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沉迷游戏心理咨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对人际关系的需要较为强烈。但是部分同学心理不成熟,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也缺乏包容心,在交往的过程中易陷入人际冲突。另外大学生在异往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心理不成熟,加上毕业及就业的考验,恋爱关系往往不牢固,遇到单恋、失恋、爱情波折等种种挫折是在所难免。因此要及时给大学生以人际交往的指导。要教导学生多体谅别人,善于移情,珍惜朋友,珍惜友情和爱情,和谐沟通。
二、网瘾预防与矫正
科技发展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手机上网而不能自拔,导致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下降,同时由于网络一些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感弱化,严重的甚至扭曲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诱发大学生犯罪。而网络成瘾已成为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业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学生沉迷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及专业水平
辅导员专业背景知识复杂多样,多数不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是必须的。因此高校要适时为广大辅导员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邀请心理专家来校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也可以组织辅导员就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召开研讨会,加强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力争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各种困惑和心理问题,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和缓解心理压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保持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新生入学之初,一定要对其进行心理普查通常包括心理测验、心理问题的筛查。通过心理普查对全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档案。另外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心理状态高危人群、对其进行邀约访谈。针对入校新生采用此方法力求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另外辅导员作为沟通学校、家庭、学生的“桥梁”,要以学生心理档案为基础,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尤其是已获悉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情况后要尽可能联系学生家长,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心理状况,与家长通力合作,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特征和个性习惯,挖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三)以网络、书信等载体,拓宽与学生沟通的渠道
【关键词】网络游戏负面影响应对策略
一、网络游戏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制作的画面优美,惟妙惟肖的人物、气势恢弘的场景、扣人心弦的剧情,都使得游戏者身临其境,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网络游戏是虚拟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放手所为的事情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则可以随心所欲,这就使得游戏者不仅获得现实的体验,而且得到了情绪的宣泄。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平等,但在网络游戏中,游戏者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不必担心别人的眼光,这个时候在心理上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产业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网络游戏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网络游戏大规模流行于1998年,从《星际争霸》到《反恐精英》、《传奇》、《魔兽世界》等游戏的内容始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才能使网络游戏具有生命力。
二、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游戏是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灌输和文化渗透的一种手段
与网络游戏的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引狼入室。目前,充斥网络游戏市场的多是韩国、美国、日本等国的产品,鲜有国内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这就为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游戏对我国进行渗透、影响大学生政治方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充分利用其掌握的网络游戏,向世界特别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灌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淡化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最终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大学生时代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一个阶段,对国外网络游戏的耳濡目染很容易引起他们政治观念的淡漠、民族意识的淡化。
(二)网络游戏使得大学生丧失道德品质
网络游戏中多以战争、暴力、寻宝为主要内容,游戏中的玩家是平等的,对自己的行为又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有些游戏内容隐含错误的价值观,如果沉迷于其中,放任自己的行为,不理会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大加杀戮、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仍然是可以在网络游戏中生存,甚至成为网络游戏中的强者。长此以往就使得这部分玩家易怒、冷漠、无情和自私的个性,不能形成道德的是非观。
(三)网络游戏致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网络犯罪是网络社会一个重大问题,网络游戏是网络社会的一个小的缩影。在网络游戏中,有些玩家恶意盗取他人的号码据为己有,有些玩家随意PK杀人。有些玩家通过游戏中的角色任意欺骗他人等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原本对法律法规就不甚了解的大学生则更易在潜移默化中受网络游戏中行为的影响,把本来在网络游戏中随心所欲的行为不时带入现实生活。
(四)网络游戏导致大学生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
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环境的改变、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交流、师生间的沟通以及学校提供的机会和管理的有限,使得大学生转向网络游戏中去发泄情绪和追求享乐。虽然网络游戏是虚拟的,但是在网络游戏中得到的成功感和情绪的宣泄却是真实的。但是,寻求自身心理平衡和宣泄情绪的动机却会导致他们对网络游戏的心理依赖。这种依赖会使得他们过度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即使他们精力充沛,也必然会导致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由此又会导致上课无精打采,甚至旷课、夜不归宿,担心家长责备和学校的处分,又产生焦虑、苦闷的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恶感,因而学习成绩下降,缺乏自信;对游戏以外的活动缺乏动机,个人生活懒散,行为孤僻。总之,对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应对网络游戏问题的策略
(一)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引导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孩子能从家庭获得足够的精神满足,则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增强抵御外界的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所以,父母应积极的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足够的理解,提供精神上的帮助。家庭也可以提供一个小的监督环境。学校不仅仅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还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学校可以长期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特色培训班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将他们的视线从网络游戏中转移出来。社会各部门可以增加大学生活动场所,创设积极健康的环境,满足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对网络游戏产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增强网络游戏制作者和运营者的社会责任心,使网络游戏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传授必要的心理调节技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开设心理咨询室,可以排除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消除心理疾病。若想真正将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室付诸实现,则必须有心理健康、水平专业和敬业的专职教室和心理咨询师。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心理教育咨询队伍的建设,才能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指导,进而形成良好的外界环境,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抵抗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健康的游戏。
(三)强化“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教育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和面对网络游戏,了解网络和网络游戏的特点,了解网络游戏为什么让大学生如此痴迷,才有可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地对网络游戏上瘾的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实证明,对网络游戏一味封堵和声讨是不现实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应正视网络游戏作为新兴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网络游戏的功能,甚至把电子竞技作为校园文化活动来大力开展。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自我形象;学习困难;沉迷网络;措施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健康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并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发展,高职学生这个庞大群体在年龄较小的情况下承担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作为准社会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理应引起关注。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
1 自我形象的偏差
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阶段的高职学生,因为心理的成熟与生理发育的不同步,要经历心理、生理上的困惑甚至困扰。青春期是个体努力获得社会认同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努力思索着一系列关于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问题,构建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想象自己的外貌与气质,构建自己成熟的个性特点和处事方式。但由于高职学生的自制力较弱,加之缺乏应对与处理的经验,在处理问题时经常采取消极手段,非常容易走极端,甚至出现违反常规的行为。在现实或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上的幼稚,往往会遭到父母、老师和同伴的不认同。当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被老师、同学或伙伴评价后,他们无法接受理想化的自我构想和现实的差距,自然也会造成青春期自我形象的困惑和迷惘。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相对早熟,由于青春期爱面子的特殊心理,一些来自社会和同伴的对高职院校的文凭的否定会使一些高职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一些学生会采取一些偏激的行为,如逃学、抽烟、酗酒等来维护理想化的自我形象。
2 学习困难导致的厌学心理
高职学生偏离了“参加高考”的轨道,丧失了求学的目标和动力,出现“目标暂时真空”状态,学习困难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时间与方法的不恰当、学习氛围不浓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一些高职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角色,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高职学生读到二年级时仍然无法正确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内涵和作用,不知道自己的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契合点,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所学习的课程中哪些属于专业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进入高职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时间偏多,教师的看管变少,部分高职学生的自我控制力相对薄弱,因此造成学习进度赶不上,最终导致厌学、逃学等现象发生。再者,目前高职院校的学习风气不佳,上课迟到、无故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开小差、听耳机、玩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单科成绩不及格也是常见的现象,一些意志薄弱和奋斗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开始走上“混日子”的道路,最后沦为后进生。
3 对互联网的迷恋
许多职业院校的学生沉迷于互联网游戏、聊天室。由于部分学生经常“开夜车”、熬通宵,严重影响了第二天的学习。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学生在判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受骗,甚至会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引导”下误入歧途,学会说谎、行骗和暴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人际交往脱离了现实的情景,一些学生在线时的热情、大方、平和,一旦离线就表现出冷漠、紧张、易怒,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失调。再者,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生活节律发生紊乱,精力不济导致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等,但无法摆脱玩游戏的渴望,继而出现了体力上的不支和精神状态欠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几点措施
1 高职院校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面向全校所有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
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能消解学生来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青春期发展带来的冲突和不适;学习不顺导致的心理焦虑;人际关系不良产生的心理烦恼;正确对待网络的态度。在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调控自我、乐于学习、善于合作,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明确的生活目标,养成健全的、独立的人格。
2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心理咨询室,配备一定的心理健康阅读资料、心理测验等软件
小丁,男,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在他的母亲刘女士的带领下,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据刘女士的叙述,小丁是以优异成绩考上现在所就读的省级重点中学的。但是现在,他的成绩却非常糟糕,已经下滑到班级的倒数。班主任找小丁谈过话,但是效果不大。这让刘女士担心不已,因为小丁是她全部的希望。她一直希望小丁能有一个好的前途,因此对小丁的要求十分严格。小丁是走读生,以前读初中时一回家就会自觉学习、写作业,但自从上高中迷上网络游戏后,他一回到家里就玩游戏,甚至会以不吃饭、不上学甚至断绝母子关系等方式来威胁母亲,最后刘女士只得妥协。刘女士曾经把电脑锁起来,小丁就跑到外面的网吧上网。由于担心儿子的安全,刘女士只得再次妥协。一次,小丁因停电无法玩游戏,表现出激动、烦躁甚至破口大骂等行为。此种状况,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现在的小丁,已经完全沉溺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不愿意与人交往。据班主任反映,小丁上课经常睡觉,做作业经常抄参考资料上的答案,成绩下降。
刘女士已经离婚三年,她的前夫在广东做生意,每个月定时给儿子寄来一笔不菲的生活费,却从来不过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个案分析
从个案看,小丁的问题是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游戏成瘾( internet game addition),是指对网络游戏产生依赖的现象[1],一般是指不可抑制地、反复而长时间地玩网络游戏,并且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极度依赖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并可能造成个体明显的身体、心理、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上网行为。根据中国《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2],细化出网络游戏成瘾的诊断标准为:如果个人平均每天用于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超过6小时,且符合以下症状标准超过 3个月,即可诊断为网络游戏成瘾。具体表现为:
(1)对玩网络游戏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玩网络游戏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
同时,以下5条标准至少符合1条:①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和投入程度;②玩网络游戏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③固执地玩网络游戏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玩网络游戏的危害仍难以停止;④因玩网络游戏而减少或放弃了其它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⑤将玩网络游戏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主要有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而个体原因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个体原因主要有:
1. 不良的认知方式。心理学认为,行为或情绪的障碍不是激发事件或不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认知加工,在歪曲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不良行为和情绪的产生应该从认知上寻找原因。
2. 不良的人格特征。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具有侵略性、低自控能力、高自恋人格特质的人容易形成网络游戏成瘾[3]。研究发现,那些具有孤独、抑郁和社交焦虑等心理特征的青少年学生往往是网络游戏成瘾患者[4]。
3. 不良的满足心理需要方式。研究发现,网络游戏吸引青少年的主要原因是它满足了青少年人际交往与归属、现实情感补偿、自我实现、认知和理解四个方面的心理需要。因此,不少青少年在这些心理需要的驱使下,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内驱力,就会产生对网络游戏的迷恋[5]。
4. 不完善的心理防御机制。由于青少年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无法建立起完善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他们在生活中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时候,不是采取正确的方式去积极应对挫折,主动去承担由挫折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而是选择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这种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逃避挫折,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因为在网络游戏中,失败可以被忽略,游戏者通过重复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后将自己塑造成非常成功的形象,继而欺骗自己,让自己获得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成就感[6]。
因此,找到小丁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方法,是促使其走出沉溺网游泥潭的根本所在。
辅导过程
第一步 建立良好关系,探寻沉溺网络游戏的原因
小丁是和刘女士一起走进咨询室的,在其放松心理后,我和小丁之间的谈话开始进入主题。
谈话片段:
师:听妈妈说,你很喜欢玩网络游戏? (小丁点了点头。)
师:能告诉我,你玩游戏有多长时间了吗?
丁:快四个月了吧。
师:级别很高了吧?
丁:还行,可以带别人一起战斗了。
师:哎呀,真没想到,你还蛮厉害嘛。没玩多久,居然就当师傅了哟!(丁脸上有一丝骄傲的表情。)
师:一般你玩什么网络游戏呢?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我以前也很喜欢玩游戏!(丁一脸的惊讶。)
师: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很喜欢玩一款叫《暗黑破坏神》的网络游戏,那时候和网友昏天黑地地玩。
丁:真的吗?
师: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时候实在是太疯狂了。至于,玩游戏的原因,主要还是当时的我对大学的学习没有目标和计划,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努力学习。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玩游戏呢?
丁:我觉得只要一进入游戏的世界,我就会忘记所有的烦恼。在游戏里,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等级,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权限,更好的装备,这样的话,就能在游戏里所向披靡,自由翱翔,感受到游戏带来的更多快乐。而且,在游戏里,没有人会瞧不起你,不问你的出身,只要大家志同道合,就可以一起玩,成为很好的朋友……
通过此次谈话,再结合刘女士的叙述,我初步判定小丁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在于他的压力过大,加上缺乏合理的认知方式和归属感,因此选择沉迷游戏的方式应对。第一次咨询结束后,我和小丁的班主任取得联系,为下阶段的辅导做好准备。
第二步 对症下药,多管齐下
第二次辅导,我给小丁讲了《化蛹为蝶》的故事,让小丁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和挫折,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应该积极面对挫折,而不是选择逃避,因为挫折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谈话片段:
师:读大学时,有一位专家就人生目标的主题来我们学校作讲座,听完讲座,我感慨万千。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其实玩游戏真的浪费时间,抓紧时间学习才是正道——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未来努力。
(丁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师:你想继续在网络里沉迷,让自己的前途一片黑暗,还是想从现在开始,在我和其他人的帮助下,重新寻找自己的舞台呢?
丁:我想重新好好学习。
师:你有这个想法就好。
丁:不过,我担心自己无法战胜网瘾……
师:只要你愿意,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
之后,我例举了自己战胜网瘾的成功案例,并采取了以下几种辅导方法,让小丁明白,他也可以战胜网络游戏成瘾。
一是时间管理技术法。这是一个通过改变个体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来减少个体对网络游戏沉溺的方法。我和小丁共同制定了每一天的学习和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对于玩网络游戏的时间,采取的是每周逐渐减少次数,每次逐渐减少时间,每次确定玩游戏的具体时间的方式,达到其逐渐减少玩网络游戏时间的效果。
二是社会支持系统法。个体的社会支持是指包括家庭成员、朋友、邻居及同学、老师在内的社会关系。它可以提供广泛而多样的支持潜力,有情感支持,任务协助,沟通交流,陪伴,娱乐及归属感等[7]。我鼓励小丁,一定要多和父母交流,让母亲降低对自己的期望。我主动联系小丁的父亲,让其明白对孩子心理情感上的关注,是父亲应尽的责任,而不只是关注物质需要的满足;我联系小丁的班主任,助其开展主题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班会课,让全班同学接纳小丁,让小丁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我鼓励小丁的同学主动与小丁交往,并让小丁积极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充分发挥小丁的特长,让其找到久违的自信和成就感,从而减少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和迷恋。只要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逐渐获得网络游戏所给予他的东西,个体自然就会慢慢地走出网络游戏的泥潭之中。
三是采用积极暗示法。暗示是一种简单而且典型的条件反射。在小丁产生玩网络游戏念头的时候,他就要用诸如“我要努力学习”“我要远离游戏,等放假玩”“我一定可以摆脱对网络游戏的依赖”等话语来暗示自己,打消玩游戏的念头。暗示成功后,还应该及时地肯定自己,比如告诉自己“我真棒,我可以摆脱对网络游戏的依赖”。通过积极的正面强化,从而抑制玩网络游戏的欲望。
辅导效果
通过持续三个多月的心理辅导,小丁基本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虽然他还会玩网络游戏,但网络游戏对他的不良影响已经大大降低,并处于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辅导小结
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问题,预防胜于治疗。因此,作为青少年,要学会建立合理的认知方式,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的挫折,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取社会支持;作为父母,应该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其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学校,要改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评价体系,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而作为社会,则要加强对网络游戏产业的管理,使网络游戏健康发展,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Griffiths M D,Dancaster I.The effect of type a personality on physiological arousal while playing computer games[J].Addict Behav,1995(4):543-548.
[2].
[3]Kim,E.J.Namkoong, K.Ku,T.Kim,S,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game addiction and aggression,self-control and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Eur Psychiatry.2008(3):212-218.
[4]罗江洪,吴汉荣.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3):171-173.
[5]黄景春.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剖析与对策[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1):61-65.
[6]才源源.青少年网络游戏者的心理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吃饭、睡觉、上网,这是17岁的高一学生乐乐(化名)生活的全部。而他从去年至今,已经有十多月没有上学了。近日,乐乐的妈妈李女士打电话向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寻求帮助。
李女士介绍,儿子乐乐从初中开始就痴迷网络游戏。每天下午放学总是很晚回家,并声称和同学一起写作业。后来班主任打来电话询问乐乐为何经常不交作业,在同学的指引下她才在网吧找到了儿子。断了去网吧的路,乐乐又以不上学为要挟,逼迫父母在家给他买了台电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放学回家,关起房门。只有在中考前的一个月,他才有所收敛用心学习,并勉强进入现在的学校。去年进入高一,乐乐总是抱怨老师上课听不懂,高中没有初中好玩。李女士与班主任联系,才得知乐乐经常逃课,回家后就把他狠狠训斥一顿。此后,乐乐就再也没去过学校。“我好话歹话都说遍了,他就是不去上学。问他原因,他从不理我”。李女士无奈只得去乐乐所在的学校帮他办理休学。而她也辞去工作,只为一心照顾休学在家的儿子。 可是乐乐似乎并不领情,每日的生活就重复着吃饭、睡觉、上网。除了吃饭上厕所,乐乐几乎不出门;除了要钱买游戏点卡,从不主动跟妈妈说话。 李女士多次与儿子沟通,还想带他到医院或心理中心咨询,均遭拒绝。 今年九月开学,但乐乐仍拒绝上学。长驻外地工作的父亲专程请假一周回来做思想工作,也未能奏效。无奈之下,李女士拨打了12355青少年心理热线。“我真不知该怎么办,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又不忍心不管他。”李女士几近绝望:不知道儿子的明天在哪里?
12355心理咨询师吴浩学介绍,现代社会网络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强和自制力弱很容易产生网络成瘾的问题。今年的《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在所有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13-17岁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为30.5%。青少年上网行为如果符合以下四个特征,便有网络成瘾的嫌疑:1、强迫性的使用网络;2、对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丧失兴趣;3、生活被网络活动占据;4、上网冲动无法控制。沉迷网络对青少年有诸多危害。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沉迷网络世界,会导致睡眠不足,身体虚弱。有研究表明还会导致神经紊乱、免疫下降,引发紧张性头疼,甚至导致死亡。另外网络挤占学习时间,染上网瘾的青少年,对学业失去兴趣,会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直接后果就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其智力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此外青少年在网络世界自由任性,缺少道德自律,弱化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从而拒绝与人交往。
吴浩学老师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其实只是其现实问题的延伸。约75%的网瘾青少年家庭关系存在问题。比如案例中乐乐的父亲长期外地工作,乐乐从小缺乏父爱,从虚拟的网络寻求情感补偿。另外家庭的教养方式也是网瘾的另一成因。李女士也坦承对乐乐的问题负有责任。“从小我就很宠他。”李女士称,在物质方面,只要儿子提出要求,她从未拒绝过。乐乐上初一的时候,应其要求买了台电脑。去年暑假,乐乐称“电脑配置太差”,李女士当时就给他买台新电脑。自己由于工作繁忙,李女士经常让儿子一个人在家中玩电脑。乐乐从小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成长,内向自卑的性格让他没有同龄的朋友,网络游戏成为他寻求自信宣泄情感的唯一渠道。
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强化自我控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控,达到逐步减少上网时间和绿色上网。让学生在自我控制中起到一个心理暗示,网络不是万能的,沉迷网络只会让自己的未来一片空白。
1、要求学生把需要上网的事情和大约时长都写下来,再进行安排,让他自己掌握一定的调控技巧,如确定上网时间,该下网时就下网;
2、请家长、同学监督,到时提醒必须下线;可以安装过滤软件,避免浏览不健康网站。
3、要求家长合理安排他的零用钱,从减少到网吧的次数到杜绝去网吧,从减少给游戏充值到不再往游戏帐户充值。
第二阶段是让学生领悟:领悟是克服网瘾的心理不适与障碍的关键。全面深刻地认识其心理不适与情绪障碍的过程伴随着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积极地协调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改变某些偏见与消极的行为方式,防止和减弱不良情绪对心身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