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与艺术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里我不研究“创业教育”是谁最先提出的,我们开门见山,先谈“为什么要进行创业教育”这个问题。
“创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树立创业意识和如何创业的教育。
这里我们先明确一个问题: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
国家为中小学规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我们不去谈这些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我们知道,至少在高中,有一个目标是非常简单的,就是要考上大学。因此,中学里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我们当然不赞成中学的教学过分地为高考服务,但现实就是这样。
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作为升学,大学已经是升学教育的顶点,以后就没有类似中小学的升学考试了。也许有人会说,不是还有研究生考试吗?其实,研究生教育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了。它的升学机制也与以前的升学机制不同。可以说,进入大学以后,以往的那种为了升学而学习的教育结束了。大学的学习是为了今后的职业生涯而学习。
一个高中生去找工作,他只要在自己的简历上写明自己是高中毕业就可以了。而一个大学毕业生去找工作,除了在简历上要写明自己是大学毕业、获得什么学位外,还必须写明自己是学习什么专业的,学了哪些课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学培养的是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大学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教育。而不是升学教育。这一点从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要明确。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第一课。
当大一新生明确了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否就能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呢?答案当然是否。这个时候让他们树立“创业意识”也还为时过早。大二,大二是个不错的时机。这个时候的大学生除去了大一时候的新鲜感、盲目热情等,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专业课程一定的熟悉,对于就业方向的理性思考这个时候就是最佳的明确时机了。
先就业后择业,创业最牛。
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如果能很明确自己毕业后要做什么,那就是一牛人。我1999年大学毕业,2003以来一共带了六届学生,从自己就业创业到看着一届届的学生就业、待业、创业……这个过程真的有趣极了。
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下面就慢慢听我快点说吧。
我有几个目前毕业了,正在创业守业的几个学生,接下来我就通过讲述他们的情况,用最生动有趣的实例来说明问题。
刘阳:女
入学年份:2002
专业:平面设计
学历:专科
目前工作:上海市普陀区常好贸易有限公司(礼品设计包装销售一条龙的公司)
情况简介:该女生是我带的第一届学生,那个时候我刚毕业,就比她大一岁,她给我的印象是痴情、迷糊。上PS课她在写日记而且还给我看,照说当老师的我对于不认真上课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应该严加批评。可是那时候的我觉得她很可爱特别,所以就纵容了她随她去了。呵呵……如今想来也就是我的宽容吧(纵容不好听)成就了现如今我们不断的师生般的姐妹情缘,她昨天还让我给她的公司介绍一个目前我教的毕业班学生呢。如果理性的总结的话,创业的学生通常都是爱逃课或者人在课堂心在外的主。我并不是要误导大家,只是我觉得创业的人要有外向型、主动等的性格特质。他不是乖乖女,也不是模范生的感觉。他会敢想敢做,有魄力或者说有“不怕死”的劲头。刘阳很有女人味在我教她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那个时候她才20出头不能说太早熟,但也绝对不是EQ很低的人类。适合创业的大学生应该是EQ很高的人群。IQ很高EQ很低的人往往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做某个领域里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他不会是作为创业人物的集大成者。
无论你创立的事业,是个“小作坊”呢,还是有百八十号人马的大集团吧,作为创业者你首先要有拓荒牛的精神,能吃苦,有包容,懂得吸收笼络各种人才,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所以适合创业的大学生都是能吸引人的人。一句话,会吸引能者共事的人适合创业。
我想我不会告诉所有我的学生,大学毕业工作难找啊,自己干点啥吧啊……这太主观也太不负责任了。因为真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的。所谓的创业教育一定要因人而异。
这里再说一个厉害的学生:能人
张健:男
入学年份:2005
专业:平面设计
学历:专科
目前工作:哈尔滨市昊天摄影工场
情况简介:又是一个“混蛋分子”,他总逃课。我记得他认识我的(下转87页)(上接85页)时候我不认识他,他上大学一年的时候就跟学校对面的一家小摄影写真店老板“称兄道弟”,整天泡在那个小摄影棚里,我在课堂上找不到他一准在那儿能逮住他。他大三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在哈尔滨的一条不错的街上盘下了一个铺面,做起来了自己的小老板。我结婚照就是在他家拍的。起初的生意挺惨淡的,合伙人也撤了,不过他挺过来了。这里要说个“10万元”的问题。自己创业涉及启动资金,最起码,干事业总要有个地方,这个地方要租金要装修啊。不都是钱么,不是每个有魄力有人缘的人都有启动资金啊。张健的“10万”是她老妈的,家里给他这笔启动资金给他的压力却大于10万斤的重量。有一阵子他整夜失眠,人本来就瘦,那个时候就更瘦了……想来真是很不容易啊。
他的本来父母都是搞房地产的,一直希望他做建筑设计,或者考个施工监理证呢。可是他对这些都不来电,就喜欢拍MM,呵呵……美丽的行业也有美丽背后的苦役。其中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吧。父母的钱也是钱,如果买卖干赔了,他失去的可能就是自由,自由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那个时候就得遵照父母的安排了,是啊长大的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做自己的梦,我们可以想见他当时的压力吧。可是他还是幸遇的,因为他支起了那摊摄影棚,在父母家人怀疑的目光中他骄傲地站着。一直站着。加油,张大嘴儿!
好了,不煽呼了,我们总结一下:适合创业的大学生需具备的必要条件如下,本人人缘极佳,人际关系活络,见面三分熟,一大批人才围绕着。家里最好有钱,父母没钱,有个有钱的姑妈、舅舅啥的也行。有钱有人才的情况下,本人还要有恒心毅力,常言道:创业容易,守业难。
其实,从我参加工作以来,在我“创业教育”的培养下,不只以上这两位同学有杰出成就,还有很多呢,比如某2004届的一个同学自己创业养狗的,他很厉害啊,他的狗狗是美国纯种萨摩耶,一只幼仔1.2万元呢;还有毕业后自己开旅店的,年净收入也就10万元吧。哈哈……这些都是在我实实在在教过来的学生。不过说句实在话,他们从事的都不是跟大学专业有关了,有些时候人们的观念转变不过来,会认为大学毕业回家养狗好说不好听啊。我还有一对2005届的学生,他们大学期间是恋人,大二起就自己做网站搞电子商务了,呵呵……家里父母都觉得这孩子整天在家呆着弄电脑,也不出去上班工作,很不理解。是啊,社会形态的多元化也催生出了新一代新的生存模式。理解万岁啊!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想不单单是我们这些教育战线的一线工作者要重视并且不断实践总结研究的工作,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毕竟我们的大学生就业目前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对我自己提出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1.经常阅读新闻财经等节目报道,掌握最新的资讯,特别关注大学生就业这块的或者说大学教育这块阵地的相关消息。
2.自己创立设计工作室,带领一部分想从事设计事业的学生由实习生到成手设计大师的顺利转型。
3.就做到以上的2点吧,以后想到的再努力做到!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学
术研讨会论文集[C].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8.
[2]王前新,周明星.创新教育全书[M].九
州图书出版社,2005.
[3]黄挚雄,罗安,杨勇.大学生创新与创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普及;专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4-0132-03
正式的艺术教育,发端于两千多年前。在中国,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乐”在其中排名居次,与其它五门技艺共同构成了培育子弟的完整模式。在古希腊,各个城邦在重视对公民的军体训练和智育教育外,也注重美育教育,深知儿童也要接受音乐、唱歌和朗诵等科目的学习。虽然已过去两千多年,但艺术教育在人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依然重要,尤其是随着现代分科式教育机制的形成,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感知、创造能力开发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之故,众多综合性大学里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作为通识课程,以更好地培养有全面修养的专业人才。但很多艺术类专业教师并不愿意担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认为这种教学既耗费了时间又无多大效果,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并无多大意义。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艺术类专业教师只要真正深入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精心施教,以自身精深的专业技能带动艺术教育的普及,艺术普及其实可以反过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与普及的良性互动,可使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一种双赢的教学活动。
一、明确教学目标,专业技能带动教育普及
在综合性大学里,艺术院系的教师承担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任务。毋庸置疑,这些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但是,优秀的专业能力只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并不能确保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效果的良好。目前在各高校进行的公共艺术教育,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通过一门或数门课程的学习,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可能学会了一些艺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但整体情况却收效甚微。造成如此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以致于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能得以发挥,造成了教学双方人力资源的浪费。
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起着引领与规范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实际上,对在大学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着详细的规定。2006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通知将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目标规定为:“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①但遗憾的是,许多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忽视了这一文件的精髓,在教学中要么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使学生望而生畏,要么过于迁就学生的水平而使课程流于蜻蜓点水似的泛泛而谈,对学生宽严失度,没有真正起到公共艺术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
那么,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什么是专业教师最需要教授给他们的?如何才能使受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不再对艺术只是抱着猎奇的眼光和“看西洋景”的心态?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总结,以为专业教师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应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本专业最核心的知识,用最高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避免学生在艺术的门口长期徘徊。
以音乐教育为例,多年来笔者尝试通过选择古今中外较具代表性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式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学生首先通过经典名曲欣赏,充分感受音乐的多元文化之美、古今艺术之变;其次是在实际演唱、演奏环节中,教师适当加入专业的要求,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知音乐艺术严谨的特性;第三是教师让学生欣赏不同艺术家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演绎,使学生理解音乐艺术的二度创作特点;第四是通过欣赏代表性器乐的演奏,让学生了解器乐艺术的基础知识;第五是通过学生的自创自演环节,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最终达到让学生理解下述道理的目的——“艺术应该被看成这样一种东西——它可以让我们每天的生活变得更加开阔,并且能教会我们更敏锐地感受生活。”
音乐教育如此,其他艺术学科的公共教育同样也不例外,比如美术公共教育,同样,学生可以通过对古今中外几件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师在其中穿插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的讲授,配合简单易行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祛除对美术的神秘感,同时更加热爱和尊重美术。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了用武之地,学生也能更容易地进入艺术之门,以真正达到公共艺术教育“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教学相长,增进教师的学识
《礼记·学记》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关于“教学相长”,艺术类专业教师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本专业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的促进,很少会想到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也能对教学改进作出实质性的贡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教师的心态问题。艺术类专业的教师本来相对自信,在非专业学生面前,这种自信更会在不觉间转化为一种盲目的自大。这种盲目自信使得教师丧失了很多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机会。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修习公共艺术课程,除了需遵照学校硬性规定修满学分这一原因外,绝大多数学生是对艺术感兴趣的。但是,学生们在艺术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薄弱甚至零基础以及对艺术技巧掌握的缺乏耐心,会造成教师施教的困难。如果按照常规的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而且会让部分学生从此对艺术兴味索然。以公共音乐教育为例,如果教师主要围绕严格的和声、对位、赋格练习进行教学,势必使普通专业的学生将公共音乐课程的学习视为畏途。作为一名负责任的专业教师,为了维护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照顾他们基础的薄弱、考虑他们的学习效果,就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目的,诸如观念是否僵化凝滞,手段是否深入浅出,学情是否把握准确等。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逐步更新自己的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当教师将这些在公共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用于专业艺术教育时,也带动了当下高等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执教公共艺术课程时,专业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专业成长机会,那就是为了充分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需要寻找艺术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结合点,建构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目标的推动下,教师应努力增加自己的学识,扩大自己的视野,从而加深对艺术专业本身的理解。比如在公共音乐教育中,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寻找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在这种教学任务驱动下,教师就有了扩展知识面的动力。比如,在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施教时,教师可结合音乐的哲学观念、音乐历史、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社会等方面传授音乐学科的核心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文史哲方面的修养。对自然科学专业学生施教,教师可结合声乐的生理学特点、器乐的物理学、材料学属性等方面进行教学,这自然需要教师学习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教师扩展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也获得了观照艺术学科的更多视角,从而在更广阔的知识层面上审视和理解自己的专业,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结 语
对艺术类专业教师来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并非费时无效的教学活动,只要精心施教,认真总结,不断反思,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将带动艺术的普及,教师也将从中获得专业技能提高的契机。教师应加强文学、艺术以及更方面的修养,扩展知识视野,从而能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审视和理解艺术,提升个人的能力。
注释:
①教育部体艺厅[2006]3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基默尔曼.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M].李灵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美育实施的方法——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55-156.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应用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0-01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但已有十余载。近年来,国家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尤为重要。就目前专业本科教育现状而言,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对此,高校有必要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的快速转变和过渡,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虽然成为独立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不成熟之处,可能阻碍教育发展进程。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相对较低,高校专业未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导致教育存在缺失。其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培养和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水平,导致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难以为学生营造美好的未来。最后,高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对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较少,对应用型教学改革带来消极影响[1]。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转变的必要性
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转变,具有必要性。首先,伴随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实现应用型教育的过渡,才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其次,应用型专业教育转变,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教育转变,可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专业人才素质,充分激发人才潜能,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好发展指明方向。由此可见,加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转变是必要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转变的教学改革
(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实施者,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所以,在促进该专业教学向应用型专业转变的教学改革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关键。“双师型”、“复合型”教师团队建设,是对该专业教师的要求。首先,学校应组织教师定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参与各工程项目。其次,学校聘请资深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莅临学校指导,针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不足问题加以指正[2]。
(二)确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应确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深入开展。该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须培养计算机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首先,高校可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年级时,在校内学习既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大四年级时,深入企业或专门的校外实践基地而参与实习,跟进相关项目,既积累经验,又能提高应用能力,为专业教育实现应用型教育的过渡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根据该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应用型专业教育需求。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计算机和艺术的结合,因而在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进程中,应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首先,在创设理论教学体系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以了解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并力求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性。其次,创设实践教学体系时,相关人员应增设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满足社会岗位需求[3]。
新时期,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中,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标准,既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又能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的转变中,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鲍枫,王以宁.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12:44-49.
[2]苗苹,程显峰,吴乃群,等.新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产学一体化的多维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21:147.
[3]杨祥民,王平.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教学培养模式探析[J].创意与设计,2016,01:79-84.
关 键 词:艺术专业 教育管理 思考
近几年,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为高等学校的校园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研究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如何把握他们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趋利避害,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健康成长,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科学管理,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艺术专业学生优点
①思维敏捷,具有创造性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乐观向上,对真、善、美的追求热烈奔放,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充满憧憬和希望,对社会问题反应强烈,能够迅速吸收社会进步成果,是大学生中较活跃和进步的特殊群体。近年来,艺术专业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求知成才愿望强烈,他们渴望新知识,对迎接社会挑战有危机感,因而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创造思维的提高。
②专业情结浓厚,有一技之长
艺术类大学生比较务实,讲求实际。他们思想中充满危机感与忧患意识,重视竞争,努力在大学和社会中完善与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看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趋向务实,树立了讲求实效的品格。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
③独立意识较强
由于高考专业考试的缘故,许多艺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写生、练声,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高校单独考试。相对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他们也具备直率大方,重感情的优良素质。
2.艺术专业学生缺点
①集体主义缺乏,组织纪律性不强
艺术专业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较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激情”,他们比其他学科的青年学生更加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大学生中较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由于受艺术不分国界和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因而存在一些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向往所谓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②文化基础薄弱,缺少一定文化底蕴
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艺术专业学生知识面不够宽,思想深度不够,语言文字功底较差。尤其是对英语的学习和对公共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成绩偏低,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势必导致一些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较狭窄,注重经济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轻视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而只重视专业课。
二、艺术专业学生特点成因
1.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业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直接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文化修养、政治思想品质、个人风格、为人处世等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形成。
2.家庭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大多数较为优越,相对而言,一些学生都较自信或自负,个性强,依赖思想重,容易偏激。同时也造就了他们较高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对自我道德意识空间的提升缺乏足够的认识。
3.专业特点影响
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并能努力塑造个性风格,从而完成具有创意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学讲究感觉悟性、个性特色、师承关系和风格流派,所以专业特点直接决定了学生特点。
转贴于 4.主观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一些艺术类大学生聪明、好强、思想开放,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文化素质较普通文理类大学生普遍偏低,社会活动多,交往面广。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基础文明修养不够,从中学到大学,一些自律性不强的艺术类学生一时间无所适从,这就形成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象。
三、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1.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尊重他们的个性,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不否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特点,不夸大他们的缺点和劣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氛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专业,发挥特有的专长。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实施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应该适时地抓住热点、焦点问题,适应他们思想活跃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个性优势,充分而深入地进行教育。
2.重视学生心理辅导
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偏差。当他们愿望落空和心理出现挫折时,就易产生诸如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其中少数学生有厌世、愤世等不良心理。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凸现,已经影响到其个人行为的判断和价值观取向。当前,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青春期出现了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转第133页)(接第140页)因而产生了一些无法宣泄和解决的问题。从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职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
3.放大艺术生的“明星效应”
艺术类的大学生们总体上看是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也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容易成为一个集体中的“明星”。如此,我们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学校艺术教育产生良性互动。
4.为艺术生搭建成才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与专业密切结合的活动吸引学生,开拓与专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与品牌活动,积极发动艺术类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特长大胆进行独特的创意,激发其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师生的认可中感受到专业的魅力、工作的成就和享受到服务、奉献的乐趣,并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凝聚力的教育,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利用学院专业优势,积极培育学生团体文化,既有助于专业的钻研和拓展,又有助于学生的相互沟通,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鼓励学生走出去,尽量多地接触专业先锋、名家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人格魅力及对艺术创作的执著追求,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院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者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用优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开拓新领域。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水平,要时时体现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艺术专业学生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结语
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断研究和探索,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履平.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7(01).
[2]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04).
[3]张信群.高校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02).
[4]肖养蕊.关于对艺术类学生加强两课教育的若干思考[J].艺术探索,2003(05).
当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随处可见以振兴本土传统文化为名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传统民族文化成了一种吸引眼球的华丽包装。另一方面,我们的视觉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图形图像,这种西方视觉信息的富裕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本土的视觉文化匮乏。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探索和实践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中内容创意的重要资源,在产业发展和本土品牌打造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领域实用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面向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职业人,“应从‘全球化——本土化’的双视角出发,放眼世界,合理采纳和运用世界文化和文明财富,立足本土,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资源,从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培养视觉素养;也就是说,这些能力决定了他们在本土文化传统语境下,对于借助‘图’传达的视觉信息和视觉文化,能看懂什么,看懂多少,如何运用”[1]。一般而言,视觉素养是指“可以获得的理解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2]以及“视觉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载体,也是培养艺术设计类高职生视觉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的类别
“从基础到应用,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4]的“三段式”结构,仍然是当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类的呈现状态。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结构,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根本原则。打破现有的‘三段式’结构,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过程分析开始,以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为主要目标,结合各年级学生现有及应达到的目标,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类别[5]”。
第一类是在技能传授基础上的任务驱动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本地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达到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相关技术,对该资源做风格化方面的创新。
第二类是以项目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主要通过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校内教学。课程在既定主题的安排下,将校外委托项目、教师研究课题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纳入课程,并且将实际项目的时间进度、技术标准、提交产品等作为课程考核的规范。区别于第一类以技术传授为基础的任务驱动课程,此类课程注重对实际项目的整体性把握和创造性完成。
第三类是“假期课堂”。它是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开展的一种灵活的设计实践活动。这类课程以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场所,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参与、校际假期交流课程的开展、国际交流课程的开展等鼓励打破专业限制,多方面、多角度实现的体验设计实践。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实施
“对本地文化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是对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人的自我文化身份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关联性都有所提高,并构建属于个人的丰富的经验世界”[6]。结合上述课程分类,本文作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三种存在形式,并形成了一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
其一,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的存在形式。本地传统文化类别中拥有丰富的、且独具艺术风格和高视觉辨识度的视觉元素,如陕西皮影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运动方式、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色彩配置与形象设计等,无论形象被直接应用还是被归纳提取,都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其二,以故事为主的存在形式。针对以叙事为主的专业课程,如动画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本地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故事可以经由资源转换运用在课程内容中。这类设计主要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观众传达设计者的观念和意图。传统文化中丰富且广为流传的故事资源正是当代动画及影视广告设计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如200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麋鹿王》即改编自《山海经》原创故事,加上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麋鹿’形象,使《麋鹿王》一经推出就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第三,以行为为主的存在形式。提出从行为方式上分析和提炼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应用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初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本土化问题上,中国“著名导演特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他的理解,‘最初,我们对民族形式问题理解很浅,以为在背景上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者在拟人化的动物身上加一个中国式的肚兜,在服装上加几块传统的装饰图案就是民族风格了,还要在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动作姿态以及语言上都力求具有中国民族的特点’”[6]。二是,随着当前互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本地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必须从行为和活动方式上研究一些非物质传统文化,如民俗活动中的特殊活动、传统游戏中的活动等,并将这些行为方式转换到交互设计中,促进传统行为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进而设计出符合现代人行为习惯的交互设计产品。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上,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特征,并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的一种模型,即迭代式模型,对课程内容进行新的组织和架构。通过螺旋型的一个项目的完成,实现第一个迭代,并在之后的课程中,通过每一个完整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如上所述的课程类别,在实际教学中,无论使用哪一种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都需要要求学生通过影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形式,对设计或制作对象的造型特点、历史文化背景、造型结构、装饰风格、色彩搭配等进行研究。在获取资料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实地调研、博物馆参观、图书或音像资料搜集、网络搜索等方法。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主要作为一种背景资料的形式存在于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课程,视觉素养的培养着重在视觉信息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即解决所见到的“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拓宽“课堂”概念,不仅将当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视觉信息引入课堂,更要鼓励和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用自己的眼睛,也就是通过运用自身观察力、视觉辨别与理解能力去体认周围真实多彩的传统文化,以此深入认识和理解自己所表现的对象。
另外,一些以设计和再创造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对引入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利用新手段进行表现,更多的是需要从这些资源中抽象或提炼出一些元素。这其中包含着视觉视角下的设计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者可以从此类传统文化资源中提取色彩、形式、材料、肌理、结构、图式等多种元素,组织成设计资源,通过元素的结构与重构,指导学生对设计主题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尝试。我校教师“以秦淮灯彩展览馆主题项目为引领,将秦淮灯彩图形设计、秦淮灯彩标志设计、秦淮灯彩展示设计、秦淮灯彩宣传包装设计总和为一个整体进行实训课程教学”[7],这一系列设计就在对“秦淮灯彩”这一主题的应用上涵盖了多种元素的分析、提取和应用。
三、实施效果
1. 基于课程的艺术设计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培养效果问卷设计说明
本次调查以开展课程实验的三个自然班级为调查对象,专业方向包括视觉传达设计、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设计)。共发出问卷88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4%。被调查者中男生33名,占43.4%;女生43名,占56.6%。所有学生均为二年级学生。在内容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文化的学习提高了视觉信息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表达能力。
2. 数据分析
①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再认度较高
在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再回忆的调查中,有45位学生可以回忆起课上所涉传统文化的名称及基本内容,占总数的72%。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直接引入课堂,可促进学生们对此视觉信息资源的识别和再认。
②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类别不足
对回忆出课上所授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36.8%和27.6%的学生可以对所授资源的内容从建筑造型特征和图形特征两个方面实现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而对资源中色彩特征、工艺造型和叙述故事的理解和认识分别只占到13.2%、15.8%和5.3%。可见,学生们从造型设计基本元素出发对传统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类别不够全面。
③普遍掌握2-3中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由于目前均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普遍掌握的视觉信息创造工具包括photoshop、3ds Max、Illustrator。因专业方向不同,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一般掌握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工具,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方向)学生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工具。学生们对上述工具均有1年左右的使用经验,掌握程度良好。
④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在设计实践中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
在对学生传统文化资源使用情况调查时发现,五分之二左右的学生能将图形、配色、布景结构运用到作业中,另有23%的学生会选择资源中的故事用在作业中。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方面,近五分之四的学生选择按照“资料中的某些部分”和“根据资料,进行改编”来做,其中14.5%的学生选择“根据自己对资料的理解,重新做设计”。
⑤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但自我探索实践较少,对作品风格的认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学生们的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60.9%的学生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个性,没有一位学生在此调查栏目中选择“无所谓”或“不希望”。但在对课余时间个人设计实践探索的调查中,90.5%的学生表示,课后有1到2次的设计实践,没有一位同学有过3次以上的自我设计实践。在对作品风格的认识方面更表现得五花八门。学生对作品可能呈现的风格的认识处于极其个人化的感性认识阶段。
结论
本项目以培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的课程设计将现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并将其分为“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以故事为主”、“以行为为主”三种存在类型,并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提出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迭代式结构”。
从课程实施的效果来看,通过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引入,学生对直接引入的内容再认度较高,但对内容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虽然学生们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也掌握了一些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但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用在各自的设计实践中仍然存在困惑,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鼓励自我设计实践,有针对性地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作品风格探索方面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王帆.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J].当代传播.2008.4.
[2][3]殷宝媛.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俊.高职艺术设计类“工作室”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