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医药合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门诊综合治疗妇女腰痛10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月因腰痛就诊患者,均有正常性生活,排除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等疾病。
1.2 方法:参加本研究的妇女按年龄分为:年轻组8例(~35岁)平均年龄为28岁;中年组56例(36~50岁)平均年龄为42岁;老年组36例(51~岁)平均年龄为59岁;按病因分为:由生殖系统炎症所致42例,由生殖系统肿瘤、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23例,由子宫位置、环位置异常所致18例,由腰肌劳损、脊柱因素所致10例,由内伤所致4例,由外感所致3例。疼痛按程度分为:轻度:不影响日常生活、劳动;中度:影响日常生活、劳动,但经休息后缓解;重度:无法缓解。
1.3 治疗方法
1.3.1 妇科检查,抗炎、微波治疗:所有就诊已婚妇女,只要非经期,在初诊时必须行常规妇科检查,包括外阴、阴道窥视,双合诊;必要时三合诊及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刮片检查,以早发现急性炎症,积极按疗程行全身、局部抗炎治疗,尤其是急性盆腔炎,积极使用敏感抗生素加上妇科千金片中西药结合治疗1个疗程。若慢性迁延后,可加用红外线理疗、红滕汤保留灌肠。若为宫颈糜烂,则嘱于月经后3~5天门诊宫颈微波治疗,治疗后予以云南白药加上明胶海绵贴于创面,有利于创面愈合,并减少脱痂出血。
1.3.2 手术治疗:妇科检查、宫颈刮片及活检、B超检查等确诊为生殖系统肿瘤、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则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术后辅以适当康复治疗,例如异位妊娠保守手术后再妊娠问题,可予以“补肾通络中药”(通络助孕方)[1]口服,3月为1疗程。
1.3.3 取环、改变治疗:对带环女性,尤其是带尾丝环及圆形金属环,伴或不伴环异位,环号偏大,多见于子宫位置后屈、后倾女性,致骶部神经丛受压、血流不畅、盆腔充血,可予以取环,并嘱其适当延长俯卧时间。
1.3.4 功能锻炼:排除以上妇科器质性病变后,可行腰椎摄片,以早发现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除该病变严重需手术外,加上对久站、重体力劳动者所致腰肌劳损,可予以按摩、针灸、热敷同时功能锻炼。尤以功能锻炼为主,简单、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常用方法为俯卧位背伸肌锻炼法(又称飞燕点水法)俯卧在床上,上肢往后抬起,头颈与背部尽力后伸,下肢伸直,尽力向后抬起,上述步骤同时做,全身翘起,仅腹部着床呈一弓形,每次10分钟,每日2次,便可收到很好治疗效果。
1.3.4 中药治疗:对内伤所致,如生育、人流过多,不节所致肾气损伤,可予以六味地黄丸或相应汤剂。而长期感受寒湿,可阻经络,致血脉不畅,可予以驱湿散寒,活血化淤汤剂。
1.4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无效:用药后疼痛无缓解甚至加重。有效:用药后疼痛减轻但存在,或消失后3月内复发。治愈:用药后疼痛消失,随访3月以上无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炎症类型与疗效:100例患者中,42例为炎症所致,急性炎症治愈率,见表1。
2.2 疼痛程度与疗效:轻度疼痛治愈率,见表2。
2.3 就诊年龄与疗效:就诊年龄与治愈率,见表3。
3 讨论
腰骶疼痛是已婚妇女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且病因复杂,往往多种病因同时存在,例如慢性盆腔炎患者可伴腰肌劳损及子宫后屈。在我国妇科门诊,以腰痛就诊的约10%,患者除伴发下腹痛或月经改变,除在妇科门诊就诊外,常于骨科、内科、外科、妇科门诊间徘徊。在临床上,因急慢性盆腔炎、宫颈糜烂所致的腰骶疼痛发病率高,但行抗炎治疗及微波治疗效佳,且疗效与程度及类型有关,程度越轻,疗效越佳,急性盆腔炎治疗效佳,坚持疗程后不易复发。
随着计划生育和妇女保健知识的提高,因生育过多、不节所致的内伤和经期感受寒湿所致的的外感引起的腰骶疼痛发病率下降,但因人流、置环、取环所致以及由以上操作并发急慢性盆腔炎、盆腔脓肿[2]、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腰骶疼痛发病率上升,通过取环、改变及手术治疗,疗效尚可。
参考文献:
[1] 王鹭霞,吴俞虹,仇 华.补肾通络中药改善异位妊娠保守治疗后生殖状态的临床研[J].中医药通报,2006,6:58.
关键词:下腰痛;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
下腰痛是目前临床上相对常见且多发的一项疾病,多集中在后背腰部、骶部等处发病,部分患者甚至合并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症状,需要尽早予以积极的临床治疗,以免疼痛剧烈,给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2011~2013年,笔者对我院35例下腰痛病例实行了常规常规电磁波照射与中药熏蒸治疗,并以同期抽取的35例采取常规常规电磁波照射治疗者进行比照研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到我院就诊的70例下腰痛患者及其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27~74岁,平均(51.3±7.2)岁;病程时间在3d~9年,平均(4.2±1.3)年。所有入组患者均经腰椎DR摄片、MRI诊断后确诊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纳入与下腰痛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已完成知情同意书的签署者[1],排除有严重合并症、心脑肝肾疾病及意识障碍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将其分成两组,组间一般资料的比照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即P>0.05,存在可比条件。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治疗方案给予常规电磁波照射治疗,仪器选择苏州华佗牌TDP22-XL型电磁波治疗仪,照射前将功率设置成220W,再协助患者取俯卧或侧位,将腰部充分暴露后,并对疼痛部位进行照射,具体照射温度根据患者感觉而定,照射30min/次,1次/d。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后第1d给予中药熏蒸(伸筋草、透骨草及牛膝各20g,艾叶、独活、红花、丹皮、川乌及乳香各10g,细辛、土鳖虫、赤芍各5g),研成粉末后装入袋中,并置于中药熏蒸床药槽内,加入4000mL左右的水,以将药袋完全淹没,将水加温至75℃,并持续10min,待水温降至45℃后指导患者在熏蒸床上平卧,将腰部充分显露进行熏蒸,熏蒸30min/次,1次/d。
两组病例的疗程均为2w,同时给予6个月~1年随访。
1.3 疗效评定[2]
1.3.1 可视模拟评分法(VAS) VAS法为标记有0(无疼痛)到10(疼痛难忍)刻度的10cm直线,由患者在直线上根据自身疼痛状况进行标记。
1.3.2 临床疗效 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参照:①显效:治疗后下腰疼痛症状基本消失,经随访没有复况;②有效:治疗后疼痛症状有所缓解,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有一定影响;③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至SPSS17.0版本软件中处理,其中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χ2和t形式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比照 观察组治疗后可取得91.4%的临床总疗效,这要较对照组的71.4%更理想,比较差异明显(P
2.2 两组病例的VAS评分比照 经研究发现,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要较为接近,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的VAS评分要较其治疗前、对照组有优越性(P
2.3 两组病例的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患者出现严重不适症状。
3 讨论
下腰痛是一种肌肉骨骼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罕见。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中有接近70%的成年人既往有下腰痛疾病,临床就诊率位居第二,仅次于上呼吸道疾病,其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率占了11.8%~40%[1-2]。目前临床对下腰痛的治疗方式有许多种,但多受限于该疾病的致病机制复杂,以致现阶段对该疾病的治疗仍无特效方法。不过从近些年的报道来看,大部分研究认为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下腰痛疾病进行治疗有很大帮助。
常规电磁破照射在治疗多种腰骨疼痛方面由来已久,能够通过对疼痛部位进行照射,加快该处微循环通路的修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由此来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但单用电磁波照射治疗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郑先波等研究[2]应用该方式对3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进行治疗,发现其有效率仅为70%。而通过与中药熏蒸联用,则可取得更为卓越的成效。从祖国中医角度来讲,下腰痛隶属于"腰痛"、"痹症"及"伤筋"等范畴,主要病机在于外感及内伤,导致机体水湿内生,风寒湿之邪侵入,引起气血瘀阻,肾脏亏虚所致。因此,中医治疗多主张舒筋止痛、温补脾肾。我院自拟中药熏蒸方中伸筋草、牛膝、艾叶、细辛及川乌等有祛寒除湿、舒筋活络之功,而透骨草、红花、赤芍、没药、土鳖虫、乳香,以及丹皮和独活等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效果,几者可共奏通经透骨、活血祛瘀及散寒祛湿之效。通过配合以常规电磁波照射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可取得相对于对照组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及VAS评分(P
综上所述,为下腰痛患者提供常规经皮神经刺激与中药熏蒸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有确切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嘉明,何琳.下腰痛的治疗与预防[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1):68-69.
方法:选择2013年5月-10月期间接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患者,随机性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患者采取中医传统疗法与配合康复理疗联合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采取腰椎牵引与血塞通或血栓通联合治疗。
结果:观察组33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93.94%,对照组3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81.25%,对比两组有效率结果差异P
结论:中医传统疗法与配合康复理疗联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纳,缓解局部炎性水肿,减轻神经根受到的压迫,疗效理想,可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传统疗法配合康复理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99-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是一种多发、常见、难治病,可导致患者腰背剧烈疼痛,下肢活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1]。康复理疗是现阶段临床普遍应用的治疗手段,但是临床研究发现疗效有限。现选择2013年5月-10月期间接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5月-10月期间接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患者,均通过病史、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腰椎X线片、CT、MRI加以确诊,并满足中医病症临床诊断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标准。其中包括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34例。年龄均45-65岁之间,病程时间0.3-3.8年,平均时间2.7年。两组患者各项临床基本指标之间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试验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①腰椎牵引。按照患者耐受程度选用腰椎牵引床予以牵引,每次40分钟。②血栓通或血塞通静脉滴入方式,每次血栓通0.5克,每次血塞通0.4克,每日一次。
观察组:①腰椎牵引。方法与对照组相同。②针灸。选取要不穴位[2]:解溪、三阴交、阳陵泉、环跳、夹脊穴、昆仑、承山、委中以及阿是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每次行针15分钟,留针20分钟,每天一次。③手法治疗。首先采用按摩的手法,将患者腰椎肌肉彻底放松。然后采取对抗牵引、扳法以及屈髋抬腿等治疗手法。每次30分钟,每天一次。④康复训练。具体包括:全方位、小角度缓慢的旋转腰部,蹲站挺胸、缓步下蹲、背伸肌锻炼以及快慢行走等相结合综合康复理疗训练,每次30分钟,每天一次。
两组患者均以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并对比分析。
1.3疗效评判。治愈指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彻底消失,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指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发生显著性好转,活动稍有受限,直腿抬高大于或等于70度。有效指临床症状、生命体征略有好转,直腿抬高在50-70度之间。无效指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没有任何改善,直腿抬高小于50度。总有效率等于治愈率、显效率以及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两组患者疗效数据加以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33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93.94%,对照组3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81.25%,对比两组有效率结果差异P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由于腰椎间盘受损,使其纤维环膨出或破裂,致使髓核向外突出,导致临近软组织、神经根受压,从而造成腰部及下肢产生放射性疼痛。现代医学多通过牵引与血栓通或血塞通联合治疗减轻临床症状,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局部炎症水肿,但是不可以及时有效的消除神经根受到的压迫,疗效十分受限。中医学则认为是痹症的范畴,采用牵引、针灸以及手法等传统中医疗法联合治疗,能缓解痉挛,减少神经受损,并可起到一定的止痛效果。康复训练可针对腰背部以及双下肢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系统训练,加强气血循环,改善腰部力量,减小腰椎负荷,以利于劳损康复[3]。总之,中医传统疗法与配合康复理疗联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纳,缓解局部炎性水肿,减轻神经根受到的压迫,疗效理想,可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海松.中医传统疗法联合应用配合康复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J].医药前沿,2013,11(22):521-522
关键词:疱疹,带状;并发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穴位疗法;针刺;
【综述】带状疱疹是病毒所致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神经痛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带状疱疹后遗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老年人中最常见引起疼痛的一种疾病。PHN的定义为在带状疱疹的特征性的急性出疹期后疼痛仍存在于受累的神经区域,主要表现为自发痛和痛觉超敏(触诱发痛)。目前常将自疱疹出现持续1个月后疼痛仍持续存在称为PHN。在1个月后疼痛有逐渐消失的趋势,但我科多是超过带状疱疹出现后2-3个月甚至6个月的患者。
【流行病学】 PHN的发病率(疼痛自带状疱疹出现持续1个月以上)在9%到14% 不等。我科对82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了3个月/5个月和1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仅3个换者出现了持续的严重的疼痛。尽管PHN的发病率很低,且随着时间可逐渐改善,其发病率和严重性(以时间来衡量)与年龄有直接的关系。在60岁以上大约50%的患者/在70岁以上近乎75%的患者在疱疹出现1个月以上发生PHN。
【病因病机】PHN的病理改变表现为神经元和相应神经纤维炎性浸润/沃勒变性/出血性坏死及神经脱髓鞘改变。尸体解剖发信,其背根神经节呈卫星状态/淋巴细胞浸润和节细胞退行性变/局部软脑膜炎,节段性脊髓炎等。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发生类似变化。PHN患者可表现为特异的脊髓后角萎缩。
(一)触诱发痛 触诱发痛的机制目前存在两种观点。1 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传导阻滞引起神经系统重塑。PHN患者可伴有一级传入感觉神元的坏死,可引起中枢端突触末梢的变性,导致脊髓神经元失去这些突触,形成感觉传入纤维传导阻滞,并使非伤害感受的大神经传入纤维有机会和中枢疼痛传导神经元间形成新的突触,从而导致异常性疼痛。2 感觉传入小纤维(包括伤害感受器)的活性增高/异常放电引起中枢的过度兴奋。当大量的这种神经电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就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敏感化,继而小的/无痛性的机械刺激就可以引起异常疼痛。
(二)自发性疼痛 背跟神经节的一级传入突触受损后,可引起去传入阻滞,使脊髓神经元细胞产生自发性的癫痫样放电,从而引起自发疼痛。主要是其背跟的损伤导致脊髓神经元(尤其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坏死,胶质细胞变性,疤痕增生或其他结构和生化改变,造成剩余神经元的敏化现象,出现自发性癫痫样放电,从而产生自发性疼痛。因此自发性疼痛也可能是病毒在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内复制所引发的异常的神经电冲动造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2例带状疱疹后遗痛均来自我院疼痛科和针灸科,按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17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6岁,两组病程1~15天,平均为5.5天。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临床表现:1 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患区仍存在持续或发作剧烈疼痛,受累的皮肤常出现发红/发紫/或褐色。常有苍白色的瘢痕。有时,病程较长的病例也无瘢痕而有非常严重的疼痛。2 患区常有感觉减退或感觉缺失,而皮肤常有痛觉超敏(触诱发痛),并有痛觉过敏,即对伤害性刺激的疼痛感觉增强。
诊断要点:1 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2 有明显的神经支配区域感觉/痛觉/触觉异常,局部可有色素改变。3 疼痛的性质为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持续烧灼样疼痛/紧束样疼痛。
2 治疗方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及效果非常复杂和多变,到目前仍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缓解一些非常顽固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只有采用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剧烈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浮针取穴:病灶局部的夹脊穴、经穴、阿是穴。方法:每次4-5组穴位,局部皮肤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用1.5寸30号毫针快速平刺进针,透过皮肤后将针身平贴皮下顺经进针直至针柄,进针过程中无疼痛,无得气感,完成后接电针治疗仪,频率为1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15分钟。穴位注射取穴:夹脊穴、阿是穴。方法:用一次性5ml注射器,局部消毒后每个穴位注射2.5ml消炎镇痛液。以上两种治疗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
2.1 治疗组:针灸治疗,夹脊穴,加用电针。远道取足三里、合谷,太冲,辅以耳压神门、交感,对应的疼痛部位。隔日1次,15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穴位药物注射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夹脊穴,治疗用药为:1%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0.1g+维生素B12 l mg+地塞米松5 mg,每一穴位用药2 mL,隔日1次10天为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照组:根据病情选用夹脊穴,阿是穴,药物用1%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0.1g+维生素B12 l mg+地塞米松5 mg,每一穴位用药1 mL,隔日1次10天为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痊愈时间为(5.5±1.40)d;中度痊愈时间8.84±1.00)d,重度痊愈时间(20.00±2.00)d。轻度者阻滞2-3次,重度者4-5次痊愈。本组病例治疗过程均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及其他并发症。心理干预虽然不能完全代替药物止痛,但可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正确认识疼痛,通过提高耐痛阈达到减轻痛感的作用。
3.1治疗结果:
针刺疗法结合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痊愈率为90.5%,总有效率为100.0%,疗程最短为2天,有6例,最长为14天,有1例。对照组痊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90.0%,疗程最短为2天,有1例,最长为17天,有3例,经检验,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4讨论:
运用针灸疗法结合穴位注射药物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目前是值得肯定的。辅以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控制炎症的发展,缩短疗程,降低PHN的发病率。所以促进疱疹吸收,消除疼痛,缩短病程才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儿蒙医内科用药 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儿童由于身体还未发育成熟,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年人差异很大,特别是肝、肾、神经、内分泌功能,如果用药不当会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因此在对儿童用药进行分析时,要单独的分析其体内药物的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使儿蒙医内科用药安全有效,一般应了解和掌握几个方面问题。
一、药物常见给药途径及给药频度[1]
给药途径一般有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药物还可舌下含化、直肠灌注、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也可皮肤局部或全身用药。儿童用药根据其年龄不同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新生儿多用静脉注射,儿童年龄大些多用口服。
给药方式、用量和途径不同,药物所起到的效果也不同,如对于新生儿脐炎,是先用30%~50%酒精或白酒清洗脐部,用药粉0.25~0.5g敷脐部,每日1次。因此应当注意,在用药前,家长应先向药店的医生、工作人员或者先阅读该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以便能正确地选择给药途径。
采用合理的用药方式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积累过多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催眠药选用睡前服用;增强胃部动力的药物应饭前服。同时,为了保持体内血药浓度的稳定,按时用药也是必须的。
二、儿蒙医内科药物剂型和用药方式
儿蒙医内科药物剂型有糖浆剂、干糖浆剂、冲剂、滴剂、果味咀嚼片、缓释片、口服液、糖浆剂、混悬剂、颗粒剂、贴剂等。其中新剂型的出现,主要是在口感和外观上进行改变,降低了儿童用药的排斥心理,增加了儿童用药的主动性。另外,药物剂型和用药方式,家长不能随意更改,例如,孩子厌恶服药,家长把药片研碎,减少孩子的排斥心理,但是有些剂型,如缓释片、控释片、缓释胶囊,研碎后服用破坏其结构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可能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反应。
三、合理用药,防止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2]
药物不良反应指药物正常使用时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可以是预期的,也可以是无法预期的过敏性或特异性反应。它是服药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患者及亲属除听从医师进行正确用药,也应学会看懂药物说明书,了解所用药物的正、副作用。
1.解热镇痛药的正确使用[3]
解热镇痛药为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同时还能显著抗炎、抗风湿的药物。常用于感冒、流感的退热和缓解轻、中度的疼痛。解热镇痛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出汗、腹痛、严重时可导致胃肠道出血、少数可发生过敏性皮炎、加重哮喘、肝肾功能损害等。有消化道溃疡病史和过敏性体质患儿慎用。此外,长期滥用解热镇痛药可导致头痛、眩晕。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儿童生病的特点主要是起病急、发病快,抗菌药能明显控制感染性疾病,因此抗菌药在儿蒙医内科中作用日益变大,但同时会产生滥用和耐药现象,多重耐药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2.1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使用抗生素时,必须全面了解药物的适用症,考虑临床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敏诊断及患儿的体质情况;确定疗程,保证剂量保持血药浓度稳定,快速控制症状,避免耐药性或交叉感染的出现。
2.2 儿童慎用或禁用的抗菌药
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使用会导致软骨发育障碍。禁用于幼儿,未成年儿童慎用。
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土霉素,8岁以下小儿禁用,容易引起呕吐、腹泻、牙釉质发育不全及黄染,并有终身不退的可能。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新霉素等对听觉神经和肾脏有一定毒性,使用过量会导致听力下降,严重者可导致不可逆性的耳聋、耳鸣。
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新生儿忌用。
四、中西蒙药合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西蒙药联合使用能够增强药物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但是中西药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药理作用各不相同,如果患者盲目杂乱地合用中西药物,忽视了中西药合用的配伍禁忌,就会适得其反。中药[5]成分复杂,与其他药品配伍时容易引起药物之间其他反应,引起不良反应。在进行中西药合用时,应听从医师医嘱谨慎用药。
五、结论
由于儿童的身体尚未发展成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成年人相比,差异较大,因此选择药物时应首先考虑儿童本身的生理状况,选择疗效确切、安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由于儿童的中枢神经、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尽可能避免使用这类药物。抗菌药要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在未获得测试结果前,如果情况紧急,可根据患儿的病情记录情况推断病原菌进行治疗,待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出来,立刻调整方案。给药途径决定药物的吸收速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等。儿童的发育期不同,生理特点也不同,医生应慎重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小薇,王跃明,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10(2):125.