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考古学和历史学

考古学和历史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考古学和历史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考古学和历史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校 规范 固定资产管理

伴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逐渐增加。学校翻新、添加教学设备、异地建新校舍等,固定资产规模的范围逐步扩大,这些都需要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细致。但是,以目前的管理制度来看,整体还不够规范,不能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要求来运作,使得学校资产的安全体系不够完善、账目不清、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因而不能更好的适应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而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能有效的提高学校对固有资产的管理,同时也是管理的基本保证、学校运行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的关键组成部分。此外,也是保证合理有效使用固有资产的主要前提条件,也是保证其能够发挥使用效益的关键。学校要根据财政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以及相关制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拟定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相关体制,而且还要确保其制度能够有效实施。

1.建立固定资产的采购制度

资产采购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所审批的年初部门的预算进行资产采购,没有经过审批的固定资产通常不能进行采购,要是真的急于使用,一定要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被收录到政府采购范围内的固定资产采购,一定要经过政府采购中心的审批之后再进行采购,没有被收录到政府采购范围的固定资产,学校应该组织相关单位,用竞标的方式进行采购,以此来节省采购费用以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2.加强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制度

学校获得固定资产的方式日新月异,如自购、自建、自制和接受捐赠等。这些资产都要统一由资产的管理人员、保管人员、采购人员以及使用等人员验收,分清楚各自的责任,坚决杜绝以次充好和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产品进入学校,严格把手质量关。

3.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清查及报损制度

固定资产的报损、处理,要严格按照规定章程进行审批。要定期完成对固定资产的核对与清查工作,明确惩处措施,依照资产管理的需求,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工作。学校财务的明细分账和总类分账要每个月核对一次,将学校财产管理部门存放的实物与财务室的明细分账最少每学期进行一次核对,做到帐证、账账、账实相符。

4.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奖优罚劣

设备的使用,需要保管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和岗位职责联系在一起。对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得当的人员进行奖励,对没有责任心、工作懈怠、管理不善从而导致流失和损失的人员给予处罚。

二、加强核算工作,建立网络平台

1.确定工作范围,确定标准准则

按照固定资产的定义,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各个科室的财产进行分类管理,按照规定的管理政策执行。管理人员要明确方向,将工作职责落实到个人,使得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值。

2.设置明细科目,做好分类登记

按照学校固定资产的现实状况,同时结合上级行政部门对报表编制的要求,根据固定资产的属性进行分类整理,具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建筑物和房屋;第二种是专门设备;第三种是一般设备;第四种是陈列品和文物;第五种是图书;第六种是其他固定资产。

3.根据资产来源,计算好单价

为了准确地反映出学校固定资产的实际占用额和变动情况,就一定要对固定资产依照一定标准进行价格统计。而在学校的固定资产核算中,依照重置完全价值、原始价值和折余价值这几种,来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计价。其中,计价标准有以下几种:第一,采购的固定资产要按照实际的支付情况进行记账;第二,自行建立的固有资产,要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进行记账;第三,在现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固定资产的改建。

4.建立账册制度,合理运用网络兼管

1.财会部门:要设立“固定资产”总账制度,将明细账进行分类核算,依照固定资产的类别来核算明细,设计固定资产登记本、固定资产卡片,可以明确反映出各个类别下面的每一项固定资产的产品名、型号、规格、单价、数量、金额等。

2.财产保管部门:设置登记固定资产登记簿、固定资产卡片,要确保和财会部门的入账口径相一致。

3.使用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的领用及发出登记表。对资产的流动进行详细记录,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核对,并且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确保账账、账实、账卡相符。

三、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管

1.学校要设立对固定资产进行监督的领导管理小组,直接由校长担任组长,具体的工作则由财会室进行组织和实施。学校的财产管理部门通常分成三个归口部门:总务处、教务处、图书馆。校财务室要经常对这三个归口部门进行固定资产检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财产管理部门要随时掌握资产的流动状态,及时核对,确保财产安全完整。

2.上级教育部门应该要加大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在每年的暑假进行一次资产管理抽查,将抽点放在固定资产的记录情况上,看是否可以做到帐物相符、账账相符。

结语:

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建章立制,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加强核算效率,通过学校自身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双重努力,对学校固定资产做到多维、实时的监管,这样才能真正的管理好学校的固定资产,真正体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吕玉梅.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6,12(03).

[2]李纯.关于强化新形势下税务稽查工作的思考[A].改革与探索――吉林省税务科研优秀论文集[C].2001.

考古学和历史学范文第2篇

一、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图书文物资料、良好的教学实验设备,学科水平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二、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以中国考古学、考古学理论和田野考古为基础,将中国北方、中国东北及东北亚地区的考古作为教学和科研的重点,把培养学生田野考古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为考古学注入新鲜血液。

三、中山大学:

考古学和历史学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20下半叶以来,考古学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了很大的飞跃,尤其是通过对中外考古学理论的对比研究之后,深切地感受到考古学理论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考古学理论在以后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道路上一定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对考古学理论的研究是迫在眉睫,我们一定要对考古学理论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因为对考古学理论的研究是我们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我们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影响,而且也决定着考古学以后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古今中外,人们对古代的事物似乎都有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怀。其中有人们对古代事物的好奇,有对古代事物的崇拜,有对古代事物的喜欢,等等。这也许是科学考古学形成的原因之一。科学考古学在形成之后就在技术和理论的影响之下慢慢前行,其理论的发展过程更是曲折,可以说考古学的理论是在不断的否定基础上前进的。下面就谈一谈关于考古学理论方面的认识。首先有这两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第一,考古学的研究需要理论吗?第二,考古学理论是什么?

考古学的研究需要理论吗?这个问题在现在看来犹如废话,可是在中国考古学的早期它确实是缺失的。如果考古学的研究就不需要理论的指导,那么无论我们在这上面花费多大的时间和精力,那都只会是徒劳。结合我国考古学的形成和早期的发展来看,考古学的理论在我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地位。张光直教授曾在特里格《时间与传统》的中文译本的序中提到,最近两年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年鉴》固然是对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活动很可靠的反映,而在这里面根本没有“考古学理论”这个范畴。可见,“理论”这件东西在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活动中可以说没有什么地位。①考古学理论在我国早期的考古学的研究中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是有其原因的。首先,现代考古学在我国的形成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当时受国内的“五四”运动和古史辨运动的影响,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上古史提出了质疑,而且还对史籍中对早期国家的记载提出了质疑,于是这就遭到传统史学派的反对,但是他们又没有具体的实物证据。所以,双方就都把目光投向了考古实物。其次,我国早期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也陆续回国,他们大部分在国外学的是地质古生物学。李济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了人类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国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他决定开始在山西省沿汾河流域进行初步调查,并与1926年10月到12月开始了对夏县西阴村的发掘。关于李济先生发掘夏县西阴村的动机我们可以在《李济文集卷二》里找到,受当时安特生在对我国进行的一些考古发掘基础上形成的对我国史前文化的认识和史前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上,李济先生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调查与考古发掘找到关于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济先生在山西夏县进行的考古发掘为我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掀开了帷幕,也正是他的这一动机或发掘目的使我国的考古学在一开始就走向了历史学的范畴,其在发掘过程中对地层和出土物的观察和分类的方法还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梁思永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了考古学和人类学,并受了现代考古学的专门训练。1930年夏季毕业回国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田野考古发掘,其主要贡献之一是依据考古地层学的证据,确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小屯殷墟文化之间的关系,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的一个大问题。由于这些早期的学者将中国考古学坚定的放在了历史学的范畴之内,将考古学引上了一条有别于西方考古学的发展道路。最后,再加之史学研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至尊的地位,于是我国的考古学在一开始就走上了同金石学有着共同目标的证经补史的道路,也就是说考古学的发展是为历史学提供服务的。它的目的只是通过考古发掘来填补历史上的空缺。所以早期我国考古学所运用的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方法都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考古学理论在我国早期考古研究中的缺失并不代表考古学的研究就不需要理论的指导。对于考古学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两个大的方面:第一,考古材料的积累,这其中又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获取考古材料的途径,二是对获得的考古材料作基础性的研究,为后面的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前提和基础。第二是对考古材料的解释或从考古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关于第一个方面,主要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与发掘以及对发掘现场遗迹和遗物的基本信息的获取,在发掘过程中对考古地层学的应用以及对出土遗物所进行的类型学的分析,而且从我国考古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大部分重大考古事件的发生都是很偶然的事情,例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发掘和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都是在无意中发现的。所以在第一个方面即考古材料的积累方面对考古学理论的涉及很少。但是在第二方面也即对考古材料的解释或从考古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方面对考古学的理论要求非常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考古学具体理论的指导,那么对考古学的解释可能就会停滞不前。而且衡量考古学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它对考古材料的解释能力,而并不是看考古材料的积累的多少。这就如同在一些自然学科里一样,如果我们只是积累现象而不去总结规律的话,那么就不会有那些对后来影响巨大的定理。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是一门学科,其目的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在于探索在某一领域的规律,而考古学要探索的规律不只是简单的还原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力求了解人类在过去是如何生活的,力图探索考古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解释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换句话说,如果古代人们的生活是现象,那么我们就要探索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现象的发生。而我们现在的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古代人们生活的全部遗留。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再加上由于某些物质材料不易保存的原因都导致了我们现在所发现的不可能是古代人们的全部遗留物。所以我们要通过仅存的不完整的遗存去探索古代人们生活的规律,其难度无疑使非常大的,如果再加上没有理论的指导,那么其结果就微乎其微。我们可以把考古发掘的遗留物划分为物质生活方面和精神生活方面,相对于物质生活方面的遗留物,对精神方面的遗留物的研究更加需要理论的指导,因为它不直接作用于物质生产对象,它反映的都是人们的日常精神生活。考古学探索的问题被西方考古学家用6个“W”来表达,它们是Who(谁)、What(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处或从何而来)、How(怎么回事)和Why(为什么)。②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考古学家把他们研究的重点越来越放在了后两个方面,也就是对产生事物内在原因的探索,既然是探索事物产生的内在原因而不是对事物外在方面的观察和总结,所以考古学的理论是在考古学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而且越来越被重视的一部分。

考古学和历史学范文第4篇

    首先是历史学家的“内在”路径。

    19世纪,历史学开始成为一个专业学术研究领域。在那个强大的民族国家日益形成的时代,欧洲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民族共同体应当是历史学和社会学分析中的基本单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日益关注于个体社会的研究,尤其是对欧洲各个民族共同体的研究。而面对工业化和对外殖民的进程,他们认为只有欧洲才实现了真正的历史发展,而其他地区则正好相反,始终处于停滞和一成不变的状态。他们提出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模式也完全依据欧洲的历史经历。到19世纪后期,许多学术研究都反映出这种看待世界的观点,欧洲学者也将这些学术研究活动进行了整体分工:历史学家研究古代地中海世界和欧洲的政治发展史,包括欧洲的世界扩张;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考察当时的欧洲社会;东方学者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这些很早就跨入文明时代但是通常被认为停滞不前的社会;人类学家则负责研究非洲、东南亚、美洲和大洋洲那些无史料记载、通常被认为缺乏任何自有历史的民族。

    然而,到20世纪中期,世界遭到的巨大震荡刺激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定位人类的共同体。世界大战的遭遇、核毁灭的威胁、非殖民化的推进、种族歧视的世界性批判、国际组织的产生、新的世界移民浪潮、多元文化论的扩展,所有这些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民族国家和个体社会都不能孤立地决定自身的命运。换句话说,所有的国家和社会都参与到更广大的交流网络体系中,这种网络体系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命运,也就是说,应当以更大的外延来定义人类共同体。另外,传统史学领域的专门化造成了知识结构的碎化,在相当程度上使历史失去了意义,不论是学者、教师还是政府官员和普通公众都要求重新整合历史知识,形成看待历史的新视角。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历史学家日益抛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始探求历史上大范围进程的发展动力。例如,长期以来,对于16世纪世界上几乎同时兴起的几个大帝国、16、17世纪的全球白银流动这样一些历史表象,历史学家都非常熟悉,但直到最近他们才试图寻找哈布斯堡西班牙、莫卧尔印度和俄罗斯的帝国扩张这样一些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才系统地追溯白银从秘鲁、墨西哥和日本的银矿向欧洲、南亚、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流动。在这种研究中历史学家发现,从全球联系的角度可以更好地解释一些历史模式,更好地追寻历史的意义。这便是源自历史学科本身的通向全球史的“内在”路径。

    其次是科学-文化的“外在”路径。

    在民族国家历史主导兴起中的历史学专业的时代,其他学科的学者们却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和思考着身处其中的世界,这最终推动了历史学的转变和全球史的兴起。

    早在18世纪,威廉·琼斯爵士就设想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家族,其中包括的语言很广,从不列颠岛的克尔特语到古代印度的梵语。19世纪,查尔斯·达尔文提出了人口进化论,而亨利·梅因和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深入研究人类早期的氏族制度。20世纪初,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地质模式,探索大陆漂移。与此同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以经济结构为中心,试图用所有这些新知识来重新描绘人类社会的宏大图景。到20世纪中期,上述理论有一部分得到了证实。古生物学家的发掘确立了人类演化的模式,碳-14和钾氩测年法通过实验证明了社会和地质年代的跨度,地质学测定出大陆漂移的大致情况。这些领域的学者通过其广阔的视野、种类繁多的材料和科学的方法,开拓了通向全球史的“外在”路径。

考古学和历史学范文第5篇

2009年3月,科学家在加拿大北极地区发现亚洲淡水热带龟化石。科学家称,这些龟化石的年代可追溯至0.9亿年前,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火山喷发现象,从而引发了全球气候非常温暖。科学家猜测,由于快速升温,使得北极融化的冰水灌注北极陆地,从而形成淡水热带龟迁徙的淡水通道。

2 秦始皇陵出土首件军官俑

2009年7月,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出了首件军官俑,其彩绘保存状况虽不乐观,但仍让人对其充满期待。这一发现对研究秦人军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3 秘鲁发现5000年前古墙裙

秘鲁考古学家于2009年10月在距首都利马120千米的一处考古遗址发现了一段距今5000年的古墙裙。据考证,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墙裙之一。

这一考古小组是由秘鲁圣马科斯大学考古学教授路特・莎迪领导的。该考古小组说,墙体顶部已无棱角,略呈弧形,墙面用黏土粉刷过。矮墙的一面雕刻着一个手握刀类工具的图案。据测量,图案中的手大约有23厘米×20厘米,而手中握着的劳动工具长约35厘米,宽约12厘米。考古学家根据附近建筑物的用途分析,这个图案很可能与祭祀仪式有关。

4 历史学家试用古代导航仪

2009年9月,英国历史学家表示,史前人类利用一个基于石制环形标记的原始导航仪实现在英国境地的导航。借助于由建在小山顶上石制建筑构成的复杂网络提供的精确导航,他们能够准确穿行于居住地之间。

原始导航仪可覆盖英国南部和威尔士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包括当前大名鼎鼎的巨石阵在内的地标性建筑。

5 明长城到底有多长?

2009年4月20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公布了经过近两年科学调查和测量获得的明长城数据: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东经124°30′56.70″,北纬40°13′19.10″),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为6259.6千米,壕堑长为359.7千米,天然险的长为2232.5千米。

6 2000年前的硬币

以色列2009年11月11日首次对外展示了一批有近2000年历史的罕见硬币,它们是古罗马人在烧毁犹太圣殿时得以留存的珍贵文物。据悉,这批硬币共约70枚,大多呈现出烧焦的痕迹,有的差不多已经熔化了,图案不再完整。它们是考古学家在耶路撒冷圣殿山脚下一次考古挖掘过程中发现的。

7 万年前的微型鸟雕

一件距今1.5万~1.2万年的用鹿角雕刻的微型鸟雕和其他雕刻品及其半成品,于2009年3月在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被发现。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立体雕刻鸟化石,与西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立体雕刻艺术相比,雕刻技艺更为精湛。

新发现的这只雕刻鸟身长2.1厘米、高1.2厘米、厚0.6厘米,保存十分完整,颜色呈灰褐色,表面光滑,局部显示清晰的雕刻痕迹,已经形成化石,有很强的吸水性。它以均匀烧烤过的鹿角为材料,用细石器中的雕刻器精致雕刻而成。雕刻艺术高超,手法精湛,鸟身线条简洁流畅,形态完美,静中富有动感。翅膀部位刻线寓意羽毛,非常细致,栩栩如生。如能对推定的年代加以测定、确认,对研究当时人类的技术水平、审美和意念表达能力,以及区域间人类群体的迁徙与交流等更为重要。

8 对秦直道考古发掘

2009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大遗址项目秦直道考古队在陕西省富县对秦直道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发现。

此次考古发掘出秦直道路面约50米,其上有约三个时代的多道车辙,车辙两侧分布有较宽的路肩。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一些辙梁上还重叠着车辙印。特别重要的是,多处路面上叠压有秦汉时期的绳纹筒瓦、板瓦,一处路面上还发现一枚西汉末年的“大泉五十”铜币,为道路的绝对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

9 民国时期宗谱人物彩绘本

2009年5月,松阳县史志办宗谱收集整理工作人员在松阳县城一户詹氏人家中,发现了民国时期宗谱人物彩绘版本。这部宗谱始修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于民国丁丑年也就是1937年重修的宗谱共有5本,全面介绍了詹氏家族的起源、迁移、集居村落、人文集锦等内容。这几本宗谱里面的彩画共有118幅,都是手工绘制。它的发现,对研究美术学、姓氏学,包括印刷版本方面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