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简介:王林瑶(1981-),女,山东烟台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湖北 孝感 432100)罗大成(1981-),男,湖南新邵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陕西 西安 71002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04-02
数字艺术以数字科技为基础,以互联网等为传播媒介,既具有传统艺术的人类理性思维,还具有远超传统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普及,数字产品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并将成为全球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数字艺术市场对人才的急需使数字艺术教育被史无前例地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分析数字艺术的特点、开展数字艺术教育改革的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狭义的数字艺术[1]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广义的数字艺术[1]泛指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这些媒体文化通常对语音、文字、图像等加以数字化设计并整合运用,最终形成以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具有互动性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包括数字音乐、数码影像、电脑插画、影视特效、网络游戏和虚拟现实等。
在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全面或者部分使用数字手段。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原创性
数字艺术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是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创性活动。大凡艺术都要讲究原创,没有原创就没有艺术。并不是只要利用数字化工具随便地“发挥”一下就可以冠名为“数字艺术”作品的。
2.复制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复制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复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数字艺术作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复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进行大量、快速地复制,且复制品的质量基本不受人工因素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复制的群体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替换;通过数字艺术作品相应参数的修改,复制出来的物体既继承原物体的特性又可以有自身的变化。
3.互动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许多种类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单向式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而是以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在相互交流的方式下进行,欣赏主体可以参与作品的创作,并成为数字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4.独特性
首先,数字艺术的视觉效果具有独特性。计算机为数字艺术的设计提供了很多特效,如数字艺术作品中的流动光效使得数字艺术作品的动态效果极具感染力。其次,数字艺术作品的显示形式具有独特性。很多数字艺术作品在电子显示器上观看,视觉效果非常完美,然而一旦打印或出版后视觉效果则明显变差,原本非常清晰、亮丽的作品可能会变得模糊、灰暗。
5.群体性
传统的艺术作品通常涉及到的专业较少,通常由单人独立创作完成。数字艺术作品则不同,一般涉及到音乐、美术、计算机程序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技术和素养,因而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换而言之,数字作品通常不是由某个人,而是由某个创作群体共同完成的,即具有群体性。
二、数字艺术市场前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数字艺术作品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数字产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数字音乐、电脑动画、影视广告、数字视频、网络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艺术等。数字艺术市场不仅包含以上所有的数字创意产业产品,还包含其衍生产品,如以动画形象为主题的儿童玩具、儿童文具、儿童服装以及儿童音像图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产业。该产业不仅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以国产动画为例进行分析。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3]从2006年9月l日开始,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点到20点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信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播出比例不低于7比3。这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我国建立了大量数字艺术产业基地(如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的数字艺术产业链,形成一遍繁荣的市场前景。可见,就我国市场需求而言,国产动漫商机无限。
然而,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进行预算,每年需播出国产动画节目约28万分钟,而国内实际动画制作能力才2万多分钟左右,每年国产动画的市场缺口达25万分钟之多。可见,以国产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艺术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紧缺,急需相关院校培养大量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
三、数字艺术人才内涵及培养现状分析
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该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拥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策划能力、设计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近几年我国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1999年,全国只有2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到了2006年,经过约7年的发展壮大,全国设置动画类专业的高校就超过200所。[4]可见数字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大幅增加,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数字艺术的办学规模虽然大幅扩大,但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的后果是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对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内容跟不上应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确
首先表现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不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一个短期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而长期目标则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教育就落不到实处。如果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将来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仅以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目标,那么培养的学生当中能成为大艺术家的可能也会少之又少。[5]
2.教学内容不明确
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置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对数字艺术的教育定位不明确,仅盲目地在已有计算机专业和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上做加法。如在计算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机和艺术类等课程进行生硬地拼贴和叠加,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割裂的,无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5]这种简单化处理说明一些学院数字艺术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满足数字艺术对人才的急需而盲目招生的做法,还没有深刻把握当前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
3.片面夸大软件的作用[6,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绘画软件日新月异,且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和简单化的特点。数字艺术逐渐忽略了传统艺术理论及艺术规律,变成了一种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绘图工具的创作模式。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一些院校把软件操作技法当做专门的课程来设置,片面强调软件的作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至少在专业教学体系上是不合适的。只有认真研究传统艺术理论,广泛汲取中外经典艺术的养料,将传统艺术实践经验与当代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使创作发挥到极致,得到好的数字艺术作品。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一些学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一些学校数字艺术教学的社会实践只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进行考察参观,仅此而已。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在进入社会后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5.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艺术教学当中,一般以个体的学习和创作展开,因此一些院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中还是沿袭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与数字艺术的教育不相适应。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通常需要一个创作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在创作中交叉、组合的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合作等。
四、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初探
针对以上分析数字艺术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探讨,为解决数字艺术人才短缺和市场需求极大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艺术教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其次,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最后,还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作力,完美实现艺术教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以实践牵引教学,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数字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中,首先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定位、不同的培养方案。教师还应该深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以得到第一手的工作经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相应课程的考核内容,实现教学和岗位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数字艺术课程仅为计算机和传统艺术简单相加的教育局面,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
在艺术和技术上“两手都要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首先要注重数字技术的研究,只有数字艺术的设计人员具有专业的程序开发能力,有关图形设计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其次,在注重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字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
加强数字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数字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加强学校和各数字艺术产业基地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数字艺术教育中可以设置由团队合作进行某件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实践课题。如一个动漫作品的创作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参与到创意的构思和剧本创作、人物和环境设定以及美术风格设计、人物建模和造型动作、音乐音响和人物配音以及后期制作等等当中,整个创作过程需要团队成员交叉完成。这些实践课题的完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数字艺术是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我国数字艺术的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数字艺术的教育还并不成熟,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有待于大胆革新,突破前进。广大数字艺术教育者应把握住数字艺术教育的时代主流,深入研究数字艺术的内涵和特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及时地调整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数字艺术学科,为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茂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数字艺术课程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龙全.关于数字艺术教育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6,(4):10-11.
[3]纪涛,孙冬梅.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1):21-23.
[4]高峰.浅谈数字艺术人才培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
(4):110-112.
[5]黄丽民,刘锡冬.浅议高职高专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49-50.
[6]纪涛,孙冬梅.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关键词】舞蹈;就业;舞蹈市场需求;艺术类
中图分类号:J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57-01
一、现阶段舞蹈市场化水平以及舞蹈市场化的推进速度浅析
舞蹈市场化是指将舞蹈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相结合。我国的舞蹈艺术事业建设,一直依靠政府文化事业经费的支持和舞蹈家们的努力创新,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舞蹈艺术产品除本身的审美属性外,它的商品属性也日渐显露,如何发掘舞蹈市场化道路,从而促进舞蹈事业更好发展,已经成为摆在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其出现在五千年以前,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时期已形成一定特色。悠久的历史沉淀了相当惊人的文化底蕴,在秦汉唐宋有跳跃式发展,并且,秦汉唐宋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与市场雏形的形成,也催化了舞蹈市场化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舞蹈已有商业化发展趋势。
市场化是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然而当今舞蹈市场化已经形成规模,市场前景与市场推进速度因生产力发展与政策支持也已经较为可观。
现阶段中国舞蹈商业化与市场化的发展,从客观上和整体上主要表现在人们物质生活丰富以后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滋养。市场需求的增加也越来越要求我们重视实际运用和实践能力,鼓励我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缩短课堂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既然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演出才能提高我们的舞蹈实践能力,那么舞蹈表演的市场化进程就是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舞蹈演出活动日渐丰富,对外交流在不断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据悉,国内目前有能力承接舞蹈商业演出的公司和团体超过一万家,拥有的舞蹈演员超过五万人,这一庞大的群体将使我国舞蹈商业演出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中国舞蹈市场开发的内外条件及其因素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讲,舞蹈作为一门大众化的较为普及的艺术形式,要得以更好开发,必须获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应从政策上制定相应的能够促进舞蹈发展的宏观计划,从资金上尽可能给以扶持,才能为舞蹈的商业市场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高等学校教育也是舞蹈市场开发中重要的外部条件。舞蹈的学校教育包含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几个阶段。中小学舞蹈教育是舞蹈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意在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成人教育是舞蹈大众化的关键所在。
当然,实F舞蹈市场化、产业化,内部条件显得更加重要,追根溯源是需要舞蹈从业人员发掘舞蹈的艺术价值,创造舞蹈的商业价值。舞蹈从业人员一方面要做好舞蹈研究和创新,提高舞蹈的艺术价值,发展舞蹈的表现形式,展现我国舞蹈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需求的协调机制,做好舞蹈的市场开发和利用。
因此,舞蹈作为一门群众艺术普及开来,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教育界要侧重舞蹈的教与学要和商业需求相吻合,同时,舞蹈从业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艺术见解。
近年来,女性借助自身细腻敏锐的商机意识这一创业中的独有优势,开创了不俗的业绩。富豪榜上不断涌现的不少创业女英雄们,也证明了女性在创业中更善于理财,能勤俭创业,比男性更会精打细算。而且不少创业女性思维方面的缜密性较强,不急于资本的快速增长,会在力求获利的前提下,使企业稳定发展。
2008年,对于有着创业梦想的女性来说,哪些方向更适合自己?日前,国内权威职业规划咨询机构向阳生涯通过对各行业多职种的市场需求、行业动态、社会地位、职业幸福指数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为更多准备创业的女性指明了方向。
玩具设计
方向介绍:玩具产品和玩具类儿童用具创意、设计、制作等工作。包括绘制创意草图,设计功能模块,绘制设计图,编制生产工艺流程等等。
适合人群:除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外,工业设计与美术设计人才也较容易进入这个行业。
发展前景:传统玩具业竞争激烈,各类玩具厂商面临缺少新设计、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尴尬局面。而专门提供更新颖、更富创意的玩具设计,将成为一个市场前景极为广阔的领域。
家居设计
方向介绍:家庭用品的艺术设计。小到精致的茶杯,大到华美的家具都是家居设计师手下的完美作品。她们的灵感能够将“家”装饰得更加缤纷多彩。
适合人群:拥有艺术设计功底的专业人士。当然,如果自身对家居生活情有独钟,并且愿意在细节上花功夫,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这个领域。
发展前景:人们在满足了自身的生活基本需要后,更加注重生存以外的精神享受。例如:沙发不仅要耐用、舒服,更要美观、优雅。
人才资源管理
方向介绍:主要职能是对企业内部的人才筛选、培训。这是一个强调实战经验的职位,需要具备较广的人脉,懂得职业规划的知识与技能。
适合人群:在诸多企业中,这个职位大都被女性占据,不仅说明女性更具有亲和力、细心等特征,在沟通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加适合这一职位。
发展前景:由于创业初期成本的考量,许多中小企业尚无法专门建立自己的人才资源部门。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从人事助理到人力资源总监所起到的作用,又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需求的日益增加,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职业规划
方向介绍:为社会求职者择业、就业和用人单位择优招用人才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相关业务范围除劳动保障系统外,还涉及人才市场、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机构、学校、企业等诸多部门。
适合人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此外,管理、统计学、应用心理学,如果能够辅修信息类专业,将来也有机会进入这一行业。
发展前景:截止到今年初,全国大约有50家职业咨询机构,2000多个就业指导中心,1.8万个职业介绍所,10万名从事就业服务的人员。其中,已取得职业规划师资格的不足500人,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左右,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由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推出的《职业规划岗位资格认证》培训,正在让年轻的职业规划咨询行业,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瑜珈教练
方向介绍:瑜珈起源于印度,通过内在气息调整、身体韧性的调节,达到健康的效果。瑜珈教练可以在自己熟悉掌握动作、气息要领之后,能够引导其他人。
适合人群:练习瑜珈的时间在一年之上,身体具有较高的柔韧度、并且有很好健身习惯的女性。
发展前景:现代人健身观念的转变,各种大大小小的健身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开遍各个角落。瑜珈会馆在前几年还是新兴产业,但现在无论怎样的健身场所都会有瑜珈的课程。而小投入开出一间家庭式瑜伽馆,也成为受到女性热捧的新的创业机会。
小语种导游
方向介绍:随着中国大门向世界的敞开,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急切地想一睹中国古老文明的神秘及现代科技的发展。英语已经不能满足各大旅行社的需要。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的翻译成为了急需的人才。
适合人群:拥有多门语言技能人才资源的人,可以将小语种人才资源组合,并尝试进入提供小语种导游人才的领域。
发展前景: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0年世博会的强大需求,为小语种人才展开了另一个舞台。此类中介机构也将面临巨大的市场。
培训调香师
方向介绍:懂得使用香料及辅料,进行香精或香水配方设计和调配。女性对香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欣赏水平,对于这个职业再适合不过。
适合人群:一名优秀的调香师,不仅应具有精湛的技术,更应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展现调香人员的创造力和鉴赏力,是调香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点。
发展前景:如今,香精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环保、纺织等数百种产品中。从消费趋势来看,人们对该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从事香料香精生产的企业近千家,调香人员约5万人左右,需求量也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
动漫绘图
方向介绍:运用动画专业的技巧和方法,独立进行动画方面的绘制工作。
适合人群:一些美术专业的学生,在辅修了计算机技术之后,也具备做动漫绘图师的资格。尤其是那些从小就喜欢漫画的朋友,这个职业是她们实现梦想的一个出口。
发展前景:我国的原创动画作品不多,动画绘制员更多地是为国外动画公司代工手绘,如果能够加强原创意识培养,其施展天地将会大大拓展。
公共营养师
方向介绍:由于膳食不合理、营养失衡引发慢性病的问题,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公共营养师可以利用专业的医学知识,帮助人们调整消费结构,加强营养、获得高标准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这已经成为消费潮流。
适合人群:爱好中医,对食疗比较有研究者。若是对美食喜好研究也比较适合,毕竟这是一份与“吃”息息相关的职业。
发展前景:聘请营养顾问已成为现代人的消费时尚。目前,家庭营养顾问年费8000元左右,企业营养顾问年费4万元左右,营养顾问是一个自由职业群体,一个中等水平的公共营养师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亲子教育
方向介绍:亲子教育是一种双向的教育。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高等;会展人才;思考
一、我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现状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高等会展教育呈现出如下3个主要特点。
1.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快
我国的高等会展教育最早开始于2001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的展览设计专业。但是,我国会展高等教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经过不到20年的发展,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90余所高等院校先后设立了会展专业或在相关专业设立了会展培养方向,每年向社会输送会展专业人才6000人左右。中国会展教育发展速度之快由此可见一斑。
2.涉及领域宽,多学科嫁接
从目前已经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看,涉及学科非常广泛,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有六大类。旅游管理类;工商管理类,国际贸易类,广告学类,;艺术设计类;外语类等。从课程设置看,目前各高校提供的会展教育中,主要以会议、展览的策划和管理为主,其次为展示设计,装饰搭建以及服务接待方面的课程提供较少。
3.公办民办高校齐头并进,国内国外合作办学特征明显
从开办会展高等教育的主体来看,公办高校约占3/4的份额,民办高校约占1/4,当然也有“公办民助高校”以及“股份制高校”等其他形式。除此之外,“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非常明显,来华合作办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在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中,相对公办高校来说,民办高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具有更加明显的“市场导向性”。民办高校以及国外高校对中国会展教育的青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会展教育比较乐观的市场前景。
二、我国高等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会展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多数高校会展专业脱胎于工商管理或旅游管理专业,对会展人才的培向缺乏明确定位,一些高校对会展人才的类型和结构明确认识,只是看到这是一个热门行业,学生就业形势就盲目跟进,导致其培养出的会展人才名不符实。
2.会展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专业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
虽然说我国会展教育进入了“学历教育”时代,但会展学历教育方面的师资情况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会展实践经验不足。教师大多没有从事会展操作的实践经验,重理论轻实践,使课程讲授空洞,没有针对性;二是会展理论知识匮乏。教师多是半路出家,什么专业的都有,虽然博士、硕士、教授较多,但多是学习经济、外语、旅游、历史、社会学、广告、管理等;三是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会展学科体系,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界定,教师本身不具备系统的会展理论体系;四是会展教材没有形成系统,教师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上述种种表现都在不同程度的制约着会展教育的发展。 转贴于
三、对我国高等会展教育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1.要慎重看待会展人才需求总量
要谨慎看待会展人才需求总量,谨防在解决“需求不足”的过程中出现“供给过剩”。面对会展业迅速增长的态势,会展教育的发展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经达到年招生3000多人的规模。诚然,这种发展态势对缓解会展业的人才约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会展业毕竟不是一个“大行业”,而且会展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状态,会展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总容量有限,尤其是展会组织环节,更是如此。所以在发展会展教育时,对总体未来市场前景的预测,一定要谨慎乐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谨防出现“供给过剩”。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要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必须先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一是学院人才与行业人才的互动。
一方面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担任一定的咨询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来学院任教,促进人才的互动。二是会展教育的专家、教师直接参加会展相关的行业组织。一方面为行业组织的相关政策、制度和相关的行业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咨询建议,另一方面可利用在行业组织的优势为会展教学服务。
3.注重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会展业是一门“学中干、干中学”的实用性极强的行业,会展实务不是在课堂上讲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高校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出去,了解会展市场发展趋势,掌握会展项目运作流程,为此应多渠道、多形式拓展会展实践教学环节。
4.拓宽合作办学的思路与途径
为凸显会展专业开放性、国际化的特征,高校会展专业应加快合作办学步伐,广泛利用校外甚至国外教学资源,走国际化、合作化办学之路。与国外高校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高校可与会展产业或会展教育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吸收国外高校成功办学经验,培养适应我国会展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也可与当地会展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协会平台交流信息,参与各类会展项目,组织参与相关研讨会或论坛,承接会展科研课题,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与会展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德艳 董 藩:美国的会展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1): 46~47.
[2]刘大可: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5).
[3]张显春:对旅游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艺术教育,复合型人才,应用
艺术教育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结构矛盾突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趋同,地方院校缺乏培养特色,与产业发展、生产和创新实践都严重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本科生招生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上格外突出,尤其是地方性非专业类的艺术院校,学生在专业水平上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在职业院团中立足;在实践领没有工作经验,在民营公司里没有优势;文化背景上又不如普通本科生,考学之路也是困难重重。这就造成了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的极大不平衡,正是此次供给侧改革需要调整的对象。本文着重研究地方师范院校中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生存之路,发展之路,特色之路,试图找出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与市民文化生活,全民美育教育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1]。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精准对接行业就业需求。当艺考变成一条求学捷径之后,很多高中生走上的艺考之路,同时带动了一大批地方院校、综合类大学、师范院校当中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有些学校在开设之初只考虑了进口,而没有考虑到出口。据调查,2017年辽宁省地方高校中的艺术类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不足30%。这些数据说明某些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供给不平衡的状态。地方师范类院校必须从区域需求、资源优化、人才长线供给的角度去思考专业设置的问题,争取做到差异化、特色化、行业服务、定制需求,精准地对应行业需求,甚至预测行业需求,才能获取生存之路。(二)综合师范教育优势资源。目前,艺术需求呈现出普及化、细分化、私人化等热点,最明显的是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从学龄前教育到少儿教育、高考教育、成人教育……艺术教育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师资人才缺口庞大,市场混乱,但是很多拥有艺术类专业的师范院校并没有抓住这个时机,在专业构建上与一般的专业院校没有差异度,导致人才差异化不强,竞争力不足。师范类院校应充分调动自己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与综合类大学在学科上的优势,发展大平台教育。可通过开设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并鼓励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证,将教育资源发挥到最大程度[2]。(三)开拓应用艺术教育之路。艺术尤其是应用艺术的发展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多新的路径,如应用戏剧等的出现,艺术在疗愈、社区文化、沟通和交流等方面呈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曾在2017年举办了“应用戏剧教育大师工作坊”,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应用戏剧大师来到这里为大家传播和展示应用戏剧的现状和未来,其中包括疗愈戏剧在对聋哑儿童的心理治疗方面起到的作用。教育戏剧将来进入中小学,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必要手段的前景非常广阔,师范类院校中的艺术专业必须紧紧抓住全球艺术发展的动态,将艺术教育的实用功能发挥到最大,才能把握先机,培养出具有前瞻性的艺术人才。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在思路上必修做到的几个转变
(一)由精英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人才市场日渐活跃,老百姓对艺术资源的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很多艺术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单纯地培养演员甚至是艺术家的定位上,没有捕捉到市场的变化,毕业生和市场甚至行业之间严重缺乏对接。生源基础与就业环境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精英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首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突出实践性,重视和强化应用性,因材施教,把握好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提出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要求。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行设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后续继续教育问题,从而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需要通过调整师资结构,或引进行业人才或增加双师比,满足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需求[3]。(二)由公共教育向家庭教育及订制式教育转变。目前,需求导向这一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已经成为了各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样,在教育方面,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本来是面向大、中、小学各类学校,成为专任教师,但随着课外辅导、私教、个性化、定制式教育越来越多,学生的就业环境也不断由学校走向社会、家庭,为了达到这种转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理念上的转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定制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让学生能更多地从客户角度思考问题,在强调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大对教育学科的渗透,让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会艺术、懂教学,更加能够设计课程。其次,从服务意识方面,学生应掌握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服务意识,设计更为丰富和弹性的课程方案,定制差异化学习计划,建立强大的辅导团队,让学生感受到定制教育的真实状况,为其未来的就业找到模板。最后,增加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如反转课堂、教育信息化、教育产业管理等。(三)由大型企事业单位向小型工作室与互联网企业的转变。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和中小微企业求贤若渴却频频遭遇招聘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几点:求稳定、求福利、求发展以及要面子。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就业观,要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建议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对于师范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更应该把就业的主要目标由原先的专业院团、大型事业单位向独立工作室与互联网企业转移,目前,小型艺术工作室的市场前景非常良好,小型的摄影工作室、影视工作室、服饰设计工作室、音乐工作室、舞蹈工作室、美术设计工作室等因为风格独特、产品贴近客户、价格合理、服务到位等优势拥有很多的客户群,收入状况也远远高于普通事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将就业重点向独立的艺术工作室和互联网企业转移,增加就业率和实际从业经验[4]。(四)由高雅艺术向群众艺术、社区艺术和市民艺术转变。社区艺术是整个社区的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群众艺术教育也是美育教育,它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了社会上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