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

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

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第1篇

一、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养目标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高职护理教育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护理教育必须符合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符合岗位对护理人才需要的层次、规格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上以满足社会急需的数量为主,未重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教育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没能明确地定位于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1】。

(二)临床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随着医院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医患矛盾的升级,有些医院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收实习学生,接收的医院也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加上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造成临床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减少,人才培养目标较难实现。

(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专业特色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突出实践教学是当前护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现在很多护理学校仍旧沿用医学类通用的“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医院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授课方式多为理论讲授,尽管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护理仿真实训基地,但护理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的,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2】,教学与临床脱节,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养,毕业后临床适应时间较长,护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护理专业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医院为依托,培养护理岗位所需人才,按照行业对护理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整和确立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适用性【3】。“双轨”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护理工作过程相符,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和在护理岗位上的见习、实习、工作内容相一致;“双控”指校院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起到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在双轨、双控实施过程中体现“双向融合”。

(一“)双轨”的实施步骤

1.学校和医院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校和医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医院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开发的每个细节,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和课程调研,通过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方式,使医院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校完成的全部学习内容与医院护理工作岗位上工作内容相一致,最终实现护理专业课程的完全工学结合。我系护理专业通过三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对职业岗位工作结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护士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形成了基础护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护理评估、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成人系统疾病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护患沟通与心理护理、突发事件的应对、门诊与病房管理13门学习领域的课程。依照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按照临床护士护理工作能力培养渐进的过程(辅助护士责任护士护理组长),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序化,形成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并在2010级的学生中实施教学。

2.学校和医院共同完成教学的实施过程。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依托医院和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训实习环境中,完全实现与实际岗位角色的互换,即“教师”为“带教护师”、“学生”为“护士”;采用行动导向教学,选择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使学生学会工作和学习。

3.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师资培养。学校实施教师的AB制的培养制度,即专任教师一年在医院工作,一年在校任教,派遣大量的教师到护理一线工作学习;同时学校聘请大量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护理专家担任专业课程教师。学校和医院建立师资共享的培养平台,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使学校师资水平进一步提高。

4.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医院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实现深层次合作,在医院建设示教室和学生的实训室,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设施、各种教学模型,医院参与建设学校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专业课程以及实训实习全部在真实环境中完成,实现学生所学与将来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高度一致。

(二“)双控”的实施方案

学校和医院双方就人才培养过程互商互通各教学环节的控制要求,共同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校内、校外双向控制培养标准。

1.成立由学校和医院资深专家共同组成的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每年两次的联席会议。在联席会上,广泛听取护理行业专家、临床护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护理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提高护理实习生和毕业生质量。

2.建立以学校专职教师、行业专家、兼职教师等组成的优质带教师资队伍,指导学生在校的课程实践教学及在实习基地的见习和顶岗实习工作。共同制定护理教学与实习管理制度和出科考试制度,使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建立学校护理系与医院护理部主任、带教老师的三级联系网络,严格管理见习、实习环节,及时反馈、认真总结。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实训实习教学研讨会,聘请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参加,研讨新形势下改进顶岗实习工作的办法,进一步修订实纲、实习标准及《顶岗实习任务书》,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与质量的全程监控,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理论和管理水平。

4.与行业和医院等资深的护理专家共同制订临床带教的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完善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另外,通过辅导员对实习队长的管理,时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通过临床教学联席会议的长效制度、学校和医院建立的互联管理网络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医院双向管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双向融合”目标实现的措施

通过学校与医院间的合作、联动,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以行业岗位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缩短学生进入岗位的适应期,实施人才共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一学期:学生在学校教师和医院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识护理课程”的学习以及去医院感受护理工作,对护理这个职业有认同感;通过“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的学习,能够辨认各个系统的形态结构、知道人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如何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学期:学生通过专兼职教师的讲授和带教,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熟知临床患者基础护理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为临床护理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在教师讲授“健康评估”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去医院进行临床患者健康资料收集与评估,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评估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能力。

第三、四学期: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通过在模拟或真实环境内开展护理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比如成人系统疾病护理、儿童护理、母婴与妇科疾病护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使其具备专科岗位能力。

第五、六学期:经过在校外实习医院轮岗实习,进一步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技能,检验学生岗位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然后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现代护士必将是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

近年来,护理人才缺口较大,护理专业竞争激烈,我们国家需要护士,但不是传统的护士,而是现代护士。现代护士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护士因和医院的高度融合,实现了和护理岗位的无缝对接,毕业后很快适应角色,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第2篇

1.研究背景

目前全国医疗机构、相关行业对中医护理专业人员需求量大,但中医护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需要,高层次中医护理人才不足,基层中医护理人员严重短缺。中医护理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护理专业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发展中医护理专业意义重大。尤其是拔罐、刮痧、保健按摩技术等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更能适合现代中医护理需要。

2.研究内容、方法和目标

(1)研究内容。该课题主要研究了适合中医护理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广大师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实施后效果评价。(2)研究方法。主要用了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对比法案例反思法、经验总结法等。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教育教学。(3)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提高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过关率;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水平;加快发展中医护理专业建设。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论证报告、针对调研结果分析研究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设计改建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现行课程体系、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主要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按临床路径的工作方式分析了六项主要工作项目,三个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每个工作项目分解成可完成的工作任务,再将可完成的工作任务分解为具体的职业能力。通过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法,明确“三统一、两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环境与医院环境对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任务对接、专业教师与护理专家及技术能手对接,将执业资格培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2)“3+2+1”课程体系的构建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思路充分调研后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明确职业能力培养主线、注重职业迁移能力培养,同时不能忽视职业生涯规划。2)确定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主要的工作项目学生毕业应具备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专科护理、监护技能和中医护理技能,并能够应用临床路径、护理程序等方法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具备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具备获取新知识,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岗位变更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按照临床路径工作方式,将中医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模块划分为护士岗前学习、接诊患者的护理、住院患者的护理、中医护理、重症患者的护理和出院患者的护理6个基本工作项目,社区护理、康复护理和老年护理3个主要发展方向。3)建设课程体系基本框架。通过医院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的调研,明确了医疗卫生行业对中医护理人才主要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侧重技能型人才。在确定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聘请10余名行业专家,进行课程开发的指导,分析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审核。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兼顾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中医护理专业应根据岗位需要设置课程体系,为学生顺利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服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兼顾对口高职考试。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方向课、素质拓展课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时间分配上,构建“1.5+1+0.5”的课程体系,即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第二、三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第四、五学期到企业(医院)进行岗位实践,第六学期返校进行护士执业考试复习及毕业考试。4)优化课程结构确定授课内容。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中的不足之处,结合课程特点和主要内容整合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全新的创造,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趣味性。

4.创新成果呈现

(1)论文、课题、校本教材硕果累累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共发表课题相关论文7余篇、先后申报课题3项,立项校级课题2项、编写校本教材4本,在全体建设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稳步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2)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整体提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青年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课题的建设和研发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总之,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构建“三统一,两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医护理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的有效方法。中医护理专业建设要沿着这一模式继续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加强校企(院)深度合作,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努力为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林华 何文娟 单位:甘肃省中医学校

参考文献:

[1]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第3篇

专职教师按专业方向与兼职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到临床(社区)参加实践,互相听课,或通过电话、E-mail等方式保持联系,定期交流,及时了解临床(社区)新动向、新进展、新方法。专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选择临床科室,安排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到医院进修、参加临床(社区)实践,收集典型案例、照片或图片,建立典型案例库,既丰富了临床经验,又能在今后的护理教学中结合案例讲解,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专兼职教师根据各自优势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共享资源,合作研究,达到互相指导、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2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内课堂由专兼职教师联合授课;课后实验实训室开放练习,由专业课教师或实验课教师辅导;实习前综合强化训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由于兼职教授的参与,学生到临床见习更加便利,实践教学与临床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实施“院校结合”的培养管理模式,打造“双师型”护理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2]。在学生见习、教师临床进修过程中,鼓励教师、学生对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归纳,并可据此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通过科学研究解决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模拟医院,完善实训基地

该院建立了“模拟医院”式的实验室,购置了一批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开设了模拟和仿真教学病房、康复护理室、护理心理室、婴儿保健泳疗中心等,使实践教学与专科护理发展相匹配,使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需求“零距离”,使学生尽早熟悉医院环境、进入护士角色。

4院校结合的优势

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第4篇

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外出考查、国内调查均已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有国外护理专家评价中国护理教育落后于美国50年。而学科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因此,要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护理教育改革。这是所有护理界同仁所公认的。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卫生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次,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结构。第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偏重理论教学。第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第六,教材内容陈旧与21世纪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得以实现。近几年,我国的护理教育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我国的高职护理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目前的高职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课程都作为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王娟等人调查发现,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为护理专业服务,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学习、临床应用相联系。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两步走,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开始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存在内容重复、分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往往要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我院针对现状对高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这一现象,我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人的整体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现代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及护理专业特点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方向班级中选择1个班进行试点,将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人体系统来设计课程体系。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重复教学,缺乏内容整合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护理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系统进行教学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我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工学交替的实施等各方面做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将对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经验,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护理教育差距较大、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院建立了全方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

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范文第5篇

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职业能力一、引言

“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课程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和主干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本课程是适应养老护理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和技术,在老年护理工作中正确选择和运用护理保健知识和技术,可以减少老年人患病几率及控制病情发展,促进机体康复,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课程组专业教师为探索课程建设思路,深入养老机构一线,开展岗位需求情况调研,与专业人士探索。通过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进程;本行业在我国及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人才的行业需求;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解决专业定向问题和服务面向问题,进行职业能力目标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核心课程的学习领域并形成课程体系。

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理论确定课程开发的流程,实现了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强化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树立品牌、提升人才就业质量,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二、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1.以养老护理员“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以“养老护理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确定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然后围绕能力确定专业课程计划及内容。我们通过对养老机构护理与管理岗位(群)、工作任务、能力素质进行职业能力目标分析,按照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对“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课程进行了能力分解,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见表1)。

2.以老年人“常见疾病”为项目载体,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每个学习情境的创设都是基于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具体任务化的学习和训练。“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以“人体不同系统疾病”做载体,将工作任务创设为8个学习情境,38个学习子情境(工作任务)。每一个学习子情境的教学目标明确,体现“必须、够用”原则,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由过去的学科体系排序转变为以对患病老人护理的工作过程排序。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课程设计方案中,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注重素质培养。

3.课程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课程内容体现实用性、综合性。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及国家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资格考核标准要求,认真选取教学内容,力求全面覆盖从事养老及管理护理人员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紧扣国家养老护理资格认证考试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老年人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预防和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侧重解决在老年养护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生活方面进行健康指导。

三、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以老年疾病照护“完整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设计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遵循高职课程建设的规律,“教、学、做”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每个学习任务以老年疾病照护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在教学中应用六步法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指导教学与实践。教师根据照护任务设计融入六个行动步骤的任务工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工单,不但强化学生专业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见表2)。

2.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乐,施教于用”组织教学实施

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课外每个小组同学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在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任务成果,教师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小组之间相互竞争,互相点评,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于2000年评为国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于2007年审批为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于2011年又入选为国家教育部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专业,这些都为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目前,我校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老年养护实训室、老年康复实训室、老年心理咨询实训室、推拿按摩实训室,教师在实训室里边授课、边操作演示,指导学生操作练习,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实施保障。我院正在筹建的老年急救护理实训室、生理解剖实训室也即将投入使用。

同时,我们与国内四十余家养老机构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接收教师挂职锻炼,学生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我们聘请一线行业人员做兼职教师,共同探索课程开发与设计,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为学生顶岗实习做指导等,加强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实施。

4.课程考核方式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反映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我们改变“一卷定终身”的考试形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定。

评价主体多元化。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内容多元化。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态度等分项目进行全面评价。

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考评(项目考评)70%与期末考评(卷面考评)30%相结合。新的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评,它包括职业素质考评(学生纪律考勤、课堂表现、工作态度等方面)15%+照护技能操作考评(学生对照护技术操作、应用情况)20%+岗位职业能力考评(学生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任务设计及完成情况)35%;期末考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掌握考评)30%。

四、课程教学实施效果与评价

1.校外行业企业专家评价

大连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徐国强听了课程建设方案的汇报后,对该方案做了充分肯定,他认为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一协调,突出高职教学特色,所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在课程内容上减少了理论篇幅,增加了实际应用,有创新。教师和学生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配套合理的实训条件,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校内学生评价

“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课程实践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中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学生满意率在95%以上。所教学生普遍认为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教学能力强,教学内容丰富、实用容,组织得当,讲课条理清晰,课程教学中突出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践操作,互动教学效果好。学生通过该门课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疾病照护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养老机构所表现出来的良好专业素质受到好评。

五、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的办学思想。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如下: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理念

根据老年护理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能力素质要求,“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以“人体不同系统疾病”做载体,将工作任务创设为8个学习情境,38个任务单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遴选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实用性与针对性,突出了教育的职业性要求。

2.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我们注重教学方法改进,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将以往的“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过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使课程更加生动、具体。

3、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一方面在老年医学护理模拟实训室授课,设计教学模式,理论授课与实践模拟训练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突出了教育的实践性要求。

4.打造“双师”结构课程教学队伍建设

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并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教师要具有双职称,即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我们除了在企业聘用有资历的护理人员做指导教师外,还派专业教师定期到养老机构实践、兼职,制订科学合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并取得实际效果。

5.开发具有高职课程建设的特点和要求的教材

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因而选用教材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理论贯彻“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课程设计思路和实践,课程教师总结课程实施经验,结合国家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所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正在编写基于能力本位的、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项目化教学教材及教学指导手册,相信该教材的出版和应用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学生从被动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段军.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J].高等职业教育,2011,(6).

[2]黄燕,林训超,张春林.工学结合“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