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

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

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 工程管理 模式

一、工程建设的标准化管理

1 建筑产品的标准化管理

1.1建筑产品的定位

要使一个建筑产品或是品牌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认同和生命力,首先必须准确锲人市场需求和房地产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占领市场制高点。例如某房地产公司,其建筑产品主打科技、环保、节能理念,利用先进的保温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采用自然通风、水循环制冷制热提高居住的舒适度;通过居住空间的同比例模型设计提高空间使用的效率和合理利用等。

1.2设计的选择和优化

成立隶属于本公司的设计中心,负责自身产品的建筑外观、功能、空间布局等的设计以及机电水暖等的专业设计。并对突出和完善自身产品特点的重点环节和细部构造进行深入和细化的研究。外部设计单位则主要负责结构设计和各项建筑功能指标的完善和规范。

1.3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的标准化

通过实体模型对室内户型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根据首期客户的反馈和模拟生活空间活动,完善室内空间的合理利用。根据室内使用功能不断完善的需求,制定详尽的室内开关、插座、通风口、弱电接驳口等的合理布置。

2 工程建设管理的标准化

2.1公司总部设立工程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工程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并对公司下属各个项目实施全面管理。并为每一个房地产项目为单独注册为一个分公司,分公司内设置的工程管理、合约预算、设计协调等工程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工程管理。

2.2采取的是矩阵式的管理方式,项目的各个工程管理部门接受公司工程管理部门和分公司领导的双重领导。

2.3项目的设计人员基本为公司设计管理中心下派或者直接选定的人员。在得到公司设计部门修改设计指令和确定某项设计做法后,由其发出具体的设计文件供分公司工程管理部门下发执行。

2.4施工总承包、分包和监理单位的选择基本由公司工程管理部门从公司战略合作伙伴库中选定,项目工程管理部门在选择过程中参与其选定程序。

3 招标投标和物资采购管理的标准化

3.1为保证产品品质和均质性,采取建立公司战略合作伙伴库,即根据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积累,将其中具有一定实力、商誉、产品符合公司建筑产品特点和需要的合作单位纳入公司战略合作伙伴库。

3.2战略合作伙伴库需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大。尤其是项目分布于不同地域时,从物资采购成本的角度,亦应不断将不同区域的合格供应商加入到这一战略合作伙伴库中。

3.3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建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逐步扩大时,同部分优良供应商开展进一步的合作,要求其贴牌生产定制产品以更好的贴合自身建筑产品特点和使用要求。

3.4招标投标和物资采购的标准化管理由项目合约预算及工程管理人员根据项目进展的需要提出招标或采购申请,由公司招标管理部门负责具体选定合格供应伙伴。

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标准化管理的模式框架基于矩阵式管理。矩阵式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公司及分公司管理体系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各项指令、管理程序必须清晰准确、有条不紊,才能保证项目现场管理执行层面顺利开展工作。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公司工程管理层与分公司项目决策层政令不通、考虑问题出发点不同,易造成管理的混乱。

2 流程设置的过于复杂,以选定为某个产品为例,流程表格中需要项目工程部、合约预算部、设计部等多达八个部门领导分别签批。其目的原本是使各个管理部门均对项目的各项工作和决策均参与其中,权力、责任共担。以期以集体决策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但是到具体实施的之时,往往又以某个最终具有决定权的领导的意见为最终决策依据。

3 流程管理环节颇多的另一弊端是耗时过长,对于工程建设的紧张节奏而言,就产生了一件事情在没有完成流程审批程序时,由于时间紧迫,工程进度不允许而先请示某主管领导,先办事同时走程序的情况,使审批流于形式。

4 房地产行业是的人员流动较为频繁的行业之一。人员流动带来的最大危害是管理的不延续,尤其对于程序繁复的流程管理而言,往往是某一管理人员刚刚领会和熟悉应用管理流程,就发生了离职或职位变化,新补充的人员则又必须从头做起,给标准化管理的推广和应用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三、标准化管理实施的改进建议

1 培养和建立稳定、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房地产公司从人员的选择上首先应持严谨的态度。在人才加盟后,则必须以一种宽容、豁达的心态来对待,对高管的选择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包容的胸怀。允许有不同的个性张扬,只要同心为一个明确目标努力就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2 房地产企业要根据企业扩张的需要提前做人才的储备,在准备一个新项目之前,应对项目人员的组成和架构做出明确的安排。拟上新项目的主要人员应该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应确定并与公司决策管理部门一同进行项目的可研、获取项目、设计勘察等前期工作。标准化管理的培训、磨合、调整以及协调配合可以在这一阶段同步进行,这样在项目正式开始后,就能立即进入正常运转的状态。

3 开工之初设计图纸不到位,开工后设计图纸变更繁多,是标准化管理和工程建设有效实施的另一重要障碍。改善这一现象,一是上面提到的人员稳定和管理的延续外,还需对设计问题的变化进行良好总结并进行深入研究,将设计细化并固化,应用于同类型项目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施工;装修工程;施工管理

在装修施工过程中堆场飞灰飘尘、粉尘的排放、运输的遗撒、建筑垃圾残土到处堆弃,油漆和涂料以及化学品的处理不当导致泄漏装修过程中甲醛苯超标排放等都将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开展绿色施工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探索实现绿色施工的方法和途径,为在建筑装修施工中推广绿色施工技术、推行绿色施工评价奠定基础,实施推广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有着极为鲜明的现实意义。如何确保施工企业从领导层到基层管理人员及工人能够牢记绿色施工,强化具体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进行环境保护,提高施工企业投标竞争力,成为我们管理人员要探讨分析的地方。

1 绿色施工理念

2 工程概况

某高端小区1幢1、3单元室内精装修工程,装饰面积为13000平方米,工程合同造价为3947.9978万元,工程于2011年10月31日开工施工,2012年9月30日竣工,实际工期335日历天。工程质量等级为合格级,安全无事故工地。本工程属高级民用建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完备,同时也是市节能办重点示范工程,根据建设单位及节能办的具体要求,我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如何做好装修绿色施工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施工技术要点(关键点)并将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和控制方法,确保本工程绿色施工优质按期地完成。

3 具体措施

3.1 网络与机算机应用与技术管理

我司在项目管理中,利用机算机软件对设计图纸电子文件,进行施工图纸二次深化设计、加工安装详图设计、工程量的计算、施工资料的制作、竣工图绘制或修改。图纸二次深化设计:现场墙、地面实际尺寸进行(规范与实际结合)编排具体分格线,高效、快速、准确有效结果,减少了劳动力和缩短工期,提高生产成效。建立数学计算模型,精确计算各种造型,利用立体三维坐标定位和预留变形量以及饰面板的尺寸、对曲率和角度,提供正确下料数据(供生产厂商定模、加工、计算提供方便)成型尺寸和曲率进行精确算据。

3.2 新型设备应用及技术创新

3.2.1 装备新型测量仪器设备

LTA200L激光标线仪在工程测量放线中使用非常便捷。它可以由生产工人直接操作和使用,标线仪广泛应用在冶金钢板切割、石材切割、木材切割、机器视觉等领域,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投射出激光线宽度控制在6mm以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剪切精度。在切割大理石过程中指示线不明确会切割不齐,且刀具冷却液会覆盖人工标示线,采用激光标示线有效避免了这个缺点。

红外测距仪是一种测量仪器,不用尺子就可以测量建筑物室内外的高度、长度和宽度以及自动计算面积、体积。工程测量放线中使用非常便捷。生产工人直接操作和使用,一则减少劳动力的强度。二则提高准确效,三则节省时间。更为钢重要的是可以在顶部、墙面、地面和空间部位标出垂直线条;改变了以前用线垂、卷尺的低效率、低精度。

3.2.2 新型气泵、喷枪和皮刮腻子工具

喷笔是使用压缩空气将模型漆喷布在所需装饰面的上色效果;涂料能均匀的涂在装饰表面上,能喷出漂亮的迷彩及效果,利用喷笔上色可节省大量的时间。产品可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艺术美术绘图、美术工艺品的制作、模型制作的喷涂、室内墙绘装潢等能喷出五颜六色的迷彩及效果,喷涂可节省大量的时间。

3.3 材料回收重复使用

制定材料进场、保管、出库计划和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废料率,建立可再生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等。我单位将施工、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将其中可直接再利用或可再生的材料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减少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损耗率,加强施工过程材料的利用率。注意维护周转材料,延长自有周转材料使用寿命。对租赁的周转材料精确计算使用天数,不需用时及时退回。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可再利用材料。

3.4 节约水资源

3.4.1 施工中节水

做好宣传教育,在工人进场教育,生产例会上强调节水的重要性,加强节水宣传,在各用水点设节水标志,提高大家节水意识。制定节水指标,并按期考核。

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措施,加强施工用水管理,尽量回收利用水资源;制订计划,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用水量,比较实际施工用水量与定额计算用水量,按预算下调10%用水量为施工阶段总用水量;水消耗量较大的施工工艺需制定专项节水措施,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节水率。

3.4.2 选择节水型卫生器具及新型节水龙头

本项目采用的是ECOMAX系列 4.2升节水型分体座便器,三位一体的超强功能,令最少的用水也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ECOMAX卓越的节水性能。TORNADO FLUSHING超漩技术的强劲冲洗力、CEFIONTECT智洁技术的持久防污性,三位一体的超强表现,实现了TOTO坐便器超强的节水性能。

3.5 节约能源

本项目采用三雄极光T8led节能灯管,采用国际一线品牌的芯片和封装,光效高达90lm/W。三雄极光T8led整灯效率高。LED直管发光角度为 120-140°,100%光输出得到有效利用。功率因数高达0.9,功耗仅为电源功率的3-5%。光源主体结构采用高纯铝并采用独特轮廓的齿槽型设计,散热面积、散热空间更大,寿命达3万小时,是传统荧光灯寿命的4倍以上。

3.6 新型材料推广

3.6.1 纳米技术

本项目采用纳米高新科技的环绿色环保标识的涂料,涂刷墙纸底漆作为隔离体,涂刷效果为漆膜好,色泽柔润,装饰效果好;产品不含苯、甲醛、铝、汞等;具有附着力强、粘结牢固、杀菌、抗霉、自结、净化空气的功能等。涂料中的有害物质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减少了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3.6.2 环保人造板

采用具有十环绿色环保标识人造板,是国家绿色环保生产厂家,严格按国家绿色环保要求的规定制造。细木工板基面板采用纳米高新科技的环绿色环保标识的涂料,产品的苯、甲醛放射性有害物质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同时具有附着力强、粘结牢固、杀菌、抗霉、自结、净化空气的功能等。使整个装饰过程和装饰效果的提高,均没有过去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刺鼻和辣眼的感觉,确实体会到绿色环保人造板的好处。

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便民利民惠民的目标,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和加大服务力度的要求,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打造科学规范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总体目标。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设备、网络、制度“七到位”的要求,有效整合各项服务资源,明确职能职责,完善服务设施,保障工作经费,到2012年底在全区构建起市、区、街、居四级网络互联、信息准确、数据齐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全面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为民服务平台。

二、机构建设

(一)设立区综合中心。以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依托,结合上级要求和工作实际,积极整合资源,将各项为民服务职能纳入中心统一管理,打造全区综合中心,主要承担行政审批、为民服务、监督投诉职能,建立健全区、街、居三级为民服务体系。

(二)设立街道办事处为民服务中心。各街道办事处现已建立的各类为民服务中心统一更名为“××街道办事处为民服务中心”,加挂“××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牌子,主要承担劳动保障、计生、低保等工作。为民服务中心设主任一名,兼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所需工作人员结合实际调整充实,对已经设立窗口的可继续保持现有人员不变,需要新开设窗口的或现有人员不足的可从街道办事处对口科室人员中调剂使用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上级部门对工作人员数量有要求的,严格按照要求落实。为民服务中心行政上接受街道办事处领导,业务上接受各职能部门的指导。

(三)设立社区、行政村为民服务站。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设立为民服务站,加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牌子,与社区居委会合署办公,确定1-2名同志主要承担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城市管理等工作。所需人员可以通过开发大学生就业岗位、招聘社工等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居委会(村委会)为民服务站业务上接受所在街道办事处为民服务中心管理。该工作由各街道办事处按照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设置。

三、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具体内容

(一)场地建设。按照满足工作需要、方便群众和经济实用的原则,在交通便利的位置合理安排为民服务中心工作场所,实行开放式、窗口式办公。各街道办事处为民服务中心要有200平方米以上的工作服务场所和30平方米以上的档案室,设置多功能接待室、工作人员办公室和临街一楼的服务大厅。对目前无法达到上述要求的办公服务场所,街道办事处要结合城市建设和改造,着力、逐步予以改扩建或易地重建,确保在2012年底前达到建设目标。

(二)设施配备。要实行统一标识牌(标识牌附后),配备必要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和咨询服务电话等,提供信息服务查询、群众办事、等待休息等相关服务设施。服务窗口应注明窗口名称,工作人员应统一佩戴有照片、姓名、职务等信息的工作牌。办事大厅设置监督电话和便民服务意见箱,并向社会公开,方便群众咨询和监督。

(三)进驻工作。要统一设立培训、就业、养老、退管、医保、监察、计生、残联、慈善、低保、城市管理、司法调解等服务窗口,并根据需要设立综合窗口、临时窗口,办理临时性、季节性、阶段性工作。随着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结合实际,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及时调整、增加到为民服务中心办理。各个窗口具体工作职能、工作流程以及人员数量等由街道办事处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协商确定。

(四)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总体安排,积极整合人社、计生等专业资源,努力实现为民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与各专业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保障市、区、街、居四级网络标准统一、数据齐全、资源共享。网络建成后,区政务信息中心负责监管。各街道办事处要依托科室,建立网上为民服务大厅(标准附后),涵盖各项为民服务内容,主要承担群众在线咨询查阅、交流互动、监督投诉等职能,公开各服务项目工作要求、办理流程、办结时限等,及时辖区各类公共信息,打造24小时的网络化为民服务平台。根据工作需要,各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力量全面开展居民信息普查工作,建立健全居民信息基础数据库(采集表附后),认真做好各项原始信息的录入和动态维护,确保居民信息更新及时、符合实际。

(五)制度建设。本着“便民、高效、科学、规范”的原则,对各项业务制定符合实际的服务流程,实行窗口受理的“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心的工作能力。建立健全并公开培训学习、岗位职责、服务项目、工作“AB角”、首问负责、服务承诺、工作流程、限时办结、信息和档案保密管理、工作人员服务质量评价监督等制度,不断提高为民服务中心的制度建设水平。

另外,人社等上级部门对基层服务工作平台建设有明确要求的,区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对接和指导,结合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统筹实施、同步推进,确保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既符合实际,又满足上级要求。

四、实施步骤

(一)试点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2月)。以解放路和甸柳街道办事处为试点,在现有基础上推行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为在全区全面推行积累经验。

(二)全面推行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0月)。在解放路和甸柳街道办事处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全区各街道办事处全面推开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工作目标,打造科学规范、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区领导小组将对各街道办事处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区长为副组长,区政府办公室、人社局、财政局、计生局、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组成的全区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全面负责标准化建设的总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标准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推进落实和监督考核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机构,负责推进落实具体工作。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在机构人员、基础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落实经费保障。区财政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全面保障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具体经费拨付办法由区财政局另行制定。各街道办事处要设立包括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基础建设经费等在内的工作资金,各有关部门要用好专项资金,全力保障为民服务中心建设。

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 表现特征 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322-1

1智慧城市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智慧地球”首倡者的IBM公司认为,智慧城市可以让城市变得更聪明,这样一来,就像给城市装上“智慧的大脑、心脏与神经系统”,可以像人一样思考、行动,并且效率极高。

智慧城市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理念和新实践。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开展各项研究与应用,研发城市智慧应用与系统,建立相应的城市试点进行实践。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讨发展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满足无所不在的信息连接,高效的政府管理与公众服务,高水平的生活品质,数字化民主决策,适宜的人力和社会成本,以及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它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城市对于人的存在价值,以及每个人对于城市的意义,只有当一个城市把对人力社会资本以及传统与现代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自然资源的智慧化管理有机融合,致力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及高品质生活目标时,它才会被称为是“智慧”的。

2智慧城市的表现特征

2.1从空间形态上看

智慧城市应该是五大空间高度有机结合,这五大空间是:物理空间、地理信息空间(数字城市)、网络空间、时间空间、思维空间:

(1)物理空间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所在城市的建筑物空间,是市民居住、工作、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场所。

(2)地理信息空间就是用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把物理空间数字化、信息化而产生的数字空间(数字城市),数字城市空间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3)网络空间就是依附于互联网网络而存在的空间。网络空间的建设与安全维护己成为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课题,其继为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疆土”,很多国家建立了网络警察部队和情报部队。

(4)时间空间就是按一定时间先后顺序描述事物或事情发生变化的位置和形态。

(5)思维空间就是通过数据的集中、共享,进而进行分析、处理、提炼、归纳、总结、演绎、提升,从而产生和挖掘新的信息、新的思维甚至是发明创造,思维空间集中了全人类的智慧成果。

2.2从目标和效果来看

一个智慧的城市应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的运行和管理高效;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政府服务市民,执政能力及公众形象提升。

智慧城市是按照城市科学发展的理念,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科技手段,在对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建设、城市管理以及衣食住行等民生需求做出最佳的智能响应,形成可持续的内生源动力,表现出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生态化、协同化。

3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机理

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上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等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对城市各系统的互联互通水平要求很高,强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注重社会的协同共享,涉及面十分广泛,这就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综合性利用以及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由于标准化是一种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因此,可以利用标准制定的“最佳秩序”功能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据融合共享等问题,以及利用标准化活动的“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优势建构、创新、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模式,两者间机理关系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技术性目标是解决“信息孤岛”和条块分割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也是实现智慧城市“全面感知、智能协同”的基础。

标准化具有统一规范的作用,尤其对于技术标准来讲,这种作用的发挥就更为强大。同时,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又往往具有数字化特征,这使得相关标准与规范一旦制定,就可以在各领域统一地、无条件地、畅通地实施,发挥最优效应。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诸多领域,不同领域又具有各自特点,如何最大程度地消解各领域间的横向差异,构建共有、共享的基础性技术框架、应用与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业务协同,就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标准化活动可以在分析整合各应用领域的信息技术基础标准、设备与网络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的基础上,提炼共性、优化组合,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性、应用性、服务性标准化体系,为适时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规范性指导。

最后,智慧城市建设属于新生事物,需要在建设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其中推广复制、示范试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标准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其“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优势,将试点中有价值的、可充分利用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规范,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工作模式,推动示范试点在更广、更深领域获得开展。

智慧城市是在政府的引领下,以智慧技术和智慧网络为基础,以打造智慧产业、共享智慧生活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是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智慧政府和智慧城市是共同发展的过程,促进智慧政府目标的实现,也就促成了智慧城市这种新城市形态的形成。

智慧城市建设将催生以技术融合和集成创新为特征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产业应该借助智慧城市发展契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提升产业水平,完善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信息服务业智慧化,加快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培育新型智慧城市产业,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吴余龙,艾浩军.智慧城市: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城市建设之道[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2-25,29-30.

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江苏 公共文化服务 标准化 探析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Jiangsu

HUANG Jun-lu1,2(1.Hua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Huai’an 223003,China;2.Marxism Schoo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56,China)

Abstract:As a big province of economy and culture in Jiangsu,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ver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the first mover advantage. To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by means of standardization is one of the core tasks of building a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Jiangsu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feasible.e realization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Jiangsu,such as multi- party coopera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 ordination market introduction and precise force.

Key words: Jiangsu;Public Cultural Service;Ptandardization;Discuss

在江K省《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政策支持下,2015年7月《江苏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5―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该保障标准明确以标准化和均等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同时标志着标准化工作正式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展开。

一、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基本内涵与实施范畴

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建设不但滞后于其他物质产品,也落后于城市管理、公共安全、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等其他公共服务。江苏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仍然面临公共文化资源分散,管理机构多重化,供给与广大群众需求匹配度不高,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均等化程度低等困境。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更加科学地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从而进一步缓解供需矛盾,达到文化繁荣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目的。

(一)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基本内涵

标准化主要是对科学、技术与解决领域内重复应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秩序与经济效益[1]。标准化工作一般包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面临政府信用危机和管理效率低下的困境,由此开启了政府管理创新,将企业标准化管理理念应用于公共领域的管理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良好的效果。我国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主要是指运用标准化的原则和方法,制定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实现数量指标化、质量目标化、方法规范化、过程程序化,保障公民享有优质与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2]。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概念的引入和研究,使标准化从纯粹的技术设备规范向行为规范转变,标准化工作从传统的工业企业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实质就是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实现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保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全覆盖,区域之间最大程度均衡,力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基本实施范畴

公共文化产品众多,服务内容难以量化,服务流程难以定型,因此,标准化的定位需要仔细考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公共文化是“基本的”还是“非基本的”?是全省性的还是市、县(区)及各村镇级别的?是场地设施建设的硬件标准还是管理服务的软件标准?是全面推开还是先行先试?因此,在标准的制定上,重点是制定经费保障标准、场馆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技术标准和绩效评价标准。经费保障标准主要包括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预算和支出水平、人均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水平,体现基本权益、政府责任、地域特色和发展水平的标准;场馆设施建设标准主要包括文化场所的用地、建筑面积、功能、设施、布局等硬件标准;服务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服务行为、操作流程等软件标准;评价标准主要是对文化行政部门、服务提供机构、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服务质量、效率效能的考核,包括设施的使用率、利用率,活动的参与率,民众的获得感、满意度等指标体系。

二、江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只有现状而没有标准,就无法知道问题是否存在?存在的问题到底有多大?如果形象一点来描述存在的问题,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达:问题=标准-现状。“计算”一下现状与标准的差距,就了解了问题的存在及其大小。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推行标准化工作,能够以最佳的方式最大程度发现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实现最高程度均等化。

第一,建立刚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保障标准,是推动政府责任落实到位的迫切任务。2015年7月,江苏制定的《江苏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5―2020年)》,虽然已经对政府保障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包括设施与设备、项目与内容、人员与经费等三大部分指标,但有些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意识还不够强,对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够到位,缺乏对文化投入和资源配置的系统方案和约束机制,在标准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各级政府对标准的刚性执行是确保政策落地的关键。

第二,加快标准化建设进程是科学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江苏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标准种类方面,数量偏少,结构不够均衡;在指标设计方面,数量指标不够细,质量指标难以把握;在服务标准方面,缺乏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与约束;在绩效考核方面,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相关指标应用还不够全面,对群众获得感的评价指标可操作性还不强。因此,只有加快标准化建设进程,才能科学、合理、快速地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第三,标准化建设是促进现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均等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要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现代性”“先进性”“时代感”的重要表现。从本质上来说,“均等化”要求全体民众都有均等享受基本的文化服务的权利和机会,要求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都可以得到和享受的文化服务水平基本一致,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大多数服务不需要付费或者低于成本价,而且可以很方便地获得。以标准化促均等化不仅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大举措,也是标准化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应用的现实创举。通过标准的约束力,促进均等化,用硬性的标准在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质量数量指标、服务流程规范、监督评价体系、服务运作效能等方面加强约束,从根本上杜绝管理的盲目性,减少政府在管理中的失职、失当、失范行为,从而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三、江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文化惠民的结果导向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终极目的在于文化惠民。标准化建设就是在满足广大民众基本公共文化诉求的基础之上,更加关切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多元、个性化甚至高端化的时代追求。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各级政府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广大民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区域之间和群体之间不均衡状况仍然存在,广大民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仍然不强。因此,通过标准化这杆“标尺”,既能衡量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又能衡量民众的满意度,督促政府转变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使公共财政“好钢用在刀刃上”,防止资源浪费和闲置。

(二)兼顾公益性和公平性的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手段应该凸显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和公平性”的供给理念,补齐短板,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做到由广大群众“唱主角、当裁判”,公共文化供给更加接地气,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不断缩小地区差异、抬升文化洼地。为回应不同群体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增加一些“私人定制”和“柔性供给”,增强广大民众的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

(三)严格把握指标明晰的设计理念

标准即规范。标准确定的要领在于指标明晰。“标准决定质量和结果,确立什么样的标准,决定着有什么样的成效”。标准化指标在设计和确定时,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寻找公共文化政府决策层、文化管理部门、服仗峁构等多方认同的“硬杠杆”,最大程度地满足供需之间的相互匹配,在场馆设施、建设形式、资金投入、功能定位、服务内容、流程规范、运行管理、公众获得感与满意度等方面设计不同的数量指标,共同构建一个可量化考核、可操作执行的指标体系。

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不但要求方法科学、技术实用、便于操作,更要契合国家以及地方行政改革的方向和趋势[3]。

四、江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实现路径

标准化作为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之举,需要多方共建,内外统筹。政府应该发挥核心主体作用,同时适度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充分激发部门、社区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和活力,从整体上谋篇,战略上布局,全面整合相关服务项目和资源,体现各方智慧,实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等各级各类网络设施的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形成“共下一盘棋、同唱一首歌”的生动局面。

(一)将标准化建设作为江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在建设覆盖城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将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列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倒逼各级政府在标准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标准化建设工作真正落实,有序推进。解决标准体系各项指标运用的关键在于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与政府绩效考核相结合。以《江苏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5―2020年)》为基础,划分不同部门职责任务,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由上一级组织人事、文化 、财政等部门共同对下一级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行评估,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班子考核内容,对不达标者进行问责。

(二)以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为目标,抓紧制定和完善江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以建设文化强省,全面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组织、工作机制和政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4]。一是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及相关配套政策为指针,充分借鉴国内其他经济大省、文化强省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与时俱进,制定出符合省情民意,且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并以此作为省级“底线标准”或均等化标准。二是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标扩面”,制定相应的地方保障标准。

同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制定,要按公共文化服务、市场、社会以及公共管理活动客观的、内在的规律办事,切忌以顶层设计代替标准本身,应从现实出发,尊重循序渐进的原则,持续加以改善,让公共文化服务回归到“人民大众”和“服务”的本

质属性中来[5]。

第一,与课题研究制度设计结合。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从方法上解决标准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标准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与标准化的顶层设计相结合,建立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专家、学者以及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文化工作者,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标准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专门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标准体系,以避免“拍脑袋”决策而造成重大失误和资源浪费。

第二,与群众需求评价和反馈机制结合。借鉴市场经济理论下企业管理行为中“顾客至上”的服务标准,解决公共文化供给与需求矛盾的问题。公共文化的产品供给也一样要根据群众需求的评价和反馈意见,尽量做到以需定供,供需有效对接,以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保障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同时,要充分考虑群众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在标准化的制定和实施时保证一定的延展扩充性,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网络数字化平台,实施动态管理,提高标准化的知晓率、透明度和规范化。

第三,与国家、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标准结合。设立示范区的创建、验收标准,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大胆实践和有益探索。“十二五”期间,江苏共先后颁布两批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国家级示范区(项目)有苏州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连云港市“社区文化标准化建设”项目,南通市“环濠河博物馆群建设”项目。因此,各市、县(区)级政府可以在总结本省及其它省市先导性的示范区的基础上,对相关标准加以修改、充实和完善,但要服从基本标准统一,前后上下一致的总体原则,避免出现前后矛盾和互相抵触,从而造成标准难以执行,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三)真正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一旦确立,各级政府就要按照标准投入,依据标准监督问责。在投入机制上,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建立县级公共文化机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基层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适当降低基层贫困地区的财政配套资金比例,以标准化手段促进均等化。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解决人财物保障问题。根据江苏省《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江苏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5―2020年)》,各级政府要成立由文化、财政、人事、标准委、质量监督等部门组成的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组织研究制定标准化实施方案,监督评估工作落实成效,由此可以避免多头管理以及资源分散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经费、人员编制等无法落实的问题。二是推动落实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健全文化志愿者选拔及奖励标准,调动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热情,帮助志愿者在服务社会和服务大众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国外,经济和文化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如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基本上没有政府雇佣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志愿者或老百姓自我服务。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服务人数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与日俱增。在“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大地情深”等全国性文化志愿者活动的带动下,努力推进“美好江苏”系列文化服务志愿者活动在各地持续不断展开。

(四)深入推进江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人才工程建设

第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分阶段和分层次引进和培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专业人才,从引进、培训、重视、激励和储备等各方面入手,构筑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专业人才建O工程,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制定奠定人才基础。第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人员协作平台。通过平台,加强与国家标准委的联合联动,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学术交流与技术咨询活动,全面提升标准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

(五)加强江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宣传推广,深化标准化工作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吸收国内外标准化制定、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建立符合省情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宣传推广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城乡居民的标准化理念,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在市、区( 县)、街道(乡镇)构筑起完善的标准化宣传网络,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宣贯实施力度。

发挥特色文化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养文化”并重,重点把具有浓郁江苏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和服务形式尽快转化成标准。比如,宜兴市“幸福宜兴、文化民生”文化区域互动,南通市通州区“古沙舞台周周演”,淮安市清河区“幸福清河”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多样、内容别致和惠民亲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也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标准化 [EB/OL]. http:///item/%E6%A0%87%E5%87%86%E5%8C%96.

[2] [5]张妍.文化体制改革视域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