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服装教育

纺织服装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服装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纺织服装教育

纺织服装教育范文第1篇

依托学院的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平台,在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作为纺织服装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当系统,但在行业领域后向一体化的衔接,尤其商贸知识的欠缺成为发挥专业特长的软肋。因此我们注意到高校在培养跨学科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卓越纺织工程科技人才。2012年起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程设置与结构的重组与改革;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全工程的系统教学,构建基于工程实际、基于实际工程问题、基于科技项目的构成实践教育平台,初步形成了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

纺织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则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开放型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基础专业综合创新研究四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及至国内外实验教学的结合;注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的结合。明确了各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性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纺织与服装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纺织服装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包括:从纤维纺织品设计染整工艺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管理与贸易过程的仿真与模拟等。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尚有各类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其他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等的支持。

2 主要培养方法与路径

(1)实施纺织与商贸课程对接

纺织贸易业务是纺织产业服务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跨学科课程作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承载形式,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其课程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纺织专业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管理知识,国际贸易实践等。具体涉及到外贸的基础知识、外贸的商品知识(纺织面料与服装)、出口贸易跟单实务、外贸进口跟单实务以及外贸跟单的管理知识。其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的打样、生产、加工、检验、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环节进行实践操作,需要将每一岗位环节实践内容的领悟与纺织专业知识的对接。

(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模拟系统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系统随机模拟一家国际贸易企业,从客户处接受一笔随机外贸纺织品订单,由业务经理将该笔订单全套数据(包括:P/O订单,工艺单以及邮件往来信息)交由跟单员处理,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订单分析、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直至将所有订单项下产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完成。其中仅订单分析就包括对外贸订单、产品工艺单以及客户的其他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基本信息(价格数量条件、交货期、产品工艺、包装要求、货运要求等)大量的内容,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纺织英语专业术语水平和外贸订单过程中对产品要求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客户的要求尤其是细节。系统可以更好体现实际场景的模拟,将纺织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纺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借力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平台基础,与合作企业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筹划与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设立,提供学生培训与实践岗位,考核实践成果的模式等诸多方面将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对接的相关纺织服装贸易企业,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聘请贸易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讲座和交流。于此同时,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卓越工程培养平台的学员,有机会在外贸企业通过实际业务的操练更深刻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流程,对不同订单的处理方式、检验标准和要求、与客户的交流协商、纺织产品加工、乃至外贸产品的开发多方面探索和实践,成为了他们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很快成为助力企业的亮点。

(4)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将教学平台与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多类型工程实践模式和创新实验计划的实践性操作结合起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本科专业教育和技能实践的对接,在纺织材料、面料、服装加工、测试标准、外贸实务等进一步完善知识并灵活运用。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纺织行业对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 实践的主要成果

(1)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纺织行业标准,结合纺织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工贸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纺织与服装工贸对接的人才模式与培养方案。

(2)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与课件进一步完善,将纺织与服装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对接相关纺织贸易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3)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已建立《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采用人物仿真对话的沉浸式教学与实习模式。将学生引入一个任务引领式的实务教学与模拟实习环境,主线任务涵盖从接受订单到完成订单的全过程。所有相关学生均可网上运行系统。

(4)通过服务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校企共建课程,企业和学生均深度参与各项教学实践培养过程,使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紧密对接。

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2013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岗位实践的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课题2015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三等奖。近五年工贸结合的纺织服装工程学生积极参加由教育部高等纺织与服装指导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在几十所学校选手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团体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个人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3项。关于岗位+教学对接的工科类纺织贸易人才培养新模式于2012年12月获得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纺织服装贸易工作,岗位上手很快,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个人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纺织服装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行业领域后,更好更快适应业内后向一体化的衔接,尤其是直面国内外市场的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提供了实质性的岗位适应能力。

纺织服装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腹部脂肪抽吸术;焦虑;抑郁;女性

Investigation on Anxious and Depressive Emotions before and after Female's Abdom inal Liposuction. Li Lina, Jin Zhongm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of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4530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rate and change o f anxious and depressive emotions before and after female's abdominal liposuctio n. Methods 76 female patients treated with abdominal liposuctio n and 104 normal young w omen who were drawn randomly a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SAS an d SDS.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e fore operation w ere 28.96% and 23.67%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rat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 n after operation were 23.69% and 18040% respectively. The anxiety rating scoresof postoperation were lower significantly than those of preoperation (P 0. 05).Conclusion Generally females had anxious and depressive emotions beforeabdominal liposu c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enhanced before and after abdominalliposuction.

【Key words】 Abdominal liposuction; Anxiety; Depression; Female

整形外科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改善受术者外形达到完善其心理功能,手术效果涉及患者的 情绪、心理、期望和社会需要[1]。本文研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 女性腹部脂肪抽吸手术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反应进行测查,以便为该类病人术前准备和术后 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12月在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进行腹部脂肪抽吸手术 的76例女性为调查组。年龄21~32岁,平均24±0.41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0例,中专或高 中23例,初中33例,小学10例。随机抽取健康体检女青年104人作为对照组。年龄21~30岁 ,平均24±0.61岁,大专以上文化18人,中专或高中32人,初中45人,小学17人。两组在年 龄、文化程度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2]。采取问卷式 调查,统一 指导语。评定时间为术前和术后1周。焦虑标准分≥50分为焦虑状态,抑郁标准分≥53分为 抑郁状态。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表示,组间发生率差异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组间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女性腹部脂肪抽吸术者焦虑、抑郁评分 女性腹部脂肪抽吸术前焦虑量表评分、抑郁 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焦虑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高于对 照组(P<0.05),而术后抑郁量表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有所下降,见表1。

2.2 女性腹部脂肪抽吸术者焦虑、抑郁状态发生率 女性腹部脂肪抽吸术前焦虑、抑郁状 态的发生率均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国内存等[3]用“住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分析520例整形患者,提示他们主 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和抑郁。原因之一是怀疑医生水平和手术效果,其二因家庭、婚姻 、工作等困境期望通过手术来改善。女性腹部脂肪抽吸术者同样承受一般整形外科手术所带 来的心理应激,术后还要承受手术并发症、术后远期效果等多重心理负担,故其在手术前后 的心理均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障碍持续存在。本组资料显示,女性腹部脂肪抽吸术前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发生分别为28.96%、23.67%,均明 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4 参考文献

[1]程荑,李建兵.整形美容外科心理卫生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 :69-70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02-205

纺织服装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立体构成;服装设计;教学改革;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

服装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新模式教学改革,本着科学的发展的眼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前期已完成了知识结构体系的改革,现针对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进行改革,其目的仍然是解决两大难题:一是服装专业立体构成课程如何与后期服装专业课程接轨的问题;二是解决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三结合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创建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方式。

一、构建动态实践教学形式,有力推进教与学的实效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立体构成课程也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其形式程式化,基本只能体现在作业练习方面,比较单一。而新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更开放、更有力、更全面、更彻底,呈多元化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创新学习。

首先,从感受感知入手,本阶段从两个方面进入:一是通过观察自然、参观展览、考察市场等方式,研究自然形态和设计形态中的构成现象,直观感受服装、服饰或相关产品中的构成形式美,转换思维,提高三维设计的审美素养。例如:通过观察植物,学生发现铁树、柳枝等植物都具有强烈的构成现象;通过考察宜家家居等商场,学生发现许多设计产品与立体构成息息相关;通过参观毕加索等画展,学生发现毕加索的作品就是活生生的构成作品。二是通过塑造立体、体验构成等方式,感受三维形态和空间构架的关系,初步建立了立体与构成的意识。例如:通过“让材料立起来”(图1)、“让材料组合起来”(图2)两个即兴练习,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快乐地体会和感受到材料、材质、空间、构成的魅力,对立体构成有了初步的体验与尝试,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从调研法入手,通过材料市场调研,研究创造立体构成所需的新材料,以及可转化为创意服装的新材料。我们知道,材料的创新是一切创新设计的根本,而立体构成的创新材料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一是可直接转换运用的材料,利用材料自身固有的材质属性、肌理、色彩等美感,直接运用以表达作者的设计思想(图3);二是可再加工改造运用的材料,通过一些加工装饰手段改变材料的原有属性,包括形体、肌理、色彩等,重新定义材料的形态语义,以满足作者的设计需求(图4)。由此,我们考察了许多的材料市场,例如:金属市场、木材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小商品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纸材市场、装饰材料市场等,发现发掘收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创新材料,并分析出其基本属性特点和可改造属性语义,同时又分别以点、线、面、体不同形态分类整理在案,形成一个小型的材料资料库,为下一步的创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三,从实验法入手,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加工改造方法和连接固定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在不断尝试与实验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突破,从技术层面上对作品的完成起到保证作用。例如:光盘表面印刷装饰图案的方法;不锈钢插接固定的方法;玻璃器皿粘接固定的方法;各种线材编、结、织的方法等。不仅如此,还通过对各种创作工作室、民间手工基地的实地考察,现场体验学习,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更深度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四,从体验设计入手,针对不同的材料形态运用到构成设计中,有效地转化成自己的三维设计作品。如果说前面三个环节的实践训练做的是基础准备,那么本环节则要体验从“创新材料”到“重构形态”再到“设计造物”的全过程,要求学生从灵感来源、理念表述、材料创新、形态重构、空间构架、色彩配搭、加工制作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实训,特别是在人台上进行的空间创意体验设计具有服装专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作品《儒·雅》(图5),其灵感来源于中国元素之叠扇,作品直接运用折扇材料,并染色装饰成黑色,再运用旋转、重叠、发射的形式,在人体的胸、腰、胯处大胆的组合构成,力求通过黑色叠扇元素体现中国文人的儒雅风趣,极富创意。再如:作品《秋意》(图6),该作品试图表达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意境。首先在人体的胸、腰、胯处采用褐色皱纹包装纸,运用面层排法,堆积起层层叠叠荷叶摆,表达出秋天忙碌收获的热闹景象,又在胸前重复叠加堆积起金色的点状球体,表达出硕果累累景象,该作品无论是设计元素还是材料表达、无论是色彩表现还是空间构成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设计理念。

二、注重团队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发挥学生自主创造力

由于立体构成从整体策划到创作过程再到完成作品是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创作过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呈单一性独立式创作,往往由于自身的差异性,对全局的掌控不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因而制约了学生更大程度发挥自身创造能力的空间。而新教学模式采取了以建立团队为中心的合作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实践创作教学环节,从整体策划到作品完成都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性、研究性的共同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强调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最大力度的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长处,共同创作。从整体策划、设计图稿、材料选用、加工制作、完成作品等每个环节分工合作,同时在过程中学生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不足之处。

其次,强调共同研究,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创作过程中的难点。在立体构成的设计创作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和环节比较多,每一个难点都可能制约创作的进程,因此要求学生共同出谋划策,不断试验,通过集体的智慧和能量解决问题,确保创作的有效完成(图7)。

再有,强调后期的总结分析,通过团队成员集体讨论,对每次创作活动进行分类和归总,从创作过程和作品本身分别进行总结,从自我剖析到相互评价,总结出每次创作活动的优势与不足,为下一次创作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图7 学生团队自己创作自己展出的立体构成作品

三、建立过程性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一般只针对最后作品进行考核,忽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学习情况评价,同时对作品的评价也不够细致,因而无法做到对学生整个学习状况的考核。在新教学模式中,改革了考核的方法,推进学生自主评价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的双向调控作用,改单一作品评价为过程性考核方式,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递进式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力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专业素养方面进行评价。由于每个学生之间有个体差异,无法用统一标尺衡量,进而通过团队内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其中自评、互评占50%,教师评价占50%。主要从学习态度、过程中学习进步情况、专业素养、过程中素养增长情况、有无特别突出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优势和进步进而肯定自己,主动学习。

其次,从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进行评价。由于学生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推行动态管理之阶段式评价是科学的合理的。主要针对每个阶段的审美意识、设计意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合作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团队内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其中互评占50%,教师评价占50%。

其三,从设计作品的细节和整体效果进行评价。设计作品是学生阶段性学习和全过程学习中最集中的智慧表现,主要针对每个阶段作品和终极作品的设计理念、材料创新、形态要素、色彩表现、空间构架、构成形式、制作工艺、与服装、人体的和谐性以及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其别强调创新设计和专业审美,通过团队与团队之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其中互评占50%,教师评价占50%。

最后,整合所有评价信息做出终极考评结果。此评价体系更全面、更科学,通过阶段性的横向比较和过程中的纵向考评,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自主地改进修正,由此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学习的力度。

四、结束语

服装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新模式教学改革,分为两大部分进行,一是重新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此部分已完成,并撰文发表于《科学时代》2012年19期;二是构建全新的教与学方式,即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整个改革过程紧密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从知识体系到教学形式,从学习方式到评价手段,都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挖掘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青主编.《从“设计”走向设计.三维设计基础》,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杭州,2008.01.

课题项目:

本文系四川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纺织服装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纺织服装业,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成为受到冲击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这迫切要求加快创新步伐,而税收政策在鼓励自主创新方面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前对此的研究多是面向所有企业提出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霍文刚,2007),针对纺织服装业研究的文章较少。本文正是立足于我国受到危机影响最为严重、急待转型的纺织服装业,从税收政策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促进该行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一直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自主创新水平却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品牌缺乏。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纺织业的出口产品中,98%是国外品牌的贴牌加工,只有2%的产品是属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自有品牌。二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偏低。2007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42%,大大低于国际标准。三是创新性人才缺乏。据统计,创新型人才在我国纺织业企业中仅占2%,在服装业企业中仅为1%,远不能满足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税收原因

1、生产型增值税阻碍了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1994年税制改革时,我国实行了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固定资产买价中的税额,在购入时不允许一次全部扣除,而是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逐期扣除每期提取折旧额中所包含的税金。生产型增值税加重了企业机器设备购置成本,抑制了纺织服装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积极性,阻碍了该行业开展自主创新。

2、企业所得税对企业研发投入和职工培训的税收优惠力度不足。尽管我国于2006年取消了只有达到10%研发增量方可加计扣除的限制规定,对所有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企业在研发费用上均给予一定比例的加计扣除,然而对于每年研发费用的增加部分仍缺乏的税收优惠。再者,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5%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以后年度结转扣除。但是2.5%的扣除限额,会使企业对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保持在该数额的临界水平,制约了纺织服装业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职工教育培训投入。

二、对现有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的效应分析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水平较低的现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这里就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以及企业所得税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调整进行效应分析,得出现有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增值税调整对促进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效应分析

1、增值税转型的效应分析。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在纺织服装业引进先进机器设备、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的关键时期,允许购置当期一次全部抵除购进机器设备中所含的税款,对纺织服装业的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将会有所帮助。

本文以2008-2009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分析增值税转型对纺织服装业设备更新的影响。固定资产还包括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但经济危机下,企业对房屋建筑物投资占比很少,因此纺织服装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能够较好地说明增值税转型对该行业设备更新的影响。

2008年初至2009年一季度,纺织服装业城镇投资占制造业比重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经济危机给纺织服装业带来的影响比其他制造业更加严重,这是造成2008年比重不断下滑的原因之一。此外,一些企业为了享受当期进项税额全部抵扣的税收优惠,将部分本打算在2008年底投资的项目推迟至2009年上半年,最终导致2008年四季度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制造业的比重只有2.73%,达到2008年最低水平,服装业占比也只有1.84%,处于全年较低水平(见图1)。

排除以上影响因素,可以看到,增值税的改革对促进纺织服装业的设备更新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2009年一季度纺织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75亿元,服装业投资146.30亿元,分别占制造业投资总额3.18%、1.92%,与2008年四季度相比分别小幅上升了0.45%和0.08%。纺织服装业占制造业城镇固定资产的比重从4.57%上升到5.11%,上升幅度更加明显。可见增值税的转型对纺织服装业的设备更新改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提高纺织服装业出口退税率的效应分析。2008年8月,我国将部分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同年11月,出口退税率再次上调1个百分点。2009年2月份颁布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从14%提高至15%。同年4月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5%再次提高到16%。至此,我国已经连续4次上调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退税率。

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18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增幅较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和6月份分别出现负增长。为此,8月、11月国家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共计3个百分点。但受到国际环境恶化因素影响,8-11月纺织服装业出口额逐月下滑,分别为185.9亿美元、180.3亿美元、167.5亿美元、154.3亿美元。仅12月份出口额有所放大,当月出口160.6亿美元,同比增加10.1%,环比增加4.1%(见图2)。

然而受到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以及春节长假开工率较低等因素影响,2009年1-5月,纺织服装业累计出口588.5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其中2月份降幅尤为明显,出口额仅为66.7亿美元,同比环比大幅下降35.1%和55.8%,创2006年2月以来的月度新低。仅3月份由于服装拉动实现出口121.6亿美元,同比环比双增长。而根据海关最新数据,5月份纺织服装业出口123.1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14.7%,环比下降1.4%。至此2009年2月和4月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并未起到理想的效果。

可以看出,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效果仅在部分月份有所显现,但是国际环境不断恶化,自主品牌发展落后等原因都在深层次上制约纺织服装业的振兴。而试图单纯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二)企业所得税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促进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效应分析

2006年我国取消原先加计扣除的限制,明确企业凡符合规定的研究开发费用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2008年对研发费用是否能够资本化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本文通过比较2006年政策调整前后两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R&D)人员与经费投入、专利申请量的变化,分析该项调整对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从研究开发人员的变化来看,2004-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我国纺织服装业R&D总人数分别为2.3万、3.1万、2.4万、2.5万,占总的制造业比重略有下降,分别为4.0%、4.6%、3.9%、3.2%。可见,政策调整对我国纺织服装业R&D人员投入的影响并不大。

从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来看,2004-2007年,纺织服装业R&D经费投入分别为30.7亿元、37.5亿元、43.1亿元和53.1亿元,政策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2007年,R&D经费投入比上年增加23.2%,增幅较2006年提高8.3%。但纺织服装业R&D经费投入占制造业比重仍然较低,分别为3.4%、3.2%、2.7%、2.6%。可见尽管纺织服装业的研发经费投入绝对量上有所增加,但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却有所下降。

从专利申请量来看,自2004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专利申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004-2006年,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专利申请数分别为968件、1784件、2323件,2007年激增至5209件,较2006年增长了124.2%,是2004年的5.4倍,其中发明专利450件,是2004年的2.72倍。从相对数来看,2004-2007年纺织服装业专利申请数占制造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4%、3.3%、3.5%、5.6%。政策效果十分明显。

总的来说,2006年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调整,对加大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研发投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在专利申请方面。但是在促进研发人员投入上效果有限,促进纺织服装业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还要与其他税收政策协调配合。

三、促进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鼓励纺织服装业企业加大研发费用的增量投资

鉴于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调整对促进纺织服装业R&D经费投入和专利申请的积极作用,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法国等国经验,对企业每年研究开发费用的增量部分给予进一步的税收优惠,如美国对于企业每年技术开发新增投入的30-50%准予抵扣企业所得税;法国税法规定,研发投资比上年增加的企业,增加额50%可以从当年应纳企业所得额中扣除,最高限额为200万欧元。我国可以在现有加计扣除的基础之上,对于研发费用增加部分的30-50%准予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从而鼓励纺织服装业企业将创新项目收益再投资于研究开发。

(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加大职工教育培训支出

对于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和培训支出,建议取消准予扣除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5%的限制,允许纺织服装业企业当年全部扣除,同时借鉴OECD国家的经验,考虑对每年职工教育培训支出给予一定比例的加计扣除,如奥地利对于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支出,允许在当期全部抵扣的基础上,加计20%扣除。从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加大职工的教育培训投入。

(三)其他方面

台湾地区在促进专利转让方面也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如规定个人将取得的专利权提供或出售予“境内”公司使用的,其所得的权利金或收入,50%免予计入综合所得税课税。与此相比,我国现行所得税中鼓励个人转让专利的税收激励稍显不足,可以借鉴台湾做法,对于个人转让专利权所获收入的50%直接免于计入个人所得税。这样既鼓励了个人的创新发明向企业转移,也扩宽了纺织服装业企业研发创新的来源。

参考文献:

1、于洁.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及对策[J].纺织科学研究,2007(4).

2、Warda,J.Tax Treatment of Business Investment in Intellectual Asset: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Z].STI Working Paper,2006(4).

3、李文.台湾地区促进产业升级的税收政策特点[J].涉外税务,2009(2).

纺织服装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转型升级 路径选择 高职教育 专业群

纺织服装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目前正面临新的转型升级。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指出:十二五以及今后的 5-10 年是中国纺织服装发展重要的历史机遇期,肩负着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历史重任。 纺织服装业是常州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也曾经是常州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分析常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探索其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高职专业群建设如何服务于常州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等显得尤为必要。

一、常州纺织服装业情况

常州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区,为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人文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近年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制药、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五大产业,并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输变电等产业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纺织服装业逐渐淡出主导产业,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常州工业主要行业总产值的占比由2005年的17%下降至2011年的8.4%,见表1。

虽然纺织服装业2011年的总产值达662.3亿元,比2005年的403.42亿元超过50%,但远落后于常州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2504.19亿元增长330%到8270.77亿元。从2005年至2011年常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利润率及纺织服装企业单位数、总产值、利润总额、利润率等情况如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常州纺织服装业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由于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成本增加,行业利润率低于其他工业行业1.5%左右,促使纺织服装行业相对其他产业处于萎缩状态,纺织服装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第二,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纺织服装亏损企业亏损额达4.06亿元,2011年的我国货币宏观紧缩政策也倒逼纺织服装企业倒闭、歇业、转型,其企业单位数减少至502个,为近年来最少,但其利润总额并没有减少,而是逐年增加至29.06亿元,利润率也逐年增加,由低于其他工业行业1.5%以上逐步缩小至1.5%%以下。近几年纺织服装亏损企业亏损额由2008年的4.06亿元降至1.71亿元,说明单个企业规模在扩大、纺织服装企业在升级、做强、效率提升、抗风险能力加强。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二、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情况

一般来说,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从转型和升级两个层面来理解。转型,就是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即企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转变。前者表现为转行,后者表现为转轨。升级,就是企业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即企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位置的提升,一般通过创新和整合来实现(Gereffi,1994)。企业转型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经济角色转移过程(Poon,2004)。 但无论从哪个层面看,企业转型升级都包括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也是“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的过程。

转型因涉及主业不变转向新行业、主业转向新行业、退出原行业完全进入新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等多方式,范围过广,局限于我们的人力、资源,未作调查统计。本课题组成员利用指导高职学生下企业毕业实习的机会对常州纺织服装企业升级进行了调研。我们发放了100份调查表,并与多家企业管理层访谈。通过收回的有效的调查表(65份)及访谈内容,汇总如下:

1.纺织服装企业升级主要方式

近年来,常州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相当活跃。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运营中经历了从个体工商户转为公司制企业,从合伙企业、独资企业转为有限责任公司,从有限责任公司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成为公众公司的企业类型转型。更多的企业经历了采用新的营销模式、改善售后服务、实现企业经营重点从生产向营销战略转移的商业模式转型。同样更多的企业经历了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从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从低端市场转向高端市场等,为便于分析统计,我们把它们归并为过程升级;把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打造名牌产品归并为产品升级;把实现企业经营重点从生产向研发战略转移、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归并为跨产业升级;再有纺织服装产品功能多元化升级四种主要升级方式。调查结果见表3。

2.纺织服装企业升级制约因素分析

结合调研结果(表3),我们发现常州纺织服装企业基本走出作坊式的粗加工而进入公司制类型的过程升级的占比(48.8%)较高,代表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技术含量、新产品、研发等占比27.2%(23.4%加3.8%)不高。而且相当部分规模小的企业受抗风险能力有限、资金困难、不拥有新技术等的困扰,维持原状,主要从事订单加工业务。受宏观环境推动、市场竞争推动、企业成本推动等被动的推动升级因素占主导地位,而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机会,企业相对处于较主动的地位的主动因素其次。相比较而言,主动因素对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显得相对更为重要。

结合调查表汇总,在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不佳或企业自身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不会选择转型升级。 在是否进行转型升级的考量中,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市场风险过大、缺乏高端人才、资金不足。市场风险过大(占63.2%)是企业考虑最多的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使多数企业采取观望态度,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欲望,对转型升级更为审慎。第二大因素(占50.4%)是缺乏高端人才。尽管有些企业有较为强烈的转型升级愿望,但高端人才的缺乏,使转型升级缺乏必要的研发技术、营销、品牌、管理支撑。第三因素是资金不足(占46.7%)。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转型升级潜在的不确定性极大增加了企业风险, 使企业难以承受。一些转型升级较成功的企业,往往是规模较大,在其发展的良好期间或上市融资完成的也说明了这一点,“黑牡丹”上市公司生产营销牛仔布的同时进军地产业是典型的示例。此外,企业也普遍认为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员工素质偏低、绿色环保壁垒,以及跨国公司在技术、资本、市场的垄断地位等都是制约其推动转型升级的制约性因素。

3.纺织服装企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Amsden (1989)认为,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企业而言,实现升级和自主创新的路径是由简单的委托代工制造(OEM)到研发设计(ODM),并最终建立自主品牌(OBM)。国内学者梅述恩和聂鸣(2007)从全球价值链理论和集群理论的研究视角,基于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分析了晋江鞋企业集群的升级,提出了以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为维度的企业集群的升级路径。毛蕴诗等(2009)通过对九个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的案例对比研究,总结了企业由代工制造(OEM)研发设计(ODM)自主品牌生产(OBM)转型升级的演进路径。

从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分析,我们认为常州纺织服装业目前的现状(见表1、表2)利润率低、产品单一、名牌少等不容乐观。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代工制造(OEM)研发设计(ODM)自主品牌生产(OBM)升级到产品链中附加值高的环节的路径选择较适合常州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调研访谈了解到,一些转型升级成功的企业,往往拥有一支善管理、懂技术、会营销策划、注重品牌推广的创新型人才组成的领军团队。对人才的需求突破传统的初、中级熟练工的大量需求,而更注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大量能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品牌设计与推广、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高层次、高素质、团队精神强的应用性人才。

那么,面对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要求,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和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新课题。

三、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平台与企业转型升级平台无缝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高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也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企业的主要职能。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通常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等。2004年我国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划分了19 个大类,下设 78 个二级类,共包含532 种专业。其中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就可以称之为专业群。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专业集群化方式,通过专业集群化发展,院校之间、区域之间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增强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促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专业集群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面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我们同样认为当前高职教育的专业群建设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1.借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专业群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紧密性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区域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决定了专业群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产业结构处在连续的动态变化中是由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决定的。同样,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应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来进行优化。

2.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决定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设置专业及专业群。当前,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发展水平。同时,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发展水平又促进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高职院校需加强对以专业群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资源的整体性配置安排以及专业群建设自身设计与科学规划,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3.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平台与企业转型升级平台无缝对接的几点思考

企业转型升级是系统工程,围绕转型升级的总目标,需生产加工、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品牌建设维护等各子目标同时进行,各子目标间相互沟通协调服务于总目标,构建企业转型升级建设平台。为更好地促使高职教育的专业群建设服务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教育需围绕以下几点展开工作:

(1)构建专业群建设平台。围绕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要求、技术开发、员工培训等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将技术开发、纺织服装设计、营销渠道设计、品牌推广方案设计等项目化,分解到专业群中的各子专业。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群建设平台。

(2)创新专业群平台体系的内容。围绕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要求,专业群平台体系的内容包括:构建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企业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学校给企业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双赢的校企合作,实现专业群建设平台与企业转型升级平台无缝对接。

(3)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精神。专业群内的学生学习、实训过程中,围绕主干专业,可将各相近专业知识、技能互补融通,培养创新的团队精神,而这恰恰是企业转型升级团队建设所必须。注重应用性、职业性,培养知识面宽、技能强,善管理、懂技术、又会营销策划的具有团队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需要,并成长为企业的骨干,缩短成为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端人才的时间与距离。

参考文献

[1]吴家曦,李华焱.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