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

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

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改革;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TP316-4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是其它一切软件运行的基础,是计算机应用开发的基础平台。操作系统将计算机软件硬件有机结合起来和用户进行交互。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操作系统》课程在计算机科学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址,它是计算机科学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学习和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机理和工作方式,从而更好的进行计算机应用开发,是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科学等专业同学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1 课程特点

《操作系统》课程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讲授众多操作系统的设计精髓。《操作系统》课程是人们在操作系统设计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课程内容是面向技术,而不是某个特定产品。课程学习学习者是站在操作系统设计者的角度来研究和学习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

操作系统软件的特殊地位、操作系统课程的学科地位,以及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定位,使得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具有技术更新速度快、概念抽象、系统性差、原理性强等特点。

2 教学目标

教师在安排操作系统理论和实践教学时要综合考虑教学大纲、培养学时、培养对象类型及培养对象基础。一般来说,围绕操作系统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2.1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包含在“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培训中,非独立授课,主要学习某一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使用。

2.2 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要求培养对象对特定操作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能够使用API和相关平台进行针对该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调试。

2.3 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要求培养对象深入掌握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熟悉操作系统内核,能够使用该操作系统平台相关的复杂公交来解释并开发底层驱动、中间件和应用程序等一系列应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技术。

对于应用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来说,由于前期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如果像计算机专业一样将本课程的导入起点和教学目标设定得过高的话,反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课程学时设置为例:

计算机专业该课程的设置一般为48+16课时,电子信息专业为38+10课时,教学内容涵盖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等操作系统主要部分的原理和应用。标准教材一般偏重于理论讲解,较为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解较难,以下是一本典型操作系统教材的章节安排:(1)操作系统概论;(2)进程管理;(3)处理器调度与死锁;(4)存储管理;(5)文件管理;(6)设备管理;(7)网络基础。

可以看出《操作系统》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要学好这门课,学生不但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对《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前导课程有较好的掌握。如果不了解培养对象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在较少的课时安排下照本宣科,强行灌输大量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将导致学生对该门课产生厌学逆反心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前导课程、培养对象已有能力等统筹考虑和安排,灵活度大同时也更难把握。

3 教学模式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课程设置的限制,设计规划了一套操作系统课程理论实践教学的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抓主干,扩枝叶;托低承高,动态调整”。

首先,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大作业+毕业设计”将课程学时有机扩展,对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的教学侧重点进行区分,设置四个层次的教学目标:(1)操作系统的使用管理。针对初次接触某一操作系统,对其工作原理使用方法都不熟悉,相关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该系统的安装、GUI和常用命令的使用以及系统功能的使用管理使学生对该系统有较好的感性认识,能够使用该系统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并对系统进行必要的配置和维护;(2)操作系统内核及工作原理。在学生对操作系统已有一定了解和使用经验的情况下,进一步系统分析其各个功能模块和工作原理,以Linux操作系统为例,要让学生知道其文件管理、设备管理、进程调度等主要功能模块;内核如何通过内核态/用户态切换以及进程调度来管理同时运行的多个任务等,教学中要有主次,比如文件系统和进程调度的原理可以重点讲解分析,设备管理等只要介绍原理即可。使得学生将操作系统的直观的使用感受和对现行的观察同理论知识想结合,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解;(3)API编程及平台应用开发。介绍操作系统提供的API接口以及相应的开发工具和手段,让学生结合以后的编程知识编写、调试基于该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这一过程应该“循序渐进”,从简单的shell编程到文件读写、存储管理、同步机制、进程/线程调度,通信等,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补充加深对内核工作机制和相关算法的介绍,使得学生逐步具备基于该操作系统的程序开发设计能力;(4)内核定制与操作系统设计。在对内核工作原理熟悉掌握后,能根据需求对内核进行配置和开发,尝试进行微型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一阶段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于提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可以结合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来进行,主要针对具备一定能力,对操作系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

操作系统各个层次的教学实践环节如图1所示:

为了更好的贯彻前述层次教学的理念,我们针对操作系统(Linux)课程理论教学部分进行如下调整设置:(1)操作系统概论;(2)Linux常用命令;(3)文件管理、设备管理;(3)Linux下Shell编程;(4)Linux下C编程;(5)进程管理、内存管理;(6)多线程。

相应的实验教学设置如下:(1)Linux常用命令练习;(2)TFTP、NFS服务配置;(3)Makefile的编写及应用;(4)Linux内核与根文件系统映像文件的编译及调试;(5)大作业(进程调度、通信或同步)。

与传统课程的安排不同,调整后的课程设置着重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感性认识加深理性分析”的思想,其中“操作系统概论”、“Linux常用命令”两个教学章节将使得第一次接触Linux操作系统的学生对该系统的发展历程、现状,主流版本有所了解,熟悉Linux的用户界面、常用功能和命令行工作方式,建立对系统的直观认知;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章节提前与此讲授是很有必要的,因为Linux操作系统将“数据”和“设备”统一作为“文件”来进行操作和管理,而文件系统与设备管理又是与用户关系最为密切,使用最为频繁的操作系统功能模块,因此如果学生不能对其内在架构和工作原理有所了解的话会对Linux的进一步掌握造成困难。“Linux下Shell编程”和“Linux下C编程”使得学生掌握Linux操作系统下的程序开发技能,从这里开始,编程开发和操作系统原理的知识互相穿插融合,使得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多线程”是Linux操作系统的重点和难点,是多任务操作系统应用开发或内核开发都必须使用到的,应该重点讲授,使得学生对进程调度、优先级反转、同步/互斥/死锁、进程间通信等有全面的掌握。

在理论授课中,应该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包括PPT,虚拟机上Linux的实时演示示范等,避免枯燥的理论灌输。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到安排了与之配套的实验和作业,在学期末通过综合性的大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度。对于具备较高相关知识的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复杂项目的设计开发,从而使其对Linux的设计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4 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是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操作系统教学改革应沿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继续深入下去,将操作系统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

参考文献:

[1]汤子瀛,哲凤屏,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修订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M],2002.

[2]晏杰.《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的改革[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7(09):49-51.

[3]肖竞华,陈建勋.“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03):68-70.

[4]苏秋萍.高等院校《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电子技术,2005(22):29-30.

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SQL数据库 JSP

一、前言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加,师资队伍也逐渐扩大,人力资源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发生了许多新的需求,单纯靠手工和文书已经无法完成如此繁重劳动。计算机和网络的日益发展使这个矛盾得到了缓解,人力资源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使学校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学校能否找到适当的职工,取决于学校是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因为一个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能使学校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在用人方面也不可掉以轻心,没有一套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无法及时发现和选取优秀的人才,只有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吸引更多适合本校的优秀人才,拟订具体的计划,逐步进行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员工的招聘、奖惩、培训以及调度等问题。

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用计算机对人事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发一个运行稳定,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成为一种必要。

二、系统的可行性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受时间限制,只要人员能够上网,通过验证并登陆系统,便可以随时查看人力资源信息,进行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有人员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奖罚管理和薪金管理等功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添加、修改、删除各类信息。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输入关键字查询档案信息、出勤信息、考核信息和薪水信息。职工可以查看个人出勤信息、考核信息和薪水信息。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传输媒体,有着信息传送速度快、信息覆盖面广、成本低的特点。通过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学校人才的利用率,使之为学校创造了更大价值。人才利用率的提高,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竟争力,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管理能力,从而适应了信息时代的网络化管理要求。

此系统采用的是Windows XP/Windows 2000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基于编程开发语言JSP。使用的开发工具把 JSP、SQL相结合,从功能和性能上完全都满足系统的要求。

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系统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系统开发符合学校实际需求,切合实际,能够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2)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修改,并有效的查找相关员工等信息;

(3)系统根据用户实际设计,使用方便,设计统一的人力资源界面;

(4)能够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报表,用以支持学校决策;

(5)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针对学校师资管理的一个WEB管理平台。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1)人员管理。主要是查询、添加、修改人员信息等。

(2)招聘管理。主要是应聘人员信息的查阅、删除、添加到拟聘人才库等。

(3)培训管理。主要是培训计划查询、信息删除、添加培训计划和填写培训总结等。

(4)奖惩管理。主要是奖惩情况的添加、查询、修改等。

(5)薪金管理。主要是薪金的修改、添加、删除。

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系统应充分了解用户各方面的需求,本系统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这要求数据库的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这就要求数据处理需要达到数据录入和处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和容错性、处理数据的迅速性、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根据系统功能分析和需求总结,考虑到将来功能上的扩展,设计用户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培训信息表应聘信息表、招聘信息表、薪水信息表。

得到上面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以后,就可以设计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逻辑结构设计打下基础。这些实体包含各种具体信息,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形成数据的流动。本系统根据上面的设计规划出的实体有:管理员实体、用户实体、培训实体、应聘实体、招聘实体。

4.系统界面实现

对于一个学校人事管理系统,简洁明了的页面风格和严谨的逻辑是必不可少的。

5.系统体系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简单地分为三层:

(1)最底层是数据库层,所有人事数据都存储在这里。

(2)第二层是信息处理构件层。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开发了一套信息处理的基础构件和类库,主要是处理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相关的操作,并且提供通用的数据采集、处理、展现和客户化方法。通过对这些通用构件的复用,避免了开发类似功能的重复劳动,缩短了开发周期;也减少了重复开发中可能引入的错误,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3)第三层是人事管理模型层。我们把这一层分为系统管理和业务处理两大模块。

四、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设计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对学校人力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满足用户及时沟通需要,实现与其它系统协同工作。系统开发采取JDK Version1技术平台架构,以统一建模语言(UML)对系统进行分析,采用Rational统一过程(RUP)作为系统开发方法。具体分析设计了包括人员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奖惩管理、薪金管理五个功能模块,系统基本满足了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对于本系统来说,还是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是在系统性能方面可以进一步地加强。

参考文献:

[1]李维刚.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信息化;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23-01

当前,我院信息化建设如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样,在各领域中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我院发展的步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医院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服务为医院全面信息化管理以及患者就医提供了相当的便捷,是实现基本现代化医院的必备条件。在医疗保险大面积推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消费透明化,医药分家的现实环境下,使得复杂的医疗诊断工作能够在各部门的相互协作中顺利进行并及时完成。

1 我院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现状

进展情况:最初,我们把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看成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问题,并没有从系统工程角度来管理和实施,误变为只要投资购入一定规模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自行组织一些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进行编程开发就能解决问题。后来,我院成立了信息部,主要由统计室、计算机室、图书室等职能部室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搜集、整理分析各种数据,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但以往这些专业归属各异,工作内容相互独立,各职能部室之间联系松散。此外信息专业人才缺乏,又受经验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各级管理者信息意识淡漠,对信息职能部门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这个时期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并无实质性进展。

随着我国卫生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部自筹建以来,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原则,逐步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HIS、PACS、LIS已成为我院“信息技术”的亮点。

1.1 HIS系统:HIS具有增加效益、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能力,并能节省资金的突出优势。包括管理员系统、西药库管理系统、中药库管理系统、门诊药房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挂号管理系统、门诊收费管理系统、住院结算管理系统、护士工作站管理系统、病房摆药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管理系统、病人查询系统、住院病案管理系统、院长查询系统、综合统计系统、医技计费系统、物质库房管理系统等。

1.2 PACS系统:PAC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网络工程、影像工作站、临床医生工作站及存储设备所建立的综合性信息系统,是现代医学服务中的CT、MRI、B超、DSA等诊断工具的最佳管理方案。我院现已经联接影像科大型设备,全院60个浏览、管理终端。PACS系统的运用是现代医疗诊断革命性的变革,实现了影像系统无胶片化和实时传播。依靠PACS系统,使整个医院的其他科室都能共享到影像科内部的信息资源。

1.3 医疗保险结算系统:我院为济南市医保定点医院。医保系统联接了济南市医保办、济南市物价局,设置了圈存机,导医部、收费处、药房、住院处等部门设置了专用医保窗口。信息处理实现无纸化和无片化,真正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

2 推动我院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2.1 依靠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根据卫生信息化建设要求到2010年我国80%的医院将达到全面实施医院管理系统目标。去年8月,在北京启动的“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工程”从医院管理改革和信息化建设需求出发,引导我国目前以“收费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走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面向医院开展长期广泛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

2.2 提高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特别是院领导班子的意识程度。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地购置一些硬件设备,上一套在别的医院应用还算成功的软件就完成了,它还需要与医院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信息化牵涉到医院的方方面面,它应该是全院使用部门、使用人员的事情,全院对信息工作的配合与使用,也直接影响到一个HIS系统能否生存下去。

2.3 引进全面的竞争机制:要竞争就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医院信息系统的逐步建设与完善为改善病人年覆盖面流程、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医院整体形象、提升医院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2.4 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既懂IT、又懂医学以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IT培训可以为医院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投资效益,取得双赢效果。

2.5 卫生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具有公益性和社会统筹安排的特点,因此要建立以政府宏观协调主导的卫生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各种信息化资源进行无缝衔接,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传递流畅,资源共享,为医卫生活动提供及时、准确、快捷的卫生服务信息。

3 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在新形势下,我院信息系统存在着功能不完善、有部分职工对信息管理工作认识不够,法律法规意识淡薄,还有部分职工对电脑操作技术不能完全掌握,在电脑记录操作上存在不规范等行为。如何从庞大的医院信息数据库中挖掘、集成已有的数据资源,建立数据模型,结合科学的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作为领导决策和为医疗、科研、教学提供参考依据,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3.2 目前我院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网络信息化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竞争中优势主要来自信息资源的有效建设开发、利用、管理。我院通过培养电脑专业人才,组织人员参加与系统程序与供应开发商一起完善在应用过程中系统出现的问题,推荐在岗青年参加信息管理专业学习。医院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现代医院管理必须加快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发展服务信息化和网络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医院统计管理工作达到信息管理有序化、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整体化,基本实现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形成现代化的网络体系。应用医院信息系统为医院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结束

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实践;一体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各行各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目前全球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平均在15%~20%,远远超过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中国信息产业以平均30%的速度飞速发展,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预计今后几年国内软件行业人才每年的缺口将高达30万。然而,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橄榄型”,每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就业困难,企业却招聘不到所需要的软件人才[1]。同时,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2]。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要求聚集社会所有力量,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培养毕业生的高校,更应该多管齐下,拓宽学子就业的渠道,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适当地调整教学模式,促进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此,本文在分析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

1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分析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在现阶段应体现国际性、多元化、本地化和工程化的特点。软件行业深切感到这四方面人才培养的迫切性[3]。目前,企业对IT人才的

主要需求:(1)有编程开发经验的人――编程和测试人员;(2)有编程项目开发经验的人――系统设计人员;(3)有系统整合项目开发经验的人――网路架构设计人员;(4)有销售经验的人――销售前技术支持;(5) 有项目管理经验的人――项目经理;(6)有项目服务和技术支持经验的人――技术支持。

IT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到岗就能产生效益的人才。然而,现在45%的毕业生不能一次性就业;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更是面临着裁员,而对于所招聘到的人才,还需耗费3~6个月的培训,否则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尖锐化(见表1)[4]。

表1 传统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矛盾

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常见IT企业招聘广告

培养方向: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与系统维护工作。

开设课程:计算机电子线路与逻辑、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方法、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招聘职位:程序员

职位要求:

1.精通XXX编程语言,XXX Script;

2.具有应用Client/Server技术进行网络开发的经验;

3.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好的英文基础;熟悉.NET或Java者优先;有相关IT认证证书者优先。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JG08094);广东省高校教改示范课程案例资源建设项目(GDCS023)。

作者简介:林惠强(198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是指针对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几门核心专业课,虽然由不同的教师独立授课,分为几个学期或者在同一学期授课其中几门,但是并不是对其知识点进行条形的割裂,或者逻辑上一门课程跟其它课程只是知识的内

在联系,即课程之间对知识进行分层或者分阶段。应该在逻辑上让所有的课程形成一个整体,实现真正的“无缝联接”,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实用性和可对比性,而且让学生能够融会理论知识,利于实际项目的开发,把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培养的一个整体环节。

图1“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软件开发过程可概括为立项、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6个阶段。根据开发的方法和开发的指导思想可以分为结构化和面向对象开发。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系统测试”、“可视化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等7门专业课分别是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或几个阶段的详细介绍,所以授课过程必须紧密互动,科学合理安排相关的知识点。

(2) 应重视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无缝联接。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授课可使用同一案例、实验可以使用同样的题目,甚至课程设计也是同一题目,只是在要求上进行区别。让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简单的理论知识和实验,不用简单地重复,从而节省时间,同时将实验实习时间加长、提前。

(3) 毕业设计与实习的衔接。所学的专业知识不仅是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上应该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习中,注重过程之间的衔接,同时让学生体会企业文化、学会解决碰到的问题,最后,把这些知识和经验应用在毕业设计中,在实习的最后阶段直接过渡到毕业设计阶段。甚至在题目的设计上进行衔接,尽量减少简单重复的时间,让学生把时间用在能力的锻炼上,也保证了找工作的时间。

例如,若在“软件工程”的实验,要求使用“结构化”方法对某个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实验,要求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对另外一个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学生在学习上得花两倍的时间对项目的责任域和问题域理解,如果我们针对同一个项目让学生分别用“结构化”和“面向对象”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节省了前期的时间,而且通过对知识点的对比应用,能够更好地理解“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区别。而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中对前面的设计进行优化,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的实验,依次类推,所有的专业课理论、实验、课程设计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的学习和实验也更加有全局性。

3“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3.1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华南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基于“消化吸收SWEBOK,制定科学的软件专业教学计划”[5],每年学院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负责软件工程专业课授课的软件工程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讨

论确定教学计划:(1)结合前沿技术、企业需求等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案例、课程设计,如表2所示。并在课堂教学中统一介绍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如UML建模语言、Rational Rose工具等。(2)确定某一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授课案例,联合所有教师的力量对授课案例进行细化、优化。(3)确定实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并调整实验指导手册。(4)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各专业课的授课内容及深度。

表2 教学计划表

课程 课时/实验 授课案例库 实验题库 课程设计题库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56/16 ① 北海道邮轮管理系统

② 图书馆理系统

③ 医药物流管理系统

…… ① 校园一卡通系统

② 科技信息化管理系统

③ 协同办公系统

…… ① 多媒体资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

② 酒店管理系统

计算机编程开发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焊接机器人;系统;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018-01

一、 前言

随着国内外对科学技术的不断重视,机器人研究水平也是科技水平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焊接机器人在国内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

机器人技术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典型代表和主要技术手段,它在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稳定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文明生产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大工业革命曾使人沦落为机器的奴隶,而机器人的诞生和广泛推广应用又重新使人类恢复了尊严。

美国是最早出现工业机器人的国家,1954年美国的G.C.戴沃尔发表了“通用重复型机器人”的专利论文,第一次提出“工业机器人”和“示教再现”的概念。1959年美国Unimate公司推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1967年日本从美国引进Unimate和Versatran等类型的工业机器人以后,结合国情,面向中小企业,采取一系列鼓励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措施,率先在汽车制造业的喷涂、焊接、装配等重要工序中得到应用。并以此为契机,向其它产业渗透。

在我国,人工焊接仍然占据焊接作业的主导地位,人工施焊时焊接工人经常会受到心理、生理条件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干扰。在恶劣的焊接条件下,操作工人容易疲劳,难以较长时间保持焊接工作稳定性和一致性,而焊接机器人则工作状态稳定,不会疲劳。随着国外及国内对工业机器人在焊接方面的研究应用,我国也开始了焊接机器人的研究应用。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焊接机器人。198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HY-1型焊接机器人。1989年北京机床研究所和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为天津自行车二厂研制出了焊接自行车前三脚架的TJR-G1型弧焊机器人,为“二汽”研制出用于焊接东风牌汽车系列驾驶室及车身的点焊机器人。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上海1号”、“上海2号”示教型机器人也都具有弧焊和点焊的功能。20世纪节式机器人。1999年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中心研制的AW-600型弧焊机器人工作站,采用PC工控机控制和PMAC可编程多轴控制系统,于1999年4月通过了国家机械工业局的鉴定。1999年7月15日,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验收通过了由“一汽”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开发的H-100A型点焊机器人。

三、我国焊接机器人应用现状

我国目前的焊接机器人以引进为主,尤其是弧焊机器人,大约占95%左右,而国产弧焊机器人由于元器件质量及配套技术等诸多因素,一直未能主导国内焊接机器人市场。因此在焊接机器人应用技术中反映出的问题,基本上源于进口焊接机器人的特定背景。在8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的第一批弧焊机器人的厂家,基本上是零星购进,由于经验不足,国内基础技术条件不成熟,缺乏配套的机器人周边设备,技术人员素质较低以及缺乏科学和有效的管理,致使在焊接机器人引进初期,在实际生产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进入90年代初期以来进臼焊接机器人的大多数厂家基本上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大都随机器人本体购置了比较完善了的设备,如变位机、移动回转装置以及部分传感系统,并注意到购进后与厂商维持技术服务、人员培一训、管理方法等基本环节。同时开展与国内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委托或配合进行焊接机器人设备的功能开发、软件编程等工作,使得近年来的焊接机器人应用具有一定的成效和积极影响。

焊接机器人系统的操作编程开发。这里主要是指对焊接机器人系统的操作性与离线编程功能的开发。大部分应用单位都已注意到熟练操作焊接机器人并尽可能地通过软件编程开发其功能的重要性。对于初次引进焊接机器人的单位,进行这项工作的实际而有效的途径是首先要充分利用制造厂商的售后技术服务,抓住本单位操作技术人员的培训环节,仔细研读随机技术文件,熟练实际操作。同时注意与有经验、有开发实力的厂、所及高校联合,缩短机器人的安装调试周期,使其尽快投入正常运行。这些作法在许多较为成功的引进开发使用单位都具有深刻体会。如北京永茂塔机塔架铰点焊接开发应用实践。

四、焊接机器人系统研究

1.系统结构

系统控制器由计算机控制、PLC控制和机器人控制器控制等方式组成。除了控制机器人动作外,还进行输人输出控制等。主控部分按照示教盒提供的信息生成工作程序,并对程序进行运算,算出各轴的运动指令,交给伺服驱动,伺服驭动部分将从主控来的指令进行处理,产生伺服驭动电流。驱动伺服电机,KUKA采用内置PLC,其主要进行输人输出控制,控制在机器人进行作业的时候,通过输人输出接口,给焊机发出焊接指令,并监控焊机的工作情况,同时还可对周边装置进行控制。

2.控制原理分析(驱动系统)

驱动系统采用机电一体化设计、所有轴都是由数字化交流伺服电机驱动,交流伺服驱动系统有过载、过流、缺相、超差等各种保护,性能安全可靠先进的设计令机器人能够高速、精确、稳定的运行,并易于维护。机器人运动的孰迹十分精确、重复定位精度小于0.5mm。机器人手臂的每个关节都可当作一个简单的伺服机构,每个关节控制都有一个伺服环,以提供位置误差信息。机器人采用了独立关节的PID伺服控制。机器人具有非线性特点,即惯性力、关节间的耦联及重力均与机器人的位姿或速度有关,是变化的,但伺服系统的反馈系数是确定不变的,因此这种控制方法难于保证在高速、变速或变载荷情况下的精度。由于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环境下,对其快速性与变载负荷都有严格要求,固在控制方法上仍采用传统的单关节PID控制,从设计方便考虑,我们选择相应的集成驱动芯片,实现单性可逆驱动,利用单片定时器产生PWM脉冲调制信号,检测元件为旋转变压器,检测信号转换后送入关节控制器,并与控制器中的设定参数比较,产生偏差信号,控制驱动器驱动电机。

如果要让一个以上的关节同时运动,那么各运动关节的力和力矩会产生互相作用,而且能对每个关节适当地应用位置控制器、速度控制器、加速度控制器。因此,要克服这种相互作用,就必须附加补偿。要确定这种补偿,就需要分析机器人的动态特征,对各关节间的耦合和补偿。

五、焊接机器人的发展及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于焊接加工领域的焊接机器人占全世界在役的工业机器人中的一半左右。其实,焊接机器人就是在焊接生产过程中,代替焊工从事焊接任务的工业机器人。这些焊接机器人中,只有少数是专为某种焊接方式设计的,而大多数的焊接机器人就是在通用的工业机器人装上某种焊接工具而构成的。在多任务环境中,一台机器人并不仅仅完成焊接作业,甚至还可以完成包括焊接在内的取物、搬运及安装等多种任务。编程人员可以向机器人输入相应的程序指令。机器人可以根据程序指令自动更换机械手上的工具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就是焊接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六、结束语

焊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的解放了人工劳力,也保护了人们的安全,更是科技发展进步的体现,但是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锐.焊接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分析.电子世界.2013年3月,第2期,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