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与设计的共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21世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一体化正在稳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与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日趋密切。处于世界经济发展这个大家庭中,消费观念相互影响。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实用性、美观性,有创意的产品更能在世界经济浪潮中冲在前边,在艺术设计下诞生的产品会更加有效地取得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正和艺术设计发展成为一种共生关系。有了社会经济市场艺术设计才能确定目标并且得到资金和社会的支持,而艺术设计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先机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共生关系;社会趋势;经济发展;艺术设计;互利共赢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途径
设计的本质:从木钻取火到现在的宇宙飞船,无一不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成果,而这些成果也可以称之为设计。历史中的历代前辈们改变原有的事物,去变化、更新、发展、创新这些事物,所以说设计就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一种有目的有遇见的一种活动。由此也就可以知道艺术设计是一种社会行为,我们不断去发展他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改变当时的环境,或者是工具,更有可能说是我们自己。是设计让我们的日常的生活起居更加便利,让我们的信息发展更加广阔,它不仅在时时的适应着这个社会的发展,也在促进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进步。
从马克思哲学中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最终目标的实现都不是单方面的,促成此发展的另一方也必定从中获益。设计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兴衰而前进或者是止步不前的。因为艺术设计不是艺术。我们所知道的有很多的大艺术家像梵高、毕加索、或是我们国家的杜甫、李清照等等。他们都可以去随着自己的所感所发而创作作品。这便是艺术,它无需去顾及这个社会在需要什么。不用考虑唯物主义论下的物质需求。但是艺术设计不同,它需要考虑社会因素。正是社会市场需要才会有它的诞生没有这样的宗旨设计出来的物品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下不久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如果不考虑这样的因素,艺术设计也将不会发展和进步。产品要不断变化,适应人的需要,欲望的改变。所以只有在符合社会发展、服务于广大消费者艺术设计才能生存。颇负盛名的建筑大师贝律铭,他设计出了很多的艺术作品都得到了专业人士和社会的高度评价。有我们所熟知的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这一艺术界的瑰宝在观赏和与使用上,都可圈可点的体现了人文因素。里面采用的玻璃地板,当阳光照射进来时,便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柔和感和温暖。这便是适应社会的的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支持。苹果手机也是如此,从外观到功能设计,一直在致力于发展人机友好互动理念。他在整个世界销量甚好不就是考虑到了消费者的需求。
二、社会经济需要更加优秀的艺术设计
我们国家一直在以科教兴国为理念。国家大力支持创新事业的发展,帮助大学生创业贷款,给科技创新的作品给予及时的奖励。20世纪后期的中国制造到21世纪的中国创作。国家大力支持创新,正是发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兴国的秘诀,就是科技创新让这些国家富裕起来的。可见科技创新能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多大的促进和帮助。而艺术设计的确就是科技创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已经打开了国门。虽然机遇来临,但是挑战也在共存。国外一些经济强国的国家些许基础设备都会强我们国家一些,苹果手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本国的艺术设计产品不能跟上世界步伐,外国将有机会打开国内市场,进而同化国人理念。购买进口产品,国内产品销量阻滞,大量金钱流向外国等等问题。这对于国家经济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有极其恶劣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同样的产品,只有有更好的性能和外观我们才能和国外的产品竞争。这便是艺术设计必须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好的艺术设计发展绝对会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这样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正确的。
三、结语
没有社会经济市场这个大平台艺术设计也将没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去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样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同往日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才能更好地前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屹立不倒。二者相互促进,既保持各自独立有密切相关,可以说二者是一种共生的伙伴关系,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吕村.艺术设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回顾与现状[J].中州大学学报,2009,02.
[2]朱和平,张美利.试论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
[J].焦作大学学报,2007,02.
[3]李庆曾.试论我国基本需求商品化发展战略[J].未来与发展,1986,04.
[4]张伟.克林顿政府科技产业政策简要回顾及布什政府未来科技政策走向[J].全球科技经济望,2001,05.
[5]姚海鑫著.经济政策的博弈论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叶静怡著.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张雷.韩国经济增长中的科学技术、教育因素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
[8]陈希.产业升级背景下对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艺术设计 功能美 设计理念
一、功能美的实用价值
现代的设计活动存在着强烈的目的性。从人能通过有目的的制造开始,艺术层面的需求也随之而来。精神的愉悦和思考常常戴着艺术的面纱出现,而这些都同人在与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才能让人有所领悟并获得精神的升华。因此,现代设计是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艺术的元素,而且审美的规律,欣赏的心理思维规律都部分地作用在设计的作品中。有一些美学著作中认为:本来以实用性为目的的产品若是能够在发挥功能的同时体现一定秩序和规律,就完全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可见,物品在本质上是非美的,其根本目的是有用,而非审美,但是,实际上美的范畴已经扩大了,它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概念,它涉及到存在的客体和受众以及发生审美的心理和过程。
现代的高技术功能要通过产品设计来实现,使用功能是产品的特定用途,这些用途是要通过具体的设计来体现;另一种就是心理功能,包括产品样式、造型质感、色彩等,也就是功能美,体现为豪华感、现代感、视觉美感等。功能美是与有用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成的。“水晶宫”和艾菲尔铁塔在建筑史和设计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当时传统的建筑式样,还因为其裸露的钢架的严谨的力学结构,这些都反映了有效的秩序和有韵律感的结构。这些要素符合美的规律而转化成一种“功能美”,表现在合理性和构成的质感。构成主义早期的作品,正是在裸露的结构中寻找动势空间的美,主张一种非量感而重动势的艺术观。功能美并不是与艺术美的标准完全重合的,它常常与纯功能性的愉悦相关。这里,产品使用的便利性已经融入到对“美”感的综合体验当中去了,只有当功能的目的实现以后,作为支撑某种功能实现的结构和系统才可能成为功能美存在的基础。
二、功能与形态的和谐美
人造物的形式不是与功能相脱离的,没有相应的合理而有效的形式是不能很好地满足表达内容的要求的。当今社会的艺术设计,包括产品、包装、书籍装帧、建筑物等,其对形式的多样及完美的应用有着很高的要求。好的产品设计和包装首先在形式上先征服了受众的心,然后人们通过使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了解形式在发挥功用的层面上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好的形式不论是对人的感知或人们对产品综合的判断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们就是这样通过对形式的认知来判断产品的优良。这里,功能与形式起着共同的作用,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语言系统,而设计的语汇便大多来自于形式的元素了。对于人造物而言,形式指的是视、听、触的感觉实体,是内容存在的方式。而人造物的内容,一般指的是有用性即“功能”,所以形式就是以实现有用性为前提的结构形式。“功能决定形式”或“形式追随功能”就反映了功能的目的性和形式的依赖性。然而形式却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并不以内容为绝对依赖的。
产品的艺术设计重视人的感觉,使功能和形式自然地和谐,由此产生的美感会使功能更加突出。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唤醒人们这种想象意识的媒介,具有能够与观者情感共鸣的媒介。“艺术就是想象生活的主要方式,想象生活通过艺术在我们内心产生动力并得到控制。”艺术的形式便是通过更清晰的感觉和更纯粹自由的感情来虏获受众的心的。因此,在识别一个新的物体前,形式如何抓住人们的视线是非常有趣且值得研究的课题。市场调查的数据表明,哪怕是多吸引百分之一的目光,都意味着产品有更多的销售机会。
三、功能和形态美的设计理念
在功能美中,支持功能的结构和秩序都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功能的效用是通过形式的语汇传达给受众的。需求和审美的关系在产品中表现在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界定上,而现代设计观念极端重视这两者的统一,只强调功能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哪一方都是有失偏颇的。形式,似乎能够把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某种范围内统一起来,因此,形式美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它是设计语汇的元素,是传达交互的载体。形式,可以总体地理解为“尺度、均衡、节奏与和谐等理智术语。但形式原本是直觉的,它并非是艺术家具体实践活动的理智产物”。“尺度、均衡、节奏、和谐”等术语是对形式内容的概括的把握,而形式本身却是由线条、色彩、结构等基本元素构成的,它们的构成规律是有章可循的。
形式实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因为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线条组合和色彩搭配来判断一个历史时期的某个流派的作品风格。形式美不只是功能美的直接表露形式,其形态、色彩、体量的和谐搭配而表露的韵律美,可以超越功能独立存在,甚至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具有更加深远的含义。在这个时候形式成为一种符号或象征,是富有寓意的。而这种寓意的再次运用则使得形式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获得延伸的意义。比如,一种卵石状的打火机,长而椭圆,不对称,“非常具有功能性”,不是因为它打火的功能比其他的打火机好,而是因为它符合手掌的形状。这种形式的功能性不在于打火,而在于方便顺手。这里,打火机被认为具有手工艺品的品质,形式是人的手势和身体的延伸。卵石状的打火机就像是远古时代的燧石,代表着那个年代的文化和一种神秘的永恒的精神。形式在这里由功能补充说明着、扮演着一种文化传播的角色。
作为有目的而存在的艺术设计,必须与商业紧密结合,当然商业的发展并不应以牺牲满足人的本质需求的品质为代价。有价值的形式感终究是要留下人的脚步而让人恋恋不舍的。这就涉及到想象意识的另一个方面,通过对对象的感知后,人们很自然地会给予评价,于是由感觉产生感情。感情是艺术中重要的基本因素,是传达情感的工具,也是艺术的诉求。现代艺术设计对形式的运用的最高层次无外乎如此了。产品独特形式的语汇,将成为产品本身和其代表品牌无言的代言人。苹果的IPOD系列简洁的轮廓和细节处理,以及象征性的触控式大圆盘已经是谁也不能替代的特征形式。当形式成为宣传工具的同时,形式已经从满足功能的诉求和满足人们心理与情感的诉求中超越了太多,不言而喻地获得了意义的延伸与更多的青睐。
物品的功能性是产品设计的最基本要求,现代的产品设计越来越追求符合时代潮流,强调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所以功能和形态美的和谐应该是产品艺术设计的主要原则,探讨这种新的设计理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
[1]罗杰·弗莱著,易英译.视觉与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诸葛铠著.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关键词:环境艺术,功能美与形式美,城市建设,创造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艺术是包含着多方面的一门艺术,形式美与功能美的结合是创造绿色科学的环境艺术的必要手段。环境艺术的设计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等等。那么如果使它发挥自身的形式美又体现出功能美呢?从不同空间类型的使用功能出发,遵循美的形式法则,理解特定设计对象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形式美是按一定的格调和法则表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和谐、对比、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重心等几个方面。
1、环境艺术的形式美法则
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论,时至今日,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更具有它的重要性。 形式美法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和谐 :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和谐的广义解释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或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我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和谐的狭义解释是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单独的一种颜色、单独的一根线条无所谓和谐,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通性和溶合性才称为和谐。
对比与统一 :对比又称对照,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对比法则广泛应用在现代设计当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效果。
对称 :在平面构图中运用对称法则要避免由于过分的绝对对称而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有的时候,在整体对称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对称的因素,反而能增加构图版面的生动性 和美感,避免了单调和呆板 。
衡器 :在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当双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时,称为平衡。在平面构成设计上的平衡并非实际重量×力矩的均等关系,而是根据形象的大小、轻重、色彩及其他视觉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的平衡。
比例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精确详密的比率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一直运用着比例关系,并以人体自身的尺度为中心,根据自身活动的方便总结出各种尺度标准,体现于衣食住行的器用和工具的制造中。
重心 :重心在物理学上是指物体内部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对一般物体求重心的常用方法是:用线悬挂物体,平衡时,重心一定在悬挂线或悬挂线的延长线上;然后握悬挂线的另一点,平衡后,重心也必定在新悬挂线或新悬挂线的延长线上,前后两线的交点即物体的重心位置。
节奏与韵律 :节奏本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
联想与意境 :平面构图的画面通过视觉传达而产生联想,达到某种意境。联想是思维的延伸,它由一种事物延伸到另外一种事物上。
2、环境艺术功能美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艺术题材、使用材料的变化及其他原因,建筑师们更积极地利用现代材料和现代技术,更加重视功能,努力创造新的视觉语言,出现过一种各自为政的分裂状态。所以在建筑上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它的功能美。例如在1999年竣工的首都国际机场第3航站楼,因为人们在这儿停留的时间长,同时需要适宜的室内环境来调节人们的心理和感受;另外,在对着作为追求高效、准确、安全、舒适的交通性建筑,以人为核心,在注重信息的公共传播并在保证信息传播功能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
在家具设计中影响环境的不仅是它的外形的美观还有它的色彩,在功能美上来看,我们知道家具设计的色彩,必须考虑各种不同环境下的功能特性,以及不同人群对不同色彩的喜好。消费者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家具色彩喜好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差异、气候环境以及特定时期的流行色,常常体现出不同人种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家具设计师只有深刻把握住色彩的特性,才能有助于家具设计的色彩运用家具的色彩有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环境艺术设计形式美与功能美的统一
在规则设计中,设计师对主体服务对象-使用者-的充分理解是很必要的。它也和规划是分不开的,人们规划,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功能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最佳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人首先具有动物性,通常保留着自然的本能并受其驱使。任何场地的土地扰时,微妙的自然平衡就会发生偏移,甚至可能影响较大的范围。而在很好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完美的表现科学美对具有生产价值的土地加以利用时,规划设计应给予明确的界定和保护。对缺乏生产价值的闲置自然土地,应逐步给予土地条件的改良和优化。最大限度地给设计的服务对象带来生活的便利、融洽和乐趣,最大可能地使设计的服务对象获得与动物、植物“和平共处”的自然生态空间,最大可能地让设计的服务对象在设计的空间里得到精神的升华,找到人“神”沟通的桥梁。从中体验到在规划这种为具有为人类服务的功能,它必须在以科学为前提巧妙的掌握好科学。
现代的环境艺术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所有的环境艺术的设计都来源于生活,往往却予人以比生活本身更完美的欣赏和玩味,它美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赋予静态的事物鲜明而生动的主题、独特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在满足人们视觉欣赏的同时,要注重它的实用意义,因此,除艺术造型美观上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实用功能及技术的要求。如园林中的栏杆具有各种不同的使用目的,因此,对各种栏杆的高度就有不同的要求;又如园林坐凳,就要符合游人就坐休息的尺度要求;再如作为园林界限,园墙就应从围护角度来确定其高度及其它技术上的要求。现代园林强调“以人为本”,在园林设计中应注意在满足了装饰要求外,更应满足技术与功能方面的要求。许多街道绿地旁,都有为了保护绿地而设的栏杆,这些栏杆常因人走累了坐在上面休息而破坏。不妨设置成栏杆和坐凳结合的形式,这样既符合科学美观要求,又符合功能要求。
总之,环境的艺术性需要形式美的要素,也需要功能美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这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同城市园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一样,环境设计以及大地景观规划等学科的进展,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环境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环境艺术与人的生活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功能使用上我们要结合它的本身形式,以形式美为前提,表现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完善形式美,以创造出某种艺术氛围或艺术境界,从而使环境艺术实用功能与形式审美功能达到统一。可以说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角度和视点的变化,在静态和动态的发展关系中,环境艺术就会表现出多样变化的形式和形象,但总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 曾令秋、周晓兰;试论建筑的功能美与形式美[J];广西轻工业;2007年07期
2、 章福平;关于建筑设计中“形式追随功能”的质疑[J];科技资讯;2007年19期
关键词: 黄花梨浮雕螭纹圆椅设计功能形式
明代是自汉唐以来我国家具历史上的又一个兴盛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园林和住宅建设的兴旺,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发展起来。明代的一批文化名人热衷于家具工艺的研究和家具审美的探求,他们的参与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明代自郑和七下西洋后,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更加密切,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运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高档木料,这也为明代家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黄花梨浮雕螭纹圈椅通高103厘米,座高52厘米,座面63×49.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可以说这是明式家具中常见的一例,同时也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款式。
明代家具的造型非常简洁明快,工艺制作和使用功能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种圈椅,明代直称之为“圆椅”,其后背及扶手一顺而下,柔和而且美观大方。其尺度比例合度和谐,体现了完美的尺度与人体工学的科学性。就座时,不仅肘部可以倚放,腋下一段臂膀也得以支撑,甚为舒适。
圈椅靠背有多种做法,如全部光素(即无装饰、素面)或者光素而只刻花纹一窠(即靠背只刻一团花纹),或者有透雕花纹,等等。这一圈椅,靠背整板浮雕两螭(小龙),肢尾衍成卷草,左右回旋,生动有致。
此外,从这一圈椅还可看出两点:1.它充分体现了木材的色泽、纹理,不涂油漆;2.它采用了明式家具的“攒边”技法。它是在四边用45℃格角榫攒起来,中心板四周出榫装入四边的通槽,这不仅使木板的结构加固,而且有伸缩余地,同时也可使木板不露截板纹,增加了美观。此外,有的明式家具还有“搭脑”,使头部舒适的“托泥”等部件,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这一时期的家具,品种、式样都极为丰富,成套家具的概念已经形成,布置方法通常是对称式,如一桌两椅或四凳一组等;在制作中大量使用质地坚硬、耐强度高的珍贵木材。家具制作的榫卯结构极为精密,构件断面小轮廓非常简练,装饰线脚做工细致,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明代家具朴实高雅、秀丽端庄、韵味浓郁、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一、从《黄花梨浮雕螭纹圈椅》看明代家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明代家具造型的基础。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上部与下部,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的匀称、协调,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结构严谨,做工精细。
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
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
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等都为之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但是绝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当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
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
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呈现出羽毛兽面等形象,令人有不尽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外,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
二、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
设计是研究形态或样式的变化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功能和形态的生成。设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运用,人们试图在创造或改进周边的一切事与物,并作出判断和决定。设计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种种矛盾,从而达到更高的探索、追求和创造。设计能够带给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快乐,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生活方式。设计是一种为人造物的艺术,我们的祖先自从区别于动物开始发明和使用工具时,就有其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如他们会选择石块打制石器,作为敲、砸、刮、割的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进一步改进了石器的制作,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并且加以磨光、钻孔,用以装柄或穿绳,不但提高了美观度,而且提高了其实用价值。
原始陶器的创造,可以说是手工业时代造物设计的第一座丰碑,这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化学的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的造物活动,为原始先民结束采集渔猎的漂泊不定,稳固地定居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原始陶器的品种及造型都是根据定居生活的各种需要而创造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实用和美观。早期的陶器造型形式多为球形和半球形。这种敞口、深腹、圆底的造型,使用器物内具有宽大、内空的虚空间,在使用时能满足较大容量的需要,且制作方便,一物多用,既可以做炊煮器,又可以做盛储器,是人类早期定居生活最为常见的实用器皿。随着生活内容的丰富,原始人造物设计的能力逐步提高,原始陶器的造型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出现了有流、口、肩、腹、足、盖、座等组合性结构形式,造型的品类也逐渐多样化,纹样的装饰丰富多彩。原始陶器造型的发展演变,又促进了原始先民物质生活得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可见传统的造物设计从一开始,就体现了服务生活、创造生活的本质特征。
人作为设计的主体,既是创造者又是使用者和被设计服务的对象。因此,设计艺术的本质便成为了提高物质使用的价值和满足精神上的舒适,也就是“用”与“美”的统一。这其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美的规律即是艺术规律”,艺术规律需符合社会的时代性,体现着时代美。如黄花梨浮雕螭纹圈椅既是明代社会经济繁荣的产物,又是人文环境的表现,它具有较强的时代人文特征。其次,“为人即是便于人的使用,亦功效”。墨子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设计者必须首先考虑到的是产品的实用性。所谓实用性,即所产生的物品必须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设计包含在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中,因此设计又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在设计同时,设计者思想的赋予,又产生出形式美,形成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最后,“造物即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创造发明和制作”。设计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必然存在着合理的使用性和美观的艺术性。因此,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设计与科学技术始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基本上保持着同步的发展态势。当这三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时,才是有价值的设计,才是真正的为人造物的艺术。
三、人造物的功能美与形式美
人造物即设计产品。与一般艺术品不同,产品的设计形式创造是受一种外在条件制约的,即由产品的功能决定。在产品设计的诸多因素中,功能因素是最能体现科学的水准。在中国传统的设计中,许多交通工具、卫生用具、灯具、家具等产品的功能,就充分体现了古代设计师非凡的科学创造才能,不少才能在当时来说属于世界首创。如汉代设计的记程鼓车,与现代车辆的记里器功能完全相同。汉代青铜灯具的消烟除尘功能,明式家具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与世界同时期的同类产品设计相比,其功能无疑是十分先进的。
设计科学的本质不是为了物的造型而造型,而是为了创造承载在有形的造型之中的无形的价值而造型。这种价值就是技术产品基于理性的实用价值与基于情感的象征价值相结合的文化价值,但设计在本质上是物质文化的创造,尤其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背景下的现代设计,所以,它是以实用价值的创造为主要目的,以象征价值的创造为进一步提升使用价值的主要手段。
从产品设计的本质特征而言,形式服从功能是正确的、基本的。作为为人而用的器物或建筑家具等人为事物,其形式必然来自功能的结构,而不是功能来自于形式。在对待功能和形式的关系上,我国古代哲人早就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设计标准,即“象以载器,器以象制”。因此,在设计中,重视功能的思想早在人类创物之初便成为了设计的基本思想。例如墨子主张的“先质而后文”,就是功能第一的观点;被英国《百科全书》称为“伟大的设计师”的孔子则主张“文质兼备”,即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造物领域可以引申为功能与形式并重的思想。这一点与现代设计包豪斯所强调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口号在观点上相一致。
四、结论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出功能美与形式美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形式要服从功能,另外一方面功能也必须通过形式这个载体表现出来,即通过具体的形象、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构成了人为事物功能美的基本范畴,即是“用”与“美”的统一。功能上要求合理,视觉上要求和谐,内容上要求准确,这在中国古代造物史上已转化为一次又一次新的创造。造物的伟大就在于其直接证实了人类的伟大,一步步实现着设计艺术的目标,也一步步体现着设计艺术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诸葛凯.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型本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总趋势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与其它科学技术的全面结合,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则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正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党的十报告提出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在教育领域如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议题。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工程;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中提出来通过教育信息化与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质量工程” [1];2012年3月13日,我国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教育部在其网站公布了2013年工作要点文件也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
二、信息技术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是高等职业院校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高职高专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核心模块的课程,它主要培养从事聚合物材料改性、成型加工生产、模具设计、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十分紧缺,虽然全国各地的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的相关专业都开设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每年都有大量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然而,许多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却达不到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必要对《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进行改革。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信息技术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整合,一方面以有效的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内整合”和“课外整合”进行学科教学整合,使学科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新的课程体系中,创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科书、创建游戏式的教学方式等,可以使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得到整体优化;进而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为塑料模具相关的企业输送大批合格的人才。
三、信息技术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整合的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改革旧的教学结构的、建立新型的、符合信息时代特征和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结构,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为:
1、教师方面:培养教师的整合理念,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创新理念、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发展观理念、人本理念等,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方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要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缩短从学校到企业适应期做准备。
四、信息技术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整合的具体措施
1、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知识,构建新的课程价值观念
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还只停留在是单纯地将信息机械应用于教学上,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通过学习让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选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通过学习达到既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就要求所设置的教学项目:第一,能够涵盖所需的知识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服务于企业;第二,要充分考虑各类信息技术资源和学校的教学资源,使所选内容具备实用性、创新性、可行性,第三,要突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点。基于此,在研究中必须认真研究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高职学生的现状,研究企业目前对此类人才的要求,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教学内容。
3、创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该从原有的45分钟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创建“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创建利用各类网络资源的“网站开发模式”、游戏教学模式、虚拟实验教学模式等等。
4、建立多元考核机制评价学生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一卷定高低,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只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所以必须建立一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
5、编制一批信息化教材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目前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学生就可通过手机、iPad、电脑等随时随地的上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建立网络教科书平台,从而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结论
信息技术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整合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反思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一种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