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范文第1篇

晋朝人张华曾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

孔子《论语》中曾谈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其大意是,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是不行的呀!不是有对奕的游戏吗?这也比闲着好。” 它也是体现个人能力的标识之一。在古代,文人就经常以“琴、棋、书、画”标榜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并将此四项作为其最大爱好与追求。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就经常在其诗里谈到棋,“喝酒一二杯,夜棋三数局”“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而这里的棋就指的是围棋。

围棋折射哲学思想 和谐概念体现其中

在围棋这一小小的黑白世界里,包含了多种哲学思想,而和谐思想就体现其中。和谐无非讲的就是“和而不同”,并且和谐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经常也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围棋体现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就是人们下围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追求平衡和打破平衡的过程。一方进攻,另一方防守;一方得地,另一方换角度进攻,如此循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协调。宋代著名学者张拟在《棋经十三篇》中讲的:“局势已赢,专精求生。局势已弱,锐意侵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明朝,朱元璋和大将徐达都十分喜爱围棋。徐达下棋技术远远高于朱元璋,但又不敢赢皇帝,因而每次与朱元璋下棋时,总是故意输给朱元璋,但不敢输得过多,以免皇上起疑心。

一天,朱元璋在和徐达游玩莫愁湖时,棋瘾又犯,就对徐达说:“今日下棋,如果你胜了,朕就把这湖赐给你。”徐达甚是矛盾,想要这个莫愁湖,可又害怕赢了皇上招致杀身之祸。忽然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开始与皇上棋盘上的较量。下棋过程中,徐达每子必争,寸土不让。最后,弄得朱元璋没剩几个活子,失了面子,甚是不欢。然而,当朱元璋正要发怒时,徐达适时地指出了棋盘上出现的“万岁”两字。其结果不言而语,朱元璋转怒为喜,并把莫愁湖赐予了徐达。徐达通过下围棋得到莫愁湖并不使龙颜大怒的故事,就是和谐思想最好的体现。

围棋诠释人生 演绎世间百态

常人说,“人生如棋,棋如人生”,这并不是不无道理。人的类型方面,围棋爱好者有焦躁者、乐观者、平和者等。在围棋这个阴阳世界中,几乎就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类型的人。情感上,围棋使人尝尽人生百态――喜、怒、哀、乐。有胜棋时的喜、乐,败棋时的怒、哀;做人上,围棋要求棋者落棋无悔,同样,人生也没有回头路,既然选择了,就按照自己的路子继续走下去,无怨无悔。

其实,整个棋局也是人类人生的整体体现。比如,围棋开始的布局、中盘、收官分别对应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棋者如果在开头的布局时,占有重大的优势,则中盘时会稍微轻松,就如人在青年时起点就比别人高或比别人努力,中年就不会那么劳累,反之,则是相反的结果;中盘,是围棋厮杀相争、实力较量的阶段。就如,人在中年时对成功的奋力一拼。不管是围棋还是人,如果在这一步失败或走错,将使后面的路伤痕累累、步履维艰,甚至决定后期悲惨的命运;收官,就如人老年时,如果遇到对手失误,则可能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如若不然,失败已成定局。人在老年时也一样,如果继续学习或者继续工作,则可能还有老来福的可能,给自己补一点缺憾。

围棋渗透经济 经济阐释围棋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以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的科学。而围棋就是研究如何把有限的子力资源配置好,以尽可能地满足棋手控制更大地盘的欲望。因为,围棋不同于国际象棋和军际象棋、军棋等,棋盘上的子力数随棋局进展单调递减,绝不可能增加,围棋盘上的子力数除了被提吃外,一般随棋局进展而增加。

博弈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同围棋一样,它要求对弈双方智力上和体力上的博弈。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它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游戏中,博弈论考虑的是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而围棋正是黑白双方预测棋子未来的棋数或结果,并付诸其行动,完全符合博弈论的观点。

说到博弈,这里有一个关于围棋体现博弈理论的小故事,大家不妨听一下。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时有一个虬髯客张三,为人豪爽仗义,心有大志,也想伺机起兵。他从朋友李靖处听闻了李世民之才,希望能与其见上一面再谋后计。双方相约在刘文静的府上见面,李世民也应邀而至。当张三看到李世民后,心里争霸中原之念已经消减了不少,但还是邀李世民在棋盘上切磋一番。张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摆在四个角的星位上,嘴里还高呼一声“老虬四子占四方”。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心知肚明对方的来意,他不慌不忙地执起一子,放在棋盘的天元上,朗声道:“小子一子定乾坤。”

李世民棋艺远胜张三,虽然自动让其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谓始终掌握主动。中盘过后,张三所占的四个角已被吃掉其三。当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子,要向最后一角发起进攻时,张三这时拖住前者手说:“中原大地已归公子所有,东南一偶,山高路远,就请公子交托与我。”后来,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张三自领十万大军渡海东征,当了扶余国的新王。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范文第2篇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摘 要: 人类的设计创造活动是在其意识、思想、观念支配下的一种物化行为,无论是显形的物质设计还是隐形的非物质文化设计都是这种思想观念下的产物。中国的设计就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和”的思想。本文主要从非物质文化层面就“和”的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作了探讨。

关键词: “和”的思想;非物质文化;设计体现

中图分类号:G0,J0-02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Harmoniousness" in the Non

-materiality Cultural Design

XUE Sheng-hui

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人类为生存需要和提高生存质量的需要而采取的某种构想、意愿、规划,并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其行为除了包含普遍认为的所有物质性的创造方式。还应包含人的思想、观念、意识行为的非物质方式的创造。因为物质和非物质的创造是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条件。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人的悠然同存、悠久共存。纵观这些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明成果,都无不闪烁着贯穿中国文化主线“和”的思想光辉。也雄辩证明这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穿透力。

“和”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各种思想流派殊途同归。如《周易•乾•彖》所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所谓“乾道”,即天道。所谓“大和”即“太和”,即最高的和谐,也就是本体论上的和。将“和”说成是天道,受天道的支配,万物生长发育既保持各自的本性,又形成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世界是统一的整体。由此天保持了最高的和谐。在此天道被描绘为“和”。

《中庸》则直截了当将和确立为天道。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和是天地万物产生、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普通法则,天下之理都从中而产生。和是各种具体事物之和的根源,具体事物的和则是作为天道的和的表现。

老子创立的道论,将道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两性的变化是有序的,所谓“阴阳相推”。强调道就是事物的和谐统一关系,道就是和谐,是一切关系的总和。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由此可见,无论从《周易》“五行学说”的宇宙平衡观到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还是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念,尽管都从各自的立场对“和”的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但都将其作为共同的哲学范畴和理论基石。都视“和”为天地之道。所以,它从开始就被注入到中国文化的血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秉承和的思想文脉,不仅将其融入到物品设计、生存空间设计等物质文明的创造中,同时也用和的思想与原理设计医治疾患的方术,娱乐游戏的工具以及文字等非物质性文化。

我国的中医理论就是集和之大成的突出体现。中医攻克病魔时不开刀、不切除,不破坏身体组织,是一种兵不血刃而屈敌的方法。它就是运用和的阴阳平衡原理而设计的。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淮南子•锫垩怠罚┒仲舒在《春秋繁露》十六卷《循天之道》中指出:“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在此,和意味着人的生态和生命基质的平衡与调和,是阴阳的对应与流转、对接与交合之“和”,唯其如此,才有生命的变化与人类群体生命的正固持久、繁衍昌盛。因此,中医在为患者开处方的过程就是在运用和之原理进行设计的过程,只不过它不同于物质的显形设计而是一种隐性设计。其手段就是凭借功效各异、计量不等的草药综合搭配,设计出千变万化的处方。目的是为患者找到失合的病因与复和的路径,使其形成和衷共济的聚“和”之力战胜疾病。它与物质性的设计殊途同归,符合设计的要义在于创造真的善的美的生存质量之本质。这一旨在济世救人的生命平衡方术的设计,堪称是造福众生的伟大设计。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智慧贡献。

中国的围棋作为精神生活中的娱乐工具,无论从弈具的外在形式设计还是内在游戏规则的博弈对局方式上都无不折射出和的哲学思想。将棋子设计成黑白两色的圆形,棋盘呈正方形相间的方形,它蕴涵天圆地方之意和“天人感应”、“阴阳五德”的思辩哲理。这一设计是古人出于维护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基础上的创造,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尊重宇宙规律,敬畏大自然的亲和心理。正如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所说:“棋盘或都市象征的四角造型与古代中国特别是东汉时代后期倡导的‘天圆地方’说的宇宙观相关。根据天圆地方说,大地是广袤无垠的方形,而天是圆或半球状覆盖大地。这种将世界彻底单纯化的模式对古代中国的种种造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日]杉浦康平著,李建华、扬晶译《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131页。)棋子的黑白两色在色系中是最和谐的颜色,既不张扬炫耀,却又清晰醒目,既不刺激过火,又显得平静素雅,是色彩中最富温和的中性色彩。就如同黑夜白昼交替一样,潮起潮落,生死轮回,阴阳互补,和合共生,宇宙间的万物在这黑白对仗中找到最佳的和谐与平衡。

中国人赋予围棋在博弈对局的内涵本质是讲和并非拼杀。它不象国际象棋那样要取胜保全自我,就得大开杀戒以“吃”掉对手棋子而后快,而围棋中却体现着一种和谐理念,围棋落子的目的远非杀伤对方,它是通过智慧与力量的斗智斗力中看谁能占得主动与先机,凭借这种优势状态的保持与维护中凸显其实力最终逼和对方,并不“流血”。因此,中国人设计围棋的初衷不是制造冲突,是化干戈为玉帛,它的最高境界是在社会道德层面上强调的和谐。在这种状态下,真正的一手好棋对于对方而言就是追求和谐,而和谐意味着双赢。

中国文字是华夏先祖通过对天时万象之端,日月星辰之章,烟云雨雾之态的观察探索而创造的语言符号。从设计角度而言它是最具想象力和最符合设计原理的创意作品。其高超的创意性就在于将自然宇宙万物提炼概括成横、竖、撇、捺、点、折、勾的笔划,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组合从而产生出变幻无穷的文字图符,这些高度抽象的元初笔划,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只是一个零件代码,只有通过组合后方才构成各种独立形态,也才具备“象形、会意、形声、象征”真正中国文字的符号特征。这本身就体现了“和”的意义。另外,文字中的笔划形态尤其是早期的象形文字,如日、月、山、水、火、鱼等,都充分显露出自然物象中的“山川之形、草木之形、鸟兽之形、虫鱼之形”的特征及象征意义。比较典型的是园林的“园”字。王受之曾这样解释:“我看繁体的中文‘@’字,外面是个‘口’字形的围墙,中国园林必须有围墙包围,从来没有敞开式的公共园林之说;‘口’字中间是‘袁’字,上面的是‘土’,就是土地和山石,中间一个小‘口’,是水池,下面的‘衣’字,代表的是植物。象形文字‘园’把中国园林住宅的基本要素都尽数收入。” 注:(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节》,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这一设计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和一”的思想。

不仅如此,中国的文字设计从形体结构上还体现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万物化生规律与结构法则。汉字的结构分为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等多种结构形式,这种利用阴阳对称的原理进行文字形式设计,既是对宇宙平衡观的抽象化演绎,同时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稳定完整的视觉感受,从而产生平衡、统一、贯通、安稳的心理和谐。尽管世界其他民族也在利用对称的原理进行形式设计,但他们的“对立”是强调“分”,而中国的“对立”是强调“合”,“合”的意义就在于“生成”。

中国汉字尽管由于笔划边旁部首繁多,变化迥异,但最终都能统一到基本的方块形体之中,显示出整齐匀称、美观大方、风格协调的美感。其奥妙就在于每个字都有一个由横、竖笔划组成的平衡中心。这个横竖笔划犹如建筑的柱梁,撇、捺、点、折、勾就象建筑的附件,共同围绕中心进行组合。它们或穿插、并列、避让、呼应,或向背、聚合,在空间分割上追求和谐的布局,在笔划的组织上构建和谐的秩序,使每一个笔划与部首各得其位,穿插有序,互相呼应,结构严密。从而在视觉上形成和谐的整体。笔划在进行结合的过程,就是在寻求相互间的“和”的构成关系,汉字一旦被分解、打破这种“和”的关系,即刻便失去文字的意义。中国汉字的美是什么?是关系的和谐,是组合的有序。每一笔划都是构成和谐整体的关系元素。按照和的编程“密码”,最终“组成一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同时也就成为一个‘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长短阔狭,临时变适',‘八方点画环拱中心的‘空间单位'。” 注:(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范文第3篇

1.祥瑞禽兽类中国传统的瑞兽有龙、凤、虎、鱼、喜鹊、仙鹤、龟、蟾蜍、鸳鸯、蝙蝠、等,又如十二生肖等,这些图形造型生动,形象鲜明,每种动物形象都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含义,比如龟鹤同寿,年年有鱼,喜上枝头等,图形体现着生命感和律动感。

2.花卉植物类自然界的花卉常常成为国人精神的寄托和象征。如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牡丹的天香富贵,莲花的洁白无瑕,石榴多子多孙等,都被国人赋予了美好意蕴。植物图形复杂多变,但以规律形式出现,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无论是夸张的图形还是连续的图案,都成为传统图案中重要的一部分。

3.人物神祗类人物题材包括传说中的神仙如伏羲女娲、嫦娥飞天、八仙等;历史故事以及戏曲中的人物,如关公、岳飞等。钟馗、石敢当、神荼郁垒等神话人物后来被演绎为门神、宅神,有保平安的寓意。

4.几何符号类几何符号是古代文饰中常见图形,古人通过象形符号来表现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宇宙现象:例如太极八卦、云纹、万字符、北斗等。同时象形文字也属于这一类别,将汉字的基本笔画分解、夸张组合成艺术文字,具有可读与美观的属性。常见的汉字有龙凤字,百寿字,蝌蚪文等等。

二、传统图形在现代招贴中的设计手法

1.形与形的联想有一幅北京新奥运的文化招贴,运用哪吒脚下的凤纹图形,巧妙的与奥运五环相联系,而且也与风火轮,云朵相联系,设计者采用哪吒这样的传统人物图形,又寓意着惊天动地,开辟天地的新意。不论观赏者所感知的事哪个图形信息,都能留下深刻印象。传统纹样的魅力在于形意美。另一幅奥运招贴以荷花的这个传统图形韦基本设计元素,设计者把荷花的莲蓬的形与奥运五环的形进行了思维联想,观者自然思考荷花与奥运的关系,同时也留下深刻印象。名为《新时尚》的金奖奥运招贴画,,一头乌黑的中国式发髻被编成奥运五环结,并染以红、绿、青、黄、蓝五色,加上标有龙图案的中国旗袍领——这幅以背影示人的五环“结”式的发髻,体现了中国人同心协力办奥运的精神。(如图一)

2.图形的潜在内涵的发掘中国传统图形之间的内涵丰富多样,运用得当,可以恰到好处表达现代的设计理念。如要表达民族万众一心,用百鸟朝凤的图形纹样,就很巧妙贴切。又如传统梅花图案,梅花自古以来以品格高尚,在严寒中傲雪盛开,因此梅花被赋予了传春报喜,香自苦寒来的美好寓意。因此如表达春天将至或励志类文化招贴就可选梅花图形。又如涉及哲学思想文化招贴,如对立统一,辩证和谐,使用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几何阴阳图形,单体简单鲜明而富有张力,容易非常强烈的表达主题(如图二)。

3.运用传统符号及技法的传达方式中国象形文字在结构上具有良好的图形和意义暗示,很多著名海报都是通过对文字的巧妙组合而出名。如“苏州印象”海报中,将传统冰裂纹图案巧妙地应用于“州”字图形,“州”字以宋体形式占据画面的中央,形式感强烈,并突出牌匾中的“苏”字,以展示苏州。背景以山水影波和一叶小舟的照片,颜色以黑色和银色为主色调,展现了中国艺术古朴淡雅的诗般意境,招贴带有朦胧的东方美学意境。(如图三)在表现技法中,水墨书法展现出独特意境美,可巧妙应用与招贴设计中,自然的传达出民族的风格。传统水墨以黑白灰的格调,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产生点、线、面的无穷变化,追求的‘含蓄、回味的情趣,给人美好意境感受同时,激发人的想象空间,极富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4.对传统图形的重构

对于传统图形的应用不应局限在照搬照抄上,而是需要对图形中的闪光点加以借用,甚至重构而符合现代设计的要求。这就需要找到传统图形与招贴所表达的概念的契合点,如传统文化节的招贴,运用剪纸与中式旗袍的巧妙组合,背景以中国红衬底,传达出浓郁的传统风格。(如图四)

三、传统元素应用所注意的问题

1.防止单一元素的泛滥。中国元素由于图案形式被大众熟悉,所以很容易导致共性化,而缺乏创新创意。例如表现文化节,马上就应用脸谱、龙凤等元素,表现形式不应局限在常用的元素上,容易形成单一重复的缺点。

2.防止传统元素解读误区。传统元素贵在创新,如对图形的重构,对传统文化与现念的结合等,这需要作者具备良好的现代设计基础,又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理念,才能很好的对传统元素进行再创造。将不同寓意图形运用于不同的方面,才能出现合适巧妙的设计。如表达矛盾辩证思维,用太极阴阳,围棋等图形,就一目了然。但如果应用龙凤呈祥图形,则有牵强附会之嫌。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范文第4篇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蕴含大量哲学思想,所以历代中医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借助古代哲学的思辨方法进行的,并由此取得不少突破。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在这方面的特殊性,是现代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文是根基,医是楼”,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医学家,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对历代医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较好地体现了医、文、哲的有机统一。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此外,“命门学说”的倡导者之一的赵献可,“好学淹贯,尤善于《易》而精于医”。故古有“文人学医,瓮中捉鳖”之说。亦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很多无缘于仕途的文人由此而成为济世活人的大医家。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指出:不通儒者“保无有读死句下者”。如其举例说:“景岳谓熟地补阴,即于‘阴’字疏,其不能补阳处自在言外;人参补阳,即于‘阳’字疏,其不能补阴亦在言外。注之即所以砭之也。”[2]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对古典医籍的深入理解。事实上,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中医理论。中医教育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灌输,若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不谙哲理,将有碍中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中医临证水平也难以提高。故学习中医必以传统文化为基。

其次,在医德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寡欲”及佛家的“慈悲”等各家伦理思想与主张,无不对古代医家的素质、行为有着深刻的伦理限定。如“医乃仁术”之说就源于儒家“仁义天下”的道德原则。中医强调关注人、爱护人,把仁义道德作为医者的准则和追求。在医学领域,“仁”是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即“术”来具体体现的。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佛家“慈悲”思想的体现。

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西方文化与思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传统文化却被束之高阁,这是导致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第一,基础教育忽视传统文化素养。在步入中医院校接受系统教育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称之为中医学前教育,主要包括中小学教育。目前,中医学前教育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所欠缺,这使刚步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现代中小学教育中,过于偏重数、理、化的学习,以及注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却普遍忽视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其中仅有的语文学习,也只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渗透。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注重孩子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我们很多准大学生们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潜意识中有所排斥,这就是中医学前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学习给中医教育带来的弊端。

第二,中医教育中西并重的现实模式。中医学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知识同时授受的过程,这就是中医院校教学过程中比较独特的地方。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科学,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以中医专业知识为主,侧重于东方文化,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胜任现代医疗保健工作和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教学中还安排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和西医学的有关课程,学生入学时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所谓先入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与思维模式。相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及基本观念等比较生疏。相对现代科学及西医学而言,中医知识的学习令他们感到迷茫,很多学生称之为“读天书”。这正道出了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知识并授,学生在学习掌握时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三,中医学子的迷茫与困惑。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响应国家教育部高校扩招政策,进行扩建扩招,中医学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愿报考学习中医学,第二类是父母家长要求报考,第三类是落选后被调剂过来。其中很多学生都属于盲目报考。中医本就深奥,名词术语古奥,与现代化差距甚远。而即便是那些带着很大热情报考中医院校的学生,一接触中医学科,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概念相对抽象,也不易领会其中要旨。而西医学科,看得见,摸得着,概念清清楚楚。此时,中西医在学生心目中的反差便开始了。再者,随着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人文思想逐渐被边缘化。于是,报纸媒体可以用很大的篇幅去采访报道飞船升天,却鲜有对于文化传承的关心;电视广告播放的无外乎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却鲜有对历史文化的宣传[3]。现今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氛围,导致中医学生在潜意识中重技艺而轻人文,这使得他们不知不觉步入尴尬境地。因为对于中医学而言,技艺固然重要,但中医学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实践学科,人文思想是其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素养不达标,使得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中医学缺乏应有的热爱与信心。他们在无法深入理解的同时常处于无端的迷茫与困惑之中,所谓“志不坚者智不达”,试问这样如何能学好中医学?

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

针对目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或意见,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祖国医学。

首先,要注重中医学前教育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中小学教育中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比如在课程中专门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引导一部分学生早早接触传统文化及思维模式,也可将传统文化知识列入升学考试大纲,作为能力评定项目之一。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尤其注重中医学知识的穿插,如现今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诸如“扁鹊见蔡桓公”之类的文章,可以多加选编。此外,还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兴趣班中,如开设围棋、太极拳剑、书法、民族乐器、国学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培养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进一步完善中医院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医教育水平要提高,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讲广,使学生深入理解而触类旁通。鼓励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传统经典书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在打好中医学功底的基础上,再学习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等课程,使学生对人体和疾病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以便进入临床能更快地适应。授课过程中,西医应重基础,而中医应重临床,这样使学生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药到病除。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许多技艺多为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使各种技艺得以流传,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等。师徒教育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师承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时代变迁的缘故,现代中医教育不可能完全回复到古代师承模式,但可适当借鉴效仿,让刚步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早早接触到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领略他们的医德医风,学习他们的技艺,将有助于坚定学生的信心。

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59-02

2011年国务院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计划指出: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它的内容极为丰富,风格各异,项目繁多。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从中正确选择运动项目,合理进行锻炼,都能达到保健养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健身效果。因此,应大力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让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与其他体育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和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近现代体育的前身,是我国各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多数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具有一定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还有较高的观赏和教育功能。随着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已经挖掘整理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就有一千多个。比如苗族的射弩、彝族爬花杆、回族的掼牛、藏族的赛牦牛和押加;苗族的射弩;朝鲜族的跳板等。还有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是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共同喜爱的,如:龙舟竞渡、风筝、秧歌、武术等。大多数传统体育项目,风格迥异,各有特色。有的是偏重于对抗和竞争性的,有的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不管哪个民族体统体育项目,具有一定强身健体,锻炼人的精神意志的功效,都是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好项目,便于广大群众选用的体育活动内容。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爱好,从中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进行健身煅炼,从而促进群众性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推广,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全面开展。

二、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著民俗特点,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身体锻炼活动。它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它与人们的生产方式一样,被人们世代相传沿袭下来,其形式和内容也是相对固定的。如:居住在我国北方,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平日里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草原和马,其民族体育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以骑射、赛马、叼羊等,具有明显北方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而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壮族、苗族、土家族、傣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其居住地多山、多水、多林木,就形成了有其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壮族的“抛绣球”、苗族“上刀梯”、瑶族的“打猎操”等具有南方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这种不同地域产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受地理环境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通过人们口传身受的形式世代相传,使其具有的传统性。中华民族体统体育正是因为这种鲜明的传统性,才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祖国的天南地北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为各类健身群体所接受,使其具有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快速的增加我国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

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简便易行、便于在全国范围开展

自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6年来,“全民健身”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逐步增加,人民体质逐步增强,全民健身运动的环境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形成。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发达,国家对体育的投资还十分有限,我国目前人均体育经费还很少,缺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必要的场馆和器材,难以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因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贫困人口多、当地财政大都比较困难、对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淳朴自然、贴近群众生活、简单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如:武术、踢毽子、打陀螺、放风筝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不但不需要正规的训练场馆、也不需要不断的经费投入,可以成为广大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实用、最易推广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四、具有独特的健身功能,可以有效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几千年来,由于我国古代体育活动,受我国哲学思想“中庸”、“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活动中,尤其是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重视动与静的结合,神内形外的一致,强调“形神兼备”,讲究“内外之合”,尤为重视其“精、气、神”的统一。在这些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历来强调,通过体育运动不但要对身体外部肌肉、力量进行锻炼,同时还要对人内部“精、气、神”的锻炼,通过导引、气功、武术等,最终使人的身体与精神达到最佳状态。除此之外,还重视锻炼形体与精神的关系,认识到形体、精神、健康、寿命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正确的体育锻炼,从而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内”与“外”的统一。通过这些项目的锻炼,使人各种运动协调,保持良好的身体心理状态。这些体育项目都具有较强健身性与娱乐性的特点,使人久练而不感到枯燥乏味,使人的精神、气质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健身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广泛开展

目前,我国经济还不发达,大多数“老、少、边、穷”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仍十分困难,缺少必要体育场地和器材,教育经费紧张,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逐步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体育院系也逐步增加了武术、摔跤、围棋等民族体育课目。现在,一些民族地区中小学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选择性的开展了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各地应根据各民族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现实条件,遵循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发展的规律,精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材或代用教材,在学校中大力推广、使用。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体育经费紧张、缺少体育场地的问题,而且还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后继有人。同时,也可改变我国学校体育中只重视现代体育项目,轻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使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中比翼齐飞,共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于成义.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4).

[2]董渝.浅谈的普及与推广[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6).

相关期刊更多

西藏体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

五台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忻州市文联;五台山风景区政府

娘子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阳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