫生体系中,护理服务于人生老病死全过程,在病人疾病的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及临终期照顾与关怀的各个阶段,在各个医疗协作领域间构建无缝隙的、连续关怀的作用[2]。护理是医疗领域中最具有人情味的专业:始终陪伴照顾,竭尽全力关怀。专业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从南丁格尔的环境理论到目前在护理界应用广泛的奥瑞姆的自理理论、罗伊的适应理论、纽曼的系统保健模式等,所有的护理理论,无一例外都体现出护理深沉的“爱与尊重”的人文特征。人、健康、环境和护理是现代护理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被公认为影响和决定护理实践的4个最基本的概念。

2.1护理的对象———人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自古就有人为万物之灵的观点,对人的地位与价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高扬。古希腊智者普罗塔哥拉曾大胆声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我国《尚书•周书•泰誓上》曾指出:“惟人万物之灵”。正因人在宇宙万物中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和价值,而护理的对象正是人,由此就凸显出护理专业的独特之处。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是护理的最终价值目标。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成长与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胚胎到死亡,不同发展阶段人的需求各有不同;在疾病与健康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人不仅存在病痛的可能,而且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存在于家庭、社区的整个人群中,存在于人类的多元文化模式中。因此,每个人的健康观念、求医方法、生活习惯及传统的治疗疾病方法等各有差异。南丁格尔就曾说过:“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总而言之,护理对象的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懂得人、理解人和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要[3]。人的发展促成了护理专业的发展,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发展,护理均陪伴其中,始于对人的关爱,终于对人的尊重。

2.2健康的人文性

当现代医学把完整意义上的人作为自己的客体和出发点的时候,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因为对人的生命属性的全面把握,从身体的良好状态、人体机能的正常功能活动扩展到了人的心理(精神)和社会存在状态[4]。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古代朴素的整体健康观,到近代单一的生理健康、生理心理健康、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良好状态一直到最新的健康定义,可以看出,人们的健康观念受人们的认知立场和方式的影响,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4]。临床医学实践中,护理承担了健康教育的大部分任务。因为病人和护理人员接触的机会最多,而且还对病人的家属及其陪同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提供相关的治疗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要做好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学会合理应用交流技巧,选择合适的时机对不同人群进行适宜的健康指导。可以说,护理不仅是在技术应用中实现对人群的人文关怀,更是在健康教育中体现出专业内在人文关怀的一面。

2.3环境的人文性

所谓环境,即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5]。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护理的对象自身是一个系统,由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生物体的内环境,同时人生活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的健康就是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平衡。保持病人处于最佳的状态之中,创建和维护好的护理环境,这是临床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为服务对象提供能满足其需要,有利于其治疗、修养和康复的环境[6]。护理环境包括护理自然环境和护理社会心理环境,护理自然环境表现为病区内的物理环境和布置;护理社会心理环境表现为医护人员之间协调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及与护理对象之间友好和信任的关系。护理社会心理环境作为一种人际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而护理自然环境要维护好,同样需要护理人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表面的整洁可以做出来应付检查,但是能做到多少年如一日创建对病人最有利的环境,就要护理人员能够永远心存对他人的关爱。

2.4护理的人文性

如果说由于社会分工细致的原因,护理从医学中分离出来,那么参照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行医格言:“有时是治病,常常是帮助,却总是安慰。”护理是否可以理解为:帮助和安慰?1973年国际护士会对护理的定义“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或者平静地死去”正是对该理解的佐证。当然,无论是帮助还是安慰,护理作为照顾的本义是不会改变的。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工作内容,临床护理面对的主要是身心受困扰、脆弱而无助的病人,并且无论病人是有生的希望还是已被宣判“死缓”,护理人员都会不离不弃,细致观察,为保持病人最佳的生存状态而竭尽全力地采取各种方法。可以说,护理专业体现了医疗领域里最人性化的一面:从生到死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永不放弃的帮助和安慰。而之所以护理人员会这么执著,是因为护理专业内在最核心的人文特征:爱与尊重。因爱而关注人的健康状况,因尊重而更好地爱护人的生命。

3对高校护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由上可以看出,护理专业具有浓厚的人文特征,护士也一直被称为“白衣天使”,然而在当代中国,护理领域却成为医患冲突最多的发生区。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分离的结果。现代护理中人文的回归尚未到位,而护理人才培养中,强化科学性、弱化人文性的工具主义教育观和重理轻文的教育格局,更是为今后护理专业发展的前景增添了几分忧虑。护理人才培养的最终方向究竟是什么?护理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也许尚不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但是从护理的人文特征分析中,我们依稀可以找到一些启示:护理有自身的特点,把握人文特征就是把握自身的灵魂所在,也就能更好地把握住自身的专业度。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以此作为教育宗旨,指导我们设定培养目标、选择培养内容、改善培养方法。

3.1对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启示

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什么?就是一种专业素养。在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那就是人文素养。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塑造知识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这一信条的人性设定是把知识、求知看做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它颠倒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7]。然而,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重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更要重视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培养护理人才的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人文素养是护理专业内在的灵魂,护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有护理专业内在特有的人文素养。

3.2对于护理人才培养内容的启示

现有的护理人才培养应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人文教化,所谓“修德、讲学、闻义能徙、知善能改”,是我们祖先对“人文教化”很好的总结,即受教育,学知识,“做人”是根本。而如何做人,“爱人”就是其核心。护理专业教育的核心就是“爱人”。②能力培养,护理人才培养不能只关注知识,更要关注能力的培养。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对一切人文的或社会性的职业来说,大学教育奠定了两个基础,一是种下了未来一生中思考、求知的科学幼苗,二是在求知时会关注一切可知的对象[8]”。这就要求培养护理人才独立工作的同时加强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发展思考决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