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电设备课程

机电设备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设备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电设备课程

机电设备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科技成果;能源机电设备;评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能源开发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能源机电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机电设备本身科技含量就高,因此对能源机电设备的监测和评估就需要高科技的支撑。本文在分析能源机电设备的评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的同时,介绍了一种基于GIS技术的可视化监控系统的设计,以期利用现代高科技成果来实现能源机电设备的实时监控与评估。

1 能源机电设备评估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了能够准确的对能源机电设备进行评估,评估人员就应该了解机电设备评估应该注意的问题,掌握科学的评估方法,才能正确对设备运行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能源机电设备的评估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应该了解整个能源行业所使用的机电设备类型,细分出哪些设备室机器设备,哪些设备是电气设备,还有哪些设备是用于采掘系统的,哪些设备又是用于井下运输与井筒提升系统的。只有正确的掌握了这些机械设备的分类,才能对设备的评估做出准确的判断。

2 基于GIS技术的可视化系统构建

2.1 数据库建设

对于整个系统的构建中,数据库的建设使至关重要的。可视化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对于图形数据库的建设,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比例尺,这样就可以保证地图的精确性。图形数据库包括矿井的井下巷道布置图、设备分布图、配电系统图,涵盖了井下所有的机电设施、巷道等信息。图形数据库明确的表明了各个设备的位置信息,可以方便在以后的观测中,通过图形界面至关的观察到各个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将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制作成电子文档,录入到数据库中,这样数据库就涵盖了所有设备的运行参数。此外,为了保证设备的运行参数能够实时的被传送到监控中心,可以利用无线传输技术进行数据的实时传送,保证系统能够实时的监测到设备的运行状态。

2.2 系统的建设

整个系统的构建是采用超图公司的Superman组件,在VC++的环境下设计开发的。开发的可视化管理系统界面,可以有效的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系统的各个模块建设可以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整个系统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基本操作模块、数据接口模块、数据查询模块、预警模块和设备运行状态评估模块。为了保证设备运行参数能够被实时监测,需要借助传感器和射频标签等传感设备,能够高效、准确的采集到设备运行参数,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其传回系统控制中心。

1、对于基本操作模块,其任务主要是更新数据库和地图信息,保证设备管理人员能够有效的获得设备运行的图形界面。2、数据库接口模块主要负责接受实时的监测数据并将数据传送到系统中,在这个模块中,需要利用对无线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设备运行参数,然后将信息传输到数据库当中,保证系统能够监测到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3、数据查询模块主要是负责设备运行信息的实时和历史查询,帮助管理人员能够全面了解设备运行情况。4、预警模块负责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预警。当设备的运行出现状况时,预警模块要及时的通知设备管理人员,及时对设备进行修复,减少设备故障带来的损失。5、设备运行状态评估模块负责对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进行全面分析,预测设备未来运行可能出现的状况,预防问题的出现。在这个模块中,要对设备的电流、电压和工作时间等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结合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设备运行的历史参数对设备做综合分析,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为设备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2.3 系统应用

本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对能源机电设备的状态评估,通过可视化系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分析设备的历史运行状态,掌握设备运行的一般规律,将设备的现行运行信息进行整理,以便日后的估测。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设备进行检修,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成果应用到了能源机电设备的监测评估当中,由于机电设备的复杂性已经能源开采加工的隐蔽性,使得能源机电设备的监测非常困难,而基于GIS技术可视化监控系统,能够有效的对能源机电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分析,预测设备故障,为设备的检修提供参考,促进能源机电设备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机电设备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职教育;电气设备及控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31-02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从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技术复合型人才。现在各校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而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显得更为急迫,教学方法的改革则是其中较为薄弱的方面。本人就自己从事教学改革十多年来的所做、所思、所想做了一个总结,主要以本学期所改课程《电气设备及控制》为例,从课程体系、教学场所等几方面阐述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其实在每一轮的改革过程中,即使是同一门课同一个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处理上也是不同的,都是在前一轮基础上的总结与提高,我相信进行过教改的老师肯定有同感。

一、课程改革及建设思路

无论课程怎样改,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始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可待续发展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电气设备及控制》这门课的建设我们始终注重系统化,选择合适的任务对课程目标进行转换表达,课程应通过构建完成对工作过程的实施。具体在《电气设备及控制》课程中学生应掌握的能力有:(1)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的工作适应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具有识读、设计和绘制电气控制图的能力;(3)具有电气控制设备的选型、安装、运行、维护与管理的能力;(4)具有自动化系统和装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的能力。所有的这四种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在每个教学情境中通过设定相应的任务,通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上述四种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学习品质及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一种思路比结论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教学理论。

二、课程内容改革

《电气设备及控制》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各种低压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符号、参数、选型和使用方法及电气控制理论的一门学科。该课程的控制对象是电机,所以它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前述课程是《电机与电力拖动》,后续课程是《可编程控制器》、《电气排故》、《电气综合控制》及《电气综合实习》。故而该课程学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高低是后续课程能否达到教学能力目标的关键,它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电气设备及控制》课程的课程标准,吸收改革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调整并更新教学内容,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内容,把现场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融入三个教学情境中,随着学习情境的深入,学生的自觉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读图、设计、安装及调试能力等学习能力逐步提升,各种能力目标和教学目标越来越接近,当然这需要在教学场所、排课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几方面来达成学生要达到的目标。

三、教学场所改革

传统的教学场所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已远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高专类教学,利用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仅能将理论知识满堂灌,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动手的需求,重理论轻实践只能像学哑巴英语一样,达不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对教学场所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在排课时我们把课程都安排在了有电气元器件和能够进行电气控制线路接线和测试的机电实训基地进行,将理论结合实际,及时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动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真正地从中掌握专业技能。在实训基地上课时,我对学生的政策非常宽松,只要是和课程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中可以随意探讨,人与人之间或者是小组与小组之间发生争论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争论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印象更深刻,沟通表达与团结协作能力更有提高,所以每当学生们争论的时候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之一。

四、排课模式的改革

按照传统的排课模式,大部分课程采用学期授课制,而且排课时只是2学时一排,对于专业课程,要求动手操作性非常强,一般是按照“设计-安装-接线-调试”的次序来进行,如果一味地采用2学时一排课,容易导致这么一种现象:学生设计完的控制图刚通过老师的验收或者没通过验收,或者完成了设计环节正在进行接线,接线未完成2学时的时间就到了,一大节课结束了,等到下节课时还要再重想本节课的内容,造成时间的浪费,知识在接受过程中被中断,学生刚想出来的创意就因为几天时间而被淡忘,第二次课又得再重来,这不仅是浪费时间,还浪费了精力。因此,改变专业课等动手能力较强课程的排课模式,采用阶段排课,现在《电气设备及控制》课程采用的就是四节课一排的连续方式。

五、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如下几点:

1.要重视教会学生学习。为了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教育目标上,普遍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以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知识,更要获得独立地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了每一堂课中。尤其学生的自学能力、设计能力、安装接线及调试能力都需要教师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教学学生思考,学会自己学习,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2.注重教学成果的展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即定期开学生作品展,让学生在成就感中感受兴趣所在,从中更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通过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以鼓励其不断努力、不断改进。

机电设备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机电;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89-03

0 引言

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才质量的培养。把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作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1]。在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作为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地方高等院校已走过一段艰难的历程,虽然没有成形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却都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必须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认真考虑,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机电方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目前各高校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个学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学生们纷纷把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和考研究生做为头等大事,从而忽略了毕业设计环节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机械电子类毕业设计多停留在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答辩-图纸-说明书-毕业答辩的形式,学生们从开题到答辩,整个设计要发挥想象力,虽有毕业实习环节,但可参照的实物结构不是很多。所有的设计都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合理即可,因为这种“完美”的设计不用实际制作去检验。只设计不做实物的设计被学生认为与企业技术不对接,是找工作、考研的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设计这一环节质量毫无保障,所以必须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为企业、为学生服好务。

2 毕业设计改革具体内容

2.1 毕业设计题目的改革

做好毕业设计要从题目入手,把好入口关。现有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是由教师给定,或者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拟定,在保留现有给定题目的基础上,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题目的来源。

1)企业实际工程应用题目直接走进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那么毕业设计的题目就可以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题目[2,3]。另外,在近几年学生择业时,企业会要求学生毕业前至少在企业工作半年以上,利用好这段时间,学生可以从工作出发,制定解决单位工程实际问题的题目,这样学生会很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使毕业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还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更快地接触工作岗位中的实际技术问题。

2011年开始,机电专业对进入煤矿工作的学生百分百地安排了煤矿机械方面的毕业设计题目,涉及到采煤机、掘进机、装载机、刮板输送机、皮带输送机等大型机械的部分结构设计。2012年在此基础上又新增加控制装置的电气和机械的设计题目,如刮板运输机远程控制装置设计等。2013年已有部分题目要求制作出模型,一步步逼近工程实际应用,使学生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题目拟定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更需要学校改进考核标准,二者缺一不可。机电专业于2013年开始小范围实施这类题目,其中一项与某煤机厂共同完成了采煤机截割部输出扭矩轴的改进设计,保护了扭矩轴的同时,还解决了更换扭矩轴带来的麻烦。

2)结合大学生创新科技实践活动,拟定毕业设计题目。高校中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创新科技活动作品不应只停留在制作完成阶段,完全可以在毕业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这类实践活动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实际制作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及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这样的作品适合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对其实用价值进行思考,改进后完善技术文件及图纸绘制,从而延伸了前期实践成果,保证了教学的完整性。参加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的学生都受益匪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为大赛准备的各种创新科技活动作品,大多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功能而作,有时会应用一些现成的机械结构或电控模块,比赛过后,学生们不会细研究这些机构或模块的设计思路、加工过程等,但延伸到毕业设计就可以完成作品的整个设计、选材以及加工等环节,对于学生而言也更容易完成。2011年开始把竞赛的优秀作品纳入到毕业设计中去,如六足机械人、智能防盗系统的设计、水位控制系统的设计、旋转LED灯的设计等,在毕业设计环节完成控制系统的参数设计、机械结构的零部件设计等,收到良好效果。

3)跨学科跨专业的题目、大型题目可建立毕业设计团队共同完成。机械电子专业的毕业设计目标是要完成机电设备的机械装配结构图的绘制、设计原理的阐述、电气控制部分及设计过程的说明(说明书),一个学生做这样的题目不能兼顾零件的加工工艺、产品的外观设计、材料的合理选择等方方面面,但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跨学科合作完成一个题目,例如与工业设计专业合作完成产品外观设计、与机械制造专业合作完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设计、与材料专业合作完成选材问题、与电气专业合作完成电气控制部分等,真正把一个题目完全按照工程实际设计、制造流程,由多个学生共同完成。这种跨学科合作题目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学生对实际工程设计项目所涉及领域的了解,为培养后备现场工程师奠定基础。

大型题目拆解后由多名学生共同承担,符合工程大项目的实际设计流程,学生可以对自已承担的部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树立全局、合作的思想。表1中列出了历年来毕业设计题目分配情况。

2.2 毕业设计内容方面的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要跟上卓越工程师所达到的工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内容上就要有所突破,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内容的改革见图1。

原有的毕业设计是要完成任务书、实结、开题报告、图纸、说明书等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工作停留在书面材料上。经过上述题目的更新,毕业设计的任务目标可以规范到模型的制作、实物的制作、实物+软件仿真等。而在文件整理上可完成制作过程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原理说明书、使用注意事项等,仿真部分可完成仿真全过程的分段解读、仿真结果的演示。这使得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毕业设计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毕业设计,内容上突破原有文件考核较多的方式,从重实际应用出发,减少文件考核数量,增加实物考核项,其核心是要增加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企业题目源于学生在企业锻炼实习模式下,或学生已分配到企业工作前提下,在企业由企业技术人员辅导完成的毕业设计,该类题目突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可以以解决哪类工程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作为设计内容来完成,更能体现出现场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

2.3 毕业设计的管理

题目的准确性是出色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所以立题要慎重,要经过专家委员会的研究通过,对不合适的题目,委员会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经修改后再审核,从而构建一个分类较细的毕业设计课题库。题库的建立要在大二或大三时就完成。

对于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题目,原则上题目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校内指导教师、学生共同拟定,但主要以企业为主。以这种形式作毕业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文件要完成,但要和校内题目有所区别,题目答辩时要重视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管理上见图2。

3 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个教学环节的参与和保证。毕业设计这一环节要想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综上所述的这些革新,一是学生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环节,检验自已所学过的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情况,从而为真正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树立信心――强学生;二是培养了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使教师能真正实现与企业技术的对接,共同研发更具实用价值的课题,这些课题的完成,既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又将对教学各个环节起到促进作用――强教师;三是通过毕业设计内容的改革,能培养出一大批卓越的现场工程师,这些工程师的表现将扩大学校的影响,从而做到强校。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三赢的毕业设计模式必将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0,(7):4-5.

机电设备课程范文第4篇

广播电视大学采取中央、省、市、县四级的系统办学模式。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是龙头,负责统一设置专业和课程;省级电大为二级办学单位,根据中央电大的指导性专业规则制定本省实施性专业规则,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程;市、县级电大教学点根据省级提供的专业规则,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执行性专业规则并组织教学和管理。

1.1 开设专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业及课程设置

目前河北电大开设专业55个,其中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25个;“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13个。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管理,严格执行统一课程名称、统一课程学分标准、学大纲、材、统一考试;选修课程(以下称省开课)由省电大负责建设教学资源,并负责相应教学管理工作。

1.2 省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开放教育省开课程的开设是根据专业规则来制定的,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首先,学校要满足开设此课程的条件,比如说高水平的师资、相关场地、先进的设备等。其次,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课程,原则上尽量避免重复开设。此外,在学分安排上,本科最低毕业总学分为71,专科为76。统设和省开课程学分比例根据中央电大相关规定:专科专业,统设必修课占总学分(不含综合实践环节学分)的60%;专科起点本科,统设必修课占总学分的60%;其余为省开课。在课程门数上,统设必修课原则上控制在13门以内。

1.3 省开课程的设置方式

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是开放教育专业规则的一大特点。在专业规则内所有课程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等模块分类组合,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按需选择。在每个模块中设置有中央电大考试最低学分、模块毕业最低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专业规则表中各课程开设学期是根据专业知识结构提供的先修后续关系确定的,供选课时参考。这样的设置理念主要是基于成人在职的业余学习特性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截至2014年秋季学期,河北电大省开课程设置有530门(不含实践环节),其中本科266门,专科264门。从近几年收集的报考数据来看,上述课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省校统一考试记录的课程约280门,自开课程(委托地市电大管理并组织考试)有120门,剩余120多门课程基本是为专业规则中已启用但实际教学中无学生选学的课程。

2 省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开放教育转入常规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在课程设置和建设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开放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反思。

2.1 设置权限自主性较差,选择余地小

电大采用系统办学模式,省级电大作为二级办学单位,只能在中央电大制定专业规则范围内选择相应学分的省开课,省电大没有在教务系统里增加省开课的权限。省电大如果要开设新课程,必须向中央电大申请并报送相关材料,经中央电大批准并加入教务管理系统后,省电大才可以进行选课,这个过程比较繁琐。或者省电大只能找一个名称相似或者相近的课程来替代,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学分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与原课程有些背离,不能完全实现新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2 课程层次针对性不强,课程规划具有随意性

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专业规则应当有不同的要求,但这种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常常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有的专业本科层次与专科层次的课程设置拉不开档次,有些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乎都是专科课程的简单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优化设计,一方面追求课程大而全;另一方面,有些必要的教学内容却又被遗漏,特别是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不能尽快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较为突出的专业比如说法学、经济学、物流等。

2.3 不同专业模块课程比例失衡,不合理

中央电大统设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规则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综合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实际执行中省开课的学时和学分就剩得非常有限。以法学本科专业为例:毕业总学分为71分,统设必修课是49学分(14门),综合实践环节8学分,两者合计占总学分的80.3%。省开课只能设置14分,不到毕业总学分的20%。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护理学、小学教育等专业中省开课所占比例更是少于20%。

2.4 专业招生人数不均衡,影响课程设置

以2014年春季招生数据为例,招生专业本、专共计48个,合计招生数为19217人。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集中在法学、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和会计学4个专业,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造价等18个专业在全省的招生总数不足50人。规模小的专业给省开课的设置出了难题:如果根据专业规则设置省开课程,势必造成教师和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办学的成本;如果不按专业规则设置省开课程,又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左。

2.5 顶层设计不完善,导致开设课程过多

为了做好教学服务,开放教育学生可以自主选课,各级电大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无可厚非,但却又执行全国统一考试。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从省级层面上看,各教学点在制定执行性专业规则时选课多而散,部分课程选课人数极少甚至没有。近几学期对考试订单进行统计,省开课程中报考人数在10人以下的有50多门。

3 积极推进改革,完善省开课程设置方式

针对开放教育省开课程设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实用的课程设置方式。

3.1 扩大省开课程设置自主权限,明确课程管理责、权、利

首先,中央电大要适度放权,把省开课程在教务管理系统设置的权限下放到省电大,只有这样省电大才能更灵活地设置省开课程,满足专业规则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其次,随着开放教育专业的增加和课程的调整,一些课程在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中央电大和省电大有必要就课程管理和学分比例进行再次确认,以明确双方职责和利益分配。

3.2 课程设置要层次分明,体现实用性

远程开放教育分为专科、本科两个阶段,在课程设置时,要注重课程 的衔接问题,电大学员大部分都是具备了一定学历,他们想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试想,简单重叠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能满足学员提高专业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接收反馈意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

3.3 充分调研成人教育市场,科学设置招生专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成人教育市场实际,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和企业的培训需求,开设适合当地特色的专业。同时与中央电大密切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共建共享“品牌”专业。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带动课程建设,通过优质的课程资源逐步吸引学生选课。在招生层面要有论证机制,稳定优势专业,适时淘汰连续学期招生不景气专业,从源头杜绝小专业。

3.4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各级各项管理职能

中央电大应充分进行教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尽快开发功能更加强大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分层级、分用户设置权限,在规定各模块学分设置时要更科学更严谨;省电大在加强专业规则课程设置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应该加强对本省系统内各类课程开设情况的摸底调查,定期收集反馈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进一步修正课程设置,最终使专业规则臻于科学合理;市级电大作为教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要充分发挥引导职能,通过学生选课系统进行控制,制定推荐型专业规则,确保所属教学点能够合理按照专业规则选课,在课程开设中真正做到为学习者服务,使专业规则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5 建立省开课程的准入、退出机制

省电大应该建立严格的省开课程准入机制,同时对质量较低、资源贫乏的课程建立适当的退出机制。当前需要制定省开课程设置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为课程设置提供激励和支持,利用“精品课”建设为契机,建立科学的课程开设和评估制度。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设置应关注本专业和职业的社会需求,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从资源质量上严格把关,真正实现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与理念。

4 结语

为了改善省开课程设置的现状,河北电大应立足实际,合理规划,以创建品牌专业为目标,以建立“精品课程”为抓手,从适应河北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的全局出发,积极探索新的课程管理模式。目前,河北电大正在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积极筹建河北开放大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办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开放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管理工作也会与时俱进。

基金项目: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专题基金项目一般课题《关于河北开放大学省开课程设置研究》(YB201409)

参考文献

[1] 谢盛勇,江小青等.教学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忠强,张百生.对山东电大开放教育专业与课程管理的思考[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机电设备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机控制 工学结合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48-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加大,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我院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电机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是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交直流电机结构与工作原理、电机控制、机床电气控制和桥式起重机控制等内容。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且与学生考取“双证书”中的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关联度较高的一门课程,是后续课程PLC与组态控制技术、变频控制技术以及交直流调速系统运行与维护等课程的基础。几年来,教学团队融职业资格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集教学与中级维修电工培训相结合对课程进行改革,采用任务去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取得较好的改革效果。

一、更新理念,明确课程体系定位

通过这几年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符合岗位能力要求,我们将之前的《电机与拖动》、《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进行整合,通过对周边十余家企业调研,并与行业能手论证,针对我系各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群分析岗位中的主要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以此确定需要给学生讲授的课程,并将课程名称改为《电机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该课程是学生考取中级维修电工前必修的一门课程。

《电机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围绕培养目标,依托兵工行业,深化校企共育的“五共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共同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和兵工校园文化、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找准目标,设计课程教学环节

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知识拓展能力、个性化发展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全过程。在能力目标上,需要学生具备正确选择、使用、检修交直流电动机、变压器的能力;常用金属切削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桥式起重设备故障排除能力;安全评价能力,并能够考取中级维修电工、常用电机检修工职业资格。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交直流电动机、变压器工作原理;能够分析继电接触器电路的控制原理及器件选择原则;根据原理图分析典型电气设备控制过程、掌握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等。在素质目标上,争取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再学习的能力、成本核算、勤俭节约和安全文明生产能力等。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成以下九个工作任务:

表1-1 《电机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任务一览表

以任务4为例,教学难点为交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机床电气原理分析;教学重点为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分析、接线、故障排除;机床电气原理分析及故障排除。

从变压器和交直流电动机的旋转原理到三相交流电动机直接起动控制(简单控制),再到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减压起动控制(较复杂控制),最后掌握机床电气控制(复杂控制),循序渐进。

三、推进创新,切实保障教学效果

为了切实保障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积极创新,除了讲授法、多媒体动画演示法、实物展示法、讨论法,我们针对部分任务给出样板并带领学生分析动作过程,2人一组,按任务单模仿完成接线调试任务。

根据任务单所需完成的要求,我们采用的六步教学法:第一步:资讯,找对应关系,即找实物图和原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实物器件与国标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物图上每根导线与原理图上每根连接线的对应关系,各器件的作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翻书、讨论;第二步:计划,即选择元件,在模拟板上确定元件位置,绘制元件图形符号;第三步:决策,即由学生决策如何进行实物接线;第四步:实施,在实训室根据不同的任务,完成对应的接线;第五步:检查,即检验结果,并根据现象分析讨论;第六步:评价,课程评分表的评价考核围绕能力和素质要求,体现多元性、过程性,并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最终由教师给出师评成绩。

《电机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的建设总体思路是复杂问题简单化、零散问题任务化、理论问题实践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模糊问题清晰化、标准问题职业化、安全问题责任化。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围绕“改革符合执教规律,培养围绕生存就业,发展面向社会需求,创新依托强内联外”的理念,实施“五共同”人才培养模式,将电气专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