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范文第1篇

一、活动宗旨

适应文明校园的要求,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践20字基本道德规范,结合创建文明单位,在全校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普及礼仪知识,提高礼仪意识,加强礼仪实践。形成以“讲礼仪、有修养”为荣的良好风尚。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全面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展示现代化学校良好校园风范。

二、活动内容

(一)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1、编印校本教材。供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使用,同时利用宣传画、板报、主题班会等进行广泛宣传。

2、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相关学科教学。各班要充分利用队活动时间,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同时结合新修改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开展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训。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岗位培训及文明学校教育活动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办文明礼仪讲座,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4、举办学生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举办首届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为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起到示范借鉴作用。

5、开展身边的故事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征文评比活动。

6、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在开展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活动。

(二)制订文明礼仪规范

组织调查研究,发现先进典型,推广试点经验,制定规范草案,组织各班开展公众讨论,征询意见,制定出各方面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并以公约(公示)形式公布于众。包括基本礼仪规范;少先队员礼仪规范;小学生礼仪规范;购物、旅游、餐饮、阅览、文体娱乐、出行乘车等公共场所礼仪规范;家庭生活礼仪规范等,形成较为完整的礼仪规范体系。

(三)实践文明礼仪行为

1、开展各个层面的实践活动。在制定礼仪规范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礼仪实践,从身边做起,从课堂做起,从岗位做起,从公共场所做起,从家庭生活做起,使每一个人在个人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家人相处以及公共生活等多方面,都能自觉形成讲究礼仪的良好风范。

2、组织社会舆论监督。结合礼仪实践活动,组织新闻媒体,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学校及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监督评判,督促礼仪行为的实践。

(四)组织文明礼仪竞赛。

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举办“文明礼仪形象大赛活动”。活动分三个层次,三类群体、五项内容。

1、三个层次

(1)各班学生进行初赛;

(2)全校组织决赛。

2、三类群体教师、学生、家长。

3、五项内容仪容仪表、言辞谈吐、职业形象(含暗访考察)、情景处理、综合知识。

(五)评选礼仪形象标兵

在层层开展礼仪形象大赛的基础上,评选出礼仪形象标兵,并最后推举出“学校文明礼仪形象标兵”。

三、活动组织

(一)主办单位教务处、少先队

(二)参加单位各年级以每班二名学生的基数上报学校参加决赛。

四、活动安排

1、9月份,做好筹备工作。成立活动组委会,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专业人员收集文明礼仪知识读本等。

2、10月底至明年2月份,普及礼仪知识。举办“健康、美丽、文明”礼仪教育师资培训;各班普遍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活动,开办礼仪教育讲座,开办专栏、专题节目,开展舆论监督。

3、11月12月,组织礼仪形象展示。12月份举办“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以推动、指导各班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和竞赛活动。

4、1月4月,开展礼仪实践活动。各班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修订完善礼仪规范,开展讨论。层层开展礼仪竞赛、演示活动,评选、推荐出各段礼仪形象大使、形象代言人等,广泛开展各种文明礼仪实践活动。

3月5月,组织全校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营造人人学礼仪,个个赛礼仪的热潮。

6、5月7月,组织风采大赛,把礼仪宣传活动推向。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班要充分认识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校形象、培育师生良好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要把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今明两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新的抓手、新的着力点认真抓好。教务处、少先队要切实下大力气,精心策划工作方案,认真组织礼仪教育实践,一个一个层面、一个一个群体,全方位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2、广泛动员,积极引导。文明礼仪教育关系到每个人的外在形象、气质涵养,提高文明礼仪素养是现代化都市生活和公共道德的内在需求,也是与国际接轨,展示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要引导师生增强礼仪意识,自觉参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从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活往来等等方面做起,要了解通行的礼仪要求,培养和提高礼仪素质。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范文第2篇

一、活动是张扬个性、体现创新的媒体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张扬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此便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这便是个性。活动便是使个性外显的一种方式,有个性才可能有创造。就这点来说,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将“钥匙”交给学生,创造性地教,要解放儿童,让儿童创造性地学。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课堂,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在活动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空间和思维发散的可能性,为学生创设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同中求异,异中求优。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创造性,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是开放的天地、实践的场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这一教学理念是针对长期以来的封闭性教学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只有采用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性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把自我发展的空间交给学生,使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形成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力求使数学活动课成为问题解决的“汇报课”,解决问题的“研究课”,学习动力的“激励课”,知识用于实践的“指导课”。

1、体现活动的开放性,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的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单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尽可能的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时,我设计了“为我们的学校设计合理布局图”的实践活动,在教学生初步学会辨认东南西北方位,并会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以后,问学生:你们想成为一名规划设计师吗?请每个小组拿出一张学校平面图和“教学楼”、“操场”、“实验楼”、“厕所”、的图形,请你们想一想,学校的这些设施建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布局?再说说这些设施的方位。由于活动问题的开放,学生们的设计也五花八门,而且非常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

2、突出活动的实践性,培养实践能力

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例如:教学“体和体积”的概念,教师在一个盛有水的正方体缸里放入一个圆柱形铁块,让学生观察到水面上升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然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悟出了圆柱形铁块的大小与上升水的体积有关,它们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角度得出计算液体体积的多种方法。由于学生对认识客体的考察没有脱离实践,因此对“体”这种概念的认识就比较深刻,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在认识“体”这一概念以后,学生能主动借助与固体的体积去研究液体的体积。这种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愿望及能力在实践中诱发出来,并得到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当学生领悟到实践的价值时,就会自觉地萌发出再创造的动力,这样循环往复进行下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也会不断发展。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范文第3篇

关于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方式。1999年6月,课题组采用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编制的MHQ问卷对城区的四所初始实验学校(中小学各两所)的近万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将调查结果输入微机,采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到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特点数据统计表和曲线图。然后,课题组组织四个实验校的近五十名主研人员按不同年龄段分成了十个小组,对数据统计表和曲线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撰写出了《重点小学学生自我控制状态的发展特点研究》等十余个研究报告。

关于心理素质培养研究则主要采用了“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体补救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团体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通过以班为单位开设心理导向活动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来进行的。

个体补救性教育则是针对少数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通过谈话、讨论、测验等手段,分析、综合求助学生的心理问题及产生根源,并将其具体化和简明化。通过疏导,提供信息或直接帮助求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制定具体的计划。

一、具体实施

1.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我区充分借助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为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营造氛围。

2.行政介入,大力推行。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全面铺开,借助行政手段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引进本身,就是一种政府行为。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区又成立了由区四大班子和区教委领导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由教委、教科所和重点实验学校主研教师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中心,由教委、教科所和直属学校校长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

3.由点到面,逐步推广。我们制订了“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实施计划。第一年,在城区四所中小学进行试点;第二年,将实验范围扩大到城区所有中小学和直属中学;第三年,在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面实施。实践证明,这种分步实施的策略是正确的。

4.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我们经常组织全区性及片区性教研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示优质课、经验交流、论文评选、赛课等形式,提供机会让教师们观摩学习。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论文评比和心理活动导向课的赛课活动。每两年,我们即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论文评比活动,并在每年举办的全区性中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纳入心理活动导向课,将其作为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一门独立学科进行赛课,以此督导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6.建设心理辅导室。我区几年来共建设心理辅导室二十余个,接待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六千余人次。例如合川中学“心语室”(心理辅导室)自开设以来,坚持“热情服务、平等互助、设身共情、鼓励倾诉、承诺保密”等原则,采用“情绪疗法、现实疗法、精神疗法、满灌疗法、中心疗法”等,以“门诊辅导、电话辅导、书信辅导、网上辅导、现场辅导”等形式,对求助者进行心理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成绩

1.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心理活动导向课所倡导的平等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等活动理念,被实验教师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从而推动了新课程下的教法、学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2.中小学学生心理品质普遍优化。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区中小学生在自信心、自我意识、学习主动意识、抗挫折能力、关爱助人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增强,学校校风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心理健康教育带动了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部分学校领导不仅大力提倡、鼓励、支持教师搞课题研究,还亲自挂帅,主持科研课题工作。广大干部和教师深切感受到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无穷魅力。我区连续几年获得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一等奖。

4.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有了问题,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共同寻求最佳教育方案。同时通过家长学校传授一些基础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赢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以前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成绩,现在开始重视亲子关系、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养成健康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与学校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合力。

5.培养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经过几年各种方式的培训学习、实践操作,关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初步建立了一支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范文第4篇

中小学生武术心理健康一、前言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来自社会和学校竞争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样也给中小学生带来了不少压力和迷惑,伴随而来的便是各种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一方面,是随着教育压力的增加,学生面对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势必造成学生的心理压抑、不平衡甚至被扭曲。在“减负”雷声大雨点小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必要的心理干预或治疗的手段,给学生以心理缓冲,使学生们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另一方面,是学习和升学方面的竞争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压力,使很多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而这种状态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病态,主要指的是心理方面的障碍或疾病,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中小学生在学习之余便很少参加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方面的对缓解压力有帮助的活动,这使得学习的压力得不到缓解,精神压力得不到释放,很容易得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疾病。

二、习练武术有利于缓解学生压力,愉悦身心

习练武术能直接给人愉快和喜悦的情绪体验,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的心理状态,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中小学生在习练武术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进取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并存,欢乐与痛苦、理想与现实相互交织。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和成熟,有助于学生情感自我调节和均衡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学生们承受着很大的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而各种压力长期积累得不到及时和有效地释放,紧张情绪未能得到根本的缓解,势必会造成学生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各种问题。然而习练武术,通过肢体的运动和给身体一定强度的运动负荷,在武术攻防技击过程中克服恐惧心理,调节过于紧张的神经;通过相互的攻防练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改善人际交往,消除在学习中的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在习练武术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喜悦,使紧张的身心得以放松,压力得以释放,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练习武术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武术所强调的“内外兼修”,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肢体动作的一种展示,其简便易行,便于开展,运动强度容易控制,武术运动以有氧代谢为主,是积极应对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一个可行而又有效的方法。长期的习练结果表明,武术运动能够使中小学生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转变,有助于调节他们的精神面貌,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并且随着锻炼的不断深入,这种效应继续提高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武术作为一种肢体运动,通过习练磨练身心意志,平衡内心,张扬个性,既能享受成功的愉悦也坦然面对失败;在习练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和合作,武术练习更能培养学生们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正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又如,武术套路的练习要求“动如脱兔,静如山岳”,又要求“形神兼备”,要求神静又必须动形,即要求人的形体动作与心理活动融合一起。例如,太极拳便是通过内动形随,外形合内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达内外、表里一致;并强调以“练内为主”,从而达到形与神的统一。同时主张心静意诚、术德并修,通过养浩然正气,提高精神修养,最后达到“身心合一”境界。武术便是通过对人内在的心、形、意的习练和培养,从而达到调节和改善习武者心理状态和精神健康的作用。

四、习练武术能塑造中小学生健全人格

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习练武术根本目的是使人的个性、人格得到全面、充分、健康的发展。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积淀下来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对武术的“德”便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公、安民、和众、丰财”。自古以来,习武授徒便有“武以德立,德为技先”“尚武崇德”要求以及对习武者的“仁、义、礼、信、恭、俭、让”等要求更是中国传统伦理观、道德观在武术中的深刻反映。此外,武术还是民族个性、民族心理、民族情感重要体现,爱国护家、勇于拼搏、不畏艰险、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和善良淳朴的传统武术观念是传统武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道德精髓。武术习练能够使中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网络,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总是心情愉悦、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对任何事都充满激情,对生活充满希望。习练武术可以通过“手、眼、身、法、步”的变换,对于培养人在种种复杂的环境中良好的心理适应力和承受能力,特别是对于培养胜不骄,败不馁,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和素质作用尤为明显。在练习武术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有身体的参与,而且要求其有情感和智力的投入,让中小学生有机会在学习之外发现自己在体能、智能、情感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发现自己个性中的优点扬长增短,发扬自己的长处,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短处,通过这种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的循环往复,改善和优化组合个人的个性,提高人的自信心。

五、总结

综上所述,习练武术能让中小学生更加了解自我,特别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并通过武术练习挖掘自身的潜能,改善自我心理的缺陷,勇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宝忠.武术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术科学(搏击版),2006,(4):53—54.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146—149.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小学生;学习困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3-0017-03

有关如何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学科教育学领域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就有人对学习困难进行研究和探讨。1988年,美国成立了“学习困难全国联合委员会”(National Joint Committee on Learning Disability),共同为学习困难指定了一个综合的定义:学习困难是指人们在吸收与运用所接受的信息、说话、阅读、书写、推理或数字能力时出现的困难。本研究中探讨的中小学生学习困难主要是指大脑神经系统没有损伤,但在学习中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行动缓慢或行动力差,单科或某类学科一窍不通,还包括学习态度、行为良好但学习低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现象都被称为“学习问题”“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学业不良”,统称为“学习困难”,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被称为“学习困难生”,是元认知心理技术的主要干预对象。

目前,对于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解决多从学习兴趣、学习策略、知识填补和学习态度等表面化因素着手,本文结合心理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来探讨元认知干预技术在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中的运用。

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介绍

(一)元认知及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含义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认知概念。在心理学临床实际应用中,金洪源认为在认知活动过程之上运行着元认知过程,其内容是一种知识,是用来评价、监督、调控、指导认知活动过程本身的知识,其功能是对认知过程进行觉知、评价、监督、调控和指导(金洪源,2004)。广义的元认知智慧还包括对自身的情绪、人格、心理障碍等的整体心理活动的觉知、评价、监督和调控。获得元认知能力的人可以通过觉知、反思、监督、调控或指导自身潜意识中运行的情绪情感、思维行为等,达到康复、潜能开发或人格修正等目标。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也称元认知干预技术,是指通过认知调整和暗示性学习,帮助来访者了解正确的元认知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使自己的认知高于心理活动之上,进行反审认知、监督调控,以更好地进行高效心理治疗、人格修正和促进学习潜能的开发等。它是由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带领他的应用技术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高效的临床心理干预技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高效干预当事人潜意识心理活动,促使其形成干预自身潜意识心理活动能力的心理干预技术体系。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学习困难问题解决上的适用性

元认知干预技术和以往任何心理治疗方法都不同,其干预功能范围不仅包括各类神经症的临床高效治疗,还包括各类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临床辅导干预,也适用于学习困难问题的解决。

元认知智慧和技能可以超越具体情境,适用于多种问题的解决,与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和解题策略相比,更易学习迁移,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有更好的辅导效果。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解决中的运用

(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原理对学习困难形成的心理机制的解释

在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的表现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学习偏科,即学生在一门或几门学科上存在学习困难、不良学习行为习惯改正困难、厌学情绪强烈等大都是由于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引起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过程可以运用S-E-R进行表征:S表示有关学习的刺激事件,E表示引起或自动伴随有消极的焦虑的条件性情绪,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推动下,就出现了学习低效低能、不良学习习惯或放弃学习等许多反应,即R。此外,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还看到另一种情绪E’,即学生对R的认知评价性情绪,大多数学习困难生的E’都是消极的,这种消极评价使其形成了一个效果不断增强放大的循环系统,使学习困难问题更加严重。

这种条件性情绪反应是在潜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是本人未曾意识到或本人的意识不容易控制的情绪或行为反应,整个过程就如条件反射一样是自动化、程序化的,使学生们无法或来不及控制就已经完成,所以,学习困难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多是学生自己无法有效控制的,学习消极情绪体验更是自己无法消除的。此外,通过元认知心理技术用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对学习困难生的某些表现进行解释,让我们了解了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情绪反应的真正原因,并非大多数教师和家长所认为的由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诚信等思想道德品质上的问题造成的。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心理干预,即建立一个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替代原有的反应模式。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原理对学习困难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使心理干预具有易操作、见效快等特点。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学习困难的具体干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学习困难的界定标准如下:

1. 缺乏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

2. 对较难的学习任务持消极态度;

3. 不愿评价自己的成绩;

4. 不能掌握概念和规则等;

5. 在性格上表现为退缩等。

从以上界定标准来看,学习困难生普遍存在学习情绪消极、不良学习行为习惯、缺少优秀性格品质等问题,所以应主要从这几方面来探讨元认知干预技术干预的具体操作。

1. 建立积极的学习情绪体验

心理研究和大量的教学实践都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与情感总是同时发生的,任何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都带有情绪的色彩。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什么样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决定了他们在学习和应用知识时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

学习困难生对学习活动的情绪体验不仅是没有兴趣、平淡的,常常是烦躁、痛苦甚至是恐惧等消极体验,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极易出现厌学、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机下降、不良学习行为增多的问题表现。因此,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影响学习困难问题形成的心理机制中,突出强调了情绪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效率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利用渐进性肌肉放松练习和情感先行组织者调动起学习困难生的积极情绪,再将有关学习的刺激事件与这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建立起稳定、牢固的联结,使学生在学习时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轻松、平静,甚至是兴奋、愉快的情绪中高效地学习。

2. 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现在普遍认为学生不良学习行为习惯是长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而大多数学生不可能脱离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就使不良学习行为成为一种顽固的、难以矫正的问题。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原理分析得出,不良学习行为是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中的行为反应,根据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可将这种行为反应看作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塑造良好学习行为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干预中利用暗示学习技术,让学生在愉悦情绪体验和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将正确、适宜的程序性知识牢固地印刻在大脑中。经反复几次的暗示学习训练之后,学生可以回避原有的心理定势,迅速准确地运行程序性知识,学生原有的不良学习行为被适宜行为反应所替代。通过元认知心理技术干预,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稳定的、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3. 提高元认知智慧水平,塑造优秀性格品质

学习困难生在思维过程中使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学生。一方面,从学习高级知识系统角度上来说,学习困难生的元认知智慧水平较低,元认知技能应用较差,在学习行为、态度、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当性。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智慧水平,在技术干预中,逐步指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元认知智慧系统,具体来讲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问题,监控自己的行为及调整自己的情绪,并寻找有效的策略或应对方式,在干预结束后,大多数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应对某些突发的或新的刺激情境。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为其做具体形象的表征,只有这样学生在现实的学习场景中才能进行实际操作而形成元认知技能。

另一方面,在性格上,学习困难生往往存在粗心、懒惰、自大、自卑、怯懦等性格缺陷,在元认知智慧水平提高后,学习困难生不仅在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情绪体验上有很大的改善,性格上也会发生变化,逐渐形成很多优秀的性格品质,如自控力增强、细致、勤勉、谦虚、自信、坚忍等。

三、其他方面的讨论

除此之外,引发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视,如教师因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同样可以用于解决教师情绪调适、职业倦怠、职场压力等问题,通过间接地干预教师,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对解决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也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在大连、武汉、广西等地区的学校中已有关于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进行教师情绪调适的相关研究。

因为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具有易学易懂易操作的特点,所以基层教师可以很快学会,准确分析出学生的疑难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干预的关键点。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某些行为表现进行正确归因,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的不适当行为,及时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同时,家长若能够掌握一定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知识,就可以观察、分析孩子的一些学习、成长等方面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孩子学习困难问题的发生几率控制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