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12-03
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学生思想教育、发展指导、事务管理工作任务中,理解美育的内涵,把握美育的规律,将美育融入育人之中,诱发启迪学生的理性思考、高尚情操、优良品质,润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善于透过美的本质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值得广大学生工作者深思考虑的问题。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我们常说:美育是培养“审美的人”的教育。树立正确审美观、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其三大基本任务。但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人类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中,按照马克思称之为“艺术的或审美的掌握世界”,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誉为美育是实现人“对世界欣赏力的发展”,按照杨振宁所说的具有美学或鉴赏力那种很高价值的“精神结构”是通过美育活动内化为人的一种审美的掌握世界的能力,融进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之中,形成并积淀为人类的一种改造客观世界和不断完善自我的价值趋向等观点来理解,除上述三大任务之外,美育对于人的预知、超前、创造、引领等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讲,他们在现实社会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理解与把握自身内在与外在、思想与行动、认识与实践、现在与未来等多种认知、表现、创新等素质能力上,美的引领与熏陶始终在相伴,任何思想动机的产生与发展,无不与对美的理解认识能力有关。正如马克思所说:认识应该按照美的本性来建造的,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是区别于一切动物的主要方面之一。
当今审美教育的内涵,既不能与过去的美育说法等同,将其只作为德育的一部分,也不能只从审美的角度,单方面地理解美育。审美教育是人的文明教育、修养教育、做人教育、创新教育。它有着多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开放性的学科特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美育的独特功能与德、智、体三者密切相关,并对这三者有着极强的影响、引导与渗透力。它的价值体现是多方面的,是人在自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能力倾向与周边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体现的一种超前思维意识,是构建人的整体素质,改造人的思维方式,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开启创造性智慧能力,影响带动人的知、情、意与个和谐发展的一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教育。
二、辅导员的工作属性
辅导员工作,简单地说是做人的工作;概括讲是集教育、管理、服务、研究于一体的复杂劳动。它要求辅导员既要学有专长,充分掌握思想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现代教育理论,还要具备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服务等诸项工作的能力。它给予学生的是共性培养与个性需求所必需的多层次范围的知识能量,体现的是一种多学科融会贯通的工作方式方法。这一系列的工作要求,赋予了辅导员诸多不同的职业角色,需要诸多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作支撑。辅导员自身的素质能力,决定着与学生交往沟通的直接、密切、信誉程度;自身解决处理问题有序干练的方式方法,决定着当事者的身心健康、学业进展以及对周边人们及今后工作开展的影响程度;自身对美的理解认识与追求能力,决定着受教育者对社会、人生、事业等理想目标的确立与无限憧憬。
当前,辅导员工作与前期相比有了许多质的变化,突出点是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辅导员的工作属性、教师属性与以前相比,有了更深层次的延伸及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在此背景下,辅导员的工作既涉及到大学生的一般性、常规性教育管理,又涉及到多元素、深层次的引导帮助;既需要对学生内在情感、情操及情商的分析把握,又需要对外部的环境条件、情境氛围作一正确地评估判断。解决此类问题当然可有许多的知识点与关注点,但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一富有多元文化情感元素的人来说,问题的产生与最终完满的解决,都将涉及到人对美的理解与认识这一根本性问题。由此看来,辅导员的工作属性中自然涉及到审美教育,这是一种必然现象,工作中是无法脱离,不可回避的。
三、二者的相互影响关系
既然审美教育的内涵中孕育着寓人以升华、赋社会以文明等如此重大的能量,高校辅导员工作属性中又包含审美教育的诸多元素,因此,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是体现在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的。这里仅从大学生人格品质培育、思维方式影响、创新能力培养和观念认知评价四方面进行浅显的分析。
1.人格品质培育
做过辅导员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人格品质培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是一项难度大、要求高且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它涉及到学生道德、身心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各个层面。面对上大学前就已受过多年学校教育、社会熏陶的学生,要将这些“生硬”且重复性的思想及理论融入他的头脑中使其接纳,并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人格品质培育“以养为善”。在人格品质培育及发展的轨迹中,“养”的过程体现,就在于学校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氛围,引导启发其对美的理解、感受与认知,育其良好的心境,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因为学生在接受人格品质培育时,自然要接受多种思想、事物美的熏陶、感染和影响,这是由知识内涵的一种自然相关因素决定的,是无法割裂开来的,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接触、感受与融合的过程。另外,学生在接受美的感染熏陶,建立起崇高的理想,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过程中,辅导员本身所具有的对美的理解与认识水平能力对于引领、倡导以及对这种“养”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开拓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环境美与心灵美的体现,是为学生搭建起了现实作为与人生目标沟通的桥梁,这种沟通的桥梁用完整意义上的审美教育解释,就是教育中始终要把握住人对美的需求以及对人的整体审美能力与境界的提升。这是辅导员本职工作属性中的重要部分,是他人与自身人格品质培育的基础、成长的摇篮。
2.思维方式影响
人类对自然界接触与了解的形式方法虽是多种多样,但从审美的角度探其接触的实质,两者间始终存在着接受主体对审美客体对象从感性形式到理性内容的领悟、理解和阐释的渐进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方式,来取得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认识,而是通过形象的感知、意境的领悟、直觉的意会、情感的体验等具象思维方式来获得对人类现实生活内在意蕴目的性的把握。这种渐进过程其实就是在美的引导下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
这种思维方式的完成标志和最后成果,不像科学认识所归纳出来的公式、定义、定理或理论概念体系那样抽象,而是采用恰好符合人的认识功能的感性形式所显现出来的形象体系来展现,即以生动的个别蕴含和传达具有某种普遍性的人生真谛和社会理想,并借此引导和帮助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一番既是感性丰富的、又是理性深刻的特殊把握。如果采用审美的指导教育方式,让学生通过审美的思维认知,通过感性加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认识该问题,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辅导员面对着诸多个性鲜明、思维敏锐、爱美心切、富有理想的学生,如能在工作中科学把握、合理运用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学科常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加以审美的思维认知作用影响,对学生健康成长、工作开展是十分有利的。
3.创新能力培养
美育最善于调动左右两半脑不同思维方式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脑的创造性潜能,有效地培养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创造能力。同时,美育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调动着理性的形象思维能力或直觉思维能力,通过智力认识走向智力创造。
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中,除涉及到思想、身心及综合素质发展内容外,对其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是极为关注的。虽然有些辅导员与指导教育管理的学生专业不相关,但如具备审美素质能力,发挥该功能优势,指导学生学会从审美的角度在对事物的逻辑分析判断基础上,融入发散式的形象思维分析感知判断,会收到很好的工作效果。因为逻辑思维是从推理的角度分析判断,而发散式形象思维是从多维的角度分析判断,两者工作原理性质不同,进而结果也就不会相同。
一个拥有正常的大脑、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如果不能创造性地思维,将这些知识和经验灵活运用,不能及时、敏锐地捕获新的有效信息,不能在同一时间展开多方向(逆向、侧向、发散、收敛)、多角度(往日与来日、自我与非我、求同与求异等视角)以及多种形式的思考,那么这些知识和经验在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主体能力。辅导员掌握了美育功能特点,使学生运用逻辑与形象双向式的思维分析与感知判断,会使信息的捕获、加工、整合等处理能力以及运用这些信息时所表现出的思维活动程序和规则明显带有创新性。可以这样说,要使学生获取创造性思维活动并转化为现实主体能力,通过审美活动是非常有效的实现途径。
4.观念认知评价
当今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观念和认知行为方式的巨大变迁。大学生的精神气质、着装风貌、举止言语、认知方式都给人一种日新月异的感觉,从一个过去高整合、低分化的状态转向分化加剧的状态。在每年新进校的大学生中,由于来自不同的省市、城乡区域,其组成的文化观念和认知行为方式凸现层次化与复杂化。这种多元化突出表现在不同阅历层次的学生身上,其特点各异,形成了当前学生文化观念与行为认知方式的不同潮流。
面对此类问题,辅导员如能在常规性工作中融入审美文化元素,从其思想动机与行为意识、观念变化与行为干扰、主体观念与个性发展、观念创新与行为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另一角度、不同侧面获取学生们文化观念与认知方式的不同归因,对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学生的发展指导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关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素质水平、鉴赏能力都很强,作为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如没有丰富的学识涵养、高超的交往沟通能力、灵活可行的方法手段、气质高雅的精神风貌、雅俗共赏的审美能力,只是采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司空见惯的工作模式,要想做好学生工作是很难奏效的,更谈不上为学生的发展成长给予指导帮助。因此,辅导员应重视对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对待下列问题。
一是美育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修养的教育、做人的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几种艺术类的技能教育,与我们工作无关,这样会走入误区。思想、感情、情绪属于意识形态,属于一种完整的观念,其中无不渗透着美的元素。我们就应摄取这些元素,为我们的学生服务,为我们的工作所用。
二是工作中应特别注重美育实施的方法途径,科学地将美育融入到自己的各项工作中,树立长期引导、感召、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的工作理念,善于分析研究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与欲望追求,勇于探索实践审美教育的方法途径。只要长期坚持,自己在学生中的导向作用、核心能力、整体影响力会得以明显提升。
三是当代青年学生对事物及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水平能力,有时不比辅导员能力低,某种情形下,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会高于或远远超出辅导员的层面。面对此种情形,辅导员的精神风貌、气质涵养(很大程度上包含着个人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同样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带有美育元素、超出常规的引导解释,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四是充分发挥高校美育理论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的力量,在他们的工作基础上,辅导员寓美育于工作之中,将美育的质朴、自然、和谐等元素在日常的与学生沟通交往中有效融入,让其自然获得美的感受,获得审美经验,掌握审美规律,从而懂得美、鉴赏美、运用美。
五是平时我们树立典型榜样的教育,就是树立一种对美的追求,它实际上是超越了人本身原有的能量,而形成的一种富有感召力的特色典型形象。要使大家懂得典型榜样的有情、合理、感人,易于人们接受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他的思想及人格的魅力中,充满着对生活、事业美好的憧憬与追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 林 娜.职业化专门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8-10-30(04).
[3] 戴家芳.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描述、评价及其归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99-102.
[4] 冉祥华.美育与人格塑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65-168.
音乐审美能力是在不断积累审美经验与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国内外不同风格、体裁与题材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提高大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理解与感受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视野。其次,音乐审美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有效的审美心理结构,使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能够感受到情感世界、现实社会、音乐作品中的美好事物。除此以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够保证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提升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师资力量的提升
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对于高校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数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过度的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是一场音乐教学的革命,在这种浪潮下,教师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会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转变教学思维与教学方式,使其朝着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前进。
三、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丰富高校音乐教学的内容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课程,与传统的文化理论课程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音乐大多倾向于讲解西方音乐,往往忽略了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及古代乐曲的讲解。部分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只是欣赏单纯的音乐作品,但对于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品的内涵却鲜有介绍。通过加强高校的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教师在发现审美教学的弊端之后,会采取多种措施来丰富教学的内容,从音乐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涵的角度进行审美教育,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四、音乐审美教育推动了教学观念的更新
现阶段,高校的音乐教育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将教学重点放在完成教学内容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于单纯的灌输理论知识,往往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其次,部分教师还存在轻音乐基础、重专业知识的表现,这些比较传统的教学观念都造成学生审美素质的缺失。部分高校学生表示,现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向学生罗列音乐作品,对于音乐内涵的讲解与体会少之又少。高校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向学生灌输审美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去理解一个音乐作品,教师由于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也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这都会推动高校审美教育的发展。
五、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推动高校教育事业与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所谓的审美教育,即以美作为对象,然后开展一系列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目标,有效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1]。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主要是基于审美这一视觉,根据古筝教学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一、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由于古筝采用五声音阶定弦,旋律优美动听,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美,使其在鉴赏古筝乐曲的过程中深刻地领略到古筝所创造的优美意境,能够体会到古筝发出的优美旋律,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美的存在。
(二)帮助学生鉴赏美
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掌握古筝弹奏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鉴赏美。所以,在古筝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的开展,要合理地加入鉴赏美的课程,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启发学生创造美
古筝的演奏者主要是借助于情感共鸣创造出优美的乐曲,塑造良好的音乐形象,进而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地表达出个人的情感。这样不但能够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够帮助人们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古筝乐曲的欣赏、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可以有效地美化人们的心灵,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对美的追求,提升其创造美的能力[2]。
二、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欣赏古筝音乐,准确地把握古筝音乐的内涵,在古筝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的技艺,而且还要为学生讲解古筝音乐的文化背景。例如,音乐作品是何时何地产生的、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音乐创造者的个人简历如何等。这是由于对于每一个音乐作品而言,其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假如没有充分地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那么演奏者只是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却是无法充分、准确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古筝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了解到音乐作品的内涵,了解到作者在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投入情感,有效地提升演奏的表现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寒鸦戏水》这一古筝作品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其介绍潮州音乐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大概了解此古筝作品的表现风格,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个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音乐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当前,在古筝教学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对审美教育的渗透,这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引导作用,能够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作为一种抽象艺术,音乐是无法得以形象具体的参观以及模仿的。所以,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演奏示范,要能够恰当地展示出节奏的力度以及音色等[3]。如此一来,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演奏技巧,例如滑、按、颤、勾等。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奏的技巧,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在古筝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热情,有效培养其身体的协调性。而且在多次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在古筝教学中的合理渗透,不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通常,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所设置的与审美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音乐欣赏及技术原理等。这些课程的合理设置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审美的要点,培养其对古筝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其情感的丰富与表达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合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面地提升审美教育。如此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筝弹奏的技术,使其充分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好,而且学生也能够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合理地选择一些古筝曲目,根据个人的思想情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由于在古筝曲目中会塑造出许多不同的自然景色以及人物形象,每个形象都是一种意象,是一种情境。古筝艺术是抽象的,然而在每部古筝作品当中都会体现着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因此在开展古筝教学时,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语言,要将一些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要借助一些具有特性的音调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其中所存在的意境[4]。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古曲《渔舟唱晚》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此乐曲的意境,即:夕阳西下,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民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这样就能够刻画出一幅渔舟唱晚的情境。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演奏的技巧处理方式:在最初时,要以较慢的速度即“慢板”,从而以一种抒情的方式,合理地使用左手的颤以及滑音,进而能够发出优美愉悦的情调;在进入“快板”后,表达的情绪要欢快,旋律要活泼,具有层次感;尾声部分要能够充满着向往以及回忆,要带有一种含蓄深远的情绪。通过如此的指导,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乐曲的内涵,可以在实际弹奏中更好地表现出乐曲的色彩与旋律,准确掌握演奏力度以及节拍等,恰当地表现出音乐之美,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帮助学生感受意境美与仪态美
对于每一首古筝曲目而言,其都具有良好的意境。这不仅能够充分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考方面,而且也会表现在艺术创造方面。所以,许多年来,中国传统艺术也是一种“意象”的过程,我国哲人们都会将其思想体系认定为“境界”。在古筝曲目的演奏中充分地重视“境界”以及“意象”,能够有效地提升艺术的表现水平。所以,在古筝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古筝乐曲《渔舟唱晚》中,其表现出的是一种恬美,即“落霞与孤鹜齐飞,七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美景是恬静的安逸;而在《战台风》当中所体现出来“风狂雨暴,波浪滔天”是一种壮美。两首曲目都是描写水面的美,但是其意境却是不同的。所以,在具体的演奏中,也要根据曲目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意境感受其中所存在的美,进而能够抓住曲目的内涵,表现出曲目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古筝弹奏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地感动他人,那么演奏者必须要首先感动自己,这样就必须要用“心”地去感受与表达在乐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演奏者要真情流露。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不要点头晃脑或是身体僵硬,而是要在真正地掌握乐曲的意境之后,在实际演奏中做到心随情变,能够动作自然,体现出良好的仪态美。例如,在演奏《战台风》这一古筝乐曲时,为了表现出其中的气势磅礴,那么演奏者的身体动作幅度也要自然而然地加大,进而充分地体现出演奏仪态的自然美,更好地表现出曲目的内涵。
(六)实现古筝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古筝教学的水平,那么教师就要将审美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各种事物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培养其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所处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其更好地了解人际关系的美好,了解劳动的美好,有效拓展其审美视野,提升其创作欲望,进而帮助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古筝音乐作品,体会到古筝音乐的美妙[5]。而且在古筝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实现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其音乐创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演奏古筝音乐作品,充分展示其弹奏技能,如此一来就能够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其音乐修养,帮助其感受美、创造美,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古筝演奏有着优美的意境以及旋律,其不仅能够有效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对人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具有良好的培养价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古筝的审美价值,就要在古筝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以此来有效地发挥古筝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王敏 单位:潍坊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罗燕.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北方音乐,2016,(06):141.
[2]谢可可.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4,(05):117.
[3]王妮娜.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北方音乐,2015,(13):118.
【关键词】高职 人文教育 美育 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21-02
一 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不是纯粹的就业教育,如果片面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高职院校和现代工匠培训中心没有两样。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高职生的人文内涵,以此促进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即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智慧与经验,即人文知识,唤醒受教育者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理想,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人文教育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人文主义教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在文艺复兴时期空前繁荣并形成一种思想体系,对近代教育史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对现代教育仍有积极影响。“人文”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周易》,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中已有体现人文主义教育,即重视人的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人文教育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其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人的身心的各种能力,使人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2.高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已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但是,高职教育也走了一段弯路,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既有高职生自身的问题,例如有的在校生更多的是专注于技能学习,而忽视了做人的问题;也有来自高职院校内部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人格无疑是片面的,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注重人文教育必将影响,甚至最终阻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人文教育强调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一体性,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掌握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整体素质上,高职生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差距,对于高职生而言,有必要提高认识,健全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既要着力提高专业知识,又要注重吸收人文精神,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务必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变重专业、轻素质的局面,走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将很难实现,也就更谈不上高职教育的成功。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改善人文氛围,从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二 增强高职人文教育的实效性:进行美育渗透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人文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品质且身心和谐的人。进行美育渗透就是将审美教育渗透到高职人文教育各个方面和环节,对其进行美的感知与教育,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从而增强高职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1.通过精选人文课程渗透审美教育
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应纳入高职内涵建设的范畴,这是人文课程渗透审美教育的前提。精神源于知识,修养源于知识,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是要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主要包括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做法是将人文素质课作为选修课,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普遍课时少且选修内容有限。如何有针对性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操、感受高雅的人文空间,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美好的品质呢?关键在于精选人文素质课程。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开设各类艺术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课程内容涉及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还有舞蹈、影视、文学、书法、摄影、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由于教学目标及课时所限,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设置过多的人文课程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色,积极开发相关具有审美内涵的人文课程,将人文教育与美育有机结合,通过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提升高职生的文化品位。在精选人文素质课程的同时,还要给予课时的保障。例如,我院主要开设了《普通话》(20课时)、《成才与素质》(24课时)、《文学欣赏与写作》(20课时)、《职场交流与艺术表达》(20课时)等人文选修课,内容包括语言美、素质美、文学美、职场美等方面,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和审美内涵。
2.通过人文课程教师渗透审美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进行美育渗透的任务主要由教师来完成。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授业解惑外,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审美观念等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由于高职院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偏重于专业课教师,因此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各高职院校要加大人文教育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现有人文课程教师进行培训、再提高;其次,人文课程教师要加强学习,完善自身人文知识结构,懂得美育的基本理论,在人文知识传授过程中能运用美育思想进行教学,激发高职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只有人文课程教师的美育素质和能力提高了,才能保证有效进行美育渗透,才能保证高质量的人文教学效果。
3.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渗透审美教育
高职人文教育常常只注重课堂、注重教,过于形式化,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人文教育是一个实践人文精神的过程,不能“就知识而讲知识”,要遵循“美的规律”,如果照本宣科,势必吸引不了学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人文课程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要加强美育渗透。首先,人文课程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善于把本门课程内容的美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即一个感受美的过程,从而发掘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其次,人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表现在教学设计上,一是做好教学导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和教学形式,借助得体的肢体语言(目光、表情、手势、姿势、态度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明确本堂课要学的内容;二是营造美的教学氛围,教室就是一个舞台,舞台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具有审美元素,教师要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效开展教、学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美的意识,形成美的课堂教学。再次,加大美育实践的力度,从单一的理论教学中走出来,通过富有审美内涵的教学活动,增强人文学科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自觉研修人文学科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审美意识,进行审美实践和创美实践,从而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 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一些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人文精神已成为稀缺资源,这在大学校园及其他许多领域都是这样,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尝试改变这种现状,把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到基础性的位置来落实。实践证明,美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对于提高高职生的人文内涵具有促进作用,美育渗透能增强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有必要全方位地在高职人文教育中进行美育渗透,让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明辨善恶美丑,这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立美;音乐立美教育;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3.018
作者简介:杨和平(1961~),男,教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金华 321004);汪薏群(1983~),女,教育学硕士,中国计量学院讲师(杭州 310018)。
收稿日期:2012-02-14
一直以来,受西方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美育的认识,广泛都停留在审美教育上。这种只强调审美经验,只从接受、消费的视角来看待美育问题的观点是不完备的,在这种美育观点指导下的音乐教育也必然有缺陷。当代美育理论研究成果表明,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也是立美教育。音乐立美教育则是立美教育下的一个子系统,是音乐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研究音乐立美教育,有助于我们了解“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这一命题的确切内涵,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音乐课程改革总体的趋势外延,进而从较深的层面拓展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视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奠基作用。本文从立美、立美教育、中外音乐审美教育观反思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音乐立美教育的立论基础。
一、立美概念的补足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