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考古的认识

对考古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考古的认识

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研究

几年前曾看到这样一则信息,山东省一高中语文老师将全高中语文花了不到一半时间教完,然后自选学生可读的文本,让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阅读,结果所教班级学生参加高考,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不仅是学生阅读拿到了高分,而且是学生进行广泛阅读获取的人文素养在诸多方面得以体现,其人文素养在高考试卷上得到比较理想的“宣泄”,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看,不忍扣去一分一厘。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教材文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实践。平时教学中注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拙于笔端的是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仅属一孔之见,诚望抛砖引玉。

一、需要学生充分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谈起钱梦龙老师,应当说是教育家特别中学语文老师都有口皆碑的。先生之所以能够在教师心里具有这样的地位,究其原因,很简单,先生忌于浮躁,踏踏实实地从事语文教学。笔者没有直接聆听过先生的课,但拜读过相关教师的撰文,逐步对钱梦龙先生的教学理念产生比较完美的感悟。正如一普通老师所说的那样:“三十多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多年。但是,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很少看到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文言教学课。”为什么钱梦龙先生的课人们给出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钱先生将以学生为主体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能够在比较充分的读上,相当理想的读的基础上产生感知、理解和感悟。钱先生在《愚公移山》教学中让学生读出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如学生读出“年且九十”的“且”,读懂“始龀”中的年龄,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省略句式。就是字词教学、人物关系解读、人物“愚”与“智”的讨论等,都让学生通过读予以解决,在比较充分的读中予以解决,进而实现基于教学对象的实际知识建构及需求。应当说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其学习开始发生一些惟妙惟肖的变化,但本质意义是相同的,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感悟,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意义上的阅读,甚至某种程度上形成硬读的工夫。

二、挤时间阅读,形成阅读感悟

我们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思考,高中课程的学习时间比较紧,任务比较重,学习压力相对比较大,学生没有多少时间解决读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解决见缝插针之读的问题,从有限的时间内挤出时间让学生去读。“所读非书”、“无书可读”、“不许读书”、“书读不好”是语文课程教学的诸多怪现象。已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年的今天,我们不能重蹈覆辙。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例比较大,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古代优秀文化历史遗产的熏陶感染,二是适应高中学生学习需求。必须予以重视的是,高中学生学习古诗文,不将古诗文读好,那就是十足意义上的囫囵吞枣。能够产生怎样的阅读感悟?是可想而知的。

三、以教材文本之文本,让学生进行阅读

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人才机制 改进思考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人才自身发展的诉求日益凸显,其可供选择的出路也不断增多,如果不能给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同样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一、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人才流失成因的剖析

据调查,超过2/3的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率在15%以上(来源于屈新刚,“对国有商业银行核心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2013年新浪网了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的类似情况,2013年上半年(截止2013年6月末,新招聘的人员还没有到岗,这时人员的减少,表面有一定经验的人才流失)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职员工总数153.22万人,与2012年年末相比,人员减少了1.36万人,以内地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员工居多,他们大多去了外资银行、中小商业银行、投资公司、其他金融机构。人才的流失,不仅意味着人才自身技能的转移,而且还意味着与这些人才密切相关的优质客户的转移。

这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客观上存在人才培养、使用的错位,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关,可慨述如下:

(一)人才资源配置与业务发展的契合度不高

近几年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招聘力度相对较大,每年通过校园招聘和定向招聘进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优秀大学生数量可观。但是一方面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到另一方面问题的出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人才资源在其系统内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由于员工数量与质量结构的不对称性,限制和影响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由于存在各层次、各岗位人员调配及区域性分布不合理,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致使经营成本增加。出现人才使用和管理不当,造成人才向外资银行、中小商业银行、投资公司、其他金融机构。

(二)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存在着脱节的现象

对现有的人员,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用人机制上虽然一直不断地在探索新方法、新路径,但整体来说仍未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员工没有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或没有充分发挥其才能,开发利用的力度不足,措施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出现人才资源不能不能合理使用、甚至闲置的问题。而在这方面又没有引起各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人才的凝聚力、向心力达不到预期效果;那么靠文化氛围、靠事业成就留人就显得软弱无力。

(三)缺乏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

人才对市场行为主导的过程,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人才主观参与、主导作用。我们平时听得较多的是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然而,片面的追求“顾客满意度”,很容易导致对“员工满意度”的忽视,把激发员工的忠心和进取心放在首位策略就很难推进,自然缺少对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安排,让每个员工能够获得公平公正的成长和发展机会无形中就减少;尤其是基层柜面员工“小步续跑”的晋升机制不畅通,会挫伤一部分基层柜面人才的忠心和进取心,从而选择跳槽、寻找新的中小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发展。

(四)人才培养机制落后时代的发展

虽然近年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积极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训制度、机制与体系,逐步建立起员工终身培训制度,使每个员工从入行到退休,可以持续不断地接受培训。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对个体特征考虑不够,培训基层机构员工较少,而且培训主要集中于基础培训和概念、框架培训,不能针对不同阶层的员工提供不同的培训课程,面向未来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相对较少,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职业化的人才培训、培养体系,内部培训和培养机制难以形成合理,通过人才培训达到培养人才成长的预期和效果被弱化了。

(五)以人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错位或欠缺

二、改进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人才培养、留住人才的对策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应“以人为本”,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资源,用科学的人性方式,尊重员工的人格和选择,关心他们的需求,从各方面培养,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专、服务精、能协作的人才队伍,来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真正实现组织和员工双重目标和价值。

(一)建立人才职业化培训体系

职业化培训体系的建立,应以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为指导,结合人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对各类员工进行脱产学习、在岗培训等途径,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培训教育体系,以提高员工队伍整体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差别化培训:对于领导干部层侧重于国家政策、经济和金融分析、管理艺术、国内国际同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等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把握大局。对一般管理干部,加强其对管理实务能力的培训及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其对领导层制定的目标、决策的执行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对于客户经理层,要着重市场营销学、客户心理学、投资理财、金融政策、法规的掌握以及新业务、新产品的了解和认知等等。对普通员工层,着重要了解本行现状、发展方向及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对于同一专业、同一岗位而具有不同素质和能力的员工,也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如可开展拓展式培训,针对业务运行过程中碰到的难点、疑点等问题,确定主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座谈,切实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直接提高业务操作水平。同时,要对培训进行反馈与跟踪,又要尽量让员工参与制度的制定,以提高其对制度的认知程度及对工作的满意度。

(二)加大岗位轮换、促进人才的历练和成长

应该根据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加大对人才培养对象的轮岗力度,尽最大努力发现不同岗位的人才在不同岗位上的工作效果,力求找到那些最适合他们的岗位。根据培养计划的实际情况把其对象分配到多种岗位上,发现他们个人才能和工作特长,使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作用。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和专业知识,这时就需要,把适合干行政的人放到行政岗位上,把适合干营销的人放到销售岗位上,把适合干业务经办的人放到业务操作岗位上,给每个人最充分的展示才能的舞台。积极做好对新员工入职后的跟踪调查,重视录用的反馈情况。对于部分员工进入新环境以后,由于实际情况和想像的有所差距,产生各种问题,产生厌倦、低落的情绪,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开展形式多样的新行员交流会、座谈会,新老行员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助他们度过入职初期工作难关。

(三)创新人才约束激励制度、确保人才在竞争中成长

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具有现代商业银行特色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将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采取每周监测、月度分析、季度考核、半年跟踪、年终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克服“近因效应”影响。二是畅通反馈渠道,加强双向沟通,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工作环境,使绩效考核成为实现组织目标、改进员工绩效和个人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把绩效考核过程转化为每个员工一次积极的工作经历。三是搭配主要的工资系数,以此引导员工向高工资岗位努力。我们应实现激励工具多元化,激励层次多样化,激励目标长期化。对于考核成绩突出的员工,在给以增加奖金、福利、晋升工资等奖励的同时,更要给以提高员工知识的培训、晋升、必要的休假、社会认可和社会地位等奖励,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对于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员工应给以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扶正祛邪,维护约束激励机制的正能量,以抑制消极情绪的蔓延。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合理的流动机制

流动性是活化人力资源的动力,其内容包括优胜劣汰的优化机制和区域间、机构间、上下间、专业间的人员交流机制。一是优胜劣汰的优化机制。人才优胜劣汰是商业银行走向世界一流商业银行的第一道门槛,是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基础。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的核心是退出机制,不断淘汰不适岗、不合格的人才,不断引进高素质、发展急需的适岗人才;不断选拔优秀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不断淘汰落后的、不称职的人才,让每个员工都能保持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善于学习的精神,让每个团队的服务素质和竞争能力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保持区域间、机构间、上下间、专业间的人才交流,让更多的员工接触更多工作面,借以熟悉不同的工作流程,增强各领域的业务能力,以增加自身知识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层次性,进一步延长职业生涯,拓宽从业的空间。从更高的角度来讲,建立区域间、机构间、上下间、专业间的人员交流机制,有利于综合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培养掌握全局宏观的认识论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促进个人成才的同时,提升了团队的整体竞争能力。

(五)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企业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经营哲学、道德风气和行为准则。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通过对员工价值观的培养,使员工主动的、发自内心的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起到弥补国有商业银行规章制度在经营管理中的缺陷的作用。因此,银行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培养银行员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对银行的认同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忠诚度。营造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对企业和员工的发展都有好处。管理层对员工和蔼可亲,会使员工感觉企业浓厚的人情味;员工对企业有感情,就不会轻易离开。可以通过性活动,如自由沟通、联谊会等形式,增进团队间的感情,增强团队精神,增加工作乐趣等。国有金融机构的突出特点是重人情,那么,从短期的策略来说,我们可以借助人情的优势,充分发挥领导的个人魅力,发挥人情的力量,解决方案是,通过具有魅力和诚信的领导对人才承诺其未来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激发人才的民族意识和效力于民族企业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屈新刚.《对国有商业银行核心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8月号下半期,总第447期.

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第3篇

考古很好玩,但考古也很讲究。对墓葬进行考古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考古类型学,而类型学讲究的,正是将考古材料放置在特定的地区和时间框架内,以正确界定材料的年代。因为经济、政治、地理、技术等等因素,一个地区一定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发展轨迹。其间的差别,虽不必然像喝咖啡与吃大蒜一样在戏谑中隐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冲突,但却是经长久形成而真实存在的。这种地域间的差别,使空间性在考古学研究中至关重要。《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中首先指出“六朝墓葬具有较为明确的地域特征”,并将北界秦岭淮河,西达青藏高原边缘,东临大海,南濒北部湾的广阔区域分成长江下游、长江中游、赣中南闽西北、两广、西南六个小区(第16页),以此为基础,拉出了一条六朝墓葬的经线。

器物、花纹,甚至思想、行为都是随时间的流逝而变迁的,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物质文化风格的变换往往敏感地标志着时代的变迁,上一时代与这一时代之间宛若隔着一条鸿沟,目力可及,却难以跨越。烟雨六朝的历史长河中,就有着“东吴早中期、东晋早期、刘宋早中期三个主要的断限”,而“单室墓取代双室或多室墓,券顶取代穹窿顶,器物类型的减少,器物形体的趋高,莲花纹的日渐流行”,是六朝墓葬演化的大致规律。这是六朝墓葬的纬线。

以上认识的得出看似简单,实则是应用考古类型学对2000余座形态各异的墓葬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与综合的结果。虽然它只占了本书叙述的1/3篇幅,但其中凝聚了作者十数年在六朝墓葬材料上的扎实功力。在这种时空框架之下,每一座六朝墓葬的年代都得以被确定。这种依据大量材料归纳出的时空框架既是本书的一项重要学术贡献,也是对六朝墓葬做进一步研究的坚实基础。

本书更为重要的贡献是,对墓葬的分析,很容易止步于分期分区的结束,而在其后的研究中,有阐释图像者,有分析文化交流者,有进行器物研究者,特别是在历史时期考古中,无法依靠对考古材料的分析将认识上升到历史层面,是许多研究的美中不足之处。

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第4篇

1、考古与媒体

1)考古和媒体的合作历程。

考古和媒体合作的历史很久,莫蒂墨?惠勒爵士作为将考古和媒体联系到一起的创始人,揭开了考古和媒体的新历程,并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苏秉琦作为中国着名的考古学家也首次主张应建立考古学的公众传媒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和媒体对考古的关注度日益加深,公众考古和媒体和合作逐渐键入确立阶段。

2)公众考古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在考古传播中,公众对考古学科知识的了解日益加深,但与实际的考古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考古学具有严谨、理性的学科特点,而传播学具有感性、通俗的学科特点,两者存在冲突;?考古学和媒体界存在不一样的职业特性,考古学更注重条理、学术,而媒体更注重趣味和时效;?考古界和媒体界在价值需求方面存在差异,考古界注重对过去的研究,而代表大众的媒体在考古上的铸就更强调对知识的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3)公众获取考古信息的主要途径。

通过调查研究,目前大众对于考古知识的了解是比较客观的,但仍然与考古有一定的距离感。公众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体来获取考古信息,并且在考古学者和传媒的冲击下,对遗产和文物有了更深刻的意识。因此作为考古工作者更要有传播考古学的责任感,并通过与媒体的互动与合作,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满足公众需求。

2、考古学大众传播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传播介质,将考古学大众传播分为四种类型:平面印刷媒体,例如杂志、图书、报纸等;广播媒体,例如电台、电视等;数字媒体,手机、互联网等;娱乐媒体,包括以上各种以及电子游戏、唱片等。在我国,考古学主要依靠平面印刷媒体和广播媒体等进行传播,数字媒体和娱乐媒体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刚兴起的新媒介,在大众中有极高的关注度而且传播速度迅速,因此要在前两种传播方式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后两种传播方式。

二、考古学大众传播下的媒介伦理

1、考古学的学科特征与职业规范

考古学的学科特征比较复杂,它是介于文科和理科之间的学科,主要是对古代遗物和文化以及人类的生活状态进行研究。现在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考古研究也应用了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现在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考古研究也应用了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考古学带有自然科学的特征,所以我们在研究公众考古学传播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考古学的学科特征,然后具体分析传播目的和手段。考古公众传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且出现了多媒介、多角度研究公众考古工作的行为,但是我国还没有专门从事公众考古传播研究的人员,所以需要组织和培养一批专职公众考古人员。为了保障公众考古从业人员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制定相应的职业规范,比如《文物保护法》、《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等;另外一方面,还需要一些区别于一般性的考古规范,要满足:第一,专业性,就是要求公众考古从业者是受到考古文博类专业教育的人员;第二,传播性,公众考古人员应该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大众传播性;第三,实践性,能够积极实践多种传播模式。

2、媒介伦理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分析,媒体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所以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来约束媒体行为,并从道德角度分析媒介的伦理问题,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责任感。道德是针对个人自主和自愿行为的,也为实践者提供了道德借鉴,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道德范本和理论依据,作为公众考古传播的媒体合作者,更应该强调绝对伦理,采纳义务论伦理,在行动中遵循一定规则。媒体应该具备将考古信息提升为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的高度,遵循媒体职业道德,突出媒体的公益性和公共性,为公众提供真实的考古信息,也提升媒体自身的社会公信力。

3、考古与媒体的信息交流

对于媒体从业者如何深入了解考古学,本文认为媒体从业者应该首先重视考古学学科的特质,尊重考古学的实证性、考古工作的学术性、漫长性,将自己对考古信息的价值诉求集中于考古研究中,这样就能够获得考古工作者的信赖,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另外,媒体从业者应该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明确考古信息的客观价值,并给予真实报道,虽然一些虚假报道会吸引更多关注,但是会误导公众,甚至影响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后果不堪设想。

三、考古——传媒人才培养

1、考古——传媒人才培养的目的及意义

根据传播考古学的理念,媒体应该是其中的研究重点,所以完善考古界和媒体界之间的交流机制,加强双方的合作互动,特别是培养专业公众考古传播人才,成为其中的必备工作。本文认为公众考古传播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媒体交流的公众考古人员,第二部分是具备一定考古知识的媒体从业人员。二者都是选拔培养考古——传媒复合型人才。传媒人才是在大众传媒中以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和人类传播事业做贡献的一群人,所以公众考古传播人才的培养就可以认为是创造性探索公众考古传播模式的途径,从而为完善公众考古传播机制提供基础,所以需要考古和传媒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考古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六年级的学生已进入小学高年级科学课的探究学习。经过3年多的铺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电脑操作技能也相对成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E学习”的方式,能丰富学习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完成老师下达的任务单,在丰富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起源,并通过模拟挖掘过程,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了解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学习环境描述】

1.在网络环境下,以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辅以智动课堂教学平台,形成优良的教学环境。

2.开发和利用平板电脑自带的各种软件和功能,如,视频播放等软件,帮助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探究学习。

3.围绕“消失了的恐龙”资源主题,形成丰富的学习资源包。

【教学重点】

通过考古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教学目标】

目标1:知道形形的恐龙是人类通过研究恐龙化石作出的推测。

目标2: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考古。

目标3:通过考古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目标4:培养不怕权威、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坚持到底、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化石的起源

1.出示一组化石图片和其他动物资料,让学生对比推测具有这样牙齿和卵的动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出示任务单,下发资料。)

2.交流。(学生根据学习包的内容进行研究)

3.小结:根据我们对这个动物的牙和卵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它是个怎样的动物啊?(体型庞大、食肉的)而且是一种卵生动物。(板书:卵生)

媒体的运用:利用智动课堂下发一个学习包,这个学习包包含动物牙齿和蛋的图片,配以相应的数据,让学生自主学习,对比推测,发现这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巨型动物。

二、了解化石挖掘过程,并模拟考古,认识恐龙的特征和习性

1.什么样的动物符合体型大、食肉的、卵生等条件呢?(恐龙)

2.视频:恐龙被发现的过程。

3.从这一刻开始,一种叫做禽龙的新的动物慢慢地进入科学家的视野。又经过了几十年,科学家把这一类动物给他一个统一的名称就叫做恐龙。(板书:恐龙)

4.思考交流:

(1)恐龙的发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在曼特尔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5.过渡:恐龙化石的发现经历了重重艰辛,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科学家们,他们不断地研究、挖掘、发现,使得已经从我们视野消失了几百万年的恐龙又回到了我们的视野。(板书:消失了的)

6.这些化石的发现,到目前为止都有赖于一项工作叫考古。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考古到底是怎么回事!(出示任务单,下发资料)

7.交流:通过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8.小结。

9.过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来一次考古?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体验一次迷你小考古。可是,虽然是模拟考古,但我们也要做得有模有样的。那么,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考古的呢?

10.观看视频。

11.(出示任务单)模拟考古活动。

12.小组交流。

13.小结:刚才,我们模拟了考古,并尝试根据不同的骨骼,推测不同的动物。现在老师想考验考验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这里有科学家挖到的一组恐龙骨骼的信息,请你根据这些信息推测,它属于哪类动物。(即时测验)

媒体的运用:利用智动课堂,下发视频资料,了解恐龙被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史的教育。同时向学生下发考古学习包,让孩子了解考古并为下面的活动铺垫。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考古现场,并利用平台将模拟结果――拼装的动物骨骼展示出来,将学科与技术有效结合。让学生通过模拟了考古,根据不同的骨骼,推测不同的动物,培养推测和想象能力。再者,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利用平台的即时测验,让孩子根据恐龙数据及今天所学本领,推测生活习性,培养推测能力。

三、总结

1.不仅仅是这两种恐龙,科学家对收集的化石进行数据测量,推测、想象恐龙的特征,还想方设法将恐龙化石还原成完整的恐龙骨架。(Flash播放)并且,在此基础上,由雕塑师合理想象恐龙的样子,加上肌肉和皮肤,勾画出今天我们看到的形形的恐龙。

2.同学们,老师这还有一些网址,大家可以课后再去深入了解一下。

媒体的运用:以恐龙的相关主题网址作为本课的总结,是让学生在课堂的基础上,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实自己,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教学反思】

一、依据化石图片,卷入推理过程,了解化石的起源

对于恐龙这种早已灭绝的动物,人类主要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来推测的。因此,我直接以蛋的化石和牙齿的化石作为导入,通过指导学生搜集化石的相关信息,对照现今动物牙齿和蛋的数据,来推测这是一种体型庞大的、食肉的卵生动物。那什么样的动物符合这种特征呢?由此引出曼特尔发现恐龙化石的过程,并在故事中设置疑问,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办?”从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明白科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科学假说需要证据来证实。同时又让学生相信真理最终会战胜谬论,使学生受到很好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二、以不同的方式认识考古,模拟考古,从而推测恐龙的特征和习性

学生在以不同的方式认识考古,并经历了模拟考古这个过

程,根据挖掘出不同的骨骼,推测不同的动物,不仅培养了学生推测和想象的能力,而且意识到人类关于恐龙的认识,就是科学家从恐龙留下的化石,并按照一定的科学手段、技术推断出来的,而非主观臆测。所以,用事实说话很重要。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形形的恐龙却是雕塑师在科学家还原的骨架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恐龙的样子,加上皮肤和肌肉制作出来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恐龙的认知更接近事实。

相关期刊更多

中学教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师范大学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高考·高三理化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