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重要性

人才培养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才培养重要性

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培养策略;独特作用

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场所。通过开展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为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实验室的作用,努力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组织型人才。

一、实验室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不管是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在实验教学中,都要引入到“创新”这一概念。本文以实验教学为例子,在以前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来进行操作,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别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此,高职院校要改革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带领着学生进入到实验室,认识会计办公软件、物流办公软件等,让学生对实验室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要规划好操作流程,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来想出操作流程。当确定了操作流程之后,此时学生要自己动手操作,熟练掌握软件中的功能。通过让学生独立操作,这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实践型人才

近几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为了能够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确保毕业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仅仅注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越来越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实验室,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实验操作。当学生忘记了具体的操作流程之后,学生可以询问老师或者其他学生,再一次操作,加深学生对会计办公软件、物流办公软件、金融保险办公自动化软件功能的记忆。

(三)有助于培养组织型人才

在实验室中,教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将实验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操作流程、选择要操作软件。从本质上来讲,学生自己组织操作流程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由于有的软件操作比较复杂,单纯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顺利完成的,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来进行操作。然而小组合作法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往往取决于小组内成员组织能力的高低。在小组合作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也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加强实验室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对策

(一)重视人员管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占据基础地位。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与低既影响到管理服务质量,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所以,高职院校要寻找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首先,高职院校要引进高学历的人才,提升整个队伍的素质。其次,安排现有的技术人员进修。最后,安排相关人员学习专项技术,充分发挥新设备、新技术的作用。另外,学校的人事部要构建与实验技术人员相关的考核方案,并按照考核结果来进行聘任、晋升以及奖励,以此来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二)设置基础实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初步了解操作软件,但是学生对具体操作流程的理解并不深刻,在实验室操作的时候也只是按照教材中所规定的步骤一一来进行。针对这种情况,实验教学要将基础实验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规范自身的流程,养成严谨的态度。实验室人员要管理好各个环节,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1.在开展实验之前,实验室人员要检查好点好等;2.管理好流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本次操作;3.客观的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成绩。一般情况下,要根据学生的操作行为、最终的实验结果来确定操作成绩。

(三)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企业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要充分考虑到这一要求,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实验目标。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实验教学的时候,往往将理论课程作为依据,很多实验都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而开设的,这就导致实验项目缺乏综合性。在以前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师会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操作讲解上,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规定好的步骤来进行操作软件,这种按部就班的实验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此,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实验教学分成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训练;第二阶段,综合训练;第三阶段,探索训练。在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四)改革实验方式,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当前,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硬件环境较差,因此它们通过增设理论课、开设验证性实验的方式来弥补硬件的不足。这种教学状况既不能提升的专业水平,又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为此,高职院校要将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岗位的要求作为参考依据,设计应用型实验,让学生熟练掌握某一个岗位需要的技能,确保学生能够更快适应新的岗位。另外,高职院校还要专门设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平台。同时学校要为实验室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实验技术人员,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总结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建设、管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辉,杨静,索金红.浅析实验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8)

[2]胡海星,刘辉,蒋利华,张春艳.5S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

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第2篇

在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中,由于对于医务人员疏于严格管理,因此在各种医患之间产生纠纷的根源都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使得医患之间关系恶化;以及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对患者的自加强重视,没有遵守知情、同意的准则,因此患者对其不理解,也使得医患之间产生较多的矛盾;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在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疏于认真,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及时、不恰当,也由此引发医疗事故的产生;更有甚者为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费,患者由于不满而产生的纠纷。

2.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医院工作进行的主题的医疗,医疗决定着医院能否良好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仁”与“术”决是整个医院医疗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则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对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设备、技术作用的基础。若因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属于医德的建设,会使医院整个医疗水平下降,对医院的长期、健康、良好、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3.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3.1医院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忽视。医学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体现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化人才在从事医学工作时必须拥有医学伦理学知识。而我国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医院必须对医学伦理学培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3.2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忽视。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伦理学知识不够重视,认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其重要性。

3.3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落后。信息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基础要求,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等人文化知识都是教育的范畴。但是现今在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旧很落后,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严重影响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施。

4.在息化人才培养中医学伦理学教育良好开展的策略

4.1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的建立。加强吸收世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

4.2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的加强。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2]。以问题、案例为核心,开展互动式、小组讨论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及时运用医学伦理学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

4.3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培养是培养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结合下所创建的。在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人文素质必须要加强重视,可利用直观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h等方式,用实际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员,树立起医院良好的医疗形象,加大医院的影响力度,为医院创设道德和技术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强医院信息化人才团队的设立。

4.4医学伦理学教育多样化的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不仅要求其在内容上具有实际性、针对性,在规范标准上更要有层次。结合信息人员文化程度、岗位职责、自身身体和思想情况的不同,来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标准,确保医学伦理学在教育中,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

4.5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和培训。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伦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对伦理学教育管理进行加强,利用多钟形式进行培训。不定时的更新学习信息资源,增进交流和学习。

5.总结

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现状

 

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是经过严格考试考核、认真挑选而被录用或转化而来的。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是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主流和共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需要愈来愈多的办事高效、品德正派、秉公办事的高素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晚,规模小,教育培训不够系统完善,因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资源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在我国,不仅现有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数量较大,而且每年上百万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军队转业干部,构成了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最基本的后备队伍。如此丰富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储量,在世界各国也都是少有的。然而,从发展的眼光看,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也潜藏着危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学历、知识、专业技能素质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方面,应与其他素质交互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功能。

 

2.服务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虽然在服务机制和工作作风上有所改进,但是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上做得还不够。具体表现在群众意识、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以民为本的公仆意识淡化,公共服务意识尚未完全树立。

 

二、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公共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共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是其中关键的部分,因为未来竞争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发展将会从根本上决定整个国家公共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然而,目前公共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水平上,没有把公共管理人才资源培训当作开发战略任务,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先进理念,习惯于把人事管理过程归纳为“进、管、出”三个环节,以工作、职位为中心,把人看作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仅仅强化对人的控制,以期保证完成短期工作目标而忽视长期发展。其次,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投入视作单纯的成本投入。

 

2.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难以适应公共管理事业发展要求。专业人才的开发培训缺乏科学的需求分析,设立的培养目标不符合实际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应该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根据用人制度、公务员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方向和规律,以能从事多种实际公共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即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定位为知识复合型、素质复合型、智慧复合型、技能复合型的专门人才。

 

3.缺乏适当的考核和有效的激励措施。考核体系中未能合理体现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考核标准多数较为笼统、考核指标量化程度偏低,关于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所占的权重普遍很低甚至没有明确被涵盖。有时下级为了提升素质参与培训会还占用正常工作时间导致了工作绩效临时下降的现象,这都严重打击了专业人才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

 

结合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现状及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中,应重点关注和实现以下目标。

 

1.重点优化科学和业务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内容在与时俱进,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科学和业务素质高低和整体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知识水平、学历结构是否合理会成为未来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决定要素。所以,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重点应放在优化科学和业务素质上,要提升专业人才的学历水平和知识容量,注重各个岗位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的差异,在保证基本的业务素质普及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业务内容培训。

 

2.强调优化心理素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和公众期望值高涨,公职人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必将加大。公共管理部门需要重视加强专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公职人员提供合理的心理支持系统,保证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繁杂的工作中去。

 

四、结语

 

保障公共管理服务是社会运转和发展的基础,在公共管理服务构建的各种要件中,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资源开发是影响公共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是保障公共管理服务的主要因素。所以需要在今后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中,将优化科学和业务素质作为重点目标,同时强调优化心理素质并进一步优化道德和服务素质。

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教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61-02

合唱是群体艺术中最容易被接受及实现的艺术形式,与乐队、舞蹈、独唱、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被各种条件所制约、而不能让大众参与的艺术形式相对比,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的包容性更强。因此,近年来合唱这种艺术表演形式越来越受到集体活动的青睐,无论是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还是学校,在音乐类人才引进时,都越来越重视合唱指挥能力的掌握,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的艺术鉴赏以及参与能力的提高所出现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合唱指挥方向的专业技能、高校音乐类专业势在必行。

一、合唱指挥的重要性及其应具备的素养

合唱指挥是合唱的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合唱音乐艺术当中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们合唱指挥的技能培养,以达到学生们可以独立进行合唱作品的组织、编排、创新、实践以及对合唱艺术进一步的探索的能力。

高校音乐专业必须培养、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理论基础的重视,以提升其对音乐理论基础掌握的扎实度。这样才可以从合唱作品的谱面上真正地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并对其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以及和声织体等音乐本体素材进行全面分析与把握,并完成创作者的表现意图。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们对合唱作品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思想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等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提高学生们对合唱作品的综合认知与理解。通过以上对合唱作品理论基础的分析、理解之后,在指挥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效地结合自身,对合唱作品的二度创作、创新更加准确、合理。同时,当学生们掌握了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之后,才会对不同的合唱作品以及其他的音乐作品具有一种更加全面、准确、深入的认知与理解,也会在指挥实践中将自己对作品深刻的理解与把握通过指挥语言传递给全体演唱者,不但可以使演唱者将音乐作品的表现意图更好地表现出来,也为自己在未来的合唱指挥中的进一步创新、探索、再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达至更高的境界。

二、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合唱指挥技巧的提高需要多门音乐专业课的铺垫,具体有视唱练耳、作曲、和声、曲式、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钢琴、声乐等等。因此合理设定培养方案是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需要重视的。根据笔者对多所师范类高校的培养方案的了解,合唱指挥课程大多排在三年级,其原因就是需要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音乐素养。大多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理论方面较强,但实践能力非常欠缺,这是由各种客观因素造成的,如合唱队的建设不足、表演舞台匮缺等,照成的情况。因此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合唱指挥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合唱指挥课程大多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合唱和指挥分开,分别开设合唱课和指挥课。第二类是因为各种因素将合唱指挥开设为一门课程,合唱与指挥,此类课程培养方案多在西南地区开设。两类课程设置方案各有利弊,因此在此基础上做出以下建议:

(1)在合唱指挥课时比例分配、教学内容侧重点中侧重指挥方面的教学,并增添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合唱作品的内容。

(2)在二年级增设艺术实践课程,有条件的可以和当地的中小学校结合,举办合唱节,使学生了解合唱指挥学习的重要性。

(3)三年级的结业考核以舞台实践的形式来进行。

(二)合唱指挥与教学实习的联系

任何一门技巧课程,实践都是极其重要的。将所学技巧真正应用起来是需要时间来进行磨合的。但现在社会的就业压力,使毕业生没有机会在工作中进行磨合,因此这项工作就只能在教学实习中去解决,这就迫使培养方案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1)与教学实习相结合。实现在实习过程中,应用合唱指挥技能技巧,为更快适应社会环境做出良好的基础。

(2)制定具体服务范围,提高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的指向性。

(3)建设与地方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实践平台。加强学生在合唱指挥技能技巧方面的应用能力。

(4)以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形式,更深刻地理解合唱指挥的意义。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合唱艺术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办了各种合唱指挥培训班,举办了“合唱指挥讲座”、“合唱艺术系列讲座”。此外,每逢合唱大赛时,马革顺、严良堃等老指挥家、教授作“合唱指挥排练示范讲座”,边带团边排边讲,使中国年轻一代的指挥们受益匪浅,另外在作品创作上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但以中国15亿人口的基数来说,这样的成果还远远不够。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是下一代音乐发展的重要平台,但就目前来说,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唱指挥能力令人堪忧,高校培养应用性人才迫在眉睫。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合唱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几乎一年一个面貌。在合唱舞台越来越肥沃的今天,有效提高合唱指挥的音乐素养、培养更专业的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专业必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培养更多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合唱指挥人才培养渠道的思考[J].济南: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2]中国合唱协会.神话中国[N].中国合唱协会报道.

[3]陈家海.现阶段高师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C].北京:中国音乐教育,2009(06).

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性;必要性

党的十提出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西部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要进一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就必须给西部地区提供大量接受教育,技术过硬的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就成为了重要的措施。人才的培养成为关键。

一、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发展民族高等教育,进一步培育更多优秀的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人才,进一步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而在这些干部队伍中,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占据重要数量。法律事务专业学生毕业绝大多数回到当地进入到基层法律机构或者是当地企事业单位中,成为了这些部门的重要力量。因此这些人才的技术技能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地职能部门的管理和发展,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对广大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部教育的转移,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多由西部转移至中、东部地区。以笔者所在的南昌工学院为例,作为民族教育的预科基地之一,南昌工学院集合了50多个少数民族的人才,更向西部地区输送了众多人才。南昌工学院的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占据绝大多数,其占总数的比例在大部分年级都接近或超过了95%,少数民族成分也呈多样化趋势,计有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回族等民族。这种趋势不仅表明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大,而且还说明,少数民族法律人才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培养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二、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南昌工学院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以法律事务专业2013级专科预科生为例,三个班班共有学生143人,其中117人为藏族学生、21人为其他民族学生、5人为新疆籍学生。整体而言,13法律事务专科预科班的学生以藏族学生(81%)、其他民族学生(15%)和少数新疆籍学生(4%)组成,基本可以称之为少数民族或是藏族班级。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和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了群体的特殊性。同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交流也都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同学交流很少。甚至因为生活方式、饮食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他同学由于不了解,彼此都会觉得有差异,感觉交流困难;但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成绩普遍较差,一方面,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差很远。所以教授这些学生不能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它不仅是培养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切培养活动的归宿。少数民族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与一般的法律人才有所区别。培养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其主要目的和动向应当是为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服务。学生毕业后到民族地区工作,应能很快融入当地法治环境,他们并不需要传统的法学教育,需要的是基层法制工作的实际技能。但从目前各民族类和民族地区高校法学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看,并没有突出考虑或照顾这一特殊目标。因此,针对少数民族法律人才服务目的的特殊性,为其制定适应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

(三)人才培养定位的特殊性

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一方面,就业去向显示行业化的特点。根据以往反馈的就业信息来看,近几年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形成特色化,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对于规模小的民营、私营企业漠不关心。另一方面,社会行业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技能和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对于人才提出了更现实化的要求,要求就业人才能够放开手来实际的办事,而不是空有理论知识,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就业前应当学会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堂创新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参考文献:

[1]土登、耿亚琴、汪卫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应用型、精英型人才培养必要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2)。

[2]袁翔珠:双向建构:西部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前沿,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