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托管服务

社区托管服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托管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托管服务

社区托管服务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有开展社区服务的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承担着将自己的文化渗透、播散到社区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员应拓展服务功能,走进社区,开展生活技能教育、凝聚力培养、闲暇教育等社区教育,帮助社区居民创建人人皆学的社区。

“图书馆不应只为特殊阶层服务,应该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早在l7世纪,著名的德国图书馆学家诺德就提出以上观点。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一直秉承着向所有人开放的原则,传承着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无区别服务”的精神。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在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鼓舞下,也逐步走出封闭的服务模式,凭借其齐全的功能、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专业的服务,成为公众学习、研究和生活的有力帮手。在我国,2OO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O06年,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建议,他解释说,今天中国的文化阵地不断受到侵蚀、文化消费畸形发展,良好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图书馆应该承担起一份责任,将自己的文化渗透、播散到周围,公民也有从图书馆公平获取文献信息知识的权利。”那么,高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意义是什么?开展社区服务有哪些优势?现阶段又该从哪些方面开展服务呢?

一、高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含义,在现阶段,笔者认为不是简单地接纳所有社区居民,而是通过有选择有限制的开放一些区域来逐步培养社区居民的阅读习惯,同时更重要的是开展一些社区服务,让高校图书馆员走出去,走进社区生活,组织利用高校资源帮助社区居民创建人人读书的社区文化。

(一)让居民感受学习的冲动,帮助居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无暇读书。而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兴起,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的增多,更是分散了人们对读书的关注。即便有为数不多的热爱读书者,却也因夹杂有太多功利因素,使读书脱离了常态,读书者普遍心浮气躁,很少能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有关权威部门统计表明,有阅读习惯的国人只占总人口的5%,国人阅读率依然面临持续走低的趋势。所以在2OO5年国际“读书日”10周年纪念时,我们国家举办了许多大型活动来倡导读书行为,利用图书馆促进国人阅读便是其中一项。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拥有比其他图书馆更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莘莘学子可以作为社区居民的学习榜样,当社区居民走进高校图书馆时,一定会为那优雅的环境、丰富的藏书以及学子们的勤奋所感动,在这样的氛围下,就会产生坐下来读书的冲动,或者徜徉书海重温自己美丽的青春时光,或者孜孜以求补充自己文化知识的遗缺,在不断的求知中了解社会的发展,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前沿课题,在知识的殿堂中理解生活的真谛,理解生命的意义。这样,现代人浮躁的心会逐渐在优秀文化的习读中沉淀下来,从而形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帮助社区居民创建人人皆学的社区,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高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不是仅仅让社区居民走进图书馆,毕竟,高校图书馆因资金、设施及人力资源的局限,在实践上不可能完全向社区开放。所以,高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意义更主要的是高校图书馆员要走进社区生活,组织利用高校的各项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高校与其所在的社区有一种共生存共发展的互动关系,社区经济文化发展了,能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而高校把其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及精神资源推入社区,既能普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也能提高社区民众的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升整个社区的精神面貌,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品位,帮助社区形成文明、互助的社区文化。而这将对社区民众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由人人皆学的社区到人人皆学的社会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社区服务的优势

在我国,作为高校图书馆,既要承担为师生提供专业知识的服务,又要承担教学生做人做事的潜在服务,为高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其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平,提升社区居民精神风貌,这与为师生的某些服务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所以,高校图书馆开展社区服务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

首先,高校图书馆尤其是综合性院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藏书,除了专业图书外,还有很多陶冶性情、娱乐生活、励志传记之类的图书、杂志,这都是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的宝贵资源。

其次,高校图书馆有一批有理想有热情的图书馆员,在图书馆精神的指引下,他们能以一颗平等、博爱的心关爱各种各样的读者,也愿意走进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区,为他人、为自己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创建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再次,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拥有所在城市文明发展的历史文献,甚至是自己所在社区的发展文献,这部分文献的开放非常有利予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的了解,从而产生一种对于社区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最后,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把学校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及高校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聚集起来,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读书活动、文艺演出、展览活动等。而这些活动对于闲暇时间逐渐增多的社区居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可以形成高校与社区的良好互动,既实现了高校师生的价值,又促进了社区居民生活品位的提升。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社区服务的内容

对于高校来讲,它所开展的社区服务主要就是利用自己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源,对社区居民进行他们需要的各项教育,也就是开展社区教育。而要实施教育,则必须对教育对象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发展愿望,并从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出发,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教育。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社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活技能教育

社区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接近居民的生活,所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能最大程度地吸引民众的参与。

1.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防火、防盗、防骗等教育。现阶段,我国很多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坑蒙拐骗事件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所以多开展一些安全常识教育,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家庭幸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小品的形式,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演员,让他们亲身参与、感同身受,在演剧中体会到学习这些常识的重要性。

2.关于吃穿住行的科学知识的教育。这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性教育。人每天都离不开吃穿住行,而吃穿住行自有它的科学讲究,花同样的钱,有的人生活得很有品位、很健康,而有的人给人的感觉就不是这样。所以,图书馆应该以小册子、讲座、板报的形式把一些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传递给民众,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这方面的宣传,不断增强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增强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3.家庭实用技能的教育。现代社会,各种电器充斥着每个家庭,而相应的养护、使用等知识也应该进入家庭。如电磁炉,以它干净、方便的特性吸引了很多人,但如果使用不当,会出现中电致死的现象。所以,对于电器的使用、维护等教育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常课。这一教育以座谈和讲座的形式进行为佳。高校图书馆可以多组织民众进行这方面的交流与学习,尤其是对于年龄偏大的人,他们接受能力较弱,记忆力也在逐年下降,这样的教育更应该是经常性的。

4.消费观念教育。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创造了许多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各种欺诈性广告也充斥了市场。在种种诱惑面前,人们该如何理智地消费,便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该多收集一些资料,对民众进行理智消费的教育,多做一些这方面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识别真假、打击伪劣的能力。

(二)凝聚力的培养

现代城市,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电视、网络等对生活的侵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少。不用说邻里之间,即便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也日益减少。于是离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出走、自杀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创建和谐社区、如何稳定家庭关系,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心的共同课题。在这一课题的解决中,作为文化传播者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进行。

1.家庭读书活动和文体比赛。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选一个主题,比如父母与子女代沟问题、社区发展策略问题等等,鼓励社区每个家庭的参与。每个家庭可以借阅相关主题图书,然后一家人通过讨论写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看法,最后在每个家庭之间进行交流。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文体比赛,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就大大增多了,这样不仅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闻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机会,同时也使社区内的家庭之间多了了解和沟通的机会,这样做对社区和家庭的和谐稳定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志愿者活动。高校图书馆所在的社区有很多的少年儿童。所以图书馆可以以孩子为切入点,专门设立一个儿童阅览区,在晚上和周末由社区或大学生志愿者来为他们服务。通过为孩子服务,通过和他们一起阅读来了解孩子、关爱孩子,同时,社区内还有很多老人和残障人士,图书馆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走进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给予他们生活的希望;还可以通过志愿者行动使社区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等得到良好的保护。这些活动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信任、对于社区文明建设有着别的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专家讲座。可以请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作关于婚姻、家庭等关系处理的讲座,多听听专家对于男女心理差异的分析,便于夫妻双方相互理解;对老人和年轻人观念、心理等的分析,便于年轻夫妇正确处理和双方父母的关系;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过程的分析,便于父母合理教育子女;等等。

(三)闲暇教育

美国著名学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特·哈钦斯在其1968年所著《.rheLearningSociety)-书中曾作过这样的描述:“所有成年男女,仅经常性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以学习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以及更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他认为,未来社会是一种充满个人余暇及自由时间的社会,在这样一种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其第一目标应该是为人类自身的“贤、乐、善”这一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而奋斗。所以,“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职业获得及人才的养成中解脱出来,而向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目标转换。”这就是闲暇教育的真正内涵,即通过开展闲暇教育,使人成为一个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完人”。

社区托管服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COPD;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氧气驱动雾化;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高。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一般痰量较多,且黏稠不易咳出,或并存支气管痉挛,严重影响了肺内气体交换。临床上常静脉使用抗感染、平喘(主要是(2受体激动剂及茶碱)、化痰等药物,但平喘、化痰药物用量相对较大,且全身分布,局部浓度低,效果欠佳且副作用较大。鉴于此,我科从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对30例AE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均为我院呼吸内科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55~80岁,平均(67.4±6.3)岁;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52~81岁,平均(65.7±7.1)岁。两组年龄、性别、体重、吸烟指数、病程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符合AECOPD的诊断标准[1]。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氧疗、抗生素、茶碱、化痰及营养支持治疗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辅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操作步骤:将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2.5ml+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注入氧气驱动的射流雾化器杯内,连接氧气。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然后口含雾化器喷嘴,深慢呼吸,以5~6L/min的氧流量进行雾化,每次总时间15min,每天2次。两组均以入院后连续治疗7日为1个疗程。

1.2.2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咳嗽、咳痰、气喘)、肺部体征(干湿音)、血气指标(PaO2、PaCO2、S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情况进行0~3分(4级)评分,据此计算出每位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总积分,作为疗效判定的依据。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1.2.3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血气指标、FEV1%明显改善,总积分减少≥2/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血气指标、血气指标、FEV1%均好转,总积分减少1/3~2/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血气指标、血气指标、FEV1%无明显改善,总积分减少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疗效比较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是以氧气作为驱动和利用高速氧流量造成负压将药液迅速裂砾成微小颗粒,使药液雾化颗粒进入气管深部的一种雾化方法。其优点:①有氧气作为动力可将较小的颗粒吸入气道和较小气道,从而改善局部气管痉挛、消除炎症;②药液经雾化后用药剂量小,起效快;③雾化吸药时同时还进行氧气吸入,可有效改善缺氧症状,达到双重治疗;④雾化颗粒随着吸气动作直接送达呼吸道发病部位,甚至可达下呼吸道深部,局部药物浓度高,直接作用于靶器官上,可迅速有效地扩张支气管,改善肺功能,疗效好,避免了全身给药产生的不良反应;⑤氧气吸入器价格便宜,一人一具,有利于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氧气驱动雾化操作要点如下:①首先,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雾化吸入宣教,解除病人的顾虑;②在雾化吸入时,教会患者正确的吸入方法,确保大部分药物颗粒吸入下呼吸道;③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侧卧位(抬高床头30°),并保持雾化罐直立且整个吸入过程无漏气;④氧气湿化瓶中湿化液不宜超过≤1/2,以防湿化瓶中部分蒸馏水被带入连接管和雾化器中,造成药物浓度降低和管道阻力增加,影响气流动力和气雾微粒大小不均匀,延长雾化时间使病人疲劳。⑤根据病情需要及雾量大小调节氧流量,避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⑥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眼睛接触到药液或气雾,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SpO2、心率、心律变化及其他不良反应。⑦对于不能适应较长时间雾化者采用间歇吸入法,反复进行直至吸完所需的雾化药液;⑧雾化吸入前、中、后,均应指导病人注有效咳嗽排痰,必要时辅以拍背或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社区托管服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社协作治理;集成平台模式;创新引擎模式;资源交换;利益耦合;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4-0134-005

“政社关系”长久以来都是中西方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社会治理中的“政社合作”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组织作为我国社会的新成员,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治理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合作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为分类维度,政社合作可以被分为两大类――政府购买与“协作治理”。[1]其中,政府购买仅仅是一种资源流动[2],主要目的在于缩减政府规模,将一部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十分简单。而在协作治理中,政府和社会组织会基于共同利益、共同问题、共同需要而产生集体行动和协作伙伴式的互动关系。[3]本项研究所关注的是后一种政社合作方式――协作治理。

一、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一)概念界定

本文采用“协作治理”这一概念是为了区别于“合作治理”。国外学者给出的合作治理定义是:“一个或多个公共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一起参与正式的、以共识为导向的、商议的,旨在制定或执行公共政策或管理公共事务或资产的治理安排。” [4]中国学者认为“在合作治理中,参与到治理过程中的每一个治理主体都能够平等地在治理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关涉到公共利益的每一项公共事务,都能够平等地发表意见和积极地采取合作行动。”[5]可见,参与主体的平等、共享裁量权[6]是合作治理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然而,政府的绝对权威地位、社会组织的初级发展状态决定了现阶段发生在中国的政社合作不可能完全实现参与主体的平等,因而,郭道久提出的“协作治理”[7]的概念更加适合描述中国社会治理中的政社协同。协作治理不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仅强调多元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发挥各自的特定作用。

(二)文献回顾

对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治理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视角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分析视角。其中有些研究成果着重于以已有的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政社协作治理的生成机制,有些研究成果聚焦于分析我国政社协作治理的运作机制。围绕政社协作治理的生成机制,汪锦军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依赖一系列的环境条件,政府需要顺应社会规律小心翼翼介入社会,以使社会良性发展;社会需要社会资本、自主性和参与的有机结合。[8]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治理应当在逻辑条件、环境条件、操作条件三个层次的条件都满足的条件下才能发生。[9]相较于生成机制,更多的学者关注政社协作治理的运行机制,例如曹姣星[10]、汪锦军[3]等都根据自己的分类标准从理论视角对政社协作治理的运作方式进行了分类。此外,还有一部分研究从实践分析的视角讨论政社协作的运行机制。

二、研究设计

(一)描述框架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案例研究,将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关注案例在如下指标中的表现:

指标1:协作治理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在政社协作中,无论二者在地位上是否平等,或是政府,或是社会组织,一定有一类主体最先提出协作需求,也一定有一类主体主导着整个协作的过程。

指标2:协作治理中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在大部分协作治理中,参与主体的利益都是相互依赖的。[11]当然,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两者的地位极其不平等时,行政强制力也可以让协作在两者利益分离的情况下发生。

指标3:协作治理中各主体的资源供应。在协作治理中,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都会在其中贡献自己的资源,而所提供资源的丰富性和稀缺性也决定了其在协作治理中所承担的角色。

指标4: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协作中的联结纽带。“联结纽带”是指把各类参与主体联结在一起的“黏合剂”。体现到协作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作或凭借政府权威,或通过利益交换,或基于价值认同。

(二)案例选择及数据来源

“协作治理的发起者和主导者”由政府还是社会组织担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社协作在描述框架中其余指标中的表现,因此本文选择该指标作为案例选择的维度,也就是说选择“由政府发起并主导的政社协作治理”和“由社会组织发起并主导的政社协作”两类案例。根据案例研究所遵循的“目的性抽样”(Purposively Sampling)原t,本文基于三个标准选取H市J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中心“凯益荟”和Y基金会的“双师教学”公益项目为研究样本:(1)案例是政社协作治理中取得显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2)案例得到业界、学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可获取丰富的二手资料;(3)事件便于实地观察,可获取一手资料。

三、研究发现

(一)政府发起并主导的政社协作治理

1.在“凯益荟”案例中,协作治理的发起者和主导者是H市J区的政府,其利益诉求是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为K街道居民提供多元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弥补基层政府及社区人力资源和专业能力的不足。通过实地调研,可以总结出“凯益荟”出现的逻辑:居民需求快速增长政府职能主动调整基层政府及社区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养不够“凯益荟”成立。

“凯益荟”成立之前,K街道工作人员对居民进行了公共服务需求调研,调研结果发现,居民对助老服务、残疾人服务、文化体育服务、青少年托管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服务有着极强的需求。

“很长一段时间,基层政府对居民的这些公共服务需求是忽视的,对社区工作人员也没有要求。”(凯益荟负责人LM)(访谈资料:XWW-20141207-LM)

“居民的需求都是在新的时期新出现的,政府还未来得及一一应对。”(J区领导LYJ)(访谈资料XWW-20141208-LYJ)

伴随着政府职能改革,地方财政实力增强,社区居民的新增需求逐渐受到重视,政府开始主动回应居民的各项需求。

“现在,对居民需求的回应成为了社区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凯益荟负责人LM)(访谈资料:XWW-20141207-LM)

尽管政府开始重视对居民社会需求的回应,但在“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基层政府及社区所获得的人力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专业能力上都十分缺乏。面对日益多元的居民需求,基层政府及社区雪上加霜。

“尽管上级政府已经开始力求打造小政府、大社会形态的服务型政府,但我们社区仍然处于事事包办的状态。我们的社区非常强大,拥有着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社区内部包括党委、居委会和公共服务站。党委统揽全局,居委会主管居民自治,公共服务站负责为居民提供计生、卫生、城管、综治、医保、养老、就业等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但与这一治理结构相反的是,上级政府分配给社区的人力资源十分有限,这就造成了社区自身不可能提供周全专业的服务。”(凯益荟负责人LM)(访谈资料:XWW-20141207-LM)

当前K街道下辖社区固定工作人员仅有10人左右,每个人都承接多项管理职能,身兼数职,例如有的工作人员既承担社会保障又做文体专员,既负责妇联工作又处理计生等。

在政府面临上述困境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些社会组织大多只在某一个领域活动,因此与政府相比具有专业优势。

“政府承担了太多的职能,但是政府并不专业,公共服务的提供效果很难令民众满意。因此,政府拿经费养人,不如拿经费办事,将很多想做但做不好的事情交给社会组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公共服务的提供问题,还有助于缓解官民冲突。因为,如果政府没有做好,居民会认为,但是如果社会组织做得不好,居民可以提意见让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督促社会组织改进,避免了居民和政府之间的直接摩擦。”(J区领导LYJ)(访谈资料:XWW-20141208-LYJ)

2.H市J区政府利用利益激励的方式吸引社会组织加入“凯益荟”。在协作中,政府为街道内社会组织提供合法性、公信力、活动场地、能力建设资金等,为街道外组织提供信用担保、市场空间、项目购买资金等。因而,通过加入凯益荟,社会组织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加便利的发展条件;与此同时,社会组织也需要根据凯益荟的整体规划,为街道居民提供社会服务。

“凯益荟”的组织性质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主管单位是区民政部门。实质上,无论从成立背景、资金来源、工作人员的身份,还是从其承担的具体职能方面考虑,“凯益荟”都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其本质就是一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凯益荟”共有3位专职工作人员,其工作身份都是街道下派到社区的社区干部,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根据职能定位,“凯益荟”连接K街道办事处、K街道居民以及K街道内外的社会组织,其工作逻辑如图1所示。

如图所示,“凯益荟”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分别面向公众、政府和社会组织

第一,需求调查。需求调查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了解K街道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居民的需求决定着凯益荟所有的工作方向。截至实地调查之日,凯益荟收集的居民需求主要集中在助老服务、残疾人服务、文化体育服务、青少年托管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方面。

第二,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以及从政府处获得公共服务提供的相关资源。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是政府成立凯益荟的初衷,而凯益荟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主要渠道是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因此,凯益荟需要从政府获取各类资源,以实现对社会组织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J区政府为“凯益荟”投入资金300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凯益荟”的办公场所建设,“凯益荟”在K街道拥有一栋三层办公楼,办公楼主要用于为入驻“凯益荟”的社会组织提供基本的办公场所。另外的100万元用于支持或者奖励入驻“凯益荟”的社会组织。(凯益荟负责人LM)(访谈资料:XWW-20141207-LM)

第三,管理、整合、孵化K街道内活跃的社区社会组织,使其成为街道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引入购买K街道外的社会组织,使其进驻“凯益荟”,为K街道提供公共服务。

针对K街道外部的社会组织资源,“凯益荟”采用邀请入驻和政府购买项目的方式进行整合。由于K街道内部的社会组织中社区服务类组织较少,因此,“凯益荟”采用“筑巢引凤”的方法,吸引专业的社区服务类组织入驻,“四点半学校”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四点半学校是一家提供儿童托管服务的社会组织,业务已经比较成熟,在儿童托管方面具有绝对优势。K街道儿童托管问题一直存在,社区居民对此需求十分迫切,因此凯益荟邀请我们入驻社区,为居民提供儿童托管服务。然而我们在社区居民中被认可程度低成为提供服务的首要障碍。为保证我们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凯益荟”以政府名义为我们背书,帮助我们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还给我们提供办公场所。”(四点半学校工作人员L)(访谈资料:YB-20141209-L)

经过上述努力,“凯益荟”已经完成了对K街道社区内的文体类组织和志愿类组织进行整合和培育,形成了“和之韵”以及“志愿者”两个社会组织,并从外部引入了5家专业公共服务类组织为K街道居民提供公共服务。

社区托管服务范文第4篇

中小学生托管行业的兴起缓解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然而,由于当前对托管机构的性质、托管机构的主管机关还不明确,对托管机构的管理也相对滞后,甚至有些托管机构属于家庭作坊式经营,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理不到位、师资力量薄弱,存在卫生、消防及治安隐患等问题,引发了公众对“托管”行为的质疑。这势必影响被托管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为学校教育的横向延伸,关心被托管学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一种新的责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因此,在现实条件下,对当前托管业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些一系列学校应该如何有效管理被托管学生的正确教育对策无疑具有现实的价值和长远的意义。就此,本课题组对我校初一六个班的托管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 调查目的

掌握托管学生的基本情况,弄清他们对托管中心的态度与看法。了解托管服务存在的问题。为我们课题组进一步分析研究对托管学生的教育策略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两个学校附近的所有托管学生。

一般情况:部分学生是全托管,他们大都来自叙永、古蔺,家庭收入微丰,家长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大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管理自己的孩子,再加上路途遥远,学生周末也不能回家。部分学生是由于家长工作忙,只是半托,中午、晚上在托管处吃饭、休息。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由课题组成员统一分发到各个班级,让学生自主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135份,收回 129 份,回收率达95.6%;

四、调查时间:2010年10月28 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托管学生人数、托管原因、托管现状以及学生对托管的满意度。共向学生发放了 两份问卷,共14个问题。见《城市初中托管生人数统计调查表和《城市初中托管生现状调查表》。

六、调查结果

1、托管生中全托71人,占55%,半托58人,占45%;其中男生70人,占54.3%,女生59人,占45.7%。可看出托管生全托比例略高于半托,而男生也略多于女生。

2、从托管学生对托管中心的整体评价来看,57.5%的学生的评价是好,39%的学生评价是中,而只有3.5%的学生评价是差。这说明两种情况:一是托管服务还是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也为我们对托管生的追踪调查提供了必要性。

3、对托管中心的饮食评价与上一点接近。不再赘述。

4、对托管中心老师是否关心你的思想状况这一点,有61.6%的学生认为是关心的,有22.5%的学生认为是偶尔关心,有15%的学生认为是从不关心。这可看出托管服务参差不齐,有一部分托管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大关心,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托管生的教育策略提供了必要性。

5、对托管中心的环境评价方面看,有 60.6% 的学生认为好,有 20.5% 认为是中等,有16% 的学生认为差。可看出托管中心的条件也是参差不齐。

6、对托管中心教师的评价有 60.6%%的学生认为好,有20.5% 的学生评价是“中”,有16% 的学生评价是“差”。总体评价是较好,但是也有16%的学生评价是“差”,这一类学生需要我们学校进行追踪调查,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让每一个托管生能健康成长。

7、托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度,有60.6% %的学生认为好,有 20.5% 的学生评价是“中”,有16% 的学生评价是“差”。和第后面10点相结合来看,托管中心多数能提醒、督促学生学习,但是可能只停留于口头提醒,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可能有效,但到后期,可能就会失去一定的监管作用。这也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8、托管教学对学生的生活关注度,有60.6% 的学生认为好,有20.5% 的学生评价是“中”,有 16%的学生评价是“差”。从这点可看出仍有部分学生对托管中心的生活关注度不满意。也许是学生感受不到托管中心给予他们的关怀,也许是托管中心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够,这都证明了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9、从托管原因来看,有44.2%的学生是因为父母工作忙,有44.1%的学生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有11.7%的学生是父母无力辅导自己的学习。从此数据可看出托管学生都是因为父母不能看管教育自己的孩子而送其到托管中心,这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较残酷的事实,这需要我们学校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教育,这是我们研究此课题的最大必要性之一。

10、托管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形式有:督促学生学习占70%,帮助辅导作业的2.5%,不检查作业的占20%。和上面第7点相同。

11、托管中心处理吵闹学生的方式有:严厉制止占84%,暴力制止的占4.1%,不管不问的占1.6%。大多数托管中心都能制学生的吵闹,但方式较单一、粗暴。忽略思想疏通,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大主题。

12、学生在托管中心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学习,学生人数占81.6%;玩,学生人数占21.3%;睡觉,学生人数占31.6%;看课外书籍,学生人数占40%。活动方式也不够丰富,主要在于学习。

13、学生对托管中心的秩序状况评价为:认为井然有序的有62.5%,认为杂乱无序的有3.3%,认为时好时坏的有35%。 从此可看出托管中心的管理是参差不齐的。多数托管中心的管理缺乏一个较严格的管理体系,所以有许多学生认为秩序状况时好时坏。

七、 调查小结

社区托管服务范文第5篇

>>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公益性儿童托管服务项目之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 《诗经》文化生态系统论析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论的连锁超市开拓农村市场战略研究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 复合生态系统视域下的胶州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社会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培育与发展 生态系统视角下女研究生就业困境的社工介入研究 试论系统理论在智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 试论系统理论在失独家庭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运用 域外社会工作服务的供给及其启示 制度语境下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的新视角 优势视角下的流浪儿童社会工作服务 增权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角色调适的研究 论赋权视角下的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桑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其研究进展 西部农村老人对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慢性病老人 病好拒出院〔N〕.广州日报.2013-9-1.http:///html/2013-09/01/content

_2374558.htm.

〔3〕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格致出版社,20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