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外阅读反思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指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策略是:增强时间意识,制仃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教育大辞典》指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但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天津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1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三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差异并不明显。每周阅读1至2个小时的学生,河北有40%,宁夏有34%,上海有44% o《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为:三年时间读260万字,每学期是40万字,每天的阅读量应是2300字,这得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周的阅读时间必须保证3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阅读任务。2007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的6所中学进行了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夭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规划阅读时间,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笔者的做法与经验是:增强时间意识,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一、“只要你愿挤.时间总还是有的”—增强时间意识
“我们每天上课、做作业、预习复习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现在的学生主要把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学生的“正业”就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阅读课外书,开展与课外阅读的活动,不但没有时间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会冲击正常的学科学习。在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经据典、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将重视课外阅读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然后,引导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想方设法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去挤。
二、“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时间管理“10/90”定律告诉我们:若你在事前花10%的时间做规划,工作开始后就可节省90%的时间。教师指导初由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紧密配合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统筹安排,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份计划可以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进度安排、阅读地点、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阅读效果的预想等。阅读计划一般在每学年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如某位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如下:
三、“一个行动胜过一千打纲领”—将计划付诸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管理好时间的关键环节。制订了计划,如果不执行,就是一纸空话,正如列宁所说:“一个行动胜过一干打纲领。”许多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阅读,相反他们可能有美好的计划,甚至有具体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看法、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预先的计划渐渐“缩水”了,后来就干脆没了行动。由此看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监督执行。我的做法是:
一是指导学生将计划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步骤。如上面这位学生的阅读计划比较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真正实施起来有难度。我指导学生进一步制订出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二是让学生记录下时间。即每次阅读开始和结束时要求学生在课本适当地方分别写下具体时间,如12点30分、12点48分。让学生通过前后对照,清楚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指导学生适当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事先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让他在阅读时在书本上划画符号,做做批注,写写看法。这不仅有助于积累知识、促进思考、提升能力,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自我监督教育能力的方法。四是让学生请他人(老师、同学或家长)帮忙监督提醒。
但现在的小学生年龄小,不能持之以恒,即使有的孩子有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但也只是追求表面的故事情节,而不挖掘其中的内涵。没有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不知多少语文老师对此伤透了脑筋。
鉴于这种情况,我通过调查、分析、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都是在家长或老师的强迫下进行的,自己并没有读书的欲望,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不愿读或是泛泛地读,完成任务地读,有口无心地读,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一、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给低年级学生选择书籍应选择图文并茂,比较薄的,并且带拼音的。因为图多小孩子更有兴趣,并且能开发右脑;书薄,孩子很快就能读完,内心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下次就会还想读;带上拼音,为孩子扫除生字障碍,他读得越顺利,就越有兴趣。
2.中、高年级应由图转向文字的书籍,根据他们的喜好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包括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资源。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必须做到:“想、抄、背、讲、标”。
想:每当读到优美生动的句子,就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每读完文章要想一想主要写什么?有哪些值得学习?同时我们在课外阅读时还要考虑文章是不是有深度、有广度,哪些是精读的,哪些是泛读的。精读的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有利的书;一类是使人博学多闻,知识性、科学性很强的书,阅读时要聚精会神,深入钻研,我们要安排适宜的时间和环境阅读。我们可用零碎时间去阅读内容。
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做读书笔记是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简易方法,同学可准备笔记本,随身带着,发现精彩部分、优美语句、成语、格言,就分门别类地摘抄。时间长了可能遗忘,要靠笔记帮助记忆。
背:要把摘记在笔记本里的内容搬进头脑这个“贮存库”里,就必须经常翻阅笔记本,熟读所记内容直到背诵,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头脑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写的时候,要什么有什么,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讲:课外阅读要和积极参与有关活动相结合。学了植物之类的常识性课文后,进行“一分钟知识竞赛”;学了童话、寓言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之类课文后,开展“讲故事比赛”,还可参与“书报信息交流会”,从课外书报中获得科技发明信息或国内外新闻;参与以小队为单位的办墙报比赛,看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能促进课外阅读,活跃精神生活。
标:读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书上做符号。如有疑问用“?”,精彩的地方用“____”。也在阅读时明确不同体裁读物有不同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情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科学道理。对各类文章重点段,要会理解、会背诵、会仿写。既能提高理解能力,又为写作打下基础。
2.忌做以下几点:
(1)不要读出声音。因为读出声音会影响阅读的速度。
(2)不要逐字阅读。这会妨碍对全句或全段的理解。
(3)不要手指点划。因为用手指着字句阅读会降低阅读速度。建议大家练习着用眼睛移动引导阅读。
(4)不要纠缠生字。时常停下来思索文中的一些生字会打乱阅读节奏,并妨碍对文章重点的掌握。所以,同学们应该在平时多识一些字词,在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字的意思,待阅读完毕再查字典印证。
(5)不要不当的重复阅读。不当的重复读会减慢阅读速度。
(6)要纠正读书姿势。趴在桌上或躺在床上看书很容易造成近视眼、驼背等,损害身体健康。在阅读时要注意保持姿势端正。
(7)要保持卫生。用手指沾唾沫翻书页,读书后不洗手十分有害。有的公共场合的书籍,极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途径。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一、多措并举,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怎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需要老师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拓展书中精彩片断、精彩情节以及作家奇闻轶事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看看这本书一探究竟;鼓励学生观看话剧,学会朗诵,并对他们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艺术再创作,这种再加工的过程势必让学生加深对原作更深层面上的理解,学生很容易爱上朗诵,那他们爱上了阅读也在情理之中;通过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话题,促使学生更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以便完成写作任务;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优势,提供给学生一定数量的书籍,使他们有书可读;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通过课外阅读竞赛对阅读篇目多且效果良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推荐书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教师要选择思想健康、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性强、文质兼美、有益于学习的通用书目推荐给学生,还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及个性特点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推荐给个别学生,并进行个别指导,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文本信息的过程,从作品里吸收各类信息和处理各种信息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教师要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授予学生正确而有效的阅读方法。
人们历来都推崇泛读与精读两大阅读方式。泛读的主旨在于扩大视野,提高阅读速度,丰富知识。而精读的要义在于细嚼慢咽,讲究认真仔细反复地读,要对某些内容务必精熟,作深刻的理解。当然,泛读与精读不是独立的两种阅读形式,可以在泛读的基础上精读,有些内容又可以在精读的基础上泛读,要把两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凡名人读书都喜欢写读书笔记,学生读书大可借鉴他们的方法。可以在原文上圈、点、勾、划作眉批式笔记;可以用专用本子、卡片做摘抄式笔记;还可以针对作品的全部或部分阅读者喜爱的部分撰写读后感,阅读、写作两不误。
在任何时候,总结和反思是使人不断进步和提高的内驱力。总结和反思可就作品内容而言,也可对阅读方法而言;可以形成文字上的东西,也可以停留在思想上。事实上,鉴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可能这方面做得还很不成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倡导他们这样做。
三、提供机会,搭建学生阅读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有效整合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53
近年来,我校提出“大语文”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但从我校五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查发现,有60%的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自觉阅读意识不强,语文学习仅仅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教师必须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交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主动去阅读,乐于去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快乐!
一、在课内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积极地去阅读,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表演课本剧
在学习了独幕话剧《丑公主》之后,学生被里面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所感动,我趁势让学生根据动人情节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他们利用网络搜集了大量话剧的理论知识,还观看了一些话剧视频,努力学习了话剧表演技巧,经过精心的排练,加上自制的道具,淋漓尽致地给我们展现了出一个个曲折感人的场景。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还让学生学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在话剧表演完之后,学生兴趣大增,课后阅读了的《雷雨》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二)开展课外知识竞赛
为了让学生多读书,还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为自己争得“面子”,为小组争得荣誉。于是在课余时间他们分工协作,认真阅读,认真准备,让学生做足充分的准备之后,举行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容量,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尝到了阅读的喜悦,使学生越来越喜欢阅读。
(三)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必须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每个月的月初,我都给学生推荐一本必读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节课,引领学生欣赏精彩片段,走进书本。然后利用月末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可以朗读自己喜欢的书中片段,可以讲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可以交流自己喜欢的人物,还可以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交流了,认识才会更深刻;展示了,理解才能更深入。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要想使学生喜欢阅读,不仅激发学生阅读的 “欲望”与“火花”,还得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以精读带泛读,以课内带课外,要讲究阅读效率,提高阅读速度。让课外阅读“深入人心”,激发学生的兴致,实现灵魂上的“亲近”,使高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处于高度自觉状态。
(一)浏览速读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交给学生速读的方法。教师可以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在规定时间段必须完成,学生可能一开始不行,但可以让学生通过这种方法训练,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上,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睛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
(二)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所以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空白处批注。在阅读时在自己感悟深刻的句段旁边写出自己读书时的心得、体会或者疑问,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2.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的词语、精彩的句子和片断摘录下来,久而久之这些精华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提纲笔记。在读书前,给学生出示读书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比如,在学生阅读《草房子》之前,先出示以下提纲:用自己的话说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曹文轩;你最喜欢或讨厌的人物是谁?你能用书中的事例和片段来回答吗?读了这本书你有什么感想?通过这样一个任务驱动学生去阅读,使阅读做到有的放矢,更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三)迁移法
我们在课内阅读中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笔在文章上圈圈、点点、画画、标注,在阅读中遇到疑难问题还要学会用工具书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时效性。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方法,主动把握理解的契机。
三、运用生活,促进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课内外阅读的整合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书本上,要真正做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要让学生把阅读能力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写,不仅要利用文本的口语交际,还要在每月一次的读书交流会上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感受,在课堂上全班学生多多沟通、多多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各抒己见,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四、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
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不断积累,不断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及时地对阅读进行反思和批判,就要建立阅读评价机制。要对学生的阅读实施量化,进行阅读考核。编制表格,实行积分管理。考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读书笔记、阅读书目、课外阅读积累检测,班级读书交流会表现,满分为一百分。每周小组内互评,每月由班委总评,算是一次测验成绩,并且累计,在期末实施评定。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无形地给学生树立起榜样,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这样就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都能与书籍结成终身的朋友。
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贯彻新课标要求,树立“大语文”观,加大课外阅读量,合理有效地开展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整合,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关键词:课外阅读;方法;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一改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架空分析、烦琐讲解和机械训练的枯燥模式。这种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阅读的“活性”,使学生丧失了阅读的激情和欲望,磨灭了学生阅读的个性特质。而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探求生活的本源、点燃智慧的火花,能为学生的思维驰骋和个性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课外阅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是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课内阅读打基础,课外阅读求发展。课外阅读是具有社会实感的“实践”性活动,能为学生拓宽阅读渠道、丰富阅读材料、增强阅读力度。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如同进入模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喜怒哀乐的人生。在“行”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成更迅速、更稳定、更有活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高效、优化呢?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效果不错:
一、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唤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笔者在实践中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精心推荐读物,唤起兴趣。与阅读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相匹配的读物是阅读的基础,只有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因此,笔者经常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介绍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帮助挑选浅显有趣的青少年读物,让学生兴致盎然地阅读。
(2)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兴趣。读书重在激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乐于读书。如:设立班级图书角、建立“存一本书,看百本书”制度、开辟学生课外阅读作品园地、评选读书积极分子等。
(3)开展读书活动,强化兴趣。要使学生能将课外阅读长期坚持下去,必须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强化学生的兴趣。如:开展故事交流、佳作欣赏交流,读书心得交流或读书知识竞赛、展出并评比好的读书笔记等。
二、名著导读
据笔者了解,目前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有一大部分是卡通动漫、武打言情小说等。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的阅读趣味低下,作为教师应当反思一下:我们有没有为学生创造接近名著的机会。教师可采用多种导读方式,让学生走近名著,品尝名著的营养大餐,如系列讲座,向学生推荐、介绍若干名著,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品概要和作品影响等;开展名著故事会,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进行名著疑难解答会,让学生畅所欲言,一吐读名著的所疑、所惑。教师也可用启发性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但要注意的是,有讲座和解答、引导中,要力争客观,不挟偏见,避免造成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
三、方法指津
张之洞曾指出:“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外阅读也是有法可循的,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关键所在。而现在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没养成读书看报、收看新闻等习惯;②读书读得随意,走马观花,抓不住关键;③不加选择,读的内容杂乱,无目的;④阅读时不思考,囫囵吞枣;⑤读得少,阅读面窄;⑥阅读时不做笔记,随读随丢。
因此,教师应对症下药,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动书”,以及怎样选择图书,怎样去查工具书,怎样制作读书卡片,怎样摘录好词好句,怎样写读后感,怎样做读书简评等;介绍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如精读方法、略读方法、跳读方法、品读方法、速读方法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若选择的是知识性的读物,只想做一般知识性的了解,那就采取泛读和略读;若选择的是美文佳作,想感悟其中的真情,品味精美的描述,那就采取精读、品读,甚至熟读成诵;读文学作品如纯粹是为了消遣,那就浏览一下故事情节;如果是为了鉴赏,那就要学会欣赏其中的人物刻画、细节描写、情节安排;读报纸杂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翻翻目录,看看标题,先有个整体印象,然后再找重点,找最愿意读的文章,找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文章,有重点、有选择地读等。特别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阅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有意识地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使学生由“苦读”“死读”进入“乐读”“活读”“会读”的境界。
四、美读吟诵
叶圣陶曾指出,对课文要进行美读。“美读即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前人读书也强调眼到、心到、口到,认为若一霎时之“眼到”与偶然间之“心到”相结合,而“口”长期不到,阅读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因此,对课外阅读中的一些华章丽篇,我们应该让学生反复地读、专情地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读得有滋有味,如饮醇酒,如啜芳茗,通过吟诵美读领略语言文字的奇妙之处,品出文章的“个中三味”。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如家长会、团队活动、语文活动课、社会实践等组织学生进行个人美读、吟诵或集体美读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领读,或仿读,或齐读,或轮读,或分角色读。教师可经常性地组织美文名著片段朗诵会,并鼓励学生背诵,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技巧指导,如情感的酝酿、表情的展示、音色的调整、节奏的安排。这样,让“观文者”通过热情洋溢的吟诵,深入“缀文者”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作品的思想精髓和语言的深层感染。
五、摘抄积累
笔者认为,让学生“读读抄抄写写背背”,进行大量必要的“言语操练”,从而建构个体言语经验、言语图式,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以鲁迅先生为例,他在30多岁以前喜爱抄古书,既是为了学习知识,也是为了广泛地进行“语言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通过亲手抄写,就会深刻地烙印在大脑中,并且有效地储存起来,待到使用时,词语便汩汩不断地流向笔端,写出锦绣般的好文章来。由此可见,摘抄积累是课外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笔者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精彩段落、名句箴言抄录在本子上,并要求能及时运用,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同时要求摘录时字体工整、美观大方,定期进行展览、交流、评比。一本本学生自己命名的摘录集,如“采蜜集”“揽胜集”“芳草集”等,既美观实用,又富有个性。学生在摘录积累中如蜜蜂一样,酿出香甜的蜜来。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更是初中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