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一)没有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处于左右摇摆的状态。很多高职院校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的目的主要关心学校的生源问题,很少关注专业今后的发展问题。所以,今后该专业培养什么样地人才并不明确。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缺少针对性,其教学计划过于凌乱,部分学校还出现根据学校现有教师能力或根据学校现有的办学水平设课的现象,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行业的发展。此外,学生专业思想较薄弱。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第一,许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仍然比较传统,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第二,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甚至有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现象。第三,有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与本科或与中职设课雷同。

(三)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

首先,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了解社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今后学生的就业前景就盲目的设置了该专业,专业建设缺少针对性。其次,有些学校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未能把学校的现有办学条件加以考虑,只是盲目的开设该专业。有些院校在对专业没有总体建设规划、没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盲目的开展新专业,看到社会上那种专业受人欢迎就开展哪种专业,开设专业存在随意性。再次,雷同情况在专业设置中较多,专业缺少特色,只是向社会热点看齐,因此导致不同的学科之间有些专业设置出现雷同现象,重复建设现象较严重,专业优势缺乏。

(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现象较为普遍。许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为高校的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少行业一线经历和行业培训进修的经历,因此他们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较为普遍,师资队伍中来自企业一线的外聘教师很少,甚至没有,老师上课过程中现学现卖现象也较为普遍。另外,有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师聘任上为了节省成本,主要聘请在校研究生,没有一支长期合作的外聘教师队伍。这一现象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既能上好课又能深入企业一线做好生产实践的老师缺乏,这不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五)考核形式较为单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考核形式缺乏一个科学的、完整的体系。截止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该专业大部分课程仍然以传统的考核形式,考核评价过分单一。有些老师为了自己方便,让学生写篇论文作为课程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考试应付现象较严重。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思路

高职院校界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高水平的技能型、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综合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来 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开展的前提,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等进行衡量的基础性文件。因此,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思路是: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予以优化。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对策

(一)采纳“双主体”人才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倡导并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的教育”的思想。这里一流的教育,主要指在有办学理念先进、管理先进、办学条件优质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已向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最根本的标准。为了得到社会的接纳,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以学生就业为导线,准确定位办学目标以及学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努力培养行业发展急需的综合素质较强的高技能型人才。而“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以社会需求为重点,考虑今后学生职业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做好铺垫,把课上的教学和课下实践结合起来,课程设置要根据行业实际,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经过大量的社会调研,明确该专业岗位群,按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并调整相关课程,实施灵活的模块化教育,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课程结构体系,从而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得以优化。

(三)改革教学内容,强调职业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要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重点关注职业性与实用性。首先,鼓励该专业的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对课程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整理,不断补充一些新内容,并加强专业教材的编写及选用。充分认识到行业专家的重要性,可以组织行业专家和校内教师联合编写一套能够满足行业需要且向职业教育的系统教材,以调整当前高职院校教材资源针对性差的问题,从而做到教材内容适合职业教育。其次,注重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课程内容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注重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再次,学校要出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引进精品课程平台,加快课程建设步伐,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同时,为满足大量的课程资源需求,应增加网络课程、微课课程,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起到补充作用。在实践教学层面上,学校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四)丰富课程考核评价形式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中,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形式,对于操作性非常强的科目,采取现场实操展示的考核方式。对于理论与实践兼有的课程采取笔试加现场考核结合的形式,在笔试基础上,考核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在模拟环境下的模拟等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对于考证课程,采取专业技能竞赛形式加以考核学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打造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打造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第一,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水平,给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继续深造的机会;第二,让专业教师通过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得以提升专业水平;第三,鼓励专职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进行行业技能的学习,比如担任酒店、旅游社、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职务,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接受行业一线的锻炼,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第四,引进行业企业的专家或一线技术能手到学校来任教,从而帮助改善实践教学师资欠缺的问题。

(六)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1、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不足

旅游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旅游教育。放眼世界,旅游产业已经走向国际化的高端发展道路。要想跟上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脚步,就必须对旅游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严格把关,以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还没能达到要求。最重要的落后之处在于对旅游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旅游行业是一个灵活多变、飞速发展的行业,仅靠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争取学会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能随机应变,这样才是旅游产业的实际需要。如果过分重视理论而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导致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2、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尚未形成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所谓创新人才的培养,深究起来离不开拼搏向上,关注现实的人文创新。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人才培养这一环节起到不容置疑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对创新的尊重以及鼓励进而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创新人格养成的人文氛围和展示创新能力的活动平台,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沦为一句口号,难以落到实处。有些院校虽然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创新教育不能实施到位。

3、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管理体制尚欠齐全

首先是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事实上,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素质素养的培养,旅游人才在仿真的工作场景中更能激发奇思妙想,并产生出新的设计和方案。然后是教学方法偏重于填鸭式教学而忽略了引导探究。教师的填鸭式讲授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创新才能得不到展现,消磨了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新问题的激情。再有,教学内容偏重智力因素方面的考察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考虑。非智力因素其实比智力因素对于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更加重要。无论是对意志品格还是对心理情感而言。四是考核评价注重结果的好坏而忽视过程。长此以往造成很多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缺乏主动提高创新意识、应变能力、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时间和激情。

二、人才培养策略

1、构建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教育模式

(1)管理人才教育的思维创新

要时刻记住创新思维教育的新理念。我国旅游行业需要靠高校来输送人才。可以说,高校的旅游教育是决定我国旅游行业能否与世界接轨,逐渐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是其实际运用才是重点。也就是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提高,重点要突出创新能力,要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高等院校在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方面要多创新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专业知识结构改善

目前旅游市场的需要为考虑方向,注重知识结构的创新,中国旅游行业已具备一定的行业规模和发展。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相比是较落后的,所以培养出的人才难以跟上旅游市场的脚步。注重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改进以达到高校培养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就要主动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并且,对于特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这方面也是要特别需要注重的,发展旅游专业教育应结合学校本身的学科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创建具有本校创新知识结构的特色教育,使旅游管理人才能够顺应市场需求并以特色取胜。高校还要积极吸取国际上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以及行业动态,通过动态地调整,促使我国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更稳固,使之不与市场脱轨。

(3)旅游管理人才多角度培养

通过对国际旅游教育发展现状的审视可以发现,努力培养并强化全方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旅游管理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将案例教学与实例讲解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创新意识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将其积极应用于旅游管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活动中,需要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目标。

2、高校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和推广

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我国需要有创新性管理人才来主导整个旅游市场。然而,满足这些因素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来支撑,做到这些,中国的旅游市场才有可能走上正轨,并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旅游人才研究基础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些就需要广大的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者开展视野、创新思路。结合中国现有的理论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创新型人才发展理论,这只是其一;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只依靠研究员发展理论研究工作,需要更多的旅游行业前沿工作者加入进来帮助旅游管理人才教育机构开展咨询调研、命题研究的诸多工作,鼓励那些旅游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大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科学有效的建立起旅游创新理论格局,为培育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适应行业发展,转变人才培育观念

任何行业,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没有人才的创新,该行业必将迅速凋零,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之中。旅游管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就更需要人才的创新,而创新的前提,便是观念的转变。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还未到达峰值,接下来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需要很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来主导这一产业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目前旅游行业现状,以及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会面临道德困境的创新型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需要树立以学生素质培养及创新为首要目的的人才理念,还需要实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建立动态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教学方式改变

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需要加快改革,重新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在人才教育的模板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的需求,有必要的整理出培训大纲,不能每一步教学都按设计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会禁锢在很小的一个范围里,而实际旅游行业中会有林林种种的问题出现,到时候这些人才无法解决问题,那所谓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岂不是成为了一句空话。鼓励培训机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校企结合、理实统一的规划道路,改进教学内容和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及进一步整合师资队伍,多角度全面的建立起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与此同时,关于旅游管理的课程也是改革的一大重点,教学资源要倾斜于实践类课程,开展与企业的高效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4)设立奖励机制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要想培养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相当重要。在学校可以通过各种竞技比赛、举办讲座等来实现创新文化氛围这一中心。学生有更多空间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比赛过程中赢得自信,收获乐趣。在课堂讲座中自由发表言论,拓宽思维,也可以从别人的观点中学会思考。另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创新。创新首先应该受到尊重,学生的任何创新都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学校通过申请创新基金来鼓励老师和学生一起承接项目。对于表现突出的,可以适当给与奖励,比如增加学分,颁发获奖证书或者是发奖金,无论何种形式,旨在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为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打好基础。

3、发挥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优势

(1)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先得发展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

通过创新管理理论来带动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国对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经验尚浅,还有很多地方有待进步。理论服务于实践,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必须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适应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创新型管理理论是其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在研究理论体系的同时应该注重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进而来完善理论体系,所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不可懈怠。只有坚持以创新管理理论为实践做指导,才能促进旅游行业的理论研究工作,并且促进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2)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经营策略要靠创新管理思维

经营策略关系到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地对经营策略进行完善和更新,才能保证我国旅游行业的整体经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传统的旅游行业经营策略已经跟不上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从属性上来说,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如何迎合客户需要,为其提供专业意见及具体策划是服务的重点,值得令人反思。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人员的管理思维不够开放。加上我国旅游管理方面的管理经验欠缺,所以势必要向国外旅游行业的先进管理学习。在引进国外先进思维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套。取长补短,开拓创新思维,从经营理念上提高,进而提升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 本科教学 旅游管理 订单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1-02

1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是什么

一直以来,大家都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旅游人才的培养方向而争论不休,培养方向涉及到课程学习的各个方面。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并且要以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依据,其扎实旅游行业的基本技能,从而可以做到能在大大小小的旅游企业中从事相关工作。

1.1 学历要远重要于职业能力

我国传统教学只是对学历有所注重,却没有太过于强调对学生工作之后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生职业能力应该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因为对于旅游管理方面的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敬业奉献、注重服务所要遵循的原则性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的强化,这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起来,并能够将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另外还需要在工作之中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能够对自己意见进行准确表达,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能力需要。

1.2 旅游管理实践能力是每个应用型高校学生应掌握的能力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能够进行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还需要能够掌握关于旅游服务的一系列知识及能力。以便于以后在工作之中可以做到规范操作。这就要求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熟知并掌握相关旅游方面的知识,为以后在旅游方面的规范应用奠定基础,然后可以进一步参与旅游管理事业,向相关旅游企业的负责人汇报并提供相关情况。

1.3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应该有着终身受教育的习惯

在这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东西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持续不断的学习下去,以便于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于我们的旅游管理学生来说,要跟的上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去改变自己的知识体系。像国外的旅游管理学生,他们对于旅游管理的标准就是要求其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成为最为专业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将知识、技能及从业道德一起掌握。因此,不断的去接受新事物是每个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应做到的要求。

1.4 提升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

普通高校会将其培养成仅仅掌握理论基础的人员,但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应当将其培养成应用型旅游管理人员。在相关的规定中,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定义为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也会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才对人才进行区分。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上应用型高等学校之前,就已经具备初等的能力,因此,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所需要发展的是个人能力方面的提升,所以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员是合理的。

2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安排

2.1 校企双方需要签订相关协议

高校与企业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及学生需求出现的变化,并能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及高校实际教学状况来确定好需求结构、学生实习的待遇及学生岗位技能训练的相关计划,从而实现对整套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这也是对“订单”的具体化和细化。对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让学生在就业之后,做到对适应时间的有效缩短。

2.2 对校企双方资源加以利用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培养出符合订单与岗位要求的人才,做到对企业用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企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有效的参与进来。因此,企业不仅需要与学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参与到计划实施中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可以对现有的一切有利的资源进行利用,并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购置教学过程中需要的相关设施,做到在人才培养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2.3 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适当安排教学时间

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有企业的全程参与,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学生及教学的相关规律来做到对学习及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做到让学生不仅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学习,还能够参与到实践中去,做到对相关技能的有效学习,真正实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起来。

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起到的意义

3.1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目前国内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对第三产业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为,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很多旅游城市都在积极的打造旅游城市,而旅游业的发展在于对人才的培养。随着当前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对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像从事旅游方面营销、经营、开发及规划方面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但是作为旅游产业的人才输送主要途径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并且在相关调查中发现,很多旅游景区的宾馆、酒店的缺少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其次,旅游管理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全国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毕业之后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不到50%,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行业及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想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就需要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3.2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具有的价值

对于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要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人才培养结构层次中上升到本科层次。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需要相互签订协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企业会全程参与教学实践及理论学习当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高等院校还会共同组成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提供指导,并共同完成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执行。学生在完成全部课程之后,就会进入到合作的企业进行工作。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另外校企之间还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是一种独特且有效的创新模式。

3.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起到共赢的效果

从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在高等学校、企业及学生之间起到了三方共赢的效果。第一,它可以对旅游专业的体制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积极作用。第二,因为有相关旅游企业的参与,可以帮助学校做到对教学改革的深化。第三,其可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最后其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做到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相关制度的有效了解,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

4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建议

4.1 需要加强对自我的认识

在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订单式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出一些能够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较强作用的人才出现。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做好对人才培养思路及人才培养计划的确定。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找准其专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做到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有效改革,最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能够发挥出自身的相关优势,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让其毕业生就业率能够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目前各个地方的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处于人才紧缺的现状,因此,需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对整个产业体系的完善,提高从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出旅游产业的具体功能。首先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其属于高端行业,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国际眼光,能够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对国际旅旅游市场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并能够参与到企业旅游项目的规划及资产管理的运作之中。其次对需要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例如对饭店、宾馆及导游人员的技能培训。最后需要做到对新型旅游业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培养大量的旅游信息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和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旅游度假项目策划服务人才、旅游资本运营人才等。

4.2 做到对现代管理制度的积极推进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产学合作的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产学合作的制度体系包含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企业用人制度、学生工作制度及学生学籍的管理制度。例如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施企业参与教学评价、校企合作开发教程及课程的制度。但是因为这些制度与原有的本科教学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做到努力推进。

4.3 做到对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

第一,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还处在一种尝试与创新的阶段,因此,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需要做到与国内外相关院校进行有效的探讨与交流,并对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积极的借鉴。在教学的过程,还需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的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实施的教学计划。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需要实行3+1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高校完成理论学生,最后一年能够在合作的企业进行实习,另外做到对毕业论文的完。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理论与专业的相结合,做到顺利完成学业,另外还可以缩短毕业之后就业时所需要的磨合期,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

4.4 建设理论及实践过硬的师资队伍

对于应用型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需要具备实践性。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全国较多的教师都没有收到旅游方面专业的学习,很多教师都没有经过旅游实践的磨练,所以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实践能力还较为薄弱。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建立,还需要一批与之制度相适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这种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几点要求。第一,高等院校需要聘请相关企业里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来参与教材编写及教学任务的分担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向学生传递最新的技术及理论。第二,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余,深入到订单企业产生第一线去进行学习与实践,做到对自身技术及水平的有效提高。第三,高等院校需要面向社会去引进那些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在担当教学任务。

5 结语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专业的人才管理队伍,面临目前全国旅游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但可以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人才,还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它在为旅游产业提供人才的同时,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探索,找到适合的方法,做到对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何建伟.旅游产业化国际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探索[J].社会科学家,2006(1):130-133.

[2] 粱涛.浅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175-178.

[3] 赵鹏,汤利华.北京联大旅游学院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理念与实践[J].旅游高等教育研究,2009.

[4] 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J].旅游学刊,2008(5):13-17.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1.1满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逐步凸显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优势。在我国“结构创新、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更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的有效支点。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基地,旅游专业的设置必须以旅游产业特色为出发点,开设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旅游课程,以满足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1.2满足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定位需求

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定位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行社要求旅游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外部联系、计算调节以及营销策划的能力,还应该掌握时展所要求的电子商务、虚拟导游以及旅游咨询等业务能力;第二,景区需要大量的经过中高等级专业培训和学习的导游员、解说员和旅游策划人员;第三,与传统的旅游酒店服务人员相比,社会对旅游酒店的管理人才的要求向综合化转型,他们必须具备服务、管理、外语、人际交往等综合服务能力。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加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满足旅游行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要求的关键。

2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2.1专业对接产业,突出专业特色

加强旅游行业岗位人才需求预测,切实做好旅游管理专业的市场调研,深入行业、企业,掌握行业、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旅游服务和管理岗位对旅游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关系紧密,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强调专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指导,教学工作以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突显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安排要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相连,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特色”、“精致”、“精品”的原则,突出旅游专业特色。

2.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制订严格课程标准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认真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及旅游行业用人岗位能力的构成,按“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制订严格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优化调整课程结构,重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以旅游职业标准为基础,以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准,开发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通过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融合,根据旅游职业资格的鉴定标准,针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个性需求,开发出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企业岗位培训等课程;根据旅游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以空间教学常态化为推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与旅游行业发展和用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2.3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

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作用,是改革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旅游企业将自己所需人才的培养触角延伸到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的生产实际来引领教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考核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订单培养的内涵、共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创新等实现双方“共赢”;职业院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利用假期安排教师下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聘请旅游行业的资深管理人员进行来校专题讲座,或参与教学工作,不仅可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4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进行职业性情景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学生将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带回学校请求教师的帮助;在实际的岗位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全面提高。

2.5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最终体现于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要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来加以保障。要组织旅游行业专家与院校合作开发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强化抽查结果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要依托旅游管理部门、企业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完善自我监控机制,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要认真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结束语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一)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表的蓝皮书表明:中国旅游业收入逐年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的局面,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以及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服务范围较广的产业,就业门槛较低,能够吸纳大规模的毕业生。同时,我国各地区的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也非常大,就北京、上海来说,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均在55万以上,并且现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有一千多个。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大弥补岗位人才缺口的局面,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不愁将来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潜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业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的偏见等因素致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潜流失”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一毕业就能担任管理层职务,这种眼高手低的择业观念,致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是失落。所以部分学生会选择转专业或者是修读双学位来达到将来不从事旅游管理岗位的目的,尤其是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业工作的占总学生规模的不到35%,许多毕业生都从事了不对口的职业,形成了“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就业局面。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亦有困境

一般按照理论上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情况不容乐观的是,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质量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日趋明显。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高校紧跟社会岗位的需求,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远远超出了旅游企业可提供的岗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又是“弱势专业”,许多考生在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或者是“被调剂”的情况下误学了旅游管理专业,结果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入其他行业,未入行,先转行的局面。由于教学模式的缺陷以及学生的个人态度造成了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管理人才时迟迟招不到人或者是招不到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给企业、学校、学生都带来的困惑,陷入了无尽的恶性循环中,这样旅游管理专业会给后来的学子和家长带来这样的影响:学习旅游管理专业难就业、就业面狭窄、找不到工作等等诸如此类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极为不利的负面评价。

二、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现阶段旅游业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合理、不公平

旅游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功利性较强,企图缩减用人成本,因此,招聘人员时过分强调毕业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或旅游从业经验,完全忽视了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再造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培养下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个原因将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者拒之门外,是否会显得旅游企业不通情达理?旅游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为广大旅游管理毕业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身能力的平台,经过严格笔试、面试和考核后择优录取。另外,旅游业的现实情况:管理人员要从服务人员做起,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基层服务人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而且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高校毕业,可是毕业后还是照旧需要从基层干起,不甘于基层等服务客户的工作,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局限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的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等同,忽视了毕业后所要从事的是旅游管理职业,而非是旅游本身;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盲目跟风,在校期间只忙着报考旅游证、二级计算机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证书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日后就业用处不大,忽视了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规划,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愿望不强烈。

2.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从事旅游管理的晋升行规无法坦然接受。在情理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在家里被奉为“天之骄子”,可是如果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就要从基层服务员干起,大部分大学生心气高、碍于面子,不愿意从事较不体面的服务性行业,就业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校期间没有从事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大学毕业后无经验之谈,更不要说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提升为正式的管理部门高层干部。

(三)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与社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只是生硬的培养学生,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不负责任,沿袭落后的教学体制,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体系,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要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而设置,而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外向型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教学阶段,比如在大一、大二年级,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对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学生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另外,教材内容太陈旧,缺乏系统新和创新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

各个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之前,要明确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有紧紧围绕的中心,不至于盲目追求办学模式的创新,而与教学任务严重脱节。值得部分高校的借鉴的是,在国际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当明确,国内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高校,比如旅游教育领域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在校学习-岗位实习等环节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那么,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式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第二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想意识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第三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第四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实现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技能的相辅相成。

(二)建议高考生理性报考,招录有行业内就业意愿与行业潜质的学生

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以及“在服从调剂”情况下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对这门专业感到很失落,甚至通过选修双学位或者是转专业来改变自身的未来职业选择。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校要从招生源头做起:首先要宣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比如说酒店服务人员要具备外向型的性格特征,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等情况,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防止考生错报专业,经过正式学习后才发现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其次,教育部和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报纸、白皮书等形式向广大高考学子具体介绍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学生报考志愿提供参考依据,便于考生作出理性的专业选择。这点,各大高校要借鉴旅游教育领域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一,该学校在招生时不仅注重考生的成绩,而且会进行一定的笔试、面试或者电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态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就业方向,反馈给学生专业评估报告,招录有行业潜质与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学生;第二,努力加强专业建设,增强旅游管FCENTURY理专业自身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努力将该专业做大做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管理专业。

(三)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设置

高校专业是否成功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课程的设置,其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的架构。目前旅游业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其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与客户进行顺畅的沟通,以及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说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特征相符合,又要具有专业综合性的原则;其次,课程的开设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型,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另外,学校要注重初级阶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学术性的课程,教学理论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克服以往旅游管理专业在大一、大二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应用类课程,重视对学生初级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他方面,要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合理设置涉及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惯例等方面的课程,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岗位,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个人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学校要不惜投入重金邀请旅游业资深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招聘对口教师,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提升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干意识,为竞争激烈的旅游管理岗位降温。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完善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就业或者创业类的指导性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选修课,要增加实战演练性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企业界人士或者校内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做一些创业经验之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保障安全和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在旅游企业兼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总结丰富的工作经验;教育部和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筹备的创业基金,拓宽大学生开设特色旅行社、小型旅店筹集资金的渠道;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不要企图毕业后自身的事业能够一蹴而就,要在兼职实践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要甘愿从基层做起,避免眼高手低,在兼职过程总结出旅游管理的新思路,为自身日后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政府要引导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寒暑假大学生实习岗位,维护大学生实习的劳动合法权益,保障大学生在实现期间的人身安全。

(五)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习平台

目前来讲,校企合作教学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应用的较广泛,旅游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特性,其不需要进行实验研究,也不需要呕心沥血的撰写学术报告,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实践演习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身体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以致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取得卓有成效的形式有多种,笔者从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出发,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旅游院校办学、校办企业等为代表的以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二是合作形式为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顾问委员会等以以实践教学体系为结合点;三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体系上,表现为编写特色旅游教育教材、开展专题讲座、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等。笔者建议从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一是旅游企业根据工作岗位需要与学校共同确定培养对象,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签订订单的用人单位就职,旅游企业也省去了不少人才招聘环节、节约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双赢;二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习场地,还在教学领域开展合作。企业及时的向高校汇报国内外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三是高校投入资金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实训基地,集学校的主体地位和酒店的载体地位为一身。校办企业实现产教合一,既能实现人才培养效益,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六)借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利用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业认知、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实操技能的锻炼四个方面逐级深入、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帮助毕业生热爱、了解自己的专业,进而乐于走进旅游行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国内外有必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大一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分析学生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启发学生对职业做出初步的定位,并且为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制定出短期、长期的学习计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我个性、能力有了充分的认知;大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增多,再加上学生对工作岗位环境接触的机会较多,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开设一些认知实习课程,促使学生形成对所要从事岗位的初级认知;大三时在课外要延伸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一些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提供实践演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还要建立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走入企业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了解酒店的工作流程,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师资力量对于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提升非常重要,要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就要建立“行业实践+研究平台+创新团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学校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组织教师亲自去观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市场营销等机制,教师在亲身体验之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才能有机的将这些事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建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建设,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可操作的平台;学校要重视教师与校外先进旅游管理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学校从旅游企业中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业务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相长,在产研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为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努力奋斗。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