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考古的认识

对考古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考古的认识

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研究

几年前曾看到这样一则信息,山东省一高中语文老师将全高中语文花了不到一半时间教完,然后自选学生可读的文本,让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阅读,结果所教班级学生参加高考,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不仅是学生阅读拿到了高分,而且是学生进行广泛阅读获取的人文素养在诸多方面得以体现,其人文素养在高考试卷上得到比较理想的“宣泄”,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看,不忍扣去一分一厘。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教材文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实践。平时教学中注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拙于笔端的是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仅属一孔之见,诚望抛砖引玉。

一、需要学生充分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谈起钱梦龙老师,应当说是教育家特别中学语文老师都有口皆碑的。先生之所以能够在教师心里具有这样的地位,究其原因,很简单,先生忌于浮躁,踏踏实实地从事语文教学。笔者没有直接聆听过先生的课,但拜读过相关教师的撰文,逐步对钱梦龙先生的教学理念产生比较完美的感悟。正如一普通老师所说的那样:“三十多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多年。但是,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很少看到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文言教学课。”为什么钱梦龙先生的课人们给出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钱先生将以学生为主体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能够在比较充分的读上,相当理想的读的基础上产生感知、理解和感悟。钱先生在《愚公移山》教学中让学生读出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如学生读出“年且九十”的“且”,读懂“始龀”中的年龄,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省略句式。就是字词教学、人物关系解读、人物“愚”与“智”的讨论等,都让学生通过读予以解决,在比较充分的读中予以解决,进而实现基于教学对象的实际知识建构及需求。应当说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其学习开始发生一些惟妙惟肖的变化,但本质意义是相同的,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感悟,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意义上的阅读,甚至某种程度上形成硬读的工夫。

二、挤时间阅读,形成阅读感悟

我们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思考,高中课程的学习时间比较紧,任务比较重,学习压力相对比较大,学生没有多少时间解决读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解决见缝插针之读的问题,从有限的时间内挤出时间让学生去读。“所读非书”、“无书可读”、“不许读书”、“书读不好”是语文课程教学的诸多怪现象。已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年的今天,我们不能重蹈覆辙。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例比较大,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古代优秀文化历史遗产的熏陶感染,二是适应高中学生学习需求。必须予以重视的是,高中学生学习古诗文,不将古诗文读好,那就是十足意义上的囫囵吞枣。能够产生怎样的阅读感悟?是可想而知的。

三、以教材文本之文本,让学生进行阅读

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部队信息;专业技术骨干培训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196-1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军队院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托,应当适应信息化这一大势,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特别在官兵信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育培训方面发挥应有的优势和作用。为部队培养具备信息素质、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官兵,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专业技术尖子和信息专业技术骨干等三类人才。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成建制培养部队信息专业技术骨干的研究和探索工作,按照“岗位牵引、信息主导、聚焦能力、加强配套”的思路,深化顶层设计、优化培训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师资建设,在培训中努力把握新要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受到部队和参训学员肯定。

一、瞄准培训目标要求,精心筹划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和架构,必须准确把握参训对象特点,瞄准岗位需求,理清思路,精确定位、精心筹划、精准设计,为培训提供了正确方向。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精确定位培训目标是搞好顶层设计的前提和关键。着眼部队信息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任务部署,准确理解上级机关办班培训的总体意图,确立培训工作总基调。结合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与专业技术骨干成才的需要,深入送学单位调研岗位需求,设计具体培养目标。

(二)确定培训总体思路。紧贴培训目标,结合院校实际,针对任职培训特点规律,精心筹划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标准,确定培训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缩小院校教育与部队需求的距离。紧贴前沿;突出急需;注重实践;开放办学。

(三)科学设置内容体系。着眼确立的培训目标,突出岗位任职需求,解析学员知识、能力、素质模型,按照“贴近使命任务,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要”的总体要求,从任职基础、任职岗位和任职拓展三个方面科学设置培训模块,精准设计,精选培训内容,注重优化组合,科学处理针对性和系统性、先进性和稳定性、应用性和基础性的关系,注重课内外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二、完善考核管理机制,从严治考以管促学

借鉴作战部队、培训机构考试先进方法,坚持“训考分离、严格标准、综合考核、全程淘汰”的原则,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和杠杆作用,加强学员综合素质考评。

(一)完善制度注重综合素质考评。制定完善考核制度机制,将课程考核的重点放在考学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上,针对每门综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课程考核分别采取口试答辩、上机考试、实装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方式组织,有效检验学员实际学习成效。

(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培训成效。针对现职干部培训学员特点,坚持依法管理,严明纪律,奖惩分明;坚持启发自觉,尊重学员,以情管理;注重发挥上级送学机关和学员原单位管理职能,实时监管,提供支持。根据综合考评成绩,按培训期班评选优秀学员,将培训考核成绩按单位排序后报送上级机关,并反馈给送学部队,让上级机关和学员所在单位及时掌握学员的成绩及表现,为部队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依据,以此激发参训对象学习动力,促进培训成绩提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夯实培训根基

信息专业技术骨干培训内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技术性、专业性,涉及面广,与部队信息化建设要求结合紧密,对教员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加大岗位培养力度,增加实践锻炼机会,同时,积极引进优质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教员实践经验不足、讲授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一)注重发挥三个作用,加大岗位培养力度。发挥教员自身作用,强化教员岗位自学的自觉性,注重跟课观摩,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素质;发挥院系、教研室作用,针对培训任务,备课,反复研究、确定培训教学内容和方法,集体帮带指导任课教员,提高执教能力;发挥校教学督导组作用,安排专家听取专题试讲,集中听课,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促使任课教员提升授课水平。

(二)努力拓展培训渠道,增加实践锻炼机会。组织教员开展信息系统操作集训;组织任课教员到一线部队现地观摩见学。掌握如何当好一名指挥员,熟练操作武器装备,解决教员经历单一、实践经历不够的问题。三是安排教员赴信息化建设改革试点部队代职锻炼,履行部队岗位职责,及时跟踪掌握部队信息化建设实际,将部队所见所闻转化为教学内容,广泛交流,使其他教员受益。

(三)积极引进校外资源,充实任职师资队伍。一是聘请客座教授。邀请军地高校、研究院所等业内专家教授开设学术讲座,传授信息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理论知识和最新成果。二是聘请部队领导或专家。介绍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经验教训,或进行实践操作的演示、把关指导。三是注重发挥参训学员的资源潜能。开设学员讲台,讲述部队实际,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参考文献:

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第3篇

考古很好玩,但考古也很讲究。对墓葬进行考古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考古类型学,而类型学讲究的,正是将考古材料放置在特定的地区和时间框架内,以正确界定材料的年代。因为经济、政治、地理、技术等等因素,一个地区一定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发展轨迹。其间的差别,虽不必然像喝咖啡与吃大蒜一样在戏谑中隐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冲突,但却是经长久形成而真实存在的。这种地域间的差别,使空间性在考古学研究中至关重要。《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中首先指出“六朝墓葬具有较为明确的地域特征”,并将北界秦岭淮河,西达青藏高原边缘,东临大海,南濒北部湾的广阔区域分成长江下游、长江中游、赣中南闽西北、两广、西南六个小区(第16页),以此为基础,拉出了一条六朝墓葬的经线。

器物、花纹,甚至思想、行为都是随时间的流逝而变迁的,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物质文化风格的变换往往敏感地标志着时代的变迁,上一时代与这一时代之间宛若隔着一条鸿沟,目力可及,却难以跨越。烟雨六朝的历史长河中,就有着“东吴早中期、东晋早期、刘宋早中期三个主要的断限”,而“单室墓取代双室或多室墓,券顶取代穹窿顶,器物类型的减少,器物形体的趋高,莲花纹的日渐流行”,是六朝墓葬演化的大致规律。这是六朝墓葬的纬线。

以上认识的得出看似简单,实则是应用考古类型学对2000余座形态各异的墓葬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与综合的结果。虽然它只占了本书叙述的1/3篇幅,但其中凝聚了作者十数年在六朝墓葬材料上的扎实功力。在这种时空框架之下,每一座六朝墓葬的年代都得以被确定。这种依据大量材料归纳出的时空框架既是本书的一项重要学术贡献,也是对六朝墓葬做进一步研究的坚实基础。

本书更为重要的贡献是,对墓葬的分析,很容易止步于分期分区的结束,而在其后的研究中,有阐释图像者,有分析文化交流者,有进行器物研究者,特别是在历史时期考古中,无法依靠对考古材料的分析将认识上升到历史层面,是许多研究的美中不足之处。

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第4篇

1、考古与媒体

1)考古和媒体的合作历程。

考古和媒体合作的历史很久,莫蒂墨?惠勒爵士作为将考古和媒体联系到一起的创始人,揭开了考古和媒体的新历程,并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苏秉琦作为中国着名的考古学家也首次主张应建立考古学的公众传媒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和媒体对考古的关注度日益加深,公众考古和媒体和合作逐渐键入确立阶段。

2)公众考古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在考古传播中,公众对考古学科知识的了解日益加深,但与实际的考古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考古学具有严谨、理性的学科特点,而传播学具有感性、通俗的学科特点,两者存在冲突;?考古学和媒体界存在不一样的职业特性,考古学更注重条理、学术,而媒体更注重趣味和时效;?考古界和媒体界在价值需求方面存在差异,考古界注重对过去的研究,而代表大众的媒体在考古上的铸就更强调对知识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3)公众获取考古信息的主要途径。

通过调查研究,目前大众对于考古知识的了解是比较客观的,但仍然与考古有一定的距离感。公众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体来获取考古信息,并且在考古学者和传媒的冲击下,对遗产和文物有了更深刻的意识。因此作为考古工作者更要有传播考古学的责任感,并通过与媒体的互动与合作,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满足公众需求。

2、考古学大众传播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传播介质,将考古学大众传播分为四种类型:平面印刷媒体,例如杂志、图书、报纸等;广播媒体,例如电台、电视等;数字媒体,手机、互联网等;娱乐媒体,包括以上各种以及电子游戏、唱片等。在我国,考古学主要依靠平面印刷媒体和广播媒体等进行传播,数字媒体和娱乐媒体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刚兴起的新媒介,在大众中有极高的关注度而且传播速度迅速,因此要在前两种传播方式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后两种传播方式。

二、考古学大众传播下的媒介伦理

1、考古学的学科特征与职业规范

考古学的学科特征比较复杂,它是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的学科,主要是对古代遗物和文化以及人类的生活状态进行研究。现在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考古研究也应用了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现在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考古研究也应用了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考古学带有自然科学的特征,所以我们在研究公众考古学传播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考古学的学科特征,然后具体分析传播目的和手段。考古公众传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且出现了多媒介、多角度研究公众考古工作的行为,但是我国还没有专门从事公众考古传播研究的人员,所以需要组织和培养一批专职公众考古人员。为了保障公众考古从业人员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制定相应的职业规范,比如《文物保护法》、《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等;另外一方面,还需要一些区别于一般性的考古规范,要满足:第一,专业性,就是要求公众考古从业者是受到考古文博类专业教育的人员;第二,传播性,公众考古人员应该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大众传播性;第三,实践性,能够积极实践多种传播模式。

2、媒介伦理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分析,媒体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所以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来约束媒体行为,并从道德角度分析媒介的伦理问题,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责任感。道德是针对个人自主和自愿行为的,也为实践者提供了道德借鉴,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道德范本和理论依据,作为公众考古传播的媒体合作者,更应该强调绝对伦理,采纳义务论伦理,在行动中遵循一定规则。媒体应该具备将考古信息提升为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的高度,遵循媒体职业道德,突出媒体的公益性和公共性,为公众提供真实的考古信息,也提升媒体自身的社会公信力。

3、考古与媒体的信息交流

对于媒体从业者如何深入了解考古学,本文认为媒体从业者应该首先重视考古学学科的特质,尊重考古学的实证性、考古工作的学术性、漫长性,将自己对考古信息的价值诉求集中于考古研究中,这样就能够获得考古工作者的信赖,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另外,媒体从业者应该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明确考古信息的客观价值,并给予真实报道,虽然一些虚假报道会吸引更多关注,但是会误导公众,甚至影响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后果不堪设想。

三、考古——传媒人才培养

1、考古——传媒人才培养的目的及意义

根据传播考古学的理念,媒体应该是其中的研究重点,所以完善考古界和媒体界之间的交流机制,加强双方的合作互动,特别是培养专业公众考古传播人才,成为其中的必备工作。本文认为公众考古传播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媒体交流的公众考古人员,第二部分是具备一定考古知识的媒体从业人员。二者都是选拔培养考古——传媒复合型人才。传媒人才是在大众传媒中以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和人类传播事业做贡献的一群人,所以公众考古传播人才的培养就可以认为是创造性探索公众考古传播模式的途径,从而为完善公众考古传播机制提供基础,所以需要考古和传媒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六年级的学生已进入小学高年级科学课的探究学习。经过3年多的铺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电脑操作技能也相对成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E学习”的方式,能丰富学习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完成老师下达的任务单,在丰富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起源,并通过模拟挖掘过程,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了解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学习环境描述】

1.在网络环境下,以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辅以智动课堂教学平台,形成优良的教学环境。

2.开发和利用平板电脑自带的各种软件和功能,如,视频播放等软件,帮助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探究学习。

3.围绕“消失了的恐龙”资源主题,形成丰富的学习资源包。

【教学重点】

通过考古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教学目标】

目标1:知道形形的恐龙是人类通过研究恐龙化石作出的推测。

目标2: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考古。

目标3:通过考古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目标4:培养不怕权威、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坚持到底、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化石的起源

1.出示一组化石图片和其他动物资料,让学生对比推测具有这样牙齿和卵的动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出示任务单,下发资料。)

2.交流。(学生根据学习包的内容进行研究)

3.小结:根据我们对这个动物的牙和卵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它是个怎样的动物啊?(体型庞大、食肉的)而且是一种卵生动物。(板书:卵生)

媒体的运用:利用智动课堂下发一个学习包,这个学习包包含动物牙齿和蛋的图片,配以相应的数据,让学生自主学习,对比推测,发现这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巨型动物。

二、了解化石挖掘过程,并模拟考古,认识恐龙的特征和习性

1.什么样的动物符合体型大、食肉的、卵生等条件呢?(恐龙)

2.视频:恐龙被发现的过程。

3.从这一刻开始,一种叫做禽龙的新的动物慢慢地进入科学家的视野。又经过了几十年,科学家把这一类动物给他一个统一的名称就叫做恐龙。(板书:恐龙)

4.思考交流:

(1)恐龙的发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在曼特尔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5.过渡:恐龙化石的发现经历了重重艰辛,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科学家们,他们不断地研究、挖掘、发现,使得已经从我们视野消失了几百万年的恐龙又回到了我们的视野。(板书:消失了的)

6.这些化石的发现,到目前为止都有赖于一项工作叫考古。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考古到底是怎么回事!(出示任务单,下发资料)

7.交流:通过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8.小结。

9.过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来一次考古?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体验一次迷你小考古。可是,虽然是模拟考古,但我们也要做得有模有样的。那么,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考古的呢?

10.观看视频。

11.(出示任务单)模拟考古活动。

12.小组交流。

13.小结:刚才,我们模拟了考古,并尝试根据不同的骨骼,推测不同的动物。现在老师想考验考验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这里有科学家挖到的一组恐龙骨骼的信息,请你根据这些信息推测,它属于哪类动物。(即时测验)

媒体的运用:利用智动课堂,下发视频资料,了解恐龙被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史的教育。同时向学生下发考古学习包,让孩子了解考古并为下面的活动铺垫。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考古现场,并利用平台将模拟结果――拼装的动物骨骼展示出来,将学科与技术有效结合。让学生通过模拟了考古,根据不同的骨骼,推测不同的动物,培养推测和想象能力。再者,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利用平台的即时测验,让孩子根据恐龙数据及今天所学本领,推测生活习性,培养推测能力。

三、总结

1.不仅仅是这两种恐龙,科学家对收集的化石进行数据测量,推测、想象恐龙的特征,还想方设法将恐龙化石还原成完整的恐龙骨架。(Flash播放)并且,在此基础上,由雕塑师合理想象恐龙的样子,加上肌肉和皮肤,勾画出今天我们看到的形形的恐龙。

2.同学们,老师这还有一些网址,大家可以课后再去深入了解一下。

媒体的运用:以恐龙的相关主题网址作为本课的总结,是让学生在课堂的基础上,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实自己,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教学反思】

一、依据化石图片,卷入推理过程,了解化石的起源

对于恐龙这种早已灭绝的动物,人类主要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来推测的。因此,我直接以蛋的化石和牙齿的化石作为导入,通过指导学生搜集化石的相关信息,对照现今动物牙齿和蛋的数据,来推测这是一种体型庞大的、食肉的卵生动物。那什么样的动物符合这种特征呢?由此引出曼特尔发现恐龙化石的过程,并在故事中设置疑问,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办?”从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明白科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科学假说需要证据来证实。同时又让学生相信真理最终会战胜谬论,使学生受到很好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二、以不同的方式认识考古,模拟考古,从而推测恐龙的特征和习性

学生在以不同的方式认识考古,并经历了模拟考古这个过

程,根据挖掘出不同的骨骼,推测不同的动物,不仅培养了学生推测和想象的能力,而且意识到人类关于恐龙的认识,就是科学家从恐龙留下的化石,并按照一定的科学手段、技术推断出来的,而非主观臆测。所以,用事实说话很重要。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形形的恐龙却是雕塑师在科学家还原的骨架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恐龙的样子,加上皮肤和肌肉制作出来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恐龙的认知更接近事实。

相关期刊更多

新高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中学教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师范大学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